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薊馬

稻薊馬

昆蟲名,為纓翅目,薊馬科。北起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南至廣東、廣西和雲南,東自台灣及各省,西達四川、貴州均有發生。寄主於 水稻、小麥、玉米、粟、高粱、蠶豆、蔥、菸草、甘蔗等。 成、若蟲以口器銼破葉面,成微細黃白色斑,葉尖兩邊向內卷折,漸及全葉捲縮枯黃,分櫱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長、根不發、無分櫱,甚至成團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為嚴重,常成片枯死,狀如火燒。穗期成、若蟲趨向穗苞,揚花時,轉入穎殼內,為害子房,造成空癟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稻薊馬
  • 拉丁學名:Chloethrips oryzae(Wil.)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纓翅目
  • :薊馬科
  • 分布區域: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廣東、廣西、雲南、台灣、四川、貴州等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種群分布,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防治指標,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l~1.3毫米,黑褐色,頭近似方形,觸角7節;淡褐色、羽毛狀,腹末雌蟲錐形,雄蟲較圓鈍;
稻薊馬稻薊馬
腎狀形,長約0.26毫米,黃白色。
若蟲
共4齡,4齡若蟲又稱蛹,長0.8~1.3毫米,淡黃色,觸角折向頭與胸部背面。

發生規律

稻薊馬生活周期短,發生代數多,世代重疊,多數以成蟲在麥田,茭白禾本科雜草等處越冬。成蟲,常藏身卷葉尖或心葉內,早晚及陰天外出活動,有明顯趨嫩綠稻苗產卵習性,卵散產於葉脈間,幼穗形成後則以心葉上產卵為多。初孵幼蟲集中在葉耳、葉舌處,更喜歡在幼嫩心葉上為害。7、8月低溫多雨,有利於發生為害;秧苗期、分櫱期和幼穗分化期,是薊馬的嚴重為害期,尤其是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受害更全。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廣東、廣西、雲南、台灣、四川、貴州等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調整種植制度,儘量避免水稻早、中、晚混栽,相對集中播種期和栽秧期,以減少稻薊馬的繁殖橋樑田和輾轉為害的機會。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適期適量追施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長,減輕為害。防止亂施肥。

化學防治

防治時期:依據稻薊馬的發生為害規律,遭受稻薊馬的為害時期,一是秧苗四、五葉期用藥一次,二是本田稻苗返青期。這兩個時期應是保護的重點。即在秧田秧苗四、五葉期用藥一次,第二次在秧苗移栽前2-3天用藥。

防治指標

常見卷葉苗,葉尖初卷率約15%-25%,則列為防治對象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