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態經濟走廊

按照“流域經濟”理論,將淮河建設成為連線東中部地區的黃金通道,貫通上下游“經濟流”,構想以蘇北中心城市淮安、皖北中心城市蚌埠為雙核,形成跨省域的生態經濟共同體,實現皖江城市群與沿海經濟帶的區域互補協調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河生態經濟走廊
  • 外文名:The 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corridor
  • 定義:連線東中部地區的黃金通道
  • 成立背景: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效率不高
  • 區位狀況:淮河流域涉及蘇魯皖豫鄂五省
  • 農業情況:淮河流域耕地面積1333萬公頃
成立背景,區位狀況,農業情況,工業概況,交通運輸,發展優勢,發展定位,相關新聞,

成立背景

據了解,淮河流經河南、安徽、山東、江蘇4省,水系密布,具有發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基礎條件。作為東中部的連線橋樑、南北方過渡地帶,淮河流域人口占全國的13%,耕地占11%。但因為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效率不高,經濟發展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長期以來,淮河的功能定位主要是除洪、排澇,貨物運輸作用沒有很好發揮。據淮河水利委副主任劉玉年介紹,首輪淮河大規模整治完成後,淮河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包括江蘇境內有了直接入海的人工水道,洪澤湖至蚌埠段已達到3級航道水平,只是受到一些橋樑的限制。“十二五”期間啟動二期整治工程,下游地區主要是河道挖深。
根據江蘇省巨觀經濟院研究表明,淮安與蚌埠合作空間大,互補性強。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激發了各類資本熱情。但由於本地區加工能力不夠強,容易“消化不良”。已落戶項目主要集中在重化工領域,產業帶動作用和附加值都受限制。而像白色家電製造等產業,如能獲得皖北地區配套能力支撐,就可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蚌埠和皖江城市群來看,70%省外資金來自長三角地區,加強與淮安合作,有望承接更多產業和資本轉移。
此外,淮安是江蘇省低風速風電試驗區,皖北煤炭等礦產富集,兩相結合可以生產煤制天然氣,為江蘇沿海開發提供能源,還能直接用於汽車和淮河上航行的船舶。實驗表明,船舶油改氣,燃料成本可降低50%,污染物排放減少85%。
淮安有獨特的岩鹽資源,勘探儲量超過1300億噸,將井鹽管道輸送到蚌埠,與煤炭、石灰石資源對接,有望建成我國首個非石油路線烯烴產業基地,生產PVC等綠色化工產品。
另外,從蘇皖兩省發展大局來看,蘇北、皖北都在各自省份的全省經濟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蘇北事關江蘇“兩個率先"的實現,皖北事關安徽經濟的全面崛起。所以,加快構建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對兩省來說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於縮小兩省南北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發展!

區位狀況

淮河流域涉及蘇魯皖豫鄂五省,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8億人,平均人口密度為611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農業情況

淮河流域耕地面積1333萬公頃,主要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薯類、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糧食產量為8496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7.3%。農業產值為3880億元,人均農業產值為2433元,高於全國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概況

淮河流域工業以煤炭、電力工業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輕紡工業為主。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頂山、徐州、兗州、棗莊等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1997年產煤量占全國產煤量的八分之一,是我國黃河以南最大的煤田。流域內現有火電裝機近2000萬千瓦。近十多年來,煤化工、建材、電力、機械製造等輕重工業也有了較大發展,鄭州、徐州、連雲港、淮南、蚌埠、濟寧等一批大中型工業城市已經崛起。淮河流域1997年工業總產值9664億元,國內生產總值703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4383元,低於全國平均值,尚屬經濟欠發達地區。

交通運輸

淮河流域交通發達。京滬、京九、京廣三條南北鐵路大動脈從本流域東、中、西部通過;著名的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橫貫流域北部;還有晉煤南運的主要鐵路幹線新(鄉)石(臼)鐵路,以及蚌(埠)合(肥)鐵路和建設中的新(沂)長(興)鐵路等。內河航運有年貨運量居全國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有東西向的淮河幹流,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網區內河航運也很發達。流域內公路四通八達,近幾年高等級公路建設發展迅速。連雲港、石臼等大型海運碼頭,不僅可直達全國沿海港口,還能通往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

發展優勢

淮河流域沿海還有近1000萬畝灘涂可資開墾。流域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5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2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為374億立方米,乾旱之年還可北引黃河,南引長江補源。境內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充足,氣候溫和,發展農業條件優越,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

發展定位

可以用三句話來定義淮河生態經濟走廊的發展地位:第一,淮河將成為中國第三條黃金水道,將來有可能成為貨運量超過珠江、僅次於長江的黃金水道;第二,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將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之後的第四個增長極;第三,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將成為支撐改革開放第四個十年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2013年2月25日,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淮安市委書記劉永忠說,目前,淮河生態經濟走廊框架已基本形成,確立了以淮河為“帶”、“淮安、蚌埠、信陽”為核的“一帶三核多節點”的空間開發格局;取得了將淮河建設成為中國第三條“黃金水道”的共識。淮河下游建設一級航道,實現與濱海港無縫對接,技術可行,並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形成了推進淮河流域整體發展,打造“中國第四經濟成長極”的發展目標。他表示,構建淮河生態經濟走廊併力爭上升為國家戰略,得到了淮河沿線城市的積極回響和全力支持,目前已經具備向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建議決策研究的條件。

相關新聞

新華網江蘇頻道北京3月8日電(記者凌軍輝)在7日舉行的江蘇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建議,將淮河生態經濟走廊規劃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形成以江蘇省淮安市、安徽省蚌埠市和河南省信陽市為核心區,以淮河為紐帶的區域一體發展經濟格局。
姚曉東說,在全國所有大江大河中,目前唯獨淮河流域缺乏國家層面區域發展戰略支撐,而淮河流域人口眾多,人口密度在全國大江大河流域中位居前列,形成區域共同發展格局對於推動這一流域又好又快發展、造福兩岸人民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的五年,淮安和全國一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多年位居江蘇省前列。”姚曉東表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是2007年的2.5倍和4.5倍,綜合實力邁上了新的台階,區域經濟特色逐步形成,城鄉面貌明顯改觀,環境綜合質量全省領先,民眾生活得到新的改善,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較高增幅,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姚曉東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現階段淮安發展最重要的目標,是全市540萬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淮安在全省發展大局中應承擔的責任和應做出的貢獻。目前,淮安全面小康4大類25個指標已有22個達標,綜合實現度達99.4%,全面小康建設已進入全力攻堅的關鍵時期。
“我們將堅持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把城市建設和農村發展統籌推進,把客觀指標和民眾主觀感受緊密結合,確保以市為單位、以縣為單位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加快把周恩來總理家鄉建設成為受人尊敬、令人嚮往的富庶美麗幸福之地。”姚曉東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