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區

樊城區

樊城區,隸屬於湖北省襄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地理坐標東經111°45′—113°47′,北緯31°13′—32°35′,東面和北面與襄州區接壤,南面以漢江為界與襄城區接壤,西面與穀城縣老河口市接壤。樊城區是襄陽的中心城區,是襄陽市的經濟、交通、信息、物流中心,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全區下轄8個街道、2個鎮,行政區域面積56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樊城區戶籍人口60.58萬人。

樊城區基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先後入選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2022年,樊城區地區生產總值677.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8.82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40.98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417.24億元,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8∶35.6∶61.6。

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綜述,水運,鐵路,公路,政治,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事業,醫療衛生,人民生活,旅遊,特產,

建置沿革

《尚書·禹貢》載,天下分九州,古時樊城屬豫州之域。“樊”之地名始於殷商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後,置郡設縣,樊城隸屬南陽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樊,置襄陽郡,樊城隸屬襄陽郡。
南北朝、西魏(535-557年),置樊城縣,隸屬河南郡。北周(558-580年)廢樊城縣,設安養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安養縣為臨漢縣,永貞元年(805年)移臨漢於古之鄧縣治名鄧城縣,樊城為鄧城縣轄鎮。
紹興五年(1135年),撤鄧城縣,併入襄陽縣,樊城為襄陽縣轄鎮。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立襄陽路,治所襄陽,轄樊城。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襄陽縣設4坊(東北坊、東南坊、西北坊、西南坊)2(樊城廂、黑門廂)29里(牛首、蔡林、潼口等)。
清代至民國時期樊城為襄陽縣轄鎮。宣統年間,襄陽縣劃分為8區,樊城為襄陽縣第二區。民國25年(1936年),襄陽縣分為6區、108聯保(鄉、鎮),於樊城設樊東鎮、樊南鎮、樊西鎮、樊北鎮,均隸屬第二區。民國30年(1941年)正式實施新縣制,襄陽縣分設37鄉鎮,樊城分設為樊東鎮、樊西鎮。民國31年(1942年),樊東、樊西兩鎮合併為樊城鎮。
1949年1月10日,樊城、襄陽第二次解放後(1948年7月第一次解放),中共桐柏行署三專署將襄陽、樊城合併組建襄樊市。3月15日,桐柏區黨政機構奉命撤銷後,襄樊市劃歸漢南工委領導。5月,湖北恢復省區建制,中共漢南工委改為中共襄陽地方委員會,同時成立襄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直轄襄樊市。
1952年,改襄樊市為專署轄鎮。
1953年4月,襄樊市恢復建置,改為省轄(縣級)。
1979年,升為省轄地級市。
1983年8月,襄陽地區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襄樊市。
1984年1月,在樊城分設樊東區、樊西區、郊區。
1995年10月,國務院批准襄樊市關於設定樊城區的請示之後,襄樊市委、市政府撤銷原在樊城設定的樊東區、樊西區和郊區,籌建樊城區。
1996年7月12日,樊城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樊城區首屆政府領導人,樊城區正式成立。
2001年8月31日,米莊鎮劃歸襄陽區管轄,原襄陽縣牛首鎮太平店鎮劃歸樊城區管轄。
2010年12月9日,國務院批准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樊城區屬之。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末,樊城區實際管轄8個街道、2個鎮,總計87個社區、70個行政村。
襄陽市樊城區行政區劃一覽
街道 鎮
下轄社區、行政村
高莊社區┃劉埂社區┃漢江北路社區┃菜越社區┃萬戶社區┃趙家巷社區┃漢江南路社區┃長虹路社區┃毛紡小區社區┃人民路社區
施營社區┃喬營社區┃七里橋社區┃前賈窪社區┃衡莊社區┃王寨社區┃後賈窪社區┃軍工社區┃建昌社區
前進中路社區┃茂盛社區┃建新路社區┃陳家營社區┃雄風社區┃雲集路社區┃董家台社區┃春園東路社區┃洪家溝社區┃幸福社區┃鐵路社區┃水雲間社區
定中橋社區┃水星台社區┃勞動街社區┃定中街社區┃大井台社區┃永安橋社區┃陳老巷社區┃望江街社區
代家台社區┃襄江社區┃王家台社區┃夏家台社區┃明晶巷社區┃美滿社區┃清河橋社區┃旭東路社區
紅光社區┃肖家台社區┃回龍寺社區┃機坊街社區┃丹江路社區┃馬道口社區┃鹿角門社區┃星火路社區┃梯子口社區┃泰安路社區┃明珠路社區
友誼街社區┃十字街社區┃立業路社區┃星月社區┃大慶西路社區┃朝晉門社區┃韓莊社區┃朝虹社區┃解放西路社區
柿鋪社區┃柿鋪東社區┃柿鋪西社區┃韓窪社區┃白灣社區┃楊湖社區┃張橋社區┃梁坡社區┃王伙社區
春園社區┃園林社區┃萬達社區┃火炬社區
新華社區┃陳營社區┃大石橋社區
東風社區┃車城社區┃鼎府社區┃五月花社區
竹條社區┃牛首社區┃張營社區┃湯崗社區┃熊營社區┃大李營社區┃普陀社區┃張崗村┃竹條村┃卓營村┃李馬村┃劉古崗村┃尹胡巷村┃張王崗村┃興隆村┃牛首村┃龐營村┃花園村┃中號村┃茶庵村┃新集村┃袁營村┃長壽島村┃春芳營村┃黃豐村┃熊集村┃李窪村┃李溝村┃劉官沖村┃堰口村┃王坡村┃張湖村┃汪營村┃上堰村┃陳李灣村┃棗園村
共建街社區┃老街社區┃朱坡社區┃郭崗社區┃陳家湖社區┃小樊村┃瀋河村┃劉河村┃喬崗村┃蘆灣村┃邵樓村┃王台村┃龍巷村┃小龍洲村┃蔡崗村┃嚴灣村┃合心村┃龔洲村┃楊旗營村┃胥營村┃王堤村┃上茶庵村┃錢徐村┃梁莊村┃大沖村┃先進村┃李集村┃晏樓村┃崔灣村┃宋閘村┃曾崗村┃徐堤村┃徐莊村┃肖笆村┃石河村┃李家灣村┃龍李村┃朱坡村┃張園村┃金牛村┃莫崗村┃杜灣村┃孫蔡村┃王板橋村┃田山村┃高田村
團山社區┃余崗社區┃黃家社區┃祥雲社區┃鄧城社區┃台子灣社區┃蔡莊社區┃施坡社區┃陸寨社區┃鏖戰崗社區┃黃莊社區┃望豐社區┃學府社區┃桃園社區┃江山社區┃華光社區┃曙光社區┃中車社區┃馬棚村┃李沖村┃王灣村┃胡灣村
備註:帶有*標記的紫貞街道、七里河街道、東風街道、團山鎮由襄陽高新區代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樊城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江中游北岸,地跨東經111°45′—113°47′,北緯31°13′—32°35′, 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市的中心城區。東與襄州區城關鎮、西與老河口市仙人渡鎮、北與襄州區伙牌鎮接壤,南與襄城區隔江相望,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全區面積566平方千米,區人民政府駐長虹路23號,距襄陽市政府約3.5千米,距湖北省政府駐地武昌348千米。
襄陽市樊城區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樊城區地質經過多次構造運動,至中生代燕山運動奠定了區內巨觀地貌輪廓。樊城區全境位於襄陽市中部崗地平原,又叫鄂北崗地,俗稱“三北”(襄州棗陽老河口三區市北部)崗地,介於桐柏山武當山荊山山脈之間。第四紀黃褐土沉積層受地表水切割,浸溶形成波狀起伏的壠崗地貌。海拔在85~140米之間,相對高差10~30米,崗坡一般在10°左右,區內植物稀少,水土易流失。

氣候特徵

樊城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型的特徵。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適中,雨熱同季,氣候較溫和。
日照
樊城區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8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1%~48%,年總輻射量在101~110餘千卡/平方厘米之間。日照的年變化呈雙峰型。8月份,有一個高峰值,另一個高峰值在10月份。夏季的日照時數占年總時數的34%,6至8月日照時數都在200小時以上;冬季日照時間短,占全年日照時數的19%~20%;春季日照時數比秋季日照時數多190左右。
氣溫
樊城區歷年平均氣溫15℃~16℃。氣溫的年變化,以7月最高,1月最低。12月至2月一般2℃~3℃,3月至5月15℃~16℃,6月至8月27℃~28℃,9月至11月16℃~17℃。氣溫的日變化呈單峰型。日最久氣溫一般在15時~16時之間。日最低氣溫出現的時間因季節而異。7月最早,在5時;4至10月居中,在6時;冬季最晚在7~8時。氣溫日較差全年平均一般在8~10℃左右,以6月最大,為11.6℃;9月最小,為9.5℃。
無霜期
初霜日一般出現於11月中旬,終霜日一般出現於3月中、下旬。有霜日多年平均為50天,無霜期在228~249天之間。
降水
樊城區境內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100之間。年際變化顯著,多雨年份可達1200毫米以上,少雨年份只有500毫米左右。年內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冬季少,春季稍多於秋季。7、8月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32%左右;強度大,月平均可達10.8~15.4毫米/日。降雪一般始於11月底或12月初。斷雪一般在3月上、中旬。歷年平均降雪日為13天,最多為28天(1956年末至1957年初),最少3天(1960年末至1961年初)。
樊城區風向的季節性變化明顯。冬季,蒙古高壓勢力強盛,樊城位於高壓的東南部,故地面多吹偏北風。夏季,高壓移至大陸東部太平洋上,故風向多為偏南風。9月至次年2月以偏北風為主,3月至8月以偏南風為主。風向、風速受地形影響,受南北向的漢水河道狹管效應所致。春季平均風速最大,一般在3米/秒以上;秋季平均風速最小,一般不超過2.5米/秒。出現8級大風的日數以春季為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全年大風日數多年平均4至5天。
災害性天氣
影響工農業生產的災害性天氣有乾旱、洪澇、冷害、凍害、大風、冰雹等。
乾旱為最常出現的災害,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危害嚴重的是夏旱和秋旱,夏秋連旱危害俞甚。夏秋連旱一般五年二遇。一般乾旱每年都有發生,平均一年1.5~2次;大旱3年一次,中旱2年一次,嚴重乾旱約8至10年一遇。
洪澇基本出現在4至10月,集中時段為6至7月。樊城區易發生洪澇災害,是因為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氣候過渡區域,兼有南北氣候特徵。該地域暴雨的形成主要是夏季東南、西北輻合氣流,秋季西南低渦東移,颱風深入內陸影響,以及局部對流產生大暴雨,形成大洪水。洪水按其來源除本地暴雨洪水外,過境大洪水占有相當比例。
早春低溫凍害一般出現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每年4至6次。春季連陰雨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每年2次左右,長連陰雨平均二年一遇。秋季連陰雨多集中在9月中旬。秋寒(日平均氣溫小於20℃),開始出現於9月中、下旬,9至10月冷空氣活動平均每年5至6次。寒潮在11月份出現最多。冷空氣發生頻率一般二年五遇;寒潮發生頻率為五年二遇。
大風冰雹為局部地帶災害性天氣,常有寒潮大風和雷雨大風出現。在春季,冷空氣南下一般伴有陰雨大風,有時出現“浮塵”(黃沙),對蠶、豌豆、小麥等農作物生長危害較大。冰雹多發生在春、夏兩季,春季多為區域性冰雹,夏季多為局部性降雹,夏季降雹約占全年降雹的5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水系均為漢江水系,有大小河流13條,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30102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樊城區因地處秦嶺褶皺系,地層內含豐富的石膏、岩鹽、鈣芒硝等化工、蒸發岩類礦產。太平店鎮、牛首鎮境內漢水拐彎處的內環和河心沙灘中,有河漫灘沉積型金礦。

生物資源

樊城區生物資源種類南北兼有,有種子植物120科、1000餘屬、3200種;動物資源120多種,其中人工飼養的動物37種,野生藥用動物6種;森林資源廣,林地面積13.7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9.5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7.69%。

人口民族

樊城區有回族、滿族、羌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壯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畲族、侗族、瑤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高山族、土族等19個少數民族,總人口3100人,其中以回族居多,為1200人。米公街道友誼街社區和王寨街道七里橋社區為回族聚集社區。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樊城區常住人口632393人。
2022年末,樊城區戶籍人口60.58萬人。

經濟

綜述

2022年,樊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77.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8.82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40.98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417.24億元,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8∶35.6∶61.6。
樊城區
樊城街景

第一產業

樊城區農業生產格局主要以糧油、蔬菜、花卉林果、養殖為主。
2022年,樊城區農林牧漁總產值33.66億元,同比增長8.49%。其中:農業產值21.59億元,下降2.09%;林業產值分別為0.94億元,增長1.22%;牧業產值為7.13億元,增長42.75%;漁業產值為1.91億元,增長50.16%;農林牧漁及輔助性活動產值為2.1億元,增長17.59%。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5.04萬畝,增長0.02%,產量14.1萬噸,下降1.17%。全年生豬出欄17.36萬頭,增長0.11%;牛出欄0.29萬頭,增長2.5%;羊出欄1.68萬隻,增長42.63%;家禽出欄119.5萬隻,增長0.12%;能繁殖母豬0.23萬頭,增長12.33%。

第二產業

紡織工業是樊城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樊城是襄陽市乃至湖北省紡織產業最為密集之地。2007年3月,樊城區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織造名城”。
2022年,樊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21家,較上年減少1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4.0億元,增長11.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163.8億元,增長8.2%;實現利潤總額0.5億元,稅金0.74億元。
2022年,樊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布產量6.54億米,增長3.6%;紗產量7.28萬噸,下降0.3%;服裝產量1454.8萬件,增長47%;化學纖維產量9.4萬噸,下降2.1%。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62414.11萬千瓦時、天然氣15712.7萬立方米、原煤18.54萬噸。

第三產業

2022年,樊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4億元,比上年增長3.1%。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359.95億元,增長3.2%;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8.46億元,增長3.7%。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131.69億元,增長17.8%,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35.96億元,增長22.8%;零售業實現零售額77.49億元,增長15.4%;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99億元,增長2.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7.25億元,增長20.0%。
  • 財政
2022年,樊城區地方財政總收入34.76億元,比上年下降7.8%。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7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其中,稅收收入16.7億元,比上年增長0.2%,占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9.3%。稅收收入中,增值稅收入4.8億元,下降24.1%;企業所得稅收入2.4億元,下降2.3%;契稅收入2.4億元,增長4.8%。
  •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樊城區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7.5%。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比上年下降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6.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比上年下降11.2%。
2022年,樊城區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比上年下降30.5%。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88.4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7%。
2022年,樊城區現有在庫5000萬以上投資項目151個,其中億元以上138個。

交通

綜述

樊城西接渝陝,東連江漢,南通湘粵,北達宛洛,是鄂、豫、川、陝的交通樞紐,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

水運

穿境而過的漢江屬三級航道,全年可通航500噸級駁船,市區內的港口年吞吐量在1500萬噸以上,並建有汽車滾裝專用碼頭。

鐵路

樊城是中國鐵路運輸八縱八橫網路中的樞紐之一,漢丹鐵路焦柳鐵路襄渝鐵路在襄陽交匯。
樊城區
襄陽火車站
襄陽站是進出川、陝、豫、鄂的咽喉通道,也是鄂、豫、陝三省交界處客貨運輸總量最大的車站,屬客貨一等甲類車站,管轄襄陽南、棗陽、隨州等16箇中間站。車站候車室總面積10940平方米,最高可同時容納13600人候車,站內共有客車到發線7條,旅客站台4個。車站貨場是辦理整車、貨櫃到發及全路中轉的綜合性貨場,貨場總面積137172平方米,其中貨櫃貨場面積1197平方米,貨場有貨物線6條,整車倉庫4座,整車雨棚4座,笨零作業區1個,貨櫃貨場1個。主要傳送貨物品類有河沙、磷礦、糧食、化肥、輕紡及其他機械工業產品和部分鋼材、軍用品、零擔、貨櫃等。車站客流、貨源主要吸引範圍在襄陽市和谷城南漳保康房縣、河南省新野鎮平縣以及部分邊遠地區如老河口棗陽荊門沙市等地。

公路

樊城是湖北省高速公路網中心之一,襄十高速公路襄荊高速公路孝襄高速公路樊魏高速公路316國道207國道在市區縱橫交匯,並與京港澳高速公路武黃高速公路相連,是湖北省“1-3小時交通圈”的重要節點。

政治

樊城區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區委副書記
王鵬飛、楊永亮
區委常委
區長
副區長
陳家學、趙昱、趙友明劉淵、夏定陽、梁清波肖天艷李小紅陳道輝
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厚文
區政協主席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22年,樊城區專利授權總量133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75件。全區共有新型研發機構13家,全區參與高新技術產業統計企業有110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9.5億元,比上年增長6.4%。

教育

2022年,樊城區共有普通中學26所,國小76所(含市直),共有在校生83696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樊城區共有社區活動室160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全年策劃和主辦各種文化體育活動44次。全區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05人,獲得市以上體育競賽前三名獎牌數19枚。

醫療衛生

截至2022年,樊城區有衛生機構21個(區屬),其中,醫院、衛生院8個;衛生機構床位數738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46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5人。

人民生活

2022年,樊城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2元,比上年增長6.4%。全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90元,比上年增長9.0%。

旅遊

樊城區南與襄陽古城隔江相望,西南瀕臨諸葛亮躬耕壟畝之地古隆中,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依城而過。樊城區擁有國家3A級景區一個,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3處。域內西周鄧國遺址、米公祠水星台陳老巷等文化古蹟與漢江、人民廣場、諸葛亮廣場、明珠廣場、沿江大道等現代都市觀光景點相互交融,道教聖地武當山、原始林區神農架長江三峽與古隆中、古襄陽和樊城連為一體,形成一條黃金旅遊觀光帶。作為三國文化、漢江文化、米芾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樊城也是湖北重點精品旅遊線——三國·世界文化遺產線的重要站點。
襄陽古隆中
國家4A級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以西15公里處,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文物風景區,總面積1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有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古隆中的武侯祠,系明代重建,並在嘉靖,萬曆及清康熙時重修,乾隆時定名為“漢諸葛丞相武侯祠”。武侯祠系四進三院的四合院建築,山門以高矗的仿木結構磚雕牌坊構成。祠內建築多採用木步架與硬山磚牆組合,屋脊多施雕飾格,祠前有石獅一對。
樊城區
襄陽古隆中牌坊
米公祠
襄陽米公祠是紀念北宋大書畫家、鑑賞家米芾的祠宇,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隔漢水與襄陽小北門相望。米公祠於1956 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城區
米公祠
米公祠始建無考,《襄陽縣誌》載:元末明初毀於兵燹,明代曾重修,並由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鄭繼之於萬曆四十七年(公元前 619 年)撰書《米氏世系碑》,記述米氏故里的沿革。
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米公祠先後由米芾第十八代孫米瓚、十九代孫米爵、二十代孫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內有紀念性建築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並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後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
鄧城遺址
鄧城遺址位於樊城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趙家橋、鏖戰崗、余崗到團山鋪一帶,乃關羽水淹七軍之古戰場,當年關羽水淹曹操七軍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築工程至今保留下來,即黃龍堰、白龍堰、黑龍堰、青龍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蓮花池。留下的名勝古蹟還有關羽擂鼓台、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戰場出土的箭鏃、刀、槍、劍和銅製“扎馬刺”等。鄧城還是西周時期鄧侯國的首都,秦時設鄧城縣,唐改鄧城為安養縣。今古城遺址清楚,遺留古蹟豐富,如烽火台、玉帶井、九冢、寧國寺、城北山灣的古墓群。鄧城出土各種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上府簠”、“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最為珍貴。

特產

涼麵
樊城人有句名諺:“冬至包面夏至涼麵”。“涼麵”也叫“麻汁面”,為樊城人夏季最喜愛的主食,因其製作簡便,吃起來清涼爽口,已成為襄陽的大眾化食品。據傳,唐代民間即食涼麵。杜甫有詩曰:“新面來近市……經齒冷於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涼麵的吃法,《清稗類鈔》中記載:“率為白水所煮,將進面時,即有生疏數小蝶,陳於幾,曰面馬。意為前馬之導也,而和以調料而加於面。”所謂“面馬”,也叫“菜馬”。有麻汁、食醋、蒜泥、黃瓜絲、胡蘿蔔菜末、香椿菜末、鹽水等。將煮好的麵條用冷水淘涼後,盛於碗中,澆上菜馬拌勻即成。可根據各人的口味自澆自拌,十分方便。
黃酒
襄陽黃酒色似乳汁,香氣好,味微酸甜,略帶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漿稀釋,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繼承了古老傳統的製作方法。
黃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別達到78.9克和2.6克。黃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當高的熱量,酒精度極低,故而一不傷肝,二不傷胃,而且又可加速體內血液循環,增強骨骼,還有舒筋活血和增進食慾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還可將其作為烹調菜餚的味料或解腥劑,以及醫藥上的輔料和藥引子。
牛油麵
牛油麵的特點是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
牛油麵做法簡單:水開後將面下入鍋內,煮開後撈起,加香油涼拌。吃時,撮一把放入搭勺,伸進沸水中冒熱,然後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吃牛油麵時,再喝一碗襄陽黃酒,愜意而舒服。
襄陽夾沙肉
相傳三國時,徐庶劉備推薦諸葛亮下前,輔佐劉備打敗了曹仁,奪取了樊城。當樊城縣令劉泌設宴慶賀虎績時,劉備見一氣宇軒昂的英俊少年側站一旁,經問,乃知是劉泌之甥寇封。宴間,隨軍廚役上菜時,因不慎將肉塊遺落在地,寇封意隨手揀起,轉身丟入口中,事後劉備問及寇封:“見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責下人,即隨口吞食,是何意也。”寇封答曰:“身為將吏,應時時垂憐百姓,粒米片肉來之不易,棄之可惜;士座廚役,終日勞累,愛之有餘,偶有過失,安忍叱斥。”寇封的寬容大度和愛民之德,引起劉備的愛慕,遂收為義子,並改名劉封。此事傳至軍中上下,莫不為之感動。於是,軍廚們特地烹製一種名為“夾沙肉”的菜餚,送給劉封品食,以表對小主人的敬意。
夾沙肉在樊城乃至襄陽市享有盛譽,該菜品以肥膘肉和綠豆沙為主料,以肉裹沙,入鍋炸制而成。製作講究選料、刀功、火候,成菜色澤金黃,沙餡飽滿,外酥里嫩,肥而不膩,香甜爽口。
金剛酥
金剛酥,的特點是金黃色澤、自然清香味、酥酥脆脆。這種傳統的地方特色小吃,其久遠的歷史無處考證,但單說傳到陶家一門的手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孔明菜
孔明菜,在襄陽俗稱“鹹菜”、“襄陽大頭菜”,有些人直接稱“芥菜”。
樊城區
孔明菜
大頭菜的學名“芥菜”,又稱“蔓莖”,系根菜類,屬十字花科,質地緊密,水份少,纖維多,形狀為錐型,肉白色,肉質堅實,有強烈地芥辣味,不宜生吃,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糖類、蛋白質等。通過醃製後,成為獨特風味的佳品。
中國四大名醃菜之一的襄陽大頭菜,據《中國風物誌》記載,為諸葛亮隱居襄陽隆中時所創,民間素有諸葛菜、孔明菜之美稱。它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纖維素、鐵、鋅、鈣、磷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入口脆嫩味美,生津開胃,醬香濃郁,並具有下氣消食、利尿除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屢獲省、部及中國名優產品稱號,被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贊為“中國一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