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河經濟帶)

淮河生態經濟帶

淮河經濟帶一般指本詞條

淮河生態經濟帶是國家戰略,以淮河幹流、一級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經的地區為規劃範圍,包括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徐州市、連雲港市、揚州市、泰州市,山東省棗莊市、濟寧市、臨沂市、菏澤市,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阜陽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滁州市,河南省信陽市、駐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平頂山市和南陽市桐柏縣,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和孝感市大悟縣,規劃面積 24.3 萬平方公里, 2017 年末常住人口 1.46 億,地區生產總值 6.75 萬億元。

2018年10月18日,《國務院關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河生態經濟帶
  • 外文名:The huaihe river economic belt
  • 簡稱:淮河經濟帶
  • 規劃範圍:24.3萬平方公里
  • 戰略目標:構建中國第四增長極
會議,發展基礎,區位條件,自然稟賦,發展潛力,文化底蘊,戰略定位,空間布局,一帶,三區,四軸,多點,地理範圍,交通建設,航道,港口,鐵路,公路,航運,管道,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產業技術創新,新動能,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城市組團,中小城市,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社會事業,教育,文化,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平台,國際經貿合作,國內區域合作,重要意義,背景,

會議

2019年4月29日,第一屆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議在江蘇省淮安市召開。

發展基礎

淮河流域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經濟發展總體相對滯後,是我國中東部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必須立足現有基礎,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打造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經濟帶。

區位條件

淮河生態經濟帶貫通黃淮平原、連線中東部,通江達海,與長江經濟帶地域相連、水系相通,京滬、京九、京廣、隴海等國家骨幹鐵路和長深、沈海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淮河水系通航里程約 2300 公里,京杭大運河、淮河幹流及主要支流航運較為發達。

自然稟賦

區域位於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生物多樣性豐富,平原面積廣闊,生態系統較為穩定,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等重要產區,湖泊眾多,水系發達,水產養殖業和畜牧業潛力巨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品種繁多,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和能源基地。

發展潛力

人力資源豐富,城鎮化和消費市場潛力大。產業體系較為完備,裝備製造、有色金屬、食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優勢明顯,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軍民融合發展勢頭良好。毗鄰長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條件較好。

文化底蘊

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楚漢文化、紅色文化、大運河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眾多,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為在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戰略定位

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帶。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聯動機制,統籌上中下游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環境保護制度,著力保護水資源和水環境,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和森林濕地保護修復,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淮河流域建設成為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帶,為全國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徑。
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分工協作,聯手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和軍民融合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地位,探索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
新型城鎮化示範帶。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促進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協調發展,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分類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產、城、人、文融合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全面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努力在宜居宜業、城鄉統籌發展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徑。
中東部合作發展先行區。立足上中下游區域比較優勢,發揮淮河水道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紐帶作用,促進基礎設施對接、合作平台共建、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全面深化區域合作交流,引導資金技術向內陸腹地轉移,營造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制度環境,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形成聯動中東部、協調南北方的開放型經濟帶。

空間布局

經濟帶發展示意圖經濟帶發展示意圖
根據主體功能分區,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發揮各地比較優勢,促進沿淮集聚發展、流域互動協作,明確空間開發重點和方向,構建“一帶、三區、四軸、多點”的總體格局。

一帶

指淮河幹流綠色發展帶。加強淮河幹流及沿線地區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構築具有防洪、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複合功能的沿淮綜合植被防護體系。充分發揮淮河幹流水道作用,加快推進淮河出海航道建設和中下游航道疏浚,增強幹流航運能力,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沿淮鐵路、高速公路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合理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增強淮安、鹽城、蚌埠、信陽輻射帶動能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的現代特色產業和城鎮密集帶。

三區

指東部海江河湖聯動區、北部淮海經濟區、中西部內陸崛起區。東部海江河湖聯動區包括淮安、鹽城、揚州、泰州、滁州等市,發揮淮安、鹽城區域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依託洪澤湖、高郵湖、南四湖等重要湖泊水體,統籌海江河湖生態文明建設,強化與長江三角洲、皖江城市帶等周邊區域對接互動。北部淮海經濟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商丘、棗莊、濟寧、臨沂、菏澤等市,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發揮連雲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點和陸海交匯樞紐作用,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中西部內陸崛起區包括蚌埠、信陽、淮南、阜陽、六安、亳州、駐馬店、周口、漯河、平頂山、桐柏、隨縣、廣水、大悟等市(縣),發揮蚌埠、信陽、阜陽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加快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四軸

依託新(沂)長(興)鐵路、京滬高速公路、京杭運河以及在建的連淮揚鎮高鐵、規劃建設的京滬高鐵二通道,建設臨沂—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揚州—泰州發展軸;依託京廣線,建設漯河—駐馬店—信陽發展軸;依託京九線,建設菏澤—商丘—亳州—阜陽—六安發展軸;依託京滬鐵路與高鐵,建設濟寧—棗莊—徐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滁州發展軸。依託四條發展軸,向南對接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向北對接京津冀地區、中原城市群,著力吸引人口、產業聚集,輻射帶動蘇北、皖北、豫東、魯南、鄂東北等區域發展。

多點

指區域中心城市之外的其它城市。壯大城市規模和綜合實力,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吸引農業轉移人口加快集聚,加強與區域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繫與互動,發揮對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的多點支撐作用,增強對周邊地區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

地理範圍


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河經濟帶)
江蘇:
安徽:
河南:

交通建設

航道

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推進淮河出海二級航道、濱海港直連工程、連雲港港 30 萬噸級航道建設,開展濱海港區 30 萬噸級深水碼頭建設研究。加快淮河航道整治與疏浚工程建設,推進航道船閘升級擴容,提升航道等級。加快淮河乾支線、京杭運河航道航運開發,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建設,提升蚌埠、徐州、濟寧內河主要港口樞紐作用,形成通江達海、乾支相聯、鐵水聯運、港航配套的現代航運體系。
建設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船閘工程、京杭運河湖西航道(二級壩—蘇魯界)改造工程、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航道三級升二級工程、新萬福河復航工程、沱澮河航道、引江濟淮航運工程、淮河出海航道、灌河航道整治工程、淮河幹流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渦河安徽段整治工程、淮河息縣至淮濱航運工程、沙穎河擴能改造工程、宿遷至連雲港航道、濱海直連工程等。

港口

進一步提升港口專業化、集約化與現代化水平,積極發展主要港口,適度在淮河支線發展一般港口,推進河流、湖泊內河漁港建設,實現沿海、沿淮主要港口與內河航道、內河港口協調發展,推進淮安、徐州、宿遷、棗莊、濟寧、菏澤、阜陽、蚌埠、淮南、亳州、周口、漯河、固始、淮濱等內河港口二類口岸建設。支持信陽淮濱、蚌埠、淮安、連雲港、鹽城濱海港等臨港經濟區建設,推進有條件的海港建設煤電油氣生產儲運基地。

鐵路

以信陽、阜陽、駐馬店、蚌埠、淮安、臨沂為樞紐,建設橫貫東西、連線南北的鐵路大動脈。提升信陽、蚌埠、淮安、徐州鐵路樞紐地位,完善鐵路網結構,增加鐵路網密度,擴大鐵路網覆蓋面,加快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路。
建設合肥—新沂、徐州—連雲港高速鐵路,連雲港—鹽城、鹽城—南通、徐宿淮鹽等鐵路。

公路

加快建設高等級、廣覆蓋公路網,推動京滬高速江蘇段擴容,有序推進地方高速公路建設,優先建設國省幹線市際未貫通路段和瓶頸路段,提高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和安全服務水平。加快資源開發路、旅遊景區路、山區扶貧路建設,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2020 年前,實施京滬高速改擴建、京台高速泰安—棗莊段改擴建,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待貫通路段建設。到 2025 年,進一步完善區域高速公路網路。

航運

最佳化運輸機場布局,在機場密度較低且需求潛力較大的地區,規劃新建一批支線機場。加快通用機場建設,大力發展通用航空業,形成沿淮通用航空作業走廊。協調沿淮各運輸機場分工定位,強化各機場業務合作,實現協同發展,促進空域資源有效利用。
新建信陽機場、蚌埠機場、商丘機場、魯山機場、亳州機場、棗莊機場、菏澤機場和一批通用機場,推進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建設,實施揚州泰州機場、徐州觀音機場、鹽城南洋機場、阜陽西關機場、臨沂機場改擴建工程,推進連雲港機場、濟寧機場遷建,加快推進滁州機場、宿州機場建設前期工作。

管道

以現有油氣輸送管網為基礎,積極接入全國主幹管網,加強與相鄰區域互聯互通。加強天然氣儲氣庫和主管網建設,加大長輸管線及輸氣支管網建設力度,結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布局建設全流域的主幹管網輸送體系,加快天然氣乾網管線和配套支線、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淮安地下儲氣庫,規劃建設連雲港原油儲備庫。
依託淮安—連雲港、淮安—濱海港、淮安—蚌埠輸鹵管道,推進跨區域鹽滷輸送管道、配套建設輸配體系和儲備設施建設;建設泌陽—桐柏—淮濱—蚌埠—淮安—濱海港的天然鹼輸送管道,同步完善沿線地區天然鹼儲配設施;以淮安為中心樞紐,建設覆蓋整個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成品油輸儲網路;建設平頂山葉縣地下儲氣庫,西氣東輸二線平泰支幹線禹州至漯河天然氣支線工程、西氣東輸天然氣信陽支線工程;建設一批天然氣區域乾網、支線管網工程及配套儲氣調峰設施,研究規劃建設徐州—皖北等跨區域天然氣管道;規劃發展海上風電和沿淮低風速風電非併網直接制氫、氧產業,加強氫氣、氧氣輸送管道建設;建設日照—儀征原油管道複線連雲港支線、中石化新粵浙管線豫魯支線。

產業發展

傳統產業

強化各地區、各行業分工合作和產業配套,共同提升產業和產品競爭力。支持企業瞄準行業先進水平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全面提高產業技術、工藝裝備、產品質量、能效環保等水平,加快推廣和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推動冶金、煤電、化工、紡織、機械、輕工、建材、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綠色化、智慧型化改造升級,鼓勵企業跨區域兼併重組。嚴禁新增鋼鐵產能,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注重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面向全球積極拓展市場空間,建設一批特色和優勢突出、產業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以鹽城乘用車製造基地為龍頭,聯合有關地區發展新能源汽車、專用車,打造沿淮汽車產業走廊。推動徐州、淮安、鹽城、臨沂、濟寧、棗莊、蚌埠等市通過產業鏈協同、專業化整合,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培育新型農機、石化裝備、紡織機械、礦山機械等產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產業,推動食品產業集聚區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建設。以質量提升促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集聚區建設出口商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戰略性新興產業

分利用區域創新資源及科技研發成果,依託現有產業基礎條件,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數字創意、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瞄準全球科技革命新方向新趨勢,圍繞物聯網、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推進跨地區協作,實現跨越發展。鼓勵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科技研發、產業化和套用示範,積極搶占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

文化產業

破層級和區域限制,加快圖書、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資源聚合、產業融合。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再融資和併購重組做大做強。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加快發展數字內容產業,鞏固提升圖書、報紙、期刊產業,大力繁榮電影、電視劇、影視動畫、紀錄片、網路劇、微電影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發展新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推動印刷產業向綠色化、數位化、智慧型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加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基地(園區)建設,著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集群。

產業技術創新

打破地區行政分割,整合沿淮各城市的創新資源,圍繞生態環保、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鼓勵有基礎條件和優勢的城市牽頭,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科技創新平台,開展技術聯合攻關。支持區域內有條件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依託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完善產業鏈、創新鏈,強化跨地區合作。支持淮安、蚌埠、信陽、鹽城、濟寧等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江蘇、山東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統籌規劃建設一批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智慧財產權運營中心和專利聯盟。

新動能

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積極探索新舊動能轉換模式,深度挖掘特色優勢資源,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創新創業主體作用,積極開展平台經濟、分享經濟、數字經濟、創意經濟、創客經濟等試點示範,培育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激發社會創新活力。鼓勵各地區聯手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套用,加快發展智慧型產業,拓展智慧型生活。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項領域推進“網際網路+”。探索最佳化存量資源配置和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並舉的動能轉換路徑,建立新舊動能轉換的體制機制,以全面開放推動新動能快速成長,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共進。支持“雙創”發展,鼓勵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形成一批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行動,選擇若干創新特色明顯、引領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大的骨幹企業,引導企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新產業培育開展務實創新,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為轉型發展增添新動力。

現代服務業

重點推進現代物流、金融、商貿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設計服務、人力資源和節能環保等服務業發展,著力提升專業化、集成化水平,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現代服務業基地或集聚區。促進服務業向製造業全流程、全產業鏈滲透並融合發展,推進服務型製造示範,培育一批示範企業。統籌沿淮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等重點物流基礎設施布局,積極發展多式聯運,構建沿淮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推動區域商貿物流融合發展。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地方金融機構因地制宜支持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逐步實現金融服務同城化。
加快發展健康養老、家政服務、體育健身、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向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鼓勵發展針對個性化需求的定製服務,促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網路化發展。推動生活消費方式由生存型、傳統型、物質型向發展型、現代型、服務型轉變,促進和帶動其他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發展。積極推動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信陽、駐馬店、淮安、桐柏等地建設康養產業示範區。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生活性服務業領域。
成立旅遊發展戰略聯盟,合作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共同推出若干精品旅遊線路,進一步提升淮河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完善旅遊服務設施,提升旅遊接待服務、組織管理水平。以企業為主體,以“網際網路+”為重要手段,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紅色旅遊、工業旅遊、休閒體驗旅遊、鄉村旅遊,支持旅遊業與文化創意、體育健康、美食購物、休閒娛樂等業態融合發展。大力推動旅遊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化、數位化,共同搭建旅遊信息服務平台和電子商務平台,促進信息共享、行銷合作、客源互送,構建無障礙旅遊環境。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積極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全國重要旅遊目的地。

協調發展

堅持核心帶動、組團發展、互動協作、城鄉一體,有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消除貧困,推動城鄉融合向縱深發展。

區域中心城市

進產城融合,引導人口集聚,增強淮安、鹽城、徐州、蚌埠、商丘、阜陽、信陽等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最佳化市轄區規模結構,力爭到 2025 年培育形成若干主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以上的城市。進一步最佳化城市形態、提升服務功能,有序推進新城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推動城市產業高端化和功能現代化,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城鎮聯動發展機制,引領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推動位於中心城區、工業比重低的開發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加快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支持徐州、平頂山等地創建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城市組團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立足通江達海的交通條件,推動淮安—鹽城—泰州—揚州組團發展,全面對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依託合作基礎和區位優勢,支持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商丘—濟寧—菏澤—棗莊聯動發展。加強規劃統籌和產業協作,促進蚌埠—淮南聯動發展,支持滁州、六安全面融入皖江城市帶和合肥都市圈。全面深化信陽、駐馬店、漯河、平頂山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作。推進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共建,促進阜陽—亳州—周口組團發展,進一步密切與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聯繫。

中小城市

以縣級市為重點,最佳化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動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經濟實力強的縣級市發展成為 50 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有條件的縣城發展成為 20 萬人口以上的小城市。鼓勵中小城市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特色產業,提升吸納外來人口就業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深化省直管縣(市)改革,支持具備條件的縣有序改市。

特色小鎮和小城鎮

合產業空間布局最佳化,循序漸進發展文化旅遊、商貿物流、資源加工、交通樞紐、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生態宜居等特色小城鎮,打造創新創業發展平台和新型城鎮化載體。選擇一批區位條件優越、基礎好、潛力大的小城鎮,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成為聯接城鄉和帶動農村地區發展的支點。開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社會事業

教育

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多種形式的教育合作。推動蚌埠、淮安、徐州等地高等學校開展聯合辦學、課程互選、教師互聘、學科共建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加強高校與國內外知名院校交流合作,支持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適時組建高校聯盟。推動淮安等有條件的城市組建綜合性大學,支持信陽創建農民大學成人教育培訓學院。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若干高校和學科進入國內一流行列。加強職業教育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區域中心城市圍繞產業集聚區(園區)需求,建設產教融合、開放共享的職業教育園區,打造一批區域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特色職業教育基地和職業教育集團。推動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路教育,推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鼓勵區域中心城市中國小校利用“網際網路+教育”等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就學。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拓展區域內人力資源交流合作,整合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信息平台,建立淮河流域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人才服務體系,實現跨區域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和資質互認,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建立覆蓋全體勞動者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強化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開發,推進普工向技工轉型。建立健全技能培訓與區域產業發展對接機制,支持開展跨區域技能培訓。推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推行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強技師、高級技師聯合培養,造就一批職業技術領軍人才。健全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引進高端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的綠色通道。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文化

構建淮河文化體系。發揮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燦爛、文物資源豐富的優勢,挖掘和凝練提升傳統歷史文化元素、特色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方向,豐富各類文化內涵,更好傳承和繁榮淮河文化。共同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文化市場,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聯合舉辦重大文化慶典活動,加強文化載體建設,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產品。推進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共同舉辦淮河文化大講堂,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推介淮河文化。
推進運河文化建設。深化與大運河沿線地區的合作,加強大運河水體和河道保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價值,傳承運河文化和精神,提升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整合文化資源,共塑大運河文化品牌,加強商丘、棗莊、濟寧、宿州、徐州、淮北、淮安、揚州等城市的大運河遺產區、遺產點聯動保護開發,支持徐州、濟寧、淮安、揚州等市依託漕運歷史地位,保護和開發利用生態文化資源。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早期古文化遺址、傳統建築、民間藝術、民間習俗等文化遺產的摸底清查、整理歸類歸檔,建立淮河流域文化遺產資料庫,完善淮河流域文化遺產名錄系統,共同推進文物遺址、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構建文化遺產品牌。鼓勵在文化遺產保護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讓民風民俗、人物典故、歷史事件融入城市建設、帶動地域發展。打造淮河流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補齊發展短板,強化資源整合,創新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統籌推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全面實施全民閱讀工程。廣泛開展“書香中國”系列活動。統籌建設社區閱讀中心、數字農家書屋、公共數字閱讀終端等設施,實施兒童閱讀書報發放計畫、市民閱讀發放計畫。制定並落實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建設一批覆合型特色實體書店。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加快實施中央和地方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位化覆蓋工程。加快實施國家和地方應急廣播建設工程。鞏固農村電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場”成果,繼續實施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工程。

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平台

推進對外開放平台創新升級。支持淮安打造台資集聚高地,推進蘇滁現代產業園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推進淮安綜合保稅區建設,支持其他符合條件的地區按程式申報設立綜合保稅區。提升連雲港徐圩、贛榆、灌河港區和鹽城濱海、射陽、響水港區對外開放水平。支持信陽、駐馬店、漯河、淮安、蚌埠、菏澤、臨沂、阜陽等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依託合肥、徐州、淮安、鹽城、菏澤、臨沂、阜陽等機場和淮安港、蚌埠港、淮南港、淮濱港、漯河港、周口港、固始港、霍邱港、菏澤港、鳳陽港等內河港口,建設內河、空港物流園區。推進徐州國際郵件互換局和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等建設。
營造優良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下放審批許可權,進一步改善政務服務質量,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管理和服務體系,進一步開放市場投資領域,降低、取消行業準入門檻,不斷簡化外資企業準入程式,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繼續精簡負面清單,抓緊完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推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推進實施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國際經貿合作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依託“新亞歐大陸橋”和連雲港、徐州、臨沂、濟寧、菏澤、商丘等節點城市,拓展與俄羅斯、中亞、東亞、東南亞、南亞及歐洲、非洲的貿易往來,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能源資源、農業、裝備製造、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環境保護、科技、旅遊、文化、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合作,推動企業、產品、技術、標準、品牌、裝備和勞務“引進來”、 “走出去”。
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充分發揮區域內大型工程機械、石油機械、專用裝備、特高壓電氣裝備、汽車製造等重大裝備製造領域和輕紡、石化、冶金、建材等傳統行業的優勢,以企業為主體、境外園區為載體、信息服務為保障,分類有序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加快優勢企業和產能“走出去”步伐,積極在境外投資建設生產加工基地和貿易服務中心。
加強與國外有關機構交流合作。建立和拓展與萊茵河、塞納河、田納西河等大河流域管理機構的交流合作,積極推進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和知名環保企業在污染防治體系建設、節能環保、循環型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合作,爭取在生態保護與建設等方面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國內區域合作

加強與長江等大河流域的合作。積極借鑑我國長江、珠江等流域綜合發展的經驗,提升淮河流域整體開發水平和質量。深化與長江三角洲、皖江城市帶、長江中游、成渝等沿江城市群的合作,主動承接高端產業和優質要素轉移,促進產業分工與協作發展。進一步加強與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合作交流,促進科技、人才、知識、金融等創新要素向淮河流域輻射。
全面深化與周邊地區合作。鼓勵經濟帶各地區與發達地區按照市場化原則和方式發展“飛地經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推動利用鹽城豐富的鹽田土地資源建設河海聯動開發示範區。加強與長江三角洲、中原城市群等合作對接,在產業轉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開展協作,促進資源共享、共同發展。著力推動蘇魯皖豫交界地區聯動發展,打造省際協同合作示範樣板。
拓展與國內其他地區合作。推進與港澳台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發揮台商產業園、華僑華人中原經濟合作論壇等平台作用,共同舉辦重大經貿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深化與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合作交流,探索國有企業改革等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重要意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加快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推動全流域綜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有利於打造我國新的出海水道,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東部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於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支撐帶;有利於最佳化城鎮格局,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地區最佳化發展,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背景

淮安是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首提首推城市,發展規劃也由該市主導編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