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金湖

升金湖

升金湖(Shengjin Lake),有著“中國鶴湖”之稱,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境內,因湖中日產魚貨價值“升金”而得名。

升金湖湖區面積達132.8平方公里(東至占102.26平方公里,貴池占30.54平方公里),氣候溫和,水體無污染,周圍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鳥越冬棲息的理想處所。每到秋冬季節,聯合國、歐美地區國家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前來升金湖實地考察。據調查,升金湖共有鳥類142種,其中越冬候鳥66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白頭鶴白鶴黑鸛等5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白枕鶴、小天鵝等16種。

1986年,升金湖被列為國家重點水禽自然保護區;1988年,被編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2015年12月25日,升金湖入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安徽省首個榮獲國際級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升金湖
  • 外文名稱:Shengjin  Lake
  •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至縣北部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32.8平方公里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水文特徵,地質地貌,氣候,土壤,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開發建設,人文歷史,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升金湖誕生於3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長江沿岸以上升為主,山巒起伏,河流發育,個別地方有小型湖泊,水系匯入古長江,並在江岸湖邊堆積沖積了泥砂、礫石,所以升金湖,東南群山環抱,西傍丘陵崗地,北濱江灘洲圩。古時升金湖,曾稱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
升金湖
1980年,首次在此發現白頭鶴越冬種群,次年我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簽定“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1983年,在印度召開的國際鶴類學術討論會上,中國濕地鳥類學家王岐山教授第一次向國際介紹了升金湖。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區,事業單位、區級建制、定編10人。湖面13000公頃為核心區,沿岸2.5千米作為緩衝區。
1986年3月,原安慶行署正式組建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
1997年,國務院國函[1997]109號文《關於發布蘆芽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批准建立“安徽省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安徽省決定成立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同時撤銷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其人員和編制建制劃入管理局,局人員編制40人,確定了內設機構。將原東至縣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林業派出所更名為池州行署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派出所。
升金湖升金湖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升金湖位於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內,瀕臨長江。地處東經116°55′至117°15′,北緯30°15′至30°30′。座落於東至縣與貴池區交界處,全境以升金湖為中心,沿岸分別向外延伸2.5千米左右。其四鄰界線為,東自高橋湖東岸經唐田、坦埠、劉村、白笏、楊家咀連線為界,南至丁村、長嶺,西至206國道,北自將軍廟經新河口至牛頭山一線。總面積33340公頃,其中升金湖13300公頃。現升金湖至長江出口建有黃湓閘,湖內水位由其控制。海拔平均11米。
升金湖

水文特徵

升金湖水源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東南方的張溪河、東北方的唐田河,集水面達1548.1千米。歷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米時,湖面面積14000公頃,蓄水量8.3億米。隨水位降低,湖面面積減小,通常水面面積10000公頃,年平均水位10.88米。湖水經黃湓閘與長江相通,閘門的開閉,能影響到濕地生態環境和水禽的生存、棲息,以及蓄洪、灌溉。
升金湖地區雨量充沛,地表徑流豐富,湖區四周植被良好,無工業污染源,該濕地屬過水性湖泊,水質優良。水化學分析表明,湖水含鈣量高,具有一定的硬度,總氮量、矽鹽及磷、鐵含量正常水質範圍,適宜多種水生動植物生長。

地質地貌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經喜馬拉雅運動後,長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匯聚發育形成湖泊。
升金湖東南岸屬九華山山脈的一部分,為低山丘陵,西北屬沿江沖積平原,為平原圩畈。其東南湖岸為中生代三疊紀與古生代二疊紀地質構造,以灰岩、頁岩為主;西北湖岸為第四紀地層構造,以亞粘土、砂礫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漸傾斜,形成現代沖積層,泥沙淤積,土壤為黃色亞粘土和粉砂、砂礫。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樣,湖岸曲折,湖汊較多,湖岸周長165千米,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個相連的水面。小路嘴以南為上湖,又稱小白湖,面積5800公頃,八百丈以北為下湖,又名黃湓湖,面積2300公頃,上下湖之間為中湖,即升金湖,面積5200公頃。上、下兩湖湖床略高於中湖,平均海拔11米,湖周崗地平均海拔25米。

氣候

升金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乾燥。平均無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均蒸發量757.5毫米,最高年降雨量毫米(1983年),最低年降雨量759毫米(1978年)。平均氣溫16.14℃,最高氣溫40.2℃(1953年8月1日),最低氣溫-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氣溫3.97℃。

土壤

升金湖境內土壤種類較單一,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類的黃紅壤亞類,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東、南面低山丘陵分布為黃紅壤,西、北面及沿湖四周灘地分布為潮土和水稻土。
升金湖升金湖
黃紅壤:廣泛分布於低山丘陵地區,全剖面成酸性反應,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左右,氮、有效磷、鈣含量均較低,土壤質地偏粘,物理性差;
潮土:分布於沿湖四周、洲地、河漫灘等,多具夜潮性,養分含量較高,全剖面多具有弱石灰性;
水稻土:廣泛分布於境內的圩畈區,適宜農作物和水生植物生長。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升金湖有浮游植物27種、水生維管束植物38科84種。水面群落的優勢種為馬來眼子菜、苦草、菹草、聚草、野菱。沼澤及灘涂群落以阿齊苔、白郎苔等苔屬植物為優勢種,總蓋度達85%以上。

動物資源

升金湖有底棲動物23種、魚類62種、兩棲爬行動物21種、獸類52種。其中包括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麂,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胭脂魚、虎紋蛙、鬣羚、穿山甲、水獺 、小靈貓等。
鳥類是升金湖動物中的最大群體。保護區已記錄到的鳥類有230種,占安徽鳥類種類的46.8%。包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的7種,即白頭鶴、白鶴、白枕鶴、白鸛、黑鸛、白肩雕、大鴇;中國國家二級保護的18種,分別是白枕鶴、灰鶴、白琵鷺、黃嘴白鷺、小天鵝、白額雁、小白額雁、鴛鴦、花臉鴨、白䴉、烏雕、白頭鷂、草鴞、小鴉鵑、鳶、白尾鷂、普通狂、紅隼。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頭鶴(Grus monica),每年10月下旬遷至升金湖,次年3月下旬飛離,居留期約145天,越冬數量400-600隻。
在升金湖越冬的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每年11月下旬遷至升金湖,次年3月飛離,居留期130天左右,數量約300-500隻,占世界總數的15%。
在升金湖越冬的小天鵝 ( Cygnus Cygnus),數量在10000隻以上。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期為140天左右,一般年份越冬數量在3000隻左右,數量最多時達到5000隻。
在升金湖越冬的雁類有鴻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 Anser fabali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額雁(Anser erythropus)、灰雁(Anser anser)等5種,其中以鴻雁、豆雁數量最多最常見。鴻雁越冬總數達到4萬隻以上。
升金湖是珍稀水鳥大鴇黑鸛的良好棲息場所,也是鴴鷸類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開發建設

2002年,升金湖加入東北亞鶴類網路保護區。
2003年,升金湖開始實施《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
2005年,升金湖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鴴鷸類網路。
2007年,升金湖基礎設施項目通過驗收和加入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網路。
2008年,升金湖與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共建“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教學科研實習基地” 。
2010年,升金湖與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結成姊妹保護區。
夕陽下的升金湖夕陽下的升金湖

人文歷史

升金湖原名深泥湖,湖畔有座陰陽嶺。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位後生,人喊“漁哥”。
一天,他捕蟹回家忽聽一名叫鶴姑的小仙鶴在求救,漁哥忙答應第二天去救她,第二天漁哥劃只船在陰陽先生門前等著。果見陰陽先生說要到對岸請客。漁哥將計就計來拖延時間,中途去陰陽先生家把小白鶴放飛了。小白鶴為感漁哥救命之恩,臨走時撥下了身上的一根羽毛給了漁哥,並對他說今後如遇災難,用火點羽毛,必來相救。
第二年,深泥湖破圩,魚跑入了長江,漁哥哥點火燒著羽毛,請仙鶴搭救。仙鶴從天上飛了下來,伸頸向湖中吸了三口湖水,又連續向湖裡噴出三口乳液,然後便化作一縷青煙消失了。此後,湖水落進堤下,變得風平浪靜,水中群魚競游,漁哥哥帶領村民們划船撈捕魚蝦,日產魚貨價值升金。
從此深泥湖便易名“升金湖”,村民們在湖畔建了一座“仙姑廟”。以紀念小仙鶴。

交通信息

路線一:杭寧到湖州北轉申蘇浙皖到宣城轉S32銅南宣到鐘鳴樞紐上G50高速,一直向西到大渡口出口;或者是繼續走高速到蕪湖,到蕪湖轉向銅陵安慶方向,到大渡口出口。
路線二:杭徽高速到黃山轉合銅黃高速,轉G50高速往安慶方向,大渡口出口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