平涼市“十四五”文化和旅遊業發展規劃

《平涼市“十四五”文化和旅遊業發展規劃》已經平涼市政府同意,平涼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3月8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涼市“十四五”文化和旅遊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8日
  • 發布單位:平涼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戰略攻堅期,是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發展關鍵期。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和時代命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一個文化引領、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新時代已經到來。
為更好的發揮文化和旅遊在平涼市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明確平涼市“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加快推進全市文化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承前啟後、融合發展、創新引領,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作為“十四五”時期平涼市文化和旅遊發展的綱領性檔案。
第一章 固本開新,邁向文旅發展新征程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平涼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主動擔當,切實作為,在文化方面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統攬,在旅遊方面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外知名的文化旅遊休閒養生目的地”和“首位產業”的目標,不斷推進各項工作。整體目標完成情況比較良好,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存在基礎設施短板明顯、產業效益有待提高等問題,需要在“十四五”期間重點解決。
一、主要成效
(一)文化服務事業穩步推進。平涼市把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著力解決了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問題,文化服務事業發展整體趨好。
1.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進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間相繼建成了平涼市博物館、平涼市美術館等一批重要文化設施,完成了9個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提檔升級工程,平涼市文化館、平涼市博物館、靈台縣文化館、華亭市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靈台縣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館,有6個文化館、7個圖書館和4個博物館達到國家三級以上標準;建成村(社區)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村舞台)1525個、“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85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達標建設61個、農家書屋1550個、鄉村記憶博物館57個、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16個。
2.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市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107.8萬冊,年流通量49.18萬人次;文化館(站)年服務量110.4萬人次,人均參與文化活動次數1.78次;博物館紀念館14個,館藏文物45445件,年接待人數達178.8萬人次;全市共有文藝院團配備流動舞台車8輛,為縣(市、區)配備流動文化宣傳車5輛、流動圖書車5輛,實現了送文化到基層常態化。
3.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進一步增強。完成全市7座高山轉播台安裝數字廣播電視發射機14台及附屬設施設備,在五縣一區一市建成18個鄉鎮發射站點;完成738個行政村廣電光纜通達建設,實現了全市所有鄉鎮廣電網路全覆蓋;推進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成市級分中心1個、縣級支中心7個、鄉鎮級基層服務點102個、村級基層服務點1516個,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建成;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全市數字圖書館資源總量達到34.4TB,上傳共享圖片資源達2萬張。
(二)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強化。“十三五”期間全市實施崆峒山古建築群修繕等文保項目54個,持續加強文物環境整治和文物保護單位維修、基礎設施建設。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1處,一般文物點1844處,館藏文物45445件(一級文物222套,二級文物1106套,三級文物4131套),編輯出版了《平涼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出版物,進一步推動了文物資源的保護和研究利用;持續推進文物數位化展示利用,全市博物館實現數據共享,依託博物館和紀念館建成旅遊點11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個、“平安平涼”建設示範點1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3個,為平涼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建成非遺項目保護基地、傳習所28個,申報認定華亭曲子戲、涇川西王母信俗、莊浪高抬3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崆峒派武術等29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弦子腔等170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1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78人,基本構建了“非遺項目—傳承人—傳承基地”的保護傳承體系。
(三)文旅產業地位持續走高。
1.文化產業方面。2019年末平涼市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915個,從業人員7389人,資產總計48.55億元。其中經營性文化產業法人單位728個,從業人員5401人,資產總計40.7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5億元;公益性文化事業(含社團)法人單位187個,從業人員1988人,資產總計7.85億元,全年支出(費用)3.13億元。
2.旅遊產業方面。全市旅遊接待人數從2016年的1600萬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2906.5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由86.79億元增加至173.77億元,年均增長20%和22%。2020年受疫情影響,旅遊接待人數為2496.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23.62億元,排名全省第五位。
(四)文旅體制機制逐步理順。
1.文旅職能機構全新組建。2019年,平涼市將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市文物管理局)的文化、廣播電視、文物等管理職責和市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平涼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並成立了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行政權力和責任清單,梳理規範行政權力事項6大類221項,進駐政務大廳辦理事項86項,基本實現了文旅政務服務事項線上辦理。
2.景區管理機制進一步理順。按照甘肅省“設立大景區管委會、理順隸屬關係、深化市場化改革”的要求,完成了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將崆峒山大景區管委會由崆峒區管理上劃為市級管理,設立了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管委會,成立了崆峒山文化旅遊發展公司、甘肅城鄉投文旅產業公司,取得了大景區改革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按照“管委會+公司”運行模式,華亭、崇信、靈台、莊浪等縣(市)均設立了景區管委會、文旅開發公司,全市實現了景區由管委會行使所有權、管理權,文旅公司行使經營權的市場化旅遊資源開發新模式。
3.文旅政策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關於促進旅遊投資與消費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檔案,編制了《平涼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及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關山3個大景區的總體規劃和20個精品景區、40個旅遊專業村及一批重點建設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為全市文旅發展提供了政策和規劃保障。
(五)文旅項目供給持續豐富。“十三五”以來,全市共實施500萬元以上文旅產業項目112個,項目總投資180億元,完成投資54億元;2020年實施文旅項目60個,項目總投資34.68億元。
1.旅遊產品不斷豐富。全市已建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23家,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家、國家4A級景區5家,崆峒區成功創建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涇川縣、崇信縣成功創建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全市共創建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29個,培育形成了祈福納祥、養生康體、絲路探秘、生態休閒、鄉村民俗和紅色旅遊6大旅遊產品體系,策劃推出了“千年絲路·養生平涼”等長線精品線路3條,面向西安、蘭州、銀川3個方向的鑽石旅遊線路3條,“崆峒養生遊學之旅”等主題旅遊線路8條,鄉村養生旅遊線路5條。
2.文化產品不斷創新。編輯出版《大道平涼》等文化叢書30餘部,編排《崆峒山下》等精品劇目40餘部,創作《神仙留戀的好地方》等歌曲50餘首,《遇見崆峒》等電影在院線上映,《關山尋蹤》等多部紀錄片在中央、省級媒體播出,獲得國際國內多個獎項。
3.文旅節會持續舉辦。舉辦了崆峒文化旅遊節、靜寧蘋果節、皇甫謐文化節、中國健身名山登山賽、“弈決崆峒”世界八大道教名山圍棋邀請賽、平涼市文化旅遊商品創新創意大賽等品牌節會和賽事,節慶活動等成為文旅市場“新爆點”。
(六)文旅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1.致力交通改善。實施崆峒鎮平沿路景觀提升、關山大景區梯田大道等重點建設項目,新建改造鄉村旅遊道路975.4公里,實現了5A級景區高速公路通達、4A級景區一、二級公路連通;建成遊客集散中心2個。
2.推進“廁所革命”。2015年以來共新(改)建旅遊廁所220座。
3.發展智慧旅遊。實現了3A級以上景區、3星級以上飯店和重點旅遊場所寬頻網路、免費WiFi、智慧型導覽、電子講解、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蓋,4A級以上旅遊景區實現了與國家、省上旅遊監控平台對接,崆峒山大景區創建為省級智慧旅遊示範景區。
4.健全要素體系。全市建成各類賓館540家(其中:星級賓館19家,綠色飯店5家),床位總數3.2萬張;旅行社31家,持證導遊226名;各類農家樂541戶(其中:星級農家樂44家);特色購物街區9處,文化旅遊商品銷售中心12處,開發文旅商品8大類300多種;數字影院13座,KTV、酒吧等休閒娛樂場所146家,旅遊從業人員3.2萬人,形成了功能較全、協調發展的旅遊業服務體系。
(七)文旅宣傳行銷成效顯著。
1.運用國家平台展示平涼魅力。參加央視《魅力中國城》兩輪競演,舉辦CCTV-7《我從平涼來—平涼金果紅牛旅遊走進天津》推介晚會,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呈現平涼城市形象。
2.面向全國叫響“一源四鄉”文化品牌。聯合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中國圍棋協會等國字號平台,以道源崆峒和書畫、武術、針炙、圍棋之鄉為主題,策劃舉辦崆峒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市縣聯動,辦出了新高度,展示了標識度。
3.聯動區域推廣平涼文旅形象。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企業文化企業參加深圳文博會、敦煌文博會、“蘭洽會”、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等節會活動,利用節會推介、異地代銷和網上行銷等方式宣傳推介平涼文旅新形象。
4.持續發力開拓中遠程市場。出台《平涼市鼓勵組織引進市外旅遊團體來平旅遊獎勵辦法》,2017年以來共獎勵旅行社86家(次),兌現獎勵補助251.7624萬元;整合資金515.4萬元,在央視、省電視台、《讀者》雜誌、周邊機場、車站等平台刊登旅遊廣告,與旅遊聯盟城市互換互播旅遊宣傳片,赴客源地城市舉辦平涼旅遊推介活動。平涼市先後榮獲“優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旅扶貧城市”“最佳全域旅遊目的地”“避暑旅遊十強城市”等榮譽。
(八)文旅市場安全有序發展。
1.嚴格文旅市場行政執法。全面貫徹落實《旅遊法》等法律法規,完善了文化和旅遊投訴處理、景區遊客流量預警制度等,印發了《平涼市誠信旅遊建設紅黑榜發布制度》,成立了旅遊服務質量大檢查領導小組,取消質量不達標星級賓館2家、取締質量不達標旅遊景區1處。
2.加強文旅生態環境保護。對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10個旅遊設施項目進行全面核查清理,全面完成了整改並通過驗收銷號。
3.持續強化文旅行業安全監管。堅持“三必管”原則,與旅遊企業簽訂了安全目標責任書和安全綜治責任書,在全市旅遊行業開展了“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隴原行”活動,春節、十一等節假日時段對旅遊景區、遊客集散地、道路交通、遊樂設施及特殊遊覽項目等重點領域和環節開展專項檢查,實現了旅遊“安全、秩序、質量、效益”四統一目標。
二、存在問題
(一)文化事業公共服務不全。
1.城區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全市還有2個縣級文化館和1個縣級圖書館由於設施不達標,沒有完成評估定級;部分縣域文化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能力較弱,現有公共文化設施供給不能很好地滿足城鄉民眾對文化活動場地、設施的多元需求。
2.部分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不足。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級(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施設備少,功能比較單一,利用率較低。
(二)文旅交通基礎設施不暢。
1.現代快速通道缺失。沒有高鐵和航空運輸,鐵路運輸車次少效率低,公路運量不足,區位優勢無法兌現。
2.市內文旅環線還未完全打通。市內高速通道還未完全貫通,中心城區—縣(市、區)—景區(點)之間的道路等級差異較大,交通運輸已成為制約平涼文化旅遊發展的主要瓶頸。
(三)文旅產品供給品質不高。
1.現有文旅產品開發層次不高。多以觀光和初級體驗為主,缺少複合型深度體驗和度假旅遊產品,旅遊產業未能形成較長的產業鏈條,旅遊收入門票依賴程度高,餐飲、娛樂、購物、休閒、養生等占比相對較低,產品缺乏核心吸引力和競爭力。
2.文旅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部分縣域遊客中心、旅遊廁所等旅遊配套設施匱乏,餐飲、住宿、休閒、購物等文旅消費結構不合理,高星級酒店、高品級飯店缺乏,服務水平亟待提升。
3.文旅產品缺少體系化構架。整體旅遊產品布局零散,缺少有機串聯及統籌發展,旅遊網路化體系尚未形成。
(四)文旅產業融合深度不足。
1.文旅產品質量有待提升。文化旅遊產品結構單一、複合型產品缺乏,文化旅遊與中醫藥、養生等產業融合發展尚在起始階段,缺少推動大發展、快發展的創意、創新和舉措。
2.地域發展層次有待提高。平涼文旅產業規模在省內排名居中,區域競爭力有待提升,與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差距明顯。
3.產業融合程度有待增強。平涼資源優勢顯著,但一二三產業橫向融合不夠、融合模式相對單一,深度融合和緊密結合的產業鏈尚未形成。
(五)文旅人才引進培育不夠。
1.文旅專業人才缺乏。全市文化旅遊人才缺乏,特別是市場規劃、形象策劃、市場行銷、企業管理等專業人才短缺;
2.文旅專業人才結構老化。現有的文學、戲曲、繪畫創作的專業人才結構老齡化嚴重,青年專業人才發掘有待加強,傳統民間藝術傳承後繼乏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缺少主體。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發展趨勢
一、多重戰略指引更高期待
(一)國家戰略指明了文旅發展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根據2021兩會期間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文化建設在全局工作占據突出位置,文化自信與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健康中國、數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正在深度融合。
(二)區域戰略提供了文旅政策保障。“黃河經濟帶戰略”是平涼文旅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戰略契機,“一帶一路倡議”是平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平台,“關中平原城市群”為平涼成為甘肅省發展重要增長極提供新動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開啟平涼產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隴東南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為平涼文旅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二、多元需求催生龐大市場
(一)“雙循環”時代開拓文旅市場新格局。在世界經濟低迷、跨國產業鏈循環受阻的外部環境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格局將引導擴大旅遊投資,激發文旅產業市場活力,推動文旅產業走出一條有效應對全球經濟衝擊的新路子。
(二)大IP時代呼喚文旅市場新品牌。中國旅遊產業已經逐步進入IP為王的階段,文旅產品開發更加重視品牌化和智慧財產權化,通過文化溯源,創造獨特性、有生命力的IP已成為文旅發展的主要途徑。
(三)大融合時代構建文旅市場新動力。體驗經濟時代催動文化旅遊向體驗化、沉浸式轉變,探索“文化+市場+科技”等融合發展模式,為地域特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注入新動力。
(四)大智慧型時代催生文旅市場新消費。5G等信息技術,將大大促進文旅產業更新疊代,促進旅遊消費方式改變。
(五)後疫情時代聚焦文旅市場新方向。新冠疫情後國民對健康的關注與日俱增,康養旅遊順應了時代旅遊觀念的轉變,正在成為今後一段時期內的核心關注領域。
三、多維挑戰提出更高要求
(一)生態保護的責任更為重大。生態環境安全格局穩定與文旅產業開發合理布局之間的關係、重點區域發展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之間的關係、重點突破與系統統籌之間的關係、機制保障與因地制宜之間的關係,將是平涼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二)區域文旅發展競合亟待突圍。從文旅資源和已開發產品方面,平涼與天水、慶陽、固原、寶雞等關中—隴東區域城市在生態景觀、始祖文化、紅色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均存在著競爭態勢,須以獨特的品牌和高質量的產品實現區域發展突圍。
(三)縣域同質化發展格局亟需破解。各縣(市、區)在文旅資源類型、文旅市場構成等方面都有較大共性,市域內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同質化競爭和分流效益的局面,將對相關部門跨區域管理多層次協調提出挑戰。
(四)底線約束的理念將更加強化。在國土空間規劃的“三條紅線”之外,堅守文物保護控制線,是對國土空間規劃下文旅專項規劃的更嚴格要求。
(五)新冠疫情防控提出新的挑戰。文化旅遊產業是受新冠疫情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如何準確把握疫情常態化時期文化旅遊產業的新態勢、新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模式、產品模式、服務模式,是對平涼文旅管理者、從業者的一大考驗。
第二章 轉型升級,描繪文旅發展新藍圖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以及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各項決策部署,以平涼市第五次黨代會確定的“3659”發展思路為統攬,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推動平涼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根本目的,以擴大內需、提振文化旅遊消費為戰略基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優勢,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協同發展,突出發展富有平涼特質的全鏈條旅居康養產業,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打響“問道崆峒·養生平涼”品牌,將我市建成文化強市、全省文旅康養基地,創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為奮力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堅持產業事業、協同發展原則
促進產業與事業雙輪驅動,相互協同、相互補充、相互依託,可持續發展。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文旅事業繁榮發展與文旅產業首位發展之間的銜接,堅持“兩手抓”“兩加強”,提高平涼市文化軟實力,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程度,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將事業資源合理轉換為產業優勢,以產業發展有力支撐事業繁榮。
二、堅持繼承傳承、創新發展原則
加強文化遺址遺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深入挖掘道源文化、醫養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平涼特色文化資源內涵,緊扣創新發展的時代精神,利用網際網路平台和數位技術創新文旅產品、產業業態、商業模式,開發新文博、新文旅、新基建等領域的新業態、新產品,加快文旅供給側改革,滿足旅遊者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堅持宜融則融、融合發展原則
順應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趨勢,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則,全面推動文化旅遊在理念、職能、產業、市場、服務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動文化和旅遊轉型升級,推進“文旅+”產業融合,實現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
四、堅持最佳化優先、綠色發展原則
在推動文旅項目開發建設的同時,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大力提高生態治理能力。聚焦“生態優先當示範、綠色發展當標桿”的戰略目標,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處理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共抓大保護與不搞大開發的關係,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
五、堅持共建共享、統籌發展原則
加快融入一帶一路、陝甘寧老區振興、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區域發展大格局,推動平涼與天水、固原、慶陽等周邊區域的文旅合作,加強跨區域協同發展。統籌平涼各縣(市、區)之間、產城景之間協同發展,以文化和旅遊發展帶動城市提升和美麗鄉村建設,做到景城一體、城鄉統籌、產城互動、景城融合。促進文化旅遊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在滿足旅遊者旅遊需求的同時,鼓勵本地居民參與文化和旅遊建設,讓當地居民從文化和旅遊發展中受益。
第三節 發展思路
一大使命築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平涼文化和旅遊工作,推進文化鑄瑰、文化賦能,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
三大目標引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文藝創作水平,著力提升全市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服務效能、發展環境,積極建設文化強市、旅遊康養基地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
六張名片點亮:全面擦亮“崆峒道源”“養生平涼”“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圍棋之鄉”“針灸之鄉”6張文化名片,明確建設任務,使平涼文化特質更加凸顯、人文內涵更加厚實、內容生產精品迭出。
一大龍頭帶動: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思路,構建以崆峒山大景區為龍頭,以大雲寺·王母宮和關山大景區為兩翼,帶動龍泉寺、皇甫謐文化園、海寨溝、成紀文化城等一批精品景區提質升級,形成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文旅康居創新推動的大旅遊格局,構建平涼文旅發展新模式。
十大工程落實:實施“文化強市”塑造工程、“文化陣地”強基工程、“首位產業”創新工程、“全域旅遊”創建工程、“鄉村文旅”振興工程、“文旅康養”倍增工程、“基礎設施”提質工程、“文旅品牌”行銷工程、“文旅消費”升級工程、“區域聯動”協同工程,將平涼文旅重點工作做深做實。
第四節 發展目標
一、“十四五”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新一輪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把握國家建設黃河、長城、長征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和我省文旅康養基地建設契機,推動現代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整合最佳化旅遊資源,加快以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關山大景區為重點的景區景點建設。進一步理順崆峒山大景區管理體制,提升運營發展水平,擦亮國家5A級景區名片,重塑旅遊龍頭新優勢。融合發展文創、健身、康養、教育等幸福產業,建設一批康養小鎮,打造“中醫藥+文旅”“中醫藥+康養”“中醫藥+養老”等新業態,加快建設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嚮往的旅居康養基地。到“十四五”期末,平涼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問道崆峒·養生平涼”的品牌知名度、認同感在國內外顯著提高,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完善,旅遊業綜合功能不斷釋放,文化強市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全面建成,全市旅遊人數達到798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587億元,文旅康養產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
(一)全面建成“文化強市”。
1.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到2025年,全市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突破1200平方米,公共數字文化智慧型化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基層“兩館一站”覆蓋率達到100%。
2.全面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到2025年,全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80處;全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加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加6項。
3.全面提振文化產業培育。到202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GDP占比力爭達到3%。
(二)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
1.旅遊產業不斷升級,到2025年,力爭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區)1—2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2—3個;旅遊接待人數達7988萬人次,年均增速預期達到26.2%;旅遊綜合收入達587億元,年均增速預期達到36.5%。
2.旅遊品牌持續豐富,全市新增國家4A級旅遊景區2—3個,力爭全市A級旅遊景區數量達到40個。
(三)推進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1.現代文化產品體系做大做強。到2025年,全市成功創建2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打造文創旅遊商品100件以上,打造1部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大型文旅演藝項目。
2.“文旅+”新業態不斷湧現。到2025年,全市打造1個工業旅遊示範基地,1個體育旅遊示範基地,1—2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1個智慧旅遊示範景區,新增鄉村旅遊重點村5個,建設鄉村振興文旅樣板村42個。
3.“文旅康養”實現倍增發展。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遊康養產業增加值達到60.72億元以上,實現倍增目標,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游文醫養食宿購於一體的綜合文旅康養項目、基地、小鎮。
4.創新完善要素配套體系。到2025年,全市建成文旅大數據中心,打造300套旅遊星級民宿,建設1—2個省級旅遊休閒街區,2個省級品牌夜市。
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優秀文藝作品、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均等化,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充分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強市”目標基本實現。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完善,旅遊業綜合功能全面釋放,人民民眾旅遊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文化和旅遊發展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強保障,全面完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目標,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遊休閒養生目的地。
第三章 空間重塑,構建文旅發展新布局
根據平涼文化、旅遊資源分布、地形地貌、主要交通、城鎮體系、特色產業等綜合因素,對接《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甘肅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構建“一核引領、兩翼聯動、三片支撐、五帶協作”的全域旅遊空間布局,其中“一核”即崆峒山大景區,“兩翼”即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關山大景區,“三片”即東部歷史人文養生版塊、中部關山生態養生版塊、西部田園鄉村養生版塊,“五帶協作”即“絲綢之路”東南西安旅遊協作帶、“隴東民俗”東部慶陽旅遊協作帶、“越嶺關山”中部寶雞旅遊協作帶、“尋根祭祖”西南天水旅遊協作帶、“紅色征途”西北定西旅遊協作帶。
第一節 構建“三個大景區”引領
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發展思路,高標準建設3個大景區,聯動輻射周邊區域、帶動全市文旅發展,推動形成“一核引領、兩翼聯動”的發展格局。崆峒山大景區充分利用山上、山下及周邊地塊構建緊密空間關係,建設山上核心道養探秘景區、山下古鎮健康度假片區、外圍健康產業支撐片區的圈層體系,通過圈層互動發展、層級聯動,支撐崆峒道源品牌發展;進一步理順崆峒山大景區管理體制,提升運營發展水平,擦亮國家5A級景區名片,重塑旅遊龍頭新優勢。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立足大雲寺、王母宮兩大核心資源,差異互補,增強體驗,實現內部提檔升級;依託城市發展格局,從業態和景觀層面,聯動涇川城區,實現景城融合。關山大景區依託關山自然山水、人文景觀和民間民俗文化資源,以蓮花台、雲崖寺、龍泉寺、大槐樹、朝那湫、陳家洞為核心體驗空間,協同帶動周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
第二節 構建“問道崆峒”全域文旅大環線
整合平涼全境高速及國道、省道等高等級道路系統,依託G22青蘭高速、G70福銀高速、G85銀昆高速、G8513平天高速、S25靜莊高速、S28靈台至華亭高速等,快速串聯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關山大景區、靜寧界石鋪毛澤東舊居紀念館、吳煥先烈士紀念館、莊浪梯田、皇甫謐文化園等全市重點景區和精品景區,對沿線服務區進行升級,打造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場景消費、旅遊集散、智慧服務及住宿露營為一體的全域旅遊綜合服務區,構建“快旅慢游”的文旅主題大廊道。
第三節 構建三大文旅發展支撐版塊
一、東部歷史人文養生版塊
挖掘涇川縣、靈台縣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以“道孕萬物”為品牌引領,以大雲寺·王母宮為核心,聯動南石窟寺、羅漢洞等石窟文化,王母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王母信俗、文王畫卦山等道文化,皇甫謐等中醫針灸文化,整合溫泉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商周文化資源、石窟遺址資源、民俗文化資源、打造東部人文養生大品牌。
二、中部關山生態養生版塊
藉助關山大景區建設機遇,依託古道沿線雲崖寺、蓮花台、龍泉寺等重點資源,圍繞古寺、古道、古關隘、古樹、古廟、古寨、古城池、古井、古墓、古驛鋪、古戰場遺址、古碑刻、古傳說、古詩詞等特色資源,活化關山傳奇古韻,發揮生態優勢,氣候優勢,深切西安大都市圈的市場需求及未來成渝都市群的客源市場需求,布局森林康養、避暑度假等生態康養產品體系。
三、西部田園鄉村養生版塊
依託莊浪百萬畝梯田景觀和靜寧縣百萬畝蘋果基地,對接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打造莊浪大梯田國家田園綜合體、靜寧葫蘆河國家田園綜合體,構建鄉村休閒、鄉村景觀、鄉村度假、鄉村養生系列產品,讓鄉村康養旅遊成為平涼文旅發展的新引擎。
第四節 構建五條區域文旅協作帶
一、“絲綢之路”東南旅遊協作帶
依託G22青蘭高速,東連西安,西接定西、蘭州,構築絲綢之路旅遊發展廊道。重點城市包括:西安、平涼、定西、蘭州。充分發揮平涼的文化多元性和區位優勢,構築多元互補產品體系,提升服務標準,從旅遊服務行業標準、旅遊人才培訓、旅遊企業培育三個層面完善旅遊產業體系,將平涼打造成“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大門,大關山上的山水平涼”。
二、“隴東民俗”東部旅遊協作帶
依託平涼至慶陽高速,挖掘平涼皇甫謐針灸文化、崆峒道教養生文化,協同慶陽中國醫學鼻祖岐伯出生地,構築隴東民俗旅遊發展廊道。
三、“越嶺關山”中部旅遊協作帶
基於福銀高速、銀昆高速,依託關山古道文旅資源,構築關山古道旅遊發展廊道。重點城市包括:寶雞、平涼、固原。以寶雞為起點、平涼為中點、固原為終點,共同重構關山古道旅遊廊道。
四、“尋根祭祖”西南旅遊協作帶
依託G8513平天高速,構築尋根問祖旅遊發展廊道。重點城市包括:平涼、天水。依託平涼與天水共有的伏羲文化,以成紀古城遺蹟為核心,與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產品形成競合關係,共同構築伏羲文化產品體系。
五、“紅色征途”西北旅遊協作帶
依託青蘭高速、國道G312線周邊雄厚紅色文旅資源,構築紅色征途旅遊發展廊道。重點城市包括:平涼、白銀、定西。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全國精品紅色旅遊線路。
第四章 創新提升,落實文旅發展新任務
第一節 實施“文化強市”塑造工程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文化強國”戰略,堅持保護祖業、推動事業、發展產業並舉,全面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抓好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持續打造“問道崆峒·養生平涼”文化品牌,實施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公共文化普惠共建、文化產業跨越發展“三大工程”,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人文內涵更加深厚、內容生產更加精彩的“文化強市”。
一、提高平涼社會文明程度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藝作品創作、文化產品和旅遊產品供給全過程,強化教育引導、文化薰陶、宣傳展示、制度保障,弘揚主旋律,壯大正能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繼承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示新時代偉大成就。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
(二)提高人民民眾文明素養。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改善配套基礎設施,強化綜合服務功能。加強“三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生產,開展“送文化下鄉”“戲曲進鄉村”等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加大對鄉村文化遺產和特色風貌的保護力度,維護鄉村文化多樣性,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舉辦市民文化節、民歌大會、廣場舞示範展示、“鄉村村晚”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活躍社會文化生活,為人民民眾提供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大力推進文明旅遊,引導遊客和旅遊從業人員成為中華文明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三)培育平涼現代人文精神。不斷強化市民文明素質教育引導,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創建活動和文明程度指數測評工作,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夯實平涼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基礎。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民眾自覺破除陳規陋習。充分發揮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資源、組織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強化文明實踐功能,推動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利用農村現有文化活動場所和活動載體,加大移風易俗、講文明樹新風宣傳,提高民眾知曉率和普及率。發揮文化的教化功能,通過文藝作品、文化體驗、公共服務等,培育文明新風,面向城鄉基層紮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健全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體系,發揚志願精神。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
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藉助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時代機遇,深化文化保護傳承。
(一)實施文物管理保護利用工程。依法依規推動落實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加大病險文物保護維修力度,持續改善文物保存狀況,全面消除文物保護單位險情。統籌不同層級博物館發展,莊浪縣、靜寧縣、涇川縣博物館爭創國家二級博物館,華亭市、崇信縣博物館爭創國家三級博物館。建設全市藏品資源資料庫,建立平涼市館藏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庫,實施館藏珍貴瀕危文物、材質脆弱文物保護修復計畫,不斷提升館藏文物修復和預防性保護能力。推進館藏文物科技保護,市博物館積極申請文物保護修復資質,建設市級文物科技保護修復實驗室和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打造市級文物保護修復團隊。加強文物保護標準化建設,高標準實施崆峒山古建築群、南石窟寺、界石鋪紅軍長征毛澤東舊居紀念館、靜寧成紀古城保護設施、雲崖寺、陳家洞、靈台橋村遺址和西山遺址等重點文物的保護修繕。結合數位化技術,啟動實施崆峒山古建築群、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武康王廟、石拱寺石窟、雲崖寺和陳家洞石窟等文物數位化保護與展示項目,到2025年全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80處。
(二)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保護、管理、利用好全市革命文物。加大對長徵文物和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重要物證的調查徵集力度,推進博物館樹立專業化收藏理念,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藏品徵集。積極參加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評估工作,遴選一批重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推薦參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推動相關縣(市、區)及時將重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強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四有”工作。利用好革命文物,重點支持一批“紅色紀念館+紅色旅遊+鄉村旅遊”項目,推出更多以革命文化主題的研學旅行、體驗旅遊、休閒旅遊項目和精品旅遊線路,傳承弘揚紅色基因。
(三)進一步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開展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實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繼續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對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分級、分類、分批記錄。全面系統梳理國家、省、市非遺名錄,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綜合性研究,闡釋平涼非遺代表性項目所蘊含的中國文化基因。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傳統節日振興計畫、曲藝傳承發展計畫,探索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非遺的保護傳承方法。完善甘肅省非遺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制度,探索認定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實施非遺傳承人培養工程,加強梯隊建設,促進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實施“非遺在社區”建設工程,培育“非遺在社區”示範點。鼓勵在城市更新、新農村改造等工作中,將非遺元素和符號運用到城鎮規劃和設施建設中,打造非遺展示空間。實施青少年非遺傳承人培養計畫,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工作。支持在學校開展非遺展示展演和教學實踐活動,建設青少年非遺教學、科研、交流平台。探索“非遺+旅遊”多元化融合創新模式,實現非遺活態化、生產性傳承利用,推進非遺展覽館、非遺主題旅遊線路開發、傳統工藝工作站、扶貧就業工坊、非遺產品研發、數位化展示等項目建設和資源開發。辦好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展演活動,開展非遺項目進景區和非遺文創產品展覽展銷。組織優秀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各類展示展演活動。
三、推進公共文化普惠共建
(一)加快建設重點文化設施。實施平涼市圖書館新建、崆峒區文化館、圖書館和美術館,涇川縣文化館和圖書館,靈台縣圖書館,華亭市安口鎮陶瓷文化藝術博物館、莊浪縣文化藝術展演交流中心、靜寧縣成紀文化城等重點項目,確保市、縣級公共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國家相應建設等級標準。
(二)健全完善基層文化設施網路。加強各鄉鎮布局圖書館分館和文化館分館,支持以租賃、委託社會力量等方式建設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分館、“城市書房”等公共文化設施,對標相應標準,提升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扶持有條件的鄉鎮建立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陳列館,因地制宜建設鄉情陳列館和文化祠堂,全面落實鄉鎮層級“脫貧攻堅”展館。
(三)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惠民服務。實施全市文化“三下鄉”“文化進萬家”“紅色文藝輕騎兵”等文化惠民活動,策劃“畫平涼美景、寫平涼人文、演平涼非遺、講平涼故事”系列主題文化活動。打造“流動戲台”“流動美術館”,提升“百草園”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建設水平,實施“書香平涼”全民閱讀活動。到2025年,全市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突破1200平方米,社區文化室覆蓋率100%,全市公共圖書館(含分館)館藏量達到135萬冊,年流通人次65萬以上,文化館(含分館)服務人次達到150萬,建設8個以上24小時不打烊城市書房,農家書屋年均新增出版物100種。
四、培育文化產業跨越發展
以“一源四鄉”文化品牌為引領,做強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推進產業園區和文化企業建設,培育高質量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一)做大做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積極研發“崆峒山”“大雲佛寶”“崆峒武術”“平涼書畫”“針灸養生”等核心IP,開發特色鮮明的文博創意產品,構建“平涼好禮”文創產品體系,力爭新研發文創產品100件以上;以創意設計、新興技術引領平涼傳統印刷包裝產業提檔升級,形成包裝印刷產業集群。
(二)創新培育數字文化產業集群。推進文化產業“上雲用數賦智”,持續扶持動漫設計、遊戲電競產業,開發以崆峒武術、西王母等為主題的動漫、網路遊戲,依託崆峒古鎮改造,規劃建設標準化、專業化的電競場館,發展賽事經濟。加快發展雲演藝、雲直播、雲展覽等“雲文旅”業態,通過5G+4K/8K超高清技術,建設線上劇院、數字劇場,引導文化專家、文體流量明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開展直播,探索多元線上消費模式。重點培育沉浸式文化體驗,依託全市重點文化館所和景區,開展全息互動投影、無人機表演、夜間光影秀等文旅項目,開發數字展館、虛擬景區、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娛樂產品。
(三)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按照集中集約集群發展要求,打造一批以創意設計、文娛消費為主營業態,特色鮮明、產業融合的文創園區、基地、小鎮等文化產業聚集區,創建2個以上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打造一批鄉村文化樂園。
(四)助力文化企業雙效合一。推進全市文化產業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培育一批骨幹企業,著力引進一批文旅裝備製造、文創產品研發企業,緊盯省公航旅集團等知名文旅企業進行合作。
五、融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深度對接國家戰略,全面落實甘肅省國家文化公園規劃,著力共建長征、長城、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
(一)共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充分挖掘和研究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偉大長征精神,按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片區)空間布局要求,圍繞“界石鋪毛澤東舊址保護建設綜合利用”和“涇川縣四坡村(紅軍村)綜合建設”兩大重點項目推進,完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平涼)段建設工程。
(二)共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以靜寧戰國秦長城為對象,修建長城符號步道標識系統,打造以長城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景觀帶;以長城夯築文化為基礎,修建夯築博物館。
(三)共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以道源文化、大雲寺佛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謐文化、公劉文化、梯田文化、紅色文化、石窟文化等為代表的平涼黃河文化標識體系,以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界石鋪等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地理標識體系,打造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平涼地標,統籌推進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功能區建設,著力培育文化產業聚集區和文旅消費聚集區。
六、擦亮平涼核心文化品牌
深入統籌“五縣一區一市”,塑造“問道崆峒·養生平涼”和“文化名城·一源四鄉”品牌,鑄就全市文化大品牌。
(一)全力擦亮“崆峒道源”品牌。一手抓文化載體空間的保護與開發,打造中國道養健康生活目的地;一手抓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傳播,開發“崆峒”文化創意產品系列,不斷提升“崆峒文化旅遊節”能級。
(二)全力提升“四鄉”品牌。立足區域共享理念,做深做實“書畫之鄉”“武術之鄉”“針灸之鄉”“圍棋之鄉”,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的升級。做實“書畫之鄉”:新建平涼市書法培訓中心,推進平涼市美術館、博物館等場所進行書畫專題展陳,大力推進藝術家進基層、進學校,開展系統書法教學。做強“武術之鄉”:推動崆峒武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崆峒古鎮打造一批武術文化主題客棧、街區等消費體驗業態空間;確保以崆峒武術為主題的大型舞劇《問道崆峒》完成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打造崆峒萬人太極拳主題活動。做靚“針灸之鄉”:提檔升級皇甫謐文化園景區,舉辦皇甫謐故里拜祖大典,爭取承辦國家中醫大會、世界養生大會等節會。做優“圍棋之鄉”:打造“世界圍棋發源地”溯源朝聖之旅,力爭承辦2—3個國家級品牌賽事,常態化舉辦“弈決崆峒”圍棋邀請賽。
第二節 實施“文化陣地”強基工程
以繁榮文化事業為目標,強化全市文化陣地建設,圍繞文化遺產保護、文博場館建設、文藝創作、公共數字文化、智慧廣電等方面,以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民眾需求,不斷提昇平涼文化軟實力。
一、推進精品文博集群建設
結合“一源四鄉”及三大國家文化公園核心文化品牌,加快全市博物館建設步伐。
(一)推出“精品博物館矩陣”。以“存量做升級、增量做突破”的總體思路,統籌平涼市博物館、莊浪縣博物館、崇信縣博物館、大雲寺博物館、涇川縣博物館、靈台縣博物館、華亭市博物館、靜寧縣博物館,塑造平涼“精品博物館矩陣”項目集群。統籌推進各博物館的數位化展廳建設,全面實現館所一體化雲展覽及沉浸式體驗。
(二)推動精品博物館協同巡展。以“集群化”“聯盟化”方式,加強內部活動協同與外部館際交流協同,科學策劃文物外展主題,整合文物外展資源,每年舉辦主題展覽、文化沙龍、精品文物巡展等線上線下主題文化活動3—5次。到2025年,以“精品博物館集群”為對象,力爭培育2—3個國家一級館。
二、推進文化藝術精品創作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藝創作中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進行文藝創作,推動形成全市藝術精品和文藝人才不斷湧現的生動局面。重點開展舞台藝術、美術、音樂創作,突出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推出一批叫得響、留得下的文藝精品。挖掘整理、復排、提升一批藝術價值較高的優秀保留傳統劇目。
(一)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四個一”工程。以講好“平涼故事”為主線,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展演、惠民演出、藝術賽事和美術藝術展覽活動,深化“旅遊+演藝”宣傳推廣模式,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四個一”工程,包括打造一批實景演藝、創作一批影視作品、創作一批精品劇目、扶持一部網路文學作品;力爭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群星獎、文華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等重要獎項上有新突破。
(二)推出文藝精品項目庫。重點推進大型文旅演藝舞劇《問道崆峒》《天地至尊—西王母》《夢回關山》《大雲之光》和燈盞頭劇《大唐名相》編排進度,銜接國內知名導演策劃、拍攝大型人文電影《崆峒》,推動“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系列文藝精品作品創作和展演,編輯完成《平涼紅色足跡》《中國共產黨平涼大事記(第三卷)》初稿,整理編輯出版《平涼革命遺址遺蹟要覽》《中國共產黨平涼歷史》等紅色書籍。採取線上線下融合方式,策劃舉辦紅色主題書畫展、攝影展、文物展、黨史展等活動,開展黨史校園流動展、紅色歌曲唱響校園活動。
(三)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落實中央《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細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舉措,用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著力解決人才隊伍建設、資金瓶頸制約、精品劇目創作、長效運營機制等問題。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提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精氣神,不斷激發國有文藝院團可持續發展的生機活力。
(四)加強文藝評價體系建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特別是關於文藝評論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文藝評論的意識形態屬性,把好文藝評論方向,打造文藝評論品牌欄目,建設文藝評論新媒體矩陣。加強文藝評論人才的發現、培養、扶持力度,創造寬鬆適宜的評論環境,加強評論成果推廣套用,培育一批文藝評論骨幹。推動評論與創作的結合,使評論成為推出藝術精品、攀登藝術“高峰”的有力支撐。
三、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推進數字文化場館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提高公共文化數位化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完善以數字文化館、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為核心的數字文化場館建設,融合智慧文化館、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發展全息互動投影、雲展陳、雲演藝,推動現有文化內容向沉浸式內容移植轉化。
(二)推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台。完成“平涼文化資源雲平台”建設,形成覆蓋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的大數據平台;建設“平涼文旅”網站、“平涼公共文化服務”微信公眾號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台;推進“網際網路+民眾文化活動”,鼓勵公共文化機構與數字文化企業對接合作,拓寬數字文化服務套用場景。到2025年,全市圖書館館藏量數位化覆蓋率達到100%,文化館、博物館館藏量數位化率達到70%,打造3—5個博物館、美術館數位化展示示範項目。
(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深化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分類推進全省圖書館、博物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加強圖書館、博物館理事會建設,賦予圖書館、博物館更大自主權,建立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現代圖書館、博物館管理體制。
(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綜合考慮城鄉發展實際,發揮《甘肅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引領作用,突出閱讀輔導、藝術普及、民眾文化活動等功能,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實行錯時開放、延時開放,提升服務效能。聚焦供需矛盾,深入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加快實現文化資源網上配送、設施網上預訂、活動網上預約等功能。
(五)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圍繞世界讀書日、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全民讀書月以及重大節慶活動,深入開展系列閱讀推廣活動。樹立“大閱讀”等現代理念,創新活動方式,培育一批具有時代感的城鄉閱讀品牌。高度重視未成年人閱讀習慣培養,進一步豐富親子閱讀活動。實施青少年閱讀素養提升計畫,推薦一批高質量少年兒童圖書。主動適應公眾閱讀習慣和媒介傳播方式變化,通過新媒體廣泛開展線上閱讀推廣活動。
(六)繁榮民眾文化生活。引導各類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加大對農村地區、偏遠地區民眾文化活動的支持力度。在建黨 100 周年等重大節點和“五一”“七一”、國慶等重要節日開展主題文藝活動,旗幟鮮明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四、推進全域智慧廣電建設
深入推進智慧廣電建設,實施廣電5G新基建項目,實現5G網路全覆蓋。積極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逐步構建統一協調、上下貫通、可管可控、分級負責、安全可靠的應急廣播體系。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步伐,全市所有廣播電視節目在采、編、制、播、存各環節實現網路化、數位化。力爭到2025年底,市級廣播電視台和有條件的縣(市、區)開辦高畫質電視頻道,實現高清播出。
第三節 實施“首位產業”創新工程
聚焦高質量發展,從集群培育、產品打造、要素配置等多維度進行創新,進一步凸顯旅遊業的帶動能力,到“十四五”末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8%,成為平涼市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首位產業。
一、首位推動大景區建設
把崆峒山大景區改革建設工作擺到首要位置,加速建設平涼文旅產業發展龍頭,同時帶動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和關山大景區發展。崆峒山大景區堅持“景城一體”發展戰略,推動景區提質擴容,加強與招商企業合作,推進招商引資。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要突出西王母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品牌內涵,最佳化大雲禪修養生主題,打造集民俗傳承、文化創意於一體的文化休閒度假區。關山大景區著重圍繞加強雲崖寺、蓮花台一體化發展,配套建設大景區基礎設施,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打造關山山地體驗國際旅遊目的地;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挖掘利用莊浪梯田等農業文化遺產,培育一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知名品牌。
二、創新升級旅遊產品體系
加強橫向融合,形成“以旅帶產,以產帶旅”的全新發展模式。
(一)創新發展紅色旅遊。著眼“百年華誕”,傳承紅色文化,結合演藝、科技,促進紅色景區向“體驗式教育”轉變,推出一批具有參與性、體驗性的紅色旅遊創新融合產品。推動全市紅色旅遊向主題教育、紅色研學轉變,鼓勵支持紅色旅遊景區創建各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和闡發其當代紅色文化價值,構建“長征豐碑紅色旅遊”品牌矩陣,弘揚紅色精神,講好革命故事,傳播紅色文化。
(二)創新發展工業旅遊。以華亭煤礦、安口窯、華亭三線軍工廠聚集區、崆峒酒業等為重點,突出主題文旅小鎮、工業博覽園、遺址公園等產品形態,活化工業遺產。
(三)創新發展體育旅遊。依託關山、海寨溝、莊浪梯田等打造一批戶外運動基地、冰雪運動基地、低空飛行基地,舉辦崆峒武術錦標賽、崆峒避暑露營季等賽事活動,培育全國知名特色體育旅遊賽事品牌。
(四)創新發展水利旅遊。結合涇河等水系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工程,構建以水利風景區為核心,以濱河碧道旅遊區、水文化形象展示區為支撐,以小型水體休閒區為補充的平涼水利風景區產品體系。
(五)創新發展研學旅遊。依託博物館、演藝中心、美術館、文化館、文化街區、非遺傳承基地等重點文化場所及崆峒山大景區、大雲寺·王母宮大景區、關山大景區、皇甫謐文化園、界石鋪毛澤東舊居紀念館等重點景區,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實踐基地,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文化主題研學、科技科普展覽、戶外拓展訓練等研學旅遊產品體系,推出平涼研學精品線路。
(六)創新發展科技旅遊。實施“雲旅遊”工程,打造飛躍崆峒山“雲景區”、遨遊平涼“雲都市”、紅色勝地“雲對話”、民宿活動“雲體驗”等項目,充分利用新媒體呈現,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三、創新完善要素配套體系
在以崆峒山大景區為核心的產品驅動基礎上,推進全域旅遊服務要素不斷完善。
(一)建立完善文旅大數據配套。在全市及各縣(市、區)層級全面配置完成具備行業監管、產業數據統計分析、應急指揮、輿情監測、視頻監控、旅遊項目管理和行銷等功能的文旅大數據平台,對文旅產業運行進行智慧監測。
(二)創新完善旅遊住宿配套。推進特色配套住宿服務設施體系建設,打造精品民宿、郊野木屋、房車營地、膠囊旅館等多元化住宿設施,滿足遊客多樣化體驗和消費選擇。
(三)創新完善旅遊餐飲配套。深度結合各文旅景區IP,依託文創元素植入、文化內容傳承、沉浸式體驗,創新打造3D餐廳、主題餐廳、創意餐廳等,破除旅遊餐飲功能化、同質化、低端化。
(四)創新完善旅遊購物配套。通過文化創意,圍繞“道源文化”“歷史文化”“平涼非遺”等開發文創產品,豐富無人超市、創意集市等購物場所。
(五)創新完善旅遊娛樂配套。開發網紅打卡點、主題公園、親子遊樂、互動體驗等創新項目,重點在三個大景區、莊浪梯田建設主題化商業場所,打造休閒娛樂聚集區。
四、創新最佳化載體運營模式
(一)區域整合模式,跨區域界限聯動發展。以大景區為主體,實現文化旅遊產業鏈跨行政區域的聯動,在更大的地理範圍內最佳化配置旅遊資源,充分釋放“管委會+旅遊開發公司”運營活力,著力解決資源多點分布、多頭管理,實現統一開發運營。
(二)產業融合模式,跨產業邊界聯動發展。以全市各A級景區為主體,以“文旅+”“+文旅”為途徑,大力推進與商貿、體育、養生、教育、科研等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構造大文旅產業鏈良性循環。
(三)主題引領模式,以文化創意創造旅遊新價值。以全市鄉村旅遊景區為主體,深化文旅主題形象和品牌IP構建,以“故事力”活化文化資源,以“感受力”展示文化資本,秀出“節慶主題鏈”“文化活動秀”,用市場的力量開發打造鄉村旅遊產品,通過培育旅遊企業、培育旅遊合作社、招商引進集團公司等多種渠道形成一批鄉村旅遊經營新主體。
第四節 實施“全域旅遊”創建工程
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為目標,按照縣級突破、抓縣推市的總體思路,明確平涼市全域旅遊創建路徑,力爭規劃期末創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以“全域旅遊”品牌和理念切實推動平涼文化旅遊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明確全域旅遊品牌創建路徑
按照“抓縣推市、縣級突破、市級收官、鄉村示範”的總體思路推進平涼市全域旅遊示範市的創建工作,集中力量抓好縣級創建工作,市級側重抓好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督導考核。
二、確定全域旅遊創建時間表
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實施“三步走”戰略:“一年布局”,即2021年全市層面的規劃統籌,以《平涼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為總攬,加快制定《平涼市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及《平涼市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考核辦法》,完成各縣(市、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編制和《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制定,在鞏固崆峒區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成果基礎上,推廣“崆峒經驗”,力爭華亭市、涇川縣、崇信縣、莊浪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力爭靜寧縣、靈台縣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力爭2021年涇川縣、崇信縣通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華亭市、莊浪縣通過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三年成型”即2022—2023年,力爭華亭市、莊浪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力爭靜寧縣、靈台縣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實現平涼市所有縣(市、區)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五年實現”即到2025年,力爭實現7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標準,平涼市正式創建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
三、完善全域旅遊體制機制
(一)建立健全平涼市全域旅遊發展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制度。由平涼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成員包括市級職能部門和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形成黨政統籌、齊抓共管、各部門聯動的全域旅遊領導格局。
(二)完善平涼市全域旅遊考核指標和獎懲制度。明確全域旅遊任務分工、工作職責、負責部門、完成時限,制定分階段的平涼市全域旅遊考核辦法,強化評價結果套用,對成功創建的國家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A級景區、度假區、星級酒店、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品牌項目給予獎勵。
四、推進全域旅遊重點項目
(一)融入國家戰略的重點項目。積極推進與長城、長征、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相關項目和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相關的重大項目工程,積極爭取國省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省列重點文旅規劃項目。包括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關山大景區建設項目和全市文旅康養基地打造項目。
(三)其他相關文旅項目。新建和提質增效一批重點項目,包括涇川溫泉度假村建設、海寨溝景區開發、龍泉寺景區擴容、皇甫謐養生服務中心等。
五、推廣全域旅遊精品線路
(一)推出一條“問道崆峒”全域文旅大環線。整合平涼全市代表性文旅資源,依託高速路、自駕廊道等交通幹道,串聯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雲崖寺、龍泉寺、蓮花台、古槐王、海寨溝等各縣(市、區)重點項目。
(二)整合三條區域主題游線。根據平涼市文旅項目分區特點,打造東部歷史人文養生游線、中部關山生態養生游線、西部田園鄉村養生游線。
(三)打造五條特色主題游線。整合文化、康養、鄉村、紅色旅遊資源,推出“精品絲路”文化古蹟游線、“問道養生”遊學康養游線、“問道禮佛”祈福納祥游線、“鄉村記憶”民俗體驗游線、“激情歲月”紅色記憶游線。
(四)聯動五條跨區域游線。加強平涼市於周邊區域的文旅聯動,共同推出“千年絲路”多彩文化體驗游、“百里關山”生態文化休閒遊、“長征之路”紅軍會師體驗游、“尋根問祖”始源文化探秘游、“隴東高原”文化民俗體驗游。
第五節 實施“鄉村文旅”振興工程
全域一體推動全市鄉村旅遊示範縣、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精品線和聚集區建設,著力打造具有鄉愁記憶本色、田園牧歌特色、民營民富亮色、人間煙火氣色的西部知名鄉村旅遊目的地。
一、做好規劃文章,推動鄉村旅遊特色化發展
(一)強化目標引領。加快搭建全市鄉村旅遊發展總體框架和休閒農業產業支撐體系,構建崆峒—涇川現代農業文化體驗區,華亭—崇信—靈台花卉觀賞避暑度假區,莊浪—靜寧梯田蘋果景觀休閒採摘區等三大鄉村旅遊片區,打造一批不同區域、不同季節、不同主題的鄉村旅遊項目和精品線路。
(二)強化規劃引導。堅持“先規劃、後開發,無規劃、不開發”,把鄉村旅遊納入各地城鄉總體規劃,根據各縣(市、區)的特色,每個村的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做足特色文章,實現一縣一品牌、一鎮一特色、一村一風韻。
(三)強化理念引入。深入貫徹“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村落民宅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的“四以”風向標,緊扣鄉村旅遊“富裕鄉民、提升鄉貌、留住鄉愁、文明鄉風”的“四鄉”度量衡,把資源轉化為鄉村旅遊吸引物,把傳統農業轉變為高附加值的休閒農業和創意產業。
(四)強化模式推廣。積極推廣鄉村創客模式、民俗村模式、田園綜合體模式、民宿IP帶動模式、藝術研學創意鄉村模式、景村一體化互補共建模式、美麗鄉村模式、寫生基地模式等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引領鄉村旅遊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二、做好建設文章,提高鄉村旅遊供給質量
(一)豐富業態產品,培育旅遊鄉村特色。拓展消費邊界,創新“鄉村+康養、潮流、研學、療愈、文創”等新業態,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獨一份”“特別特”“錯峰頭”優勢,大力推進平涼紅牛、蘋果、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向旅遊產品轉化,建設康養度假、餐飲住宿、休閒娛樂、戶外運動、互動體驗等服務設施和項目。
(二)完善基礎配套,提升鄉村景點成色。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對照國家旅遊景區標準,配套建設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遊廁所、醫療救急站、農副特產商店、旅遊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加快交通幹道、重點旅遊景區到鄉村旅遊景區的道路交通建設,推進自駕車營地、交通驛站、風景廊道建設,形成方便快捷的鄉村旅遊通道。
(三)強化文化植入,保持鄉村民俗本色。保留老建築、老物件、老技藝、老照片,建設鄉村記憶館、村史館、博物館、體驗館,讓“文化符號”成為鄉村旅遊的品牌標識。加強鄉村廟會、節會、習俗活動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鼓勵扶持民間藝術演出組織發展,創新崆峒笑談、曲子戲等內容形式,改編成鄉村舞台、小劇場、小茶館等鄉村旅遊活動場所演出劇目,豐富遊客鄉村旅遊體驗。
三、做好運營文章,轉變鄉村旅遊發展方式
(一)搭建發展新平台。集中打造“隴上鄉遇”鄉村旅遊品牌項目,鼓勵 4A 級以上景區與周邊鄉村聯動。大力扶持第三方服務機構,發展鄉村實體眾創空間、孵化基地,開發建設線上孵化平台;建設文旅鄉村鄉民教育中心,提升村民參與旅遊的能力和素養,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合作社。
(二)探索開發新途徑。按照旅遊景區帶動型、城鄉融合發展型、旅遊通道依託型、休閒度假養生型、古鎮村落特色型、民族民俗體驗型等多種類型,因村制宜,大力推進鄉村旅遊建設加速增量,形成聚焦效應。
(三)建立投資新模式。推廣涇川縣管理運營鄭家溝景區的經驗和模式,多方藉助外力,用市場的力量開發打造鄉村旅遊產品,通過培育旅遊企業、培育旅遊合作社、招商引進集團公司等多種渠道形成一批鄉村旅遊經營新主體,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第六節 實施“文旅康養”倍增工程
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圍繞建設全省文旅康養基地,推進“文旅”和“康養”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游文醫養食宿購於一體的綜合文旅康養項目、基地、小鎮,延伸文旅康養產業鏈,加快發展旅居康養服務業,打響“養生平涼”品牌。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遊康養產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以上,實現倍增目標,把文化旅遊康養產業培育成為“十四五”文化旅遊新的增長點,努力把平涼建設成國內知名養生勝地。
一、發展運動康養產品
整合體育、旅遊、文化等資源,依託崆峒山、蓮花台、海寨溝、莊浪梯田、崆峒武校等載體,實施蓮花台房車露營地及汽摩賽道、百里梯田景觀大道、山地腳踏車、探險棧道、健身步道、戶外拓展營地、露營地、垂釣、跑馬場、運動場等運動設施、設備配套建設項目,集中打造民眾登山健身運動基地、山地腳踏車機車運動基地、冰雪運動基地、戶外運動基地、崆峒武術養生拳教學基地,開發集體育、賽事觀摩、旅遊度假、休閒娛樂、康養為一體的體旅融合產品,提升“體育+旅遊+康養”體驗品質。策劃舉辦“俠客行·問道崆峒”金庸小說武林大會、莊浪梯田馬拉松越野賽、“關山難越”旅遊杯越野邀請賽等系列賽事活動,大力發展參賽游、觀賽游,打造文旅康養產業新增長點。
二、開發中醫康養產品
充分發揮中醫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理療康復的獨特作用,依託皇甫謐針灸、佛道養生文化及關山林區醫藥生物、中藥材種植等資源,大力推廣特色中醫診療養生、現代健康管理等服務進景區,建設崆峒山養生體驗館、皇甫謐針灸康養園區、關山中醫藥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等,常態化舉辦皇甫謐針灸技能培訓、養生知識講座,打造集旅遊、觀光、醫養、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業態。定期舉辦皇甫謐針灸文化節等養生及中醫藥文化旅遊節事活動。培育中藥材種植、藥品和養生食品加工製造、醫療美容、養老陪護等康養業態,推進開展醫療旅遊住宿接待服務。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業,促進中高端養生養老機構、居家社區養生養老服務業和文旅產業嵌入式創新融合,建設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嚮往的旅居養老基地。
三、打造森林康養產品
充分利用平涼優良生態、氣候資源,融入旅遊、休閒、醫療、度假、娛樂、運動、養生、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依託崆峒山、雲崖寺、蓮花台、五龍山、唐帽山等生態型景區及林區周邊,配套開發建設黃寨紅牛小鎮、西華秦風康養小鎮、安口隴窯陶瓷康養小鎮、麻庵森林民俗康養小鎮、韓店石橋度假康養小鎮、月光梯田康養小鎮等一批集合生態、避暑、度假主題的多元文旅康養小鎮,布局森林避暑度假營地、森林養老療養康復中心、森林氧吧劇場、森林茶餐廳等業態,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避暑度假等多元服務。
四、開發溫泉康養產品
實施涇川溫泉小鎮、海寨溝溫泉康養項目,推進“溫泉+綜合遊樂”“溫泉+滑雪場”開發,建設溫泉康養館、溫泉親子樂園、溫泉康居酒店、溫泉風情街、溫泉冰雪度假基地,打造一系列以溫泉康養為核心主題、休閒旅遊為消費支撐的溫泉旅遊項目集群。
第七節 實施“基礎設施”提質工程
深入推進全域交通網路、廁所革命、智慧文旅、配套服務體系等建設,全面補齊基礎設施發展短板,助力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一、建好大交通,暢通全域交通網路
(一)暢聯內部交通網路。構建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支線的公路網路體系,最佳化主要景區、鄉村旅遊點、旅遊村的道路條件,打通通往主要景點的“最後一公里”,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實現全市3A以上旅遊景區(點)公交或客運班線全覆蓋,加快完善旅遊目的地客運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和多元化旅遊出行接駁體系。
(二)創新特色交通模式。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增設休憩娛樂、旅遊信息、房車車位等設施,建成一批特色主題服務區;積極推動自駕體系建設,實施最美關山道、莊浪百里梯田大道、涇河生態風光帶、環崆峒山自駕車景觀廊道及自駕車營地建設;綠化城市道路,沿交通幹線兩側建設景觀綠帶,配以休閒健身步道、景觀小品等設施,構建舒適、宜人的綠色慢行網路;依託重點景區景點,建設景觀步道、親水綠道、低空觀光點等,形成“水陸空”立體式特色交通體系。
二、保障大民生,持續深化“廁所革命”
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化建設為輔,大力推進旅遊廁所建設和監督管理。
(一)高度重視,完善旅遊廁所布局。在景區景點、鄉村旅遊點、重點街區、廣場、遊客聚集地等重點場所修建公共廁所,提高旅遊廁所建設數量和質量等級;重視第三衛生間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二)健全制度,加大旅遊廁所監管。堅持建管並舉,建立專人負責的保潔員契約制,提升旅遊廁所服務質量;鼓勵以商建廁、以商養廁、以商管廁,探索建立旅遊廁所管理公司,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
(三)改善人居,推進農村改廁工作。景區旅遊廁所建設與鄉村旅遊廁所建設並重,實施鄉村旅遊衛生廁所改造工作,深入推進全市農村“廁所革命”進程;使“廁所革命”成為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加速劑”。
(四)強化宣傳,倡導民眾文明如廁。開展文明如廁教育,引導廣大遊客和社會公民樹立良好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廁所文化;召開“廁所革命”工作技術培訓會、推進會、督辦會,擴大政策知曉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旅遊廁所革命工作。
三、用好大數據,加強文旅智慧建設
(一)建設平涼文旅大數據中心。建成各縣(市、區)文旅大數據中心,全面提升旅遊信息化水平,建設城市、景區、鄉村等智慧旅遊服務平台,實現涉文涉旅場所智慧型導遊、電子地圖、語音導覽等智慧化服務;推動停車場、旅遊集散與諮詢中心、遊客服務中心、引導標識系統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推進旅遊廁所數位化建設,實現信息查詢、意見反饋等功能。
(二)提升文旅大數據聯動水平。構建全市智慧文旅公共服務平台,深化公安、交通、銀聯、通信運營商等數據共享,對接各縣(市、區)文旅部門、景區、旅行社、酒店等相關行業數據,形成信息互通互聯、共享查詢和數據交換。
(三)深化智慧文旅運營管理。緊緊圍繞IP融合創新、顛覆式遊客體驗、全鏈路大數據監管平台和網際網路思維持續後向運營等建設全域智慧文旅,實現“一個入口游平涼”“一套工具助行銷”“一個平台管平涼”。
四、對照大標準,完善文旅服務要素
(一)構建旅遊集散服務體系。構建“1+6+N”三級旅遊集散服務體系,即1個平涼市級旅遊集散與綜合服務中心,靜寧、華亭、涇川、莊浪、崇信、靈台6個二級旅遊集散服務中心,多個景區三級旅遊服務點,完善旅遊信息諮詢場景,有效提供導覽、線路、交通、氣象、安全、醫療急救等信息諮詢服務。
(二)完善全域旅遊標識系統。完善旅遊交通指引標識系統、旅遊區導覽標識系統、旅遊服務設施標識系統三大系統,全域建立使用規範、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內容完整的旅遊引導標識體系。
五、升級大配套,提升公共人居環境
(一)提升文化氛圍。突出平涼“基因”,做好“文化”文章,從平涼非遺、歷史事件、民俗風情、地域文化中整理挖掘文化符號,通過文化牆、雕塑、建築小品等進行體現,打造體現城市歷史記憶的景觀節點,豐富平涼文化內涵。
(二)提升景觀環境。做好崆峒山、關山、涇河、胭脂河等自然山水環境保護,提升城市風貌、公共開放空間等景觀質量,做到自然景觀“護山治水”,道路規劃“環山繞水”,建築布局“顯山露水”,空間組織“依山親水”。
(三)最佳化公共配套。提升柳湖公園、南山公園、古靈台·荊山森林公園、紫荊山公園等公共空間,突出文化、休閒、遊樂、健身、度假、養生等主題功能,建立綠色多元的開放空間系統,實現居民生活便利舒適。
第八節 實施“文旅品牌”行銷工程
通過實施整合“大品牌”、開展“大宣傳”、舉辦“大活動”、精準“大行銷”、推進“大合作”的宣傳模式,全面提升“問道崆峒·養生平涼”城市品牌,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6.2%和36.5%以上。
一、文旅整體行銷,擴大品牌影響
(一)明確平涼文旅行銷定位。強化“問道崆峒·養生平涼”文旅形象定位和“崆峒道源”“武術之鄉”“圍棋之鄉”“書畫之鄉”“針灸之鄉”的文旅品牌定位。整合各類旅遊宣傳資源,實施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聯手、媒體跟進、遊客參與的“五位一體”整合宣傳行銷機制。
(二)塑造1+4+7全域品牌行銷體系。以“問道崆峒·養生平涼”為全市的核心品牌進行對外宣傳,推出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關山、皇甫謐4大品牌,同時根據各縣(市、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方向,形成7大縣域旅遊品牌,構建平涼全域“1+4+7”品牌行銷體系。
二、文旅節會行銷,激活市場潛能
(一)打造品牌節慶。圍繞“一源四鄉”,精心謀劃舉辦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山水龍泉·養生崇信”文化旅遊節、靜寧蘋果豐收節、皇甫謐針灸文化節等重大品牌節會,創新辦會模式,放大節會效應,以節導流促游,以節引資招商。
(二)打造體育賽事。開展多樣的賽事活動,重點打造“問道崆峒”平涼傳統武術錦標賽、“弈決崆峒”道教名山圍棋邀請賽、“隴原崆峒杯”圍棋邀請賽、“關山難越”旅遊杯越野邀請賽等一系列國內外知名賽事活動。
(三)打造主題活動。按照“月月有活動、全年都精彩”的要求,做活短線游、市內游、周邊游、鄉村游,組織開展“平涼人游平涼”踏春賞花游、清涼夏日游、豐收採摘游、冬春冰雪游,促成“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四季均衡”的旅遊格局。
三、文旅創新行銷,拓展推廣渠道
(一)健全智慧行銷體系。建立平涼旅遊“大資料庫”,完善“一部手機游甘肅(平涼端),構建各縣(市、區)網站、微信、微博、廣播電視立體化網路宣傳矩陣。
(二)拓展網路行銷渠道。最佳化和創新文旅行銷方法和技術,運用“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電影、新聞客戶端)、旅遊網站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行銷,構建跨區域、跨平台、跨網路、跨終端的文旅目的地網路行銷體系。
(三)加大線上行銷力度。鼓勵旅遊景區、旅遊飯店、博物館等與網際網路服務平台合作建設網上旗艦店,實現門票線上預訂、旅遊信息展示、會員管理、優惠券團購、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銷售等功能;鼓勵電商平台拓展“旅遊+地理標誌產品+網際網路+現代物流”功能,擴大線上銷售規模;鼓勵採用網路直播、網站專題專欄、小程式等線上行銷方式,推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和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線路。
四、文旅合作行銷,豐富對外交流
推動文化企業與省內外、沿黃城市和周邊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開展廣泛交流和深度合作。開展對外文化旅遊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家級省市重大交流活動及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節,利用“歡樂春節”“文化年”“文化周”等平台,藉助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敦煌文博會、蘭洽會等,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和關中、蘭西、成渝等城市群的交流與合作;依託中央台辦、國台辦授予的甘肅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王母宮,舉辦西王母廟會,增進海峽兩岸文化旅遊交流。
第九節 實施“文旅消費”升級工程
培育文旅新型消費,提升傳統消費效益。探索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長效機制,培育壯大文化和旅遊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試點城市創建。
一、強化文旅消費政策保障
出台《平涼市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工作方案》《平涼市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獎勵辦法》,完善《平涼市鼓勵組織引進市外旅遊團體來平旅遊獎勵辦法》等政策檔案,加強財政、金融、稅收等對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的引導和扶持。完善對於創建高等級景區、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品牌酒店引進等工作的獎勵與激勵政策,鼓勵旅遊景區實行淡旺季票價和非周末促銷價,落實特殊人群門票減免政策;鼓勵市內演藝場館對演出門票實行折扣優惠。推出覆蓋全年齡段、全職業、全區域的文旅消費惠民政策,舉辦文化和旅遊消費季、消費月、數字文化和旅遊消費體驗等活動。
二、完善文旅消費產品供給
重點圍繞文化館所,文旅景區、文化演藝、酒店、民宿、商業街區等文旅消費核心載體,不斷完善文化旅遊“全景消費”產品供給體系。推進全市文化館所豐富消費服務內容,引導圖書館、博物館、旅遊景區等增加參與式、體驗式文旅融合消費項目;推動現有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集群提質擴容;推進一批主題IP突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文體商旅一體的促消活動;開發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的創意文化旅遊商品;引導一批特色購物街區、文化休閒街區、藝術街區、特色書店、劇場群、文化娛樂場所群等建設。
三、推進文旅活動節慶消費
利用重大節慶和重要時間節點,著力打造文旅活動消費品牌,“十四五”期間重點升級崆峒文化旅遊節、皇甫謐文化節、蘋果博覽會,打造關山國際戶外運動節、“養生平涼”康養旅遊節等,有效嫁接康養、運動、歷史、房車、音樂等元素。豐富文化演藝市場,完善文藝精品、演藝產品創作生產的扶持獎勵機制,打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原創精品,同時以引進、合作等方式推出文化演藝消費精品。
四、培育夜間文旅消費體系
大力推進平涼夜間文化旅遊經濟發展,堅持文商旅聯動、文商旅融合,圍繞“夜遊平涼”“夜養體魄”“夜賞文創”“夜品佳肴”“夜購隴貨”“夜習科普”等核心要素,開發布局水幕電影、溫泉養生、中醫理療、夜間演藝等多樣化業態、消費產品,帶動動漫遊戲、創意設計、數字藝術展示、網際網路旅遊等行業發展。依託藝術街區、劇場、博物館、美術館、文體商旅綜合體、旅遊景區、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等。
五、提升文旅消費便捷程度
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新興技術,全面提升文旅消費便捷程度。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開發消費平台,創新消費載體,以“政府引導、企業讓利、平台互惠、精準對接”為理念,聯合文藝院團、娛樂場所、文旅企業、社會機構等,為遊客和民眾提供質優價廉、便捷高效的文旅消費體驗。提升景區景點、文博場所、餐飲住宿、購物娛樂、車站碼頭等場所多語種服務水平;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依規在文化旅遊消費集中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探索入境遊客移動支付解決方案,提高入境遊客消費便利性。
第十節 實施“區域聯動”協同工程
加快與周邊地區的文化和旅遊聯動,形成跨區域文化旅遊協調聯動機制,打造具有全國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的文旅品牌,提高平涼文旅競爭力。
一、協同共建文化研究區域聯盟
加強醫養文化、歷史文化、佛文化、西王母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與周邊區域的聯動,舉辦跨區域文化研究論壇、文化活動節慶、文化教育研學等文旅活動,共建跨區域文化研究聯盟。
(一)共建隴東南中醫文化聯盟。依託皇甫謐針灸文化,聯動慶陽、天水、定西、隴南等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養生旅遊保健產品,著力弘揚優秀傳統中醫養生文化。
(二)共建甘肅石窟文化聯盟。依託大雲寺、雲崖寺、南石窟寺等資源,聯動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敦煌莫高窟等,打造西北地區石窟文化研究和朝聖高地。
(三)共建陝甘寧紅色文化聯盟。依託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園、吳煥先烈士紀念館等資源,積極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聯動陝甘寧革命老區,打造紅色文化旅遊高地,建設全國紅色旅遊主題線路。
二、協同開展文化陣地區域聯動
(一)推動區域文藝創作交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組織平涼文藝團體赴國內外開展文化交流培訓活動,組織平涼精品劇目“東拓西展”,加強與蘭州、銀川、西安等周邊城市的交流演出,邀請知名藝術團體和藝術家來平採風創作,相互學習借鑑,促進平涼文化藝術創作繁榮發展。
(二)建立區域文化陣地聯盟。推動與慶陽、天水、定西、隴南、固原等周邊城市共建“文化館聯盟”“博物館聯盟”“圖書館聯盟”等區域公共文化陣地聯盟,搭建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平台;共同加強數位化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策劃統一主題的重大文化活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新領域。
三、協同培育區域文旅共享品牌
(一)立足全國擦亮“紅色征途”品牌。立足界石鋪、吳煥先烈士紀念館等紅色資源,構建甘肅“長征豐碑”5日游主題線路,進入全國10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突出平涼作為萬里長征勝利見證者、中國歷史轉折見證者地位,構築平涼在紅色征途旅遊發展廊道上的“萬里長征新一頁,紅色旅遊第一鋪”形象。
(二)貫穿東西共享“絲綢之路”品牌。充分發揮平涼的區位聯通優勢,東連西安,建設絲綢之路旅遊發展廊道,構築多元互補產品體系,提升服務標準,將平涼打造成絲綢之路旅遊發展廊道上的絲路名城。
(三)穿越南北共享“關山古道”品牌。依託關山古道悠久歷史文化,借勢交通提升,以寶雞為起點、平涼為中點、固原為終點,三個城市共同重構關山古道旅遊廊道,通過分段打造、景觀共融,構築關山古道旅遊廊道產品體系。
(四)聯動隴東南共享“羲皇故里”品牌。依託平涼與天水共有的伏羲文化,以市場為導向,以成紀古城遺蹟為核心,與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產品形成差異化競合態勢,打造尋根問祖旅遊發展廊道,構築伏羲文化產品體系。
第五章 生態優先,樹立綠色發展新理念
第一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一、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倡導生態、低碳、節約、友好的綠色發展。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相關法規,在文旅項目建設、旅遊資源開發中注重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強化考核問責,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各縣(市、區)在制定文化旅遊發展規劃時,充分對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資源環境類約束性指標的引領和管控作用,加快實現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的“多規合一”。探索建立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三線一單”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質量底線及環境準入清單管理制度,完善自然資源空間用途管控措施。引導文旅企業實施綠色標準和綠色管理,開發綠色產品,研發綠色技術,構建以文化旅遊為導向的綠色發展路徑。
第二節 明確環境保護建設要求
一、生態環境保護標準
(一)環境質量標準。根據《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規定,對平涼環境空氣品質劃分為兩類功能區,一類大氣環境功能區為自然保護區、風景旅遊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執行一級標準;二類大氣環境功能區包括中心城區和城鎮生活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執行二級標準。水環境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規定,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應分別執行Ⅱ類、Ⅲ類水質標準;各旅遊鎮、旅遊特色村、景區景點的水質須達到國家一類水質標準。
(二)污染物排放標準。廢水排放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Ⅰ、Ⅱ類水體及Ⅲ類水體中的保護區和游泳區禁止排污;大氣污染的廢氣排放執行《大氣污染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大氣污染源排放限制要求;一般固廢執行《一般工業固廢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20)。
二、項目建設保護要求
全市文旅項目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在報送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併附送規劃審批機關審查。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一)城鎮區域旅遊項目開發建設環境保護要求。在空間管控方面,明確平涼城鎮開發的空間範圍及空間用地管控,在建設旅遊小鎮、度假酒店等項目過程中,應嚴控區塊內的食宿接待規模;在垃圾控制方面,對污水全面進行截污納管,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加大垃圾的清運處理力度,安排專人負責餐廚廢棄物處置、收運、管理工作,做到日產日清,餐廚廢棄物產生單位均簽訂餐廚廢棄物(潲水)處置協定,嚴禁亂倒亂堆餐廚廢棄物,禁止將餐廚廢棄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倒入公共廁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在雨水利用方面,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減弱項目建設對區塊雨水循環的影響,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利用;在綠化提升上,通過屋頂、牆面、游道沿線綠化等措施,發揮植被在淨化空氣、吸納噪音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區塊的綠地率。
(二)鄉村區域旅遊項目開發建設環境保護要求。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法》,做好農村區域環境保護,執行生態道路、廁所、停車場建設標準,建立健全垃圾收集清運系統;做好遊客行為引導,加強生態環保宣傳教育;做好鄉村生態控制,在農業生態旅遊區,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加強田園綠地保護,實行增減平衡策略。
(三)河流區域旅遊項目開發建設環境保護要求。濱水區域建設項目須根據相關要求與水面保持距離,濱水休閒遊憩以生態型親水為主,對水上遊憩項目實施特許經營和嚴格管控,使用生態環保型水上遊憩設施,並嚴格按要求對旅遊接待點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理。
第三節 落實旅遊資源分類保護
一、水體旅遊資源保護
實施涇河、葫蘆河重點流域綜合保護工作,嚴禁直接向水中排放污水,居民生活點和旅遊接待設施的廢棄物要進行集中處理,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建設工程,確保市民、遊客的飲用水質量;妥善處理好旅遊開發與水質保護的關係,防止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旅遊度假休閒設施只能在嚴格保護水質的前提下適度開發。
二、地質地貌旅遊資源保護
禁止對崆峒山、關山、太統山、唐帽山、五龍山、雙鳳山山體環境的破壞,要統一規劃,精心設計,科學施工,與周圍山地環境相互協調,重點防治山體塌方與垮塌問題,通過旅遊線路的選取、山體整治、植被覆蓋等方法,杜絕發生土石流等可能;針對水土保持功能區,有計畫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修建水平梯田,改變耕作方式,以小流域為單元,防治水土流失。
三、土地旅遊資源保護
在旅遊業開發中,做好與相關部門的協調,統籌安排旅遊開發用地,切實保證基本農田建設面積;針對基本農田及耕地等農田土壤資源,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大退化、撂荒、污染、損毀農田改良和修復力度;建立旅遊業的土地開發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全市旅遊業土地開發利用管理系統,嚴格貫徹、執行旅遊開發建設用地審批制度。
四、生物多樣性旅遊資源保護
針對各類天然林、人工林及次生林等森林及植物旅遊資源,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凡在森林(山林)內開發旅遊項目,必須編制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規劃,嚴格控制核心區的旅遊開發規模和遊客容量,對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進行登記造冊,同時加強森林防火、防病蟲害等工作;針對受國家和地方保護的野生動物旅遊資源,堅決打擊濫捕亂撈、走私販賣等違法活動,對境內的野生動物進行統計普查,做到重點保護。
第四節 狠抓環境污染防治工程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旅遊發展過程中,堅守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紮實推進大氣、水、土壤、固廢四大污染防治行動。
一、大氣污染防治
(一)積極發展和利用清潔能源。城區、旅遊鎮(村)和旅遊區(點),要調整燃料結構,推廣使用(管道)液化氣等清潔能源,實行集中供熱及聯片採暖,採取清潔能源替代等方式,實現燃煤鍋爐達標排放。
(二)加快對汽車尾氣的治理。鼓勵市區計程車和旅遊公車逐步推廣使用新能源或改用清潔能源(LPG裝置)。
(三)旅遊城鎮空氣品質指數小於100。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關山蓮花台國家風景名勝區等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必須滿足國家一級標準,其他區域需滿足國家二級標準。
二、水體污染防治
(一)推動重點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擴大涇河流域濕地保護範圍,加快實施生態恢復、濕地修復、水土保持工程。
(二)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堅決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確保城市污水達標排放;同時在重點旅遊區開展節水活動,調整用水結構,實現污水全收集。
(三)大力加強主要旅遊城鎮的環衛和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強調對旅遊景區的污水、垃圾等進行無害處理,主要旅遊區逐步建設污水處理廠(站)。
三、土壤污染防治
(一)做好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成果套用。查明本轄區鄉村旅遊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二)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嚴格管控鄉村旅遊開發對土壤環境造成的風險,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
(三)有序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建立重點旅遊景區土壤污染防治項目庫。
四、固廢污染防治
科學處理旅遊活動產生的垃圾及廢物,在各個主要旅遊區(點),建立垃圾和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在度假酒店、旅遊客棧、農家樂等經營場所,餐廚垃圾就近處理,應嚴格控制一次性用品及塑膠用品的使用,防止白色污染,旅遊鎮區、重點旅遊村的旅遊幹道沿線設定足夠數量的垃圾桶及旅遊廁所;在旅遊區推行垃圾分類收集,並完善垃圾收運體系,強化對垃圾的回收管理,做到垃圾日產日清,並加強危險廢棄物收集處理。旅遊區(點)、旅遊接待場所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危險廢物處置率應達到100%。
第五節 健全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一、嚴格實施生態環境綜合監管
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與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執法,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綜合監管改革,制定印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各縣(市、區)主要領導對本轄區的旅遊環境保護負責,有關部門對其任期內的旅遊環保工作進行考核評估,作為幹部任免、晉升評優的重要依據。
二、健全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各縣(市、區)逐步建立常態化、穩定化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環保信用評價和聯合懲戒機制。推進社會化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範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繼續強化旅遊發展過程中的生態補償、綠色價格等環境經濟政策。完善旅遊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引導和推動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第六章 強化保障,夯實文旅發展新支撐
第一節 體制機制保障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經營的文旅管理體制,形成職責明確、反應靈敏、運轉有序、統一高效的巨觀調控體系。
一、建立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
強化政府職能,加強對文化旅遊發展的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巨觀調控,規範文化旅遊市場的競爭秩序,引導文化旅遊事業產業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全市旅遊產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切實加強對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全市文化旅遊相關政策落實和重大項目落地,建立健全市級職能部門常態化聯席聯動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逐步實現由“辦文化、辦旅遊”向“管文化、管旅遊”的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巨觀轉變,由主要面向下屬文旅單位向面對全社會文旅主體的轉變。
二、推動文旅企事業單位改革
(一)理順旅遊景區管理機制。轉變旅遊景區由政府“一把抓”的發展模式,以景區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分離為原則,對景區經營體制進行改革,探索“三權分立”的旅遊發展路子,保持旅遊景區所有權不變,政府文旅部門和景區管委會等作為旅遊主管部門行使行政管理權,組建文化旅遊公司行使景區經營權。
(二)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多元化,完善社會化運作機制、研究制定民辦文藝團體資助辦法等,制定公共文化服務購買目錄,擴大購買服務範圍,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組織參與公益文化活動;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建設,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文化場館建立法人治理機構,加強績效評估考核,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推動形成獨立運作、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現代運行模式。推進圖書出版、文藝演出、媒體廣告、影視製作等領域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旅遊市場主體。
第二節 資金政策保障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設立平涼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加強對文化園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宣傳推介和文創產品、旅遊商品研發等方面的支持,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支持,採取項目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支持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加大財政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保障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專項經費。在用好市級旅遊產業引導資金的基礎上,對列入重大項目,市、縣財政積極籌措資金,給予支持;對基礎建設、項目論證、投資獎補、宣傳行銷、文物保護、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落實落細對落戶大景區的經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稅降費政策,多方支持壯大企業群體。
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
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領域,在立項、選址、用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大型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參與文化設施運營維護。吸引國內外知名文旅企業在股權和業務方面與文旅企業開展合作,多渠道參與平涼大景區開發建設、適度發展與文化旅遊康養產業相適應的度假地產業,形成多元化投資局面。
三、創新金融服務支持
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抵(質)押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等,探索開展收費權、經營權及在建項目抵(質)押業務,積極拓展貸款抵(質)押物的範圍,開發智慧財產權、應收賬款、藝術品等質押融資產品。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市、縣兩級政府聯合有關銀行、保險機構共建文化產業信貸風險池,用於補償金融機構對中小微文化企業貸款所產生的損失。建立金融助力消費機制,聯合各大銀行推出集會員服務、消費支付、結算管理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文旅金融卡,覆蓋文化和旅遊企業單位。
第三節 土地利用保障
一、保障文旅用地,激發產業新潛力
加強文化旅遊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規劃銜接,充分考慮文化、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需求。對符合相關規劃的文化和旅遊項目及時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確保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和標誌性工程用地得到優先保障。鼓勵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等多種供地方式保障需求;新建公益性文化設施用地,符合法定劃撥用地範圍的應當以劃撥方式供地。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根據大景區發展布局和功能需求,對列入規劃範圍擬開發的土地,以實現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對土地利用規劃最佳化調整,合理增加商服類、住宅類用地,優先提供、充足保障用地指標。
二、喚醒閒置土地,創造空間新活力
鼓勵利用閒置設施、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和文化事業。在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和相關規劃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依法利用廢棄礦山、礦區、荒山、荒地等開發旅遊項目,鼓勵將城市轉型中退出的工業用地根據相關專項規劃用於發展文化工程和文旅產業。企業利用舊廠房、倉庫等存量房產、土地,或生產裝備、設施發展文化旅遊,可實行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三、盤活集體土地,振興鄉村新動力
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在盤活林地、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承包地等“四塊地”上下功夫,根據鄉村休閒觀光等產業布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方式,對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確需使用建設用地的,探索實施點狀供地。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加強宅基地管理,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
第四節 人才建設保障
一、加快文化藝術專業人才引進
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重要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全面深刻把握“八個堅持”重要要求,建立符合文化和旅遊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最佳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文化旅遊人才培養結構。全市文博系統力爭培養和引進5—10名副高以上學術帶頭人,培養和引進一批專業人才,形成人才梯隊。提高長征史等紅色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的研究水平。深化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實施重大題材“一團一精品”,積極培育民營文藝院團,培育集聚更多優秀演藝市場主體;引入全國文藝繪畫書法界名家來平涼設立工作室和研創基地,引導提升本地創作水平,營造文藝文化發展良好氛圍。
二、加快旅遊智庫專家人才引進
建立旅遊智庫、專業人才信息庫,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決策諮詢和智力支持。完善文化旅遊人才引進政策,把高端文化旅遊人才引進納入全市人力資源結構最佳化的工作重點,配套制定人才引進與住房補助、子女教育、落戶安置等掛鈎的“政策包”。建立健全分配激勵機制,允許有特殊才能、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突出貢獻的人才以其技術、專利、品牌等參與收益分配。
三、加大新業態文化旅遊專業人才培養
針對新時代新形勢新需求,加強文旅重點領域的選拔培養,探索多種合作方式,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建立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的人才隊伍。構建“高校+企業”的人才聯合培養模式,採取訂單培訓、網路培訓、現場實訓等方式,加強景區從業人員培訓;實施文化創意、廣告傳媒、非遺傳承、藝術商業等領域專項人才培養工程,打造一批文化領軍人物和跨界複合人才;搭建文化產業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吸引、聚集優秀文化名人,利用網際網路發掘民間藝術高手和民俗文化傳承人;注重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健全職稱評定、培訓提高、項目申報機制,激發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
四、加強多元化文化旅遊人才激勵機制
加強文化和旅遊領域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進一步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使各領域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積極探索建立由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鼓勵以智慧財產權、技術要素等無形資產入股文旅企業。通過舉辦導遊員講解員服務技能大賽、賓館飯店服務技能大賽等,選拔評選一批明星服務員、金牌導遊員等行業人才優秀典型,提高文旅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探索建立全市文旅人才資格評審辦法,制定文旅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能力素質標準,建立完善評價辦法及職稱評審制度,持續完善文旅人才職業技能評價評定機制。
第五節 市場監管保障
一、全力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將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主題民宿等鄉村旅遊新業態,推動住宿業地方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認真抓好A級景區、星級飯店和旅行社、導遊等管理工作;及時受理遊客投訴,維護旅遊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認真貫徹落實行業標準、規定,大力開展旅遊經營單位誠信經營承諾制,鼓勵景區、賓館、旅行社積極開展創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
二、不斷強化文化旅遊市場監管
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以提高遊客滿意度為根本,加強旅遊市場聯合執法力度,促進旅遊市場監管常態化。縱深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每年部署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檢查2次以上,每年開展文化市場管理專項集中整頓4次以上,重點打擊“黑社”“黑導”、不合理低價游、超範圍經營、契約簽訂不規範等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提升旅遊市場管理水平。
三、深化旅遊誠信體系建設
建立工作規則健全、責任明確、機制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體系,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建立健全信用修復、信息主體異議申訴等機制,鼓勵失信市場主體主動糾錯、重塑信用;加強誠信旅遊建設定期發布紅黑榜,完善誠信經營獎懲機制,引導旅遊企業注重品牌、質量和形象聲譽,從業人員講文明、守信用、重操守;將旅遊失信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記錄範圍,及時發布旅遊失信行為信息記錄;推進旅遊失信行為記錄和不文明行為記錄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開展聯合懲戒;發揮旅遊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引導旅遊經營者誠信經營。
第六節 文旅安全保障
一、壓緊壓實安全責任
全面落實文旅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要求。對文化場館、旅遊景區、星級賓館,及體育賽事、旅遊節慶、營業性演出、文化藝術經營活動和重大文藝演出活動、基層民眾文化活動開展地毯式排摸檢查,建立安全生產工作檯賬,明確責任主體。
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按照《甘肅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甘肅省消防安全條例》等政策法規,從安全管理機構設定、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設施設備運行、消防安全管理、安全預案編制、安全應急演練、安全教育培訓等方面,督促文化和旅遊經營單位對標對表、查漏補缺,整體促進和提升文化和旅遊行業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強從業人員培訓
全市文旅行業積極舉辦安全生產專題培訓班,選取重點培訓內容,邀請安全生產專家授課,分期分批對文化和旅遊部門監管人員、文化和旅遊經營單位從業人員開展安全教育培訓,進一步熟悉掌握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安全生產規範標準、應急處突實用技能,不斷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四、增強應急預案演練
監督推進各類文化和旅遊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編制,並督促企業修訂完善自身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進一步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按照每年至少舉辦一次綜合性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的要求,組織開展本地區文化和旅遊行業安全生產應急演練。

政策解讀

按照《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甘肅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等要求,為更好發揮文化和旅遊在平涼市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明確平涼市“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加快推進全市文化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承前啟後、融合發展、創新引領。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組織規劃編制專班,自2020年5月開始,編制《平涼市“十四五”文化和旅遊業發展規劃(2021-2025)》(以下簡稱《規劃》)。通過徵求相關部門和縣(市、區)意見,開展行業內部評審,經過多次修改完善,於2022年2月17日,提交五屆平涼市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22年3月由平涼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規劃》是納入全市規劃編制目錄管理的17項市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在市委市政府周密安排部署下,在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文化強市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和文旅康養產業鏈構建為抓手,以實現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結合平涼市文化事業、文旅產業發展實際,委託重慶浩鑒旅遊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編制《平涼市“十四五”文化和旅遊業發展規劃(2021—2025)》。
二、編制過程
《規劃》編制經過五個階段:一是全面開展規劃調研。2020年5月完成了對各縣(市、區)和崆峒山大景區的考察和資料收集,在科學分析市情和發展趨勢、借鑑吸收相關規劃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了《規劃》的總體思路,於2020年8月份完成《規劃》基本框架。二是廣泛徵求意見建議。2020年12月《規劃》完成初稿,2021年2—4月,我局組織各科室對《規劃》進行多次討論修改;5月份我局組織徵求了各縣(市、區)、平涼市委宣傳部和平涼市發改、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水務、農業農村、衛健、林草、體育、金融、招商等18部門的意見建議,並對《規劃》修改形成了評審稿。三是科學組織規劃評審。我局於2021年5月底組織省、市相關領域專家5名對《規劃》進行了評審,6月下旬我局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對《規劃》完成修訂形成成果稿。四是及時進行銜接對接。我局與平涼市發改委就《規劃》涉及的旅遊人數、旅遊綜合收入等重要指標進行了銜接對接,確保與平涼市第五次黨代會和第五屆人代會上提出的全市總體目標保持高度一致。五是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2021年11月上旬委託專業公司編制了規劃環境影響說明,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依據。2022年2月17日,提交五屆平涼市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審定。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6章31節。第一章“固本開新,邁向文旅發展新征程”,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全市文化事業、文旅產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十三五”時期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趨勢。第二章“轉型升級,描繪文旅發展新藍圖”,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第三章“空間重塑,構建文旅發展新布局”,構建了“十四五”時期全市文旅產業發展的空間形態,即“一核引領、兩翼聯動、三片支撐、五帶協作”的文旅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第四章“創新提升,落實文旅發展新任務”,提出了事業、產業發展的“十大工程”,謀劃7個項目庫83個項目,估算總投資253億元。第五章“生態優先,樹立綠色發展新理念”,要求“十四五”時期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對文旅事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提出具體要求。第六章“強化保障,夯實文旅發展新支撐”,《規劃》從體制機制改革、資金政策體系、土地利用方式、人才隊伍建設、市場監督管理、文旅安全應急等6個方面對保障體系進行了安排。
(一)《規劃》的指導思想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以及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各項決策部署,以平涼市第五次黨代會確定的“3659”發展思路為統攬,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推動平涼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根本目的,以擴大內需、提振文化旅遊消費為戰略基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優勢,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協同發展,突出發展富有平涼特質的全鏈條旅居康養產業,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打響“問道崆峒·養生平涼”品牌,將我市建成文化強市、全省文旅康養基地,創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為奮力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規劃》的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新一輪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把握國家建設黃河、長城、長征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和我省文旅康養基地建設契機,推動現代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整合最佳化旅遊資源,加快以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關山大景區為重點的景區景點建設。進一步理順崆峒山大景區管理體制,提升運營發展水平,擦亮國家5A級景區名片,重塑旅遊龍頭新優勢。融合發展文創、健身、康養、教育等幸福產業,建設一批康養小鎮,打造“中醫藥+文旅”“中醫藥+康養”“中醫藥+養老”等新業態,加快建設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嚮往的旅居康養基地。到“十四五”期末,平涼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問道崆峒·養生平涼”的品牌知名度、認同感在國內外顯著提高,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完善,旅遊業綜合功能不斷釋放,文化強市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全面建成,全市旅遊人數達到798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587億元,文旅康養產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
(三)《規劃》的基本原則
《規劃》編制過程中,注重把握了以下原則:一是堅持產業事業、協同發展原則。促進產業與事業雙輪驅動,加強文旅事業繁榮發展與文旅產業首位發展之間的銜接,將事業資源合理轉換為產業優勢,以產業發展有力支撐事業繁榮。二是堅持繼承傳承、創新發展原則。深入挖掘平涼特色文化資源內涵,緊扣創新發展的時代精神,開發新文博、新文旅、新基建等領域的新業態、新產品。三是堅持宜融則融、融合發展原則。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則,推進“文旅+”產業融合,實現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四是堅持最佳化優先、綠色發展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處理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共抓大保護與不搞大開發的關係。五是堅持共建共享、統籌發展原則。推動平涼與周邊區域的文旅合作,加強跨區域協同發展,統籌各縣(市、區)之間、產城景之間協同發展。
(四)《規劃》的空間布局
《規劃》緊盯發展目標,按照發展原則,構建了“一核引領、兩翼聯動、三片支撐、五帶協作”的文旅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一核”即崆峒山大景區,“兩翼”即大雲寺·王母宮和關山2個大景區;“三片”即東部歷史人文養生版塊、中部關山生態養生版塊、西部田園鄉村養生版塊;“五帶”即“絲綢之路”東南西安旅遊協作帶、“隴東民俗”東部慶陽旅遊協作帶、“越嶺關山”中部寶雞旅遊協作帶、“尋根祭祖”西南天水旅遊協作帶、“紅色征途”西北定西旅遊協作帶。
(五)《規劃》的重點工程
《規劃》圍繞發展目標,提出了“十大工程”:
一是實施“文化強市”塑造工程。做強“崆峒道源”核心品牌,做實“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圍棋之鄉”“針灸之鄉”特色品牌,實現資源向產業轉化、向品牌升級。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左右。謀劃實施靜寧縣界石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世行貸款涇川縣百里石窟長廊保護、長受里·華夏文明展示區項目等10個項目估算總投資19.3億元。
二是實施“文化陣地”強基工程。全市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1200平方米,社區文化室覆蓋率達到100%,產生一批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全省“敦煌文藝獎”、戲曲“紅梅大獎賽”等精品力作。謀劃實施涇川縣文化館圖書館、全域智慧廣電建設等6個項目估算總投資7.4億元。
三是實施“首位產業”創新工程。創建2個以上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5個以上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一批鄉村文化樂園。謀劃實施涇州絲路驛站、龍泉寺景區提升建設、雲崖小鎮建設等14個項目估算總投資41.9億元。
四是實施“全域旅遊”創建工程。推進華亭市、涇川縣、崇信縣、莊浪縣建成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縣(市),靈台縣、靜寧縣建成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全市建成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市。謀劃實施靈台縣文王畫卦山景區建設等12個項目估算總投資25.6億元。
五是實施“鄉村文旅”振興工程。創建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村5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縣2個,創建20個符合國家3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鄉村旅遊示範村、省級鄉村振興文旅樣板村42個,新增鄉村旅遊精品示範戶100家。謀劃實施崆峒區賈窪虎山生態園續建、石橋村鄉村旅遊樣板村建設等11個項目估算總投資23.5億元。
六是實施“文旅康養”倍增工程。推進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建設,完善康養配套體系,建設2個康養園區、8個康養小鎮、1個文旅康養基地、3個文旅康養體驗館(中心),打造陝甘寧三省區醫養中心。謀劃實施涇川溫泉小鎮大景區、莊浪縣文旅康養綜合體、關山民俗康養森林小鎮等17個項目估算總投資108.4億元。
七是實施“基礎設施”提質工程。暢通全域交通網路,持續深化廁所革命,加強智慧文旅建設,完善配套服務體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謀劃實施崆峒山基礎設施改造、崆峒山遊客中心改造、蓮花台景區綜合開發等13個項目估算總投資26.9億元。
八是實施“文旅品牌”行銷工程。以“問道崆峒·養生平涼”為核心,推出崆峒山、大雲寺·王母宮、關山、皇甫謐4大景區品牌,構建平涼全域“1+4+7”品牌體系,實現“十四五”期間全市旅遊接待人數年均增速預期達到26.2%,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速預期達到36.5%。
九是實施“文旅消費”提升工程。以爭創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為目標,完善文旅消費產品供給,激活夜間文旅消費體系,提升消費便捷程度,到“十四五”末力爭國內遊客人均消費達到800元。
十是實施“區域聯動”協同工程。共建全國道文化聯盟、隴東南中醫文化聯盟、華夏尋根文化聯盟等區域公共文化陣地聯盟,合力建設隴東南五市無障礙旅遊區。
(六)《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是體制機制保障。強化政府職能,加強對文化旅遊發展的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巨觀調控,規範文化旅遊市場的競爭秩序,引導文化旅遊事業產業協調發展。對景區經營體制進行改革,探索“三權分立”的旅遊發展路子。推進文藝演出等領域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旅遊市場主體。
二是資金政策保障。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設立平涼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加強對文化園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宣傳推介和文創產品、旅遊商品研發等方面的支持。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領域,在立項、選址、用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抵(質)押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等,開發智慧財產權、應收賬款、藝術品等質押融資產品。
三是土地利用保障。加強文化旅遊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規劃銜接,充分考慮文化、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需求。鼓勵利用閒置設施、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和文化事業。
四是人才建設保障。加快文化藝術專業人才引進,建立符合文化和旅遊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最佳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文化旅遊人才培養結構。建立旅遊智庫、專業人才信息庫,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決策諮詢和智力支持。探索多種合作方式,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建立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的人才隊伍。
五是市場監管保障。認真抓好A級景區、星級飯店和旅行社、導遊等管理工作;及時受理遊客投訴,維護旅遊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開展文化市場管理專項集中整頓,重點打擊“黑社”、“黑導”、不合理低價游、超範圍經營、契約簽訂不規範等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提升旅遊市場管理水平。建立工作規則健全、責任明確、機制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體系,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六是文旅安全保障。從安全管理機構設定、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設施設備運行、消防安全管理、安全預案編制、安全應急演練、安全教育培訓等方面,督促文化和旅遊經營單位對標對表、查漏補缺,整體促進和提升文化和旅遊行業安全管理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