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蟲害防治

水稻病蟲害防治

水稻病蟲害防治講述了水稻常見的病蟲害及其防治辦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病蟲害防治
  • 種子期:惡苗病,稻瘟病,白葉枯病
  • 主要害蟲:三化螟
  • 分櫱期:稻癭蚊
種子期,秧田期,分櫱期,抽穗期,防治技術,稻白葉枯病,稻瘟病,主要害蟲,三化螟,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薊馬,稻苞蟲,稻縱卷葉螟,

種子期

1、惡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惡霉靈、鬥神、咪鮮胺、多菌靈、丙環唑、矽唑咪鮮胺。
惡苗病惡苗病
白葉枯病白葉枯病

秧田期

  1. 白葉枯、細條病:絡氨銅葉枯唑氯溴異氰尿酸硫酸鏈黴素
  2. 稻薊馬: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

分櫱期

  1. 稻縱卷葉螟:吡·殺單、阿維·毒。
  2. 胡麻斑病:稻瘟靈、20%氟矽唑咪鮮胺

抽穗期

  1. 稻瘟病三環唑氟矽唑硫磺、鬥神、咪醯胺-三環唑、稻瘟靈咪鮮胺
  2. 紋枯病井岡黴素、鬥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惡霜嘧銅菌酯(高科)、烯肟菌胺(愛可)。
  3. 螟蟲三唑磷殺蟲單甲維鹽、毒死蜱。
  4. 稻縱卷葉螟:吡·殺單、阿維·毒。
  5. 白葉枯、細條病:鬥神、絡氨銅葉枯唑
  6. 穗枯病:三環唑氟矽唑咪鮮胺、三唑酮。
  7. 稻稈腐病:稻瘟靈、惡霜嘧銅菌酯、咪鮮胺

防治技術

稻黑色菌核稈腐病
水稻成株期莖基部的一種真菌病害,又稱水稻莖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亞門的小球雙曲孢和卷喙雙曲孢。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的小球腔菌。病菌侵害莖基部葉鞘,形成橢圓形或紡綞形黑色斑,後擴大至整個葉鞘,莖稈上也有大塊黑斑,後期的莖基部腐爛,植株青枯,莖腔內有大量小球狀黑色顆粒狀的菌核。成熟後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時附著在秧苗基部,以菌絲從傷口或葉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為弱寄生菌,喜高溫高濕,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飛虱多的田塊病害更重,常造成複合侵染。防治方法應以加強肥水管理為主,結合治蟲防病,輔以適時噴藥。

稻白葉枯病

水稻葉部的一種細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黃單胞稻致病變種。病菌從根、莖、葉部的傷口或水孔侵入稻體,在維管束的導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櫱期最易受害。秧苗葉片多表現葉枯症狀。在感染品種上多出現急性凋萎症狀,病斑青灰色水漬狀,病葉迅速捲曲凋萎,在抗病品種上產生褐色枯斑。病菌的發育適溫26~30℃,在病殘體上越冬,稻種亦可帶菌,經風雨傳播。氮肥過多和低洼積水田發病早而重。颱風暴雨後,病害常在感病品種上迅速擴散。防治措施:選栽抗病品種、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關鍵,並結合藥劑防治。
稻矮縮病
稻苗上的一種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腸孤病毒組的稻矮縮病毒。病毒呈粒體球狀。傳毒介體有黑尾葉蟬電光葉蟬和大斑黑尾葉蟬等,循回期14~20天。病害可在蟲體內增殖,並經卵傳到子代,該病毒寄生範圍廣,病株矮縮,不及正常高度的1/2,分櫱增多,葉色時暗綠,葉片僵硬,葉鞘上有黃白色與葉脈平行的繼續的條點,偶有散生的。分櫱期和苗期受害的病株矮縮,不能抽穗。抽穗後感染的,結實率和千粒重降低。病株根系發育不良,大多老朽。品種間抗病性差異較大。防治傳毒介體昆蟲是防病的關鍵。
又稱白稈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種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亞門的藤倉赤黴菌。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串珠鐮孢。從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病。病株徒長,瘦弱,黃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極易識別。病株基部節上常有倒生的氣生根,並有粉紅霉層。病菌發育適溫25℃左右,種子帶菌。選用無病種子或播種前用藥劑浸種是防治的關鍵措施。
對發病稻田,應掌握孕穗期病株率達30%~4%時施藥。藥液要噴在稻株中、下部。採用潑澆法,田裡應保持3~5厘米澆水層。施用井崗黴素時,最好在雨後晴天進行,或在施藥後兩小時內不下大雨時進行。畝用5%井崗黴素水劑100~150毫升,或井崗黴素高濃度粉劑25克,任選一種,對水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400千克潑澆。
重點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區的2代3化螟的防治,並以水稻處於孕穗到齊穗以前的稻田為重點。畝用5%殺蟲雙大粒劑1~1.5千克撒施,也可畝用25%殺蟲雙水劑150~200毫升,或25%殺蟲雙水劑100毫升加BT乳劑100毫升,任選一種,兌水60~75千克常規噴霧,或兌水5~7.5千克低量噴霧。
應掌握小若蟲高峰期,每百叢蟲量達1500頭以上時施藥防治。用藥時應注意先從田的四周開始,由外向內,實行圍殲。噴藥要均勻周到,注意把藥液噴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25克,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0~25克,或20%葉蟬散乳油150毫升,任選一種,兌水75~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兌水5~7.5千克低量噴霧。
以遲中稻田為重點,掌握低齡幼蟲盛期,每百叢水稻有蟲10~20頭時施藥。畝用90%晶體敵百蟲75~100克,或50%殺螟松乳油100~250毫升,或BT乳劑150~200毫升,任選一種,兌水75~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兌水5~7.5千克低量噴霧。
重點防治主害代。在低齡幼蟲期,每百叢水稻有初卷小蟲苞15~20個,或穗期每百叢有蟲20頭時施藥。畝用25%殺蟲雙水劑150~200毫升,或50%殺螟松乳油72毫升,任選一種,兌水60~72千克常規噴霧,或兌水5~7.5千克低量噴霧。施藥時間以傍晚為宜。
大力推廣穗期使用粉銹寧新技術。在水稻孕穗期,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100克,對水常規噴霧或低量噴霧,可有效地防止雜交稻早衰,還可兼治稻紋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多種穗期病害。
  1. 為害狀:用口器刺吸莖桿汁液、穀粒汁液,造成植株枯黃或秕谷,減產甚至失收。主要為害早晚稻早抽穗或遲抽穗的稻田。
  2. 藥劑防治:在水稻抽穗期進行藥劑防治,早晚露水未乾時噴藥效果最好。每畝可選用:⑴、80%敵敵畏乳油75~100毫升。⑵、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⑶、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廣,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還使稻米品質降低。
症狀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發病,按發生部位和表現的症狀可以分為苗瘟、葉瘟、葉節瘟、節瘟、穗頸瘟和穀粒瘟。
苗瘟多由病種子引起,發生在秧苗三葉期前,一般無明顯病斑,但秧苗常常變黃褐色枯死。葉瘟發生在稻葉上,又隨氣候條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現為急性型、慢性型、褐點型和白點型等四種類型。葉節瘟葉耳葉舌葉環發病稱為葉節瘟。葉耳易感病,初為淡綠色病斑,後向葉環、葉舌發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規則。節瘟多在穗頸下第一、二節發生,初表現褐色或黑褐色小點,後環狀擴大至整個節部。穗頸瘟和枝梗瘟發生在穗頸、穗軸和枝梗上,病斑初為水漬狀淡褐色小點,以後圍繞穗頸發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穗頸發病早的形成白穗,遲的穀粒不飽滿。穀粒瘟發生在穀殼和護穎上造成橢圓形褐色斑點,穀粒不飽滿,米質變黑。
病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病菌的菌絲內生,從病部氣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2~8個隔膜,其頂端可陸續產生分生孢子5~6個,多達9~20餘個。分生孢子呈梨形,初無隔膜,成熟時常為兩個隔膜,密集時呈灰綠色。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長出侵染絲,侵入寄主組織危害。
發生特點:稻瘟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春天當氣溫回升到20攝氏度左右時,若遇降雨,就會不斷地產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帶,引起周圍秧田或稻株首先發病,另一途徑是播種病谷,引起苗瘟。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來源。
稻瘟病的發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種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其中品種抗病性的相對穩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種的變化而發生變異。肥水管理的好壞是影響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氣候條件是影響病害發生流行的必要條件。
它是水稻中、後期的重要病害之一,發病輕重及對水稻影響的大小與發病早遲有關,抽穗前發病對產量影響較大。
症狀:白葉枯病主要在葉子上表現症狀,有葉緣型和凋萎型。葉緣型常見於分櫱末期至孕穗期發生,病菌多從水孔侵入,病斑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生黃褐或暗綠色短條斑,沿葉脈上、下擴展,病、健交界處有時呈波紋狀,以後葉片變為灰白色或黃色而枯死。秈稻病斑為黃褐色,為灰白色。田間濕度大時,病部有淡黃色露珠狀的菌膿,乾後呈小粒狀。凋萎型一般發生在秧苗移栽後一月左右,病葉多在心葉下1~2葉處迅速失水、青卷,最後枯萎,似螟蟲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葉片相繼青萎。病株的主櫱和分櫱均可發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叢。
病原:病原是黃單孢桿菌屬的一種,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菌體一端生1~2根線狀鞭毛。病菌的生育溫度最低10℃,最高40℃,最適溫度26~28℃,病菌為好氣性細菌。病菌對熱較敏感,致死溫度為53℃,10分鐘(潮濕狀態),在乾燥有膠質保護狀態下,致死溫度為57℃,10分鐘。病菌的存活期與環境條件關係密切。從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鑑別品種上測定,其致病力有強有弱,大致可分為四群菌系。Ⅰ群弱,Ⅱ群為中等,Ⅲ及Ⅳ群較強及強。
發生特點:白葉枯病主要在種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來源,新病區以病谷種為主,老區以病草為主。帶菌稻種播種後,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發病。拔秧移栽時造成大量傷口,有利於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個途徑。灌溉水和暴風雨是病害傳播的重要媒介。其發生、流行與氣候、肥水管理、品種等都有密切關係。
症狀:在水稻葉片上,病斑初時為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斑點,以後形成一條條暗綠色至黃褐色條斑,很快在葉脈間伸展。條斑可擴大到寬約1mm,長約10mm以上,其後轉為黃褐色。發病嚴重時,病斑融聚呈不規則的黃褐色至潔白色斑塊。病株矮縮,葉片捲曲,烈日下卷葉更明顯。
病原:細菌性條斑病菌與白葉枯病菌相似,也是黃單孢桿菌屬的一種,但在生理、生化反應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差異。
發生特點:細菌性條斑病也白葉枯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侵染途徑主要為氣孔,也可由傷口侵入,有時也從機動細胞處侵入。
稻紋枯病發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從苗期到穗期都可發生,尤以分櫱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葉鞘,次為葉片和穗部。
症狀:病害發生先在葉鞘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的小斑點,擴大呈橢圓形,最後呈雲紋狀,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葉鞘。病鞘因組織受破壞而使上面的葉片枯黃。在乾燥時,病斑中央為灰白色或草綠色,邊緣暗褐色。潮濕時,病部長有許多白色蛛絲狀菌絲體,逐漸形成白色絨球狀菌塊,最後變成暗褐色菌塊,最後變成暗褐色菌核,菌核容易脫落土中。另外也能產生白色粉狀霉層,即病菌的擔孢子紋枯病嚴重危害時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叢腐爛而死。
病原:稻紋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無性時期產生菌絲和菌核,有性繁殖體是擔孢子。菌絲白色,老熟時淺褐色,主枝與分枝成銳角,分枝處溢縮,離分枝不遠處有分隔,菌絲能在寄主體內生長,也能在寄主表面結成菌核。
發生特點:紋枯病的發生和危害,受菌源數量、水肥管理、種植密度、品種抗病性和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長期淹灌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過遲,使稻株內部纖維素、木質素減少,莖桿變細,組織軟弱,不僅有利於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紋枯病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菌絲或菌核在病稻草或雜草上越冬。水稻成熟收割時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來源。菌核生活力很強,數量又多,一般發病田塊存留在土中每畝達5~10萬粒,重病田可高達100萬粒以上,春耕插秧後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發生長菌絲,從氣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組織內部不斷擴展,繼續生長菌絲和菌核,進行再次侵染。

主要害蟲

三化螟

三化螟只危害水稻,是一種單食性的害蟲。
形態特徵:成蟲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黃色,中央有一個黑點,腹部末端有一束黃褐色絨毛,產卵後脫落。雄蛾前翅淡褐色,翅尖至內緣中央附近有一斜帶,中央有一個黑色點,外緣七個黑點。卵塊長橢圓形,中央稍隆起,覆蓋黃褐色絨毛,卵塊內卵粒,中央三層,邊緣一、二層。幼蟲 體為乳白色或淡黃綠色。腹足不發達。蛹初為黃白色,後變黃綠色,雄蛹觸角長達翅長的7/8,後足伸長達第七或第八腹節。雌蛹觸角長達翅長的1/2,後足伸長達第六腹節。
發生特點:成蟲口器退化,白天靜居在稻叢中,黃昏開始活動,有強烈的趨光撲燈習性,夜間交尾和產卵。在產卵時有選擇生長嫩綠茂密的水稻產卵。秧田卵塊多產於葉尖,大田卵塊多產於稻葉中、上部。雌蛾一生可產卵1~5塊,卵粒100~200多粒。
初孵幼蟲叫蟻螟,蟻螟破卵殼後,以爬行或吐絲漂移分散,自找適宜的部位蛀入危害。秧苗期蛀入較難,侵入率低。分櫱期極易蛀入,蛀食心葉,形成枯心苗。幼蟲一生要轉株數次,可以造成3~5根枯心苗,形成枯心塘。圓桿拔節期蟻螟侵入較難,孕穗到破口露穗期為蟻螟侵入最有利時機,也是形成白穗的原因。幼蟲轉移有負苞轉移習性。幼蟲老熟的第一、二代在近水面處稻莖內化蛹。越冬幼蟲在稻樁結薄繭過冬,4~5月在稻樁內化蛹。

縱卷葉螟

危害水稻的縱卷葉螟有兩種,稻卷葉螟和顯紋縱卷葉螟,四川省稻縱卷葉螟五十年代零星發生,六十年代局部地區間歇發生成災,到七十年代嚴重發生,已成為水稻主要害蟲之一。發生特點:稻縱卷葉螟晚間活動,有趨光性,向嫩綠茂密的稻株產卵。稻縱卷葉螟產卵分散,一處產一卵,少數一處產2~3粒,。顯紋縱卷葉螟產卵在稻葉背面,以三五粒排成魚鱗狀,散產的少。有遠距離遷區和群集特性。
初孵幼蟲先在心葉或嫩葉上取葉肉,隨後吐絲,縱卷單葉管狀蟲苞,一苞一蟲,三齡後轉移危害,蟲齡增大,蟲苞擴大,危害越為嚴重。每頭幼蟲能食害5~9葉。(顯紋卷葉螟的蟲苞有1~4頭,多達7頭。)

稻飛虱

稻飛虱以褐色灰飛虱和背飛虱危害最大。稻飛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間稻株下部的葉鞘和莖的組織內,刺吸稻莖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現不規則的長形褐斑,嚴重時,稻株基部變為黑褐色。由於莖組織被破壞,養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漸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後的下部稻莖衰老,稻飛虱轉移上部吸嫩穗頸,使稻粒變成空殼或半飽粒,同時灰飛虱能傳播水稻病毒病
稻飛虱種類很多,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
(一)、褐飛虱
形態特徵:成蟲長翅型:雌蟲,小盾板中間黃褐色,兩邊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個。雄的全部黑色。短翅型:雌蟲小盾板中間豆漿色,兩邊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個。雄蟲全部黑色。卵:紅長0.8毫米,長卵圓稍彎,初產乳白色,漸變灰黃色,在較細一端出現一對黃色的眼點,卵成塊,常15~30粒排列,卵痕不顯著,卵塊產在葉稍內側,表皮常腫。若蟲體近橢圓形,腹部末端渾圓,初齡若蟲體淡黃,眼暗赤黑色,腹背3~4節後緣白橫帶明顯。大齡若蟲腹背白斑與白橫帶更明顯,體色黃褐或暗褐色。
(二)、白背飛虱
形態特徵:成蟲長翅形:雌蟲的小盾片中央黃白色,兩側暗褐色,雄蟲較小,小盾片中央白色,兩側黑色。短翅形:雌蟲小盾片幾乎成黃白色,兩邊淡灰色,雄體灰黑(田間不易見到)。卵:長卵圓形略彎,眼點紅色,卵塊排列松,成單行,卵帽不露出產卵痕外。若蟲橄欖形,腹末較尖,幼齡體灰白,以後變灰褐色,落水時後足左右平伸。
發生特點:白背飛虱成蟲在水稻莖稈和葉背危害,一般取食部位都比褐飛虱灰飛虱為高,有趨光性和趨嫩性。產卵都在葉稍肥厚處,也有產在葉片礎部中脈內和莖稈中。產卵痕較灰飛幾時和褐飛虱為大,成蟲和若蟲均能危害,但以分櫱盛期至孕穗期抽穗期最為適宜。此時繁殖快,數量大,危害重。
灰飛虱在稻田中多產卵於稗草上,其產卵部位,都在稻、麥、稗草的下部葉稍及葉片基部中脈組織中。又能傳播稻、麥、玉米等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小麥叢矮病,玉米粗矮病。
防治方法:
  1. 滴油殺蟲。每畝滴廢柴油或廢機油400~500克,保持田中有淺水層20厘米,人工趕蟲,蟲落水觸油而死亡。治完後更換清水,孕穗期後忌用此法。
  2. 撒毒土。每畝用1.5公斤樂果粉、2公斤濕潤細土撒施。
  3. 用藥噴施,用40%樂果乳劑0.5公斤加水800~1000公斤噴施。

稻薊馬

稻薊馬很小,成蟲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若蟲和成蟲相似,淡黃色,很小,無翅、常卷在稻葉的尖端,刺吸稻葉的汁液。被害的稻葉失水捲曲,稻苗落黃,稻葉上有星星點點的白斑,心葉萎縮,遠看象火燒一樣。揚花時稻薊馬聚.
防治方法:由於稻薊馬很小,一般情況下,不易引起人們注意,只是當水稻嚴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葉時才被發現,因此,要及時檢查,把稻薊馬消滅在幼蟲期。每畝用40%樂果乳劑1500~2000倍液,秧田和大田施藥後,都要保持水層。防治稻薊馬後要補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櫱恢復生長。

稻苞蟲

稻苞蟲又叫卷葉蟲,常常幾年發生一次,導致水稻大幅度減產。稻包蟲常見的有直紋稻苞蟲和隱紋稻苞蟲,以直紋稻苞蟲最為普遍。有些地區間歇發生,在山區和丘陵區為常發的蟲害。發生特點:成蟲白天飛行敏捷,每天上午8~11時,下午4~6時最為活躍,食喜苞類、芝麻、黃豆、油菜、棉花等的花蜜。凡是蜜源豐富地區,發生危害嚴重。每天雌蟲平均產卵120粒左右。產卵散產,有稻葉背面近中脈處,一張稻葉上產1~2粒,多有6~7粒。
1~2齡幼蟲在葉夾或葉邊緣縱捲成單葉小卷,3齡後卷葉增多,常卷葉2~8片,多可達15片左右,4齡以後呈暴食性,占一生所食總量的80%。白天苞內取食。黃昏或陰天苞外危害,一生食稻葉10多片。使植株矮小,穗短粒小成熟遲,無法抽穗,影響開花結實,嚴重時期稻葉全被吸光。
稻苞蟲一代危害雜草和早稻,第二代危害中稻及部份早稻,第三代危害遲中稻和一季晚季稻蟲口多,危害重。第四代危害晚稻世代重疊,第二、第三代危害最重。
稻苞蟲大發生主要6~7月份雨量多,濕度高,對稻苞蟲有利對天敵不利。
防治方法:
  1. 每畝用2.5%敵百蟲粉2公斤噴粉或甲六粉1公斤加細土10公斤撒毒土。
  2. 用90%晶體敵百蟲150克加水80~100公斤噴霧。

稻縱卷葉螟

幼蟲稍大便開始在水稻心葉吐絲,把葉片兩邊捲成為管狀蟲苞,蟲子躲在苞內取食葉肉和上表皮,抽穗後,至較嫩的葉鞘內危害。嚴重時,被卷的葉片只剩下透明發白的表皮,全葉枯死。
防治方法:用25%二二三乳劑250倍液,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時間應掌握在幼蟲的三齡前,並以傍晚用藥效果最好。防治後,要檢查效果,如果蟲口密度像以前那樣,應再治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