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人口,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文化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飲食,文化遺產,文物古蹟,旅遊資源,特產,名人,
歷史沿革
宿豫區在上古歷史上是中原黃河流域鐘吾諸侯國屬地。《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宿豫縣”條目中注為:周朝東周春秋時宋人遷宿之地故名。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宋閔公令宿國遷於宋國內地,以為附庸。其遷居之地,約在今淮北地區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國而命名。另有宿國遷至今江蘇省宿遷縣境說。
齊和帝中興元年(公元501年)地復入北魏,宿預廢為鎮。
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守將張惠紹增修城郭壕溝,引水環護,作為軍事要塞。天監八年(公元509年)置 東徐州,治宿預,附近七郡五縣,皆隸之。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地入東魏(亦稱北魏),置東楚州,治宿預,並改宿預為宿豫。
陳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地入陳,改梁東徐州為安州,治宿豫。十一年(公元579年)地入北周,改東 魏楚州為泗州,仍置宿豫郡,宿豫縣屬之。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泗州為下邳郡,治宿豫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下邳郡為泗州,仍以宿豫為州府。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宿豫縣城被沂蒙山水沖圯(亦有黃河水沖圮之說),泗州遂移治於臨淮縣,宿豫縣移治於下相城故址。唐寶 應元年(公元762年 )因避代宗帝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即“宿預縣城遷移”之意,一直沿襲至1987年撤縣 建 市(縣級)。
行政區劃
1996 年 7 月,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新設宿豫縣和宿城區。宿豫縣轄原縣級宿遷市的順河、耿車、皂河、埠子、大興、來龍、蔡集、王官集 8 個鎮和駱馬湖、龍河、關廟、黃墩、陸集、羅圩、丁嘴、保全、曹集、曉店、塘湖、仰化、三棵樹、侍嶺、新莊、洋北、卓圩、趙埝、南蔡 19 個鄉,縣人民政府駐順河鎮黃運東路,新建縣城。宿城區轄原縣級宿遷市的宿城鎮、井頭鄉、支口鄉、雙莊鄉、果園鄉和原種場。
2004年 3 月,撤銷宿豫縣,設立宿遷市宿豫區。 原宿豫縣的耿車鎮、埠子鎮、洋北鎮、龍河鎮、羅圩鄉、南蔡鄉和三棵樹鄉劃歸宿城區管轄,原宿城區的井頭鄉劃歸宿豫區管轄。 調整後,宿豫區轄順河、皂河、大興、來龍、蔡集、王官集、仰化、丁嘴、黃墩、陸集、關廟、侍嶺、新莊、曉店 14 個鎮,曹集、保全、井頭 3 個鄉和嶂山林場。
2005 年 11 月下旬,市委決定成立宿遷市湖濱新城開發區,把曉店鎮、嶂山林場、井頭鄉的部分村居劃歸湖濱新城開發區託管。
2011 年 7 月,市委決定將井頭鄉整建制託管到市湖濱新城開發區;10月,按照宿遷市人民政府市長辦公會議紀要第 84 號精神要求, 將宿豫區皂河鎮整體建制託管到市湖濱新城開發區。
2013年6月,市委決定將宿豫區蔡集鎮、王官集鎮整建制託管給宿城區;將宿豫區黃墩鎮整建制託管給市湖濱新區。
2016年止,宿豫區各鄉鎮人口、面積一覽表:
宿豫區行政區劃(含村、居委會)基本情況一覽
|
鄉鎮(場)(駐地)
| 面積 (平方公里)
| 人口 (萬人)
| 村級單位
| 村居委會名稱
|
順河鎮 (卓圩)
| 65.1
| 6.15
| 居委會(18)
| 順河、雨露、卓圩、文昌、、陸河、閘東、高灘、陸槽坊、椿樹、張圩、蔡老莊、周石莊、豫苑、廬山、錦華、中通、江山、天一
|
大興鎮 (大興)
| 58.38
| 5.1
| 村委會(14)
| 清高、周馬、桃園、新新、先進、前高圩、鄒大莊、堤南、逸奇、同心、先鋒、陳窪、盧集、啟宇
|
居委會(3)
| 大興、集東、啟建
|
來龍鎮 (來龍)
| 74.96
| 3.7
| 村委會(9)
| 張大莊、水莊、玉皇、路墩、王莊、高圩、陵園、左莊、光明
|
居委會(3)
| 來龍、太平、龍西
|
仰化鎮 (仰化)
| 52.36
| 3.6
| 村委會(7)
| 同義、復隆、建新、解閘、澗河、保祥、劉澗
|
居委會(2)
| 仰化、新橋
|
丁嘴鎮 (丁嘴)
| 48
| 3.4
| 村委會(12)
| 繼章、張新莊、德高、周下、丁長莊、莫莊、儲嘴、倪牌坊、登山、岔河、苗沖、丁莊
|
居委會(2)
| 丁嘴、繼先
|
陸集鎮 (陸集)
| 36.75
| 2.56
| 村委會(7)
| 義合、長勝、東風、利民、虎山、樂園、官莊
|
居委會(1)
| 陸集
|
關廟鎮 (關廟)
| 79.46
| 3.8
| 村委會(11)
| 二元、董圩、永平、仁和、泰山、董墩、長興、水漢、卓莊、林河、陸相
|
居委會(3)
| 關廟、喬口、崇河
|
侍嶺鎮 (侍嶺)
| 57.19
| 2.78
| 村委會(7)
| 嶺西、陸宋、吳圩、佟莊、盛湖、朱嶺、姚塘
|
居委會(2)
| 侍嶺、大墩
|
新莊鎮 (新莊)
| 53.68
| 2.2
| 村委會(7)
| 陳墩、袁莊、前進、朱瓦、新庵圩、振友、朱林圩
|
居委會(1)
| 新莊
|
曹集鄉 (快樂)
| 47
| 3.4
| 村委會(5)
| 道方、孫莊、小嶺、旱閘、雙河
|
居委會(3)
| 快樂、天同庵、冒店
|
保全鄉 (保全)
| 44.6
| 2.2
| 村委會(6)
| 黃泥、大莊、坡墩、韓集、東張圩、五魁
|
居委會(2)
| 保全、永勝
|
宿豫經濟開發區
| 23.267
| 2.4539
| 村委會(3)
| 陸墩、季橋、德太
|
居委會(6)
| 油坊、陸橋、河塘、興隆、羅橋、新化(三和)
|
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
| 23
| 1.06
| 居委會(3)
| 光前、苗莊、劉圩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宿遷市宿豫區位於江蘇省北部,東經117°56'15"-118°37'3O",北緯33°42'30"-34°12'3O",東接沭陽、泗陽,南靠洋河新區,西鄰宿城區,北隔
沂河與
新沂接壤。
地形地貌
宿豫區大部分地區屬於黃、淮、沂、沭平原,北部有魯南丘陵的延伸部分(面積約占總面積的52%),宿豫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形成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趨勢,平均高程38米左右。
氣候條件
宿豫區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最高氣溫14.3℃,最低13.3℃。歷年最高氣溫一般在35℃~38℃之間,最低氣溫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
人口
截止2013年末,宿豫區總戶數12.37萬戶,戶籍人口 48.38萬人。人口出生率8.14‰,計畫生育率95 %,男女性別比 111.14 (女=100)。宿豫區城鎮化率達56.15%,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交通
宿豫區西、北、東側環抱宿遷市,是宿遷中心城市“一體兩翼”的東翼,與徐州、連雲港、淮安三市相距均在100公里左右。
公路
寧宿徐、徐宿淮鹽、宿新(在建)等兩條高速公路和宿新、宿沭兩條一級公路穿宿豫區而過,宿豫區東距京滬高速公路55公里,距南京260公里,離上海380公里。
鐵路
宿豫區北距隴海鐵路新沂站、東離新長鐵路沭陽站均在50公里左右,淮(安)宿(遷)宿(州)鐵路(在建)。
水運
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縱貫宿豫區南北,宿豫區東距連雲港港口120公里。
航空
宿豫區西距徐州觀音機場60公里,北到連雲港白塔埠機場110公里。
經濟
綜述
2013年,宿豫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35億元,同比增長12.3%。分產業看,一產實現增加值24.77億元,增長3.4%;二產實現增加值134.81億元,增長14.1%;三產實現增加值51.77億元,增長12.2%。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11.7:63.8:24.5,一產比重下降了0.7個百分點,二三產占比達到88.3%,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3年,宿豫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93億元,同比增長4.4%。種植業保持平穩。2013年,宿豫區糧食種植面積達74.01萬畝,同比增加1.01萬畝,增長1.4%;實現糧食綜合畝產484.9公斤,總產達35.89萬噸,同比下降0.5%。畜禽飼養略有增長。2013年底,宿豫區生豬出欄32.72萬頭,同比增長5.4%;年末存欄23.01萬頭,同比增長0.9%。全年家禽出欄3722.71萬隻,同比增長1.1%;年末存欄1526.64萬隻,同比增長0.9%。水產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宿豫區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5.6萬畝,總產量達1.35萬噸。
2013年,宿豫區新發展設施蔬菜2.62萬畝,新增高效漁業2750畝。積極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31個。新增土地流轉面積6.9萬畝,新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166個,新註冊家庭農場116個。
第二產業
2013年,宿豫區宿豫區列入統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235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77.34億元,同比增長18.4%;完成工業增加值81.21億元,同比增長17.6%;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67.89億元,同比增長18.7%;實現利稅總額41.16億元,同比增長86.2%。
2013年,宿豫區宿豫區規模工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63家,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93.82億元,占宿豫區規模工業銷售收入的79.9%,同比增長21.8%,高於宿豫區規模工業增速3.1個百分點。其中超10億元企業共有6家,6家企業累計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31.78億元,占宿豫區規模工業銷售收入的35.8%。
2013年,宿豫區宿遷高新區、生態化工園區、張家港園區共有規模企業143家,占宿豫區規模企業個數的60.9%,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01.86億元,同比增長19.9%,占宿豫區規模工業總產值的80.0%。對宿豫區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達85.5%,拉動宿豫區工業經濟成長15.8個百分點。
2013年,宿豫區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38家,同比增加12家,占宿豫區規模企業總數的16.2 %;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39.02億元,同比增長21.4%,占宿豫區規模工業總產值的63.3%,拉動宿豫區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13.2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234.97億元,占宿豫區規模工業銷售收入的63.9%,同比增長23.6%;實現利稅26.63億元,占宿豫區規模工業利稅的64.0%,同比增長25.3%。2013年,有5家企業進入全市銷售20強。
2013年,宿豫區規模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7.81億元,占宿豫區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的20.6%,同比增長10.1%。
第三產業
2013年,宿豫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75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批發零售企業實現37.08億元,增長7.5%;住宿餐飲業實現10.67億元,增長26.5 %。
2013年,宿豫區共有限額以上批零、住餐業單位 31 家,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8.92 億元,同比增長2.8%。
2013年,宿豫區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96億美元,同比增長32.5%,其中出口4.42億美元,增長25.8%。實際到賬外資6400萬美元,同比增長27.8%。
社會
文化事業
2013年,宿豫區實施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6000戶。中國工農紅軍十五軍第三師紀念園正式開園,《宿豫志》進入編審階段。
科技事業
2013年,宿豫區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科技鎮長團”首次進駐宿豫區。江蘇省玻璃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宿豫區。新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名,被評為“江蘇省人才工作先進區”。
教育事業
2013年,宿豫區第一實驗國小及幼稚園投入使用,鄉鎮中國小新建改建校舍5萬平方米;新創成省級優質幼稚園2所,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中考成績位居全市前列,高考本科達線率提高5.3個百分點;職業教育對口高考上線人數連續14年位居全市第一,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首次獲得金牌,宿豫區特殊教育學校創成江蘇省特殊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
醫療衛生
2013年,宿豫區內宿遷市中醫院獲批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院,第三醫院晉升為二級綜合醫院,鄉鎮醫院全部建成一級綜合醫院;新建改建標準化村衛生室50個。
社會保障
2013年,宿豫區城鎮新增就業6835人、再就業28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236人。全民創業三年行動計畫啟動實施,培育創業街、創業園等全民創業載體24個,新增個體工商戶7891戶,新發展私營企業1904家。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實施“十村百戶”示範工程。
文化
飲食
宿遷歷史上為旱作物產區。居民以小麥、玉米(俗稱大秫秫)、高粱(俗稱小秫秫)、甘薯(俗稱山芋、紅芋或白芋)等為主食。小麥、玉米、高粱、甘薯可磨為麵粉,也可和成稀糊狀物烙煎餅。甘薯除蒸煮食外,可切片曬乾俗稱山芋乾,可用它下鍋摻和煮稀粥食用,可將山芋乾磨粉和成糊狀物烙煎餅,還可將山芋乾磨成麵粉做饅頭。新起的山芋洗淨磨碎後,加水漏漿沉澱成澱粉(俗稱粉面),粉面再經加工為冬粉,粉皮等。境內居民早晚以稀飯和煎餅為主,旱改水種水稻後,中午以大米飯為主。
境內居民多喜食蔥、蒜、辣椒。冬季到來之前,多習慣醃製大白菜、醬豆、臘菜、蘿蔔乾、大頭菜等蔬菜以備冬天食用。
城鄉居民一天吃兩頓飯的習俗。農民在夏季大忙時,增一頓午飯,即食用隨身攜帶的煎餅。此習俗農村仍在沿襲,城市居民逐漸養成一天吃三頓飯的習慣,但早餐仍很簡單。
文化遺產
柳琴戲是宿豫區運西流行的一種民間戲劇,是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柳琴戲原名“拉魂腔”。建國後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與淮海戲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是從“拉魂腔”發展而來。
皂河龍王廟會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廟會之日,在皂河敕建安瀾龍王廟祭祀水神,是祈求平安的一種大型民間祭祀及民俗商貿活動。該廟會起源於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年),後經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數次駐蹕於此,使龍王廟會更是名聲大振。初八為“焰火日”,初九為“正祭日”,初十為“朝山日”,皂河龍王廟被列為江蘇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
“旱船”本意陸地上的船,因其外觀妝扮花俏又常稱“花船”。跑旱船(或玩花船)是江蘇省宿遷地區廣為流行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大興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源於大旱年間當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種形式,同時也蘊含了當地民眾對往日漁民生活的懷舊。大興旱船分單船、雙船和多船表演,以舞為主、說唱為輔,形象地塑造行船時的動作情景。
蘇北大鼓,原名“打鼓說書”,也稱“睢寧大鼓”,“宿遷大鼓”,民間慣稱“說大書”,宿遷地方曲種。流布於蘇北的宿遷、徐州、連雲港、淮陰及皖東北和魯南地區。
蘇北琴書亦稱“打揚琴”或“打蠻琴”,是以江蘇宿遷方言說唱的一種曲藝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清道光年間(1821年)形成於宿遷一帶,並不斷向周邊地區傳播和發展,廣泛流布於蘇北宿遷、淮安、徐州、連雲港以及皖東北、魯東南等地區。
淮紅戲
淮紅戲原名清音、俗語稱旱船調。因其主調為[滿江紅]而得名淮紅。它匯集了明清以來,蘇北、蘇南、皖北一帶的民歌小調近百種,由說唱藝術逐漸演變而成戲曲,故又有“百曲”之稱。
文物古蹟
古代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鳳凰墩遺址(保全鄉鳳凰村鳳凰組)、王墩遺址(來龍鎮西陵園村東500米)、路墩遺址(來龍鎮路墩村西)、陳墩遺址(新莊鎮陳墩村北組)、黃泥灘遺址(關廟鎮長興村西)、吳莊遺址(保全鄉韓集村鳳凰組),西周時期的毛墩遺址(來龍鎮北1000米)、沈墩遺址(來龍鎮西高圩村陸沈組)、斗墩遺址(侍嶺鎮侍嶺居委會街北)、芝麻墩遺址(侍嶺鎮嶺西村西)、後場遺址(保全鄉張圩村後場莊南),戰國時期的後墩遺址(來龍鎮左莊村後屯組西南側),漢代的大破墩遺址(保全鄉黃泥村腰莊組)、邱墩遺址(侍嶺鎮陸宋村北450米)、東大宅子遺址(來龍鎮路墩村東)、東黃林西黃林遺址(來龍鎮黃莊村)、張大營遺址(來龍鎮陵園村南)、東大墩遺址(來龍鎮左莊村北)、徐宅子遺址(侍嶺鎮陸宋村北)、雙蔣遺址(來龍鎮光明村趙莊),清代的仰化行宮遺址(仰化鎮復隆村四組)、順河行宮遺址(順河社區居委會東北)。
古墓葬
漢代的洪武墩墓群(侍嶺鎮程莊北100米)、尖墩墓群(侍嶺鎮變電所南500米)、烏鴉嶺墓群(侍嶺鎮侍嶺村黃莊組)、曹墩墓群(來龍鎮左莊村徐莊組)、孫莊小墩墓群(關廟鎮關廟村孫莊北)、劉莊大墩墓群(關廟鎮關廟村劉莊北),宋代的劉陵墓群(新莊鎮安圩村)。
古井
唐代的陳墩南井、北井、時濟泉井(新莊鎮陳墩村),關廟的南井、北井(關廟鎮董圩村、永平村),侍嶺古井(侍嶺鎮陸宋村北)、康莊井(新莊鎮安圩村);明代的竹城寺井(大興鎮竹城村),清代的十八楞井(宿遷高新區油坊組黃耀中家南)。
革命烈士墓
卓圩戰場遺址(順河鎮沈莊村)、蔡集烈士陵園(來龍鎮陵園村)、來龍庵戰場遺址(來龍鎮來龍居委會)。
旅遊資源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宿豫區名列其中。
2013年,宿豫區共接待遊客14.1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95萬元;宿豫區旅遊住宿設施累計出租率達77%,其中,星級酒店累計出租率62%,經濟型酒店累計出租率達91.3%。在宿豫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區”之後,順河林苗圃又創成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秀強晶瑩之旅工業旅遊點創成省工業旅遊示範點。農業產業園生態觀光一日游入選江蘇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經市旅委辦認定,宿豫區順河鎮被命名為宿遷市旅遊特色鎮,新莊鎮朱瓦村被命名為宿遷市旅遊特色村。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於宿豫區西北二十公里處的古鎮皂河,因乾隆皇帝多次臨幸於此,故又名乾隆行宮。行宮始建於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等歷代皇帝多次修復和擴建,是清代帝王為祈求“龍王安瀾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築,故命名“敕建安瀾龍王廟”。龍王廟行宮占地36畝,坐北向南,三院九進院落,有殿閣亭台20多處。
自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趕廟會的人一起參拜龍王,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
宿遷市運河灣森林動物園
動物園項目位於宿豫城區東北部,西至金沙江路,北至二乾渠,南至陸塘河。京杭大運河從宿豫區穿境而過,在此形成了生態河灣。動物園主要分為動物展區和兒童遊樂園兩個區域。動物展區目前分為四大區域,即:猛獸區、食草動物區、珍禽放養區、水禽放養區。猛獸區包括:靈長類館、狼籠養區、獅子放養區、老虎放養區、熊放養區。食草動物區包括:駱駝、麋鹿、羚羊、梅花鹿、馬廄、羊駝、斑馬、袋鼠。另外還建有海豹表演館、爬行動物館、珍稀動物館、猿猴館。
千鳥園位於宿豫區江山大道西側,韶山路南側,西臨湘江路,南臨泰山路,占地面積12.67公頃。該園興建於2000年6月,為進一步完善美化園區環境,2004年9月,區委、區政府聘請南京明宇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對千鳥園維修改建進行設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園區內供水、排水和照明系統,修建公廁兩座,對園區內道路進行了修補,將園內噴泉改為旱噴,並矗立九柱。
千裏運河第一漂
千裏運河第一漂景區位於宿遷市區美麗的中運河風光帶里,內含特色旅遊漂流項目:竹筏漂流、火紅龍舟、恩愛囍船以及各種動物造型的小型遊船。
文昌閣廣場坐落在教育園區中心地帶,總面積11.65公頃,由東南大學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整體呈橢圓形,由文昌閣、體育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廣場等部分組成,學海路、書山路貫穿其中。文昌閣位於廣場中心,是整個廣場標誌性建築,高32.8米,面積519.56平方米。文昌閣的正門上方,由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書寫的“文昌閣”三個大字,古樸蒼勁。整體塔樓外牆用大理石貼面,塔檐和塔頂用小青瓦裝飾,莊重大氣,古樸典雅。文昌閣台階前大理石地面上,設計圖案為電腦鍵盤,造型獨特,獨具匠心。文昌閣建築平面為風車型,在高度上呈螺旋上升之勢,寓意宿豫的將來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宿豫文化公園
宿豫文化公園(宿豫文化藝術活動中心)項目位於牡丹江河以東、嘉陵江路以西,泰山路以北的長方形地塊。主要建築有大劇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項羽紀念館、非遺展示館、文學藝術俱樂部、影視城、城市展覽館、會展中心、古玩市場等文化設施,為宿豫城區標誌性建築。項目集公共文化事業、文化娛樂產業、三產服務業設施及主題文化公園為一體,追求高品位、綜合性、規模化、產業化,滿足宿遷市及外來遊客公共文化、娛樂休閒、旅遊購物等需求。它的建成與發展有利於集聚宿豫城區人氣、商氣,大大提高中心城市的建設品位和文化內涵。
中運河風光帶
運河東岸綜合整治工程是一項集防洪、排澇、調水、景觀建設於一體的兩級政府實施的重點綜合整治工程,全長11.7公里。風光帶綠化面積50萬平方米,修築配套橋樑30座、橋頭公園4個,完善配套亭、廊、塔、景觀石等設施多處。以24個節氣和春夏秋冬命名的28座橋,造型各異,布局合理;水上樂園、農家樂園、民俗博物館、造船遺址公園等特色景點點綴其中。運河廣場即船廠遺址公園,位於中運河東岸生態走廊中段,面積約10.7公頃,是一個開放式沒有屋頂的運河博物館。2007年,中運河水利風景區被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2008年8月,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宿遷市水利遺址公園
宿遷市水利遺址公園總投資3.2億元,總占地面積8.7公頃,2014年完成投資2.1億元。宿遷水利遺址公園包括宿遷水利展示館、井頭泵水戰、翻水站遺址、油庫區遺址、宿遷水利豐碑人物雕塑群、運河灣碼頭、清水棧道、以及水利文化廣場,占地約75000平方米。遺址公園以水文化為主題,挖掘運河灣的歷史文化資源,著重打造“運河往事”、“宿遷水事”、“英雄的豐碑”等文化體驗空間,將遺址作為文化載體,融合現代體驗旅遊經濟方式,奉獻給市民和遊客一個水文化體驗、宿遷因水興城的往事追憶和運河民俗文化消費與傳播空間。
江蘇省民防訓練基地
江蘇省民防訓練基地西臨大運河、東至金沙江路、北到二乾渠、南抵陸塘河,三面環水,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不僅是運河灣現代農業產業園遊覽觀光的好去處,更是市民拓展訓練和應急體驗的最佳場地。是目前我省最大的防空防災教育訓練基地。
來龍古寺
來龍古寺建在白鷺湖畔,
來龍寺因恢復重建明代來龍庵故名。有“乾木老祖”的神話故事。殿內中央為站立櫃式佛龕,高約2米,寬約1.2米,紫檀木質。龕前敞開,兩邊設聯,聯底紅色,正楷金字,上聯:“祖身宛在德庇來龍傳百世”,下聯:“佛曄綿存慈蔭廣宇照千秋”,橫批:“祭如在”。
特產
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是皂河葉家燒餅的別稱得名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二下江南之時。其實葉家燒餅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氣。那時葉家爐內功夫已達頂級,可以製作出 60 多個品種的名點小吃,如“一指餅”、“水磨鏡”等,享譽一時。葉家燒餅傳人曾被選入唐御膳房。 後因戰亂疊起,朝代更迭,葉家燒餅雖又返民間,但有許多爐內絕活已相繼失傳唯“乾隆貢酥”流傳至今。 乾隆貢酥有四絕:香、脆、酥、透。所謂香,即餅香、油香、芝麻香三香合一。特別是芝麻香,據說芝麻皮苦且澀,芝麻仁才是真香,葉家用的全是上等的去皮芝麻仁。 所謂脆, 即沾唇即碎,該餅需輕拿輕放,夏天放置 3~5 天香脆依舊。若是用塑膠袋包裝,脆皮可保持 2~3 個月以上。 所謂酥,就是鬆軟,不但皮酥,且內外如一。 所謂透,就是玲瓏剔透,外形美觀。剛出爐的燒餅白生生、黃澄澄一顆顆晶瑩閃亮的芝麻仁鑲嵌其間, 如精美的藝術品,誘人食慾,卻又不忍下口。
“黃狗”豬頭肉
由民間名師黃德(諢名叫黃小狗)始創,人稱“黃狗”豬頭肉,已有 200 多年歷史。其肉色澤醬赭,香味濃郁,肥肉酥爛,精肉鮮香,味純而正。 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品嘗此肉,大為讚賞。 自乾隆皇帝品嘗後, 黃德將其鍋中剩下肉湯倒入新烹製的豬頭肉湯中,如此每天將肉湯留下一碗摻進新湯,世代相襲,故又有“乾隆老湯”之雅稱。被列入《江蘇名菜譜》。
水晶山楂糕
水晶山楂糕,艷活潤澤、色澤微黃透明如水晶狀,因而得名水晶山楂糕。其主要原料取自於優質鐵球山楂,因其質硬、狀如鐵球故名。故因此而得名。
丁莊金針菜
丁莊金針菜身條粗壯,嘴烏體亮,肉厚味美,健體安神,營養豐富。“丁莊大菜”先後參展於
南洋勸業會、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國農業展覽會和廣州商品交易會等。
白果
白果為宿遷一大特產。白果,即銀杏。白果樹亦稱公孫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稱。
白果不僅是上好的食用佳品,還具有極佳的保健功能。銀杏葉可提取黃酮素,可制各種保健食品,也是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是
心血管疾病治療和保健的良藥。
金針菜
早在清末民國時期,上海鎮江等地的客商便與宿遷境內丁嘴集丁姓、 大興集陸姓、仰化集朱姓等行商聯合坐莊收購金針菜,運銷浙江、廣東、上海及蘇南一帶。 金針菜的品種有大烏嘴、大枚椒、小黃殼等,尤以宿豫區丁嘴鎮產的大烏嘴最為出名。 丁嘴黃花菜花大肉厚,粗壯整齊,長短均勻,色澤淡黃,乾而光澤,緊實柔軟,久煮不爛,微帶脆感,風味獨到。 金針菜又名黃花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鮮質嫩,含有豐富的花粉、糖蛋白質、維生素 C、鈣、脂肪、胡蘿蔔素、胺基酸等人體所必需的養分。 其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生津去火和安眠功效。
五香大頭菜
中國名菜。 商業部和江蘇優質食品。 宿遷市政府重點保護產品。 起源於明朝初期,又叫正德香菜或乾隆香菜。 民國16年(1927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製作工序主要包括選料、清洗、削淨、鹽漬、晾曬、原鹵浸泡。將曬乾的大頭菜與炒熟的精鹽、五香(花椒、胡椒、八角、桂皮、茴香)粉、醋等摻拌均勻,裝入壇內,封存7天即可食用。其色澤醬赭、香味純正、脆嫩爽口、口嚼無渣、辛辣味濃,有助增進食慾。
駱馬湖銀魚
宿遷
駱馬湖水多來自沂蒙山洪和天然雨水,沿湖無工業污染,常年水體清澈透明,湖灘淺水中生長密密扎扎的蘆葦和眾多浮游生物,為魚類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湖中魚類多達56種,尤以銀魚、青蝦、螃蟹、龍蝦最佳。駱馬湖銀魚通體潔白透明如美玉,形狀如根根銀條,肉質細嫩鮮美,有“水中白銀”“、 水中人參”的美譽。“金梅牌”冷凍保鮮銀魚為江蘇省優質產品,並遠銷日本、東南亞。
名人
宿豫有西楚霸王
項羽、南宋的
魏勝、明朝的劉江與晚清的
楊泗洪;號稱抗禦外侮的“宿遷三傑”。
(1921年-200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馬倫
(1903~1930),又名懷倫。宿豫區大興鎮人,出身於地主家庭。中共早期黨員,中共宿遷縣委創建人,革命烈士。
1971年9月生。中國少先隊模範隊員。捨己救人,不幸犧牲。
1984年共青團中央授予她“捨己為人小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