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飛虱

褐飛虱

褐飛虱Brown rice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分類屬性:半翅目 同翅亞目 飛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 別名:褐稻虱,稻飛虱的一種。 褐飛虱有遠距離遷飛習性,是我國和許多亞洲國家當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蟲。褐飛虱為單食性害蟲,只能在水稻和 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後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飛虱
  • 拉丁學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
  • 別稱:褐稻虱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半翅目
  • 亞目:同翅亞目
  • 飛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
  • :褐飛虱屬
  • :褐飛虱
  • 分布區域:全國各稻區均有分布。
  • 亞目:同翅亞目
  • 英文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
分布區域,形態特徵,危害特徵,生活習性,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分布區域

1、 終年繁殖區:北緯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 少量越冬區:北緯19-25℃之間,又以北緯12℃左右以南為常年穩定越冬區。
3、 不能越冬區:北緯25℃以北的廣大稻區。
褐飛虱圖片褐飛虱圖片

形態特徵

(1)成蟲 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
長翅型體長3.6~4.8毫米,短翅型體長2.5~4.0毫米。黃褐、黑褐色,有油狀光澤。頭頂近方形,額近長方形,中部略寬,觸角稍伸出額唇基縫,後足基跗節外側具2~4根小刺。前翅黃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短翅型前翅伸達腹部第5~6節,後翅均退化。雄蟲陽基側突似蟹鉗狀,頂部呈尖角狀向內前方突出;雌蟲產卵器基部兩側,第1載瓣片的內緣基部突起呈半圓形。
(2)卵 產在葉鞘和葉片組織內,排成一條,稱為“卵條”。卵粒香蕉型,長約1mm,寬0.22mm。卵帽高大於寬底,頂端圓弧,稍露出產卵痕,露出部分近短橢圓形,粗看似小方格,清晰可數。初產時乳白色,漸變淡黃至銹褐色,並出現紅色眼點。
(3)若蟲 分5齡,各齡特徵如下。
1齡:體長1.1mm。體黃白色,腹部背面有一倒凸形淺色斑紋,後胸顯著較前、中胸長,中、後胸後緣平直,無翅芽。
2齡:體長1.5mm。初期體色同1齡,倒凸形斑內漸現褐色;後期體黃褐至暗褐色,倒凸形斑漸模糊。翅芽不明顯。後胸稍長,中胸後緣略向前凹。
3齡:體長2.0mm。黃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3、4節有一對較大的淺色斑紋,第7~9節的淺色斑呈山字形。翅芽已明顯,中、後胸後緣向前凹成角狀,前翅芽尖端不到後胸後緣。
4齡:體長2.4mm。體色斑紋同3齡。斑紋清晰,前翅芽尖端伸達後胸後緣。
5齡:體長3.2mm。體色斑紋同3、4齡。前翅芽尖端伸達腹部第3~4節,前後翅芽尖端相接近,或前翅芽稍超過後翅芽。
褐飛虱卵褐飛虱卵
褐飛虱危害稻株褐飛虱危害稻株

危害特徵

對水稻的為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直接吸食為害:以成、若蟲群集於稻叢基部,刺吸莖葉組織汁液。蟲量大,受害重時引起稻株癱瘓倒伏,俗稱“冒穿”,導致嚴重減產或失收。
②產卵為害:產卵時,刺傷稻株莖葉組織,形成大量傷口,促使水分由刺傷點向外散失,同時破壞疏導組織,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
③傳播或誘發水稻病害:褐飛虱不僅是傳播水稻病毒病——草狀叢矮病和齒葉矮縮病的蟲媒,也有利於水稻紋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為害。取食時排泄的蜜露,因富含各種糖類、胺基酸類,覆蓋在稻株上,極易招致煤煙病菌的滋生。

生活習性

① 10℃左右褐飛虱也能正常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自然變溫條件下,褐飛虱卵期胚胎發育的起點溫度為10.6℃。褐飛虱卵在25℃左右孵化率最高,達91.5%,完成胚胎髮育所需的時間與氣溫高低有密切關係,在15℃、20℃、25℃、28℃及29℃恆溫下卵期分別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12-13℃條件下褐飛虱4齡和5齡若蟲均能正常生活與活動。褐飛虱長翅型雄成蟲正常活動的溫度範圍為9-30℃,長翅型雌成蟲為10-32℃。在20-33℃溫度範圍內,隨著溫度升高,成蟲壽命縮短。褐飛虱雌成蟲壽命在25℃下為22天,在17-20℃時壽命長達30天。氣溫較高時,褐飛虱雌成蟲的產卵率較高。褐飛虱雌成蟲產卵盛期歷時10-15天,產卵高峰期通常持續6-10天。如果氣溫低於17℃,褐飛虱卵巢管不能發育,但將這些成蟲每天只放在較低溫度下幾小時,幾天后,它們在低於17℃的溫度下也能產卵。
②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褐飛虱外遷。褐飛虱在北緯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蟲源逐代、逐區呈季節性南北往返遷移,受季風進退的氣流制約。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5月份,隨西南氣流由中南半島遷入兩廣南部發生區(北緯19°到北回歸線),在該區繁殖2-3代,於6月份早稻黃熟時產生大量長翅型成蟲隨季風北遷,主降於南嶺發生區(北回歸線至北緯26-28°),7月中下旬南嶺區早稻黃熟收割,再北遷至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水稻黃熟時產生大量長翅型褐飛虱,隨東北氣流向西南回遷。在我省,北部地區褐飛虱從稻田南遷的時間比南部地區早,在沿江、蘇南地區常出現來自山東、淮北等地的褐飛虱成蟲回遷峰。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外來蟲源區,每年蟲源遷入的遲早和數量對當地褐飛虱的發生早遲、世代數和發生程度有較大影響。

發病特點

褐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每年發生代數,自北而南遞增。越冬北界隨各年冬季氣溫高低而擺動於北緯21—25℃間,常年在北緯25℃以北的稻區不能越冬,因此我國廣大稻區的初次蟲源均隨春夏、暖濕氣流,由南向北逐代逐區遷入。長翅型成蟲具趨光性,悶熱夜晚撲燈更多;成、若蟲一般棲息於陰濕的稻叢下部;成蟲喜產卵在抽穗揚花期的水稻上,產卵期長,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卵,多產子葉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數產在稻莖、穗頸和葉片基部中脈內,每頭雌蟲一般產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蟲產卵量比長翅型多。
褐飛虱喜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在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20—30℃時,生長發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為適宜,溫度過高、過低及濕度過低,不利於生長發育,尤以高溫乾旱影響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熱,晚秋暖和,則有利於褐飛虱的發生為害。
流行動態:褐飛虱是中國水稻上的主要害蟲之一,每年均與白背飛虱混合發生為害,兩種飛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區發生程度不同,年發生為害面積均在2億畝次以上。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適時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後期貪青徒長,創造不利於褐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2、生物防治:褐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對褐飛虱的發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應保護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生情況,採用壓前控後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選用高效、低毒、殘效期長的農藥,儘量考慮對天敵的保護,掌握在若蟲2-3齡盛期施藥。
主要天敵:
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蜘蛛、線蟲、菌類
常用藥劑:
吡蚜酮,烯啶蟲胺等殺蟲劑。注意褐飛虱對吡蟲啉仍有很高的抗性,暫不可用於褐飛虱的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