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斌(清朝政治家、理學家)

湯斌(清朝政治家、理學家)

湯斌(1627年—1687年),孔伯,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清朝政治家、理學家暨書法家,官至工部尚書,卒諡文正。湯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

基本介紹

  • 本名:湯斌
  • 別稱:豆腐湯、羊裘尚書、湯文正、湯司空
  • 字號: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627年10月20日(陰曆)
  • 去世時間:1687年10月11日(陰曆)
  • 主要作品:《湯子遺書
  • 主要成就: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
  • 官職工部尚書
  • 諡號:文正
  • 籍貫河南睢州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步入仕途,撫民化俗,輔佐太子,發病而終,主要成就,政治,文學,理學,史學,繪畫,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彈劾錢官,豆腐湯,嚴於御下,湯斌之死,家族成員,墓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湯斌於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二十日生於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他的祖上湯寬是滁州來安縣人,追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後世代為官,七世祖湯庠遷居睢州。湯斌出身閥閱舊族,家教甚嚴,崇禎十四年(1641年)應童子試,十五歲前讀畢《左傳》、《戰國策》、《公羊》、《史記》、《漢書》等。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軍攻擊湯斌的家鄉,其母趙氏殉節而死,在戰亂環境下成長的他,立下為國為民的心愿。

步入仕途

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踏上仕途,選宏文院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湯斌像《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湯斌像
順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陝西潼關道員,為不擾地方百姓,他買了三頭,主僕各坐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副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康熙三年(1664年),湯斌的父親過世,他回家守孝三年。
康熙五年(1666年),湯斌拜孫奇逢為師,曾與顧炎武黃宗羲等學者研讀宋明理學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詔舉行博學鴻儒科的科舉考試,湯斌前去應考,一舉拔得頭籌,授翰林院侍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總裁。

撫民化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任內閣學士,當時江寧巡撫缺員,朝廷正在薦舉合適的人選,康熙帝說:“我聽說湯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擔任江寧巡撫。”湯斌臨行時,康熙帝告訴說:“平素聽說吳地繁華,如今考察那裡的風土人情,崇尚虛華,安於享受,經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應當使當地去掉奢侈的習俗,返歸淳樸的民風,每件事都要致力發展農業生產,這樣大概可以整治吳地頹廢奢華的風氣吧。”
當初,余國柱任江寧巡撫,淮安揚州二府遭受水災,余國柱上疏說:“水退之後,田還可以耕種,第二年應當照例徵收賦稅。”
湯斌著色像湯斌著色像
湯斌派人重新勘察,發現水並沒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無法耕種,於是上疏奏請平息原先余國柱的議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湯斌呈上奏章說,“蘇州松江土地狹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擔著大省百餘個州縣的賦稅,百姓的財力一天比一天睏乏。懇請皇上將蘇州、松江的錢糧照徵收標準減少一二成。”淮安、揚州、徐州三府再次遭受水災,湯斌按條目列出減免賦稅的事項,請求朝廷撥發五萬兩銀子,從湖廣購米賑濟災民。還不等詔令回復,湯斌就前往各州縣視察救災的情況。
朝廷獲悉湯斌的稟奏後,康熙帝命令侍郎素赫協助他辦理救災事務。常州知府因為對屬員失察被降職調任別處,湯斌了解到他很廉潔,就奏請讓他留任。康熙帝特別下旨,允許照辦。湯斌命令各州縣建立社學,講解《孝經》、國小,禁止婦女四處遊蕩,官府小吏、市井倡優不準穿皮衣和絲織品,焚毀不健康的書籍。蘇州城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數百年.遠近的人都爭相前往。年輕女子生病,裝神弄鬼的人就說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生病的女子常常病死。湯斌沒收五通神的塑像,木雕的就燒掉,泥塑的就沉到水裡,並下令各州縣凡有類似的祠堂全部毀掉,卸下原來的材料修建學校。教化得到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悅誠服。

輔佐太子

湯斌剛正不阿,不趨權貴。當時明珠為大學士,在朝中當權,前任江蘇巡撫余國柱告訴湯斌,說朝廷免除江南賦稅,都是大學士明珠盡力促成的,但湯斌認為是自己的堅持,對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員時,外官紛紛向明珠送禮,卻沒有湯斌的屬員。
康熙帝給太子胤礽選擇輔導大臣,朝臣中有推薦湯斌的。湯斌將前往京城,蘇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攔路燒香為他送行。湯斌上任後,湯斌悉心講授,盡力輔佐太子,然而胤礽積習已久,成效十分有限。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天不下雨,靈台郎董漢臣呈上奏章指責時事,語言觸及當權的人。康熙帝讓朝中大臣商議,明珠很害怕,擔心自己承擔罪責。大學士王熙說:“這是市井小人胡言亂語,應立即斬首,事情就可以完結。”湯斌後來也到朝廷,余國柱把這件事告訴他,湯斌說:“董漢臣根據詔旨議論朝政,沒有處死的理由。大臣們不敢講而小臣敢講,我們應該自我反省啊。”康熙帝最終赦免了董漢臣的罪。

發病而終

明珠、余國柱對湯斌更加怨恨,摘錄他的言論向上稟報康熙帝,並找出湯斌在蘇州發布文告中的話“愛民有心,救民無術”,把這作為對朝廷的誹謗,康熙帝傳旨責問。湯斌只是說自己天資愚昧,過錯很多,請求嚴加懲處。正趕上湯斌帶病入朝,人們道聽途說越傳越廣,聽到的人都流下眼淚。住在意城的江南人,要擊鼓為湯斌訴冤,後來知道沒有這樣的事,才散去。不久後,湯斌染上重病,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病逝於工部尚書任上,終年61歲。
湯斌為官一生,身上僅有俸銀八兩,其友徐乾學“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
雍正十年(1732年),湯斌被平反,一年後入賢良祠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賜予湯斌諡號“文正”。
道光三年(1821年),湯斌得以從祀孔子廟

主要成就

政治

湯斌上任潼關後體察民情,打擊豪頑;招徠流民回鄉屯田開荒,三年免徵租課;實行保甲聯防,緝拿盜賊;建立義倉,以備荒欠;創辦社學,教民以德。親自到境上接待過往清軍,不使他們擾亂地方,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潼關人戶一年多時間由不足三百戶增至數千戶。一時間,“湯青天”的美名家喻戶曉,婦孺盡知。
就任江西道後,湯斌獎勵耕織,舒緩民困;加強治安,保護民生;整頓衙門,清除刁頑胥吏。伏匪首,安民眾,對抗清武裝和山林盜賊採取以撫為主,剿撫並用的方略。不數月,就擒獲了降而復叛的抗清首領李玉廷,解散了他的部隊;平息了許多股出沒不定的草莽英雄,使得強人賣刀賣犢,洗心向化。
在江寧巡撫任上,是湯斌一生從政生涯的頂峰。當時江蘇號稱天下富饒,但民風奢華,再加上前任巡撫余國柱疏於政事,上下吏治敗壞,這裡被稱作難治之省。湯斌在任二年多,崇尚程朱理學思想,以此施政化民。他下令各州縣普遍設立社學,講孝經、國小等書籍,整飭民風,嚴禁婦女著奇裝異服等有傷風化的行為。他毀禁刻淫詞小說的書坊,取消火葬及水葬,大力推行土葬,“令下,一年報葬三萬餘棺”。他還屢次上疏免民賦稅,及時救賑,重農事以興本業。整修泰伯祠、范公祠等先賢祠宇,宏揚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他在察訪中了解到,蘇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烏煙瘴氣的淫祠,以非凡的魄力拆除這座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淫祠,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壯舉,真正做到了移風易俗。隨後,湯斌又下令各州、縣將所有類似的祠廟全部毀掉,用拆下來的磚木材料去修建學宮。

文學

湯斌一生以學問治天下、以學問辨是非、以學問教後輩。他從1660年歸家丁憂起,近二十年間無聞於宦海,而是沉心於做學問。他著有《潛庵語錄》、《潛庵文鈔》、《春秋增注》等十幾部書,死後被門人整理為《湯子遺書》十卷。
他的名作《桃花源》詩,以“能使此心無魏晉,寰中處處是桃源”的境界,得到讀者讚賞。

理學

洛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創立的學派,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理學的奠基石,影響深遠。湯斌的《洛學編》作為一部梳理洛學師承的學術傳記,是在清初編修學術史蔚然成風的背景下,奉師孫奇逢之命編修而成,前編斷自兩漢,正編斷自程子。記述了中州學派自漢迄明的源流演變,旨在“表前賢以勵後進”,使洛學傳承之統得以復續。《洛學編》成書之後,歷經八次刊刻印行,影響範圍較為廣泛。在編纂體例上,《洛學編》屬方域範圍內的理學史,為論學而作,雖以宋儒為主,而不廢漢唐儒者之所長,在宋明諸儒的《正編》之前,又為漢唐經學大師特列《前編》,以揭示經學與理學之間的關係。《正編》之中湯斌打破門戶之見,“篤守程朱,亦不薄陸王”,以記述程朱派理學家為主,而又兼顧陸王派理學家,主張“朱王合一,返歸本旨”,淡化了學者們的理學宗派意識,從而避免學派偏見所帶來的學術弊端。《洛學編》通過為不同時期的理學家修史立傳,來嚴斥朱學的末流和王學的末流。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湯斌反對講學空談,力求篤行實踐,以及“主敬”、“存天理”等學術思想。在史料來源上,《洛學編》對所收錄人物事實俱本原傳,間取門人紀述。以闡述人物的學術成就為主,對於功績繁重者,亦不備載。《洛學編》篇幅不大,僅四萬餘字,卻是研究湯斌理學思想和中州理學發展狀況的一部重要學術史著作。
在當時特定的思想風潮背景之下,湯斌的理學思想因王學的流弊而調整,中正平實,矯而不過,具有強烈的務實求用的特徵,反映了明末清初理學思想的主要發展方向和鮮明特徵,具有時代精神和意識。

史學

史觀方面,湯斌極力推薦陳壽,以《三國志》為楷模,做到盡去繁枝,獨存勁乾,頗為實用。他一生三入史局修撰《明史》、兩任《明史》總裁,寫下數十萬字的明史稿。《明史》修撰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前後共分三期。湯斌本著尊重史實的原則上書皇帝,要求把明朝的抗清忠義之士編入史冊,這在當時是冒極大風險的,為此遭到諸多大臣攻擊。但順治帝非常讚賞湯斌的觀點,才使其沒有遭受文字獄的迫害。湯斌嘔心瀝血,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寫出並改削《明史》天文志、歷志12卷,列傳35卷。二十五年以後所撰史稿書札不載,難以記數。今天保留下來的尚有太祖本紀4卷、后妃傳1卷、歷志3卷、列傳12卷,共約二十卷,40餘萬字。由於湯斌等人的努力,使《明史》成為史學界公認的修撰得比較好的一部史書。湯斌還修撰有《睢州志》五卷。
北山移文  紙本北山移文 紙本

繪畫

此外,湯斌善畫山水,工筆、寫意均擅長,筆墨清麗健勁,一絲不苟。

歷史評價

  •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從祀孔子廟,斌、隴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聖祖恩遇。隴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愛之如父母,與斌、伯行如一,其不為時所容而為聖祖所愛護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漢、唐以後,蓋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隴其篤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繼之。要其躬行實踐,施於政事,皆能無負其所學,雖趨鄉稍有廣隘,亦無所軒輊焉。”
  • 順治帝:“陳彩、鄧旭、徐必遠、於朋舉、王勰、耿介、崔之瑛、湯斌、盧高、皆品行清端,才猷贍裕。”
  • 康熙帝:“湯斌在講筵時,素行謹慎,朕所稔知。及簡任巡撫,潔己率屬,實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風有位。”
  • 方苞:“國朝語名臣,必首推睢州湯公。”
  • 永瑢:“即以近代而論,陸隴其力尊程、朱之學,湯斌遠紹陸、王之緒,而蓋棺論定,均號名臣。”
  • 近代革命家鄒容稱湯斌為“馴靜奴隸”。
  • 劉師培:“湯斌亦受學夏峰,然覥顏仕虜,官至一品,貽儒學之羞。”
  • 章太炎:“湯斌、楊名時陸隴其輩,江鄭堂(江藩)《宋學淵源記》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黃之胄,而服官異族,大節已虧,尚得以理學稱哉!”
  • 梁啓超:“其純然為學界蟊賊,煽三百年來惡風,而流毒及於今日者,莫如徐乾學、湯斌、李光地毛奇齡。……湯斌、李光地,皆以大儒聞於清初,而斌以計斬明舊將李玉廷……即微論大節,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 ……彼二氏者,學術之醇,不及許衡,而隳棄名節與之相類;階進之正,不及公孫弘,而作偽日拙與之相類。”“湯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而以為一代開國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鑄,豈待問矣!”
  • 孟森:“道學決不負人國家,讀陸隴其、湯斌、張伯行諸人傳狀,其德量、操守、政事,皆足令人神往。”
  • 朱維錚:“作為康熙提倡的‘真理學’後的頭一個表率,湯斌做官是小心的。……他學問雖低劣,卻極善於揣摩君心,在向皇帝辭行時便說自己的長處唯在‘平生不敢自欺’。他看準比自己小兩紀多的皇帝想追步漢武帝明成祖,便自甘扮演當代的公孫弘解縉。……等到皇帝發覺他也會欺騙,那已在他死後。”

軼事典故

彈劾錢官

南昌某人一天偶爾經過京城延壽寺街,看見書鋪中有一個少年用幾枚錢買了一本《呂氏春秋》,恰巧有一枚錢落在地上,某人暗中用腳踏在錢上,等少年走後就俯身拾起這枚錢。旁邊坐著一位老翁,盯著看了很久,忽然起身問了某人的姓氏大名後,冷冷地笑一聲離去。 後來,這個昧心“俯拾”一枚錢的某人,以監生的身份進入謄錄館任職,赴吏部應選得到江蘇常熟縣縣尉的官職。他欣喜萬分,整裝赴任之際,到巡撫衙門投書請求謁見上司湯斌。當時湯斌正任江蘇巡撫,結果某人“十謁不得見”,請求十次也得不到一次接見的機會。某人正在納悶兒,欲問根由,只見門衛傳達湯斌的命令說:“你不必前去赴任,你的名字已經寫進彈劾的奏章了。”某人問:“大人彈劾我什麼罪?”回答:“貪錢。”某人自己思忖:“我尚未赴任,怎么會有贓證?一定是弄錯了。”急忙請求當面陳述。門衛進去稟報後,又出來傳達湯斌的命令:“你不記得從前書鋪中的事了嗎?當秀才時尚且愛一錢如命,今天僥倖當上地方官,能不探囊月去篋(偷竊),為紗帽下之劫賊乎?(能不絞盡腦汁貪污盜竊,成為一名戴烏紗帽的強盜嗎?)請馬上解下官印離開,不要使當地老百姓因為你的貪污盜竊而受苦痛哭。”聽了這番話,某人才想起以前在書鋪中叩問姓名的老翁,就是這位巡撫大人湯斌,於是滿面羞愧地棄官而去。
湯斌蘇州石刻像湯斌蘇州石刻像

豆腐湯

豆腐湯”的由來湯斌從進入仕途之日起,一直克己省身,依靠俸銀作為全家生活的來源。清代的官秩最高級別為正一品,年俸也不過一百八十兩 ( 京官依例支雙俸,正俸每一兩還可支米一斛,約十四公斤 ) ,對於千里做官不為財的清官來說,只有國家發給的這些薪水收入,他們所過生活必定是清苦的。早在順治年間,湯斌在陝西潼關道和江西嶺北道任職時,幾乎不沾葷腥,每日三餐都以豆腐湯為菜,生活非常簡樸,在當地口碑很好,嶺北道的駐地贛州曾有人送給他“三湯道台”的稱號,讚揚他為官清廉。 康熙時,湯斌由內閣學士出任江蘇巡撫,職重位顯,獨當一面,但他不謀私利、不圖享受,堅持過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是餐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久而久之,蘇州老百姓又給他起了一個“豆腐湯”的雅號。
湯巡撫不僅自己苦,家人亦隨其苦,其妻馬夫人一轉身竟有棉絮自襖邊散落;有一天,他檢查出入帳簿,發現其中有一天買了雞,便問從僕:“這是誰買的雞?”問明是長子湯溥所為後大怒,立即命令從僕把湯溥叫來,令其跪在庭下,斥責道:“你以為江蘇雞價如河南老家那樣的便宜嗎?你想吃雞,就回老家去。沒有讀書人不吃菜根而能自立的。”對於買雞的僕人也處以杖責。
在京城,人稱湯斌為“羊裘尚書”,因為冬天上朝時湯尚書總是外披一件羊皮襖。(已34歲)所為後,謂“哪有讀書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即令其子跪誦《朱子家訓》,後攆回老家睢州。在京城,人稱湯尚書為“羊裘尚書”,因為冬天上朝時湯尚書總是外披一件羊皮襖。

嚴於御下

清初,蘇松兩府富甲天下,在那裡做官的,未滿三年就自我離任,蓋上司知是肥缺,經常向下屬逼賄,以至因挪用庫金而進獄者多多。
湯斌在家讀書二十年,又長期做地方官,深知其中積弊,積重難返。於是在剛出任江蘇巡撫時,就向所屬的道、府、縣等地方官先打招呼,以免日後言之不預。他說:“你們挪用庫金討好上司,無非是為了做官嘛,現今為拖欠所牽累,那還有什麼希望呢!我願和你們相約,日後能夠稱職,我自然會提拔你們;要是做不到,以考成後順利歸家,太太平平地回鄉,也不很好嘛?!”他還告誡所屬官員,切切不得受下屬賄賂。湯斌辦事,令出期於必行,致使蘇州大治。

湯斌之死

關於湯斌之死,野史中有更詳細的記載。明珠當權時陷害湯斌,外間傳聞康熙要把湯斌家產充公內務府,湯斌聽說後非常惶恐,上疏請求致仕,不被允許,又席蒿待罪,每次宣旨一到,就磕頭流涕請死,不久後遷為工部尚書,赴通州勘察楠木,一天他突然返回,招來某位同鄉官員說話。官員離開後,湯斌獨處一室,對家人說:“吾體不寧。”夜半的時候,家人就發現他已死去了。

家族成員

  • 父:湯契祖
  • 母:趙氏
  • 妻:馬氏
  • 子:湯溥、湯浚、湯沆、湯準皆有才,四子湯準著有《臨漪園詩集》。

墓址

湯斌死後,葬在寧陵縣黃崗鄉己吾城村村南,至今尚有墳丘尚存,略顯淒涼。這個家族墓地,埋葬著湯斌和他的四個兒子、一個侄子。而位於睢縣城內解放路西段的湯斌祠(實際上是湯斌為其母親興建的祠堂,因為湯斌的名聲更大,後人樂於誤傳之。該祠堂殿房宏大,由此觀之似乎湯斌也並不是窮得“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睢縣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
湯斌的墓地所在地湯斌的墓地所在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