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過去五年的工作,對今後五年和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議,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緊緊圍繞富民強省、“兩個率先”目標,堅持走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認真落實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省、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區域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圓滿完成“十五”計畫,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全面實現了本屆政府任期工作目標。去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萬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4.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28美元,五年增長91.5%。同口徑財政總收入5591.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237.7億元,分別增長2.8倍和2.5倍。全面小康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江蘇的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進入了新的階段。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攻堅,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邁出堅實步伐。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成效顯著。堅持一手抓先進制造業,一手抓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產業。去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46萬億元,五年翻了兩番多,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18.2%提高到27%。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支柱產業支撐帶動作用增強,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紡織服裝、冶金、輕工建材等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7.7%,開始出現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幅的好勢頭。商貿、旅遊等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金融、物流、信息服務、會展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軟體業和服務外包產業迅速成長。軟體業完成銷售收入832億元,占全國的14%。推動各類要素向優勢行業、優勢企業集聚,提高集約發展水平,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由13家增加到83家。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關閉高消耗、高污染的小化工企業2713家。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在進一步提升沿滬寧線高新技術產業帶水平的同時,規劃和推進沿江、沿東隴海線和沿海產業帶發展,基本形成南北聯動、“四沿”互動的發展格局。
投資與消費結構得到改善。努力調整投資與消費關係,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5%,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增強。堅持有保有壓、分類指導,以投資結構最佳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三農”、環保等投入增長較快,高能耗、高排放行業投資明顯下降。實施了一批技術含量高、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重大產業項目,南京揚巴乙烯及系列產品、無錫海力士和蘇州和艦大規模積體電路、無錫尚德太陽能、崑山南亞電子基材與器件、鹽城東風悅達起亞汽車等項目順利投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一批對江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和支撐作用的項目。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5600萬千瓦,核電、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加快發展。鐵路運營里程從752公里增加到1606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從1704公里增加到3558公里,在全國率先實現聯網暢通。滬寧高速公路擴建、沿海、鹽徐、沿江、寧淮、寧杭一期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田灣核電站一期、寧啟鐵路、南京捷運1號線、南京新火車站和潤揚大橋、南京長江三橋、蘇南碩放機場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運營,蘇通大橋即將建成通車,連雲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基本竣工。萬噸級泊位達到286個,港口吞吐量達到10.5億噸,分別比2002年增長1.2倍、1.4倍。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新一輪治淮和海堤達標等工程進展順利。
科技創新力度加大。大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9%。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五年累計141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1%上升到1.7%。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實施300個重點項目,起到顯著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產學研結合取得積極進展,與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著名高校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關係。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民營科技企業加快發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5286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629家,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的企業迅速成長。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各類研發機構2000多家,總數近4000家。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大幅增長。高新區及各類科技創業園區蓬勃發展。人才高地建設成效顯著,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畫、“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行動計畫和千人赴港培訓計畫順利實施,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節能減排深入推進。突出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去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完成預期目標,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4.87%和7.94%,全面完成國家主要污染物年度減排計畫。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建設用地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進一步提高。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把“三農”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對蘇北支持力度,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城鄉統籌發展呈現良好局面。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連續四年保持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勢頭。穩步開展以稅費改革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加大對“三農”扶持力度,出台了以“一免四補”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從2005年起全面免徵農業稅和農林特產稅,人均減負159元,去年涉農直接補貼達到31.6億元。農業投入大幅增加,省財政五年“三農”投入747.4億元,年均增長37%。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高效外向生態農業加快發展,去年糧食總產達635億斤,高效農業面積超過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農產品出口額五年翻了一番多。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建設得到加強,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穩步發展。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和農村五件實事成效顯著。新改建農村公路6.3萬公里,建制村實現村村通公路,客運班車通達率提高到96.5%。整治縣鄉河道1.1萬條,改造中低產田936萬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升。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002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9%。基本解決農村草危房問題。重點幫扶的1011個經濟薄弱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五年轉移農村勞動力392萬人,已有60%以上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達到53.2%,五年提高8.5個百分點。
區域共同發展進入新階段。加大對蘇北振興的支持力度,積極實施產業、財政、科技和勞動力四項轉移,五年省級對蘇北的各項投入達到1565億元,其中省財政轉移支付666億元,蘇北承接500萬元以上產業轉移項目9729個,總投資3643.9億元。掛鈎幫扶、南北共建開發區成效明顯。蘇北工業化進程加快,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開始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蘇中依託沿江開發開放,生產要素加速集聚,優勢產業迅速發展,崛起勢頭強勁。蘇南著力提升產業層次和自主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主動參與和推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積極支持和參與西部大開發,認真做好對口支援工作。
社會事業發展全面加快。省財政對教育和衛生事業投入五年累計514.3億元,年均增長28.5%。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6%,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7%,比2002年提高17個百分點。在校大學生156.8萬人,職校在校生153.6萬人,均居全國第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加快。全面建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工作得到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率達95%,城鎮居民醫療衛生問題在社區解決的比例達到38%。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南京圖書館新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順利建成,基本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寬頻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總用戶數1350萬戶,入戶率從32.9%提高到58%。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加強文化精品創作和文化人才培養,各藝術門類競相發展,在全國性重要評比中,我省獲獎作品位居前列。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創業創新創優精神深入人心,湧現一批先進典型。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新成績。協調發展競技體育和民眾體育,南京奧體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功承辦了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和第六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環境綜合治理,太湖應急治理實現預期目標,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重大污染隱患得到整治,城市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逐年增多,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提高部分行業、區域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準入標準,建立環境價格體系,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及監測設施建設,新增城鎮污水處理廠75座,日處理能力達到377.8萬噸;新增無害化垃圾處理場28座,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綠色江蘇建設步伐加快,五年新增造林面積813萬畝,去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16.9%、42%,比2002年分別提高5.5和6.7個百分點。已建成國家衛生城市22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21個、國家園林城市12個、綠化模範城市(縣)18個,均居全國前列;國家生態市6個,占全國的三分之二;揚州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經濟社會發展更具生機活力。
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率先探索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創新監事會工作機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全省地方國有企業總資產達到1.3萬億元,實現利潤超過350億元,分別比2002年翻了一番和兩番多。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私營企業超過68萬戶,比2002年增長1.4倍;註冊資本超過1.2萬億元,增加1萬億元。112家民營企業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國資、民資、外資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事業單位改革順利實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穩步開展。財稅體制和財政管理改革不斷深化,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全面實行。金融改革穩步推進,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2007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為3.13萬億元和2.33萬億元,分別是2002年末的2.5倍和2.7倍。江蘇銀行開業運營,南京銀行成功上市,農業保險試點全面推開。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已達169家,五年增加91家。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年成交額百億元以上商品市場達到17家,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市場功能進一步拓展。
開放型經濟開創新局面。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連續五年保持全國第一,去年達218.9億美元,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804.4億美元,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45萬家,世界500強企業已有300多家在江蘇投資。著力推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明顯增加。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2年的703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497億美元,其中出口從384億美元增加到2037億美元,分別增長4倍和4.3倍。加快“走出去”步伐,境外投資快速增長,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繼續保持全國領先。著力增創開發區發展新優勢,新增省級以上開發區45個、出口加工區等特殊功能區10個,全省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達到136個,在全國名列前茅。開發區資源整合、功能最佳化和體制創新力度加大,集約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明顯提高。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就業惠民、創業富民、社保全民,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改善民生取得顯著成效。
就業規模日益擴大。多形式促進充分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五年下降,去年底降到3.19%。各級財政用於就業再就業的資金累計達到51.6億元,扶持政策惠及下崗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零就業家庭和殘疾人。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就業,五年新增城鎮就業490萬人,安排161萬高校畢業生就業,211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基本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的目標。加強就業培訓,五年培訓下崗失業人員300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大力促進創業致富,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工資收入、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61元,五年分別增長1倍和64.2%。著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連續五年提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水平增長58%,蘇北公教人員工資省標補貼發放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8%,3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5%,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8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穩定在95%。加強惠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和醫療救助,減免和補助特殊困難民眾醫療費用。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保障標準增長機制,省財政五年累計安排低保專項補助資金11.1億元,共保障城市低保人群20.3萬戶44.6萬人、農村低保人群59萬戶114.5萬人。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196.8萬人得到保障。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社會保險範圍,參加工傷、醫療和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已分別達到307萬人、282萬人和272萬人。
切實解決影響民眾生活的突出問題。以助困、助學、助老、助殘為重點,努力解決人民民眾的實際困難。省財政安排的“四助”支出從2002年的420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38億元,增長89.5倍。及時對城鄉低收入人員和大中專困難學生髮放物價補貼,保證低收入民眾生活水平不降低。縣城以上廉租房制度全面建立,新建經濟適用房2200萬平方米,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有所改善。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五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4萬件,8萬多名困難民眾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推進服務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全面履行政府職責,積極推進管理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取得明顯進展。
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民眾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省級行政許可項目削減32.8%。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接受監督,五年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議案50件,制定政府規章57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全面建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廣泛推行電子政務,各類公開辦事制度逐步完善,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進一步提升。加強政風建設,細化量化工作責任,著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行政效率,狠抓工作落實。堅持廉潔從政、從嚴治政,認真落實反腐倡廉工作責任制,從源頭上防治腐敗,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強法治江蘇、平安江蘇、誠信江蘇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城鄉社區建設得到加強,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村民自治、社區居民自治和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普法教育深入開展,人民民眾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積極構建大防控體系,建立健全大調解機制,強化基層基礎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主要刑事案件發案率連續五年下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績效和公眾安全感連續三年位居全國之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形成,應急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安全生產管理全面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加強和改善價格調控,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4.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擁軍優屬、軍民共建活動深入開展,13個省轄市和3個縣級市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優撫安置成績顯著。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和信訪工作得到加強,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紅十字、慈善、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進步。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江蘇發展歷程中又一個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效最好、人民民眾得益最多的重要時期。面對巨觀環境的新變化和艱巨繁重的新任務,我們著力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成功戰勝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澇災害,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新情況,堅決貫徹中央巨觀調控政策措施,不斷把江蘇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五年來的成績,歸功於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歸功於全省廣大幹部民眾的團結奮鬥。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蘇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向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兄弟省區市,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江蘇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解決產業結構偏重、服務業比重偏低、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二是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未根本改變,耕地保護、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任務相當艱巨。三是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需完善。農業基礎地位還不夠穩固,農業產業化水平還不夠高,制約著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四是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社會建設亟待加強,公共資源配置不盡合理,民眾在上學、就醫、住房、養老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安全生產和維護社會穩定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由於多方面原因,去年以來物價上漲較快,對民眾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同時,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職能轉變不夠到位,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少數政府工作人員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我們深切感到,做好新形勢下的政府工作,最根本的是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這一重大戰略思想貫穿於“兩個率先”的全過程,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努力走出一條以科學發展為特徵的全面小康建設之路。過去五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又好又快發展為首要任務,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更加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必須始終堅持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發展路子,以深化改革突破體制束縛,以擴大開放增創發展優勢,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必須始終堅持以統籌兼顧為根本方法,進一步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社會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著重解決發展不夠全面、不夠協調、不夠平衡的問題,努力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必須始終堅持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紮實實為人民民眾辦實事、做好事,讓人民民眾從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始終堅持以依法行政為基本準則,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建設服務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
二、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和總體要求
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把江蘇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江蘇的殷切期望和最新定位,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我們在新的起點上又好又快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巨大動力。加快小康進程,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莊嚴。在中共江蘇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把全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創造江蘇更加美好的未來!
今後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我們肩負著全省人民的重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世界經濟將總體保持平穩增長,為我們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黨的十七大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科學發展成為我們邁向未來的鮮明導向。我省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都為我們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難得的機遇。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發展中存在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性加劇,國際能源價格高位波動,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更趨明顯,將對開放度較高的江蘇經濟帶來新的挑戰;國內經濟運行中一些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新情況新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發展的不穩定因素。我們必須正確判斷巨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面臨的機遇挑戰,增強憂患意識,善於審時度勢,始終居安思危,努力做到更加積極地抓好機遇,更加科學地謀劃發展,更加有效地破解難題,不斷開拓江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奮鬥目標,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認真落實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在更高起點上實施科教興省、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區域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切實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又好又快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把江蘇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的戰略部署,進一步豐富充實“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目標內涵,健全完善全面小康綜合指標體系,確立更高的目標追求,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協調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擴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文化建設,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全力爭取江蘇總體上如期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今後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堅持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在產業結構顯著最佳化、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美元。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成效明顯,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統一,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突出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資源利用效率、環境保護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領先行列。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創業創新創優精神深入人心,全社會創造活力進一步增強,公民的文明素質全面提高。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產業實力更加雄厚,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人才隊伍更加壯大,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公共教育資源配置趨於最佳化,全民教育體系、終身教育體系、優質教育體系趨於完善,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努力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鄉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顯著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殷實寬裕。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費不低於1美元的國際標準,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民民眾的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公民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法治江蘇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全社會法治意識進一步增強,推進依法行政,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保障。新一輪“平安江蘇”建設深入推進,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的任務艱巨而又光榮。我們堅信,經過全省人民的團結奮鬥,江蘇經濟將更具實力,發展更具活力,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的全面發展進入新境界;環境得到更好保護,資源得到更好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展現新局面;民生實現更大改善,民主實現更大發展,人民民眾物質文化生活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進程中將達到新水平!
三、2008年主要任務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和舉辦北京奧運會的喜慶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4%,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3%、3.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的政策措施,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舉措贏得新突破,核心是堅持好字優先、又好又快。重點抓好九個方面工作。
(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調高調優調輕的要求,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認真落實支持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促進服務業擴大規模、最佳化結構、提升層次,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重點發展金融、物流、會展、研發、商務、信息等生產服務業,積極提高旅遊、商貿等生活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等新型流通業態。加強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優先發展軟體產業,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產業,推動軟體城、軟體園和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範基地和示範區等載體建設,加快建設蘇南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帶。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深入實施新一輪“雙倍增”計畫,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努力在重大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重大整機產品自主研製上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28%以上。進一步做強做優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冶金、輕工建材等優勢傳統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集聚效應,推動重點優勢產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加快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大企業大集團。提高建築業發展水平,加快建築大省向建築強省轉變。
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擴大有效投入,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積極推進泰州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四橋、南京過江隧道、連雲港港、太倉港、洋口港、大豐港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崇啟大橋和滬寧城際鐵路江蘇段,認真做好寧杭鐵路、滬通鐵路江蘇段、寧啟鐵路複線和電氣化改造前期工作。推進田灣核電二期以及一批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和超臨界大機組發電裝置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海堤達標、新一輪治淮工程,加快南水北調東線一期、通榆河北延、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水利、航運工程建設。抓緊蘇州禾發科技、無錫海力士三期、崑山龍騰光電二期、淮安富士康二期、南通王子製紙、泰州醫藥城一期、徐州工程機械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南京中郵航空速遞物流集散中心、常州科教城國際創新基地等服務業集聚載體建設。加大高效農業、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投入。加強新開工項目管理,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繼續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推動消費升級。擴大通信、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等服務性消費,引導住房、汽車等消費健康發展。加強農村商貿流通和市場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推動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大力拓展農村消費市場。
(二)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結合,以高素質人才為支撐,促進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資源依賴向科技依託、江蘇製造向江蘇創造轉變。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一批市場化導向的高水平產學研合作基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最佳化企業創新環境,推動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創新成果向企業集中、創新人才為企業服務。發揮大企業在創新中的骨幹作用,著力扶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和聯合創新。積極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國家和省級研發機構、博士後工作站等創新平台。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成果,切實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研發,鼓勵本土科技型企業在境外收購、參股或設立研發機構,推進研發活動國際化。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轉化。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的作用,引導更多的企業資金、社會資源投向科技成果轉化環節。依託我省科教優勢,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培育更多具有市場套用前景的高水平重大科技成果。圍繞全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支持一批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推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強技術標準研究。
加強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加快發展各類科技創業園區和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專業特色和最佳化服務為重點,著力建設好技術服務、成果轉讓和交易、融資服務、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台,提高科技公共服務能力。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創新創業融資力度,開展智慧財產權質押、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保險試點。繁榮和活躍技術市場,支持骨幹科技中介機構發展。
進一步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加大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力度。重點引進和培養擁有創新成果、通曉國際先進管理、善於運作科技資源的領軍人才,引進世界級工程技術人才,以高素質人才推動高水平發展。繼續實施千人赴港培訓計畫、千名蘇商出國培訓計畫、長江工程師計畫等培訓工程,加快培養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政策,以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使江蘇成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
(三)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按照統籌兼顧的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發展。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推動區域共同發展實現更大突破。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強農惠農政策,繼續加大“三農”投入,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均明顯高於上年。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城市維護建設稅部分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建設一批高效農業基地。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做優一批農產品品牌。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流通業,深入實施農產品出口振興計畫。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有效機制,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妥化解鄉村債務。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加快實施農村新一輪五件實事。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建設,加大農業資源開發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強化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深入實施“千村萬戶幫扶”工程,推動脫貧攻堅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提高城市發展水平,進一步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區域共同發展。認真貫徹國家關於推進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編制並實施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資源最佳化配置、產業合理布局。充分發揮蘇北後發優勢,努力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並進,繼續推進“四項轉移”和南北共建開發區,培育區域支柱產業,加快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加大新一輪沿海開發力度。集中力量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推進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重點支持連雲港實現更大發展,加快淮安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發揮鹽城在沿海開發中的重要作用。蘇中地區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高起點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著力形成江海聯動、跨江聯動的發展新格局。促進蘇南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先導作用,著力推進集約發展、自主創新,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積極開展省際經濟合作,支持和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四)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省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的作用,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動的工作格局,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
加大節能減排攻堅力度。堅持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三管齊下”,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提高建設項目節能環保準入門檻和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項目,努力從源頭上節能減排。突出工業節能,切實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紡織等五個重點行業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堅決淘汰污染嚴重的項目和企業,今年底提前一年完成關閉“小化工”的三年計畫。實施“上大壓小”,年內關停小火電機組150萬千瓦以上。深入開展節能減排科技支撐行動,加快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工程,在重點耗能行業、企業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積極發展環保產業,推行清潔生產,擴大循環經濟試點。整體推進建築節能、交通節能和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節能。推廣套用節能減排先進管理模式,完善和落實相關考核、統計體系,強化目標責任制,加大執法力度。全面落實新的環境價格政策,擴大排污權交易試點範圍。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紮實推進長江、淮河等重點流域和南水北調沿線、沿海開發地區水污染防治工作。把太湖水環境治理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省財政投入治理太湖資金20億元以上,太湖流域各市、縣新增財力的10%到20%專項用於太湖治理,突出抓好新溝河、走馬塘調水引流、入湖河流綜合整治、環太湖生態清淤和環境修復等工程,所有鄉鎮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確保太湖治理邁出重要步伐。加強飲用水源管理和保護,推進城鄉區域集中供水。積極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實施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嚴格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推進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和改廁工作,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00萬噸,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城市揚塵管理水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繼續實施綠色江蘇林業行動,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推進生態修復,依法禁止開山採石,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湖泊管理、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加快建設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空氣清新的綠色江蘇。
提高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繼續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嚴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積極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切實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發展用地,提高城鄉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力度,完善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努力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倒逼機制。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嚴格依法用地,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用地行為,確保全省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途不改變。
(五)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大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優勢企業和企業的主營業務集聚,提高國有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最佳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平等保護物權,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向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轉變。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小額貸款組織試點。繼續做好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擴大經濟作物保險覆蓋面。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建設,新增上市公司30家以上,增加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發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強做大,支持華泰證券儘快上市。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合理自由流動。深入推進“誠信江蘇”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深入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最佳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利用外資實行招商選資與招才引智緊密結合。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推行產業鏈招商,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研發環節,更多地投向蘇中、蘇北地區。積極引導和規範外資併購,引進戰略投資者參與企業改組改造。更加重視引進高素質人才、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加強與跨國公司的研發合作,促進外資企業創新活動本土化。對外貿易實行穩步發展與最佳化結構緊密結合。加強出口基地建設,提高自主品牌產品、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裝備和短缺能源資源性產品。提升一般貿易發展質量,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有效防範國際經濟風險。“走出去”實行企業主動與政府推動緊密結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和省外設立生產基地、資源基地、行銷網路和研發機構,大力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扶持協調服務機制,提高“走出去”的組織化程度。開發區建設實行集約發展與功能疊加緊密結合。積極推進各類開發區功能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全面提升開發區產出效能和整體發展水平。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和特殊功能區域,繼續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
(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全面繁榮各項社會事業,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發展需要。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努力縮小義務教育階段城鄉、區域和校際之間辦學條件差距,繼續推進“千校萬師”支持農村教育工程。鞏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果,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注重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繼續支持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大學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逐步提升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層次,重點辦好國家和省級示範性高、中等職業院校,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鼓勵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努力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邁進。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加快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格局。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興辦醫療服務機構,促進公平有序競爭。探索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努力滿足民眾基本用藥需求,從整體上降低民眾用藥負擔。堅持中西醫並重,扶持中醫藥發展。推進平安醫院創建活動,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積極備戰和參與奧運賽事,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七)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推進江蘇美術館新館、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江蘇大劇院、江蘇廣電中心、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河西新聞中心等文化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和有線、無線傳輸網數位化建設,全面實現“縣有兩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標。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繼續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基層活動,新建一批農家書屋,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大支持力度,以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等優勢產業為重點,進一步整合資源,做強做大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一批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化藝術拔尖人才。開發優秀文化產品,多出反映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創作一批反映改革開放歷程和成就的現實題材文藝作品,辦好第31屆世界戲劇節等重大文化活動。推動文化精品走出江蘇、走出國門,擴大江蘇文化影響力。加強網路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做好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八)更加重視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普惠於民。加快富民步伐,集中更多財力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使民生問題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統化解決、長效化推進、項目化落實,真正使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切實辦好改善民生的十件實事。一是切實幫助困難民眾就業。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由政府實行保底就業,保持零就業家庭當年動態清零。確保城鎮規劃區內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享受城鎮失業人員同等就業扶持政策。年內新增城鎮就業85萬人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二是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按在校生10%比例、每年生均1000元標準發放普通高中學生助學金,按每生每年1500元標準為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全部在校生髮放助學金,按在校大學生20%的比例發放獎學金和助學金,實現國家助學貸款應貸盡貸,確保所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因貧失學。三是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國小和國中分別提高到300元、500元,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適當提高,普通高校在上年基礎上增加600元。增加對蘇北、蘇中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學生寄宿制學校的投入。今年內全部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支持高校化解債務。四是完善城鄉醫療保險制度。繼續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有效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和困難民眾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完善大學生醫保政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最低標準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補助80元,同時提高困難地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助水平。五是加強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今年省財政投入2.75億元,扶持建設300個鄉鎮衛生院、3000個村衛生室,完成2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設備裝備和8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改造。大力提高基層衛生隊伍素質,鼓勵城市醫療衛生人員和醫學類高校畢業生到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工作,省財政發放補貼。六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紮實推進做實個人賬戶試點,認真做好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省內跨地區轉移接續工作。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蘇南有條件的地方全面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各市、縣全面啟動建設示範性養老機構,加快建設一批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復院等養老服務設施。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65%,集中供養標準每人每年不低於2400元,分散供養每人每年不低於1800元。七是落實城鄉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健全“低保”標準增長機制,今年蘇南、蘇中、蘇北城市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330元、270元、200元以上,農村分別達到210元、140元、110元以上。實施臨時生活救助制度,對家庭人均收入高於當地低保標準、但低於低保標準2倍範圍內的生活困難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發災害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家庭,由政府實施臨時生活救助。八是切實加強住房保障。今年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2萬套,新增經濟適用房4萬套以上,進一步穩定價格,明確政策,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經濟適用房,新就業人員租得起房。九是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省財政投入20億元,解決1200萬農村居民安全用水問題。十是解決民眾出行難問題。堅持公交優先,建設以大運量公交方式為主體、覆蓋城鄉的公共運輸系統。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和農村客運班車通達工程,建成通車農村公路800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大中橋樑1200座,建設農村客運站130個。通過不懈努力,切實做到學有所教,全面實現勞有所得,積極保障病有所醫,加快推進老有所養,著力促進住有所居,使人民民眾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九)切實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建設社會和諧環境,努力實現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寧穩定。
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平安江蘇建設。堅持和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健全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制度,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推行企業工資協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完善大信訪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繼續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強化安全生產監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健全社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做好災害救助和防災減災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大調解機制、大防控體系和基層基礎建設,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進一步提高人民民眾的安全感。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加強預備役部隊和民兵建設,大力推進雙擁共建,切實做好優撫安置工作。
努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堅持實行“米袋子”、“菜籃子”責任制,認真落實“保供穩價”的各項措施,建立健全儲備體系,切實保障糧食、肉類、食用油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場供給。進一步健全價格監測、預警和應急機制,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價格秩序,依法打擊各種價格違法違規行為,遏制物價過快上漲。繼續完善價格補貼辦法,編制低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時足額發放物價補貼,增加對生活困難民眾和高校學生食堂的補貼,確保困難民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須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大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全面高效履行政府職責。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對微觀經濟運行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