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6年是
“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
高郵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達
小康,建設新高郵”的目標,開拓創新,務實奮進,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城鄉環境不斷改善,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躍上新台階,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
全市經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
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123.7億元,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2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58.42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39.08億元,增長15.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409元,按現行匯率折算達2058美元。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全市進一步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推進力度,致力於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逐步最佳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其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5.7%,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構成比重由上年23.8:44.6:31.6調整為2006年的21.2:47.2:31.6;第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62%和31.4%,比上年提高1.9和2個百分點,工業經濟貢獻率53.8%,比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突出重大項目建設,項目單個體量明顯增長,實施億元以上項目9個。順大單晶矽、
波司登製衣、經緯紡織紗錠等一批大項目投產見效。
就業再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出台了新一輪就業再就業政策,開展創建“雙無社區”和“零就業”家庭援助行動,在全省縣級市率先成立“青年就業創業指導站”。全市採集就業崗位18665個,城鎮新增就業13112人,推薦就業4081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72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5%,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新增1.79萬人。
各項改革逐步推進,發展
環境繼續改善。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加強。企業股份制改造取得實質性進展,成功組建2家股份有限公司。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民營經濟發展加快,2006年新增私營企業1089家,新增個體工商戶3410戶;新增民營註冊資本28.5億元,增長42.3%;實際利用民資78.53億元,增長27.4%。
全市實現現價農、林、牧、漁總產值50.24億元(含農林牧漁服務業,不含農民家庭兼營商品性工業),增長5.6%。其中農業產值19.51億元,增長9.1%;林業產值0.97億元,增長9%;牧業產值9.66億元,下降3.3%;漁業產值17.91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19億元,增長0.5%。
深化農業服務體系改革,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市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42億元,列入揚州市考核的9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27.6億元,利稅1.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7%和23.4%。新註冊農產品商標68個,創國家免檢產品4個,省農產品著名商標4個,揚州知名商標5個,戚伍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在揚州市首家獲得國家衛生註冊資質並自營出口羅氏沼蝦產品。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機具,禽流感、水稻條紋葉枯病等重大動植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推廣“以河養河”模式,加快農村河道清淤整治,農村水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新農村建設全面啟動,出台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制定實施新農村建設“十一五”發展規劃,全面小康村建設順利推進,全年創建小康村18個。認真落實黨的各項農村政策,嚴格控減農民負擔,全面實行免除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農機補貼、糧種補貼、農資增資綜合補貼,共發放資金4390萬元。實施農村新五件實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工業經濟高速運行。
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83.39億元,增長4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69.93億元,增長40.3%。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49.12億元,增長22.8%。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7.2%提高到39.7%,提高2.5個百分點。繼續強化工業主導地位,著力推進工業強市。2006年,全市牢固樹立工業第一方略的指導思想,紮實推進重要產業、重大項目、重點企業“三重”工作,電線電纜、紡織服裝、燈具、新能源等主導產業產值增幅超過50%,40家重點企業實現產值87.4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1.5%,其中曙光電纜公司成為全市首家產銷率先突破10億元的企業。全年工業在建項目540個,完成工業投入43億元。大力推進市經濟開發區、鴨業園區、光伏產業園和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市經濟開發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6000萬元,新落戶項目40個。市鴨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000萬元,新落戶項目28個。全市鄉鎮工業集中區開發土地面積5000畝,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億元,入園企業295家,建設標準化廠房80萬平方米。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60.55億元,增長44.1%;實現利稅9.17億元,增長45.3%,其中利潤4億元,增長76.4%;虧損企業虧損額988萬元,下降48%。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7.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00032萬千瓦時,增長19.5%。其中工業用電量70846萬千瓦時,增長19.4%。建築業取得長足發展。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9.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9.7%。建安企業通過內強實力,外拓市場,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75億元,完成施工面積82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50萬平方米。弘盛集團成功申報特級資質,在全省建築業綜合實力排名由上年的第19位提升到第12位,獲得“中國承包商企業60強”稱號。我市被授予江蘇省“建築之鄉”稱號。
固定投資保持較快增長。
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26億元,增長27.7%。其中城鎮規模以上項目投資18.29億元,增長49.7%;農村規模以上項目投資26.16億元,增長56.8%;房地產開發投資7.98億元,增長10.9%。城市面貌再現新變化。積極推進新一輪城建“十大工程”,完成了文游中路、
秦郵路、萬金路、新華路、寶塔二巷等道路綜合改造,新增城區綠化面積30公頃。實施了東門大溝、玉帶河道清淤和
文游台景區水環境綜合整治以及高公橋路、人民路、傅公橋路、奎樓小區、北海新村等后街後巷改造工程。城區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74萬平方米,完成舊城改造4.57萬平方米,成功舉辦“新城市、新家園”首屆房交會。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積極實施重大項目“185”工程(3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00個以上;項目實施率達到80%以上;項目累計用款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達到50%以上),全年在手實施的3000萬元以上三次產業和基礎設施重大項目達116個(續建項目60個,新開工項目56個),項目計畫總投資98.7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50.4億元,占總投資的51%,其中當年完成投資33.1億元,增長77.8%。中國紡織服裝城、
波司登羽絨服、宏遠三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
消費需求不斷擴大、市場交易日趨活躍。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0.29億元,增長16.8%,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3.65億元,增長16.3%;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33億元,增長19.2%。城市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65億元,增長18.3 %,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9.63億元,增長15.2%。全市已建成批發市場8個,零售市場56個。年成交額在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5家,成交額14.6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增長,協定註冊外資下降。全市註冊外資實際到帳額3965萬美元,增長23.6%;協定註冊外資7577萬美元,下降42%。外貿外經業務持續發展。全年進出口總額13526萬美元,增長24.9%,其中出口總額11651萬美元,增長20.6%。實現外經營業額220萬美元,增長21%,外派人數50人,累計在外人數達160人。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3.01億元,增長29.7%,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69億元,增長34.9%,人均財政收入1573元,比上年增加360元,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0.5%,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財政支出12.25億元,增長29%。金融業務健康發展。金融部門大力組織資金,主動調整信貸結構,努力增加有效信貸投入,金融運行環境好轉。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達106.1億元,比年初增加13.5億元,其中居民儲畜存款82.45億元,比年初增加10.2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9.32億元,比年初增加9.66億元,比上年多增6.91億元。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
全年組織申報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畫項目73個,批准實施省級以上“星火”、“火炬”、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新產品項目57個;獲得國家級重點新產品5個,國家級“火炬”計畫項目3個。研製開發新產品230項,曙光電纜、華富電池、沙龍羽絨相關產品獲得國家免檢,“中國羽絨服裝製造名城”冠名我市。順大單晶矽和雙兔米乳項目獲4900萬元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
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
優先發展教育,積極推進教育強市建設。基礎教育得到鞏固,自2006年秋季起,全面免除農村中國小義務教育學雜費。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高考再創佳績,本科達線人數1674人,占錄取人數42.4%;三垛中學、臨澤中學順利通過省三星級高中驗收,職業成人教育持續穩步發展,市職教中心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文化事業繁榮活躍。
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不斷湧現。2006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集郵文獻及文獻集郵展覽,舉辦周末大舞台、首屆中國羽絨服裝節暨第四屆中國雙黃鴨蛋節大型文藝晚會;舉辦國語電視大賽;高郵民歌成功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清代當鋪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播電視加快發展步伐。2006年有線電視通村率達100%,全市新增城鄉有線電視用戶12500戶,廣播電視製作能力和技術傳輸裝備不斷完善。
公共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
加大對農村衛生的扶持力度,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紮實推進農民健康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1.7%;城市醫療衛生、疾病預防控制等工作成效顯著;車邏、郭集、周巷、橫涇分別通過省和揚州市衛生鎮驗收。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實施“萬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獲省第十六屆運動會縣、市貢獻獎第一名。
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大。
堅持環境優先方針,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2006年市區環境噪聲、水環境整治取得預期效果;城區海潮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7%,市區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達97.3%;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重點,對378家排污企業實施了排污許可證管理,對21個工業污染源進行了治理,對25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削減率分別達4.68%和1%。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疏浚各級河道640條、580公里,完成土方250萬方,大力推進農村“一池三改”,新建沼氣池721座,改廁7012座;菱塘回族鄉率先通過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驗收。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全年盤活利用閒置存量土地1050畝;完成省級耕地占補平衡項目24個,新增耕地6421畝;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項目,改造中低產田3萬畝。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績。以“五城同創”為目標,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城管創優通過省級考評驗收,加大城市亮化、美化、綠化力度,2006年城市綠化覆蓋率為29.4%,城市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007年主要工作
1、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進一步壯大,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超額完成年初目標,分別增長20%、34%和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增長43.4%。工業經濟高位運行。預計全部工業產值完成410億元,增長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47億元,實現銷售234億元、利潤6億元,分別增長40%、41%、50%。50家重點企業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4%,142個新增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增長點項目進展順利,
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7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28.7%。建築業發展加快。全年施工面積12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60萬平方米,預計實現總產值104億元,從業人數達到6萬人。農業經濟穩步發展。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28.2億元,增長7.6%,新增現代高效農業10.51萬畝。雙兔米業在全市率先榮獲
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
名牌產品稱號。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發放各類補貼5410萬元。第三產業快速增長。預計實現
第三產業增加值46.4億元,增長18.7%。
2、開放開拓力度不斷加大,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協定註冊外資1.65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6000萬美元,新增民營註冊資本40億元,分別增長118%、51.3%和40%。新增私營企業14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4000戶。完成自營出口1.5億美元,增長28.2%。紮實開展“項目建設推進年”活動,項目建設“雙百工程”計畫順利完成。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民資項目286個,其中3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20個。在建重大項目中,工業項目占82.6%,億元以上項目占12.2%。順大
單晶矽、太陽能用超白玻璃、華富納米膠體蓄電池、東元銅業擴產、港口碼頭、美鋒照明、雙兔米乳、傳藝柔性電路板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或投入試運行。曙光500KV超高壓電纜、華潤35KV高壓交聯電纜、宇體LED、億泰竹纖維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加快推進。新增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以上火炬計畫項目15個,省高新技術企業11家,星火計畫項目11個。節能減排取得成效,落實38家清潔生產試點企業和18個治污減排項目,正式啟動氧化塘治理工程,依法關閉9家不達標化工生產企業,建成1家省級環境保護先進企業,完成了年度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減率目標,全市地表水水質達標率69.3%以上,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園區建設有了突破。調整開發區區域布局,實行開發區工作雙月督查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完成基礎設施投入9260萬元。啟動鴨業園區總體規劃編制,明確產業定位。整合湖西地區優勢資源,成立
揚州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全市園區
基礎設施投入達3.5億元,共引進項目380個,新入園企業300家。
3、城市建設和交通工程紮實推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修改完善了《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完成《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高郵市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專業規劃修編。實施第七輪城建十大工程建設,完成珠光路建設和文游北路改造工程。京滬高速公路城區出口接線拓寬改造、
北澄子河上段整治和開發區、鴨業園區、
高郵鎮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等一批工程相繼竣工。實施了盂城驛至琵琶路、宋莊、珠湖新村等后街後巷改造工程,完成舊城改造1.55萬平方米。調整城建管理體制,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房產管理局。集中開展廢品收購、汽車租賃市場、戶外廣告等專項整治,加大環衛基礎設施投入,探索改革城區環衛管理新辦法,提升城市亮化水平。交通事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投資4億元,建成省幹線安大公路南段一級公路12.4公里,甘臨公路南段、和平、甸湯、郵天4條市通鄉公路,共45.5公里,建成鄉通村公路50條、97公里,改造危橋24座,新汽車客運站順利建成並投入運行。
4、富民強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鄉統籌水平進一步提高。大力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啟動了6個市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和10個現代高效種植業基地建設。積極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家、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5家、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14家,創建“四有”示範合作組織20家。加大“一池三改”力度,實施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的“三清”工程,加快農村河道、河塘清淤整治,完成土方594萬方。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新增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19500人。積極培育鄉鎮特色經濟,引導、鼓勵、支持太陽能光伏、電線電纜、電動工具、液壓機械、照明燈具等產業發展壯大、富民興鎮。全市預計財政收入超5000萬元的鄉鎮達7個,其中超億元的鄉鎮1個,新增全面小康村50個。
5、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和諧社會局面進一步形成。
加大教育投入,設立教育獎勵基金,啟動職教中心、南海中學、實驗國小“三校聯動”工程和
高郵第二中學遷建,完成特殊教育學校搬遷。高考再創輝煌,全市本科上線人數1706人(不含本三),增幅達50.4%,列揚州縣市第一。郵都文化廣場投入使用,
淨土寺塔文化景區里下河民俗博物館主體工程基本建成,啟動第三次全國
文物普查,成功舉辦汪曾祺逝世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美在新高郵”書畫攝影展,喜獲“
中國民歌之鄉”稱號。廣電事業持續發展,有線電視實現了組組通。紮實推進科普興農惠民工程,創成“江蘇省科普示範市”。積極實施“萬村體育健身工程”,成功舉辦第三屆運動會。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6%,基本完成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開展農村大病醫療救助,發放醫療救助資金59.6萬元。著力打造人口與計生優質服務品牌,計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繼續落實新一輪再就業優惠政策,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50人。努力擴大社保覆蓋面,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達95%,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穩步推開,全年征繳各類保險金3.8億元。積極組織“5.19慈善一日捐”和“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月活動,建立慈善超市,開展慈善救助,向城市低保對象發放實物券,新增殘疾人就業615人。開工建設步康花苑二期工程,新建經濟適用房3.8萬平方米。完善城鎮居民廉租房保障制度,新增廉租房保障對象147戶。繼續鞏固和深化平安創建成果,重大刑事案件全部偵破,交通、消防、生產等安全措施進一步強化,平安質態明顯提升。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控制和化解信訪突出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全年信訪總數1984件批,同比下降8.7%,特別是十七大期間,我市未發生赴京上訪、到省集訪事件,受到省和揚州市通報表彰。
2007年,此外民族、宗教、外事、接待、僑務、對台事務、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統計、物價、人武、人防、郵政、通信、氣象、地震、檔案、新聞出版、機關事務管理,以及老齡、老區開發、關心下一代、扶貧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