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平涼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已經平涼市政府同意,平涼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涼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平涼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平涼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搶抓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平涼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四五”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面對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雙重考驗,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按照“黨建統領,‘四化’統籌,交通先行,產業支撐,決戰脫貧,決勝小康,建設綠色開放幸福美好新平涼”的總體思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以赴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推動農業農村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成就。2020年,全市一產增加值達到109.8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756元,分別是2015年的1.18倍和1.5倍,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和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為“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重要經驗。
一是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實施“九大衝刺行動”和“十查十看十補課”,按照“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產業扶貧思路,全力推動“五個一”產業運作模式,探索推廣了“莊浪模式”“靜寧模式”“靈台模式”。集中開展“3+1”衝刺清零和“5+1”專項提升行動,全面落實市級領導聯縣包鄉抓村工作機制,選派2272名駐村幫扶幹部和748名貧困村第一書記紮根脫貧攻堅一線。全市40.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7縣(市、區)全部脫貧摘帽,貧困鄉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
二是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加力提速。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現代農業,健全完善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科技支撐、投入保障四大體系,大力發展具有平涼特色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整體上搭建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體系框架。糧食生產連續5年保持在百萬噸以上,實現了區域動態自給平衡;建設中國農科院西部肉牛種質科技創新基地,規模化養牛場達到426個,肉牛飼養量81.46萬頭,“平涼紅牛”取得全國第一個活牛類證明商標;建成葫蘆河流域國家級果品高新技術示範區和一批矮化密植示範園,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97萬畝,“靜寧蘋果”榮獲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最有價值10強稱號,進入首批中國100個地理標誌受歐盟保護名單,優等果地頭收購價連續多年領跑全國;規模化發展設施蔬菜3.9萬畝,蔬菜種植面積、產量分別達到37.5萬畝和57.6萬噸;“莊浪馬鈴薯”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馬鈴薯、中藥材面積分別達到90萬畝和6.5萬畝。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5421家、家庭農場1792家,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3%。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發展,探索形成了牛果全鏈條生態循環閉合發展模式,農作物綠色防控率達33.6%,118個農產品獲得“兩品一標”認證,“靜寧蘋果”、“平涼紅牛”2個區域公用品牌、11個企業商標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
三是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達到98.8%,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整市試點全面完成,農村閒置宅基地和住宅盤活利用改革試點啟動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11.91萬農戶實現穩定增收;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累計流轉面積達到112.32萬畝,發展適度規模經營86.72萬畝;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聯合社“雙線”運行機制體制建設取得突破;金融支農力度不斷加大,引進金融機構6家,在全省率先完成縣域農商銀行組建,建成甘肅省首批蘋果期貨交割倉庫,平涼靜寧蘋果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農金室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市發放扶貧小額信貸44.7億元,農村金融服務質效不斷提升。
四是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全方位改善鄉村發展條件,建設農村公路3164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和客車,自然村組路硬化率達到57%;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9萬戶,全面消除了C級和D級危房;累計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161處,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7%;自然村動力電、光纖寬頻和4G網路實現全覆蓋;完成易地扶貧搬遷9538戶。農村物流體系更加健全,建成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4個,區域性批發市場4個,農村集貿市場88個,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實現全覆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戶用衛生廁所、行政村衛生公廁覆蓋率分別達到34.5%和100%,90%的鄉鎮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創建清潔村莊852個。
五是鄉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每年新增造林50萬畝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3.62%,草原植被覆蓋率達到83.4%,平涼市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全面推動河(湖)長制,主要流域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持續開展土地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47.4萬畝,完成水土綜合治理943.5平方公里;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啟動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綜合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化肥利用率比“十二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
六是農民民眾幸福指數持續攀升。全市財政用於民生支出占到財政支出的80%以上,教育、醫療、社保、社會福利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均等化、可及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不斷加強,有需求的行政村幼稚園實現全覆蓋,農村辦小規模學校經驗走向全國;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合格醫生實現了全覆蓋,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鄉村綜合文化服務站(中心)、鄉村舞台和體育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103元,農村養老金髮放率達到100%,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實現了應保盡保。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顯著提升,農民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
總體看,“十三五”時期,是全市農業農村發展變化最大、農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最為明顯的五年。五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系統謀劃、精準突破作為加快農業發展的有效舉措,只有堅持把健全體系、提升產業作為夯實農民增收的堅實基礎,只有堅持把項目帶動、投資拉動作為改善農村面貌的有力支撐,只有堅持把創新驅動、轉變方式作為推動農業增效的強勁動力,只有堅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作為激活農村發展的強大活力,只有堅持把黨管農村、城鄉融合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力保障,才能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成就,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農村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不足,持續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難度較大;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產品商品率、優質率和加工轉化率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加快農業現代化任重道遠;水體、土壤等環境污染和面源污染問題仍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壓力還很大;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加劇,農村人才匱乏,農民綜合素質偏低;鄉村空間布局、社會治理等方面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管理,基礎設施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還不強,城鄉之間要素雙向合理流動機制還不健全;制約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還要看到,我市農業農村發展還有許多重大機遇。“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將進一步拓寬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空間;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必將聚集更多的力量和資源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已形成前拉後推之勢,為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提供了強大支撐;許多突破性、開創性的改革措施深入實施,必將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動力,釋放發展活力;全市農業農村經濟近年來持續快速發展,基礎夯實,層次提升,具備了加快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有利條件。綜合研判,“十四五”時期,平涼農業農村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仍處在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處於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邁進的關鍵階段。全市上下必須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謀劃大思路、爭取大項目,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全面開創全市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二、“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平涼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三新一高”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化系統觀念、辯證思維,緊扣“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三農”工作定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為方向,以壯大牛果菜薯藥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和綠色標準化基地建設為引領,以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推行重點產業鏈鏈長制為路徑,著力打造“牛果互促、種養循環、綠色高效、品質平涼”的農業品牌,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著力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深化農村領域綜合改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開創全市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具有平涼特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發展定位。
——黃河流域國家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示範市。大力實施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市建設試點,突出牛果菜薯藥等優勢特色產業,構建“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發展體系,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牛果互促、種養循環、綠色高效、品質平涼”的農業品牌。建設全國特色畜牧、優質果蔬和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和黃土高原綠色發展先行區,建成黃河流域國家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市,為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全省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堅持從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兩個維度,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構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縣城為支撐、中心鎮為基礎、特色村為單元的城鄉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打通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通道,形成具有平涼特色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將平涼打造成為全省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隴東特色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區。結合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深入挖掘具有平涼鄉村傳統特色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農耕文化展示、鄉村旅遊、文化創意、紅色旅遊、演藝會展、工藝美術品製造等產業。形成以再現農耕和民俗文化為目標,以文化旅遊為載體,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體系,打響平涼農耕文化特色品牌,打造全省獨樹一幟隴東特色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區。
——全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範區。以靈台縣全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為依託,總結試點經驗,加快推廣運用,不斷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走出一條具有平涼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建成全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先行示範區。
——全省農村綜合改革先行區。堅持把鄉村改革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動力,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以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創新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各方面改革,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制度體系,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建成全省農村綜合改革先行區。
(三)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村,全面振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推動各項工作紮實開展。
——堅持優先發展,深度融合。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堅持農民主體,政府引導。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政府在規劃引領、組織發動、政策支持、要素投入等方面支持引導作用。
——堅持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堅持走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創造良好條件和環境,激活鄉村主體、要素、市場,提高鄉村資源利用效率,增強鄉村振興動力。
——堅持城鄉融合,分類推進。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差異化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建設,形成縣城、中心鎮、特色村三個層面齊頭並進、統籌發展的格局。
(四)奮鬥目標。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到2025年,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形成以循環農業為基礎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農業向循環化、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發展,黃河流域國家級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示範市基本建成,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畫任務圓滿完成,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取得重大進展,牛果菜產業實現全鏈條、集群式發展,紅牛產業成為全省牛產業的龍頭,靜寧蘋果高端引領全國行業標準形象,隴東綠色蔬菜基地加速建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全面迸發,現代農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競爭力走在全省前列。
——形成生態美麗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持續完善,農村戶用廁所願改盡改,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效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鄉村建設行動紮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提檔升級,抓點示範、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的鄉村建設格局基本形成。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高,基本形成美麗宜居、功能完善、層次分明的鄉村風貌。
——形成“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共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促進農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進一步顯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鄉村文明新風尚基本形成,走出一條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善治之路。
——形成共同富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東西協作幫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實現更高水平的均衡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城鄉差距明顯縮小,農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全市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五位一體”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綠色安全、優質高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全面形成,農村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鄉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美麗新鄉村基本實現。
三、“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脫貧民眾生活持續改善,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1.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支出狀況和飲水安全狀況,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等開展常態化監測預警,建立健全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及時動態清零。堅持事前預防和事後幫扶相結合,統籌政府、市場和社會資源,對納入監測範圍的對象,建立“一戶一策”鞏固提升和預防性幫扶計畫,精準落實產業扶持、轉移就業、小額信貸、兜底保障等到戶到人幫扶措施,確保儘快消除返貧致貧風險。進一步深化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創新協作模式,拓展協作領域,推動互惠互利。調整最佳化駐村幫扶工作隊伍,健全完善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保持全市脫貧村幫扶關係總體穩定。
2.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充分運用我市脫貧攻堅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和制度體系,進一步研究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建立相對貧困標準確定、貧困對象識別管理、幫扶措施政策體系和工作推進體系。充分用好國家扶持政策,加強扶貧項目管理和監督,大力推進扶貧產業提質增效,引導企業和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讓更多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有效提升農民收入水平。
3.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聚焦脫貧地區、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人群,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將幫扶政策措施與脫貧民眾參與掛鈎,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動態化精細化管理,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對完全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獲得穩定收入,因病、因災等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口,綜合實施保障性扶持政策,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4.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全面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意見,從產業、人才、規劃、組織、政策等方面進行全面銜接,從思路謀劃、資金投入、責任落實、力量整合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完備的工作體系,為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和新保障。在“十四五”期間,對莊浪、靜寧2個國家級和崆峒區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在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其餘4個縣(市)由市縣統籌進行幫扶,並在全市篩選和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
(二)全面夯實農業產能基礎,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發展現代種業,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供。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層層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堅持穩定面積、最佳化品種、主攻單產、提高總產的思路,嚴守耕地紅線,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推廣旱作農業綜合增產技術和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服務模式,不斷挖掘增產潛力,實現糧食區域動態平衡。落實糧食生產農業補貼政策,調動各級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不減。加快糧食流通和儲備體系建設,做好應急預警管理,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十四五”期間,全市糧食作物年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穩定在430萬畝和110萬噸以上。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推進規模化現代生豬養殖基地建設,保持能繁母豬合理存欄水平,全市豬肉自給率穩定在130%左右。
2.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快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加大平涼紅牛品種選育、“莊薯”系列種薯培育、蘋果矮化苗木繁育。加快國家級平涼紅牛種質培育中心、靜寧蘋果種苗科技創新中心、莊浪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華亭中藥材種質培育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種業龍頭企業。加大八眉豬、靜原雞、中華鱉等本地種質資源的保護開發力度,提高農業品種源頭創新供給能力。加大對增產增收效果明顯的品種研發和推廣支持力度,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依法加強種業市場監管,強化育種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
3.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定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為重點,集中力量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推進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在適宜區實施坡耕地整治、老舊梯田改造和新建一批旱作梯田,加大對旱作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支持力度。到202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75萬畝,全市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達到43%以上。
4.提升農業裝備水平。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高性能複式農業機械和自動化、智慧型化農機裝備的引進、示範和套用,探索多種形式的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和模式,在果品、畜禽養殖、蔬菜、種植業等關鍵環節逐步開展試驗示範,推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推進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提升農機安全監管水平。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0%以上。
5.完善農業農村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強化應急管理能力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快構建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後恢復等防災減災體系,提高處置突發重大農業災害的能力。加強氣象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動植物疫(病)情防控和農作物大田病蟲害預測預報,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綜合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全面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提升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科學整合管理資源,健全完善多部門災害風險預測預警、抗災救災管理等信息共享系統,提高應對災害的綜合效益。開展好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民眾防災減災救災意識。
(三)全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國家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在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面下功夫,發展高附加值的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和“4313”鄉村產業振興行動(牛果菜藥4條重點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3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帶、1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基本形成以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為基礎的現代農業體系,著力打造黃河流域國家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市。
1.推動牛果菜4條重點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全面推行產業鏈鏈長制,貫通斷鏈、延伸短鏈、提質弱鏈,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打造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3條重點產業鏈,推動牛果菜產業實現全鏈條、集群式發展,形成農業經濟成長的強勁引擎。平涼紅牛產業鏈,以創建中國高品質肉牛高質量發展示範市為目標,著力建設良種繁育、飼草供應、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市場行銷等各個環節都有龍頭帶動的閉合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的平涼紅牛優勢特色產業體系。建設國家級平涼紅牛種質培育中心和優質高檔肉牛育種核心區,全力打造全產業鏈產值過200億的平涼紅牛產業集群。到2025年,全市肉牛飼養量達到100萬頭、出欄量40萬頭,平涼紅牛優質高檔牛肉占比達30%以上。靜寧蘋果產業鏈,堅持穩規模、提質量、強品牌、增效益,以生產綠色、有機、安全、營養果品為方向,加快全產業鏈開發,全力打造“靜寧蘋果”高端引領行業標準形象。實施良種苗木繁育工程,推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加大老果園改造力度,提高傳統果園現代化管理水平。培育蘋果高端精深加工企業,推動蘋果產業向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精深加工、採摘體驗、文化創意等多業融合發展。到2025年,蘋果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左右,產量達到280萬噸,綠色果品率達到80%,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70億元,“靜寧蘋果”躋身國際農業知名品牌。設施蔬菜產業鏈,以布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綠色化為方向,堅持日光溫室、大棚、露地三菜並舉,加快設施蔬菜和高標準菜田建設,打造涇汭河川區國家級現代蔬菜產業園和紅河、黑河、達溪河、神峪河、水洛河、葫蘆河六個蔬菜、瓜果種植產業集中區,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建設甘肅東部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淨菜加工、倉儲保鮮、物流配送、農事體驗等業態。到2025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以上,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9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億元。
2.做精做優區域特色產業。以實施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為抓手,全力推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向適宜區集中,培育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大縣、加工強縣和產業強鎮。馬鈴薯產業,以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提升“莊薯”知名度和影響力,建設莊浪、靜寧優勢高澱粉生產區,加快馬鈴薯全產業鏈開發。到2025年,全市馬鈴薯面積穩定在90萬畝,產量達到110萬噸以上,鮮薯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中醫中藥產業鏈,以關山林緣區優質中藥材藥源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華亭獨活、華亭大黃等道地中藥材,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藥材品質,促進中藥材生產向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培育壯大中藥材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到2025年,全市中藥材面積穩定在10萬畝、產量達到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生豬產業,積極推進規模化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支持東方希望、牧原等大型生豬生產企業布局全產業鏈建設,促進育繁養加銷一體化融合發展,到2025年,全市生豬存欄、出欄分別達到75、105萬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7億元。因地制宜發展飼草、核桃、雞、小雜糧、食用菌等地方特色農產品,推動特色產品優質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3.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搶抓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積極創建黃河流域國家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市,制定實施全市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劃,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最佳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大力推進糧畜果菜一體化高效生態區域循環農業發展,加快建設平涼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核心示範區,西部葫蘆河流域、東部涇汭河流域、中部關山林緣帶3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帶,整市推進循環農業示範創建,逐步構建“縣域大循環、區域中循環、主體小循環”的發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全鏈條、全循環,無公害、無污染,高質量、高效益”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年實施糧改飼60萬畝以上,循環農業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健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體系,支持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處理設施設備配套和改造升級,新建一批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到2025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綜合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5%以上,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0%以上,農業投入品包裝物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綜合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實行追溯的農產品占銷售農產品的50%以上,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4.加快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發展縣域範圍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參與主體多的融合模式,促進資源共享、鏈條共建、品牌共創,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典型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依託牛果菜薯藥等優勢特色產業,按照“一縣一園、一園多業、分縣創建、整市打造”的模式,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打造成鄉村產業發展的產業集聚平台、投融資平台、創新創業平台和政策高地,統籌布局現代種養、加工物流、休閒觀光、科技研發等功能板塊。以鄉鎮為平台,建設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產村產城一體、創新創業活躍、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帶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到2025年,全市建成13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積極創建靜寧縣蘋果、崆峒區肉牛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培育50個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個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產業強鎮。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圍繞延鏈補鏈強鏈,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外引內培”力度,支持市內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兼併重組、上市融資;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開展規範提升行動,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等引入小農戶。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與小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到2025 年,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0家以上,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0家以上。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加工企業向重點專業村聚集,依託工貿村、“一村一品”示範村發展小眾類的農產品初加工,促進產村融合。202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8%。最佳化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積極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實現各產業間的合作、聯合與融合。
5.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農業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以科技創新突破制約農業發展瓶頸,引領支撐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全力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加快建設國家級平涼紅牛種質培育中心、靜寧蘋果種苗科技創新中心、莊浪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華亭中藥材種質培育中心等創新平台。高標準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推動7個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提檔升級,著力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入園企業100家,著力打造西北地區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等科技創新服務平台作用,深化農科教、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選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新技術。以本土專家為主體,組建市級優勢特色產業創新團隊。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大綠色優質專用品種的培育、引進和推廣,培育德美地緣、海升超越、隴源薯業等一批競爭力強的種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品種源頭創新供給能力。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圍繞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開展科技入戶活動,加大科技示範戶培育力度,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構建以農業科技示範戶為主要對象的技術服務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每年完成各類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培訓8萬人次。鼓勵農業院所大學生到基層一線工作,建立全域覆蓋、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到2025年,全市大專學歷以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占比達到96%。鼓勵和支持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建立差別化農業科技評價制度,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
6.完善現代農業行銷服務體系。創新農業行銷模式,大力實施農產品暢通行動,加強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和區域名牌創建,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構建城鄉一體農產品物流網。加快農村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建設冷鏈倉儲快遞物流體系,發展連鎖直營、配送中心、農超對接等新型流通業態,打造國家級蘋果行業電子商務平台,推進蘋果期貨交易,提高農產品貿易效率和物流效率。到2025年,全市新增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10個,改擴建農貿市場15個,新增冷鏈倉儲能力50萬噸,特色農產品年銷售額達到40億元以上。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持續拓展粵港澳、長三角、京津、成渝、東南亞等國內外大市場,2025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達到2億美元,年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5家。加快品牌培育,做好“靜寧蘋果”“平涼紅牛”品牌發展戰略規劃,做大做強莊浪馬鈴薯、華亭大黃、涇川蔬菜等區域公用品牌。制定和完善品牌使用管理辦法,推行農產品包裝標識銷售,推廣個性化包裝與小型化包裝,建立“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經營機制。強化品牌宣傳推介,高端策劃舉辦一批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節會擴大品牌影響力。到2025年,全市打造打靚省級以上知名商標50個,培育一批具有平涼特色的“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加快建設數字農業農村。結合平涼市智慧農業建設和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等項目,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對農業農村生產經營進行數位化改造,著力培育智慧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加快實現生產智慧型化、管理數據化、經營網路化和服務線上化。完善鄉村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建設智慧鄉村。完善多元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公益性服務機構建設,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植保植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疫病防控、糧食產後服務等能力建設。發展集中繁育、機械作業、統防統治、全程託管、定單生產、農資配送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種植業、養殖業、旅遊、建材製造等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的專業技術人才引領帶動作用,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定向委託、獎勵補助、分工協作等多種形式,提升鄉村領域產業發展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美麗宜居鄉村。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為補齊農村現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統籌推進縣域城鎮和村莊建設,著力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具有平涼特色、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農村環境優美的美麗宜居鄉村,不斷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1.統籌推進城鄉規劃建設。圍繞“一核引領、兩翼驅動、多點協同”的組團式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堅持區域一體、多規合一、功能互補,統籌謀劃城鄉人口、產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管理等布局,科學編制縣城、中心城鎮和村莊建設規劃,實現鄉村兩級全覆蓋,確保鄉村建設依據規劃實施。鄉鎮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不搞大拆大建和改造、保護、新建相結合的規劃理念,堅持“小而美”的空間格局,合理明確村莊布局、規模和設施配置。村莊規劃編制要注重保護鄉村傳統肌理、空間形態和傳統建築,深挖歷史古韻,傳承鄉土文脈,形成特色風貌,同時體現綠色生態要求和時代特徵。
2.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堅持把推進城鎮建設作為最佳化要素資源空間配置、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步伐,統籌推進城鄉一體發展,促進城鄉互促互榮。持續強化縣城擴容帶動。大力推進縣城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提升縣城承載能力,鼓勵引導更多農民進城居住就業,到2025年,每個縣城能容納50%人口,全市城鎮化率達55%以上。加快提升中心集鎮承載能力。由縣級政府主導開發建設,按照縣城標準規劃開發,補齊36個重點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短板”,推進產城融合,提升城鎮生命力、競爭力和吸引力,發展具有歷史記憶、民俗文化、產業特色的美麗集鎮,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把中心城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十四五”期間,全市集中抓建29個特色小鎮。加快農民就近就地轉移步伐。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轉移人口的資金獎勵力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3.分類有序推進村莊建設。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撤併搬遷”分類,梯次推進全市所有行政村村莊建設。把現有規模較大的村莊作為集聚提升類,有序改造提升、激活產業、保留風貌,支持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型村莊、工貿型村莊、休閒服務型村莊等專業化村莊。把城市近郊區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作為城郊融合類,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共建,提高為城市發展服務和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能力,逐步向城市轉型。把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作為特色保護類,適度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產業,保持村莊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把生產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作為搬遷撤併類,通過實施農村集聚發展搬遷、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搬遷,統籌解決村民發展、生態保護等問題。對看不準發展趨勢的村,條件適宜後規劃建設。大力開展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市級每年規劃建設100個左右市級示範村,示範帶動縣(市、區)建設100個左右縣級示範村,促進鄉村建設行動縱深推進。
4.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補齊農村交通設施建設短板,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最佳化鄉村交通基礎設施網路,新建及改(擴)建農村公路8574公里,其中硬化自然村組道路3361公路,實現鄉鄉通國省道、具備條件的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推進“路長制”工作常態化,健全養護管理長效機制,完善農村公路防災減災體系,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白龍江引水、引洮二期莊浪應急供水、崆峒水庫改擴建、涇川盤口等重點水源項目前期和建設,努力構建豐枯相濟、空間互補、配置均衡、保障有力的水格線局,加快農村供水水源補充、凍管改造、水質提升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入戶率穩定在99%以上,供水保證率達95%以上。健全農房建設安全質量監管機制,堅持邊查邊改、遠近結合、標本兼治,3年內完成以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為重點的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完善農村建設標準規範,提高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最佳化農村能源供給結構,積極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能源,加快農村分散式光伏、分散式風電開發,推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廣清潔取暖,促進農村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支持整縣域開展農村能源革命示範工程建設。強化鄉村信息化建設,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網路、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建設,加快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設施,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實施農村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村級客運站點、文化教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設。
5.打造生態美麗宜居鄉村。實施“美麗平涼·宜居鄉村”建設行動計畫,推廣全域生態旅遊、生態文明小康村、美麗鄉村等模式,每年建成不少於100個“布局最佳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照明亮化、民居美化、環境淨化的美麗宜居村莊。到2025年,全市“六化”村莊占總村莊數的40%以上。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到2025年,戶用無害化衛生廁所占比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應改盡改,行政村清潔村莊實現全覆蓋。統籌改廁和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整治,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等設施,提高鄉鎮污水處理水平,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以上,基本消除較大面積黑臭水體,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0%以上。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類,全面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95%以上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積極探索引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市場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管護,完善農村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機制,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常態化長效化管護。
6.強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深入踐行“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築牢隴東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安全螢幕障的要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大力實施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黃河流域涇河幹流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全面推行林長制,到2025年,鄉鎮面山綠化率達到80%以上,草原植被蓋度達到84%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4%以上。紮實推進水土流失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強雨水積蓄利用,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不斷提高。縱深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加大河湖“清四亂”、示範河建設力度,加強“智慧河長”建設,確保河湖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7.實施“一線兩帶五區”示範工程。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示範、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以312國道鄉村振興示範帶和公路沿線、旅遊景區沿線及城市郊區、旅遊景區、鄉鎮街區、產業園區、重點移民安置區為重點,著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示範工程,高標準建設一批示範帶、示範區,逐步向整體推進、全域提升擴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各項重點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在“十四五”期間,每個縣區每年都要打造1—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各具特色、活力綻放的鄉村振興示範鄉(鎮),每個鄉都要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村,力爭全市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建設鄉風文明新鄉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起抓,傳承發展平涼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和農村文化市場繁榮,煥發農村文明新氣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1.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深入實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行動,推動農村基層廣泛設立善行義舉榜、孝道“紅黑榜”和孝道文化牆,建立公民道德建設的常態化機制,推出一批“鄉賢文化”代表。紮實推進移風易俗,廣泛開展“和諧五星”“十大孝子”“好媳婦”等先進模範事跡評選活動,推進“五星級文明戶”創評,大力塑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遏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大網路文明在農村的傳播力度,淨化涉農網路環境。
2.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有標準、有網路、有陣地、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推動公共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為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認真落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加強新時化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升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水平,實現“兩館一中心”全覆蓋,公共文化設施達到標準化。建立完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加快推進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整體提高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效率。
3.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四進社區”“文藝志願者服務”和基層文藝調演等民眾性文化活動,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實施“文化進村入戶暖心工程”,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三留守”人員、生活困難民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研究制定服務內容、項目和保障計畫,充分滿足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深入推進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分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免費開放工作,逐步將民辦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納入免費開放範圍。廣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加大對民間文化藝術和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的扶持力度,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推動農村文化市場轉型升級。
4.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充分發揮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加強對農耕文化、西王母始祖文化、古成紀伏羲文化、皇甫謐針灸文化中優秀鄉村文化遺產和崆峒道源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中優秀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研究和轉化利用,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實施鄉村文化生態重塑行動,以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特色小城鎮、美麗平涼·宜居鄉村等建設為載體,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精神和內涵,保護傳承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宿原生形態,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加強村志村史編撰整理,建設優秀鄉村文化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保護項目,打造一批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博物館等專題博物館。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對全市遺存的傳統村落民居進行普查,對全市非遺資源進行數位化記錄保存,重點抓好安口砂器製作工藝、華亭民間雕塑技藝等傳統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提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命名工作水平。
5.加快鄉村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圍繞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景區創建和“樣板村”建設,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新興業態,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和標誌性景區和精品項目。深化農旅與農林業融合,創建國家級田園綜合體2個,農旅融合示範區15個以上,發展生態康養旅遊和森林小鎮旅居業態。圍繞“一源四鄉”名片,持續舉辦特色節會,集中宣傳推介平涼最美鄉村,把崆峒道源文化、西王母始祖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貫穿於鄉村文化旅遊宣傳推介之中,通過講好鄉村故事提升鄉村文化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六)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和諧發展。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體系,探索具有平涼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常態化融合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和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為抓手,大力推廣‘黨建+’和‘四鏈’模式”,全面落實基層黨組織“四抓兩整治”措施,推進黨組織聯建、共建、合建,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加強農村“三個帶頭人”隊伍建設,完善培養幫帶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全面實施村黨組織書記能力提升行動,市級每年選派100名村黨組織書記赴外地進行示範培訓,縣級每年至少對村黨組織書記集中輪訓1次。健全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由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加大從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壯大農村黨員隊伍。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創建工作。大力推廣運用一核突出、三治融合、四措並抓的“134”治理模式,探索具有平涼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
2.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加強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探索創新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完善議事協商目錄和程式,拓展村民議事範圍,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梳理村級事務公開清單,完善村務監督機制,規範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實現村級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經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
3.加快建設法治鄉村。推進“民主法治示範村”科學化、規範化創建,推動法治鄉村建設創新發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力爭為每個行政村培養3名以上以村幹部、人民調解員為重點的“法律明白人”。推動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實施“雪亮工程”。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治力度,以鄉鎮為單位編制基層小微權力清單,規範鄉村小微權力運行。加大農村普法宣傳力度,深入推進“法律進鄉村”活動,讓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成為農村民眾的生活常態。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網路平台、“熱線”平台建設,發揮好“一村一法律顧問”作用,提升鄉村法律服務水平。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健全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落實農村安全管理責任,提升鄉村應對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
4.提升鄉村德治水平。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引導民眾講道德、守孝道、做好人。大力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持續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弘揚崇德向善、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傳統美德,培育淳樸民風。依法規範完善村民民約,把婚喪簡辦、弘揚孝道、扶殘助困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實現行政村村規民約全覆蓋。大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五星文明戶等創建活動,引導民眾投身樹立文明鄉風的實踐。
(七)縱深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加快釋放發展動力活力。把農村改革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動力,先行先試,示範帶動,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激發農村內生動力。
1.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和農村宅基地改革,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的使用權,爭取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2.大力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繼續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尊重農民意願和保護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引導農戶依法自願有序流轉土地經營權,鼓勵農戶通過互換承包地、聯耕聯種等多種方式,實現打掉田埂、連片耕種,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支持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典型經驗總結和推廣。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3.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縣試點工作成果,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以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土地資源等為抓手,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成員的能力。到2025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行政村占比達到30%以上。
4.完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健全縣有服務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和縣級仲裁、鄉村調解、司法保障的各類經營、產權糾紛調解仲裁體系。開展農村產權評估、交易、擔保、備案等工作,推動全市聯網運行,促進農村產權有序流轉。
5.統籌推進農村其它改革。強化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加快推進規範化和信息化建設,加強農資質量、品種保護、動物衛生、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執法。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建設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分級分類制定差別化水價,推進農業灌溉定額內優惠水價、超定額勒緊加價制度,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促進農業用水壓減。繼續深化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八)提升鄉村民生保障水平,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美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農村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不斷增強農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提高農民民眾收入水平。出台促進農民增收“一攬子”措施,保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堅持把就業創業作為農民增收主渠道,完善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健全覆蓋城鄉、統一規範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畫和“馬蘭花創業培訓”計畫,多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十四五”期間,年均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48萬人次。落實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5年行動計畫,解決返鄉下鄉創業過程中融資、用地、服務、人才、風險應對等問題,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到2025年創建35個以上市級返鄉創業示範基地,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達到8000人。認真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以土地股份合作為方向、促進土地流轉為重點,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基礎的現代產業聯合體,完善參股分紅、信用合作、利益共享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全面提升農村教育現代化水平。科學配置農村教育資源,全面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師資標準化配置和校舍、場地標準化建設,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到2025年,國小、國中毛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以上。積極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按省定標準配齊師資力量,提高幼稚園保育教育質量,到2025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5%以上。建立職業教育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立足農業產業需求,聚焦鄉村振興、文旅賦能,對接十大綠色生態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鄉村振興急需專業,強化“三農”綜合培訓,全面助力鄉村振興。落實好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民族鄉鎮特色辦學、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鄉村老師生活補助等政策,基本實現農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3.積極推進健康鄉村建設。以建設陝甘寧三省區域醫養中心為目標,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重點,進一步最佳化農村公共衛生資源配置,持續推進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確保每個村都有合格村醫、鄉鎮衛生院都有全科醫生。加強重點慢性病綜合防控,規範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注重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做好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控。
4.健全多層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實施社會保障“一卡通“創新套用綜合示範,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化城鄉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基本養老保障全國統籌。有序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標準,做好被征地農民和村幹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9%以上。鞏固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持續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面落實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等制度,大力推進社會救助方式創新,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
(九)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引導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和人力資源開發,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1.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不斷加大財政對“三農”工作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涉農資金融合長效機制,推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積極爭取擴大我市一般債券發行規模,完善債券分配辦法,支持現代農業設施和鄉村建設行動。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通過股權投入、資本金注入、貼息、獎補等方式,在農業領域積極推廣PPP模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實施財政擔保費率補助和以獎代補等政策,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
2.強化金融支農力度。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實施最優惠的存款資金積累金率,加大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明確政府監管和風險處置責任,穩妥規範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試點。加快建設市縣區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資料庫,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大力開展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貸款業務。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加大對農業信貸擔保放大倍數的量化考核,提高農業信貸擔保規模。推進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擴大“保險+期貨”“保險+期權”試點。
3.全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全面落實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畫,實施好“三支一扶”、特崗教師、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項目。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分層次全覆蓋培養體系,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每年培訓各類高素質農民2500人左右。探索市域範圍認可的職業農民專業職稱評定,讓鄉村“土專家”“田秀才”職稱化。培養一批鄉村傳統產業繼承人,傳承工匠精神。到2025年,培養持有專業技術職稱的職業農民1.5萬人。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激勵引導城市人才入鄉,落實返鄉入鄉人員創業扶持政策,在創業擔保貸款等方面予以傾斜,宣傳推介一批創業創新帶頭人。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鍊等多種方式並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鼓勵支持基層用人主體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到2025年,全市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3000名,專業技術人才達到5.5萬人。
4.大力最佳化農村營商環境。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和城市居民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出台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用電用水等扶持政策,促進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激活農村各類資源。深化農村“放管服”改革,壓減行政許可事項,大力整治各類變相審批。打好政策牌、政治牌、鄉愁牌、親情牌,最佳化建設發展環境,暢通上山下鄉渠道,充分調動工商資本和城市居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搭建農村空閒房屋供求信息平台,讓想下鄉的市民和想出租房屋的農戶無縫對接,吸引市民到鄉村創業創意、休閒養生。
四、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的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強化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將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組織推動、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協作幫扶、考核督導等工作機制,結合實際運用到推進鄉村振興,建立健全條塊結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市、縣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研究鄉村振興工作,縣委書記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要建立市、縣級領導包抓聯繫制度,推動做好鄉村振興示範工作。強化實施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充分發揮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抓總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市縣間、部門間政策制定、項目實施的協調配合,共同推進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穩步發展。
(二)強化規劃牽引。堅持把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划進行統籌布局,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作用,統籌抓好規劃目標任務落實。對規劃已經明確,重點推進的任務目標,要按照時限要求,認真紮實組織實施,不能隨意進行變更。要不斷深化細化專項規劃和縣(市、區)規劃,構建完整的規劃體系,認真做好規劃宣傳解讀工作,努力使規劃實施過程成為進一步凝心聚力的過程。將規劃確定的“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重點目標和重大任務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責任制考核,以剛性約束保障規劃的實施。注重落實推進,強化跟蹤督查,加強監測評價,確保規劃落地生效。
(三)強化宣傳引導。及時發現、培育和選樹鄉村振興戰略實踐中的先進典型,發揮標桿示範帶動作用,凝聚形成全市上下振興鄉村的強大合力。廣泛宣傳“十四五”規劃、惠農政策和社會實踐,營造強大的社會輿論氛圍,吸引各類資源要素向鄉村集聚,推進鄉村振興早見成效。各縣(市、區)要依託自身優勢,抓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社會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示範區(點),引領全市農業農村工作邁上新台階。
(四)強化作風保障。實施好“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都要有良好的作風來保障。各級各部門一定要重實幹、求實效,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規劃的任務目標切實落到實處。涉農部門幹部職工,要發揚艱苦奮鬥、勇於擔當的作風,在發揮政府引導的同時,積極激發和調動農民民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實現乾群互動,奮力譜寫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的嶄新篇章。
(五)強化監督考核。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成效納入各縣區、各有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突出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主體培育、改革創新、體系構建等重點,實行以獎代補獎懲機制,對推動工作成效明顯的加大獎補投入,促使政策、資金、項目集中集聚,靶向發力。建立規劃實施長效化、常態化督查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就地促進整改,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努力開創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局面。

解讀

《平涼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已經平涼市政府同意並印發,現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的背景和依據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平涼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搶抓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平涼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制定了《平涼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按照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總體部署,《規劃》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編制。自2020年4月規劃編制啟動以來,我們成立規劃編制領導小組,抽組精幹力量,開展規劃編制工作,組織編制人員專題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關於做好“十四五”規劃的指示批示精神,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中央、省市委1號檔案,深入七縣(市、區)開展了“十四五”規劃編制專題調研,全面梳理總結“十三五”發展成效,研究分析“十四五”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結合市情,細化目標任務,編制完成本《規劃》。
二、規劃基本概況
《規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認真總結了“十三五”期間平涼農業農村發展成效,分析了問題短板和面臨形勢,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規劃現狀水平年為2020年,規划水平年為2025年,展望目標年為2035年。
三、《規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1.第一部分為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重點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成效。一是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二是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加力提速。三是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四是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五是鄉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六是農民民眾幸福指數持續攀升。並深入分析了“十四五”發展存在的困難挑戰和戰略機遇。
2.第二部分為發展思路和目標。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平涼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緊扣“三新一高”要求,強化系統觀念、辯證思維,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發展具有平涼特色“牛果互促、種養循環、綠色高效、品質平涼”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為方向,以壯大牛果菜薯藥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和產業基地建設為引領,以深化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工業化思維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開創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預期目標是: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30萬畝,產量達到110萬噸,一產增加值年均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生豬及“菜籃子”產品實現穩產保供,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完成預期任務,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取得重大進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市建設試點工作圓滿完成任務,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成效顯著,一體推進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顯現。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3.第三部分為主要任務。重點提出九大任務。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主要包括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4個方面。二是全面夯實農業產能基礎,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主要包括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供、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完善農業農村防災減災體系5個方面。三是全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國家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市。主要包括集中打造“雙百億”甘味品牌牛果產業集群、做精做優區域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完善現代農業行銷服務體系6個方面。四是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美麗宜居鄉村。主要包括統籌推進城鄉規劃建設、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分類有序推進村莊建設、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打造生態美麗宜居鄉村、強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實施“一線兩帶五區”示範工程7個方面。五是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建設鄉風文明新鄉村。主要包括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加快鄉村文化旅遊產業發展5個方面。六是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和諧發展。主要包括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快建設法治鄉村、提升鄉村德治水平4個方面。七是縱深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加快釋放發展動力活力。主要包括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大力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統籌推進農村其它改革5個方面。八是提升鄉村民生保障水平,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美好。主要包括提高農民民眾收入水平、全面提升農村教育現代化水平、積極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健全多層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4個方面。九是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引導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主要包括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強化金融支農力度、全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大力最佳化農村營商環境4個方面。
4.第四部分為組織實施規劃的保障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