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的背景與基礎,歷史性的發展成就,發展形勢和要求,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指導思想,戰略重點,教育事業發展目標,主要政策和措施,加強教育體制和機制創新,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依法治教,加強黨的領導和組織建設,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規劃的背景與基礎
歷史性的發展成就
----九年
義務教育開始由基本普及向鞏固提高階段轉變,高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期。2002年全省“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開始實施高水平、高質量“普九”工程,國小年輟學率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小布局調整提前實現了“十五”計畫目標,義務教育階段於2004年進入新課程。2005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招生數達到83萬人,提前實現“十五”計畫目標;在校生規模達到202.52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85.87萬人,增長74%;毛入學率達到45.82%,比2000年提高11.9個百分點。
----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發展階段轉變。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93所,其中本科26所;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108萬人(折合數),其中,全日制在學研究生、普通本專科在校生分別達到3.28萬人和75.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初始階段。高校體制改革與布局調整工作取得突出成績,形成了以長沙、湘潭、株洲、衡陽為重點,各市州均設有一所本科和一所以上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格局,高等教育資源得到進一步最佳化配置。高等學校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得以順利推進,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全省已建立國家級重點學科33個、省級重點學科94個,建成98個省級重點專業;已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4個,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20個,省級優秀教學實習基地80個,以及一批高校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會學科重點研究基地;已創建國家級精品課程21門,省級優秀課程41門。“十五”以來,全省高校共獲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3項、二等獎39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41項。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成人教育發展取得成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得到有效推進,全省職業教育各項改革試點專業已達146個;以評估為手段加強了重點學校和重點專業建設,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達76所;已建立實訓基地32個,有9所高職、11所中職被遴選為全國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學校。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能力不斷加強,全省已有157所職業院校被確定為湖南省農民工培訓基地,有112所參與了“湖南省職業院校免費培訓農民工百校行動”。
----教育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力量辦學得到較大發展。2005年全省民辦教育在校生112.19萬人,占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總數的9.97%,比2000年增加8.03個百分點,民辦教育已成為學前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生力量。基礎教育落實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省市縣政府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中等職業教育落實了市州的管理權和統籌權。義務教育學校普遍實行了“一費制”,教育收費秩序得到有效整頓。明確了以流入地政府為主要責任者,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得以加強。高職高專教育實現了省市(部門、企業集團等)共建共管,以市(部門、企業集團等)為主。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基本到位。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全省43所高校已完成後勤部門的規範分離,部分實現了後勤服務實體法人化。自1999年以來,全省大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建設總量接近建國後前五十年建設總量的3倍。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得到了穩妥推進,全省已有80%以上的縣市區基本完成了中國小核編定崗、教職工聘任和人員分流工作。學校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辦學活力有效增長。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順利實現了由計畫分配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全面過渡,全省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75%,其中本科以上超過90%。
----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2005年,我省已有專任教師62萬人,整體上基本適應事業發展的要求。全省積極整合教師教育資源,實施了“芙蓉學者計畫”、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畫,以及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教師教育與培訓工作得到加強。全省國小、國中、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提高到98.94%、94.93%和83.11%;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有1.46萬人,比2000年增長186%。普通高校教師具有副高以上職務的比例達38.77%,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高級職務比例達14.44%。
----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長,事業發展的基礎條件逐步得到改善。2005年,全省教育經費總投入達317.6億元,比2000年增長108.54%。對世界銀行貸款、日元貸款,以及境外捐贈資金等外資籌措和利用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小教師工資基本得到保障。小學生均建築面積由2000年的6平方米提高到7.7平方米,國中生均固定資產值逐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國家助學貸款和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教育法制建設成就明顯,依法治教力度加大。“十五”期間,制訂了《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辦法》和《湖南省中國小校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開展了《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制訂了基礎教育各類學校的督導評估方案,建立了對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制度和對縣級黨政主要領導教育工作實績的督導考核制度,先後對135個縣級行政單位進行了“兩基”驗收,對31個縣市區進行了素質教育督導評估,省市縣三級督導部門累計評估中國小6000多所。
經過“十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全省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得以顯著提升,2005年全省15~64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7年左右,每十萬人口高等教育在校學生達到了1404人。2、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提高任務仍很艱巨。一是整體水平偏低。全省17周歲人口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距“十五”計畫目標相差約10個百分點。課程教學和教育評價還不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二是發展不平衡。城鄉義務教育普及質量差距較大,2005年全省農村國中年輟學率高達4.59%,大大超過“十五”計畫規定的上限3%。貧困地區女童輟學、失學現象比較嚴重。
(2)學前教育發展緩慢、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不平衡。“十五”期間,全省在園幼兒數每年基本穩定在60萬左右。2005年,全省3~5歲幼兒毛入園率僅37%,與“十五”計畫制定的50%的目標相差13個百分點。多形式、多途徑發展嬰幼兒教育,快速提高學齡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十分迫切。近年來,全省有近80所條件較好的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高職院校,中職教育的骨幹體系嚴重弱化,部分縣市高中階段教育的普職比嚴重失衡。全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比例分別為61.7%比38.35和65.1%比34.9%,中等職業教育比重偏低。2005年,全省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僅66.4%,離“十五”計畫70%的目標相差3.6個百分點。
(3)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學位點明顯偏少,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和農學門類所占比例偏低。高層次研究開發人才培養能力有待加強,全省每萬人口在校研究生數隻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約60%。學科領域性別分布結構老化,高層次、複合型女性專業人才培養亟待加強。高等教育的產學研結合尚未形成良性互動機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轉變。
(4)民辦教育發展和規範問題並存。全省各類教育中民辦教育所占比例偏低。各級政府對民辦教育監管和服務工作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有些民辦學校短期行為比較明顯,內部管理和教學工作有待進一步規範。
(5)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比例偏低。2004年,我省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為2.55%,遠低於4%的要求,同時也低於全國3.26%的平均水平,普通高校生均撥款為2582元,在全國排名落後。“十五”期間,全省財政支出中預算內教育經費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7.98%逐年下降至2004年的17.52%,其中省本級由2000年的13.18%下降到2004年的11.2%。
(6)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學歷和學科結構不能適應新的需求,2005年普通國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的僅占28.38%、國小教師專科以上學歷只占51.08%,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僅為14.09%。農村中國小合格的音、體、美和英語、計算機教師普遍缺乏,教師年齡老化趨勢日漸明顯,農村地區教師培養與培訓體制亟待進一步完善。
(7)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夠,教育管理基礎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教育網路與信息安全有待加強。
發展形勢和要求
----國際競爭不斷加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越來越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保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建立功能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是當今社會經濟和人的發展的戰略選擇。
----落實
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教育實現新的發展。我國人均GDP已越過1000美元的重要關口,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黃金髮展期,社會對教育的支撐能力逐步增強,人民民眾對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為實現教育多層次、多樣化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教育協調均衡發展,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公平。突出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強化教育的前瞻性和服務性,是“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依法治教,加強巨觀統籌和教育科研,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結構,將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我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教育更好地發揮其知識與智力服務功能。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推進我省“三化”進程,不斷最佳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實現社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教育培養培訓大量多層次、多類型的專門人才,需要教育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文與科技支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大幅度提高學校的培養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依託人才強省,是我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關鍵。
----人口結構變動對教育需求和資源配置產生直接影響。“十一五”期間,我省學齡前兒童和國小學齡人口數逐年增加,國中學齡人口緩慢下降,高中階段學齡人口在“十一五”後期下降較快,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處於高峰期,2008年到達峰頂。同時,我省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老齡人口基數較大,農村女性勞動力比例較高,對成人繼續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培訓和老年教育的需求不斷上升。這些都需要我們根據人口變化趨勢,把握教育發展節奏,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最佳化教育結構,積極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方針,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建設教育和人力資源強省作為戰略目標;堅持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宗旨,努力解決好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堅持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加強教育與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為我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湖南與創新湖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戰略重點
----全面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鞏固提高農村地區“普九”工作,積極發展農村學前三年教育,大幅度提高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程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加強職業教育資源建設,最佳化職業教育結構,明確辦學目標定位,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機制,增強職業學校教育與培訓的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大量技術型、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構築良好平台。
----加強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建設。改善高等學校教學和科研條件,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孵化能力,為科技攻關與創新提供根本保障。
教育事業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總目標是: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國民教育體系,增強教育供給能力,促進長株潭及“一點一線”地區、大湘西地區等區域教育協調均衡發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口整體素質較大幅度提高,教育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實現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轉變。
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具體目標是:
(1)學前教育獲得較大發展
加快發展學前三年教育,3~5歲幼兒毛入園率達85%以上。形成以政府辦園為骨幹,以社會力量辦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教育相結合的幼兒教育體系,不斷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的多層次需求。每個縣市區繼續辦好一所示範性幼稚園,每個鄉鎮繼續辦好一所中心幼稚園,有條件的村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學前教育。
(2)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9%以上,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8%以上,國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5%以上,全省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5%以上;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到90%以上。90%的鄉鎮達到“雙高”普九標準。
----國小年輟學率控制在0.5%以下,國中年輟學率控制在2%以下。
----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與城鎮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益。
----全省所有鄉鎮建成衛星接收或寬頻接入的多媒體教室,所有村小建立接收點。
(3)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左右,保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社會輸送16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
----爭取40所左右中等職業學校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行業,40所左右縣級中等職業學校進入國家重點扶持建設職教中心(中等職業學校)行業,建設50所省級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100個省級重點專業;爭取在重點專業建設領域70個左右實訓基地進入國家扶持建設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行業;同時,建設20箇中高職共享的省級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省級示範性高中170所以上。
----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5%左右;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80%以上,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省級專業帶頭人達到500人以上。
----高中階段民辦學校在校生比重達到20%以上。
(4)穩步發展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175萬人(折合數),其中全日制在學研究生7萬人以上,全日制普通本、專科約110萬人以上,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人高等教育、網路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折契約5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
----研究生教育規模和質量有較大提高,基本形成結構比較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建立充滿活力的研究生培養制度。
----高等學校的科研水平和創新、服務能力大幅度增長,套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度提高。
----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建設150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學科,其中10個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個以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建設100個省級重點專業,100個省級高職精品專業;建設200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精品課程;國家重點學科數和碩士以上學位點數在全國的排位保持在前10位。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大幅度增強,套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度提高。
----高等學校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達到50%以上;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達到50%以上,省級專業帶頭人達到200名以上。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在全國有明顯優勢,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一半左右。“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9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爭取5所左右高等職業學校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行業,同時,重點建設10所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
----民辦高等教育在校生比重達20%左右。
(5)成人繼續教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形成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銜接,多層次、多形式的終身教育體系。初步建成“廣覆蓋、多層次”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網路,年培訓農村勞動力達到500萬人次以上,培訓城鎮在職職工200萬人次以上、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0萬人次以上。建設100所省級示範性鄉鎮農校。到2010年,全省15歲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左右,其中新增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3年,青壯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
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分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目標:
(1)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力爭初步實現教育現代化。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學前三年、義務教育九年和高中階段教育三年),教育體系結構較為完善,教師隊伍結構合理,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顯著提高。
(2)經濟發展中等水平地區:努力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教育體系結構基本合理,教師隊伍結構基本適宜事業發展需要,教育信息化建設得到穩步推進。
(3)經濟欠發達地區:較大幅度提升教育發展實力。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全面普及義務教育,較大幅度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學校布局結構,初步構建適合當地實際需要的教育體系結構。
主要政策和措施
加強教育體制和機制創新
----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投入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承擔農村義務教育的具體責任,確定省、市、縣三級政府分擔農村義務教育辦學經費的比例。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教育的支持力度。
----進一步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新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完善各級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中等職業教育繼續實行市州統籌,進一步明確縣級政府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具體責任;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繼續實行省市(部門、企業集團)共建共管,以市(部門、企業集團)為主,加強市州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統籌。本科院校進一步完善省市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繼續推進辦學體制改革。進一步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落實“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以發展非義務教育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為重點,積極發展民辦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重點發展民辦中等職業教育。積極營造民辦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建立完善人事管理新機制,依法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不斷增強學校自主發展能力。
----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落實《關於進一步深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意見》,完善高校後勤改革的人事制度和產權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後勤市場準入制度。繼續落實對高校後勤設施建設和後勤服務市場的各項優惠政策。
----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貫徹落實畢業生就業政策,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和就業網路系統,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隊伍,省、市、縣三級政府建立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行政管理機構和指導服務機構,積極推進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相互貫通。完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建立完善以市場為主導配置畢業生資源的運行機制。
依法加大教育投入
----強化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責任,依法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與公共財政體系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滿足公共教育需求、穩定並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即:財政教育撥款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生生均教育經費逐年增長,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和“兩個比例”(即: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年提高,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
2010年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達到4%。省本級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占本級財政支出的比例平均每年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省本級預算內教育基建投資占預算內基建投資總額的比例逐年增長。各市州和縣市區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逐年增長。
----拓展籌資渠道,擴大教育經費總量。建立社會投資和捐資辦學的有效機制,完善並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於教育的份額;積極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校辦產業;完善非義務教育辦學成本分擔機制,科學制訂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經費辦法。
----積極有效利用國外和境外資金。進一步爭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以及外國政府的優惠貸款,重點做好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項目的立項申請;在做好現有“逸夫基金”項目、“明德國小”項目和“呂志和基金”項目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國外、境外捐款的來源渠道。
----建立專項建設資金、專項補助和獎勵基金。推動和引導各級各類教育涉及全局性的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設立貧困縣創建示範性高中獎勵基金、示範性幼稚園與農村鄉鎮中心幼稚園建設專項經費。省財政設立農村遠程教育專項補助、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專項經費、職業教育建設項目專項經費和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經費。省、市、縣三級財政設立優秀鄉村教師獎勵基金和優秀學生獎勵基金。
----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和資助機制。貧困家庭學生入學救助經費以省市財政為主。加大國家助學貸款的資助力度,基本滿足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貸款需求;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收雜費和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工作;建立高中階段教育的資助體系,資助高中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進一步規範經費管理。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加強公有資產和非稅收入管理;規範各級各類學校收費行為,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提高使用效益;建立規範的項目申報制度,完善資金分配環節的項目審核機制、專家評審制度和合理的因素法分配製度,力求資金分配的科學合理;完善資金運行環節的監督機制,確保財政資金運行安全高效;完善專家驗收評價制度,強化項目支出績效考評。
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加快幼兒教育發展。全面落實《湖南省<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意見》,切實加強幼兒教育管理,創建新型幼兒教育發展模式,充分利用閒置的國小教育資源發展幼兒教育。
----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適應城市化、區域經濟發展和人口變化趨勢,做好中國小校布局結構調整工作;貫徹《湖南省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實施辦法》,落實城市義務教育的招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以隨班就讀為重點,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有效提高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切實落實“四保”(保工資、保入學、保運轉、保全全),提高教學質量,嚴格控制中國小學生流失;建立多元化家長學校的辦學形式,增強家庭、社區和學校的溝通、銜接,切實保障全體學齡兒童按時完成學業。
----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加強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及重點專業建設,著力建設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縣級職教中心,鼓勵依託工農業基地發展集約式的職業教育基地。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師資水平,不斷改善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以服務為宗旨,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的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創新,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為中心,積極探索和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加強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領導與統籌,進一步最佳化職業教育資源,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以內涵發展為主,加強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建設,建立健全示範性高中扶助薄弱學校建設制度,加大薄弱高中改造力度。
----穩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深入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堅持以育人為本,加強教學管理與深化教學改革,推動高等學校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大力推進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切實提高教師素質,鼓勵名師進課堂。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為重點,調整和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努力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完善教育質量評估監測體系,加大質量評估監測工作力度,促進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各類培訓,完善“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辦學模式,推動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培養和培訓。繼續加大投入,切實改善辦學條件。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趨勢,調整學校布局結構,建立職前教育與職後培訓相互貫通,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的學校教育發展體系,促進廣播電視教育、網路遠程教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社區教育等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較快發展。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和培訓,繼續實施“湖南省職業院校免費培訓農民工百校行動計畫”,全面實施職業院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加強對農村女性的文化知識、專業實用技術技能的教育培訓。進一步完善自學考試制度。
加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建設
----繼續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加速高水平大學建設。加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研究中心、軍工科研基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湖南省高校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的建設,形成一批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的高校科技創新平台和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加大研究生院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學位授予點建設,改善研究生培養條件,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實施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和示範實驗室及優秀實習教學基地建設工程,進一步調整高等教育的學科和專業結構。推動高校科學技術研究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管理體制改革,實施“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計畫”和“湖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
----建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培養以研究生、博士後和訪問學者為主的科技創新生力軍,繼續實施“芙蓉學者計畫”和高校學科帶頭人與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資助計畫,啟動“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積極支持省屬高校參與國家“長江獎勵計畫”和“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扶持培養新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新人,建立省、校兩級專業(學科)帶頭人培養培訓制度。實施“湖南省2006~2010年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計畫”。培養造就女性學科帶頭人和高水平的中青年女性科技人才。
----探索建立產學研結合的良性機制,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鼓勵高等學校組建學科型公司,以優勢學科和主體專業為依託形成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全面實施德育整體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把法制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進一步增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明顯提高,師生的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認真做好德育課程的文字教材、閱讀資料、多媒體課件、網路課堂等立體化教材建設,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積極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想教育網路,擴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進一步推動高校學生工作網站和湖南省大學生信息港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入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研究。
----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以加強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為目標,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啟動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特殊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並實施“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改革工程”,推進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創新,全面啟動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建立新型高職教育課程教學體系,提高專業教學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加強創業教育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實施“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探索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研究生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研究生科研創新激勵機制,營造創新氛圍,強化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
----改革學校考試評價制度。積極引導學科測評,改革測試內容和手段,根據學科和學生特點選擇測試方式,建立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校發展、師生共同進步的考試評價體系。改革完善國中畢業考試、高中招生考試和高考升學制度。實行校內自我評價和校外多樣評價相結合,建立多元化的高等學校評價新機制。
----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和美育工作。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全面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開齊開足體育、藝術和健康教育課時,加強學校體育和美育教學研究。
加強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
----逐步完善適應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全面推行教師分類型、分層次培養,全面提高教師業務素質,使國小教師基本具有專科學歷,中學教師基本具有本科學歷。實施農村中國小教師定向培養專項計畫,完善服務於農村教育的教師教育機制,加強農村學校音、體、美、計算機和外語教師培養。規範教師教育辦學秩序,加強教師職前培養工作的巨觀管理,提高舉辦教師教育院校的辦學水平。強化師範教育中職業道德、社會性別意識和教育教學技能訓練,改進和加強實踐教學。
----進一步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師聘任制,實施教職工崗位管理和契約管理,促進教師隊伍合理流動,改革完善中國小校長管理體制,推進中國小校長職級制和任期制;逐步推行教育職員制度,加快管理人員專業化,整體提升學校管理隊伍素質。根據生源變化情況,適時調整並保持中國小教職工編制動態平衡。
----認真實施新一輪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計畫,完善教師終身學習制度。加強中青年骨幹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做好中國小特級教師的遴選和管理工作,繼續選派民族地區中國小校長到省內經濟較發達地區學校掛職培訓和鍛鍊,切實提高中國小教師隊伍素質。按照教育部《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的要求,將幼兒教師培訓納入當地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劃。
----以提高教學水平為重點,切實加強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改善高校教師隊伍的學歷、年齡、職務、學科和學緣結構,加強教學技能培養,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啟動“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評選工作。
----繼續以“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為重點,整體推進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吸引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任教,建立與行業、企業合作培養培訓專業課教師的模式,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加強骨幹教師培養。
----繼續鼓勵和支持城鎮中國小教師及其他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鄉村中國小任教。適當提高鄉村中國小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落實和提高鄉村教師待遇,進一步完善教師獎勵制度。
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
----加強教育信息技術的研究和培訓工作,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加強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教育創新,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實施《湖南省信息化條例》,貫徹執行《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以電子政務建設為龍頭,以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套用系統建設為重點,完善省市縣校四級教育網路,加強現代遠程教育終端建設和教育入口網站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先行試點、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以信息技術教育為重點,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教學資源開發體系、認證制度和資源庫。
大力推進依法治教
----制訂《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辦法》,適時啟動《湖南省義務教育實施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辦法》等法規的修訂工作,以及其他國家教育法律實施辦法的調研起草工作。
----出台湖南省國家助學貸款獎勵性政策和實施細則,研製並頒發《湖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暫行規定》和《湖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條例》。
----繼續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加大各級政府教育統籌力度,逐步減少政府直接管理和行政審批的教育事項,把教育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科學化、透明化軌道。以規範教育行政許可行為為重點,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促進機關職能轉變,建立公共教育管理與服務體系。推進教育政務公開和校務公開工作,加強教育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健全教育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式,建立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處罰制度、教育行政複議制度、教育行政申訴制度、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與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等教育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制度,加大教育行政執法力度。
----制定全省三類地區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制度和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教育實績年度考核評估制度。堅持督政為主、督學為本,建立健全對中等及以下學校的督導評估制度和督導體系。
加強黨的領導和組織建設
----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制訂《湖南省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辦法(試行)》和《湖南省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議暫行辦法》。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後備幹部的培養管理。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在教育系統的黨員、領導幹部中構築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兩道防線,強化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兩種機制。建立各高校黨員發展工作檯帳制度,完善黨內“創先爭優”制度,加強全省高校的黨建評估工作。創建高校黨建示範點,探索民辦高校黨組織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貫徹《關於進一步加強在高校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的意見》,建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發展黨員工作責任體系。
----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形成反腐敗的整體合力,不斷推動反腐倡廉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有關黨風廉政規章制度。按照《湖南省普通高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行為規範》,深化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進一步加強教育紀檢監察隊伍自身建設,繼續加強信訪舉報工作和案件查辦工作,切實加強教育系統的糾風工作,深入開展專項清理,切實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狠抓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全面落實。
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堅持政府、民間並舉的方針,推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向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為教育對外開放和中國小示範性學校聘請外籍教師開闢穩定渠道。
----推進高層次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高等學校以合作科研、互派專家和訪問學者、互派留學生等形式,積極選拔青年教師到國外一流大學進修,鼓勵和支持優秀留學人才回湘工作和為湘服務。
----積極穩妥地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貫徹實施《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在切實維護教育主權的前提下,按照“以我為主,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分類指導,加強監督,依法辦學”的方針,有選擇地引進境外資金、課程教材和優秀師資。
----進一步加強教育涉外監管。完善教育涉外政策法規,規範中外合作辦學和自費留學出國中介服務行為,嚴格中外合作辦學資質審查,加強對自費留學服務機構的清理和整頓,加強教育涉外廣告管理。
----積極推進對外漢語教學等國際教育服務。打造高等教育的湖南品牌,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湘留學,利用我省高校農學、水產、中醫學、漢語等優勢專業和特色學科作為外國留學人員培養基地,擴大留學生培養規模,提高留學生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