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鐵路,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周康王時(前1004年—前967年)稱“夾”,春秋時名夾邑,屬楚,戰國歸韓;秦始置縣,隸屬穎川郡。
隋開皇初(581年),改為
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輔城縣;大業初(605年),改為
郟城縣。
元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郟縣隸汝州。
清代沿明制。
民國初,先後屬河陝汝道、豫西道、河洛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隸豫西行政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隸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日軍占領郟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六支隊收復禹郟交界地區,置禹郟縣,同年10月撤銷;解放初,先後屬豫陝鄂邊區第五專區、豫西區第五專區。
1949年3月,屬許昌專區。
1986年3月,歸平頂山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郟縣轄長橋、冢頭、安良、堂街、薛店、茨芭、黃道、李口8個鎮和渣園、廣闊天地、白廟、王集、姚莊5個鄉,東城、龍山2個街道,全縣共377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冢頭鎮35個行政村,安良鎮41個行政村,堂街鎮36個行政村,薛店鎮38個行政村,長橋鎮34個行政村,王集鄉30個行政村(辛莊暫由王集鄉代管),李口鎮23個行政村,姚莊回族鄉6個行政村,白廟鄉24個行政村,廣闊天地鄉11個行政村,渣園鄉25個行政村,茨芭鎮41個行政村,黃道鎮13個行政村。東城街道6個社區(行政村),龍山街道14個社區(東關街,迎賓街,朝陽,新華暫由龍山街道代管),政府駐地位於西大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郟縣地處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頂山市北部,屬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東接襄城縣,西鄰汝州市,南依平頂山市衛東區及寶豐縣,北連禹州市。地理坐標:東經113°0′40″~113°24′50″,北緯33°48′0″~34°10′50″。東西長37.6千米,南北寬31.3千米,總面積737平方千米。
地勢地貌
郟縣縣域地勢呈馬鞍形,東南、西北高,中部低。東南部為外方山余脈,低山綿亘;西北部為萁山山地,峰巒起伏;中部為北汝河沖積平原,沃野坦蕩。全縣最高點為西北邊陲郟、汝、禹交界處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最低點為長橋鎮坡趙村西,海拔86米,流經縣境的大小河流15條。全境有大小山峰26座,山地面積13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8.3%;丘陵面積259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35.1%;平原面積27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36.8%;窪地面積7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9.8%;全縣耕地面積44615公頃。
氣候
郟縣縣境地處北溫帶南部。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日照時間較長,熱量比較充足,自然降水偏少。
水文
郟縣縣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沙穎河水系,境內有北汝河、乾河、魯醫河、二十里舖河、青龍河、雙廟河、葉犟河、胡河、肖河、藍河、呂梁河、三險河、楊柳河、芝河、石河15條河流。北汝河為幹流,也是境內最大的河流,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境內段長48千米,境內流域總面積98平方千米,常年流量300~500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郟縣位於華中動、植物區系與華北動、植物區系的過渡帶,動、植物種類較多,植物總計248科,1014屬,2306種。全縣森林覆蓋率為31.2%。用材樹主要有楊、柳、椿、榆、槐、泡桐等;經濟林主要有核桃、柿、桃、梨、蘋果等;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菸葉、紅薯、大豆、高粱、穀子、綠豆、花生、芝麻、瓜果、蔬菜等。境內野生動物資源陸棲脊椎動物184種,飼養動物主要有郟縣紅牛、豬、山羊、綿羊、寒羊、雞、鴨、鵝、蜜蜂;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
礦產資源
郟縣礦產資源儲量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東南部,其特點是煤礦多、金屬礦少,小礦多、大礦少,貧礦劣質礦多、富礦優質礦少,北部礦產多、南部礦產少。經勘測,境內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17種,總儲量在37億噸以上。其中儲量較大的有原煤、石灰岩、陶土、石英沙岩、紫砂陶土等。煤是郟縣的優勢礦產,已查明煤礦產地13處,查明煤炭資源儲量為176559.21萬噸,水泥灰岩10069.28萬噸,建築石料12000萬噸。
水資源
郟縣水資源總量年均2.34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4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2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05億立方米,有22座中、小型水庫,蓄水量1653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郟縣土壤有3個土類,6個亞類,16個土屬,37個土種。主要有褐土、潮土、砂礓黑土等。全縣土地總面積72579.7公頃。其中,耕地44355.52公頃,園地660.77公頃,林地1939.63公頃,牧草地6949.43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133.81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175.12公頃,水利設施用地4121.78公頃;其他土地1243.64公頃。
人口
2017年末,郟縣總人口64.15萬人,常住人口57.79萬人,城鎮化率40.61%。
經濟
綜述
2018年,郟縣生產總值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0.6億元,增長10.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8億元,增長10%;稅收收入完成6.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到70.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3%。
第一產業
2018年,郟縣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2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25.5億元,林業產值3.9億元,牧業產值16.6億元,漁業產值1218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2%、1.2%、6.1%、1.1%、8.6%。
2018年,郟縣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1.5萬噸,同比下降0.21%,其中夏糧17.6萬噸,同比增長3.23%;秋糧14.0萬噸,同比下降4.22%。經濟作物中,棉花產量1213噸,同比增長23.79%;油料總產量2.2萬噸,同比增長12.7%;蔬菜瓜果類總產量54.6萬噸,同比增長1.8%;菸葉總產量1.6萬噸,同比下降7.5%。
2018年,郟縣農村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7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2萬畝,新打機井436眼。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851萬千瓦(扣除農用運輸車動力),比上年增長4.3%。全年農村用電量1.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化肥施用量(折純)4.6萬噸,同比下降0.44%。
第二產業
2017年,郟縣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44.4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完成工業增加值94.5億元,增長8.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0.5億元,比上年增長9.1%。
2017年,郟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6%;產銷率96%;實現利稅53.6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利潤41.8億元,增長10.2%。
2017年,郟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6.3億元,比上年增長22.2%。
第三產業
2018年,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0.6億元,增長10.7%;縣產業集聚區完成固定資產43.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08億元。
交通運輸
綜述
郟縣距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80千米,距平頂山市區20千米,鄭堯(鄭州-堯山)高速,鄭南(鄭州-南陽)西線,洛界(洛陽-界首)公路穿境而過。2013年,平郟快速通道開工建設,全年新建農村公路66千米。
鐵路
鐵路
2016年8月19日,三洋鐵路郟縣站貨運正式通車。
高鐵
2014年7月,
鄭萬鐵路(鄭州-重慶萬州鐵路)平頂山市境內線路走向初步確定,在平頂山市境內設計為77千米,將設
郟縣站、平頂山兩個車站。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郟縣各級各類學校276所,教職工4072人,在校生人數95055人,畢業生19998人。其中普通中學22所,在校生25237人,畢業生7399人,普通國小252所,在校生61337人,畢業生12599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郟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1家,其中縣級公立醫院3家、公共衛生機構4家、鄉鎮衛生院14家、民營醫院3家,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學校1個,衛生監督所1個。病床床位2280張,衛生技術人員245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16人,註冊護士1439人。全縣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7萬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郟縣擁有各類文藝表演團體612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擁有廣播電台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付費數位電視用戶達到1萬戶。
風景名勝
“
三蘇墳”位於郟縣西北距縣城23公里小峨眉山箕形山坳里。座北向南,背靠嵩山,前臨汝河,風光秀麗。三蘇園景區主要由三蘇墳院、廣慶寺、三蘇祠、蘇軾塑像、東坡碑林、東坡湖、三蘇紀念館等組成,占地面積680畝。
郟縣文廟位於郟縣老城南街中段東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郟縣文廟一進七院,中心廟區占地90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因氣勢恢弘、工藝考究、結構典雅、雕刻絕倫、彩繪超群,被譽為具有皇家規格的文廟,在國內僅次於曲阜孔廟、南京夫子廟。
山陝會館位於平頂山市郟縣城關鎮西關大街西段北側。坐北向南,占地6300平方米。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73年)。由山陝二省客商捐資興建,主要作為他們往來西東南北的驛站和洽談生意、迎賓宴客的商會場所,同時也是聯繫山陝客商、加強經貿信息交流的聚首處。現存古建築40餘間,主要由照壁、戲樓、鐘樓、鼓樓、東西廊房、正殿、後殿等古建築組成,保存完好。其建築群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時代特徵,其木雕、磚雕、石刻技藝高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現。
地方特產
郟縣菸葉
“山兒西”煙以其葉片肥厚、色澤金黃、油分適中、氣味香醇馳名中外,是中國濃香型烤菸的代表,常年種植面積8萬畝以上。
郟縣紅牛
“
郟縣紅牛”為中國八大良種牛之一,體格碩大,結構勻稱,體質強健,骨骼堅實,肌肉發達。後軀發育較好,側觀呈長方形,頭方正,頓寬,嘴齊,眼大有神,耳大且靈敏,鼻孔大,鼻鏡肉紅色,角短質細,角型不一。被毛細短,富有光澤,分紫紅、紅、淺紅三種毛色。具有役肉兼用,以肉質細嫩、皮革柔韌而深得中外畜牧專家的好評,2011年存欄25萬頭。
大尾寒羊
大尾寒羊是生長於河南省的古老而稀有的優良家畜品種,其主產區就在郟縣。它的早熟、生長發育快、肉質好、耐粗飼、繁殖率高、抗病力強等優良特性,早已為國內外專家所注意。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它的存量已經不多,1989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為瀕臨滅絕家畜品種。郟縣是河南省大尾寒羊的主要養殖區和品種保護地,2011年存欄8.7萬隻。
郟縣側柏
郟縣有
側柏良種基地,建設規模292公頃,其中,2011年母樹林70公頃,種子園生產區140公頃,擁有優質良種274個品系,有中國各地72個側柏種源,還引進有美國鉛筆柏、印度芷柏、地中海柏、墨西哥柏等世界柏樹品種,成為中國最大的側柏基因庫。可產良種4000公斤,採集種條600萬條,培育優質苗木200萬株以上。
郟縣餄餎
郟縣餄餎面是一種已有千年歷史的風味小吃,簡稱郟縣餄餎。始於漢唐,盛於明清,初以蕎麥麵作原料,配以熟羊肉片、蔥花及佐料齊全的羊肉湯,吃起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清末,始以小麥面替代蕎麥麵作主料,以其製作工藝精細,用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聞名中原。
著名人物
西漢武帝元鼎五年,南越為亂,韓千秋請纓平叛,死於王事,武帝嘉為“軍鋒之冠”。其子成安侯
韓延年,隨李陵出征,抗擊凶奴侵擾,戰死疆場。
東漢
臧宮、
銚期,從光武征戰數載,為國家統一立下大功,均封為侯爵。
唐代
孫處約,高宗時官居中書舍人知制誥。
馬炫累官刑部侍郎、兵部尚書。
馬燧平滅安史之亂,初封幽國公,後晉北平郡王。
明朝
李希顏授官左春坊贊善大夫。
王尚,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有詩文《蒼谷集》12卷行世。
清代中州名士
仝軌,其《真志堂詩集》、《真志堂文集》傳至今日。
辛亥革命開始,民主革命志士
王治軍,投身北伐,南征北戰,英勇獻身。老紅軍汪名震,長征途中,擔任黨中央無線電聯絡工作,五次翻雪山、過草地,身患重病,堅持行軍,直至勝利抵達陝北。
新中國建立後,
祁建華創造《速成識字法》,在建國初期為全國掃除文盲立下功績,1952年任命為政務院全國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陳世禎,在建國初期,研製出“軟麻油”,為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