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雄

易雄(257—322)東晉名將,字興長,長沙瀏陽人。幼年刻苦好學,為人正直。太安二年,先後任長沙郡主簿、湘州主簿,後轉州別駕。司馬承作湘州刺史時,為舂陵令。大將軍王敦背叛,支持譙王司馬承舉兵抗擊,並草檄歷數王敦罪狀。永昌元年,王敦部將魏義攻破長沙,被擒,押至武昌,英勇就義,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易雄開始,易氏有世系可循,這個易雄就是現代易氏的確實可考的始祖。

基本介紹

  • 本名:易雄
  • 字號:興長
  • 所處時代:東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湖南瀏陽縣
  • 出生時間:257年
  • 去世時間:322年
  • 主要成就:討伐逆臣王敦
  • 曾任官員:長沙郡主簿、湘州主簿等
易氏始祖,早期歷程,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後世紀念,

易氏始祖

戰國初期,晉國滅中山國,後又復中山國。公元前406年,魏國再滅中山國,後又再於公元前380年復中山國。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國以中山國的姬愷(或魏愷)為上大夫,因食采於易水,賜姓易氏,稱為易愷,此易愷即《萬姓統譜》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這就是易姓的起源。
戰國後,易愷的後裔易仁福南遷到今江蘇太倉州。後裔易萬年於公元222年遷湖南瀏陽,三傳,於公元257年生易雄。從易雄開始,易氏有世系可循,這個易雄就是現代易氏的確實可考的始祖。易姓共有三大支系:重公系、亮公系、優公系。
易雄東晉長沙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從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王敦,事敗被俘,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東晉朝廷平復王敦之亂後,為表彰易雄忠義愛國行為,將遺體運回瀏陽與夫人合葬在瀏陽縣棖沖鎮宋家園將軍洞。有副對聯是真實寫照:一人死國,滿門殉節,浩氣凌雲,樟樹潭凝千載碧;晉史垂名,禹甸增輝,蒼天有眼,將軍洞瘞九州賢。

早期歷程

易雄,字興長,長沙瀏陽人。少為縣吏,自念卑賤,無由自達,乃脫幘掛縣門而去。後為長沙郡主簿。公元302年,恰逢義陽張昌舉兵造反,連陷江南六郡,長沙州官萬嗣與易雄一同被擄。易雄氣勢軒昂,厲言爭論,怒惱張昌,命牽出就戮,但易雄意氣依然,詰對如初。張昌為易雄的忠直所感動,於是釋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時。易雄升湘州(長沙)別駕(州佐官),但他自認出身寒門,不宜久待,辭歸故里。不久,皇家詔下,用為舂陵縣令。
晉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大都督王敦據武昌,舉兵反朝廷,聲勢頗大。湘州譙王丞要求各處助兵守長沙,但均畏縮不前。易雄得悉此情,除書寫檄文列出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縣境兵士千人,率赴湘州助丞捍禦。
大軍壓境,易雄以忠義衛民之心鼓勵將士,身先士卒,相持數旬。後因傷亡慘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王敦亮出易雄所寫的檄文,怒目相視。易雄泰然自若地說:“此實有之,惜雄位微力弱,不能救國難耳!今日之死,固所願也!”(《資治通鑑》晉紀十四)
不久,易雄被害,死時65歲。瀏陽城區西湖山下,其妻潘氏驚聞噩耗,悲痛欲絕,率全家投門前樟樹潭而死。

歷史評價

易雄為國平叛、英勇捐軀的悲壯之舉和忠義精神,受歷代帝王的褒揚。晉朝追封忠靖將軍,並在故居建忠愍祠春秋二祭。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敕封爵加謚忠愍侯;明洪武年間,明太祖追贈宜陽別駕神銜,御製榜旌,敕有司每歲誕辰祭祀;清雍正七年、乾隆三十三年,特詔查古昔陵寢忠烈祠等修葺事。

軼事典故

湖南流傳著《易雄就義》的典故。

後世紀念

東晉名將易雄誕辰1750周年,清明節,全國各地易氏後人代表到我市棖沖鎮嘉園村將軍洞祭掃易雄墓,他們驚喜地發現,這座曾經破敗的千年古墓,在得到民間力量的大力保護下,終於又重現了歷史上恢弘的氣勢。
易雄墓始建於東晉,距今已1600多年,《國家文物志》、《湖南通志》上都有記載,是我市境內裝飾檔次最高且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墓,於2005年被公布為長沙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墓歷經三次重修,終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再加上在上世紀遭遇盜墓、興修水利被撬石料等破壞,一度呈現出破敗不堪的景象。
為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全國各地易氏後人踴躍捐資達15萬元,參照歷史資料進行重修,全部完工後,屆時墓區將恢復原有的三級台階布局、配套裝飾齊全的面貌,還將增加詩詞碑林等設施,將易雄將軍墓打造成我市又一特色旅遊景點。
據悉,此次對易雄墓的修繕得到了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的支持。他認為重修千年古墓是善舉,理應支持,他也為保護這座千年古墓匯來了1000元。易中天還多次來信與我市易氏後人聯繫,詢問自己與易雄的關係,據考證,易中天為易雄的53世孫。
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對這種民間捐資修復文物保護單位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文物保護工作在確保政府投入的主導地位的同時,要發動社會積極參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