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小白額雁中型雁類,外形和
白額雁相似,但體形較白額雁小,體色較深,嘴、腳亦較白額雁短;而額部白斑卻較白額雁大,一直延伸到兩眼之間的頭頂部,不像白額雁僅及嘴基;另外小白額雁眼周金黃色,而白額雁不為金黃色,這些差異,足以將它們的野外區別開來。
小白額雁雌雄相似。嘴基和額部有顯著的白斑,。白斑後緣黑色,頭頂、後頸和上體暗褐色,翅上覆羽外側灰褐色,內側暗褐色,飛羽除外側幾枚初級飛羽外翈為灰褐色,余全為黑褐色;上體各羽緣黃白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暗褐色,具白色端斑。頦、喉灰褐色、頦前端具一小白斑。前頸、上胸暗褐色,下胸灰褐色,具棕白色端緣;腹白色而雜以不規則斑塊;兩脅灰褐色,具黃白色羽緣,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眼周有一腫起的黃圈,嘴肉色或玫瑰肉色,嘴甲淡白色,腳橄欖黃色。幼鳥體色較成鳥淡,嘴肉色,嘴甲黑色,額上無白斑,腹亦無黑色斑塊。
大小量度:體重1440-1750克,體長560-600毫米,嘴峰36-41毫米,翅330-376毫米,尾91-117毫米,
跗蹠59-63毫米。
棲息環境
小白額雁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和苔原與灌木復蓋的亞北極地區以及亞平原泰加林地區。它不僅棲息和繁殖在苔原,也棲息和繁殖在山溪河流下部,山腳、山地湖泊,甚至高山懸岩上。常在冰雪融化的沼澤地區和多石的苔原地方活動。冬季和
遷徙期間多棲息於開闊的湖泊、江河、水庫、海灣以及開闊的草原和半乾雌性草原地區。
生活習性
小白額雁每年9月初至9月中下旬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到達中國東北的時間通常在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最早在9月末即有到達中國的。最晚遲至11月初。春季最早遷離中國的時間在3月初至3月中旬,大量在3月末至4月中旬,最晚在4月末還有滯留中國的。遷徙多在晚上進行,白天多停下來覓食和休息。遷徙時成群,邊飛邊鳴叫。飛行佇列有時雜亂無章,特別是在剛起飛和短距離飛行時,有時呈斜線,有時呈“一”字形和“人”字形。
通常成群活動。晚上多在水中棲息過夜,白天則成群飛到苔原,草地覓食。善於在地上行走,且奔跑迅速。也善游泳和潛水,遇危險時,常迅速向四方奔逃,然後分別藏於亂石中或草叢中,如在水裡則向四處游開,或潛入水中,僅將頭露出水面,行動極為謹慎小心。
主要在陸地上覓食。春夏季多在海邊或湖邊草地上覓食植物芽苞、嫩葉和嫩草。秋冬季則主要在鹽鹼平原、半乾雌性草原、水邊沼澤和農田地區覓食各種草本植物、穀類、種子和農作物幼苗。通常天剛亮就成群結隊離開夜晚在水中的棲息地飛到覓食地覓食。離開棲息地時常在棲息地上空邊叫邊來回飛翔幾圈後才飛走。中午通常又返回棲息地休息。棲息地多在蘆葦水域。當它們返回棲息地時,也常常先要在棲息地上空盤旋幾圈後再降落,有時它們飛得很高,然後突然直衝而下,也有的時候它們飛到臨近水面後又突然急速的直衝而上,飛向高空,最後當確信無危險後才降落手水面或水邊沙灘上,有時它們也在覓食地夜宿。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喬治亞、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挪威、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偶入:比利時、德國、荷蘭、瑞典。產地不確定:阿富汗、塔吉克斯坦。
旅鳥:埃及、法國、印度、愛爾蘭、以色列、約旦、緬甸、阿曼、巴基斯坦、西班牙、瑞士、中國台灣省、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喬治亞。
繁殖在歐亞大陸極北部的亞北極地帶,從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往東經俄羅斯、西伯利亞,一直到最東邊的阿納德爾盆地等整個歐洲和亞洲的北部地區。越冬在歐洲東南部、埃及、土耳其、印度、朝鮮、日本和中國長江中下游,以及廣東、福建、台灣等東南沿海地區。遷徙時經過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苔原與灌木覆蓋的亞北極地區、亞平原泰加林地區,也棲息和繁殖在山溪河流下部、山腳、山地、湖泊,甚至高山懸岩上。在亞北極苔原帶繁殖。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即到達繁殖地,6月初開始產卵。剛到達時多活動在雪已融化、離水不遠的苔原地上。到達後不久即成對離開群體尋找巢位。營巢在緊靠水邊的苔原上或低矮的灌木下,有時也在水邊山地岩石堆中營巢。巢極簡陋,由乾草和苔蘚構成,內墊少許絨羽。每窩產卵4-7枚,通常4-5枚。雌鳥孵卵,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5天。卵淡黃色或赭色,大小為69-84.5mm×43-52mm。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在中國,雖然該物種並未列入保護名錄,但實際上全球種群數量非常稀少,在中國境內更是難得一見。由於在越冬期間本物種有集群的習性,種群密度很大,因而會受到傳染病的威脅,另外,在中國長江中下游的湖泊周圍居住的居民常常會捕獵越冬的雁鴨類水鳥作為野味向遊客兜售,因而該物種也受到非法捕獵的威脅。
該物種被列為易危物種。因環境破壞、原始棲息地條件惡化和人為捕殺等原因,該物種遭受嚴重脅迫,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且尚未恢復。
保護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