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姓氏)

易姓(姓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易氏,中國姓氏之一,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東,出自《史記·封禪書》,來源於黃帝象日月之形,始祖為中山王尚工。

基本介紹

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來源四,來源五,易氏圖騰,始祖,分布,綜述,歷史遷徙,圖譜,歷史,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宗族特徵,字輩排行,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八言以上通用聯,名人,易 洸,易愷,易揣,易 雄,易 祓,易元吉,易延慶,易紹宗,易常亮,易 青,易 華,易 仿,易道暹,易道三,易良叔,易貞言,易宗瀛,易福韜,易宗捃,易祖栻,易之瀚,易棠,易佩紳,易子需,易順鼎,易漢文,易培基,易秀娟,易耀彩,易中天,易建聯,易憲榮,易心瑩,

起源

源流一

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黃帝後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周易彖辭上》,詳見《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陝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並有盾章作為紀念。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來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采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五

源於韓信後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曆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誌不忘。

易氏圖騰

易姓

始祖

中山王尚公。

分布

綜述

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歷史遷徙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占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餘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圖譜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布於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占15%。湖南為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群。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群。
江西萍鄉市蘆溪張佳坊鄉易姓
南仲祭公征戰犬戎,論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傳易水,因賜姓易姓。南仲生恆,恒生敖,歷數十世後,有諱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間,後裔勝為秦內史,晦跡臨淄,世居金陵。傳十數世孫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將軍,於西漢昭帝始元年間,來鎮洪洲,卒於官。數十世孫退,號棲隱,明達博學,頓有所悟,遂棄塵俗,捐妻子,結廬九嶷之山,煉丹竟成,於晉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飛升。有二子,長曰輪,省金陵,適遇石勒作亂,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長興,為瀏陽縣吏,自念卑賤,脫幘掛縣門而去。當東晉時,舉孝廉,受湘州別駕,復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詳載史記,其家居長沙,適遇穎川寇沈柳生亂,遠近驚憂。長子鵬舉,仍守故地,傳數十世孫祓字彥祥(章),宋淳熙間為釋褐狀元,著有《周禮總義》行世,雄公幼子鴻逵避亂宜春,自子至孫,窮為匹夫。至高齋公經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寶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會昌五年狀元。而標,而密,而少儀,相繼登第者有數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聯坊而著名。祖與石曼卿韓延年為詩友,薦游館閣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蠻寇入,邊帥不能制,公以單騎說服,而文靜檢討,公望於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權貴真言出奸,著作郎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綬歸隱,而吾易氏諸臣,獨能勵節守志,剛毅凜然,豈其風流篤厚,勢所然也。其遷澗富、桃溪、施家坊、強村、明村、錢櫸林。又有至萬載分宜、萍鄉、清江樟樹廬陵安福、遠分、華岳、兩廣、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
孔子君子疾沒而不稱焉。又曰:不患無位,患所立然,則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後無添於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學立身,以廉為吏,庶於名位而無添乎。余孝(?)古制鄉舉里選類,以德行道藝進,唐宋沾古制而稍變通之。有由薦辟,由人才,由蔭襲,由科目諸途而進者。惟科目,德人襲盛,天寶以後,諸科輕,於進士科尤重。吾易氏自征南將軍光(?洸)公以下,由薦辟而進者,則有文助公、樞公、傑公、準公、密公、治公、煥公、紹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蔭襲則有延慶公,由諸科則有宛公。而進士科則有:唐寶曆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後二十年,至唐會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數十年,聖景福癸丑(893)年標公繼之;至雍熙乙酉(985)年,少儀公又登梁灝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綸公繼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隨公繼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繼之;後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狀元相公良佐,後登沉(?沈)晦榜;至紹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蓋自之武公首以儒術,顯吾易氏一門殳子,兄弟公孫叔侄連登進士者九人。綜其籍宜春而言,別姓者不興焉,而郡伯趙季仁特占坊顏曰:九聯坊,以寵異之。乾叨竊余實過涯分無德而身,以。吾先君諸殳,之所以於其所,至其子侄者。乾已獲承其一、二,奐敢不勉匕焉,以求無忝名位哉!於是起唐寶曆迄宋紹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進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孫乾慎序。
之有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則枝自茂,源遠期自長,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不務此本源,別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為人之祖宗族之有譜,所以宗,以族者也,顧不哉?
粵稽我易氏乃家之宗室,本屬子姓以易為姓。葬太原,子孫之,為太原易氏,周而來,支分派別散處不一。至北宋紹聖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聞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聯坊徙居萍鄉東路之榮溪,遞,已十三世。我牌樓下之始遷祖為瑞叟公,乃韶聞公之十三世孫也,於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遷入,於今,計年則數百年,歷世二十七世,繼,全祖宗之庇蔭,有以綿世,於無
我族向亦有譜,因明末焚遺失,蕩然無存嗣臨公其稿於前,謙公抄其稿於後,有志未也。方句讀時,每,見所抄舊譜,有志纘承命運乖戾,半生悠忽已。故譜牒之修擱至今。予年已六旬有四,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譜之修,非予任之,誰其肩。於是率族人,酌議,遍尋遺稿,細加考訂韶聞公以前,而費,而以韶聞公為一世始祖,遞傳十三世瑞叟公,皆依舊稿,另世系。而於牌樓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圖以昭穆,世系了如指掌,今而後本源之地不致數典而或忘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孫宜表揚予生也。既多,不知後世多,多萬闕,詳者乃詳,不惟其,惟其真不惟其偽,所後之子孫,斯所譜,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歷代源流而並及修譜之緣由,於此是為記。
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易姓
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易姓屬清朝時從湖南省的新化縣遷入資源縣梅溪鄉的苦竹坪(今福竹),後遷至大坨發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資源縣的大坨村三茶村,約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遷至四川縣,族譜有:大國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紹家光。
湖南省長沙縣安沙鎮譚坊新村易姓,現已發展到4代,族譜:雲 昌 顯 達。
黔陽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遷黔陽原始祖,雲南大理卿正堂。易諱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還鄉,經黔陽龍田時,妻黃氏故,另娶龍田賀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賢字),輩分分別如下: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圖延傳,思文紀叔陶(60位,家父記得),另長沙江南易氏總祠輩分100位:祖公垂晉代,宗緒居南湘,大理賢聲重,。。。。,與上面字輩可套。子孫包括黔陽、懷化、婁底、邵陽、十中有八遷四川、重慶。

歷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諸多姓氏中,李姓為最多,占漢族的7.9%,人數超過1億。占漢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張、劉、楊、陳、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而易氏為93位,人口不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92,總人口228萬 占0.19%
易立姓開宗歷史悠久,故必經歷過盛衰。人口和人才是體現盛衰的重要標誌。
唐代以前,易氏譜已無存,史籍也少記載,正史只有《晉書》(36、42)中,提到易愷和易揣兩將,易雄列傳(43)。不過由易水遷郡望太原和濟陽,再遷江東。其後此數地易氏卻無所聞,已體現幾度盛衰。
漢代後定居長沙郡,部分再遷江西和鄂東,迄今已逾千載。繁衍不斷。晚唐時僅宜春郡,就有狀元易重和四位進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贛兩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異族統治和戰亂影響,又呈衰勢。尤其是元末徐壽輝陳友諒反元興漢,易姓受到嚴重摧殘。據《明史徐壽輝傳》(44)記載,徐壽輝為羅田人,從事販布,元末盜起,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眾為亂,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蘄(浠)水為都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連陷湖北,江西諸郡縣,並遠及杭州,翌年為元軍打敗,遷都漢陽,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陽(今湖北仙桃)漁家子陳友諒投徐軍。逮文俊麾下,後乘釁殺文俊,並挾持徐,1358年陷安慶,破龍興、瑞州,亂及江南(鄂、贛、皖、蘇等省)。後設計拘徐壽輝。進駐南京采石磯,擊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義。解放前,我在武昌黃鶴樓蛇山西麓見到過“大漢皇帝陳友諒墓”碑。徐陳為亂,首當其衝的鄂東和贛中北(宜春一帶)和長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嚴重。據鄭昱撰《易氏譜序》(45)記載:“當元明之際,蘄(浠)、黃(岡)首亂,陳(友諒)氏竊據,乾坤交戰,生靈荼毒,鋒鏑流亡,疇依故土,逮陶學士安出守黃(州)郡,始盡徙江西戶口,以填實之,故家舊族,百無一存可知矣。”易為泰撰譜序(46)說:“元至正間,又遭徐壽輝寇掠,子姓幾盡,惟余天文、天祺二公。傳七世至明嘉靖隆慶間,子姓又復繁衍。”只倖存天文、天祺二人,衰敗之慘可想見。宜春、瑞昌和江東,即令留下未遷長沙之後裔,必受其害。而長沙幾未受波及,故明清以來,易姓名人多為湖南人。過去易姓名人稀少,如今易姓人名時有出現,復榮之勢,日趨顯著。

郡望堂號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堂號

瑞芝堂:來源自宋代江西上高縣進士易延慶,官居大名府兵曹參軍,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紫芝玉芝叢生;後又因母喪,復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栗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瑞芝堂”、“純孝堂"或“植栗堂” 。
濟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純孝堂:同瑞芝堂。
植栗堂:同瑞芝堂。
忠裔堂:資料有待補充。
添裔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華堂:資料有待補充。
百祿堂:資料有待補充。
聯魁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綏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慶源堂:資料有待補充。
重桂堂:來源於唐朝江西宜春狀元易重,字鼎臣,官至大理寺評事。
親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譜文獻

江蘇南通易氏三修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易鳴鏞、易乾等主修,易榮塑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市博物館。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譜七卷,末一卷,(民國)易國祚等纂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湖北浠水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宜昌縣曉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長陽縣檔案館。
湖南長沙易民重修族譜九卷,(清)易維祺纂修,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慶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易氏宗譜十七卷,(民國)易為芬等修,民國年間綏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易氏族譜,(清)易承綸、易洸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溈源易氏支譜,(清)易自卑、易榮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僅存第二卷。
湖南寧鄉溈寧易氏支譜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慶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易氏族譜,(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易氏支譜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譜,(清)易鑾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古岡易氏世譜,(清)易學清、易鴻鑾等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鶴山易氏前譜考證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鶴山四益辰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瓦錫田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瓦錫田易氏續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丰南鹿步易氏族譜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四己丑年(公元1769年)純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易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冊,今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水口易氏文昌祀譜兩卷,首一卷,(民國)瀚谷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聯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易氏支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百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易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百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長沙縣。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瀏陽易氏族譜八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繼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宗族特徵

1、易姓發源於北方,後稱盛於南方,屬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規家訓嚴明,子孫多恪守祖訓,光耀千載。易姓名人中最流傳久遠的當數易延慶孝感動天的故事,後人據此以“純孝”、“植栗”之堂號,“純孝先生望重”之楹聯訓示子孫。

字輩排行

貴州永樂易氏字輩:
曹廷勻震天芝 蒼聞周體遠 文明開正顯 齊家思治國 光宗向太原
廣東梅州平遠中行易氏字輩:
太原堂:利展敬行(炳、國)道(進、達)枚(梅)懷(子)
湖南寧鄉易氏字輩:
安化原派:“承先開國志昌(務)大(本)世(必)培(敦)元(倫)”;
臨湘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湻化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河西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湘鄉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橫頭原派:“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萬大成榮德啟文明伯世之宗鸞明”;
湘陰原派:“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啟仁賢(臣忠貝)”;還有一支為:“乾元煥文章鼎甲有輝光忠孝詒謀遠詩書世澤長”;
益陽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紹顯光溈上分澤第資水泛禎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澤貽芳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發其祥”;
華容原派:“禹(萬)本光堯鐘永東裕重鎮”;
寶慶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藹啟後熾昌”;
合族續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溈寧易氏字輩:“承祚昭培巨澤雲光”。
湖南湘陽易氏字輩:“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啟仁賢”。
湖南攸邑易氏字輩:“秉起宗昌茂澤貽方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發其祥”。
湖南寶慶易氏字輩:“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積善承先久修仁啟祚長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林光載士子才彥世可宗應志太原必文朝崇德義榮廷訓萬本永代漢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齊啟髮長傳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賢列方垂裕後昆緒業由繼述詩禮務宜敦江河源流遠英傑振乾坤智慧育棟樑威武展雄風”。
湖南黔陽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湖南邵西易氏字輩:
魁房支派:“應以必文祖宗遠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明房支派:“應天德以必文才永遠思宗祖朝廷慶大科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榜房支派:“應林文發義通一志才廷秀永遠思彥再興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生房支派:“應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繼世朝崇定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望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遵孔孟精義法周張甲第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倫皆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輩:“言行謹篤力學登庸英士輔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報國貴忠文明發達偉業豐功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輩:“尚應年承鴻顯光秉忠善法繼先長懋才福錫受民選維毓賢良德澤昌芝庭遠大祖述憲章詩書濟美孝友騰芳文能定國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漢壽易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家齊世澤長”。
湖南瀏陽易氏字輩:
淳口鎮支派:“賢才書香紹文武桂光興孝友本信誠世紀轉後昆”;
瀏陽縣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修禮守義作述斯征行業慕孔道傳在曾才全利用貴必起論錫命篤祜世緒克繩”;
北鄉支派:“再志思顯政國興良大仁賢才書香紹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圖續乘振厥謀符天奇瑞獻飛龍建樹優”。
湖北易氏字輩:
湖北武漢新洲易氏字輩:“道為時德壽中世繼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慶希傳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漢江夏易氏字輩:“德清錦學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輩:“貴思(洪)永景文尚為幫正士大吉昌運開遠紹法繼宗長懋才福錫壽朝選踴賢良德澤芝門高康祖過章詩書濟美孝有勝芳道能定國武可安江”。
湖北襄陽易氏字輩:“之祚國家以子尚文茂學紅達”
湖北溈源易氏字輩:“承稱開國華達家光”。
湖北隨州易氏字輩:“尚大成宗禮士永大德積祖傳孝友仁慕貞良”
江西萍鄉易氏字輩:“守道傳家訓恢漢世業昌賢才敦孝友經濟喚文章承祖啟新秀仁德興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輩:“城訓林才子冰盤水圍仁有朋開世志明德已為新詩書傳大道君相錫皇恩”。
江西豐城易氏字輩:
拖船支派:“蘇國子之曰玉廷重佩以為用景仰光輝威宜謫棟龍鳳高翔文士齊昌春麗樹茂福壽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學振家聲新章紹令名書香時毓秀詞翰世蜚英濟美猶長建凌雲志立成品題如有定萬古仰前旌”。
四川瀘州易氏字輩:“朝慶萬載世登雲國仕昌龍鳳麒麟轉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輩:“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國正天心順世代永隆興”。
四川南溪易氏字輩:“永樂君上有紹洪書元方良秀之順理達(國)士朝承生純嗣長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發代(達)福遠正昌隆”。
遼寧海城易氏字輩:“萬登永富貴寶聯熙憲明”。
廣東赤崗易氏字輩:“承先開家文明光昌培元樹本世守其芳”。
重慶萬州易氏字輩:“世代忠良興發榮昌”。
重慶秀山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廣西合浦易氏字輩:“在朝文廣遠仙人搬家鄉”。
山東薛城易氏字輩:“明德恆克茂”。
江蘇南通易氏字輩:“喜慶正安寧壽順有象為知宗性道體用兼優俊傑煥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綿古澤南國良裘”。
香港橫頭易氏字輩:“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台灣善化易氏字輩:“萬大成榮德啟天文伯世之宗鷥明”。
新加坡易氏字輩:“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輩:“光宗大祖人文秀啟廷其顯揚千家永昌”。
廣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輩:"永遠禧西吾體以吉文"。"公候伯子聰明惠智歷世聖朝科及第".
湖北武漢一支易氏字輩:“理本一善學紹家傳卜世之昌定育名賢”
河南鹿邑縣西北鄉(玄武鎮)三姓村易氏世系字輩:“年修紹山殿進廣傳應同思繼鴻超登雲順清寶連興”
河南光山馬畈易氏宗祠(朝祖公祠堂)墩子堂易氏字輩:“敦敬立本,明善懷仁,慎修積德,永守章程,紹世鹹起,宏緒謹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宗開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產芝廬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慶,字餘慶,聰慧而博學,尤其長乎聲律。初官臨淮知縣,乾德年間因父親去世而在墓旁築廬守孝,墓側產靈。太宗時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棄官。母親生前喜歡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種了兩棵栗子樹,樹長大後結成連理。當時人稱他為“純孝先生”。下聯典指易延慶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不公平,於是又進行複試,易重以狀元及第。由於已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官至大理評事。後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裡定居安家。
通經處士;
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就以聰明出類拔萃,十六七歲就博通《易》、《書》、《詩》,號稱“三經處士”。在鄉間教書,遠近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聯說南宋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等。釋褐,脫去百姓的布衣換上官服。
一時師表;
三經處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易翼之知長壽縣,與上官不合而歸隱,為一時師表。下聯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詩》、《書》,人稱“三經處士”。

六言通用聯

純孝先生望重;
工詩狀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時稱“純孝先生”,守孝父墓側而產紫芝。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七言通用聯

周易講義留芳遠;
性理精微播譽長。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間諸生易貞言,字內美,湘鄉人。有《周易講義》等。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三經處士傳名遠;
二栗禮郎享譽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有《中洲文集》。下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德行稱產芝孝子;
詩詞為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稱產芝之孝子;
詩詞為釋褐之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一點丹心,當年鄂瀦成忠鬼;
千秋浩氣,今日宜陽作正神。
——御賜瀏陽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聯
釋褐本先聲,遐溯名元理學;
產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易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易延慶事典。

名人

易氏歷史上多出忠義之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縣易水邊送荊軻一般,忠於國家,忠於君主。古語云: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然,除了武將也有很多居於廟堂之上的大臣,史書上有名有姓的就達數十位,實乃名門望族。

易 洸

征南將軍洸公傳
易洸,字文行,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癸丑六四日生。其先為山左人。父爵,仕西漢武帝,官拜征南將軍(諸征將軍之名最早出現於漢代,四征將軍(征東、征西、征南、征北)是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四征將軍之間無高低之分,四鎮也同樣。雖然四征大於四鎮,但事實上職權相同,只是鎮*將軍幹得好了,會晉升為征*將軍作為獎勵。漢朝英雄輩出,征南將軍在三國都有設定,有名的有趙雲曹仁。洸公襲父爵,公立功德晉爵,理所當然。(“漢置四征將軍,謂征東、征西、征南、征北也。其後又置四鎮將軍,有功進號,則自鎮為征。”),一般而言不會出現征、鎮將軍同時存在的情況(不排除特例,如鐘會鄧艾),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為“儲帥”。如果征、鎮同時出現,則多是出於相同制衡的目的。東漢末年丞相曹操因戰亂經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將軍,秩二千石,並且從多位將領的升遷記錄,也可看到四征、四鎮大於四方。此外,魏國四軍區分劃也十分明確,征南統,屯新野(如征南將軍曹仁屯新野)。魏文帝時將官職制定九品,四征將軍為第二品,地位次於三公晉朝時加大並開府則位同諸公,乃成為常設的高級將軍官名。南北朝時亦為次於大將軍的高級將軍。),奉命領兵征南,由金陵而來宜春。時,宜春剛廢侯國縣治,轄今萍鄉、新余兩市,地域遼闊,境內荒僻,界鄰蠻楚草竊奸宄,不時潛發,受害匪淺。查郡邑武事志,當建武間,袁境安堵,不聞寇警,實賴公捍禦克奠金湯耳。書缺,有關他所表現無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圍,俾宜人寢處不驚,公之功德直與秀水袁山流歭無窮,其食報豈有涘哉。始,其子攜而來南,猶家於豫章之西山,公蒞宜時,眷屬未隨任,及公卒,葬於宜西之將軍墳山(今萍鄉蘆溪高崗塘),其子孫因喬遷宜西鄧峰之麓,乃吾袁郡易氏之始也。後裔散處於郡邑間,振振稱焉,論者鹹稱先德積累甚厚雲。”

易愷

晉書》中有:魏元帝曹奐景元4年,公元263年秋八月,大軍從洛陽出發,大賞將士,列陣誓師。將軍鄧敦提出不可伐,文帝將他斬首示眾。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姜維營,隴西太守牽弘在前面截擊,金城太守楊欣進軍甘松。鐘會所率軍隊分為二隊,一隊由李輔率領,經過斜谷,將蜀將王含包圍於樂城,又使部將易愷在漢城進攻蔣斌。鐘會率一隊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訊後率軍退回,王頎追擊姜維,在強川打敗蜀軍。姜維與張翼廖化合併共守劍閣,鐘會進攻劍閣。
顯然易愷是魏伐蜀,鐘會指揮攻打姜維的武將。其它史籍說易愷是雍州刺史。考魏政權,由軍力建立,一般為軍政合一,刺史常為將軍,都督刺史都開幕府,三國重置雍州,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等地。

易揣

資治通鑑第一百卷》前涼張祚淫虐無道,上上下下對他都非常怨恨憤怒。張祚憎恨河州刺史張瓘的強大,便派張掖太守索孚代替張瓘鎮守河州,派張瓘去討伐反叛的胡人,又派手下的將領易揣、張玲率領步兵騎兵一萬三千人去襲擊張瓘。張掖人王鸞懂得陰陽占卜之術,對張祚說:“這支部隊一定是有出無還,涼國將要危險了。”同時還歷數了張祚三方面的不義之舉。張祚聽後勃然大怒。便以王鸞宣揚妖言為罪名,將他斬首示眾。王鸞臨刑前說:“我死了以後,軍隊敗於外,國王死於內,必定如此!”張祚把他整個家族的人全都殺死。張瓘聽說這一訊息後,殺掉了索孚,起兵攻打張祚。他將討伐檄文傳遞到各州郡,宣稱廢除張祚,讓他以侯爵的身份回家,重新立涼寧侯張曜靈為王。易揣、張玲的軍隊剛剛渡過黃河,張瓘就擊敗了他們。易揣等人單身匹馬往回撤退,張瓘的軍隊緊追不捨,姑臧城裡的人都感到震驚害怕。驍騎將軍敦煌宋混的哥哥和張祚有矛盾,宋混害怕張祚加禍於己。八月,宋混和他的弟弟宋澄向西逃走,聚集了數萬人以後又掉頭開向姑臧,以策應張。張祚派楊秋胡把張曜靈帶到東苑,扳斷他的腰肢後把他斬殺了,屍體埋在沙坑當中,定諡號為哀公。
前涼宋混的部隊駐紮在武始大湖邊,哀悼張曜錄。閏六月,宋混的部隊抵達姑臧,前涼王張祚拘捕了張的弟弟張琚及兒子張嵩,準備要殺掉他們。張琚、張嵩聽說後,招募了城裡的數百人,公開宣稱:“張祚無道,我哥哥的大軍已抵達城東,敢動手殺我們的人誅滅三族!”於是打開西城門讓宋混的軍隊進城。領軍將軍趙長等人因有請立張祚的罪行,十分害怕,他們入宮請張重華的母親馬氏登堂升殿,立涼武侯張玄靚國主易揣等人率兵進入殿堂,拘捕了趙長等人,殺掉了他們。張祚在殿堂上扶劍大喊,命令左右的人奮力戰鬥。張祚平時失掉了民心,這時沒有人肯為他去戰鬥,於是被士兵殺掉。宋混等人砍下了他的首級示眾,公告宮廷內外,張祚暴屍於路旁,城裡的人們都高呼萬歲。宋混等人把張祚以普通百姓的規格埋葬,並且殺了他的兩個兒子。宋混、張琚上書東晉朝廷請立張玄靚為大將軍、涼州牧、西平,在境內實行大赦紀年恢復為建興四十三年。這時張玄靚剛七歲。
據說,在前涼國的這場內亂之中,張祚的心腹大將易揣卻趁亂殺出姑臧城,藏匿起來,改以名字為姓氏,稱揣氏,其子孫後代世代相傳至今,是為甘、寧、青一帶的揣姓一族。

易 雄

易 雄:(公元257年),字興長;長沙瀏陽人(今湖南瀏陽)。著名晉朝官吏。出身貧苦,他的祖先於蜀漢章武二年由江蘇太倉州遷來瀏陽、安家在淮川境內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易雄曾任縣吏,後辭官不就,再後繼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張昌反叛,將太守萬嗣抓捕,即將斬殺之時,易雄挺身而出,與張昌抗爭,張昌怒不可遏,下令將易雄推出,一同斬首。易雄太義凜然,不為所懼,張昌為易雄的忠直所感動,遂釋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時。後被舉為孝康,遷升別駕。易雄自以為出身寒門,不宜在官場久混,又辭官回鄉。不久,朝廷詔用為舂陵縣令(今湖南寧遠)。晉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大都督王敦據武昌,舉兵反朝廷,湘州刺史譙王丞極力反對,遂召集各縣軍士保護郡城。易雄得悉此情,除書寫檄文列出其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此時州城城牆殘破,且又缺乏兵力。王敦派遣魏義率萬人來攻城。易雄以忠義激勵將士,並身先士卒,抗擊敵人,與敵人展開巷戰,傷亡慘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王敦亮出易雄所寫的檄文,怒目相視。易雄泰然自若地說:“此文是我所寫,我恨自己地位低,力量弱,不能救國安民,朝廷如果被推翻,我活著也沒有用,寧可做一個盡忠的鬼魂。”王敦見易雄大義凜然,內心恐懼又慚愧,當即將易雄釋放,不久,又將他殺害,死時六十五歲。其妻潘氏,驚聞噩耗,悲痛欲絕,遂投水於巨湖山下樟樹潭。王敦之亂平定以後,易雄遺體被運回瀏陽,與妻合葬於今棖沖鎮頌佳園村將軍洞。元至治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贈其侯爵、謚忠愍。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贈宜陽別駕之神,祀鄉賢祠,在巨湖山下建立易雄祠,後倒塌。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其墓經易姓後人修葺,並在峽山口處立亭建碑。

易 祓

易 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彥章,號山齋;潭州寧鄉人(今湖南寧鄉巷子口鎮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易幾先之長子,易妙之孫。以祖綸公僑居溈上,弱冠舉於鄉,不樂仕進,恩例文林郎,翌年轉儒林郎。易祓博學多才,素工詩詞,文人博士交相傾慕,鹹以望見顏色為幸,尊稱布衣居士。至宋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薦於朝,殿試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賜封釋褐狀元。宋紹熙甲寅(公元1194年),易祓入荊南師幕,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實錄檢討官,掌修國史,位次編修,兼權起居郎,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宋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易祓任尚書佐郎。翌年農曆3月除樞密院檢討,農曆4月磨勘(考績升遷制度)轉朝散大夫郎,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又除國子司業(中央書院國子監副長官)。宋開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易祓升中書舍人,職掌起草詔令。農曆8月除左司諫議官兼侍講,講論文史,備君主顧問。宋丙寅(公元1206年),易祓升右諫議大夫轉朝散大夫。農曆7月除禮部尚書,職掌禮儀、祭享、貢舉等事長官,兼直學士院,易祓負責起草任免將相等機密詔令,並備諮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稱“開禧北伐”,翌年丁卯,師旦失敗貶死,農曆11月易祓謫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尋敘。宋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宋理宗登極改元寶慶,恩賜易祓為朝議大夫,提舉玉隆萬壽宮事,安置罷退之臣及閒員。宋丁亥(公元1227年),恩賜易祓朝議大夫、寧鄉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易祓轉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贈正奉大夫。宋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農曆3月20日,易祓歿,壽終八十五歲。御賜祭葬,墓在寧鄉縣原十都三區溈上之下屏山(今寧鄉縣巷子口鄉)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柱。封碩人,諡文昌。易祓著有《周禮周易釋義》、《禹貢疆理記》、《易學舉隅》、《周禮釋疑》、《漢南北軍制》、《山齋集》。易祓著述甚豐,著有《周易總議》、《周禮總義》、《禹貢疆理記》、《漢南北軍制》、《山齋集》等書,但留世極少,其狀元御試論文在當時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元吉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北宋畫家。天資穎異,靈機深敏,善畫。初攻花鳥、草蟲、果品,後專寫獐猿。曾游荊、湖間(今湖南、湖北一帶)搜奇訪古,深入山區,入萬守山百餘里觀察野生動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心傳目擊,寫於毫端。於長沙寓居後開鑿池詔,間以亂石叢篁、梅菊葭葦並馴養水禽山獸,以觀其動靜游息之態,故所畫動植物富有生趣。畫上多自書“長沙助教易元吉畫”,落款於樹石間。後官至州學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景靈宮建孝嚴殿,召易元吉入宮畫花、石、禽獸等屏風,皆惟妙惟肖。

易延慶

易延慶,字餘慶,上高(今屬江西省)人,唐末狀元易重之孫,太宗時官至大理丞。

易紹宗

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史料記載:明臣。湖南攸縣人。洪武時從軍有功,授象山縣錢倉所千戶。建文三年,倭登岸剽斥掠。紹宗大書於壁曰:“設將禦敵,設軍為民,縱敵不忠,棄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為臣!為臣不職,何以為人!”命妻李具牲酒奠之,訣而出。密令游兵間道焚賊舟。賊驚救,紹宗格戰,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數十賊,遂被害。其妻攜孤奏於朝,賜葬祭,勒碑以旌之。

易常亮

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詩人。唐肅宗時(公元756~762年)舉秀才。他與李白友善,時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獨對易常亮推許,甚至竄夜郎時贈易常亮以詩云:“少年解長劍,投贈即分離。何不斷犀象,精光暗往時。蹉跎君自惜,竄逐我因誰。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勞歌寄此辭。”二人交好,略見於是。易常亮年優遊田園以吟詠自娛,惜詩集不傳,零章斷句無由見。其遠孫有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著名宋朝畫家。

易 青

惠州歸善人。著名南宋將領。易青時為都督行府摧鋒軍效用。初,廣東賊曾袞本軍士也,己受招復叛。宋紹興六年十月,經略使連南夫與摧鋒軍統制韓京會於惠州,督諸兵討之。京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袞營,易青在行中,為所執。賊驅至後軍趙續砦外,續曰:“汝大軍為我所擒甚眾。”易青大呼曰:“勿信,所擒者我爾。”賊又言:“吾不汝殺,第令經略持黃榜來招安。”易青又呼曰:“勿聽,任賊殺我,我惟以一死報國。”賊怒焚之。易青死,罵不絕口。易青無妻子。事聞,朝廷特贈保義郎。合門祗侯,官為薦祭焉。

易 華

字聞遠;湖南長沙湘鄉人。曾祖易炎正,字致中,號漣溪,九歲能文,從許衡,篤好宋五子書,穹探性理之奧。元仁宗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進士,官寧鄉丞。有善政,學問旁洽,四方踵門受經者甚眾。著有漣溪集若干卷,府縣入祀鄉賢公。少有大志,喜譚兵學,豪氣縱橫,不可一世。時值元末,群雄蜂起,豪傑集義,保御一方,非割據竊號者比。易華則屯兵湘潭之烏石寨,保守長衡永寶一路,他寇不敢侵,鄉里德之。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易華敕受參政。洪武大定,始散屯,後死為神,一方皆嚴事之。

易 仿

字惟效,號霍岡;湖北黃岡人,玉衡學諒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易仿由府庠生獲嘉靖甲子鄉錄,登明隆慶戊辰科(公元1568年)進士,授禮部行人司行人。易仿任欽差巡按,江西福建雲南道監察御史。以劾嚴嵩黨鄢懋卿,謫廣安州判,轉東平州,知江山縣。尋晉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升知衢州。衢舊有兄弟訟爭不決,易仿不問曲直,各取一手連梏,偶坐累朝不脫,兩人相顧相憐,時復相笑,不覺爭心之冰釋也。眾初駭莫喻。迨既,翕頌易仿如周召父。後易仿轉四川涪州道。時楊應龍蠢動綦江,朝廷未遑用兵,計先豢龍,特命易仿往。易仿深入龍穴,宣朝廷威德。楊應龍俯首奉易仿惟謹,隨易仿待命重慶。易仿因功晉升四川大參。丁林太孺人憂。後楊應龍叛,嚴嵩一黨藉此報復易仿,遂致仕。易仿性醇謹敦篤,府縣會謁,必及民俗,公務不稍乾以私。每以寒蟬為戒雲。祖居肘腋陳姓者,為易仿世鄰,或以臥榻語進。易仿曰:“老鄰也,丈夫得一官便失一鄰,誰復願鄰。有讀書子乎,爾居腋下,至今無以異”。易仿晚年捐百餘畝入祠,以供祀事,復以租稞入祠,以供文會,制銀牌一面,上書“樂賢父兄”四字。拜曦侯先生為文章祭酒。以時課子弟,文會茂矣。崇禎庚辰歲,督學王諱永祈崇祀鄉賢,尊重易仿名望。

易道暹

字曦侯;湖廣黃岡人。著名明朝賢士。易道暹以文章為天下祭酒。凡天下文章上無不收名定價於先生。詳文學傳。明萬曆戊午游京師,值東亂初熾黨戶方殷先生,獨敬西安孟旋方先生諱應詳曰:此當今郭有道也。方先生亦以先生無愧黃叔度。劉廷杜松敗沒,易道暹作文哭祭。庚申泛舟餘杭,逾兩浙,歷三吳,遇山公則疏籍人才以資啟事,遇狄公則開注英賢以助桃李。每曰秀才以天下為己任。詎俟異日一話一言皆期有益國家,有功世道,毋逡巡徒自負也。西陵梅之煥,專閫甘肅,當路忌之,幾不可測職。方余大成廷爭如虎,梅之煥曰:“暗素生平,何意乃爾。”余曰:“我不知公,知公者易曦侯先生也。”乙亥二月,太行寇渡河南。流劫光羅英霍,易道暹聯鄉族子弟,置義倉習騎射將有緒,賊自西陵間道飈至,易道暹方卷書走僻,賊驅執之曰:“我知若為海內知名士,若從我,我以汝為前部。”易道暹叱曰:“大兵旦夕韭粉爾矣。爾非南倭北虜,地方資足活汝飢,何乃肆兵縱火焚掠大明天子百姓也。”賊怒甚,焚之。督學王承權進祀鄉賢,三楚士謚曰“忠烈先生”。其子易為瑚痛父死非命,立寨殺賊。仲子易為璉字叔賜,同日被執,賊迫之跪,強項大罵曰:“我膝豈為若屈耶!”南望父所慟哭,受刃以死。賊棄池中,身首異處,怒其罵之歷也。與父同祀鄉賢,謚曰孝烈。

易道三

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明萬曆年間人。易道三治書為府庠生。主戶政。明季所在流寇蜂起,公約鄉人結砦自保,立教條,明禁令,鄉人悉遵約束,卒賴以安久之。旁縣亦聞之,若蘄水羅田麻城共四十餘砦,鹹來聯合,聽節制。明崇禎六、七年,流賊竄入湖廣殘破州縣無算間。有入境劫掠,易道三指揮四邑互相應援,輒受重創以去,由是賊耳其名不敢逼。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陷武昌置偽官屬,公合四邑兵擒黃州知府。是年農曆8月,總兵左良玉攻獻賊於武昌,易道三與監軍道王質沔陽知州章曠武昌生員程天一起兵助之,遂復蘄黃漢陽諸邑。先是莊烈帝封良玉寧南伯,命復武昌。未幾京師失守,莊烈殉難。福王嗣位,南京武昌捷,聞王進封左良玉為寧南侯。左良玉奏易道三戰守功,狀薦,材堪專閫,宜急起用,以予國亂。王手詔褒獎,召赴行在。易道三以鄉梓多故,辭未赴命。巳而清軍入關,攻克湖廣,易道三所轄各邑諸寨不下。大吏計擒易道三於白雲山寨,被執時齧指血書“梵雲仙漢”四字。時人銘石勒碑置寨次。今之登白雲山者,無不爭睹公血跡碑也。及逮至武昌,清吏許易道三以官爵,令剃髮,易道三曰:頭斷可也,發不可斷。吏惡其倔強,幽之暗室,屢遣人啖以官爵,公終不屈。遂行刑。臨刑前,易道三賦絕命詩一首,惜巳散失。其寄家人書,囑其續成宗譜,有詩句曰:“誰抱祭器天涯外,剩水殘山莫計秋。”時清順治三年農曆1月12日。近者清帝遜位,民國成立,忠義如易道三,自合為國史所甄錄,炎巳衰集其犖犖大者載入省志。

易良叔

字屏山;籍貫黔陽縣,洗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青年時期入嶽麓書院習舉子業。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舉湖南鄉試第一,翌年登進士弟。清嘉慶二十五年,任河南盧氏縣知縣。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調孟縣知縣,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河南鄧州知縣,繼調直隸光州。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以母親老秘乞養歸里。易良叔任州縣時,正值英、法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清廷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難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條議》,一面採取利民措施,發展生產。任孟縣知縣時,教發沿江岸植樹擴堤,防治水患,並勸發仿製筒車車水灌田。易良叔辭官回里後,受聘於龍標書院講學,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書法蒼勁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譜記載,著有《春秋撮要》、《三禮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學中庸講義》、《鄉黨考》、《中州風俗說》、《孟縣水道圖說》等書,終年七十一歲。

易貞言

清學者。字內美。湖南湘鄉人。諸生。性孝友,多善行。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孝旌。前後三舉鄉飲。喜讀書。年逾八十,猶手不釋卷。著有《周易講義》、《五經精義》、《愛日堂集》、《松堂詩集》等。子易宗瀛、易宗涒皆有名。

易宗瀛

清學者。字公仙,號島民。湖南湘鄉人。易貞言子。幼工詩文,12歲為生員。清雍正七年(1729)拔貢,薦為慎郡王府教習。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選為浙江曹娥場鹽大使。後調東江場,卒於任。著有《翠濤書屋全集》。

易福韜

衡陽人,清例授修職郎明經進士,即補儒學正堂.名福瑩,字用六,號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時生壽七十一,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時終,葬衡州府政義鄉四十一都六區鄒家沖.今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沖。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畢業, 名濟清,輩名昌生.任義化鄉議員,字天一,,號少桓,別號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時生,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時終,葬現伊山村雲錦組馬土皂雙金夾,題“鹿鳴鳳山”於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易宗捃

清學者。字公申,號實庵。湖南湘鄉人。易貞言子,易宗瀛弟。監生。事親極孝,與父先後受旌表,人稱“世孝”。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清雍正二年(1724)主教嶽麓書院。乾隆元年(1736)與兄同舉博學鴻詞,充慎君王府教習七年。後居鄉。喜讀書,年逾九十猶手不釋卷。平生著書甚多,有《五經辨疑》、《四書繹注》、《實政錄》、《性理精義》、《岸亭偶談》、《歷代名賢名媛齒譜》、《半霞樓詩文集》等。

易祖栻

清書畫家。字張有,又字淑南,號嘯溪。湖南湘鄉人。易宗瀛子。擅長畫蘭菊竹石。他在接受家傳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刻苦鑽研,有進一步的發展,善於運用弄墨畫大幅蘭竹,揮灑迅捷,氣勢飛舞。又能畫山水,工於詩詞書法。

易之瀚

清算學家。字浩川。江蘇甘泉(今揚州)人。以算學著名,著有《四元釋例》一卷,內容開方例二十九則,天元例十一則,四元例十三則。

易棠

清臣。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號召甘。道光進士。分任刑部主事。累遷員外郎、郎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廣州知府,次年任督糧道,奉命率領史朴平英德之亂。鹹豐元年(1851),歷任陝西按察使、甘肅布政使,旋署陝甘總督。設官錢局,鼓鑄大錢,以濟制錢不足。寧夏等州縣被水,他會勘災情,奏請蠲緩賦稅。倡捐築渠泄水,工賑並行。四年任陝甘總督。派兵追擊甘肅回民起義,旋署西寧辦事大臣。

易佩紳

(1826-1906),清臣,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鹹豐八年(1858)舉人,官至江蘇布政使。從軍川陝間,積功授知府。官至江寧四川藩司。性負氣,敢任事,官蜀日,與丁寶楨不相能,賴王闓運為解。光緒十年,以援台灣去。嘗從郭嵩燾、王闓運游,詩學隨園,有《兩樓詩鈔》、《文鈔》、《詞鈔》,並傳於世。

易子需

廣東省鶴山人,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順鼎

字實甫,又字中碩。湖南省龍陽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近代詩人。

易漢文

湖北禮山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在甘肅古浪戰鬥中犧牲,年僅二十九歲。

易培基

易培基(1880-1937),近代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字寅村,號鹿山。湖南長沙人。畢業於湖北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後先後任湖南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湖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湖南省長公署秘書長、孫中山先生顧問、黃郛攝政內閣教育總長、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上海勞動大學校長等職。自1924年後任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兼古物館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1932年蒙冤辭別故宮。1937年9月卒於上海。

易秀娟

江西省人,當代政治家。革命年代,歷任紅軍指導員、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商業部副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等,參與領導廣東和中南地區的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易耀彩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軍區獨立團排長,獨立第5師15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紅8軍團第23師連政治指導員,軍委一局二科科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第34團營長、團長,晉冀察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家口衛戍區司令部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8旅旅長、第7旅旅長,第19兵團63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司令員,1953年至1958年入蘇聯海軍學院學習。回國後任海軍潛艇學校校長,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海軍軍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易中天

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首播即獲熱評。

易建聯

(1987年10月27日—)生於中國廣東省鶴山市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可司職小前鋒大前鋒及中鋒。2002年,15歲易建聯進入CBA,效力於廣東宏遠隊。2004年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2005年成為CBA史上最年輕的MVP。2007年NBA選秀中易建聯以第六位的成績被密爾沃基雄鹿隊選中,2008年轉會至新澤西網隊,2010年6月30日轉會至華盛頓奇才隊

易憲榮

江西上高人。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2007年辭去職位。他被稱為“房地產平民代言人”。作為一位以“敢言”著稱的學者,易憲容的辭職在網路上引起了較大反響

易心瑩

易心瑩,道號理倫,俗名良德,字綜乾。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於四川遂寧縣老池鄉雙河口一農民家庭。著名道教學者,第一、二屆中國道協副會長 。
1953年當選為灌縣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4年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及縣政協委員。1956年赴北京參與籌備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同年並當選為四川省人民政協委員。1957年4月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道教徒代表會議,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講學於中國教協會所辦之道教徒學習班。1961年連選為第二屆中國道協副會長,1962年又當選為四川省道教協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