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裘維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12年5月15日
- 逝世日期:2000年9月18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美國威斯康星大學
- 主要成就: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2年5月15日,裘維蕃出生於江蘇無錫一個家道中衰的世代書香門第家庭。幼年時,常隨母親到農村的外祖父家過活。5歲開始習讀《中庸》、《詩經》;7歲入國小;16歲考入輔仁中學西文班。因許多課程都用英文課本,這給他自幼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礎。
1931年,裘維蕃中學畢業後,到南京中央大學旁聽數理化課程,準備第二年參加工科升學考試。後受好友趙志立的啟發,也想棄工學農。有一天,他從書店買了一本由錢崇澍、鄒秉文等人編寫的《高等植物學》,對植物病理學部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年他報考了金陵大學理學院植物病理系。
1932年,植物病理系歸到金陵大學農學院,裘維蕃從師於戴芳瀾教授。
1934年,裘維蕃在俞大紱指導下進行冬瓜綿腐病的研究。其間,他夜以繼日地觀察病菌遊動孢子萌發過程,受益甚大。
1935年,裘維蕃畢業於金陵大學植物病理學系。並留校作俞大紱的助教。
1937年,經俞大紱推薦,裘維蕃承擔了中央農業實驗所蘑菇栽培的研究任務。當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他隻身一人到安徽調查。同年夏,南京告急,學校要他直接到武昌與學校會合。經過輾轉到達武昌,但學校已西遷成都,直到年底才趕至成都回到學校。
1939年,裘維蕃應邀到福建永安籌辦福建農學院。
1941年,裘維蕃受戴芳瀾教授邀請,赴昆明在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繼續從事真菌學的研究。
1945年,裘維蕃經俞大紱教授聯繫赴美留學,進入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院學習。師從植物病理學家J.C.沃克(Walker),從事瓜類黑腐病的研究。在在此期間還得到了國際植物病毒權威J.詹森(J.Johnson)教授的指點,學到了許多有關植物病毒的知識和操作技術,並協助他完成了一篇植物病毒研究發展的綜述論文,為裘維蕃今後從事植物病毒研究指明道路。
1947年,裘維蕃完成瓜類黑腐病研究論文,獲得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
1948年1月,裘維蕃辭謝了導師的挽留動身回國。同年3月應聘於清華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擔任副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裘維蕃轉入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系任副教授。
1950年,裘維蕃被學校派送華北革命大學學習。
1953年,裘維蕃兼任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套用真菌學研究所(現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室主任、研究員(至1956年)。
1962年11月,裘維蕃受中國科學院之託,前往古巴協助古巴科學院籌建植物病理學實驗室。
1972年12月,裘維蕃受農業部委派,作為中方談判代表團的首席談判專家,對從美國進口小麥帶小麥矮腥黑穗病問題進行了交涉,取得了勝利,美方退貨並道歉。
1979年後,裘維蕃多次代表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參加國際學術活動和進行友好訪問。
1980年,裘維蕃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39年至1940年,在福建一年中,裘維蕃和同事組織了一個步行調查團,到莆田、晉江、漳州等地進行植物病害調查,完成《福建經濟植物病害志》等三篇報告。
1948年半年內,裘維蕃先後與人合作完成紅霉(Neurospora)的生理、根病輪作防治、以及絲核菌的研究,並進行大白菜病害的調查。
1949年進校不久,就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了細菌武器,他聯想到在美留學期間有位同學曾參加過細菌戰的研究,便上書報告了中央政府。不久接到以方石珊為首的反細菌戰委員會的通知,請他參加農業微生物組的工作。裘主管分析從朝鮮戰場和中國東北上空美機投下的植物材料。通過分析證明,大量材料都含有一種大豆紫斑病菌(Cercosporakikuchii)。這種病菌能使大豆籽粒變紫或黑色,降低商品價值,而且使發芽率降低,幼苗死亡率增高。此外,還從大量材料中分離出鼠疫桿菌、霍亂弧菌、傷寒桿菌等重要的傳染病菌。為了昭告天下,1952年11月裘維蕃作為專家組成員赴維也納,參加中國組織的反細菌戰展覽,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中國食用菌分類與栽培研究的先驅
裘維蕃是中國早期研究食用菌分類與栽培方法的學者之一。1937年他在中央農業實驗所從事蘑菇栽培研究的時候,他隻身一人帶著一些簡單儀器設備,在安徽屯溪、歙縣和湯口一帶山區,訪問菇農,調查菇商,了解農民栽培的方法和經驗,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1938年在成都期間,他集中主要精力從事栽培食用菌的實驗。曾到川北大巴山區,調查銀耳和黑木耳栽培情況,到峨嵋山採集野生食用菌;去廣西柳州了解草菇的栽培情況。通過調查和實驗,使用了用鋸末栽培北風菌(平菇)和金針菇的方法;總結了二年來關於食用菌栽培的調查研究結果寫成了一本關於食用菌的專著《中國食用菌及其栽培》(1952年,中華書局出版)。1941年應戴芳瀾教授之邀,在清華大學農科所潛心研究高等擔子菌的分類。在此期間,他經常自己出去採集標本,也常到市場上調查,並親自處理標本,記錄菌種性狀,繪製圖譜,觀察孢子,完成了雲南紅菇科、雲南牛肝菌、雲南鵝膏菌科和其他傘菌的分類研究。文章在美國發表後,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美國著名真菌學家AlexanderH.Smith等稱他為“當時世界上搞蘑菇分類的七專家之一”。
在植物病理學上的突出貢獻
1945年裘維蕃在著名植物病理學家J.C.沃克院士指導下,完成了瓜類植物黑腐病菌的形態和變異、黑腐菌的生理和致病力的研究工作。在這項工作中,他對美國瓜類黑腐病害作了詳盡的探討,他提供了許多確切的資料。他還發現並報導了真菌菌絲細胞異核現象。在這方面,他是國際上最早發現者之一,而且是首先闡明異核現象是細胞突變的根源之一的一位科學家。他提出了誘發Ascochyta(無性世代)的有性世代(Mycospharella)的方法;訂正了該菌學名,即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ker;創製了現在廣泛用的植物病情指數演算公式,這比英國學者用微積分推導出來的早兩年多。由於這一研究成果裘維蕃獲得了博士學位,並於1947年被推選為Sigma-Xi榮譽會員。
中國植物病毒學的奠基人之一
裘維蕃植物病毒學早在美國留學期間,就對國際上發展著的植物病毒的理論進行過探討,並協助導師進行黃瓜花葉病毒的研究1953年後,他主要精力投入到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上。最初是對細菌性的白菜軟腐病做了一些工作,接著就從事白菜孤丁病(病毒)系統研究。白菜孤丁病的病因在學術界存在許多爭議,裘維蕃通過大量試驗證明了其病因是病毒,而蚜蟲是傳播媒介,使多年爭論得到了解決。同時他還明確了隨著大白菜的生長,其抗病毒的能力不斷增強。他結合農民經驗提出在白菜7葉期之前噴藥治蚜或適當推遲播種3-5天的防治方法。他還闡明了大白菜三大病害的關係,認為感染了孤丁病的菜株,霜霉病發生嚴重;而一旦發生霜霉病,軟腐病也就更為嚴重,因此防治白菜三大病害要特別注意孤丁病的防治。這一研究成果,不僅促進了白菜生產,而且為裘維蕃今後專門從事植物病毒的研究建立了深厚基礎。
50年代末,他多次去內蒙等地調查研究甜菜黃化病毒的問題。他證明了甜菜黃化是由蚜蟲傳播的一種病毒病,根據病害的生態關係,查明病毒的主要來源是制種區,他提出將本田與菜種田隔離種植等有效的防治措施。
1959年-1963年,中國處於經濟困難時期,裘維蕃不僅堅持了植物病毒學的研究,而且在國內率先為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出了“植物病毒學”的課程。在此期間,他還將多年收集的資料整理出來,寫成了《植物病毒學》專著。1963年正式出版後,在國內植病界引起了積極的反響。
1964年他赴山東調查小麥蘆楂病(即叢矮病),初步證明它是飛虱傳染的病毒病。由於“文化大革命”工作被迫中斷。1974年後繼續在農村開展小麥叢矮病的工作,1978年完成成果報告,獲得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為了加強教學和科研,他多方籌措資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植物病毒實驗室,藉此,先後培養了許多植病人才。
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裘維蕃從不滿足已有成就,總是不斷探索和創新。1980年他接受農業部下達的防治番茄病毒病課題時,他受到中草藥治病原理的啟發,提出了“通過改變植物的生理狀態,誘導植物產生一種能夠減輕病毒病致病性的反應,以提高植物的耐病性和抗病性”的新觀念。基於這一理論,他與有關人員在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的協助下,從多種無毒有機物質中找到了一種能在植物體外抑制多種植物病毒的植物油。但這種植物油不能被植物吸收。為此,他們將這種植物油進行組份分離,用單一組份或不同組份的混合物逐一測試其植物的內吸性和對番茄TMV增抗性,最後得到了NS-83(又稱83增抗劑)。這種增抗劑各地使用後,烤菸的產量平均增產10-15%,其質量可以提高兩級,對番茄病毒病也有顯著抑制作用。1983年國內通過專家鑑定,現已在生產上推廣使用,其基本原理的研究,1990年經國家教委評為甲類一等獎,國家科委定為國家級推廣項目。
- 學術論著
裘維蕃一生編寫了14部著作,發表了近百篇論文和科普文章。
1、裘維蕃:《中國食菌及其栽培》,中華書局,1952.
2、裘維蕃:《雲南牛肝菌圖志》,科學出版社,1957.
3、裘維蕃:《北方果樹病理學三聯教程》,高教出版社,1959.
4、裘維蕃:《植物病毒學》,農業出版社,1963第一版;1984修訂版.
5、裘維蕃:《英漢植物病理學辭彙(主編)》,農業出版社,1990.
6、裘維蕃:《農業植物病理學(主編)》,農業出版社,1979(修定版).(全國教材473頁).
7、裘維蕃:《雲南傘菌的十個新種》,《微生物學報》,1973,13:129-135.
8、裘維蕃,張繼增,陶國華:《中國大白菜品種對於軟腐細菌(Erwiniaaroideae)抗病力的差異》,《植病學報》,1955,1(1):61-70.
9、裘維蕃,王祈楷:《中國白菜的一種病毒病害—“孤丁”》,《植病學報》,1957,3(1):31-43.
10、裘維蕃,章一華,謝家駒,周域,韓聚榮:《內蒙甜菜黃化毒病流行的研究》,《植病學報》,1959,5(2):53-64.
11、裘維蕃,吳全安:《放線菌代謝物質對油菜花葉病毒病的治療及防護作用研究初報》,《植病學報》,1963,6(2):187-196.
12、裘維蕃,徐錫琳:《西葫蘆花葉病的研究》,《植保學報》,1964,3(1):15-24.
13、裘維蕃,楊莉,梅汝鴻,林志亮,蔡祝南等:《小麥叢矮病研究之一:分布、症狀及損失》,《植保學報》,1979,6(1):11-16,之二:關於小麥叢矮病的病源病毒問題.植保學報1979,6(1):17-23,之三:灰飛虱同發病的關係.植保學報1979,6(2):36-46.
14、裘維蕃,雷新雲,于振華,嚴梅和:《一種病毒抑制物質NS-83的研製及其對番茄預防TMV初侵染的研究》,《植病學報》,1984,14(1):1-7.
15、維蕃,李懷方,雷新云:《耐病毒誘導劑NS-83生理活性的測定》,《植病學報》,1987,17(3):147-152.
人才培養
裘維蕃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和教育家,一生嚴謹治學,勤奮求索,教導青年、培育後學。他對事業是鞠躬盡瘁,數十年如一日。在他幾十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中,雖歷經艱難困苦,但始終堅韌不拔、鍥而不捨。在抗日戰爭時期,顛沛流離情況下,他舉家過著極度清貧的生活,但從未放鬆過讀書和研究,並做出一些令人驚嘆的成果。“文化大革命”期間及其以後,他還是力爭多做一些極有意義的科普工作,足跡遍及15個省市。每到一處都作學術講演或舉辦培訓班,為各地培訓人才,傳播國內外最新科技信息。有暇時,他獨居斗室,蒐集文獻、整理資料、撰寫文章,有時還親自描圖、洗印照片、製作標本。
裘維蕃為人胸襟曠達,熱心助人。晚生後學都樂於向他求教,同輩學人也樂於和他交往切磋。“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是他熱心培養後進和樂於助人的結果與寫照。如今他雖年事已高,仍不辭辛勞繼續為科學事業作奉獻。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53年3月 | 國務院授予“愛國衛生運動勞動模範”獎章和獎狀 |
1980年 |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 |
社會任職
裘維蕃先後擔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6年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同時,還擔任第四、五、六屆國際植物病理學會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菌學會理事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用菌專業協會名譽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科委農業專業組成員等職,併兼任多種全國性刊物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
個人生活
裘維蕃的父親是一位滿腹經綸的前清秀才。
1941年在昆明期間裘維蕃一家4口寄寓在一戶農舍里,生活十分艱苦。為了解決研究所經費不足,裘維蕃辦了一個醬油廠,每天還步行十餘里到一所中學代課。
人物評價
裘維蕃在中國植病事業上耕耘了50餘年,他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了眾多的生產問題。在大量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為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真菌學上,裘維蕃是國際上最早發現異核現象的科學家之一,在真菌生理和食菌分類及其栽培的基礎研究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