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詳細內容,一、2006年工作回顧,二、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三、全力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四、積極促進社會和諧,五、切實提高政府自身建設水平,
基本信息
報告時間:2007年1月27日
報告背景: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
詳細內容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工作回顧
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的開局之年。在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全省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了“十一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全面完成。經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48億元,增長14.9%;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500美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57億元,增長25.3%;財政總收入3936億元(不含海關稅收等612.3億元),增長26%。進出口總額2840億美元,增長24.6%,其中出口1604億美元,增長30.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13元,分別增長14.3%和10.2%。城鎮新增就業110.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6%。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
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中央巨觀調控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進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實行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科學發展的導向更加明確,重點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顯。經濟保持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比較穩定的態勢。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省經濟社會正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一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30.8%,提前4年實現“雙倍增”目標。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9433億元,增長30.5%,成為第一大產業。大力推進產業布局調整,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和沿海產業帶發展取得新進展。圍繞提高產業素質和企業競爭力,推進集約發展,企業經濟效益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高於銷售增長,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58家。加快服務業發展,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加速成長,軟體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12億元,增長60%。傳統服務業有了新的發展,旅遊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增長20%以上。貫徹擴大內需的方針,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2%。積極調整投資結構,有效投入增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64億元,增長20.3%。重點調控行業投資得到有效控制,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得到加強。沿海、寧淮、鹽徐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469公里,累計通車裡程3355公里,在全國率先實現聯網暢通。水運和港口建設投資大幅增長,全省港口運輸量達到8.5億噸,貨櫃運輸量達到424萬標箱,分別增長12.6%和38.8%。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新一輪淮河治理、重點海堤達標、京杭運河擴容和蘇通大橋、南京過江隧道、南京捷運2號線等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無錫海力士積體電路、崑山龍騰光電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煤電油運供求狀況顯著改善。新增電力裝機容量840萬千瓦,總量超過5300萬千瓦。電力供應充足,煤炭庫存增加,重點物資供應得到較好保障,要素供給對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支撐力明顯增強。
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強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落實目標責任制,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降耗、污染減排工作,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電廠脫硫改造,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取得明顯成效。經初步測算,單位GDP能耗下降4.02%,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3.3%以上,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削減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3.6%,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省盤活的存量建設用地占全年供地總量的1/4。大力推進綠色江蘇和生態省建設,新增造林面積154.8萬畝。揚州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張家港、常熟、崑山、江陰市被評為國家生態市,我省生態市數量占全國2/3。新增國家環保城市4個,總數達到19個,占全國的1/4以上,開始呈現經濟持續增長、環境逐步改善的局面。
二是堅持貫徹統籌發展的要求,發展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明顯增強。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局。把“三農”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省財政對“三農”各項投入180億元,增長20%,連續三年保持投入增加、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調整農業結構取得明顯成效,新增高效農業300萬畝,高效漁業75萬畝,農產品出口增長33.1%。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62.6萬人。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村五件實事,新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改建農村公路大中橋樑1050座,完成279萬名農村勞動力培訓任務,鄉鎮衛生院改造、綜合文化站建設、農村河塘疏浚、環境整治等工作完成年度目標,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重點幫扶1011個經濟薄弱村初見成效。城市規劃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省城市化率達到51.9%。
加大統籌區域發展的力度,促進蘇北蘇中蘇南優勢互補、各展所長、共同發展。進一步加大產業、財政等“四項轉移”力度,積極推進南北共建蘇北開發區,加快蘇北振興。省級對蘇北各類投入366億元,增長20.8%。蘇北承接500萬元以上產業轉移項目2000多個,總投資800多億元。蘇北財政收入、實際利用外資等經濟指標的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蘇中依託沿江開發開放,加快優勢產業發展,加大引進外資力度,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蘇南地區大力推進產業最佳化升級和自主創新,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400美元左右,有7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前10名。
加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把發展社會事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省財政安排社會事業支出549.7億元,其中省級140.6億元,增長27.4%。優先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全省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4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首次超過普通高中;穩步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5.6%。加大對農村衛生的扶持力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超過90%,培訓農村醫療衛生技術和管理人員2.59萬名。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城市居民65%。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南京圖書館等一批文化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加強。文藝創作、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新成績。成功承辦了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順利舉辦了第十六屆全省運動會,競技體育和民眾體育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明顯提升。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職能為重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以依法行政、政務公開為重點,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以強化服務為重點,推進政府機關作風建設,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加強,服務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加大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力度,國有企業運行質量和經營效益顯著提高,省屬國有企業利潤增長63%,國有資本實力和帶動力增強。基本完成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繼續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私營企業達到60萬戶,增加9.3萬戶,形成了國資、民資、外資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深入推進財政、金融改革,省級機關全面實行非稅收入統一管理,蘇北地區開展“鄉財縣管鄉用”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改革繼續深化,江蘇銀行開業運營。資本市場基礎性建設得到加強,全省上市公司達到138家,新增21家。保險業穩定快速發展,保費收入達到502億元,居全國第一。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出口增幅高於其他出口產品增幅。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蘇中、蘇北地區利用外資大幅增長,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74.3億美元,占全國的1/4以上,增長32.3%。“走出去”取得可喜進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43.5億美元,增長36.2%;境外投資達到3.3億美元,增長61.7%。開發區集約發展水平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增強。
四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省份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全面部署建設創新型省份,組織實施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出台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50條政策措施,深入開展科技創新促進年活動。加大科技投入,全社會科技創新投入大幅增長,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55%,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增長60%,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超過100億元。以套用技術研發為重點,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省政府與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建立了促進創新的合作協調機制,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推進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各類科技園、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啟動南京軟體名城、泰州醫藥城、蘇州國家納米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加強技術服務、成果交易、創業融資和社會化人才服務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切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全省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增長53%和42.5%,其中發明專利增長55.2%。
五是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富民和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城鄉居民收入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4年下降。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加107.4萬人、147.7萬人和62.6萬人。城鄉低保實現全覆蓋,148.5萬困難民眾實現了應保盡保。在全省範圍內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水平。全面推行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新增敬老院床位2.5萬張,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52%。城鄉特困民眾臨時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制度初步建立。省級社會保障和幫扶困難民眾支出達到66.5億元,增長37.7%,其中助困、助學、助老、助殘投入翻了一番。
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廣大人民民眾為實現“兩個率先”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進一步鞏固。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民主法制工作不斷加強。大力推進平安江蘇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人民民眾的安全感持續提升,平安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形成,安全生產事故繼續下降。認真解決人民民眾合理訴求,信訪工作得到加強。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工作,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績。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和對台事務等工作取得新進展。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得到加強和改進,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紅十字、慈善、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進步。
取得的成績,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全省廣大幹部民眾團結奮鬥的結果。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軍、武警駐蘇部隊和公安幹警,向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兄弟省區市,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支持江蘇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我省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經濟成長方式的加快轉變期、經濟國際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期。世界經濟將保持較快增長,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也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匯率變動、油價波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家巨觀調控的積極效應進一步顯現,我省發展的支撐條件繼續改善,產業結構最佳化,消費結構升級,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為實現新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綜觀當前發展環境,總體上依然是機遇大於挑戰。與此同時,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投資結構不夠最佳化,投資與消費關係不夠協調,區域發展仍不平衡,尤其是服務業比重偏低、工業產品附加值不高的問題亟待解決。二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更顯尖銳。我省經濟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階段,粗放的經濟成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間節能、降耗、減排指標和保護生態環境,任務相當艱巨。三是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這幾年農村、農業取得很大發展,但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快,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高,農民增收不穩,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作出更大努力。四是儘管近幾年加大了社會事業的投入,但社會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民眾在看病、上學、購房等方面還有不滿意的地方,部分城鄉居民生活比較困難。五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少數政府工作人員存在不正之風甚至腐敗現象。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努力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2007是黨的十七大召開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目標任務的開局之年。做好2007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2007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推進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圍繞“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目標任務,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2007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3.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這些目標中,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指標是約束性的,必須千方百計確保完成;經濟成長等指標是預期性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富民指標是導向性的,要力爭完成得更好些。
2007要在五個方面取得明顯進步:
——增長方式轉變取得新進展。堅持好中求快、優中求進,著力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更加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努力促進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
——統籌發展開創新局面。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加大“三農”、社會事業、社會保障和蘇北發展的工作力度,努力促進新農村建設與城市發展互動並進,蘇南蘇中蘇北共同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推進。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發展環境,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自主創新實現新突破。堅持科教優先、自主創新,把自主創新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
——建設和諧社會取得新成效。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安排好事關民生的各項工作,努力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和諧。
三、全力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把好與快有機統一起來,下更大功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下更大力氣推進經濟發展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提升。
(一)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
堅持以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以提高產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為主要目標,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制造業最佳化升級。啟動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畫。做強做優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儘快形成銷售收入萬億元級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要加快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向研發和服務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南京中國軟體名城建設,做強做大一批軟體園和軟體企業,大力發展軟體外包,努力實現軟體業跨越式發展。裝備製造業要以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競爭優勢明顯的產品為突破口,提高自主設計、製造和成套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積極套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紡織、輕工、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提高產品檔次,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快發展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和生物產業,使這些新興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做優產品、做強企業、做大產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核心競爭力強、主業突出、行業領先的大公司大集團。增強建築企業綜合競爭力,提高建築產業集約發展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加快發展生產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努力提高“三個比重”: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服務業投資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服務業稅收占全省地稅收入的比重。重點在三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生產服務業發展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商務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服務業,繼續發展和提升商貿、旅遊、文化、體育等消費性服務業。二是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實現新突破。大城市要把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發展,著力抓好現代物流園、科技創業園、軟體園、創意產業園、產品交易市場以及中央商務區等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關聯度高、支撐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三是服務業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引導各類資本投向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外包業務,促進服務業經營理念、管理體制、服務品牌創新。
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支持增加合法收入,全面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引導消費預期,培育消費熱點,改善消費環境,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堅持突出重點、最佳化結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加大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效外向農業的投入,加大自主創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大社會事業和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協調,在水利、港口、航道、鐵路、機場、城市公共運輸和環保等方面加大投入。繼續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海堤達標、城市防洪、區域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治淮重點工程建設。建成連雲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加快啟動泰州、南京、崇啟過江通道,通榆運河北段工程,南京鐵路樞紐、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的建設;積極推進連雲港30萬噸級深水航道、南京以下長江深水航道、滬通、寧杭、沿海鐵路、滬寧城際鐵路建設前期工作。提升祿口機場服務能力,完成蘇南機場擴建工程。繼續抓好高速公路、跨江大橋和電力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淮安富士康科技城、無錫海力士積體電路二期、南通王子造紙、如東天然氣儲備與發電、鹽城風力發電基地、常州特高壓變壓器和中郵航空速遞物流中心,以及國家批准的汽車、造船等重點項目建設。
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區域共同發展,提高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戰略的機遇,加快提升蘇南地區國際競爭力和促進蘇中地區崛起。把我省區域共同發展戰略與長三角發展對接起來、融合起來,實現更大的發展。統籌推進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沿海產業帶的發展。修訂完善沿海發展總體規劃,啟動新一輪沿海開發,推進沿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布局。加快連雲港建設步伐,逐步發揮帶動沿海和振興蘇北的龍頭作用,連線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帶和隴海線經濟帶的樞紐作用,形成江海聯動、沿海與沿隴海線發展互動的格局。進一步落實加快蘇北振興的各項政策,把深入推進“四項轉移”與增強內生髮展動力結合起來,積極支持南北共建開發區,加快蘇北新型工業化進程。重點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繼續推進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設,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加強城市管理,堅持公交優先,大力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改善交通擁堵狀況。加強城市綜合功能建設,積極推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和建築節能工作,最佳化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發展質量。
(二)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農民增收為核心,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實行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發展。
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和扶持。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在建設安排、分配政策、財政支出上向“三農”傾斜,切實做到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一是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確保“三個高於”: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高於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高於去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高於去年。省財政安排“三農”方面的投入211.2億元,增加31.2億元,主要用於農業補貼、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積極支持村企掛鈎,引導社會各個方面增加對“三農”的投入,支持新農村建設。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機構要改善服務,切實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入,進一步擴大農村小額貸款規模,解決農戶貸款難問題。擴大農業保險試點,增強農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外向規模農業,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新增高效種植面積240萬畝、高效漁業面積60萬畝,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業效益。加快推進鎮江等地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全面實施農產品出口振興計畫,建設一批農產品出口基地。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使更多的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堅持科教興農,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運用。堅持就地轉移、異地輸出和創業並舉,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繼續辦好農村新五件實事。新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新改建大中橋樑1000座,培訓農村勞動力24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92%,繼續扶持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改造、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推進農村改水、河塘疏浚工程和農村環境整治。省里安排補助資金61.7億元,比2006增加11.2億元。做到責任、規劃、資金、政策“四落實”,確保質量,注重實效,把實事辦好。繼續實施“千村萬戶幫扶”工程,幫助經濟薄弱村加快脫貧致富。
(三)以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為突破口,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
堅持節約優先、環保優先,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紮實做好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一是強化工作責任。把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任務分解到地區、部門、單位,確保工作責任到位、政策落實到位、監督考核到位。二是突出工作重點。加強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紡織五大行業,把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節約用地作為市場準入的強制性門檻,嚴格控制高能耗項目,嚴禁新開工高污染項目,繼續做好小化工集中整治工作,產業轉移要嚴防污染轉移。依法淘汰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產、技術落後的裝備。三是加快技術進步。加強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四是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槓桿作用,發展多種形式的節能環保服務,形成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全社會參與的格局,共同推進節能減排。
全面落實加強土地調控和管理的各項措施。強化政府土地管理責任,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規範土地出讓金收支管理,嚴肅查處各類土地違法違規案件。
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加快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南水北調污染防治任務,促進淮河、太湖和長江江蘇段水質好轉。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區域集中供水。繼續整治大氣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改善人居環境。加快建設“綠色江蘇”,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省新增植樹造林面積150萬畝,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16.8%和41%。
(四)大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資源依賴向科技依託、江蘇製造向江蘇創造轉變。一是在確立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上下更大功夫。促進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創新成果向企業集中、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充分發揮大企業的創新骨幹作用,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扶持力度。二是在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上下更大功夫。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依託重點項目,開發關鍵技術,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2007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增加到10億元,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科技創新。三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上下更大功夫。把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再創新能力。四是在加快科技創新載體和服務平台建設上下更大功夫。大力推進各類科技園區建設,支持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為各類創新活動提供良好服務。五是在最佳化創新環境上下更大功夫。全面落實支持科技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大力營造敢於創新、支持創新的社會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六是在建設創新人才高地上下更大功夫。緊緊抓住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實施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不拘一格重用優秀人才,積極培養中青年人才,大力引進創新人才,建設富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各類人才隊伍,加快人口大省向人才資源強省轉變。
(五)繼續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努力形成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保障。
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各項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水平,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按照分類定位、分開管理、分別改革的原則,進一步搞好事業單位改革。繼續做好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工作。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重要行業和優勢企業集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嚴格產權交易和股權轉讓程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三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擴大鄉鎮機構改革試點,提高為“三農”服務的能力。以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為重點,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完善“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體制。妥善清理鄉村債務,優先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四是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推行省直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深入推進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非稅收入全部納入國庫或財政專戶,進一步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認真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推進金融業改革和發展。改善金融服務,最佳化信貸結構,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大金融對“三農”、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約能源資源、環境保護、中小企業和蘇北發展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的規模和比重。進一步發展保險業,提高保險服務水平。積極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落戶江蘇,加快地方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五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技術進步,鼓勵民營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引導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強做大。
(六)推動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
加快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把引進外資與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結合起來,注重引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項目,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蘇中、蘇北地區。加快規劃和建設一批國際服務外包基地,積極引進研發和行銷環節,爭取服務業利用外資有新的突破。
推動對外貿易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進一步最佳化貿易結構。著力培育出口品牌,擴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提高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的比重。加快建設機電產品、軟體、醫藥、農產品、服務外包等出口基地。鼓勵和支持服務貿易發展。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短缺資源進口。加強和改進口岸管理與綜合服務。建立和完善貿易磨擦應對機制。
促進對外經濟合作向“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進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以能源資源合作和發揮加工工業優勢為重點,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建立生產基地、資源基地、行銷網路、研發機構,加快建設境外經濟合作區。積極拓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加強引導、協調和監管,防範境外投資經營風險。
推進開發區建設向增創綜合環境優勢轉變,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搞好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試點。各類開發區都要進一步最佳化服務環境,增強配套功能,降低商務成本,強化產業特色,提高產業發展層次,提高集約發展水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四、積極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以人為本,把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對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做到總量增加、比重提高。2007年省財政預算安排172億元,增長25.9%,切實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和諧。
(一)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把擴大就業作為政府工作的優先目標,確保2007年城鎮新增就業8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為重點,加大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將各項社會保險覆蓋到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等廣大勞動者,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完善“四個體系”:一是完善統籌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重點解決雙失業職工、零就業家庭等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依法完善勞動契約制度,切實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二是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研究解決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省內跨地區轉移銜接辦法,積極探索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三是完善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醫療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四是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物價的變動,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經濟發展相適應,逐步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
(二)做好關係民生的十件實事。以助困、助學、助老、助殘為重點,努力解決民眾在上學、就醫、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2007年著重辦好十件實事:一是在全省城鄉全面實行免收義務教育學雜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對普通高中困難家庭學生實行“一免兩補”(免收學費,補助寄宿生住宿費和生活費),資助家庭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二是提高高校助學金、獎學金標準,完善助學貸款政策,加大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三是全面推進城鎮非職工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以大病統籌為主,個人繳費與政府補助相結合。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障制度。五是積極推進惠民醫院建設,對困難民眾實行醫療費減免和醫療救助。六是全面實行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重度殘疾人全部享受低保政策。七是認真做好農村五保工作,提高供養標準和服務水平,全省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提高到60%以上。八是加大對殘疾人康復支持力度,新建改建50個縣級殘疾人康復中心,對貧困家庭和社會福利院6歲以下殘疾兒童進行免費搶救性康復訓練。九是在全省縣城以上城鎮全面建立廉租房制度,新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550萬平方米。十是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為困難民眾打官司提供有效幫助。以上十件實事,加上對困難地區職工養老金補助、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省財政合計投入48.2億元,增長50.5%。通過各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到“四個確保”:確保每個困難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確保每個困難家庭學生不因貧失學,確保基本醫療服務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確保困難民眾維護合法權益得到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
(三)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積極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經濟薄弱地區傾斜。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把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支持實訓基地建設,辦好各類職業學校。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2007年省財政預算安排教育支出79.7億元,增長20.1%。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法,切實履行教育公共服務職責,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四)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著眼於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強化政府責任,加大醫療衛生投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努力為人民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逐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快鄉鎮衛生院改造和建設,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訓,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水平。加快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做到小病診治在社區、大病治療進醫院。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雙向轉診制度。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險、藥品購銷制度改革,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引導社會資金依法創辦醫療衛生機構。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和諧醫患關係。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統籌解決人口問題。
(五)積極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加快建設和諧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升先進文化的引領能力、服務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統籌文化事業與產業發展。增加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村基層文化事業,開展送科普、送文化下鄉活動。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多出人才,多出精品。新聞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數字傳輸等新興文化產業,支持省級文化企業集團做強做優,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培育文化創業主體和產業基地,加強重大文化項目和文化品牌建設,推動文化產業加速發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加大“掃黃打非”力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六)努力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教育幹部民眾,以正確理論引導人,以共同理想凝聚人,以“三創”精神激勵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奠定紮實的思想基礎。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城鄉居民文明素質。做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廣泛開展和諧社區、和諧村莊、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創建活動,形成民眾廣泛參與、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深入實施《法治江蘇建設綱要》,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提高全民法律意識。落實司法體制改革各項措施,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個層面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擴大基層民主,完善辦事公開制度,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社會自治功能。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加強誠信社會建設。積極推進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個層面的信用建設,提高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水平,加快構建徵信服務體系和信用監督體系。加強對技術專利、商標品牌等智慧財產權保護,強化市場監督和管理,查處假冒偽劣產品,維護誠信、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在全社會廣泛開展誠實守信教育,營造重信譽、講信用、守承諾的濃厚氛圍。
加強平安江蘇建設。進一步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完善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及時有效化解各類人民內部矛盾。完善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加強社區和農村警務室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完善依法表達訴求的機制。實行最嚴格的安全生產監管制度,高度重視生產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安全,加大化工、交通等重點行業專項整治工作,減少重大事故發生。構建安全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應急管理制度,提高應急保障能力,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五、切實提高政府自身建設水平
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提高行政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為出發點,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努力建設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廉潔政府。
(一)堅持執政為民,建設服務政府。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推進服務政府建設,當前重點是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把經濟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規範健全的法制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更加注重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調節經濟活動,更加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最佳化資源配置,更加注重依靠服務和政策促進經濟發展。適應體制轉軌、結構轉變、社會轉型的新變化,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會發展和管理上來,把財力物力更多地集中到公共服務上來,把政策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到解決民生問題上來。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為企業排憂解難,為基層多辦實事,為民眾多謀利益。
(二)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政府有沒有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依法行政。要把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督,依法管理經濟社會事務,依法調整利益關係,依法解決矛盾和問題。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加強促進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立法。加快建設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規範執法行為,加強執法隊伍管理,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做到公正執法、嚴格執法、文明執法。
(三)堅持求真務實,建設責任政府。對人民負責是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把政府追求的目標和老百姓的期盼一致起來,把政府考核的指標和老百姓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對上級負責和對民眾負責統一起來,全心全意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堅持辦實事、求實效,讓人民民眾得實惠,各項工作都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民的檢驗、歷史的檢驗。完善行政問責制度,把行政問責與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結合起來,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須賠償。
(四)堅持從嚴治政,建設廉潔政府。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完善和健全各種制度,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決懲治官商勾結、商業賄賂等腐敗行為,有效防止濫用權力。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奢靡之風,堅持勤政廉政、埋頭苦幹,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努力建設一支勤奮學習、忠於職守、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2007是本屆政府任期的第五年。全面完成任期目標任務,實現對人民民眾的莊嚴承諾,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決心倍加努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奮發進取,紮實工作,向著“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目標奮進,以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