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郵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高郵政府工作報告——在第十三屆高郵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市長范天恩代表高郵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高郵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高郵市市長范天恩
  • 報告時間:2008年1月
  • 報告背景:高郵市第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高郵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2007年主要工作回顧,2008年主要工作安排,今後五年的工作要求,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一)五年來工作的簡要回顧
過去的五年,在中共高郵市委領導下,本屆政府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上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五年來,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5億元,比2002年增加87.3億元,年均增長19.4%;實現財政收入17.43億元,是2002年的4倍,年均增長32.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8億元,比2002年增加4.37億元,同口徑年均增長31.2%。產業結構趨於合理,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02年的30:35:35調整為19:50:31。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6.95億元,年均增長37.2%。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140元,比2002年分別增加2412元。居民儲蓄達88.9億元,比2002年增加45.67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協調增長,區域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羽絨服裝製造名城、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市等稱號。
五年來,經濟發展健康快速。工業增加值比2002年增加44.86億元,年均增長2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49家,比2002年增加299家,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2家、億元以上企業50家。成功舉辦三屆中國郵文化節、兩屆中國雙黃鴨蛋節及首屆中國羽絨服裝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協定註冊外資、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分別比2002年增加1.47億美元、4788萬美元,年均增長分別為55.7%、37.7%;新增民營註冊資本比2002年增加29.1億元,年均增長55.8%。順大、波司登、東元銅業、美鋒照明、中國紡織服裝城、港口碼頭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市屬企業全部完成改制工作,20家企業實施退城進園。建築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弘盛進入省建築企業綜合實力20強、中國承包商企業60強。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增加值比2002年增加9.9億元,年均增長9%。精心組織夏糧托市收購,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服務業協調發展,三產增加值比2002年增加25.25億元,年均增長17%。科技創新邁開步伐,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1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實施國家、省級科技攻關和火炬計畫項目140個。國土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積極開展土地復墾開發整理,新增耕地4.83萬畝。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依法關閉、取締23個重點污染企業和項目。
五年來,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大力實施城市化發展戰略,每年推出城建十大工程,總投資53.25億元,城區面積由16.8平方公里擴展到39.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13萬人增加到19萬人,人均綠化面積比2002年增加1.8平方米。“五城同創”工作紮實推進,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連續五年獲得省城管創優先進市稱號。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湧現出菱塘回族鄉天山鎮卸甲鎮龍虬鎮司徒鎮郭集鎮周巷鎮等一批新型小城鎮。認真貫徹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關於加快全市骨幹公路建設的決議,加強重點交通工程建設,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入15.05億元,建成各級公路1498公里,“七縱五橫”骨幹公路網路基本建成,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在揚州市率先實行水務一體化,全面實施城鄉治水、節水、碧水、活水和改水工程。加速推進園區建設,高郵經濟開發區高郵鴨業園區(高郵城南經濟新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承載功能大大增強。一批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高速、集聚加快、各具特色。
五年來,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更加突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得到落實,取消了面向學生家長的教育捐資,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重點文化工程和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力度加大,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得到加強,創成省級衛生鎮6個,菱塘回族鄉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鎮。加強重大傳染病的監測和預防控制,抗擊非典和禽流感取得勝利。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保持較高水平,人口連續五年出現負增長。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工程快速推進,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積極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力度,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7.1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6.1萬人。高度重視低保工作,向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3437萬元。實施“關愛工程”和“夕陽工程”,共投入2388萬元,對全市21所敬老院進行了改擴建,改造農村特困戶草危房1020間。年鑑編纂質量逐年提高,第二輪地方志工作全面啟動。積極開展平安高郵、法治高郵創建活動,大力推進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化普法宣傳,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公眾治安滿意度保持在98%左右。
五年來,政府建設不斷加強。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推行部門預算、政府集中採購等制度,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紮實開展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和機關作風評議等活動,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廉政建設得到加強。組織學習《監督法》,全面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和向市政協通報制度,制定和完善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規範程式,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799件,辦理政協委員提案1030件。不斷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廣泛聽取人民民眾的意見建議,擴大政務公開,推行電子政務,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不斷提高。
政府工作
過去的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高郵歷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之一,全市人民以全面達小康、建設新高郵為己任,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共謀發展,共建和諧,圓滿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發展來之不易,體會非常深刻,經驗彌足珍貴。
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始終緊扣經濟建設中心不動搖,走追趕發展之路。過去的五年,我們一直以科學發展、追趕發展統攬全局,主動適應巨觀調控形勢,審時度勢,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順利實現GDP超100億元、財政收入超10億元的“百十”發展目標。在新的平台上,我們科學分析,冷靜思考,迅速把廣大幹群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提出的“奮戰三年、經濟翻番,逼近百強、全面小康”上來,充分發揮生態、文化、產業優勢,堅持差別化競爭、錯位化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創新思路,多渠道破解土地、資金、環保、審批等難題,保持了全市經濟高位運行的良好勢頭。
必須堅持全民創業,始終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不動搖,走吸納發展之路。過去的五年,我們牢固確立“招商為天、項目為王”的理念,大力鼓勵全民創業,堅持“鋪天蓋地”與“頂天立地”並舉、“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突出項目建設,創新招商方法,放大節慶效應,不斷強化載體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形成了“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全民齊動”的大招商格局,不斷掀起項目建設新高潮。2003年以來,每年內外資利用平均每月到賬分別為3億元、4億元、6億元、7億元和10億元,年均增幅達30%,實施了一大批投資體量大、有影響力、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必須堅持規劃引導,始終圍繞十大工程建設不動搖,走城市化發展之路。過去的五年,我們把推進城市化作為增強吸引力、提升承載力、擴大影響力的重要舉措,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致力打造區域中等城市。注重規劃先行,加強規劃編制,科學定位城市性質、發展方向、空間布局,力求規劃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斷加大投入,連續組織5輪城建十大工程建設,建成一批地標性建築,拉開了新的城市框架。堅持“五城同創”,調整完善城管體制,推進城市長效管理,積極提升城市的淨化、綠化、美化、亮化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始終突出關注民生不動搖,走和諧發展之路。過去的五年,我們在財力基礎薄弱、剛性支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調整支出結構,突出關注民生,強化社會保障,對教育、住房、醫療、低保等工作實行政策傾斜,增加投入,紓解民困,改善人民民眾生活。特別是在2003年洪澇和2007年“7.3”湖西特大龍捲風襲擊等重特大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心繫百姓,果敢應對,協調動作,幫助受災民眾快速有序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同時,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係,努力推進資源的科學開發和集約利用,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嚴把環評關,拒絕污染源,打好生態牌,使我市生態優勢不斷彰顯,自然環境更加優美。
必須堅持執政為民,始終推進依法行政不動搖,走服務發展之路。過去的五年,我們抓大事謀全局,抓班子帶隊伍,抓制度促規範,深入開展“市領導接待日”、“為投資者服務月”、“萬人評議機關作風”等活動,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行政水平,規範公務人員從政行為。通過聯繫選民、走訪企業以及市長熱線、市長信箱、政務公開網、公開欄等多種形式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密切與人民民眾的聯繫。堅持學法用法,依法辦事,認真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2007年主要工作回顧

1、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進一步壯大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超額完成年初目標,分別增長20%、34%和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增長43.4%。工業經濟高位運行。預計全部工業產值完成410億元,增長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47億元,實現銷售234億元、利潤6億元,分別增長40%、41%、50%。50家重點企業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4%,142個新增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增長點項目進展順利,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7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28.7%。建築業發展加快。全年施工面積12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60萬平方米,預計實現總產值104億元,從業人數達到6萬人。農業經濟穩步發展。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28.2億元,增長7.6%,新增現代高效農業10.51萬畝。雙兔米業在全市率先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發放各類補貼5410萬元。第三產業快速增長。預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6.4億元,增長18.7%。
2、開放開拓力度不斷加大,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全年協定註冊外資1.65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6000萬美元,新增民營註冊資本40億元,分別增長118%、51.3%和40%。新增私營企業14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4000戶。完成自營出口1.5億美元,增長28.2%。紮實開展“項目建設推進年”活動,項目建設“雙百工程”計畫順利完成。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民資項目286個,其中3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20個。在建重大項目中,工業項目占82.6%,億元以上項目占12.2%。順大單晶矽、太陽能用超白玻璃、華富納米膠體蓄電池、東元銅業擴產、港口碼頭、美鋒照明、雙兔米乳、傳藝柔性電路板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或投入試運行。曙光500KV超高壓電纜、華潤35KV高壓交聯電纜、宇體LED、億泰竹纖維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加快推進。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以上火炬計畫項目15個,省高新技術企業11家,星火計畫項目11個。節能減排取得成效,落實38家清潔生產試點企業和18個治污減排項目,正式啟動氧化塘治理工程,依法關閉9家不達標化工生產企業,建成1家省級環境保護先進企業,完成了年度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減率目標,全市地表水水質達標率69.3%以上,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園區建設有了突破。調整開發區區域布局,實行開發區工作雙月督查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完成基礎設施投入9260萬元。啟動鴨業園區總體規劃編制,明確產業定位。整合湖西地區優勢資源,成立揚州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全市園區基礎設施投入達3.5億元,共引進項目380個,新入園企業300家。
3、城市建設和交通工程紮實推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修改完善了《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完成《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高郵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專業規劃修編。實施第七輪城建十大工程建設,完成珠光路建設和文游北路改造工程。京滬高速公路城區出口接線拓寬改造、北澄子河上段整治和開發區、鴨業園區、高郵鎮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等一批工程相繼竣工。實施了盂城驛至琵琶路、宋莊、珠湖新村等后街後巷改造工程,完成舊城改造1.55萬平方米。調整城建管理體制,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房產管理局。集中開展廢品收購、汽車租賃市場、戶外廣告等專項整治,加大環衛基礎設施投入,探索改革城區環衛管理新辦法,提升城市亮化水平。交通事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投資4億元,建成省幹線安大公路南段一級公路12.4公里,甘臨公路南段、和平、甸湯、郵天4條市通鄉公路,共45.5公里,建成鄉通村公路50條、97公里,改造危橋24座,新汽車客運站順利建成並投入運行。
4、富民強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鄉統籌水平進一步提高。
大力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啟動了6個市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和10個現代高效種植業基地建設。積極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家、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5家、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14家,創建“四有”示範合作組織20家。加大“一池三改”力度,實施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的“三清”工程,加快農村河道、河塘清淤整治,完成土方594萬方。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新增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19500人。積極培育鄉鎮特色經濟,引導、鼓勵、支持太陽能光伏、電線電纜、電動工具、液壓機械、照明燈具等產業發展壯大、富民興鎮。全市預計財政收入超5000萬元的鄉鎮達7個,其中超億元的鄉鎮1個,新增全面小康村50個。
5、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和諧社會局面進一步形成。
加大教育投入,設立教育獎勵基金,啟動職教中心、南海中學、實驗國小“三校聯動”工程和高郵第二中學遷建,完成特殊教育學校搬遷。高考再創輝煌,全市本科上線人數1706人(不含本三),增幅達50.4%,列揚州縣市第一。郵都文化廣場投入使用,淨土寺塔文化景區里下河民俗博物館主體工程基本建成,啟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功舉辦汪曾祺逝世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美在新高郵”書畫攝影展,喜獲“中國民歌之鄉”稱號。廣電事業持續發展,有線電視實現了組組通。紮實推進科普興農惠民工程,創成“江蘇省科普示範市”。積極實施“萬村體育健身工程”,成功舉辦第三屆運動會。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6%,基本完成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開展農村大病醫療救助,發放醫療救助資金59.6萬元。著力打造人口與計生優質服務品牌,計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繼續落實新一輪再就業優惠政策,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50人。努力擴大社保覆蓋面,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達95%,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穩步推開,全年征繳各類保險金3.8億元。積極組織“5.19慈善一日捐”和“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月活動,建立慈善超市,開展慈善救助,向城市低保對象發放實物券,新增殘疾人就業615人。開工建設步康花苑二期工程,新建經濟適用房3.8萬平方米。完善城鎮居民廉租房保障制度,新增廉租房保障對象147戶。繼續鞏固和深化平安創建成果,重大刑事案件全部偵破,交通、消防、生產等安全措施進一步強化,平安質態明顯提升。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控制和化解信訪突出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全年信訪總數1984件批,同比下降8.7%,特別是十七大期間,我市未發生赴京上訪、到省集訪事件,受到省和揚州市通報表彰。
此外,民族、宗教、外事、接待、僑務、對台事務、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統計、物價、人武、人防、郵政、通信、氣象、地震、檔案、新聞出版、機關事務管理,以及老齡、老區開發、關心下一代、扶貧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2008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8年是“十一五”發展的跨越之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起始之年,更是我市實現“奮戰三年、經濟翻番,逼近百強、全面小康”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面對巨觀環境趨緊,制約因素增多,發展要求更高的新形勢、新變化,做好2008年的工作意義深遠,至關重要。
2008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九屆五次全會決議的要求,圍繞追趕跨越發展主題,以重大項目建設突破年為抓手,堅持量質並舉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統籌兼顧提升和諧社會建設水平,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堅持轉變職能提升機關效能服務水平,全力最佳化發展環境,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008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175億元,增長18%,其中一產增加值29.2億元,增長4%,二產增加值91.6億元(工業增加值77.6億元),增長24%(工業增加值增長25%),三產增加值54.2億元,增長17%;財政總收入22.14億元,增長2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43億元,同口徑增長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增長35%;全部工業投入91億元,增長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5億元,增長16%;協定註冊外資3億美元,增長82%,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億美元,增長67%;實際利用民資153億元,增長30%,新增民營註冊資本53億元,增長33%;農民人均純收入6815元,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0元,增長13%;計畫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削減率達3.66%,二氧化硫削減率達3.1%。
200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措施是:
1、突出工業強市,全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提升產業水平。著力培植新興產業。開發新材料,重點發展單晶矽、電腦線路硬軟板、電極箔等電子新材料,丙綸粗紡紗、竹纖維等紡織新材料,木塑等新建材;開發新光源,重點發展LED照明、超高壓氣體放電燈、高效節能螢光燈等新光源產業;開發新能源,重點發展太陽能發電技術及裝置、高效光能轉換器件,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重點引進和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醫藥中間體和中西藥新產品,著力培育、推進醫藥和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重點抓好電線電纜、電動工具、照明燈具以及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做大規模、做優產品,加快推進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努力培育1-2個具有行業優勢地位的大企業、大集團。最佳化提升傳統產業。在紡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箱包鞋領域,積極改造關鍵設備、關鍵工藝,調優產品結構,打造自主品牌。實現規模以上企業超550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達65家,確保全部工業產值達5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37%。加快發展建築業。實現總產值125億元,施工面積145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900萬平方米,從業人數達到6.5萬人,其中外出施工人數4.4萬人。
突破重大項目。精心組織“重大項目建設突破年”活動,實施一批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重點項目,確保全年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00個,其中工業項目240個;5000萬元至億元項目60個,其中工業項目40個;億元或千萬美元以上項目30個,其中工業項目20個。千萬元以上項目當年用款80億元,其中工業項目65億元。全力促成順大公司單晶矽破方切片生產能力與多晶矽項目的協調銜接,形成2500噸單晶矽年加工能力,不斷擴大下游產品的綜合配套規模;重點抓好華富光伏儲能電池、美鋒電光源、億泰竹纖維、雙兔農副產品深加工、華興石油鑽機等重點項目的達產達效;加快凱帝木塑、曙光500KV超高壓電纜、華潤35KV高壓交聯電纜等項目的建設速度。強化要素協調,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土地供應,優先保證重點工業項目用地。積極推進企業上市工作,將主業突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成長性強的企業及時納入上市資源庫,及早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強銀企合作,做大融資平台,拓寬融資渠道,努力突破資金瓶頸。
強化招商引資。圍繞協定註冊外資、註冊外資實際到賬、新增民營註冊資本的既定目標,調整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措施,強化產業鏈招商,重點圍繞提升產業層次,放大產業優勢,通過引資投入,拉長產業鏈,促進項目集中、企業集群、產業集聚。進一步突出企業招商,引導和鼓勵重點骨幹企業與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掛鈎聯繫,力爭骨幹企業外資嫁接取得新突破。注重利用國外各類貸款、基金和投資公司的資金,做好以項目引外資的文章。進一步提高組織水平,壯大招商隊伍,加強能力建設,繼續採取專題招商、節慶招商、駐點招商、委託招商、網路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考核、督查、獎懲力度,不間斷地組織小分隊外出招商,認真籌劃並組織好每一次重點招商活動,提高招商效果。
2、突出自主創新,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引導鼓勵企業加強與優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增強企業發展後勁。全市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要全部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合作開發項目100個,實施重點產學研項目30個,共建研發機構15家,爭取有5家成為揚州市工程技術中心或企業技術中心,1家成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或企業技術中心。建成有較強服務能力的產學研合作信息化服務平台。強化智慧財產權開發、利用與保護,全年申報專利500件以上,創省優秀專利項目10個以上。
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快實現自主品牌與自主創新的有效結合,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確保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90億元以上,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完成科技企業“孵化器”掛牌,配套建立市高新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力爭“孵化器”用房達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0家,培植重大科技項目5-8個。申報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5個以上,實施“3+1”科技支持工程項目450個。引導和扶植風險投資,吸引風險資本投資入股,為技術產業化吸引初始資金,推動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廣農業豐產集成技術,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的科技扶持力度,申報農業攻關等計畫項目10個以上。
加快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出台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考核獎勵辦法,營造鼓勵創造、寬容失敗、集聚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創業創新環境。充分發揮企業在凝聚和培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開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人才相互流動的渠道,圍繞我市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多途徑、多形式引進和培育創業創新人才,造就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3、突出富民強鎮,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努力壯大鎮村經濟實力。深入開展“學杭集、趕杭集”活動,大力推進全民創業,進一步培育鄉鎮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增強鄉鎮工業集中區集聚能力,推動安大路產業帶建設,積極引導和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催生一批經濟大鎮、財政強鎮。加快推進農村“三大合作”。以高郵鴨揚州鵝、羅氏沼蝦等為重點,確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工商登記率達50%。加大土地資源整合力度,促進土地規範流轉,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30家以上,新增入股土地面積2萬畝以上,新增流轉土地面積7萬畝。重視社區股份合作社的組建,新增社區股份合作社10家以上。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積極化解鎮村債務,加強經濟薄弱村幫扶,提高村級集體收入,保障村級組織運行,加快小康村建設,新建全面小康村60個。
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紮實抓好6個市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和10個現代高效種植業基地建設,引導鎮、村加強千畝示範園、百畝示範點建設,全年新增現代高效農業面積12萬畝。建立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嚴格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的規模化建設,新建綠色食品基地65萬畝以上。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推進農產品質量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保證合格農產品入市。
積極興辦惠民實事。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治理北部次高地水系,完成子嬰河、新六安河的疏浚整治工程。抓好全市防洪工程達標建設,完成聯並圩口15個,加固圩堤土方80萬方,新建擋排建築物65座,加強京杭運河、北澄子河等流域性水系的綜合治理,做好城區防洪和水環境治理工作。廣泛開展以“三清”、“八無”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整治,加快推進農村二次改水和區域供水,推廣“以河養河”、“以林養河”等市場化運作水土資源的成功經驗,加快碧水工程建設。以幹線交通為重點,打造生態大道、景觀大道,新增植樹造林5萬畝。加強信息化示範鎮、示範村建設,加快農村信息平台建設,豐富農村信息服務內容,強化信息為農服務效果。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努力提高農民的非農產業收入。
4、突出節能減排,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將環境保護放在科學發展的優先位置,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倡綠色消費、合理消費,減少資源浪費,培植一批環保示範典型。爭創國家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3個,省級生態示範村1-3個。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嚴禁項目未批先建。加強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積極探索排放總量有償使用,確保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削減率達到目標。制定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專項規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督促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加大關閉力度,嚴格整頓治理小化工生產企業,從嚴控制低產出、高耗能項目,繼續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增加城鄉環保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城區污水管網建設,提高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完成氧化塘治理和生態恢復,開工建設朱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一期工程,力爭建成並啟用3-4座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1-2家鄉鎮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設施,建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投入逐年增長機制,實現北澄子河國家控制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5、突出做優環境,著力改善城鄉基礎設施
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全面實施新一輪《高郵市城市總體規劃》,認真完善《鹽河兩岸景觀規劃》、《鹽河以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南、城北歷史街區規劃》等,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監督。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第八輪城建十大重點工程,實施通湖東路延伸段、海潮東路延伸段、通湖路跨鹽河大橋等建設工程。加大城河改造力度,結合京杭運河“三改二”工程,搞好運河東堤臨城段綜合整治。重視城區綠化廣場建設,啟動鹽河、玉帶河、新河綠化景觀帶等工程。抓好北海小區整治和后街後巷改造建設,建設屏淮路、瑞和等集貿市場。進一步落實市容長效管理責任,加快數位化城管建設,整合城管信息資源,全面提升城管執法能力和管理水平。
構建“大交通”新格局。圍繞縣道網路規劃,促進農村骨幹公路建設,加大縣道以上高等級公路建設力度,加快建設通農民集中居住區、通高效農業園區硬質道路。開工建設省道333湖西段30公里,續建安大公路高郵北段28.05公里、甘臨公路北段16.8公里,改造卸漢公路9.55公里、周八公路中段32.28公里,新建100公里的鄉村水泥路,改造農村公路橋樑10座。加快農村公交客運站、停靠點建設,推進農公班車公司化經營,逐步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加強公路管理養護,整治公路環境,提高公路的完好率和通暢能力。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舉全市之力做大做強市經濟開發區、鴨業園區、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使之成為全市承接產業轉移、實施開放開發的主要平台。鼓勵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向開發區集聚,最佳化布局結構,招引重大項目,著力提高園區的產業集聚度、項目密集度、資金投入度和土地利用率。儘快編制城南經濟板塊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快鴨業園區作為城南經濟新區建設步伐。完成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規劃編制及3-5個小城鎮總體規劃的修編和評審報批工作。抓好揚州市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加強產業引導,加大基礎投入,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園區準入標準,不斷增強園區承載力、吸引力和競爭力。推進小城鎮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充分發揮重點中心鎮的示範帶動作用,建立健全小城鎮長效管理機制。
6、突出產業聯動,積極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
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編制港口碼頭物流園規劃,建設和擴容紅太陽物流中心,完善倉儲用房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擴大物流量,創建服務品牌。加大中國紡織服裝城招商引資力度,力爭早日成市旺市。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完善通湖路、文游路、府前街、文化宮路核心商圈的服務功能,加快時代廣場和人民商城的建設和改造,逐步形成“大商業、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培育和規範信息市場,推進信息通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發展家政服務公司,促進社區零售業發展,提升便民利民服務水平。改革創新旅遊管理體制,做大旅遊產業。圍繞市區古城板塊、沿河環湖板塊、鄉鎮鄉村游板塊、湖西特色板塊的布局,全面規劃,精心策劃,致力打造體現高郵個性特色的旅遊精品工程。建設西堤旅遊風光帶等旅遊景點,加大綠洋湖度假村、菱塘北崗度假村等旅遊項目的招商力度。積極開展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工作,盂城驛鎮國寺塔創3A級旅遊景區,加快三星級以上賓館建設和創星工作。
7、突出改善民生,大力促進社會和諧
切實加強公共財政建設。以公共財政建設為中心,以關注民生為重點,緊緊圍繞財政收入總目標,加強收入監控,拓寬徵收渠道,強化征管手段,挖掘增收潛力,努力壯大財政實力。進一步加強預算管理,最佳化支出結構,突出公共服務,合理安排支出,重點向事關民生福祉、社會穩定、公共事業、統籌發展等方面傾斜。繼續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鄉財市管配套措施,積極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不斷創新非稅收入管理制度,確保非稅收入及時足額解繳入庫。
高度關注民計民生。堅持“以縣為主”統籌辦學經費,從嚴核定收費標準、收費項目,堅決查處巧立名目的亂收費,切實減輕學生家長經濟負擔;進一步整合城區教育資源,加快實施“三校聯動”工程,完成職教中心一期工程和第二中學遷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成1-2個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努力實現學有所教。大力開展再就業援助工作,新增城鎮就業7000人,殘疾人就業500人,創建“充分就業”社區6個,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加強企業勞資發放監管,保障職工權益,努力實現勞有所得。制定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與繳費年限掛鈎政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增參保人數4000人以上;繼續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努力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籌資標準由人均50元調至70元,降低報銷起付線,擴大受益面;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加快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實現全覆蓋,切實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籌建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為殘疾人康復提供載體,努力實現病有所醫。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新增擴面8000人,積極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城鄉低保制度;發展慈善福利事業,繼續實施“關愛工程”,提高五保供養標準,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70%,努力實現老有所養。建設經濟適用房4萬平方米,多渠道籌措資金,實現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戶(人均建築面積低於14平方米)應保盡保,逐步提高困難群體的住房保障水平,努力實現住有所居。整合利用各類文化資源,提升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培育扶持新興文化產業,完成清代當鋪修繕,實施文物解讀工程。豐富城鄉民眾文化生活,深入開展文化“三送”活動。鞏固發展廣電事業,全市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萬戶,入戶率達85%。強化食品安全和藥品監管,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推進省級食品安全示範市創建工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完善“萬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綜合治理人口問題,著力提高人口素質。
更加注重安定和諧。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廣大民眾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以爭創“四無”信訪縣市為抓手,進一步規範信訪秩序,暢通信訪渠道,及時有效化解各類人民內部矛盾。以調解、防控、政法“三大中心”為載體,全面推進大調解、大防控和基層基礎三大建設,紮實開展新一輪平安創建活動,防範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多著並舉解決突出治安問題,嚴厲查處價格欺詐、囤積居奇等價格違法行為,維護社會穩定。加大投入,落實責任,嚴格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8、突出依法行政,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執政為民。牢固確立為人民服務意識,深入基層,密切聯繫民眾,加強學習調研,不斷提高政府科學決策、統籌協調、服務人民的能力。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職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落實好市人代會及其常委會作出的決議、決定及審議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擴大政務公開,推行重大事項的公示、聽證等制度。堅持把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工作的全過程,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深入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切實解決違法使用權力侵犯個人和企業利益的問題。
堅持務實高效。對本次人代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層層分解,逐級落實,嚴明獎懲,確保各項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推行工作目標項目化、項目推進責任化、落實任務時序化,建立健全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級級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紮實開展機關作風評議活動,進一步整頓機關作風,著力提高工作效率,重點考核辦事效果,嚴格控制各類檢查評比,切實解決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強化行政效能建設和監察,嚴肅查處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行為。
堅持開拓創新。不斷創新政府服務方式,繼續推行領導掛鈎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制度。把為民眾、為企業、為項目服務納 入機關履職的正常內容進行考評,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健全部門間協調 配合機制,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努力營造優良的政務環境。
堅持廉潔從政。紮實抓好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落實。堅持教育在先,預防為主,領導示範,典型引導,案例警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注重標本兼治,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懲處腐敗分子,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著力解決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努力提升政府機關及公務人員在人民民眾中的形象,樹立良好的政風。

今後五年的工作要求

今後五年,是我市全面達小康、實現新跨越的五年,新一屆政府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實施“全面追趕、整體推進、局部跨越”的新一輪追趕跨越發展戰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全面完成小康社會建設的各項目標,努力建設經濟更加發達、創新更加活躍、文化更加繁榮、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政治更加清明的新高郵。
到2012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和要求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堅持自主創新與全民創業並舉,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注重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大重要產業和重點企業培育力度,強化重大項目實施,力爭太陽能光伏、電線電纜、紡織服裝、照明燈具等產業形成百億元的集群規模,電動工具、液壓機械、特種鞋服等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20家,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15家,爭取百億元企業有所突破。全面加快小康社會進程,提升綜合實力,確保到2010年末,人均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小康標準,到2012年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0億元以上,年均增幅18%以上,財政總收入45億元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億元以上,年均增幅20%以上。
——創新文化體制機制,積極促進文化繁榮。加快“高郵文化”建設步伐,積極推進文化創新,不斷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文化發展的氛圍。大力實施文明素質工程、郵文化發展工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特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利用工程、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城市形象塑造工程、文化市場繁榮淨化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文化發展環境,繁榮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逐年增加文化產業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努力彰顯區域文化特色。
——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全面提高城鎮化水平。以建設區域性中等城市為目標,著力提高城鄉規划水平,編制城市中心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擴大城市規劃的覆蓋面,高起點建設城市東部新區,提升建設品位。重視古城保護,逐步改造舊城區,加快城中村整治改建。加強城市道路、給排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網路,完備功能,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規模,形成城市特色。圍繞“五城同創”,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提高城管水平,營造適宜人居和創業的良好城市環境。著力構建大交通體系,全力推進淮揚鎮鐵路江蘇S333省道及湖區高架橋、江蘇S237省道改道、安大公路北段等一批重點交通工程,繼續完善市域路網結構,加快鄉通村公路危橋改造步伐,加強公路管養,發展公共運輸事業。重視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新型示範小城鎮,全市城鎮化率達48%以上。加快小康村建設步伐,到2012年末,全部行政村建成全面小康村。
——改善人民民眾生活,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堅持教育優先,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城鄉居民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生活保障標準和對困難人群的生活補貼標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力爭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0元,年均增幅10%以上。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形成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格局。全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大多數家庭達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中等收入者占多數,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社會事業取得更大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顯著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保護生態資源環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全面實施生態市建設規劃,加快生態重點工程建設,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濕地保護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綠地率達36%,人均公共綠地8.5平方米以上。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和綠色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加強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監測和重大環境污染應急處理體系建設,保障人民民眾的環境安全,確保到2012年,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控制在0.5萬噸和0.25萬噸以內。
——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法治高郵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對社會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選擇權。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規範市場主體行為,加強物價監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依法保護人民民眾的勞動、教育、休息、社會保障等權益,社會安定和諧,人民民眾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不斷提高施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防止和懲治腐敗,努力建設廉潔、務實、勤政、為民的服務型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