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姓

奉姓

奉姓為當今稀見姓氏。一支源出嬴姓,避亂改姓:湖南新化奉家山奉姓的鼻祖是秦獻公次子季昌,因反對其兄長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遭迫害而改姓奉,潛隱於奉家山附近。另一支乃劉敬奉春君之後。劉敬原名婁敬,西漢謀臣。齊人。因建議劉邦遷都關中有功,賜姓劉,拜郎中,號“奉春君”,後為關內侯。劉敬後人有以其字號為姓者——稱奉氏。奉姓歷史上以武陵為郡望,歷史名人有後漢光祿大夫奉盻、北漢為馬軍使奉揮、宋代名醫奉直等知名於世。當代奉姓有有漢族、瑤族、苗族等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廣西、安徽、浙江、江西、山東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姓
  • 拼音:fèng
  • 作用:ㄈㄥˋ
  • 簡介:稀見姓氏
  • 分布:湖南、四川、廣西、安徽、重慶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字輩,宗祠對聯,奉氏歷史介紹,歷史名人,奉廷瑞,奉思聰,奉思恭,奉玉環,奉箎,奉 盻,奉 揮,奉 直,奉 科,奉 明,奉 張,奉 嘗,奉學書,奉冬仁,奉大春,奉姓來源考證,

姓氏源流

奉(fè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出姓,出自秦獻公第二子嬴季昌,屬於避亂改姓為氏。春秋時期,秦獻公嬴連(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的二兒子叫嬴季昌,因反對他的兄長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重用商鞅,在變法運動中遭到秦孝公的迫害,因而而改姓“奉”,之後潛隱於奉家山附近。始修於元朝大德年間(公元1307年)的湖南新化奉家山《奉氏族譜》中記載:“吾族本姓嬴,自吉公而易姓,至弼公……遞傳獻公生二子,長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壞古制,開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權臣之亂政,痛舊典之淪亡,逆鱗累批,爰鞅犯禁,效採藥遺蹤,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豐,潛隱於濠,易姓為奉,更名吉。斂跡韜光,以避其難。為紀念祖宗,不忘根本,將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兩點為‘奉氏’。”嬴季昌在避秦亂隱姓埋名之後,不敢向社會公開。據其族譜記錄,嬴季昌在奉家山居住了四十多年後,“才‘語其子’”,即將自家的身世告知兒子自己是秦國王公貴族的事實。
奉姓
在嬴季昌的後裔子孫中,有回覆嬴姓者,但多數仍沿襲先祖所更之姓,稱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奉氏正宗。嬴姓奉氏族人皆尊奉嬴季昌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秦、漢之際齊國名士婁敬,屬於以帝王賜號為氏。此支“奉”氏乃出自漢高祖劉邦屬下重臣、著名的齊國奉春君劉敬之後。劉敬,原名婁敬,西漢謀臣,是齊國盧人(今山東濟南長清區)。在劉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奉氏,世代相傳至今。據該支奉氏家譜文獻《寧遠奉氏氏族源流》的記載:“奉氏源於漢封奉春君,後以官為姓。始祖奉洞然,原籍江西泰和縣鵝井塘,南宋時偕弟奉永濟、奉永榮遷永郡北關外之司馬塘。奉永濟復遷桂陽州石馬塘。奉洞然、奉永榮復遷寧遠之南關外奉家山安塘,奉洞然三遷邑之東鄉雲塘。由奉洞然遷湘傳二十八代。”
姜姓奉氏族人皆尊奉婁敬(劉敬)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古越族,出自戰國末期西南地區民族大遷徙,屬於以歷史性狀稱謂漢化為氏。奉氏在史籍《千家姓》中記載為“桂林族。”發源於古代生活在靈川府一帶(今廣西靈川)的古越民族,時有分散式政權模式的古越國。古越國於周顯王三十五年(楚威王熊商六年,公元前334年)被楚國征滅,破國後的越王諸子孫,為躲避戰亂,分散逃亡,一支輾轉至江南兩廣海濱一帶,另有一支向嶺南腹地、中南半島遷移。在古越族語言中,“俸(奉)”字意為“分離、分散、分裂”之意,世代相傳,至今在傣族、瑤族的語言中,“俸(奉)”仍保留有原義。為紀念此次族民的大遷徙,許多古越族支均以“俸(奉)”為族號,後演化成為姓氏,稱俸氏,後有人在漢朝時期簡化為奉氏,至唐、宋之際普遍出現“奉”姓氏。俸氏族人在廣西地區的一支大部分隨當地改為了瑤族;而在雲南地區的一支大部分則隨當地改為傣族;但在四川、江西、湖南地區的奉氏則大多被融合於漢族。奉氏如今是湘南、湘西南少數民族中操持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瑤族大姓。講南亞語系·高棉語族·瑤語支的盤瑤,其《過山榜·十二姓》中即有奉氏;講漢藏語系·漢語族·平語方言的“平地瑤”,其姓氏以盤、奉、包、沈、唐、黃、李、廖、鄧、任、高(徐)、彭(翟)十二姓為主;而講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花瑤、八洞瑤中也有奉氏。
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各民族的遷徙和不斷融合,少數民族的姓氏成為漢族姓氏、或漢族的姓氏成為少數民族姓氏,都已是歷史存在的事實。

得姓始祖

嬴季昌、婁敬

各支始祖

奉朝瑞:字半周,原籍桂林,登進士第,筮仕江南為訪察都運使,宋紹熙間奉命南征,襲武略將軍之職,加升鎮國上將軍,後補充防遏使,著功卜居江東,列籍梅邑(今湖南新化)坪下。至1948年,已傳三十八代。是為湖南新化永靖奉氏始祖。
奉百十:明末因徙民事自江西吉水縣遷湘,開基於零陵道縣西北接壤之直接坪,既而遷居零陵南區永江河之葩漯。子伯誠郎,號孔清,又轉遷道縣北區三江鄉大甲里。族人多分布在芹菜漯、樣毬坪、野豬江、白葉漯、伍家嶺、大甲里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七百人。宗祠一在大甲里,一在芹菜漯,一在荷葉塘。是為湖南零陵奉氏始祖。
奉洞然:字永盛,南宋淳熙末年由江西泰和縣鵝井塘避難遷湘,開基於寧遠縣東屏鄉雲潭村。族人多分布在山塘、佳塘等地。至1948年,已傳二十八代。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建宗祠於雲潭村。是為湖南寧遠雲潭奉氏始祖。
奉錫會:清朝時期來自新化。至1931年,凡四戶。是為湖南藍山舜鄉長灘奉氏始祖。
奉國封: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自新化徙漵浦。是為湖南漵浦奉家園奉氏始祖。
奉廷訓:由新化徙漵浦。是為湖南漵浦油洋奉氏始祖。

遷徙分布

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百八十三位,以武陵為郡望。
當代奉氏有漢族、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永州地區、四川、廣西、安徽、浙江、江西、山東等省。

郡望堂號

郡望

桂林郡:桂林郡為秦始皇於嶺南地區設定的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之一,初設於公元前214年。桂林郡於秦末為南越朝所轄,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因南越國內亂派路博德率軍南下,翌年南越滅亡,改置鬱林郡,郡治仍為布山縣。統轄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即現今南寧、貴港、百色及柳州大部分地區,玉林北部地區,河池東部和南部地區。三國時孫吳分鬱林郡置桂林郡,郡名即以秦代桂林郡來命名。三國時孫吳分鬱林郡置桂林郡,郡名即以秦代桂林郡來命名。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區。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

字輩

雲潭奉氏排行
洞開添廷嗣 景孟思玉金
文世邦天孔 君朝榮恩廣
大顯揚光治 典昌隆茂興
俊德施仁政 賢才振紀綱
合宗征繼述 蘭桂定騰芳
大界奉氏排行
永遠源傳盛 家祥肇瑞禎
文清孟仲時 世大朝萬天
廷顯光憲景 典昌隆茂興
俊德施仁政 賢才振紀綱
合宗征繼述 蘭桂定騰芳
湖南新化永靖奉氏族譜,首修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木刻活字印本,1998年十二修。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字輩班派
湖南新化永靖奉氏字輩:“文宗應天紹清尚貴長珍甫瑛志添如振楚奏朝應國一學(嘉恩)君廷聖帝錫顯名孝友光先策詩書迪季倫承修昭美大支延萬祀榮克家惟令嗣世德永芳聲積厚勛銘鼎鐘靈毓俊英”。

宗祠對聯

奉姓宗祠通用聯
七言通用聯
禮樂衣冠存萬古;源流世代紀千秋:湖南新化奉氏祠聯。

奉氏歷史介紹

奉家鎮——桃花源原型地
舉世皆知的《桃花源記》共321字,《桃花源詩》160字,記敘了自秦國(公元前206年)至東晉(公元317年)共523年歷史中有關神秘神奇的社會現象,給世人提出了2200餘年未得其詳的精神樂園——桃花源。現就桃花源的客觀存在和桃花源文學思想和開發意義簡述如下:
桃花源記是一篇較典型的遊記,借漁人王道真在捕魚路線中所見所聞所感描述了一個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社會景觀。具體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還附記了一個證人。記錄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與奉家的自然特徵、人文歷史和家譜記錄、人文古謎貌合神符,簡直成了陶淵明親臨現場進行照相式的描述。  時間:東晉的大元期間,正好是季昌(秦孝公之弟)隱居500年的時候,桃花源詩所寫“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的表述。
地點:武陵人捕魚地段。伍新福先生所著《苗族歷史探考》描述:漢興,改秦之黔中郡為武陵郡,(漢代,武陵郡郡治所在地設在漵浦縣城。漵浦縣當時稱義陵。義陵當時所轄現在的上團、奉家等地)。上團的地方方言和生活習俗、家居陳列等現在仍然與漵浦一模一樣,從下團一條溪流直通漵浦崗東鄉,從崗東鄉逆水至下團25公里,溪流中深潭無數。過去溪中水大魚多,一人背負或繩纖小木船逆溪可從崗東一天捕魚直達下團。當時因交通、通訊、生活等條件所限,漁人王道真必須是武陵郡或武陵郡附近的人,與今漵浦、崗東至下團的時間、地點、溪流等實際極其逼真。
事件與人物:從“林盡水源,便得一山”至“得其船,便扶上路”止,描寫了一個寬敞、平曠、人們怡然自樂,自為生理,由“先世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自然村落的自然生活形態和特殊的社會形態。用桃花源這個特殊的花名“桃花”和深含隱意的“源”字,交待了這個自然村落的特殊的社會背景。
作者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41歲時做過南宋的江祭酒和幾任參軍,後來還當了81天的彭澤令,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寫出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並詩》。正因為他出生於東晉,經歷了東晉滅亡、南宋興起的交替階段,親身感受了黑暗政治的動盪和戰亂、賦役嚴酷的社會現實,從而嚮往和讚美因避亂而逃亡入蠻之漢人已過上了“無君主、無戰亂、無剝削、無徭賦”的美好生活,為了不得罪朝政,把這個“四無”社會形態用桃花比作春天加以推薦,看到或聽到這個“四無”社會之後,意寓春天從此發源而寫成“桃花源記”,以桃花源詩具體描寫和抒發感情。《記》中“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詩》中第一句“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是桃花源的核心內容。
奉氏族譜輔證
奉氏族譜於元朝大德年間(公元1307年)創修,其《源流撮要》中是這樣記錄的:……賜姓以嬴……遞傳獻公生二子,長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壞古制,開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權臣之亂政,痛舊典之淪亡,逆鱗累批,爰鞅犯禁,效採藥遺蹤,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豐,潛隱於濠,易姓為奉,更名吉。斂跡韜光,以避其難。為紀念祖宗,不忘根本,將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兩點為“奉姓”,史書記載數百年歷史,是無任何功利目的的,符合《桃花源記並詩》中記錄的核心內容,無可辯駁。
奉家男性姓氏居住謎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鎮現有2.1萬人,其中在奉家有世居歷史的僅1萬餘男性人口中,現共有姓氏58姓,據查58姓的始祖都從長江中下游地段遷來。還有以姓氏命名,現無其姓在奉家居住的如姚公界、賀嘉陵、嚴家蟲、草架屋場、蔡家凸等姓氏地名有25處之多,證明歷史上居住過80多個姓氏,其中奉姓是奉家大姓,占總人口的52%。二十五史《隋書》三十一卷《地理志》下卷記載,雪峰山脈東側居住有“莫徭”群體,是一支化外生民,從秦代始由六國抗秦經漢、三國至晉代六百餘年。長江中下游一帶一直經歷戰亂,加上瘟疫、徭賦甚重人們無法安居,東南西北各姓氏的人從戰區逃至這千年不服王法的閉塞深山溝里生活,為在這裡求得生存,他們集體聯合發出莫承擔徭賦的號召。由於交通、通訊的困難,朝廷一直無法管治,久而久之,這支莫徭群體便成為“無君主、無戰亂、無剝削、無徭役”的四無社會形態,這就是真正桃花源的社會背景。
嬴姓易奉公開朝瑞平蠻永居謎
季昌避秦時亂從陝西、廣西、江西隱姓埋名之後,不知多少年來到現在的漵浦地段永居易姓為奉不敢向社會公開。據族譜記錄,季昌在此地居住四十多年後才“語其子”。到現在時隔2000餘年,從宋徽宗(1101年)奉朝瑞誕生,奉登建炎庚戌進士,筮仕江南為訪察都運使,至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巳末襲武略將軍之職,征西奏凱加升鎮國上將軍,紹熙四年(1193年)南蠻猖獗,復膺簡命與副將高皇城率部南征,不數日而辰、沅、武、靖三十六硐。五年甲寅補充防曷使世襲萬戶侯。皇城返命,奉公則永鎮南藩,逐卜江東、坪下而家焉。從易姓後,隱姓幾百年才公開。
奉家人文生活風情謎
過去,此地生活條件艱苦,交通通訊教育等非常落後,文化傳播困難,當時的人文生活風情應是最原始、最粗俗、最獨特的地方文化。其實不然,很早從各姓譜牒、家居收藏、、民間體現的各類人文文化竟集全國各個地方的譜牒、居室、織造、餐飲、墓葬、禮儀、服飾等文化於一爐,同全國範圍內的各類漢文化同根同源,說明逃於此地的莫徭群體是從全國的各個地方而來,並帶來了各個地方的漢文化,此地名副其實的生活著莫徭群體,也確實體現出桃花源記里的和諧社會和“四無”社會。現在這裡仍保持著無鄰里鬥毆、無姓氏宗族矛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熱情待客的桃花源里的民俗風情。
奉家的自然資源和文化技藝謎
一千多年前,在與世隔絕的奉家求得生存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但大自然形成於此的特殊自然資源和莫徭群體的聰明才智結合,神奇地出現了歷史上奉家有鹽井礦產鹽,有鐵礦自製農具和器具,有桑麻織布,有竹木蓋房造紙,有品種齊全的畜牧、五穀、藥材,有集農、工、商、醫、巫、道等技藝高人,有種養、加工等各類能工巧匠,桃花源在這裡的自然存在體現出其真實性。

歷史名人

奉廷瑞

元代解元,湖南省寧遠縣雲潭奉氏四世祖。
奉姓

奉思聰

明永樂年,歲貢官縣丞,湖南省寧遠縣雲潭奉氏八世祖。

奉思恭

明永樂年,歲貢官經歷,湖南省寧遠縣雲潭奉氏八世祖。
奉姓

奉玉環

(1409-1451)字宗儒,明代進士,於正統九年(1444年)除授陝西平涼府華亭縣知縣。

奉箎

(1907-1948)字仲文
奉姓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第六期騎兵科畢業
湖南常寧縣西鄉樂山大嶺下雙元堂(今祁陽縣石鼓源鄉大嶺下村雙元堂)人
國民黨陸軍上校參謀長

奉 盻

後漢光祿大夫。

奉 揮

北漢為馬軍使。

奉 直

宋代名醫。

奉 科

蘭陽人。洪武中,以人材任知縣。

奉 明

宣化人,宣德舉人。

奉 張

濰縣人,弘治中,任遷安縣主簿。

奉 嘗

字鼎臣,新化人,篤志好學,淹貫六經諸史。

奉學書

1937年出生,廣西富川福利人。瑤族,1964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本科。是著名國畫家黃獨峰教授的學生。畢業後在《南寧晚報》社任美術編輯,發表過許多篆刻和繪畫作品。1973年調到市毛巾被單廠搞產品設計,所設計的任丹床單、孔雀雙喜雙人枕、古懂荷花和太陽花印花巾1991年8月布里送馬來西亞展覽。任廠工藝美術師。86年至94年任技術科美術組組長。篆刻上曾得到書畫家李駱公、板畫家梁善光先生指導。作品、傳略入編《國際現代書法集》、《中國硬筆書法史》、《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20世紀世界書法作品鑑賞》、《世界華人書畫家大辭典》、《中華當代書畫家藝術家寶鑑名錄》、《當代中畫家大師精品大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國大文化英才傳略會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論文"瑤錦不應隨現代化生產而消亡"選送參加96國際瑤族學術研討會,本人出席會議,並出版於瑤族研究第四輯。現為中國中外名人藝委會二級書畫師學術委員。

奉冬仁

1950年11月生,湖南省耒陽市人。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教務處長。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外語系。現任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長。兼任湖南省翻譯協會理事、郴州市語言學會理事。

奉大春

1941年2月生,湖南江華人,湖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長,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

奉姓來源考證

“奉姓瑤轉漢”之說
1072年,宋神宗使懷柔之策,置梅山為新化、安化兩縣,隨即在宋、元、明幾個朝代,大量從江、浙、閩、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瑤和當地土著人,向雲、貴、川、桂和周邊山地遷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無瑤民”的結論似乎為時過早。筆者在隆回虎形山瑤族鄉調查時,瑤民奉才寶(系銀行退休幹部)提供一份資料,是一手抄本“聖令”,言“有瑤民奉姓添順、萬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業,改變為漢家,恐後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護,永為萬古存照。”對於一個一般的逃民,因為瑤轉漢,而得到聖令保護,幾乎是不可信,但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因為瑤轉漢,而得到某級官府的一紙文書作為保護傘,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漵浦縣人大常委楊福生(瑤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給原新化縣文聯主席田希鳳,信中都對此事予以認定,並說“奉姓瑤轉漢就由此時”。
證據
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瑤轉漢呢?也有人舉出許多證據。
其一,奉家山奉姓和虎形山瑤族鄉的奉姓人同出一宗,他們都承認祖籍是廣西桂林,後遷江西吉安,再西遷湖南,只是遷徙的年代及原因不同。一個是南宋紹熙年間奉旨征蠻平亂後定居,一個是明洪武時逃難落擔。
其二,奉家山奉姓始遷祖奉朝瑞,12歲賜進士,21歲襲武略將軍,任邵州招討使,因平蠻有功,加封鎮國上將軍,其後裔孫師廣、曾孫文奇、玄孫宗正及他們的家屬均受皇封,宗正死後享御葬,這些事,有南宋進士主事柳申在嘉熙三年(1240年)為宗正御葬撰寫的碑銘中都有記載,此時離奉朝瑞去世僅45年,所撰內容應為事實。朝廷對奉氏家族如此厚加封賜,是宋、元兩朝為平息蠻夷之亂而採取“以夷制夷”方略的結果。
其三,奉家山和虎形山奉姓人都證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奉氏十一修譜諜時,大地主奉仕卿親自騎高頭大馬到虎形山奉姓族長奉才碌家,住了3天,協商聯譜之事,終因虎形山奉姓人害怕他們以強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瑤語而不果。
其四,奉家山人至今保持許多瑤族人的風俗習慣。
儘管如此,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認自己曾經是瑤族。但筆者認為,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瑤轉漢或者是苗轉漢,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轉為漢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許還有楊姓、劉姓、扶姓等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梅山地域仍然生活著苗、瑤等兄弟民族的後裔,而從梅山地域徙居外地乃至客居海外的苗、瑤後裔,應當認定梅山是他們的發祥地。
其它研究
不久前在湖南省新化縣邊遠山區奉家山村寨考察時,發現清道光年間修撰的族譜,《序》中有這樣一段神奇的記載:“……遞傳獻公生二子,長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秦孝公用商鞅,壞古制,開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權臣之亂政,痛舊典之淪亡,逆鱗累批,爰鞅犯禁,效採藥遺蹤,潛隱於濠,易姓為奉,更名吉”。這簡直是天作之合!當地族老奉友興、奉孝玫及奉姓成年人都可解釋:這是歷屆族譜必載的內容,因季昌公是奉族的祖先,秦獻公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渠梁,次子名季昌,渠梁於公元前361年(庚申)繼承了王位,稱秦孝公,當年下令求賢,衛鞅入秦,公元356年(乙丑)秦孝公重用衛鞅,開始變法,其弟季昌極力反對,招致其兄渠梁的追殺,其弟只好斂跡韜光,以避其難,借外出採藥經廣西桂林向江西吉安永豐逃離而隱藏於護城河,由於此地形及生存條件不足以避難,於公元前355年沿雪峰山脈進入古梅山玄溪峒定居。季昌怕引人注意而招禍,改自家姓嬴秦為奉姓,(易“秦”字之二點)是不忘鼻祖之意,把名“季”字改為“吉”字,是逢凶化吉之意。現奉姓人數排居湖南省新化縣110個姓氏的第26位,他們的祖源不容有人異論,湖南祁陽縣奉文熊先生在修譜時欲把新化縣奉姓於一譜,遭到新化縣奉姓的抵制,理直氣壯地說不與其他奉姓同祖。由此可見,“邑人”就是秦季昌家鄉同姓的保衛服務人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