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拼音:bī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兵是會意字,像雙手握著武器的樣子。本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也稱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參與作戰的,所以“兵”又引申為戰士、士兵,如:兵強馬壯、當兵。又進一步引申為軍隊、軍事、軍種,如:兵不厭詐、兵荒馬亂、兵臨城下。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兵
- 拼音:bīng
- 注音:ㄅㄧㄥ
- 部首:八
- 筆畫數:7
- 五筆:RGWU(86);RWU(98)
- 倉頡:OMC
- 統一碼:5175
- 鄭碼:PDAO
- 四角碼:72801
- 異體:𠈯𠉔𠡿𠬿𠦛𠊏𡲍
- 平水韻:下平八庚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筆順:ノ丨一丨一ノ丶
字源解說,詳細解釋,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廣韻,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解說
會意字。從甲骨文(圖1)字形上看,“兵”字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是個“斤”字。在古代,“斤”字就是斧頭,是一種非常鋒利的武器。下半部是一個人的雙手。組合起來就是雙手握著鋒利的武器。有的學者認為,“兵”像雙手揮斤斫木之狀。也有的學者認為是雙手拿著兵器。不過學術界多認為“兵”的本義是兵器。如《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意思是兵器上血跡都沒有,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遠近都歸順於他們。
“兵”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金文形體,斧頭轉向右邊,雙手未變(圖2、3)。小篆形體(圖5、7-13)斧頭已經變形,其來源比較複雜,需要深入研究。三晉和秦文字“兵”字都與《說文》籀文相同,秦、漢簡牘與此也是同一個系列。《說文》小篆與秦、漢文字都不甚相合,卻與西周、戰國楚文字相合。隸書形體“斤”形漸變為“丘”形(圖6、14),至楷書完全變為“丘”。
詳細解釋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兵器;武器。 | arm;weapon | 《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 |
軍人;軍隊。 | soldier;army;troop | 《左傳·襄公元年》:敗其徒兵於洧上。杜預註:“徒步,步兵。” | 當兵;兵種;騎兵;兵臨城下 | |
軍事。 | military affairs;war;warefare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 兵法;兵書;紙上談兵。 | |
戰鬥。 | fight | 《史記·趙世家》: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 | ||
戰爭。 | war |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 | ||
〈文言〉災害。 | 《呂氏春秋·侈樂》:其生之與樂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高誘註:兵,災也。 | |||
古稱為戰死的人。 | 《禮記·曲禮下》:死寇曰兵。孔穎達疏:言人能為國家捍難禦侮為寇所殺者。 | |||
動詞 | 〈文言〉用兵器傷人、殺人。 | kill | 《史記·伯夷列傳》:左右欲兵之。 | |
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三】【𠬞(廾)部】補明切(bīng)
械也。從廾(gǒng)持斤,並力之皃。
𠉔,古文兵,從人、廾、乾。
說文解字注
械也。
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雲從廾持斤則制字兵與戒同意也。
從廾持斤。幷力之皃。
補明切。古音在十部。
古文兵。從人、廾、乾。
乾與斤皆兵器。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字部】兵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5
〔古文〕𠈯𠡿。《唐韻》甫明切。《集韻》《韻會》晡明切。《正韻》補明切,竝(並)丙平聲。《說文》:械也。《增韻》:戎器也。《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又執兵器從戎者曰兵。《禮·月令》:命將帥選士厲兵。《周禮·夏官》:中秋敎治兵。《廣韻》:戎也。
又擊敵曰兵之。《左傳·定十年》:公會齊景公於夾谷,齊犁彌使萊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註:命士官擊萊人也。
又《禮·曲禮》死寇曰兵。註:言能捍國難為寇所殺者,謂為兵也。
又必良切,音浜。《詩·衛風》: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史記·天官書》: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謂攝揚。盱目陳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銘》相時陰陽,制茲利兵。始與清、呈、形、靈為韻。陳思王《孟冬篇》武官誡田,講旅統兵。與淸、停為韻。《贈丁儀王粲詩》皇佐揚天惠,四海無交兵。與淸、城、名、聲為韻。明帝《苦寒行》雖有吳蜀寇,春秋足耀兵。與齡、纓為韻。
又《韻補》葉犇謨切,音逋。《道藏歌》:解帶天皇寢,停駕高上兵。玉真啟角節,翊衛自相扶。
廣韻
甫明切,平庚幫 ‖兵聲陽部
戎也。《周禮》有司兵,掌五兵五盾。《丗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也。”甫明切。一。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丘”寬、大,“八”窄、扁。
❷“丘”,首筆平撇斜跨豎中線;短橫在橫中線上方;短豎在豎中線右側;長橫在橫中線下方。
❸“八”,撇、點分列豎中線兩側,底部齊平。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音韻匯集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韻系 | 韻攝 | 擬音 | |
---|---|---|---|---|---|---|---|---|---|---|---|---|
上古音 | 陽 | praŋ | ||||||||||
廣韻 | 兵 | 甫明 | 幫 | 庚 | 下平十二庚 | 平聲 | 三等 | 開口 | 庚 | 梗 | peang | |
中原音韻 | 冰 | 幫 | 庚青齊 | 庚青 | 陰平 | 齊齒呼 | piəŋ | |||||
洪武正韻 | 邦 | 搏旁 | 十七陽 | 陽 | 平聲 | |||||||
兵 | 補明 | 十八庚 | 庚 | 平聲 | ||||||||
分韻撮要 | 兵 | 幫 | 英 | 第七英影應益 | 陰平 |
(以上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