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茶葉

東至茶葉

東至植茶歷史悠久,茶葉品質優良,蜚聲中外,世界三大紅茶之一的“祁紅”就發祥於堯渡。自唐代始,東至茶葉便聞名遐邇,宋代列為貢品,大詩人白居易、梅堯臣曾作詩禮讚,元著名學者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盛譽東至出產的“仙芝”、“嫩蕊”,列為全國名茶,清代東至“珠蘭”茶即風靡西歐上流社會。解放後,興辦了全省唯一一家由國家、省、縣聯營,集科研、繁殖、示範於一體的茶樹良種示範場,促進了東至茶葉生產的迅速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至茶葉
  • 外文名:Dongzhi Tea
  • 主要食用功效: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膽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
  • 產地:東至縣
  • 主要成分:兒茶素類、咖啡因、礦物質
生產、加工概況,品種信息,歷史記載,傳說,東至歷史名茶,淵源,東至商品茶出口,中外名人讚頌,東至縣概況,地圖信息,

生產、加工概況

東至是全國紅茶出口基地縣和全國創建無公害茶葉示範基地縣,也是全國重點產茶縣。東至縣利用山區茶葉資源優勢,開發以“東至雲尖”、祁鄉園東至紅茶為主的一批品牌產品,促進了當地農民致富,加速了山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山區經濟的支柱產業。
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2萬畝,基本實現了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現在全縣百畝連片的茶園達500多處,有146個村成為茶葉生產專業村,全縣各地共有“東至雲尖”茶精製廠64家,全縣正常年景茶葉產量達3000噸,產值7600萬元。
近年來,各地紛紛辦起綠茶初制廠。具體形式有國營的,以東至茶樹良種示範場辦的綠茶加工廠為主要形式;集體的,多以村、組辦的為主;聯戶的,幾戶茶農共同投資興辦小型加工廠;個體的,較有經濟實力的產茶大戶,購置茶葉加工機械,實行產、供、銷一條龍及代客加工收取加工費。多種形式茶葉加工廠並存,綠茶生產具有一定的規模。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縣逐步形成了以堯渡、官港兩大茶葉市場為主體的茶葉交易市場,同時產茶鄉(鎮)、村也就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型茶葉交易場所。隨著全縣茶葉開發工作的深入,廣告宣傳的加強,產品質量的提高,茶葉銷路不斷擴大,茶葉在市場上的份額逐步加大。

品種信息

目前,名茶中屬“徽系”的有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太平猴魁黃山貢菊、東至毛尖和東至野山茶。東至縣現有20多萬人從事茶園生產、茶葉加工、銷售工作。近5333平方米的茶園分布在以仙寓山為主體的仙寓嶺、紅旗嶺、紫石塔、天鵝峰、雲霧尖、大王尖、葉崗、蓮花塘等海拔200-800米的深山中。
近幾年,東至綠茶又領風騷,研製開發了“祁鄉園東至紅茶”、“天鵝雲尖”、“香山雲尖”、“神泉珍珠綠”等名品,眾多產品獲國家級金獎,拳頭產品“東至雲尖”更是享譽海內外。

歷史記載

傳說

過去對東至茶葉有多種傳說,除了《堯鄉茶說》中列舉的觀音茶、仙寓山午時茶、木塔鄉的天鵝孵蛋、葛公鎮的雞頭嶺等傳說外,還有一個傳說,就是相傳唐代有一個叫羅藝的得道真人,雲遊官港時,一時感到唇焦口渴,便隨手撒下一把茶籽種入這片肥沃的土地,從此官港便有了酣洌醇綿的茶中精品。這些傳說,說明東至民間已將茶葉神化,東至一方百姓是多么熱愛茶葉——這個神奇之物。
相比之下,有關葛洪煉丹與留山植茶的傳說可信度要大一點。因為葛洪在葛公的葛源王和留山修道煉丹,縣誌上有明確記載,而且遺蹟較多,道教徒為便於煉丹修心,離不開飲茶。葛洪卓錫葛源和留山,要么那時這一地區已有茶樹,要么葛洪效法師祖親自植茶。無論哪一種可能,葛洪時代(公元300年前後,即距今1600年)東至縣境已經栽植茶樹,有茶園,這是毋庸置疑的。

東至歷史名茶

據《堯鄉茶說》介紹,東至歷史上的名茶有饒池仙芝,千兩朱蘭茶和東至工夫紅茶(簡稱祁紅)。
饒池仙芝,始於宋朝和元朝。當時池州和饒州六縣生產的茶片,商品名稱叫仙芝、嫩蕊、福合、祿合、蓮合、慶合、指合,計七個,仙芝最為出名。池州所屬的東至,從唐朝開始,就有蒸青餅茶的製作技術,到了宋朝和元朝,周圍地區都出產茶片,無疑,東至縣也就成了主產區和核心區,據《文獻通考》和《至德縣誌》記載,仙芝、嫩蕊就出產東至縣。
千兩朱蘭茶,是清代以外貿為特徵的著名商隊茶之一,飲譽於世200多年。明末清初,東至茶葉生產完成了由蒸青到炒青的技術變革,從此誕生了千兩朱蘭茶。《益聞錄》記載“建德為產茶之區,綠葉青芽茗香遍地”,《籌辦夷務始末》載:“朱蘭茶,實系安徽建德所產。所經之路,由歸化城走喀爾喀部落,即至庫倫。由庫倫即至恰克圖,由恰克圖出向俄邊,即由俄邊賣於西洋諸商。此項千兩朱蘭茶,惟西洋人日所必需”。
東至工夫紅茶。鹹豐、同治年間,千兩朱蘭茶內外銷阻滯,至德茶農不得已招來粵商改“綠”為“紅”,就近銷往漢口等地。光緒元年(1875),黟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藉經商,因羨紅茶暢銷利豐,來到東至,在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閩紅”改進工藝,提高品質,做成工夫紅茶,後來擴大到祁門、浮梁等地,統稱“祁紅”,出口外銷。

淵源

傳說畢竟是傳說,淵源要有史料記載,而葛洪的傳說,恰如《搜神後記》一書中的記載,基本相同。書載:“晉武帝時(245—289),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這是目前所知安徽人採制茶葉的最早記載。陳椽教授據此得出安徽產茶大約始於公元3世紀前的結論。從茶葉沿江向下游傳播的歷史和池州與宣城所處的地理位置相比較,不難看出池州種植茶葉概始於此。東至遠在宣城的上游又是“天下水陸之會,吳楚皖浙之交”很顯然引種茶葉當在宣城之先。到飲茶之風盛行的中唐時期,東至茶無論名氣還是產量,在安徽都是無與倫比的,公元813年江州司馬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個明證。由此可以準確的推斷出,東至的茶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距今1600年。它比至德縣建縣的歷史還要長。

東至商品茶出口

東至是中國古代較早出口茶的生產地,早在唐代就開始大規模的茶葉邊銷,其範圍包括河南淮河以北,遼寧南部至山西太原以南的廣大區域,即今天的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
東至縣的茶葉外銷始於清初,由晉商(也稱西客)專營,主要銷中亞,部分銷往歐洲大陸,成為“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建國後,“祁紅”出口外銷統由國家經營。

中外名人讚頌

唐代的楊華是記載東至茶事第一人。楊華於公元855年所著的《膳夫經手錄》一書,書中寫道:“……至開元(公元713—741年)、天寶(公元742—756年)年間,稍稍有茶;至德(公元756—758年)、大曆(公元766—779年)遂多;建中(780—783年)後盛矣。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處出處者,並萬斤厚片,自陳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其濟生、收藏、榷稅,又始於浮梁矣。”
唐代的白居易是歌頌東至商品茶的第一人。他在《琵琶行》中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當時東至的官港隸屬浮梁縣。
南宋的梅堯臣是對建德茶葉的植茶、採茶、制茶、飲茶、賦稅等情景作了詳細描述的第一人。梅堯臣時任至德縣令,曾作有不少茶詩和《南有佳茗賦》一文,已被收入《東至縣誌》之中。
近代東至藉的歷史名人周馥是用詩歌這種形式記錄家鄉茶事第一人。他在《述村農苦況》詩中,對當時東至茶業有過十分形象的描述,後在《扇題》中又有溢美之詞。
外國名人中馬克思是讚美東至茶葉第一人。1857年,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俄國的對華貿易》一文,文中指出:中國於恰克圖賣給外國人的茶葉,“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貨,即在大陸消費者中間享有盛譽的所謂商隊茶,不同於由海上進口的次等物。”當時東至縣的出口茶葉就屬商隊茶,受到了馬克思的稱讚。
東至茶葉與三位茶人
安徽東至是個老茶區,早在唐代官港的茶葉就火爆商都,白居易筆下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指的就是當時隸屬於浮梁地區的官港。據史料記載,東至的茶葉有三個鼎盛時期,一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文獻通考》十大名茶;二是清代,東至出產的“珠蘭茶”,名揚西歐,被譽為上等貨,曾受到馬克思的高度評價。1916年“祁紅茶葉”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三是近年來推出的“東至雲尖”系列茶,有5種品牌,榮獲國家農業博覽會金獎。東至茶葉出現這三次鼎盛時期,是與歷史上的三位名人的關心、扶持、推動分不開的。

東至縣概況

東至縣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慶,南鄰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門戶。轄29個鄉鎮,人口54萬,面積3256平方公里(1958年由東流、 至德兩縣合併而成),境內舜耕山(又名大曆山),相傳為舜躬耕之地,堯訪舜時由此渡河,留下眾多遺址和傳說,縣城遂稱“堯渡”,自古就有“堯舜之鄉”美 譽。2011年8月,東至縣啟動“愛心零錢捐款箱”活動。
東至茶葉
東至縣
全縣轄12個鎮、3個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香隅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泥溪鎮花園鄉木塔鄉青山鄉。縣政府駐堯渡鎮。
東部為山地,東至、石台、祁門三縣交界處的仙寓山海拔1375米,中南部多丘陵,西北部為沿江平原。長江流經西北,堯渡河、香隅河北流入長江。龍泉河南流入鄱陽湖升金湖在縣境北部,有河流與長江相通,水產資源豐富,已闢為國家級水禽自然保護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年降水量1544毫米。礦藏有煤、鐵、銻、石灰石、白雲石等。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