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叢矮病

小麥叢矮病

小麥叢矮病主要危害小麥,由北方禾穀花葉病毒引起。小麥、大麥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麥田有利灰飛虱遷飛繁殖,發病重;冬麥早播發病重;鄰近草坡、雜草叢生麥田病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發病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麥叢矮病
  • :病毒界
  • 危害作物:小麥
  • 為害部位:全株
危害症狀,病毒簡介,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危害症狀

染病植株上部葉片有黃綠相間條紋,分櫱增多,植株矮縮,呈叢矮狀。冬小麥播後20天即可顯症,最初症狀心葉有黃白色相間斷續的虛線條,後發展為不均勻黃綠條紋,分櫱明顯增多。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輕病株返青後分櫱繼續增多,生長細弱,葉部仍有黃綠相間條紋,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節和抽穗。冬前未顯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陸續顯症,心葉有條紋,與冬前顯症病株比,葉色較濃綠,莖稈稍粗壯,拔節後染病植株只有上部葉片顯條紋,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病毒簡介

Wheatrosettevirus稱北方禾穀花葉病毒,屬彈狀病毒組。病毒粒體桿狀,病毒質粒主要分布在細胞質內,常單個或多個,成層或簇狀包在內質網膜內。在傳毒介體灰飛虱唾液腺中病毒質粒只有核衣殼而無外膜。病毒汁液體外保毒期2~3天,稀釋限點10~100倍。叢矮病潛育期因溫度不同而異,一般6~20天。

傳播途徑

小麥叢矮病毒不經汁液、種子和土壤傳播,主要由灰飛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on)傳毒。灰飛虱吸食後,需經一段循回期才能傳毒。日均溫26.7℃,平均10~15天,20℃時平均15.5天。1~2齡若蟲易得毒,而成蟲傳毒能力最強。最短獲毒期12小時,最短傳毒時間20分鐘。獲毒率及傳毒率隨吸食時間延長而提高。一旦獲毒可終生帶毒,但不經卵傳遞。病毒隨帶毒若蟲且在其體內越冬。冬麥區灰飛虱秋季從帶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遷飛至麥田為害,造成早播秋苗發病。越冬帶毒若蟲在雜草根際或土縫中越冬,是翌年毒源,次年遷回麥苗為害。小麥成熟後,灰飛虱遷飛至自生麥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夏。

防治方法

(1)清除雜草、消滅毒源。
(2)小麥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避免與禾本科植物套作。
(3)精耕細作、消滅灰飛虱生存環境,壓低毒源、蟲源。適期連片播種,避免早播。麥田冬灌水保苗,減少灰飛虱越冬。小麥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
(4)藥劑防治用種子量0.3%的60%甲拌磷拌種堆悶12小時,防效顯著。出苗後噴藥保護,包括田邊雜草也要噴灑,壓低蟲源,可選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或50%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也可用25%撲虱靈(噻嗪酮、優樂得)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小麥返青盛期也要及時防治灰飛虱,壓低蟲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