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工作回
2005年,在中共高郵市委堅強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奮力衝刺“百十”目標,
改革開放和
現代化建設邁出新的步伐,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為十五規劃發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全年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100.7億元,增長18.1%;
財政收入10.03億元,增長38.7%;協定註冊外資13088萬美元、實際到賬6535萬美元,分別增長55%、60.5%;
固定資產投資46億元,增長40.1%;
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增長12.9%。
按照
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注重統籌協調發展,突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財源集聚、環境打造等重點,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農”工作水平穩步提升。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及時、全面兌付各項補貼。發展綠色五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全市鴨、鵝飼養量分別超過500萬隻和600萬隻,特水養殖達33萬畝,優質糧達75萬畝,新增林地5.1萬畝;一批龍頭企業快速成長,雙兔米業的4個品牌榮獲全國
免檢產品稱號,
高郵鴨和紅太陽牌鹹鴨蛋獲得
有機食品稱號;開展以
羅氏沼蝦為重點的農副產品市場推介與規範管理,蝦農養殖效益大幅提高,淨增收1.6億元;積極推進農業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全面組織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的防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規模達100萬畝、綠色食品基地12萬多畝、有機食品基地1000畝。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新增2.1萬多人。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權量化入股,建立村級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4個。新建鄉通村公路321公里,村村通上了水泥路;南關灌區四期改造等水利工程建成並投入運行,開展河(渠)道清障工作,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新建、改建機電泵站42座;投入改水資金過千萬元,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4.3萬人。改造中低產田4.2萬畝,土地復墾開發整理3.2萬畝,新增耕地8600畝;推廣新型插秧機180台,全市機插面積達10萬畝,收割機械化水平93%以上,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
主攻項目建設,經濟發展後勁顯著增強。大力實施運河招商行動計畫,健全領導、責任、考評、獎勵機制,加強專業招商隊伍建設,推進企業招商,精心組織各類招商活動,成功舉辦第三屆
中國郵文化節,招商引資成果進一步擴大,波司登公司、老蔡集團等知名企業紛紛投資高郵。以“三重”為抓手,以“雙創”為動力,加大政策激勵、協調服務力度,實現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列統工業完成產值117億元、銷售108億元、利潤2億元,分別增長36.2%、36%和73.9%。工業在建項目580項,總投入32億元,順大單晶矽、宏遠三期、華信鞋服等一批億元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積極打造工業發展新載體,園區基礎設施投入1.6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65萬平方米。在用地形勢趨緊的情況下,多著並舉,確保項目用地,共辦理供地手續3100多畝。實施科技“3+1”支持工程項目390項,總投入11億元,新增銷售21億元,獲批省以上各類科技計畫項目60項,華美丙綸紡線等一批項目取得自主智慧財產權
江蘇羽絨服裝製造名城冠名我市。加強金融安全區創建工作,搭建政企、銀企良性互動平台,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簽訂信貸協定11.1億元。新發展私營企業910家、個體工商戶4000戶,新增民營註冊資本20億元。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7.5億元,同比增長20.3%,新增建築業資質企業10家。啟動了運河西堤開發,擴建
鎮國寺塔景區,新建一批旅遊接待設施,旅遊接待量超過20萬人次;引進改造傳統商貿業,
蘇果超市、
蘇寧電器等一批新型連鎖超市落戶郵城,寶林裝飾城投入運營;中國紡織服裝城正在興建。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明顯改觀。修編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第五輪城建“十大工程”,完成投資8.2億元,對文游路、海潮路、屏淮路進行綜合改造,新增城市綠地30公頃、公共綠地15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27.6%,城市品位迅速提升。深入開展“三城同創”,城管創優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除城區外的19個鄉鎮完成了總體規劃修編,全市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全部完成。累計投入7億元用於小城鎮建設,小城鎮規模比上年擴大10%。全面落實市長環保責任制,完成63個限期治污項目,否定造紙、化工等8個污染嚴重項目,組織開展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環保專項行動和集中式飲用水源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各類污染物排放的監控,創建成揚州市級環境優美鎮3個、生態村3個。理順城區水務管理體制,啟動“1+6”活水工程,污水處理廠即將建成並投入運行。繼續狠抓交通建設,當年在手交通工程投資總規模達2.4億元,完成投資近2億元。揚菱公路天菱段、六周公路、周八公路周巷北段、河平公路河口至湯莊段和
海潮大橋等重點交通工程建成通車,11座市通鄉幹道危橋改造即將完工,馬橫公路全線貫通。全面實行路政管理責任制,公路通行能力進一步提高。
堅持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切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普九”成果得到鞏固,教育質量有所提高,農村中國小實現“六有”和“校校通”;重視職業技能培訓,市職教中心通過國家級重點職中驗收;成功舉辦高郵中學百年校慶。初步建立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和信息網路四大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0%;創建成省級衛生鎮和揚州市級衛生鎮各1個;改造衛生戶廁12680座,新建無害化衛生戶廁7125座;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推進“放心工程”建設。完成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編制,成功創作和傳唱高郵市歌,郵都文化廣場開工建設。廣播電視中心啟用開播,基本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積極實施全民健身“八個一工程”。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計畫生育率98.6%,人口自然增長率負0.85‰,通過省人口與計畫生育示範市驗收,推行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3171名農民享受獎勵扶助。順利完成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任務。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工作穩步發展,國防教育、雙擁共建得到加強,人事、審計、物價、質監、氣象、地震、檔案、地方志、年鑑、人防、婦女兒童、老齡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重視民生工作,社會保障功能逐步完善。落實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建立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擔保制度,採集就業崗位9406個,推薦就業再就業377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213人。職工養老保險新增參保8350人,醫療保險新增參保7120人,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社保基金收入達2.2億元。3070名城市居民、9857名農民享受最低保障。建立並試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機制。降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金起付線,更多農民從中受益,規範特困農民大病醫療救助。新建、改建、擴建敬老院11所,改造農村草危房100戶。扶貧幫困活動廣泛開展,新一期經濟適用房動工建設,殘疾人事業有新的發展。
加快民主法制進程,行政工作效能不斷提高。堅持依法行政,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完善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服務中心高效運轉,共辦結各類行政許可服務事項36693件,辦結率99.9%。“四五”普法教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開展。完成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和向市政協通報制度。1名副市長和7名部門負責人向市人大常委會述職。辦復省、揚州市和高郵市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175件、政協提案184件。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步伐,與揚州聯網開通“12345”政府公開電話,及時回復和辦理民眾投訴事項。貫徹《信訪條例》,推進依法信訪。深入開展“平安高郵”創建,通過省級驗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制定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全市安全生產形勢平穩。
“十五”計畫完成情況和
“十一五”規劃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
“十五”以來,尤其是“十五”後三年,我們堅持追趕發展不動搖,較好地完成了“十五”計畫,全市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績,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幅14%,超預期增幅4個百分點;人均GDP達12000元,超預期目標2000元;財政收入年均增幅33.3%,超預期增幅23.3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幅28.8%,超預期增幅18.8個百分點;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年均增幅12.2%,超預期增幅0.2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達到38%,比“九五”期末上升8個百分點。
五年來,全市幹部民眾大力弘揚新時期高郵精神,自強不息,矢志追趕,團結拼搏,紮實奮鬥,掀開了高郵歷史新的一頁。
—— 堅持全民創業、全員招商,走吸納式發展道路。以全民創業為抓手,修訂政策,內聚外引,舉全市之力連續開展全民創業和招商引資總體戰,激發創業熱情,提高開放水平,累計發展私營企業3000多戶,新增註冊資本48億元,民營經濟納稅7.37億元。招商引資如火如荼,碩果纍纍,實際利用外資年均遞增118.6%,實際利用民資年均遞增85.9%。2003、2004、2005年“四資”利用每個月到賬分別達3億元、4億元和6億元。對外貿易穩步增長,自營出口額年均增長30.7%。
—— 堅持工業興市、重點突破,走追趕式發展道路。強勢推進工業經濟發展,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工業企業超過4500家,規模企業350家,工業增加值年均現價增長達18.2%,累計完成工業技改投入66.94億元,年均現價增長52%,工業用電量年均增長20%。突出重大項目建設,建立重大項目基金,健全協調服務機制,建成一批投資體量大的重大項目,目前,在手洽談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20個、億元以上的10個、1000萬美元以上的13個。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構築追趕式發展平台,改善投資環境。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實施“東擴西進”戰略,連續五年組織“十大工程”建設,累計投入40多億元,隨著大外環的開通,城區面積2005年底達39.8平方公里,新建行政中心、高郵中學、蝶園市民廣場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加快交通工程建設,總投資達8.6億元,比“九五”期間翻了兩番,新、改建二級以上公路119公里、鄉通村水泥路1010公里。
—— 堅持城鄉統籌、各業並進,走協調式發展道路。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全面落實“三農”政策,積極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以綠色五業為抓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三品三創”工程,“三農”水平穩步提升,規模以上農業龍頭加工企業達50家,農業增加值年均現價增長7.8%,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遞增8.6%。整合旅遊資源,加大宣傳、開發力度,發展特色旅遊;培育市場,打造商業核心圈,提升服務業質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現價增長13.5%。以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建築業,建築業總產值年遞增16.3%。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期初的31∶35.7∶33.3發展到期末的23.5∶43.9∶32.6。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技術創新能力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36%。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初步完成中國小布局調整任務。切實加強衛生醫療防疫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及率90%以上。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10.67萬人。計畫生育工作保持較高水平,人口出生率呈穩定下降趨勢。奪取抗擊2003年特大洪澇災害和阻擊“非典”疫情的全面勝利。其他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 堅持依法行政、服務百姓,走和諧式發展道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提高依法治市水平。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行政審批內容和程式逐步精簡,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明顯提高。市屬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和農村改革穩步實施。累計內轉外輸農村勞動力27.6萬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62萬人。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弱勢群體幫扶工作力度加大,城鄉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五保供養政策進一步落實。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深入開展,兩次被評為省雙擁模範城。
主要目標任務是:
—— 綜合實力:“十一五”期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億元以上,年均增幅15%以上,財政收入30億元以上,年均增幅25%以上;人均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小康標準。“十一五”前三年,實施新一輪追趕式發展,到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億元,財政收入、工業投入、到賬外資、註冊資本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
—— 招商引資:引進民資年均增幅40%以上,引進外資年均增幅30%以上;引進商業銀行2—3家;認證、實施和投產一批製造業、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凸現高郵經濟的後發優勢。
—— 工業經濟:“十一五”期末,工業經濟實現“雙千”目標,即全部工業產值1000億元、列統企業1000家。2008年實現“5566”目標 ,即全部工業產值550億元、列統企業660家,上市企業1—2家,進一步彰顯從“高郵製造”到“高郵創造”的潛在優勢。
—— 城市形象: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功能優越”的原則,集約化發展新城區,加快老城區改造步伐,從打造東方郵都出發,策劃、設計和建設獨具特色的郵都城市,為創建
國家環保模範城、
國家生態市、綠色食品基地市和國家衛生城打牢基礎,走生態、防洪、景點、旅遊相結合的路子,搞好城市水循環系統,不斷實施亮化、綠化、美化工程,把高郵建設成為別具風格、令人嚮往的濱湖生態工商旅遊城市。
—— 人文高郵:繼續弘揚新時期高郵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打造學習型城市,培養、引進各類人才,不斷增強廣大幹部民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主人翁意識。推進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整治和培育文化市場發展環境,加快廣播、電視、網路等新聞傳媒和文化產業的改革與發展步伐,成功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讓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高郵交相輝映。
小康社會的藍圖已經繪就,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已經明確,只要我們精誠團結,上下同欲,頑強拼搏,務實奮進,就一定會迎來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生態優良、人民安康的新高郵。
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新一輪追趕式發展的起始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八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全力組織新一輪追趕,大力開展“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強力推進各業經濟快速發展,以更新的姿態,更高的鬥志,更強的本領,搶抓發展新機遇,拓寬增長新空間,實現追趕新目標。
主要調控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以上;財政收入增長2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
(一)提升開放水平,大力培育發展優勢
迅速啟動東方郵都建設。按照通過10年的努力,把高郵打造成國內著名、世界聞名的東方郵都的總體構想,迅速實施“651”計畫(六大項目、五大中心、一個產業園),即:建設
盂城驛站項目、郵驛博物館項目、郵都廣場項目、郵驛禮俗項目、郵驛旅遊項目、古
南門大街項目;建設郵文化產品研發、設計中心,郵品實物和網路交易中心,郵品展示中心,郵文化產品生產、製造中心,東方郵都現代物流中心;規劃建設1.5平方公里的郵文化產業園。抓緊郵文化及其產業項目包裝,重點引進包裝、彩印和光纜、電纜、電子通訊等龍頭企業,形成獨具特色的郵品和信息化產品研發、策劃、生產、行銷產業鏈;積極進行廣告策劃、形象設計和無形資產開發,開通東方郵都網站,提高資源品牌的對外知名度。
強勢推進重大項目突破。精心組織“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實施重大項目“185”工程,即推進和實施超3000萬元項目100個以上,實施率80%以上,累計當年用款占投資規模50%以上。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市領導掛帥、部門掛聯、具體工作班子掛圖作戰的機制,強化效能監察。舉全市之力,圍繞“主攻多晶矽、發展單晶矽、打通產業鏈”的思路,規劃建設5—10平方公里的矽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謀求矽太陽能光伏產業鏈項目的重大突破。全面實施96個總投資37億元的千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力爭85%以上的項目在年底竣工投產。以沿河大開發為統領,科學規劃沿河開發、外環產業長廊、城區工業布局、鄉鎮工業集中區布局。整合園區力量,多方籌措資金,提高承載重大項目能力,促進一批體量大、有影響的重大項目落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確保完成70萬平方米,爭取80萬平方米。新增入園企業295家,入園項目320個。
繼續組織招商引資攻勢。註冊外資實際到賬4500萬美元,同口徑增長40%以上;實際利用民資72億元,其中域外民資48億元,增長30%以上。不斷加大招商力度,充實、加強專業招商隊伍,保證300人以上常年專業、駐外招商;全面整合招商資源,暢通信息交流渠道,積極運用好委託招商、網路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方法;繼續實行註冊外資實際到賬、新增民營註冊資本每月通報排名制。進一步鼓勵企業圍繞新品開發、提質擴產及產業鏈的前延後伸尋找合作夥伴,做大做強。組織參加揚州“煙花三月”經貿活動,舉辦第四屆雙黃鴨蛋節,每月在四大戰區舉行集中簽約、推介活動。
大力推動全民創業開展。完善政策,加強宣傳,積極鼓勵更多居民、農民、幹部、職工創辦實業、興辦企業。引導民營企業走“高、大、外、品”發展之路,提高競爭力,提升發展質態。最佳化創業環境,加強協調服務,在用地、用電和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新發展私營企業1000家、個體工商戶5000戶,新增民營註冊資本26億元。
積極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培養和壯大人才隊伍,調整和最佳化人才結構,健全和完善用人機制,加快發展人才市場,用好人才開發資金。組織各類專業培訓1800人次以上,引進急缺人才500名。
(二)突出工業興市,著力推動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明確發展目標。全部工業和列統工業實現產值均增長40%;培植億元企業40家以上,其中10億元企業4家;完成工業投入42億元;實施3000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40個以上,其中超億元的10個以上。
突出發展重點。扶持城區工業發展。全面落實《關於鼓勵加快城區工業發展的政策性意見》,動員和鼓勵城區工業企業放眼長遠,搶抓機遇,調整結構,加快發展,退城進園企業不少於8家;發揮“兩區三園”載體功能,增強吸納能力,促進工業項目落戶,壯大城區工業規模,形成產業集聚。推進強勢增長點。圍繞電動工具、單晶矽及破方切片等232個近50億元的在手增長點,落實專人跟蹤,明確責任要求,確保提前投產達產。培育五大支柱產業。機電製造業重點發展電線電纜、電動工具、液壓機械、電子信息產品等,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70億元,增長40%以上;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矽太陽能、LED及節能燈具、潔淨能源等,實現產值12億元,增長80%以上;紡織服裝業積極申報中國羽絨服裝製造名城,重點培育服裝加工及鞋業製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30億元,增長42%以上;農副產品深加工業重點培育鴨業、糧油加工、飼料加工、水產品加工、天然藥品及環保產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15億元,增長35%以上;郵文化產業致力發展高檔彩印、包裝等,規模以上企業力求有較快的發展。
加快自主創新。推進科技創新“四十”工程,即實施10個產學研示範項目,爭取10個國家級專項,創建10個省級以上名牌,引進10個精品科技項目。繼續推進“3+1”科技支持工程,實施“三新”項目400項,其中開發新產品220個,省以上重點新產品12個,高新技術產品25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家。組織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100”工程;發展壯大蘇北星火帶高郵電線電纜科技先導產業,實現產值30億元。
強化優質服務。深入開展“服務廠商行”活動,加大融資服務力度,搞好銀企對接,新增貸款5億元。建立新型擔保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和下崗職工創業提供擔保。推動組建和完善行業協會或商會2—3個,規範運作。切實做好企業減負工作,繼續推行現場辦公制、周五會辦制、一事一議制、一企一策制和“寧靜生產經營日”等制度。幫助企業引進和培訓技術工人,解決用工難問題。
提升建築業發展水平。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5億元,施工面積64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1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達4.6萬人。創省優工程10個,市優工程30個,縣優工程40個。加大對外開拓力度,發展西部建築市場。做好建築工程魯班獎和弘盛集團特級資質申報工作,啟動弘盛集團改制。
(三)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建設小康農村
大力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升綠色五業水平,形成550萬隻鴨、650萬隻鵝的飼養規模,以羅氏沼蝦為重點做強特種水產業,水稻單產增長5%以上,新增造林折實面積5萬畝。組織實施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三品三創”工程,推廣優新適用技術,推進標準化建設,規範農業投入品管理,爭創揚州
知名商標4個、
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
名牌產品1個。積極創建綠色食品基地市。大力發展含稅農業,增強農副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做大做強高郵鴨集團等10家國家、省和揚州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力爭建成蝦苗場和水產食品加工集中區,培育年銷售額在5億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個、3億元以上的1個、1億元以上的4個。深化農業服務體系改革,創新農村土地經營制度,促進土地從資源向資本轉化,從實物形態向價值形態轉化。紮實抓好農作物病蟲害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重視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完善菜肉市場質量安全準入制度。培育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創造條件組建羅氏沼蝦、高郵鴨省級行業協會,爭取8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列入揚州市級以上示範行列。
加速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為導向,區分不同行業、工種、崗位,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全年達2.5萬人次。建立和完善鄉鎮職業介紹所,發展定單勞務,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力爭新增勞動力轉移1.5萬人。鼓勵扶持種養大戶、運銷大戶、經紀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鎮村幹部帶頭創業,支持農民以產品、技術、資金等要素入股,採取合夥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努力提高工資性和資本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
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紮實抓好新一輪建設農村、造福農民的實事工程。突出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的“三清工程”和農業污染治理,繼續組織碧水工程攻堅戰,市級疏浚整治1—2條骨幹河道,各鄉鎮疏浚5公里以上中溝級河道,各村疏浚1公里以上小溝級河道。統籌推進農村改水和二次改水,逐步擴大城區供水圈,力爭鄉鎮自來水普及率達95%。繼續抓好農村道路建設,不斷完善道路交通網路,基本達到道路硬質化、溝系標準化、路邊林帶化和管護規範化。進一步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後備資源開發整理力度,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和土地復墾整理步伐。推廣新型水稻插秧機150台,新型秸稈還田機械100台。逐步推行鎮村垃圾集中處理,積極鼓勵太陽能、秸稈氣化、沼氣等衛生節能型設施的套用,組織農村衛生清潔戶的創建活動。逐步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四)加強市場培育,積極拓展服務領域
發展現代物流業。依託現有產業優勢,以服裝城建設為契機,迅速推進五金機電城、農貿城等重大市場項目的落戶,儘快形成富有特色的市場集群。發揮公路水運一體、便捷高效的交通網路優勢,著力構築立足
蘇中、面向華東、輻射華北的大流通格局。充分利用現有倉儲、運輸企業和物流設施,以高郵港口碼頭建設、東方郵都物流中心建設為龍頭,培育一批規模物流企業。引導企業轉變經營理念,打破以自我為主的物流模式,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
拓展新興服務業。發展會計、律師、諮詢、策劃等中介服務組織,扶持發展針對農民的專業培訓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統籌規劃建設基礎傳輸網路,以互利互惠為原則,以互聯互通為手段,促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聯通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全市的電子信息平台。
提升傳統服務業。編制商貿業總體規劃。提升商業步行街等特色商業街區質態,繁榮城市商貿業。倡導創辦維修、清潔、環衛、綠化等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鼓勵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組建商業聯合會,促進商貿業規範協調發展。
開發特色旅遊業。突出“郵都、古城、水鄉”特色,加快整合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旅遊接待人數增長20%以上,旅遊收入4000萬元,爭創3個三星級酒店、2個A級景區。規劃建設東方郵都旅遊項目工程、漢文化景區,繼續實施鎮國寺景區建設工程、農業生態觀光、民俗宗教風情游項目,包裝
龍虬莊遺址、東湖度假村、蘆葦場改建擴建項目向外招商。積極啟動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五)加快建設步伐,繼續改善城鄉面貌
強化規劃編制工作。以建設郵都特色名城、濱湖旅遊名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提高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啟動編制《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和《綠地系統保護規劃》。加大效能監察力度,強化規劃實施的跟蹤管理。
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在抓好上年度結轉工程的同時,實施新一輪城市建設“十大工程”,重點抓好文游路南北兩段、新華路等道路改造建設和府前街、萬金路靚化工程以及
秦郵路、文游路、外環路、城區間隙帶的綠化工程,積極推進開發區投資服務中心、公安交警指揮大樓、國稅大樓、國際華僑大酒店、蘇源賓館、時代廣場、國貿大廈、潤和現代城、人民醫院病房樓等樓宇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北澄子河城區段改造和“1+6”活水工程,抓緊建設郵都廣場、客運中心,加快歐洲城、通達花園、盛豐福邸、清華園二期、步康花苑等一批現代化小區建設,加快玉帶園、鄧橋三期舊城改造項目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建設。抓好后街後巷、農貿市場及公廁、環衛設施的改造,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及截污管網、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中心鎮建設,抓好鎮村布局規劃的實施和“十百千”創建工作,進一步增強重點中心鎮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紐帶牽引和輻射作用。探索村莊建設方式,各鄉鎮、園區圍繞工業集中區,先行啟動2個農民集中居住區。
加強城市經營管理。創新經營機制,充分發揮土地儲備中心、城投公司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拓寬經營城市的思路,正確把握城市建設經營規律,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先征地後配套、先儲備後開發、先做環境後出讓,提高城市開發經營水平。深入開展“三城同創”,圍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的具體目標,實施跟蹤督查,爭取省級調研。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強化“三級管理、四級網路”建設,推動城管重心向城鄉結合部、鄉鎮延伸、擴展。推進社區軟硬體建設,強化社區物業管理。認真抓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市內在品位和對外形象。
推進交通工程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關於加快我市骨幹公路建設議案的決議》,年內交通工程總投資規模2.97億元。配合省和揚州市建設界臨沙公路12.5公里、安大公路一期工程高郵段12.4公里、京杭運河“三改二”工程高郵臨城段11公里;開工建設揚菱公路送橋段4.5公里、改造澄營公路25公里;完成鄉通村公路掃尾項目92公里。搞好農村公路專項調查,細化“十一五”期間鄉村公路建設方案。強化路政管理,糾正制止非法占用、非法挖掘損壞公路路產行為。
(六)穩步推進改革,不斷增強持續發展動力積極啟動企業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和規範法人治理結構,加大行政推動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實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企業家素質高的重點骨幹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組建2家以上股份有限公司,為企業上市融資打好基礎。
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搞好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抓緊研究其他類型事業單位改革方案。推廣改制試點單位經驗,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積極穩妥實施產權置換和職工身份置換,妥善安置分流人員,落實各項社會保障措施。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按需按崗聘用。深化工資分配製度改革,推行多元化分配辦法,強化激勵考核,實行工資與績效掛鈎。
不斷完善公共財政管理。加強稅法宣傳,堅持依法治稅,規範征管行為,加大征管力度。發揮財政槓桿作用,強化財源基礎建設,堅持統籌發展策略,最佳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逐步實現財政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實行“鄉財市管”,規範鄉鎮財政管理,防範鄉鎮財政風險;實施新一輪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切實保證市鄉兩級基本運轉。
(七)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構建和諧社會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和完善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機制,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引導民眾轉變擇業觀念,支持失業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實施“零就業”家庭援助行動,加強就業再就業培訓,提高公共就業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網路
加快完善社保體系。依法推動社會保險工作,努力提高社保覆蓋率和從業人員參保率,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96%以上。在試點基礎上,推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擴大參保面,健全並落實困難民眾醫療救助制度。規範企業用工行為,全面簽定勞動契約、集體契約、工資協定,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切實關注弱勢群體。全面實施城鄉低保,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低收入民眾基本生活。重視老齡工作,加快敬老院建設,提高五保集中供養率。關心困難民眾生活,落實各項扶助殘疾人的優惠政策,廣泛開展慈善捐贈、民眾互助、扶貧幫困等社會扶助活動,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繼續推進住房分配貨幣化,完善以住房租賃補貼為主的廉租房制度,抓好經濟適用房建設,儘快解決城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深化“平安高郵”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提高人民民眾的安全感。組織開展建設“法治江蘇合格市”活動,全面啟動“五五”普法工作。落實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完善司法信訪聯動機制,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構建大信訪格局,認真開展經常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大安全投入,完善責任體系,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高度重視交通、消防安全,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健全重大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等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預案。
(八)注重協調發展,努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推進教育現代化。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加大教育投入,嚴格規範教育收費行為,鼓勵社會捐資助學和投資辦學,改善農村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全市農村中心國小、中心國中基本達到省合格學校標準。重視素質教育,高水平、高質量地辦好九年義務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和學前教育。繼續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提高辦學水平。實施市實驗國小遷建、職教中心實訓基地建設、2所高中創三星級等項目。
加快公共衛生建設。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覆蓋率90%以上。加強城鄉愛國衛生工作,廣泛開展衛生鎮村創建活動。新建無害化衛生廁所7000座。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藥品供應網、監督網,推進醫藥行業誠信建設。
繁榮城鄉文化。啟動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加速建設和完善一批文化景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繁榮民眾文化。加快發展廣播電視事業,建設數位電視環網,全面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行政村通播率達100%,自然村光纖開通率達80%,農村廣播混合覆蓋率達60%,新增有線電視用戶8000戶。繼續實施全民健身“八個一工程”,努力提高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水平。做好新一輪修志工作。
提高人口計生水平。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確保計畫生育率在98%以上。開展“親子園教育”、“關愛女孩”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加大計生依法治理力度,落實企業法定代表人計生責任制。加強流動人口計生工作,認真執行計畫生育獎勵政策。
重視資源環境工作。落實保護耕地的各項措施,節約土地資源,積極爭取農用地轉用計畫,盤活閒置和存量土地,保障項目用地。推進節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引進和推廣套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引導企業加快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加強對重點行業的環境治理和監管,嚴格執法,建立健全環境安全應急體系。抓好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建設。
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增強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紮實開展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創建,營造全面開放、文明有序的人文環境。加快建設學習型城市,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市民綜合素質。擴大基層民主,拓寬民主渠道,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民主制度,保障民眾依法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認真做好外事、僑務和對台工作。支持駐郵部隊建設,加強國防教育和民兵預備役、人防、徵兵等工作。開展爭創新一輪省級雙擁模範城活動,落實雙擁政策,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係。
同時,做好統計、物價、民族、宗教、檔案、氣象等工作。
政府自身建設
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事業任重道遠。我們將以良好的精神狀態,科學的行政方式,務實的工作作風,奮發進取,勇於爭先,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加強學習,不斷開拓創新。深入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勤奮學習,善於思考,全面提高理論素養和工作水平,增強運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的手段推進工作的能力,著力破除影響發展的陳舊觀念和思維定勢,消除阻礙發展的體制障礙和機制約束,化解制約發展的要素瓶頸,傾力為發展服務,全力為發展鼓勁,鼎力為發展開路。勇於實踐,銳意創新,常葆勇往直前的闖勁,迎難而上的拼勁,百折不撓的韌勁,用創新的理念搶抓機遇,用創新的思維破解難題,用創新的制度激發活力,用創新的工作拓展新路,實現追趕式發展的新突破。
(二)規範行為,嚴格依法行政。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理念。認真貫徹依法治市方針,全面實施《行政許可法》和《公務員法》,不斷增強依法行政能力,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提高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水平,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加強誠信社會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公平和公正。進一步堅持科學決策程式。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工作。加快發展電子政務,健全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提高政策措施和政務活動的透明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進一步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深入開展機關作風評議,完善行政服務網路,強化行政服務中心功能,實行“兩集中、兩到位”,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不斷最佳化投資軟環境;健全績效考核機制,激勵公務員勤奮工作,建功立業;狠抓工作落實,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確保政令暢通。
(三)善謀全局,注重統籌協調。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的關係,推進城市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為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實現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堅持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研究,善於從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和本地經濟社會特點來分析問題,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正視發展中的困難和矛盾,增強化解能力,提高落實本領,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努力使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檢驗。堅持走民眾路線,完善“走門串戶、聯繫民眾”制度,傾聽民眾呼聲,體察民眾疾苦,關心民眾生活,真心誠意為民辦實事。
(四)強化監督,確保廉潔自律。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和民主監督制度,強化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規範領導幹部從政行為,真正形成用制度規範、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約束機制。推進糾風專項治理工作,嚴肅查處各種腐敗行為,切實解決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健全政府採購制度,建立重大項目、活動、決策保廉體系,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勤儉辦一切事業,珍惜民資民力,反對奢侈浪費。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辦好人大代表的建議、議案和政協提案,配合審判機關對行政行為所進行的司法審查和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不斷改進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