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教育強市建設實施意見

2006年7月6日,溫州市委辦公室、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以溫委辦〔2006〕47 號印發《溫州市教育強市建設實施意見》。該《意見》分指導思想、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工作措施4部分。

主要任務是:穩步發展基礎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切實加強素質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市教育強市建設實施意見
  • 印發機關:溫州市委辦公室 市政府辦公室
  • 文號:溫委辦〔2006〕47 號
  • 印發時間:2006年7月6日
通知,意見,

通知

溫州市委辦公室 溫州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溫州市教育強市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
溫委辦〔2006〕47 號
各縣(市、區)委、人民政府,市直屬各單位:
《溫州市教育強市建設實施意見》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望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中共溫州市委辦公室 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06年7月6日

意見

溫州市教育強市建設實施意見
建設教育強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教育事業新的歷史跨越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中共溫州市委關於加快文化大市建設的決定》,推進我市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根據《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等有關要求,結合我市教育發展實際,現就教育強市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努力提高廣大市民的素質,不斷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切實增強我市發展後勁和綜合競爭力。
二、建設目標
到2010年,基本建成與浙江三大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教育設施,形成較先進的素質教育的框架體系,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強市。
(一)學前教育質量提高和數量發展相協調,2010年,0—2周歲嬰幼兒接受良好早期教育,學前三年幼兒入學率達95%。
(二)基礎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階,2010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學齡人口入學率達99.9%以上,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5%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高質量、高水平普及15年教育,享受中國小優質教育資源的人口覆蓋率達到70%。
(三)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一個大學城、一個大院名校協作辦學基地”的格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5%。
(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教師學歷層次將得到整體提升。幼稚園教師專科、國小教師專科、國中教師本科和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比例分別達到55%、85%、80%和5.5%以上;國小校長本科中學校長研究生學歷比例分別達到80% 和10% 以上。
(五)教育強縣(市、區)達11個。
(六)社會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不低於13年。
(七)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逐步達到占全市GDP的4%,基本滿足公共教育發展需要。
三、主要任務
(一)穩步發展基礎教育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優先發展基礎教育,把基礎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切實予以保障。
學前教育要積極建立由政府引導、以社會力量辦學為主的學前教育模式,在政府辦好示範園的同時,鼓勵民辦幼稚園發展,推動企事業單位辦園改革。完成鄉鎮中心幼稚園的建設。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社區化,到2010年,全市建成省級示範性幼稚園50所,市級示範性幼稚園100所。
義務教育要鞏固提高“普九”成果,重點推動欠發達地區的高標準高質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快城鄉均衡化教育進程,全面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以實施農村中國小“食宿改造”工程為重點,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對農村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改變農村義務教育規模小、質量低的現狀。積極探索符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特點的管理辦法和模式,不斷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制度,採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到2010年,全市建成省級示範性國小45所,市級示範性國小60所;省級示範性國中40所,市級示範性國中40所。
高中段教育要繼續擴大資源的供給,通過新建、遷建、撤併等方式,對高中段學校進行調整和擴充,加快現代化學校建設。在大力發展公辦學校的同時,積極鼓勵並引導民間力量辦學。協調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之間的發展,實現普高、職高招生的合理比例。到2010年,全市建成省級重點普高45所,市級重點普高35所;國家級重點職校8所,省級重點職校30所,省級示範性鄉鎮成人學校12所。
(二)加快發展高等教育
建立適應區域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以發展本科教育為主,有效擴大碩士研究生教育,積極開拓博士研究生教育,同時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鼓勵網路教育、函授教育、自學考試等的發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
提高高等學校辦學規模和質量。繼續鼓勵和支持各高校適當擴大辦學規模,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加強產學研的發展,發揮好高校經濟智囊的功能,支撐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要重點辦好溫州醫學院和溫州大學,使溫州醫學院、溫州大學整體教學科研能力分別達到國內和省內同類學校先進水平,成為解決溫州經濟、科技教育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科研和人才基地。建好4至6所符合國家建設標準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積極發展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其中1至2所成為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2至3所進入全國優秀高等職業學院行列,爭創全國高職卓越工程。以開放大學為目標,加快溫州電大建設發展。到2010年,在溫高校博士點和碩士點數量分別達到10個和80個,全市高校全日制在校生達到8萬人以上,其中高等職業教育學生4萬人以上,研究生2500人以上,成人教育學員10萬人以上。
加強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國內外名牌大學合作辦學,採取聯合培養、合作研發、共建學科專業和重點實驗室等途徑,實現區域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實施我市引進“大院名校”工程,加快建設第二高教園區(高職園區),增強我市科技創新能力。
(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推進職業學校改革和發展。根據本地經濟發展及就業市場的需求,最佳化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結構,調整學校專業設定,增設社會急需的新專業和培訓項目。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溝通制度。
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積極創辦一所綜合性、上規模、上檔次的技師學院。大力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等一系列繼續教育工程,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各縣(市、區)要努力創辦 1至2所由政府主辦的多功能、大容量、上規模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心或技工學校。
重視農民致富能力的培養。各鄉鎮要進一步加強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建設,3萬人口以上的鄉鎮要創建1所省級以上的示範性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使其成為當地技術培訓與推廣、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扶貧開發服務的成人繼續教育基地。
(四)切實加強素質教育
加強學校德育工作。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實施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程,以弘揚民族精神、誠信教育、法制教育為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教育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革命傳統教育。繼續加強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論和科學精神教育。認真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及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
營造良好素質教育環境。全市創建市級文明學校150所,德育特色學校50所,省級綠色學校50所,市級“綠色學校”200所,市級行規達標學校150所,示範家長學校100所。市本級要建成和完善溫州市學生實踐基地,有條件的縣(市、區)要建設綜合性、規範性、功能齊全的社會實踐、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濟發達鄉鎮要建立青少年學生實踐活動基地。
把課程改革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以課程改革為抓手,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建立和完善實施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在深入推進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同時,全面實施高中階段課程改革。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大力加強德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在認真實施國家課程的同時,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框架,形成有溫州特色的課程體系。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減輕學生負擔的監督檢查機制。面向全體學生,將素質教育貫穿教育的各個環節和階段,使德智體美等方面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
全面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套用水平。繼續完善現有城域教育網,加快實施以校園網為標誌的高層次“校校通”工程,到2010年中小學生機比達10:1(其中國小12:1、國中8:1、高中6:1),全市60%的教室可直接上溫州教育網或網際網路;完善全市共建共享的分步式網路教育資源套用與管理體系,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套用能力培訓,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平台(軟體)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套用與研究;進一步擴大國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溫州套用示範區建設成果,在2010年之前實現全市中國小學籍、教師、校產等管理的電子化和全市教育系統辦公無紙化。
加快遠程教育發展。以電大為依託,形成溫州現代化遠程教育體系。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健康、持續發展,與全日制學校、成人教育學校形成立體的教育網路,充分利用溫州城域教育網的網路視頻系統深入開展教學、教研、培訓等套用,為城鄉人們提供良好的終身學習環境。
四、工作措施
(一)推動校網布局調整,最佳化教育總體結構
市縣兩級政府及教育、規劃部門要堅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教育事業發展和學校布局規劃,形成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並將學校布局規劃納入本地城市(城鎮)建設總體規劃之中。到2010年,全市國小調整到1000所左右,國中330所左右,普高130所左右,中職學校110所左右,國小和中學的班額分別控制在45人和50人。有條件的學校要實施小班化教育。努力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競爭能力。切實將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和學校建設納入教育事業發展計畫和基礎建設規劃,建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和學校建設經費保障機制,力爭於2006年底排除現有危房,2007年後做到當年危房當年改造。
(二)最佳化發展環境,提高教育投入水平
依法建立適應公共行政管理體制和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需要的教育財政制度,構建滿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穩定的和保持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鞏固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確保經費投入。以確保農村中國小教職工工資足額按時發放,確保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和學校建設經費為重點,將義務教育學校的日常公用經費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
各級教育經費支出應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計畫單列。各級財政安排教育經費應依法做到“三個增長”(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根據國務院國發〔1999〕4號檔案規定,各級財政每年超收分成部分和財政預算外收入,應按不低於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用於教育。各級監察、審計、教育督導等部門要對本地區教育經費的安排和使用情況進行年度檢查審核。
進一步加強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徵收和管理。規範和完善城鄉教育費附加和地方高等教育費徵收使用辦法。
各級人民政府審計部門要定時對教育費附加的徵收和使用進行專項審計。
加強企事業單位職工教育經費統籌工作,按職工工資總額的2%提取用於教育。其中50%由市縣兩級政府統籌用於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全面實施《溫州市中心城區教育設施(學校)規劃》。各類城鎮總體規劃要充分考慮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做到合理布局。在舊城改建和新區建設中要優先規劃教育(學校)用地。全市各類學校建設項目所需用地指標應優先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畫。
要繼續鼓勵支持社會集資辦學和捐資助學。提倡定建設項目進行集資的辦法籌措經費,做到專款專用。集資目的、建設項目和集資金額款項來往都必須及時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完善人民教育基金會制度。
義務教育階段要免收雜費,建立健全資助貧困學生入學的義務教育助學金(包括各種資助基金)制度。規劃部門向教育系統所屬單位和學校收取的改變功能使用費,應按月全部返還。
大力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興教育產業,形成信息、諮詢、科普、人才等一系列特有的教育市場,開發面向青少年的計算機、教育軟體、文具用品、校服、午餐和健康食品等具有教育優勢的拳頭產品,為廣大師生和所在社區提供服務。
加大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投入力度,做好中小學生信息技術、音像教材和學具的規範收費及管理,堅持“合理規劃、建用並舉、傾斜農村、均衡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溫州市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專項經費和十一五期間市政府教育信息化專項資金,全面提高我市現代教育技術套用與管理水平。
(三)深化辦學體制改革,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全面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權益。繼續堅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進一步制定具有溫州特色的民辦教育政策,積極推進辦學主體多元化和辦學模式多樣化改革,把辦學校的建設納入教育發展整體規劃和布局規劃。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重點舉辦學前教育和高中段以上教育。各級各類學校之間實行聯合辦學,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學,促進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最佳化民辦學校師資結構,穩定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嚴格執行溫州市教育局、人事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關於加強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規定,加強民辦學校校長崗位培訓、教師專業培訓,進一步拓寬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相互流動的渠道,實行教職工全員事業人事代理制。
(四)加大改革力度,推進管理創新
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明確縣鄉(鎮)兩級政府辦學職責,縣級政府要切實擔負對本地教育發展規劃、經費安排使用、教師和校長人事等方面進行統籌管理的責任,明確政府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責任。嚴格人事編制管理,按國家和省、市制定的編制標準及管理辦法核編,建立編制報告和定期調查制度。強化縣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和發展教育的責任。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巨觀管理。
各級各類學校要深化以校長負責制、教職員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準入制、結構工資制等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試行校長任期制。逐步建立起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競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積極性,全面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五)大力扶持困難群體,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認真實施省、市政府提出的農村中國小“四項工程”和溫州市139富民攻堅計畫的教育發展六項工程。以農村貧困地區為重點實施扶貧助學工程,採取“政府撥款、社會捐助、學校減免、銀行貸款”等辦法對貧困學生進行補助。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繼續開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工作。
根據《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溫政發〔2005〕36號)要求,設立溫州市農村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3000萬元,主要用於農村學校扶貧助學、校網布局調整、危舊房改造、義務教育階段標準化學校建設,寄宿制學校建設師資隊伍和信息化建設等專項補助和獎勵。
進一步加大教育基本建設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切實保證將土地出讓金的3%,或地方統籌財力按每年20%的增長率用於農村中國小、幼稚園、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基本建設和設備添置。縣(市、區)政府要將中國小布局調整所需的校舍擴建、新增危房和農村破舊校舍的勘察、改造等,優先納入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所需經費應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予以安排。
堅持以流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鼓勵全日制公辦中國小接納外來民工子女,鼓勵舉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努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問題。
全社會要關心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利,建設校舍寬敞、設備齊全的集教育、康復、培訓(就業)為一體的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加強對殘疾兒童的早期干預,把學前教育與康復訓練結合起來,適度發展殘疾人高級中等以上教育。積極鼓勵智殘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教育政策,加快我市民族教育發展。扶持民族鄉鎮中心幼稚園的建設,舉辦民族高中班,到民族高中班就讀的學生免交學費。對家庭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要給予學習和生活上的補助。
(六)加強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最佳化教育結構
各級政府要嚴格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的有關規定,確保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有關資金、政策的落實。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應高於同級普通高中教育。職業學校的學費收入要確保全額用於學校發展。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推進校企聯合辦學。鼓勵職業學校和企業聯合創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擴大“訂單式”人才培養培訓的規模,建立中職學生頂崗實習制度,加大課程改革和評價機制改革力度,聯合行業、企業積極探索和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組化專業課程體制。鼓勵企業為職業學校提供實訓實習基地,選派優秀技術人員到校兼課。鼓勵職業學校與企業聯合利用所辦專業的品牌優勢,創辦相應的校辦產業,其運作均可引入企業管理機制,其生產經營按規定享受稅費優惠政策。政府對積極參加校企聯合辦學,並取得顯著成績的企業應給予表彰和獎勵。
以農民培訓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成人教育。開展農村預備勞動力培訓工程,使廣大初、高中畢業後未能升學的學生能夠受到再教育、培訓,並獲得相應技能與證書,為當地經濟建設作貢獻。進一步深入開展“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百萬農民雙證制培訓工程”,經濟發達地區要積極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的試點,繼續推動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逐步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和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教育網路。把農村各類職業學校、成人學校辦成技術培訓與推廣、勞動力轉移培訓、自學考試和扶貧開發服務的基地。
(七)推動依法治教,規範辦學行為
廣泛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增強全社會的教育法制意識。加大教育執法力度,依法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保障師生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對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的機制。
(八)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切實加強市、縣兩級教科研部門建設,建立健全教科研網路,繼續完善教科研員公開招聘制度,配齊配好學科教研員和教科員。堅持教育科研為教師服務,為學校服務,為教育行政決策服務。加強校本教研製度建設,注重教學工作、教科研工作和教師繼續教育的結合,促進教師和學校的發展。
圍繞新課程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研究,開展教育思想、理論、體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和創新,重視教科研成果推廣和套用;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師培訓;加強地方和學校課程建設,組織編寫地方課程,指導和審定學校課程,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強中小學生德育、體育、勞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
積極開展國際、地區及學校之間合作辦學、師資交流、聯合培養人才、教育教學合作和外籍學生教育管理等領域的研究,學習借鑑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發展教育及促進教育與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緊密結合的成功經驗。
(九)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資整體素質
加強師德教育和師風建設,倡導敬業愛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精神,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
加強教師教育工作,制定全市教師終身學習體系建設規劃,以溫州大學、市教師教育院和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為主體,大力推進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在校本培訓的作用,努力構建職前職後教育相溝通、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教師教育模式。藉助網際網路及衛星電視網,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術平台,建立全市現代教師教育體系。
最佳化資源配置,按國家辦學標準辦好市教師教育院和縣級教師培訓機構,使之成為集培訓、管理、教研、信息資源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並以教師教育為主要任務的現代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對教師進行新一輪全員培訓。
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加大教師培養力度。以教師專業成長為導向,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為中心,轉變教師培養模式,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教育知識框架和技能體系。全面實施市政府與東北師大簽訂的教育合作項目,推進教育碩士研究生、訪問學者、信息化資助、科研合作、骨幹教師研修、畢業生實習的合作。充分發揮東北師大、北師大、華師大、浙師大等高校及美國肯恩大學、英國雷丁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為我市教師專業發展服務。
加快實施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和中國小“221”名師名校長計畫,出台溫州市中國小骨幹教師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三個梯次的骨幹教師隊伍,第一梯隊為省特級教師、名師名校長、中學享受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第二梯隊為教壇宿將、教壇中堅、教壇新秀;第三梯隊為學科骨幹教師。繼續開展享受教授級待遇中學高級教師確認工作。到2007年,國小、國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教師合格率分別達到99%、98 %、97%、90%。其中,國小和國中教師中各有78 %、68% 以上分別達到大專和本科學歷,並有一定數量的高中教師達到研究生學歷或取得碩士學位。職業高中“雙師型”教師達50%以上。提高高校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加強與國內外學校的合作交流,積極從國外和市外引進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高職稱高水平的教師。
到2010年,全市評選市級中國小名教師100名,名校長30名。重獎有特殊貢獻的優秀教師和校長。積極規劃和建設兩處退離休教師園丁公寓,努力解決市外引進教師的住房。依法保障教師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教師社會地位。
(十)完善督導檢查機制
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充分認識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繼續堅持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各級黨政領導聯繫學校等制度,把教育現代化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教育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強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統籌管理,宣傳、組織、發改、財政、稅務、規劃、國土資源、勞動社保、人事、教育等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行政部門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超前發展”的原則,有計畫、有步驟地組織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工作。
教育督導要突出督政,強化督學。健全市、縣兩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充實教育督導人員,實行督學職級制度,充分發揮各級督學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包括辦學基礎性水平評估和發展性等級評估兩個方面的教育督導制度以及科學的評價體系。完善對縣級黨政領導教育工作責任制的考核制度,督促下級政府和同級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依法建設教師隊伍,依法教育行政,依法規範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學校及其辦學者的辦學行為。
促進教育強縣強鎮建設。以創建教育強縣強鎮為抓手,努力促進縣、鎮兩級的教育發展。要堅持教育為當地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促進教育與經濟、科技的緊密結合,形成布局合理、辦學效益和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教育模式。縣(市)和有關鄉鎮要根據強縣強鎮標準做好創建教育強縣強鎮規劃,調整布局,加大投入。到2010年,全市新建市級教育強鎮20個、省級強鎮15個,全市11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為教育強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