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治理開發、統一調度和工程管理的專職機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直屬派出機構,機構規格為正廳局級,總部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 外文名: The 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C
  • 現代前身:導淮委員會
  • 成立時間:1929年
  • 駐地:安徽省蚌埠市
  • 主任:錢敏
  • 所屬部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淮委概況,主要職能,機構設定,內設機構,單列機構,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編制分配,機構沿革,

淮委概況

1929年成立導淮委員會1947年改名淮河水利工程總局。1950年成立治淮委員會曾山任主任。1953年沂、沭、泗、運各河的治理開發工作劃歸治淮委員會統一管理。1958年治淮委員會撤銷。1971年國務院成立治淮規劃領導小組,在蚌埠市設立治淮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1977年改稱水利電力部治淮委員會。1982年國務院成立治淮領導小組,治淮委員會兼作其辦事機構。1990年更名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委員會的任務是:編制淮河水資源綜合利用開發規劃,調解處理省際和部門間水事糾紛,負責主要河段的防汛調度和流域內水資源的統一調配。統一管理主要河流和樞紐工程,負責水質監測工作等。會刊為《治淮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是水利部在淮河流域和山東半島區域內(以下簡稱流域內)的派出機構,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內的水行政主管職責,具有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

主要職能

1、負責保障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受部委託組織編制流域或流域內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及有關的專業或專項規劃並監督實施;擬訂流域性的水利政策法規。組織開展流域控制性水利項目、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重要水利項目與中央水利項目的前期工作。根據授權,負責流域內有關規劃和中央水利項目的審查、審批以及有關水工程項目的合規性審查。對地方大中型水利項目進行技術審核。負責提出流域內中央水利項目、水利前期工作、直屬基礎設施項目的年度投資計畫並組織實施。組織、指導流域內有關水利規劃和建設項目的後評估工作。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2、負責流域水資源的管理和監督,統籌協調流域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受部委託組織開展流域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按規定開展流域水能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按照規定和授權,組織擬訂流域內省際水量分配方案和流域年度水資源調度計畫以及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並組織實施,組織開展流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工作,組織實施流域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論證等制度,按規定組織開展流域和流域重要水工程的水資源調度。
3、負責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組織編制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組織擬訂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並監督實施,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負責授權範圍內入河排污口設定的審查許可;負責省界水體、重要水功能區和重要入河排污口的水質狀況監測;按規定組織開展枯水期流域水污染聯防工作,組織制定流域內重要閘壩防污調度方案並監督實施;指導協調流域飲用水水源保護、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指導流域內地方節約用水和節水型社會建設有關工作。
4、負責防治流域內的水旱災害,承擔流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具體工作。組織、協調、監督、指導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規定和授權對重要的水工程實施防汛抗旱調度和應急水量調度。組織實施流域防洪論證制度。組織制定流域防禦洪水方案並監督實施。指導、監督流域內蓄滯洪區的管理和運用補償工作。按規定組織、協調水利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
5、指導流域內水文工作。按照規定和授權,負責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和水文站網的建設和管理工作。負責流域重要水域、直管江河湖庫及跨流域調水的水量水質監測工作,組織協調流域地下水監測工作。發布流域水文水資源信息、情報預報和流域水資源公報。
6、指導流域內河流、湖泊及河口、海岸灘涂的治理和開發;按照規定許可權,負責流域內水利設施、水域及其岸線的管理與保護以及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指導和協調流域內所屬水利工程移民管理有關工作。負責授權範圍內河道範圍內建設項目的審查許可及監督管理。負責直管河段及授權河段河道采砂管理,指導、監督流域內河道采砂管理有關工作。指導流域內水利建設市場監督管理工作。
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
7、指導、協調流域內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組織有關重點防治區水土流失預防、監督與管理。按規定負責有關水土保持中央投資建設項目的實施,指導並監督流域內國家重點水土保持建設項目的實施。受部委託組織編制流域水土保持規劃並監督實施,承擔國家立項審批的大中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實施的監督檢查。組織開展流域水土流失監測、預報和公告。
8、負責職權範圍內水政監察和水行政執法工作,查處水事違法行為;負責省際水事糾紛的調處工作。指導流域內水利安全生產工作,負責流域管理機構內安全生產工作及其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根據授權,組織、指導流域內水庫、水電站大壩等水工程的安全監管。開展流域內中央投資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稽察。
9、按規定指導流域內農村水利及農村水能資源開發有關工作,負責開展水利科技、外事和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承擔有關水利統計工作。
10、按照規定或授權負責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工程等中央水利工程的國有資產的運營或監督管理;研究提出直管工程和流域內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及直管工程上網電價核定與調整的建議。
11、承辦水利部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構設定

內設機構

1、辦公室(科技外事處)
2、規劃計畫處
3、水政與安全監督處(水政監察總隊)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4、水資源處
5、財務處
6、人事處
7、建設與管理處
8、水土保持處
9、防汛抗旱辦公室
10、監察
11、審計處(與監察處合署辦公)
12、離退休職工管理處
13、直屬機關黨委
14、淮河工會(中國農林水利工會淮河委員會)(與直屬機關黨委合署辦公)

單列機構

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副局級)

事業單位

1、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正局級)
2、淮河水利委員會治淮工程建設管理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副局級)
3、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信息中心)(副局級)
4、淮河水利委員會通信總站(正處級)
5、淮河水利委員會治淮檔案館(治淮宣傳中心)(正處級)
6、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正處級)
7、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水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處級)
8、淮河水利委員會綜合事業發展中心(正處級)
9、淮河水利委員會後勤服務中心(正處級)

人員編制

(一)淮河水利委員會事業編制總數為1710名,其中行政執行人員編制710名,公益事業人員編制1000名.
(二)領導職數
委領導職數6名。
委機關內設機構處級領導職數43名(含副總工程師3名)。
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領導職數4名,其中副局級領導職數1名,正處級領導職數3名。
委屬二級事業單位領導職數32名,其中局級領導職數8名,處級領導職數24名。

編制分配

淮河水利委員會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各級機關人員編制分配表
序號
機構名稱
行政執行
人員編制

委機關
170

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機關)
40

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機關)
100
1
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機關)
48
(1)
二級壩水利樞紐管理局
15
(2)
韓莊水利樞紐管理局
15
(3)
下級湖水利管理局
15
(4)
韓莊運河水利管理局
15
(5)
上級湖水利管理局
15
(6)
藺家壩水利樞紐管理局
12
2
沂沭河水利管理局(機關)
48
(1)
沂河水利管理局
18
(2)
沭河水利管理局
18
(3)
大官莊水利樞紐管理局
12
(4)
彭道口水利樞紐管理局
10
(5)
江風口分洪閘管理局
8
(6)
郯城河道管理局
10
(7)
河東河道管理局
12
3
駱馬湖水利管理局(機關)
48
(1)
邳州河道管理局
15
(2)
新沂河道管理局
14
(3)
沭陽河道管理局
14
(4)
灌南河道管理局
14
(5)
嶂山閘管理局
12
(6)
宿遷水利樞紐管理局
12
合 計
710

(來源:水利部檔案 水人事【2009】644號)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機構沿革

歷史上的導淮機構
設定政府
建立時間
機構名稱
首任官員
清朝兩江總督府
1866年
(清同治五年)
導淮局
曾國藩
(兩江總督)
清朝江蘇總督府
1881年
(清光緒七年)
導淮局
劉坤一
(兩江總督)
北洋政府
1913年
(民國二年)
導淮局
張謇
(任督辦)
國民政府
1929年7月1日
導淮委員會
蔣中正
(任委員長)
國民政府
1947年7月1日
導淮委員會撤銷
成立淮河水利工程總局
林一平
(任局長)
新中國成立後治淮(流域)機構沿革
機構名稱
成立時間
主要領導人
任職期限
淮河水利工程總局
1949.10-1950.10
劉寵光(局長)
1949.10-1950.10
治淮委員會
1950.11-1958.07
曾 山(主任)
1950.11-1952.12
譚震林(主任)
1952.12-1955.05
曾希聖(主任)
1955.05-1958.07
國務院治淮規劃小組
1969.11-1971.10
李德生(組長)
1969.11-1971.10
治淮規劃小組辦公室
1971.10-1977.05
單文忠(主任)
1971.10-1974.07
治淮委員會
1977.5-1990.2
王路明(主任)
1977.05-1979.05
王英先(主任)
1979.05-1981.03
李蘇波(主任)
1981.03-1983.12
蔡敬荀(代主任)
1983.10-1983.12
蔡敬荀(主任)
1983.12-1989.05
袁國林(主任)
1989.05-1990.02
水利部
淮河水利委員會
1990.2-至今
袁國林(主任)
1990.02-1992.09
趙武京(代主任)
1992.09-1995.04
趙武京(主任)
1995.04-1998.12
寧 遠(主任)
1998.12-2001.12
錢 敏(主任)
2002.01-至今
淮河流域概況
自然地理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部,介於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位於東經111°55'~121°25',北緯30°55'~36°36',面積為27萬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泰山為界與黃河流域毗鄰。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餘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區,一般高程200~500m(85黃海高程,下同),沙潁河上游石人山高達2153m,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別山區高程在300~1774m;東北部沂蒙山區高程在200~1155m。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為100~200m,南部高程為50~100m,東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幹流發源桐柏山太白頂北麓,幹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蘇北平原高程為2~10m;南四湖湖西為黃泛平原,高程為30~50m。流域內除山區、丘陵和平原外,還有為數眾多、星羅棋布的湖泊、窪地。
社會經濟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五省40個地(市),181個縣(市),總人口為1.65億人平均人口密度為611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耕地面積1333公頃,主要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薯類、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糧食產量為8496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7.3%。農業產值為3880億元,人均農業產值為2433元,高於全國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淮河流域工業以煤炭、電力工業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輕紡工業為主。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頂山徐州兗州棗莊等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1997年產煤量占全國產煤量的八分之一,是我國黃河以南最大的煤田。流域內現有火電裝機近2000萬千瓦。近十多年來,煤化工、建材、電力、機械製造等輕重工業也有了較大發展,鄭州、徐州、連雲港、淮南、蚌埠濟寧等一批大中型工業城市已經崛起。淮河流域1997年工業總產值9664億元,國內生產總值703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4383元,低於全國平均值,尚屬經濟欠發達地區
淮河流域交通發達。京滬、京九、京廣三條南北鐵路大動脈從本流域東、中、西部通過;著名的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橫貫流域北部;還有晉煤南運的主要鐵路幹線新(鄉)石(臼)鐵路,以及蚌(埠)合(肥)鐵路和建設中的新(沂)長(興)鐵路等。內河航運有年貨運量居全國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有東西向的淮河幹流,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網區內河航運也很發達。流域內公路四通八達,近幾年高等級公路建設發展迅速。連雲港、石臼等大型海運碼頭,不僅可直達全國沿海港口,還能通往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
淮河流域沿海還有近1000萬畝灘涂可資開墾。流域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5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2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為374億立方米,乾旱之年還可北引黃河,南引長江補源。境內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充足,氣候溫和,發展農業條件優越,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
河流水系
淮河流域以廢黃河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有京杭大運河、淮沭新河徐洪河貫通其間。
淮河發源河南省桐柏山,東流經豫、皖、蘇三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200m。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km,地面落差約6m,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洪澤湖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還有蘇北灌溉總渠和向新沂河相機分洪的淮沭新河。淮河上中游支流眾多。南岸支流都發源於大別山區及江淮丘陵區,源短流急,流域面積在2000~7000 平方公里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潁河、西淝河、渦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潁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區以外,其餘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積以沙潁河最大,近4萬平方公里,其它支流都在3000~16000 平方公里之間。
淮河下游裏運河以東,有射陽港、黃沙港、新洋港、斗龍港濱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濱海地區的雨水,流域面積為 2.5萬平方公里。
沂沭泗河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大都屬蘇、魯兩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組成,多發源於沂蒙山區。泗河流經南四湖,匯集蒙山西部及湖西平原各支流後,經韓莊運河、中運河、駱馬湖、新沂河於灌河口燕尾港入海。沂河、沭河自沂蒙山區平行南下,沂河流至山東省臨沂市進入中下游平原,在江蘇省邳縣入駱馬湖,由新沂河入海。在劉家道口和江風口有"分沂入沭"和邳蒼分洪道,分別分沂河洪水入沭河和中運河。沭河在大官莊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至新沂縣入新沂河,新沭河東流經石樑河水庫,至臨洪口入海。
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積大於1000 平方公里的平原排水支流有東魚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等。該水系直接入海的河流15條,流域面積16100 平方公里。
氣象水文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區,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1~16℃。氣溫變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極端最高氣溫達44.5℃,極端最低氣溫為-24.1℃。蒸發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900~1500毫米,無霜期200~240天。自古以來,淮河就是我國南北方的一條自然分界線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888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沭泗水系836mm。山東半島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31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狀況大致是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多於平原,沿海大於內陸。淮河流域內有三個降水量高值區:一是伏牛山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mm以上;二是大別山區,超過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區,大於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於700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雨量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230mm,其中淮河水系237mm,沂沭泗水系215mm。山東半島多年平均徑流深199mm。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分布狀況與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似。
產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氣系統為颱風(包括颱風倒槽)、渦切變、南北向切變和冷式切變線,以前兩種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渦切變型,後期則有颱風參與。大範圍持久性降水是由切變線和低渦接連出現而形成。江淮流域6、7月份持久性大範圍的降水天氣稱梅雨。梅雨期長短、雨量的多寡,基本上決定了淮河全年的水情,如1931、1954年梅雨期長、雨量多,形成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梅雨期結束後轉入盛夏,淮河流域常受颱風襲擊,如1965年7月24日出梅,7月27日就有颱風襲擊洪澤湖地區。查近百年來的颱風資料,發現颱風路徑遍及全流域,亦即颱風雨可以影響整個淮河流域。颱風型暴雨的特點是範圍小、歷時短、強度大,如"75·8"林莊暴雨,6小時雨量830mm接近世界紀錄。
暴雨走向與天氣系統的移動大體一致,颱風暴雨的中心移動與颱風路徑有關,一般自南向北或自西南向東北移動。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東南移動,低渦暴雨通常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隨著南北氣流交綏,切變線或鋒面作南北向、東南-西北向擺動,暴雨中心也作相應移動。例如1954年7月幾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渦切變線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現在淮南山區,然後向西北方向推進至洪汝河、沙潁河流域,再折向東移至淮北地區,最後在蘇北地區消失,一次降水過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於暴雨移動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自然災害
由於歷史上黃河長期奪淮使淮河入海無路,入江不暢,加上特定的氣候和下墊麵條件,淮河流域歷史上洪、澇、旱、風暴潮災害頻繁,舉世聞名。流域內大洪、大澇、大旱經常出現。一年之內經常出現旱澇交替或南澇北旱現象。在淮河中下游和淮北地區經常出現因洪致澇、洪澇並發現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水和洪澇組合所造成的災害,在淮河下游地區還極易遭遇江淮並漲、淮沂並發、洪水風暴潮並襲的嚴重局面。
1194年黃河侵泗奪淮以前,淮河幹流河槽較寬深,下游直接入海,沿淮無堤,洪水有時雖也漫溢出槽,但災情不如近數百年嚴重。
1855年黃河北徙後,淮河洪水基本上匯入長江。當洪水較大時,高郵湖水位過高,即引起運河東堤潰決。為此,曾在裏運河東堤上建歸海五壩,以免全堤潰決。
根據現有資料分析,1593年洪水可能是有記載以來淮河流域最惡劣的一次洪水災害。該年自陰曆3月至8月連續降雨,大暴雨10餘次,7月下旬又降特大暴雨。"大雨自三月至八月,黑風四塞,雨若懸盆,魚游城閣,舟行樹梢,連發十有三次"。"水自西北來,奔騰澎湃,頃刻百餘里,陸地丈許,廬舍田禾漂沒罄盡,男婦嬰兒,牛畜雉兔,累掛樹間"。"淮浸高家堰堤上且數尺,決高良澗至七十餘丈,南奔之勢若倒海"。"徐州至揚州間,方數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蕩然無遺"。洪水遍及流域四省,據各地文獻記載,人員傷亡和土地城鎮淹沒的慘烈,均為歷史僅見。沂沭泗水系1730年大水,豫、魯、蘇三省受災,據分析為500年來最大。
黃河北徙以來的140多年中,淮河流域最大洪水年份有1866、1931、1954年等三年。從歷史記載看,1866年洪水江淮並漲,受災57個縣,其中淮河受災20個縣,是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可能大於1931年;從乾支流調查洪水位看,多數低於1931年;從洪澤湖水位比較,與1931年相近;就高郵湖水位看,又低於1931年。
據統計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全流域共發生42次水災。最突出的大災有1916年、1921年和1931年三次。每次洪水泛濫,常使幾十個縣、市和上千個城鎮淪為汪洋澤國,受災人口數千萬,成千上萬的人葬身魚腹。
1931年7月流域內普降暴雨,河水陡漲,豫、皖兩省沿淮堤防漫決60餘處,"麥收三成秋無收,瀕淮各縣成澤國",大片地區洪水漫流,"廬舍為墟","遍地屍漂"。安徽境內淹沒農田2100萬畝,蚌埠、壽縣五河等城鎮均被洪水淹沒,死亡人數2.39萬人。洪澤湖最高水位達16.06m,運河堤潰決,從淮陰到揚州,縱橫三、四百里,一片汪洋。僅里下河地區即淹沒耕地1330萬畝,倒塌房屋213萬間,災民350萬,淹死、餓死7.7萬人。豫、皖、蘇三省合計受災總面積7700萬畝,災民近2000萬。
1954年是建國後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自6月4日開始全流域普降大雨,以7月份雨量最大,造成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淮乾正陽關洪峰流量達12700立方米/秒,洪澤湖三河閘泄量為10700立方米/秒。有近300萬人投入抗洪鬥爭,對重要堤防進行加高加固,合理調度已建成的山谷水庫和行蓄洪區。治淮初期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保住了淮河重要堤防、津浦鐵路、重要工礦城市及蘇北里下河等廣大地區的安全。但由於洪水過大,且歷時長,致使淮北大堤在禹山壩和毛灘兩處決口。全流域總計被淹耕地達6464萬畝。
1957年是建國後沂沭泗水系最大洪水年,汛期暴雨集中,量大面廣,15天大於400mm的雨區達7390平方公里。沂河臨沂洪峰流量達154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莊實測4910 立方米/秒。沂沭河及各支流漫溢決口7350處,受災605萬畝,傷亡742人,倒房19萬間。南四湖30天洪量達114億立方米,相當於90年一遇洪水,受災面積1850萬畝,倒房230萬間。
1968年淮河王家壩以上發生了持續性暴雨,淮濱、王家壩出現了建國後最大洪峰,分別為16600和17600立方米/秒。由於洪水過大,河道決口甚多。河南省境內淮乾共決口281處。濛窪圈堤決口21處,臨王段、城西湖上格堤處決口。河南省成災面積192萬畝,倒塌房屋94600間。
1969年史、淠河發生暴雨洪水,造成磨子潭、佛子嶺水庫洪水漫壩,王家壩水位被迫抬高至28.64m,蒙窪進洪。
1975年8月洪汝河、沙潁河上中游出現歷史罕見洪水,造成我國第一次大型水庫(2座)垮壩,人員傷亡慘重。
1974年8月,沂沭泗河發生洪水,8月14日沭河大官莊洪峰流量達5400立方米/秒、水位54.63m是建國後最大值;沂河臨沂洪峰流量10600 立方米/秒、水位65.11m,為繼1957年後第二位。由於沂沭泗來水集中,使新沂河8月16日出現了歷史最大洪水,沭陽洪峰流量6900 立方米/秒,相應水位10.59m,邳蒼地區洪澇災害嚴重。邳蒼分洪道林子站最大流量2250 立方米/秒,駱馬湖8月16日最高水位25.30m,均為歷史最大值。
1991年淮河流域發生較大洪水,淮河正陽關、蚌埠水位分別為26.41和21.86m,居建國後第二位,淮河以南和里下河地區各站水位接近或超過1954年最高水位。由於數十萬軍民的全力搶險和正確調度,保證了淮北大堤、洪澤湖和裏運河大堤、重要工礦城市和重要鐵路的安全。但是,由於淮乾行洪區開啟不及時,行洪效果差,河道底水很高,行洪不暢,造成淮乾洪水位長期居高不下,加上沿淮兩岸地勢低洼和嚴重的雨情水情,形成"關門淹"。全流域受災面積達80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340億元。京滬、淮南等鐵路交通幾度中斷,損失十分嚴重。
據歷史資料,淮河從16世紀至新中國成立的50年中,共發生旱災260多次,旱災出現的頻次為1.7年發生一次。歷史上淮河即為我國旱災最頻繁的地區之一。1924、1942年大旱,淮河"赤地個裡,餓殍載道"。
建國後,淮河旱災亦頻繁發生(但災情顯著減輕),1949~1998年的50年中,淮河先後出現了1959、1961、1962、1966、1976、1978、1986、1988、1991、1992、1994、1997年等12個大旱年分(大旱出現的頻次為4年出現一次)。 淮河1991~1998年旱災年均成災農田3098萬畝,占全流域耕地面積的16%、較淮河80年代旱災成災農田(2433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高3個百分點,更較50、60、70年代旱災成災農田占耕地比重高8~9個百分點。淮河旱災呈逐年加劇之趨勢,且旱災重於水災。旱災已成為淮河的主要自然災害。
1978年大旱不僅農業受災面積大,工業也嚴重缺水,蚌埠等城市生活用水也發生了困難,市民只好抽用防空油積水,京滬鐵路火車也不能在蚌埠加水,徐州、淮北等城市供水嚴重不足。淮河各地工廠一般缺水3~4個月,蘇北里下河等地區3000多萬畝農田嚴重缺水,只好大量抽、引長江水解決,農業灌抽水占用了大量電力,致使蘇北各地工廠停產讓電100多天,造成20多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1994年淮河出現了春旱連伏旱,伏旱接秋旱的長期大旱,全流域受旱災農田超過1億畝。成災農田6000萬畝,絕收2000萬畝,減產糧食56億kg,有900萬人、150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嚴重困難,淮河幹流斷流時間長達120天以上。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60億元。
自然資源
淮河流域礦產資源豐富,以煤炭資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儲量有700多億噸,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魯西南、蘇西北等礦區,且煤種全、煤質好、埋藏淺、分布集中,易於大規模開採。煤炭產量約占全國的八分之一,一批新的大型礦井正在興建。流域內火力發電比較發達,大型坑口電站正在興建。這些煤電產區,不僅為本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能源,而且是長江三角洲華中經濟區的重要能源基地。蘇北沿海素為我國重要鹽產區,流域內蘇北、淮南、豫西等又先後發現多處大型鹽礦,可供大量開採。
淮河流域內河渠縱橫,庫塘眾多,湖泊窪地星羅棋布,水域廣闊,魚類資源豐富,有2000多萬畝水面,100多種魚類,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漁區。
淮河流域有9 萬平方公里的山丘區,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宜農宜牧,宜林宜果,還蘊藏有一定的水力資源,是發展多種經營的好地方。砂石竹木等建築材料儲量大、品種多,也是重要經濟優勢之一。
綜上可知,淮河流域人口多,分布密集,土地也多,耕地率高,它位於我國東部的中間地帶,所處地理位置重要。從資源、交通、物產等優越條件看,淮河流域確是個舉足輕重,大有發展前途的地區。把這一大片國土進一步綜合開發治理好,將其資源優勢與經濟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必將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水利工程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有計畫地、全面治理的大河。在"蓄泄兼籌"治淮方針指導下,經過近50年的不懈努力,全流域興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防洪、除澇、灌溉、供水等工程體系,大大改變了昔日"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面貌,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交通也較發達,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 水庫
全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庫5700多座,總庫容近270億立方米,並有水電裝機近30萬千瓦。其中大型水庫36座(淮河和沂沭泗河兩水系各18座),控制流域面積3.45萬多平方公里,占全流域山丘區面積的三分之一,總庫容187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74億立方米。在這36座大型水庫中,其中佛子嶺水庫大壩是當時亞洲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響洪甸水庫大壩是當時國內最高重力拱壩、梅山水庫大壩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磨子潭水庫大壩是當時國內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支墩壩。此外,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已建成具有防洪、灌溉、供水、水產養殖等功能的水庫。
2 、河道及堤防
新中國成立後,對過去長期遭受黃河水淤積破壞的淮河乾支流,普遍進行了整治,提高了防洪除澇標準。淮河幹流中游正陽關至洪澤湖的排洪能力,已由過去5000-7000 立方米/秒擴大到接近10000-13000 立方米/秒(包括行洪區);洪澤湖以下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沭河、擴大了入江水道,排洪入江入海能力由8000 立方米/秒提高到13000至16000 立方米/秒,並且於1998年開工施入海水道工程。沂沭泗河水系下游開挖了新沭河和新沂河,排洪入海能力由不到1000 立方米/秒擴大到近12000 立方米/秒,且沂河洪水已能就近東調入海。在淮北和南四湖湖西平原,開挖了懷洪新河、茨淮新河、新汴河、東魚河等多條大型人工河和眾多的排水溝渠。
淮河流域現有各類堤防5萬多公里,其中主要堤防1.1萬公里。按其保護範圍及重要性,大致分為確保堤和重要堤防,一般堤防,行、蓄洪區堤防等三類。國家防辦明確的確保堤有淮北大堤、洪澤湖大堤、裏運河大堤及沿淮重要的工礦圈堤和淮南、蚌埠兩城市圈堤。重要堤防有南四湖湖西大堤,沂河、沭河、新沂河、新沭河堤防,洪汝河、沙潁河、渦河、茨淮新河堤防。
為有效地控制和調度洪水,使淮河中游主要提防淮北大堤的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減輕洪澤湖的防洪負擔,並改善淮河航道及水資源利用條件,今年,國家已批准興建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
3、 行蓄洪區
淮河幹流自淮鳳集至洪澤湖間,沿淮有一連串的湖泊窪地,面積共約4000多平方公里,歷史上就是上中游洪水行滯的場所。新中國治淮以來,將這些地方開闢為行、蓄洪區,成為淮河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沿淮現有壽西湖、湯漁湖、荊山湖等18處行洪區和蒙窪、城西湖等4處蓄洪區,行洪區可分泄淮河設計流量的20%~40%,個蓄洪區總庫容約占正陽關百年一遇30天洪量的20%。
此外,在沙潁河、洪汝河、奎濉河和中運河上還有6個滯(蓄)洪區,它們是:泥河窪、楊莊、老王坡、蛟停湖、老汪湖和黃墩湖。
為保證行蓄洪區使用時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90年代以來加大了安全建設力度,包括修建莊台、保莊圩、避洪樓、撤退道路和通信預警系統等。
4、 水閘和抽水站
淮河流域現有各類水閘5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閘約600座。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攔蓄河水,調節地面溝河徑流和補充地下水,發展灌溉、供水和航運事業,汛期泄洪、排澇,有的是分洪、御洪、擋潮。淮河水系重要的水閘有蒙窪蓄洪區王家壩進洪閘、城西湖蓄洪區王截流進洪閘、蚌埠樞紐蚌埠閘、洪澤湖出口三河閘和二河閘等。沂沭泗河水系重要的水閘有南四湖二級壩一、二、三閘,南四湖出口韓莊閘,駱馬湖出口嶂山閘,分沂入沭彭道口閘,邳蒼分洪道江風口閘,新沭河泄洪閘、人民勝利堰閘等。
全流域現有大中小型電力抽水站5.5萬多處,總裝機300多萬千瓦,為排澇、灌溉和供水發揮了重要作用。
5、 灌區工程
淮河流域積極發展水庫灌區、河湖灌區。著名的淠 史杭水庫灌區,有效灌溉面積近1000萬畝。蚌埠閘灌區現有灌溉面積200多萬畝。此外,全流域現有配套機電井93萬眼,發展了井灌區。
6、 調水工程
淮河流域屬水資源缺短地區,但它鄰江傍黃,有著引外水補源的有利條件。自60年代以來,河南、山東積極興辦引黃工程,現在豫東、魯西南每年引黃20-30億立方米。江蘇自60年代起興建江水北調工程,著名的江都站抽水能力500立方米/秒,一般年抽江水50億立方米左右;泰州引江河可引長江水300立方米/秒。這些工程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7、水土保持
5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萬平方公里。在約9萬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區,興建梯田57萬公頃,塘壩60多萬座,攔沙谷坊25萬座,水土保持林草140萬公頃,經濟林73萬公頃,林草覆蓋率增加27.3%,年減少泥沙流失量約1億噸。1992年起開展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重點縣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