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從今年開始,我們步入了“十一五”發展時期。根據中共江蘇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省政府制定了“十一五”規劃綱要(
草案),請各位代表連同政府工作報告一併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2005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在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全省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堅定不移地朝著富民強省、“兩個率先”目標邁進。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2005年各項任務圓滿完成,“十五”計畫預期目標提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按時序要求順利推進。
一是綜合實力跨上新台階。去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萬億元左右,比上年增長14%以上,五年年均增長12.8%,人均生產總值可望達到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達到3125億元,比上年增長23.8%,年均增長2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年均增長26.7%。去年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2.2萬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超過萬億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1%,五年年均上漲1.4%。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明顯提高,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改善。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三農”工作得到加強。全面推行“
一免三補”等支農惠農政策,全省免徵農業稅。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去年省財政對“三農”投入150.4億元,五年年均增長30.6%。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近兩年糧食持續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去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76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24%,比“九五”期末提高7個百分點。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達到43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旅遊、信息、社區服務業發展迅速。五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萬億元,去年達到8740億元。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能源、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輝煌成果。新增高速公路1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886公里;新增鐵路運營里程854公里;新增電力裝機容量236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達到4230萬千瓦;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達到5600萬戶,新增3850萬戶。淮河入海水道、潤揚大橋、南京長江二橋、南京長江三橋、滬寧高速公路擴建、寧啟鐵路一期、新長鐵路、南京捷運1號線、南京奧體中心、南京新火車站、田灣核電站、揚巴一體化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建成。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去年全省城市化率達到50%左右,五年提高8.5個百分點。區域共同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大力推進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和沿海產業帶發展。加大對蘇北的支持力度,推進產業、財政、
科技、勞動力轉移,去年向蘇北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超過2000個,省財政向蘇北轉移支付及其他各類補助131.6億元,比上年增長37.5%。蘇北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蘇南蘇中蘇北呈現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三是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稅費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建立,鄉鎮機構改革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基本建立,促進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全省上市企業達到115家。完善政策措施,改善發展環境,民營經濟加速發展,全省私營企業達到50.7萬戶,註冊資本7234億元,比“九五”期末增加6285億元;個體工商戶175.3萬戶,增加26.3萬戶。全省基本形成了國資、民資、外資共同發展的格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清理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按照“分類定位、分開管理、分別改革”的原則,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財政、金融和投資體制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取得積極成效。開放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2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4%,五年年均增長37.9%;出口12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6%,年均增長36.7%。去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帳超過115億美元,五年新增500億美元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已超過6萬家。開發區建設、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持續較快發展。
四是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十五”期間,全省財政預算內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投入1479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1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9%,比“九五”期末提高21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3.5%,提高18個百分點。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職校生數保持全國領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農村中國小教師省標工資發放問題全面解決。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科技進步對工業、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5%和55%。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藝創作、文化遺產保護取得豐碩成果,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新成績。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全面建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婦女兒童工作、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取得新進步。成功承辦了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全面實現“環境優美、設施優良、服務優質、成績優異”的目標,擴大了江蘇在海內外的影響。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5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5%和8%以上,比“九五”期末增長81%和43.3%。城鎮登記失業率近三年持續下降,去年控制在3.6%。五年新增城鎮就業380萬人,新增農村勞務輸出286萬人。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惠及千家萬戶的農村五件實事取得顯著成效,新建農村公路4.1萬公里,基本實現了行政村通公路,改造草危房15.2萬戶,新增改水受益人口960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7%,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85.5%。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96.8%、90.3%和99.4%。部分地區歷史遺留的拖欠養老金問題得到解決,破產關閉的國有、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基本納入醫療保險範圍,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全省實現城鄉“低保”全覆蓋,對符合條件的127.5萬困難民眾實現應保盡保。
六是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重視解決困難民眾的實際問題,提高農村征地補償標準,改進城市拆遷辦法,對下崗職工給予合理經濟補償,完善對低收入者的救助措施,確保困難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去年對義務教育階段56萬名困難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對10萬名經濟困難的職校生、大學生實行資助,努力保證每個困難家庭子女都有受義務教育的機會,每個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因貧失學。全面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推進農村五保戶“關愛工程”,去年新增敬老院床位3萬張。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強。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主要河湖水質有所改善。綠色江蘇建設加快推進,五年新增造林面積685.7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4.2個百分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妥善解決人民民眾的合理訴求,堅決糾正侵害民眾利益的行為。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績。反腐倡廉工作向縱深推進,法治江蘇、平安江蘇、誠信江蘇建設成效顯著,安全生產工作得到加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省發展歷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江蘇發展跨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的五年。在這五年中,我們成功地戰勝了“非典”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努力克服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難,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新變化,不斷把江蘇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十五”時期的成就來之不易,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上下群策群力、艱苦奮鬥的結果。我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勞動、作出貢獻的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軍、武警駐蘇部隊官兵和公安幹警,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兄弟省市區,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和支持江蘇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十五”時期的豐富實踐,加深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工作中,我們在充分運用以往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又得到了一些對今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啟示。一是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全面實踐“三個代表”,全力推進“兩個率先”,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自覺把巨觀調控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機,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快速發展。二是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深化改革突破體制上的束縛,以創新的思路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以擴大開放提升整體競爭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精神,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落實執政為民的要求,始終把發展經濟與造福百姓統一起來,把促進經濟成長與擴大就業協調起來,把發達地區、先富群體和經濟薄弱地區、困難群體的利益兼顧起來,把改善人民民眾的物質生活與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結合起來,努力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四是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互動並進,全面進步。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清醒地看到,在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仍然是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服務業比重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消費對經濟成長拉動力不足,資源制約發展的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嚴峻,經濟成長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和資源、能源消耗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二是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這兩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主要得益於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積極效應,目前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較大,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任務還很艱巨,繼續增加農民收入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三是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由於匯率變化,石油價格上升,貿易摩擦增多,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持續增長面臨不少不確定因素。四是發展中存在不夠平衡、不夠協調、不夠全面的問題。蘇南蘇北發展差距仍在擴大,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就業壓力加大,民眾對看病難看病貴、教育亂收費等問題反映較多,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安全生產存在薄弱環節,因利益調整而引發的社會矛盾時有發生,維護社會穩定任務艱巨。政府工作還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完全到位,少數政府工作人員還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消極腐敗現象。我們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一定要有足夠的估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主動應對新挑戰,積極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克服工作中的缺點,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十一五”時期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也是我省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市場化完善和國際化提升互動並進的重要時期。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歷史責任。綜觀國內外形勢,我們仍然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發展環境。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為我們實現更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國經濟處於新一輪快速增長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步伐加快,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和活力。從省內看,蘇南產業升級加速,蘇中蘇北工業化加速,民營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加速,將為經濟成長注入新的動力。儘管國內外經濟環境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我們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但只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各種有利條件,未來五年的發展大有可為。
“十一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富民強省、“兩個率先”的目標,按照“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堅持以人為本,實行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在更高起點上實施五大發展戰略,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又快又好地推進“兩個率先”。
“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經濟總量保持全國領先行列,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力爭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逐步緩解,就業相對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比較健全,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經濟結構明顯最佳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經濟成長方式實現較大轉變,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力爭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省建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態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水平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居於全國先進水平,構建和諧社會走在全國前列。到2010年左右總體上基本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水平,蘇南等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
(一)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作為“十一五”時期的主題。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體現了又快又好的要求:一是必要性。“兩個率先”是中央對江蘇提出的明確要求,是江蘇發展的基本定位。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這是“十一五”時期的根本任務。從全局和長遠來說,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要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擴大勞動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增加財政收入,增強綜合實力,促進和諧穩定,沒有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努力促進發展。二是可行性。《綱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按照這個要求,必須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這是一個定位比較高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歷了五個五年計畫。從“六五”到“十五”,江蘇經濟年均增長12.8%,最近三年年均增長14.2%。目前經濟仍處於上升期,“十一五”時期繼續保持10%以上增長是完全可能的。三是全面性。《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全面貫徹了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不僅有經濟成長的指標,還有人民生活、資源環境、結構調整、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要求,不僅要求經濟總量保持在全國領先行列,而且要求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走在全國前列。堅持率先發展和科學發展相統一,在發展的目標取向上突出富民優先,在發展的戰略途徑上突出科教優先,在發展的價值取捨上突出環保優先,在發展的模式選擇上突出節約優先,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二)把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作為“十一五”發展的主線。
實現“十一五”時期又快又好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動經濟成長從粗放式向集約型轉變。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調強第一產業發展能力,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調優第二產業結構,提升製造業發展質量;調高第三產業比重,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現代高效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新格局。
堅持一手抓先進制造業,一手抓現代服務業,促進互動發展。大力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畫,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依託現有產業基礎,瞄準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與新醫藥、基礎材料與新材料、現代輕紡等產業,形成積體電路、軟體、光電顯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紙等產業基地。積極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把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服務業,積極發展市場潛力大的信息服務業、旅遊業、文化產業、商貿流通業、社區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推進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服務,支持優勢服務品牌做強做大。大城市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十一五”期間全省服務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
大力發展規模經濟,提高集約發展水平。遵循市場規律,通過必要的政策引導,積極推動產業集群、企業集聚、集約發展。堅持走大項目帶動大產業發展、大企業支撐大基地建設的路子,推動各類要素向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形成一批核心競爭力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提高規模效益和競爭力。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增強產業配套能力。
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增強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按照最佳化布局、配套成網、提升功能、適度超前的要求,加強全省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以互聯互通和網路化為重點,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提高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運輸能力。新建高速公路1200公里,總里程達到4000公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新建鐵路1000公里、城際軌道450公里和城市輕軌100公里左右;加快長江南京以下航道整治,新增沿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2億噸。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新一輪淮河治理、海堤達標等水利工程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增強防洪保全、水資源保障和水環境保護能力。加快能源建設和電網改造,合理調整能源布局結構和供給結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以套用需求為導向,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的現代信息基礎設施網路。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大力推進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廣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耗。以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目標,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堅持環保優先,認真實施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全社會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力爭達到3%左右。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整治和資源保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5%左右。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8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加快建設綠色江蘇,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0%左右。
(三)把統籌協調作為“十一五”發展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實“五個統籌”的要求,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決發展不夠平衡、不夠協調、不夠全面的問題,促進協調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抓好五個方面:一是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機制。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促進城鄉共同繁榮。二是著力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廣開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高效、外向、生態、安全農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附加值。四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五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積極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創新體制機制,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加強分類指導,統籌區域共同發展。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區域聯動、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實現蘇南蘇中蘇北共同發展。進一步支持蘇北加快振興,以推進產業轉移為重點,以更大力度落實“四項轉移”等政策,增強蘇北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建設沿東隴海線產業帶、沿海產業帶,推進蘇北工業化進程,促進蘇北更快更好發展。以沿江、沿海開發為重點,在更高起點上發展基礎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業,形成產業集聚新優勢,推動蘇中快速崛起。進一步提高沿滬寧線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水平,支持蘇南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城市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繼續走在全省和全國前列。加強規劃和管理,堅持走布局集中、城鎮集聚、用地集約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推動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設,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通過集中布局,合理配置空間資源,促進集約發展。積極參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十一五”期間城市化水平提高5個百分點。
加大社會事業投入,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增加對教育事業、公共衛生、公益文化、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投入,繁榮各項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素質。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省。提高基礎教育水平,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達到13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規模和比重,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實用人才。最佳化發展高等教育,支持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帶動高等教育事業在更高水平上加快發展,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十一五”期末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繼續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民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大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進一步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高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深化衛生體制改革,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新型合作醫療覆蓋全體農村居民。逐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繼續弘揚“十運”精神,推進體育強省建設。支持婦女兒童事業、殘疾人事業發展,做好老齡工作。深化社會領域改革,鼓勵民資、外資投向社會事業公共設施,發展非義務教育、醫療服務、文化產業,增強社會事業發展的活力。
(四)把建設創新型省份作為“十一五”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核心競爭力。我省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實現高增長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必須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與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這既是提高我省綜合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也是在更高層次上實施科教興省戰略的基本內涵。要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使我省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創新型省份。推進自主創新,探索具有江蘇特點的創新之路,必須實行“四個更加緊密結合”:一是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力爭在優勢產業和農業科技等方面取得突破,促進更多的產品由江蘇加工製造向江蘇創造提升。二是產、學、研更加緊密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著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把我省的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競爭優勢。三是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加緊密結合。充分利用我省開放型經濟比較發達的優勢,在更廣領域加強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四是企業的主體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更加緊密結合。加大投入力度,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機制。下功夫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更加重視人力資源和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體制環境,以一流環境造就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以高層次人才推動高水平發展,加快建設人才強省。
(五)把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作為“十一五”發展的強大動力。
深化政府、企業、市場和社會領域的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一是深入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分開,著力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在改善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著力點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上,為人民民眾提供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二是進一步調整所有制結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完善國有資本進退有序、合理流動的機制,提高在關鍵領域、重要行業的集中度和競爭力。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支持民營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努力做大做強。三是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重點發展資本市場和技術、人力資源等要素市場,規範土地市場,發展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組織,推行現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十一五”時期,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基本結束。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必須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全面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加快建立適應國際競爭的產業體系、面向國際市場的行銷體系、與國際接軌的商務體系,以全方位開放促進高水平發展。一是最佳化進出口結構。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注重發展一般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出口商品增值率和競爭力,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二是提高“引進來”水平。把引進外資與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技術水平、促進區域共同發展結合起來,創新利用外資形式,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引導跨國公司向我省轉移附加值高的加工製造環節、服務外包業務,建立研發機構。支持外資進入“四沿”產業帶,投向蘇中、蘇北地區。提升開發區功能,提高集約發展水平,把開發區建設成為體制創新的先行區、科技創新的核心區、節約資源和生態建設的示範區。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揮比較優勢,增創競爭優勢,積極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擴大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和服務體系,提高經營水平和投資效益。四是推動“本土化”進程。引導外資企業產業配套本土化、技術研發本土化、管理人才本土化,促進外資企業“落地生根”。支持各類企業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推動本土企業國際化。
(六)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十一五”發展的重要目標。
構建和諧社會,是“兩個率先”的重要目標內涵。我們要把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任務,有機統一於“兩個率先”的實踐之中。
堅持富民優先,加快富民步伐。把不斷改善人民民眾生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讓人民民眾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積極鼓勵民眾自主創業,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經濟,增加經營性、資產性收入。隨著經濟發展,穩步提高職工工資收入,提高最低工資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加對困難民眾的生活補貼。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到“十一五”期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7500元。
努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繼續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個人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方針。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加強就業培訓和就業援助,多方面開發就業崗位,多形式促進充分就業。五年新增城鎮就業400萬人左右。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到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等廣大勞動者。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逐步做實個人帳戶,提高統籌層次。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提高保障水平。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係,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實行“五個兼顧”:兼顧國家、企業、民眾三者利益,兼顧發展能力強的群體與發展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兼顧改革中得益較多群體與得益較少群體的利益,兼顧社會中先富群體與後富群體的利益,兼顧不同行業群體之間的利益。繼續高度重視解決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使每一個貧困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開展經常性的扶危濟困送溫暖活動,支持社會慈善事業、社會捐贈和民眾互助等幫扶活動,為困難民眾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和幫助。
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廣大幹部民眾,繼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精神,進一步鞏固全省人民為實現“兩個率先”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省,鞏固和發展政通人和、安定和諧的政治環境。做好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開展和諧企業、和諧單位、和諧家庭創建活動,增強促進和諧的社會基礎。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認真做好新形勢下的宗教工作。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社會糾紛調處機制,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加強各種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機制,增強抗災減災能力。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平安江蘇、誠信江蘇建設,全面落實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穩定的各項措施,努力形成社會安定、環境安全、百姓安寧的良好局面。
三、努力為“十一五”發展起好步開好局
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要圍繞今年的目標任務,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狠抓落實,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
以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最佳化投資結構為重點,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一是提高製造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攀升,力爭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9000億元。針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市場競爭加劇的狀況,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力度,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支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石化、鋼鐵、造船、造紙等產業向基地化和大型化發展。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現代輕紡、新材料和軟體等優勢產業,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推動製造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二是提高服務業比重。加快實施服務業“倍增”計畫,以發展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旅遊業為重點,以建設服務業集聚區為突破口,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提升服務業的規模和層次。加強物流基地建設,促進物流資源整合,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會計、法律、諮詢等專業服務業。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三是提高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培育住房、汽車、旅遊、文化娛樂等消費熱點,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增強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實施“千鎮萬村”為民服務工程,擴大農村商品和服務消費。
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加大基礎設施、農業和服務業的投入,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投入,加大社會事業和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今年突出抓好130個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沿海高速公路、寧淮高速公路、蘇通大橋、南京過江隧道、南京捷運2號線、滬寧快速城際鐵路、連雲港港和太倉港擴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新一輪淮河治理、京杭運河部分河段擴容、重點海堤達標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電力、電子、造船、汽車、造紙、軟體等已獲核准的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二)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
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快發展園藝業、畜牧業和水產業,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特別是在發展高效農業、外向農業方面力爭取得新突破。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丘陵地區資源合理開發。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堅持就地轉移、異地轉移和農民創業並舉,強化南北勞務輸出合作,今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60萬人。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對1011個經濟薄弱村進行重點幫扶,促進脫貧致富。
加大對“三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圍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受益的實際問題,推進農村新五件實事工程:一是道路通達工程。按照新編制的村鎮布局規劃,逐步把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村居民點,今年新建改建鄉村道路1萬公里。二是教育培訓工程。今年起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加大農民技能培訓力度,全年完成勞動力轉移培訓30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萬人、創業培訓10萬人。三是農民健康工程。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省財政對經濟薄弱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補助標準,參保人員每人每年補助標準從15元調增到30元。重點扶持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改造,今年基本完成蘇北地區衛生院設備更新任務。四是環境整治工程。在疏浚農村河道、農村衛生改廁、污水垃圾處理、推廣秸稈氣化和沼氣等方面擴大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步推開,切實改善農村環境面貌。五是文化建設工程。對經濟薄弱地區鄉鎮綜合性文化站給予扶持,推進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積極開展“送科普、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促進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覆蓋。省財政今年對“三農”的投入增加30億元以上。各級政府都要增加對“三農”的投入,整合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鼓勵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最佳化整合事業單位,妥善安置分流人員。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快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強自我保障能力。提高經濟薄弱地區村級經費補助標準。探索和發展農民經濟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金融對“三農”、蘇北發展、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三)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大力推進自主創新。
以推進自主創新為主題,積極開展“科技創新促進年”各項活動。重點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增強技術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知識創新中的骨幹和引領作用,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創新聯合體,提高自主創新和開放配置科技資源、主導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服務平台建設。重點建設具有共享共用功能的十大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面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術諮詢、技術轉讓等社會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高新技術開發區、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的作用。三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今年省財政安排科技經費17.9億元,其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增加到8億元。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政策,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深入開展科普活動,大力倡導創新精神,積極發展創新文化。鼓勵各行各業開展民眾性的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活動,鼓勵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營造勇於創新、尊重創新和激勵創新的氛圍。
(四)加大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力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重點抓好冶金、電力、石化、建材、紡織等行業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的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依法淘汰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產、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產品。節約集約用地,盤活存量,控制增量,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發展節能節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啟動第二批130家單位循環經濟試點,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淮河、太湖、長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抓好南水北調東線治污工程。深入開展工業污染治理,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產業轉移要防止污染轉移,招商引資不能引進污染項目。加快建設綠色江蘇,新增造林面積150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
(五)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今年的改革要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一是繼續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積極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做好強縣擴權試點工作,擴大縣級經濟自主權,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在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行政管理類和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二是以理順產權關係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提高國有資本集中度,增強對社會資本的引導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與經濟效益。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6月底前基本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三是以落實政策和改進服務為重點,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推動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建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主動與外資企業配套合作,在內外經濟的融合中增強市場競爭力。完善融資擔保和技術服務體系,加強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四是以發展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積極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應對國際經濟環境的新情況新變化,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引導外貿出口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加大科技興貿力度,認真落實出口退稅和品牌認證等措施,完善國際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擴大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加強各類開發區建設,降低商務成本,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產業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成熟技術、優勢產品和富餘生產能力,走出去投資設廠、合作發展。
(六)加強分類指導,下更大功夫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抓住南北產業轉移速度加快、蘇中蘇北經濟發展加速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限制,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最佳化配置、產業有序轉移,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點突出、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區域產業結構。以產業轉移為重點,以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和沿海產業帶建設為契機,增強蘇北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促進南北開發區合作交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提高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起點,加快蘇北振興。深入推進新一輪沿江開發,有序整合港口和岸線資源,放大開放優勢,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蘇中跨越式發展。支持蘇南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強化科技創新和品牌支撐,增創新優勢,贏得新發展。大力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以大城市為主導,促進大中小城市和重點中心鎮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功能,最佳化人居環境,豐富文化內涵,提高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化快速健康發展。
(七)增加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投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今年省財政預算安排116.6億元,支持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同比增長21.6%。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切實保障義務教育經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招生規模,每個縣辦好一個職教中心,各級財政都要增加職業教育投入,重點支持200個實訓基地建設。高等教育在適度擴大規模、穩步提高大眾化水平的同時,要切實把發展重心轉到更加注重內涵建設上來,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重點,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採取有效措施,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逐步化解教育債務。加強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努力預防和控制重大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經濟薄弱地區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城市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整頓和規範醫療服務秩序,改進和加強藥品價格管理。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增加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江蘇廣電城、江蘇美術館新館、南京博物院二期等重點工程建設。繁榮文化事業,努力多出人才多出精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培育發展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八)做好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工作,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繼續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確保今年城鎮新增就業75萬人。完善和落實就業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妥善分流安置破產關閉、改組改制企業職工,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城鎮新增勞動力、退役軍人以及殘疾人就業工作。推進城鄉統籌就業,維護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積極實施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嚴格執行和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制。依法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鄉鎮企業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把進城就業農民納入各項社會保險範圍。根據物價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低保標準。各級政府都要增加助困、助學、助老、助殘的投入,省財政今年安排專項資金22.6億元,其中助學資金9.4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69.4萬人、職校生和大學生22萬人,助殘資金比上年增長40%,“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提高10個百分點。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增加安全生產投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特別要加強危化品和交通等專項整治,防止各類重特大事故發生。進一步做好信訪工作,推進“大調解”機制建設,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和諧穩定落實在基層。繼續查處和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深入推進平安江蘇建設,完善“大防控”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四、大力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對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著力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為“兩個率先”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這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圍繞構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進一步規範政府職能定位,在繼續搞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把轉變職能和創新管理結合起來,把加強管理和改善服務統一起來,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理順部門分工,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二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政府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和水平。健全行政執法體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推進綜合執法,解決行政執法職責交叉、多頭執法、效率不高等問題。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和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和過錯追究制度,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民民眾的監督,全心全意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人民民眾服務。
三是大力推行政務公開。這是政府施政的一項基本制度。按照依法公開、真實準確、注重實效、方便民眾、有利監督的原則,擴大政務公開範圍,規範公開內容,豐富公開形式。對運用行政權力辦理的與人民民眾利益相關的各類事項,都要依法、及時地向社會公開,實行陽光操作。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使政府與人民民眾溝通互動的渠道更加暢通,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得到保障。
四是切實加強政風建設。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的調查研究,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增強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把科學發展的要求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推進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堅持廉潔從政、從嚴治政、依法行政。以強化服務為重點,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以制度建設為重點,規範行政行為,堅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錢;以加強幹部教育培訓為重點,推進學習型機關建設,不斷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素質,建設一支勤奮學習、忠於職守、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
新的發展藍圖展現在我們面前,新的任務艱巨而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團結一致,埋頭苦幹,加快富民強省、“兩個率先”步伐,為創造江蘇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