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漸進主義

文化漸進主義是文化發展理論模型,主要指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文化的發生、發展、繁榮和改良,而達到文化漸進演變,最後形成文化大發展的態勢。文化漸近主義是文化學術思想,同時又是文化實踐運動。文化漸進主義表現在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建築等多種文化價值上,其文化發展思想表現某固定的文化歷史時期,以某種文化大量的產生和發展為主流,最後形成群體化和規模化的文化氛圍。這就是文化漸進主義發展的主要過程,它是按從量變質變客觀規律發展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漸進主義
  • 外文名:Cultural gradualism
  • 類型:文化發展理論模式
  • 提出時間:2008年6月21日
  • 提出人物:蔣紅岩
名詞解釋,文化闡述,聯繫現實,政治關聯,

名詞解釋

文化漸進主義,通過文化自然發展進程,最後形成有固定章法的文化理論模式。文化漸進主義是以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為主軸,試圖通過文化改良而走向漸進發展的局面。在某種文化剛剛興起的時候,關於文化的走勢和樣式會出現不同的理解,進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文化產物和審美標準。在某一文化學科上可能表現出強烈的對立或矛盾,但從整體文化發展上,仍是在矛盾中發展的漸變過程。文化漸進思想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主要體現在從量變到質變和在矛盾中發展的普適規律。

文化闡述

文化漸進主義,是重要的文化學術思想。文化漸進其終極目的是文化大漸進,從廣義上講,在大漸進的發展上,通過運動而達到創新是靈魂核心。小漸進則是大漸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好比戰爭,通過若干大戰役和小戰役完全爭取戰爭的主動權,最後以絕對的優勢戰勝敵人,這些能戰而勝之的大戰役就屬於大漸進,克敵制勝的小戰役屬於小漸進。在文化發展領域,某些文化的發展是以社會文化發展為依據的。這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表現得特別突出,最後形成豐富的文學樣式瑰寶。
(1)文體的興起與演進(以辭賦文學發展為例)
中國文學史源遠流長,可以說從蒼頡造字開始,文學就伴隨著語言的出現而產生了。戰國時期,出現了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他用楚辭的文學樣式創作了詩體辭賦――《離騷》,而正是由於屈原作品的影響,其後宋玉景差等人也皆效仿之。屈原是以抒情詩體為主的辭賦語言,而宋玉的作品則有對話結合詩歌的散體辭賦語言,這種體裁的變化就使其文學樣式發生略微的變化,這就屬於文學體裁的漸變。在每種文學體裁的發展上都有相應的代表人物出現,他們的作品成為當時的主流。
文化漸進主義,其模式對於某類文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文學是為社會進步和發展服務的,每種文學體制也隨著朝代更替而有所不同。在漢代,由於經濟文化的進步而達到空前的社會繁榮,盛世興賦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漸進產生。漢賦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漢大賦的肇興則與漢賦的代表人物密切相關,正是司馬相如楊雄賈誼枚乘等代表人物的出現,出現了漢大賦的興起和繁榮。漢大賦的特點是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其組成的文賦往往是長篇巨製。
(2)文化漸進與文化多元化
文化漸進發展過程中,各種學說和門派的興起造就了文化多元化的組成形式。在中國文化史中,儒家學派影響最大,儒家是諸子百家最大的派別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門派學說代表人物。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為:《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此外還有: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
文化漸進與文化多元化互為依存。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這些情況表明,文化漸進在文化多元化的繁衍下變得豐富和完善。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和法家的以法治國思想在對立中統一,並不矛盾。
(3)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
對某個民族文化漸進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是民族起源和人文歷史,民族文化在發展中形成自己的獨特文化。在世界,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各自的風俗習慣圖騰信仰。就以人類起源來說,中國的神話故事講,女媧娘娘摶土造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西方的《聖經》神話故事中講,上帝造了伊甸園,又造了亞當夏娃,人類是亞當和夏娃的後代。希臘神話對世界起源另有新說:地神蓋亞生出了分別代表天空、海洋和山脈的子神。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間,最後被釘在高加索山脈上。
不同地域都有與其相應的文化,如湖湘文化敦煌文化潮汕文化齊魯文化等。這些不同地域文化成為文化發展共進的因子。物產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以茶文化為例,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與茶文化相類似的,還有酒文化玉文化、石文化、竹文化劍文化等。
(4)旅遊文化建築文化的發展
旅遊文化形成有規模的名勝景區,多與人文歷史有關。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與旅遊相關的就是人文景觀建築,而這些建築反映出設計者所固有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在名山之巔,經常修建佛教的寺廟或道教的觀庵,這些宗教的建築群有其獨特的宗教特色,其供奉的雕塑偶像則是其宗教體系的神話人物。做為皇帝、公卿大臣的殿閣樓台,則顯示出富麗堂皇的豪門氣派。建築文化形成的建築群也通過時代的延續而漸進增多起來,這就是文化漸進主義模式在社會的自然反應。人無我有,人有我有,這種思維理念體現在文化上就是漸進和發展的過程。
(5)戲曲文化與影視文化的繁榮
在當代,對於人類生活影響大的是戲曲和影視。中國戲曲文化已經形成了高度綜合,包羅萬象的氣勢。中國戲曲用當今流行的話來說,它是一個普遍聯繫的信息系統,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結構的整體結構。若干年來,戲曲理論界對戲曲本體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創穫。許多論著不僅提示了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徵,而且進一闡釋傳統戲曲的深一層的特徵,如綜合性、節奏性、虛擬性、程式性等。戲曲文化藉助電影電視、網路等媒體盡情展現出來,形成逐步繁榮的局面。
在戲曲戲劇的發展上,出現了:京劇評劇話劇河北梆子鳳台小戲內蒙大秧歌蒙古劇二人轉吉劇龍江劇秦腔隴劇青海平弦戲新疆曲子戲呂劇淮劇黃梅戲徽劇滬劇越劇贛劇閩劇歌仔戲潮劇壯劇苗戲瓊劇湘劇楚劇豫劇滇劇黔劇藏戲等。事實上,構成這些具有地域性的不同劇種風格在於:1、當地風俗習慣不同,裝飾打扮有所差異;2、方言對於地方劇種的語音使用影響力強;3、人文歷史不同,戲劇里反映的主題內容有所不同。
(6)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文化漸進歷史的分析,文化漸進主義是一種文化自然發展模型。當某種文化自然發展的過程開始時,文化漸進表現的是對某種文化內涵的挖掘、積累、延伸。文化漸進主義並不反對大的革新或大的變革,大的漸進會使某種文化異常活躍,在其發展過程中,新的理念與新實踐不斷推動文化的漸進。最後文化漸進達到一種空前的高度,會使文化運動在漸進中得以升華。
事實上,關於文化漸進的領域還有很多方面,所列舉的實例是為了使人充分認識到文化漸進主義模型對於文化的影響。文化漸進主義思維適合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在漸進中會出現各種矛盾,通過自然的融合和文化的碰撞,進而產生新的文化氣候,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大漸變過程,這符合文化發展的要求。文化激進主義者常採取的是冒險和脫離實際的思維,對文化發展是不利的。

聯繫現實

文化漸進主義是文化發展的客觀存在的理論模型,其發展要求從事文化行業者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鑑外國文化發展的先進理念和經驗。魯迅提倡“拿來主義”,針對腐敗封建王朝的送去主義。魯迅的拿來主義與五四運動時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外國好的東西、對中國的進步進步有益的東西都應該吸收,這應該是拿來主義的真實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來主義也未嘗不可。
文化理論創新對於文化漸進主義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在國學文化發展的今天,中社學術集團——王澤生蔣紅岩兩位辭賦理論家在辭賦理論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完成了具有劃時代的《辭賦漢學理論綱要》。在國學文化理論上,王澤生提出新國風的國學概念,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闡述。在辭賦技法和詩詞技巧方面,蔣紅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王蔣二人在詩詞歌賦以及國學文化學術領域,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理論創新。文化的發展在有效的理論漸進思維推動下,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政治關聯

在社會生活中,政治的因素對於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如果不以中國文化現實做主要考核參數,而盲目地追求激進運動,最後必然是欲速則不達。十年“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科學等的發展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社會生產總值上不去,人民民眾收入低,人民生活物質水平沒有提高,科學和文化幾乎在文革的若干次運動中停滯不前,這些說明了“文革”的徹底失敗。同時也說明,不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解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政策上的失誤,對經濟、文化和科學的發展,將再次陷入激進盲動主義的錯誤理念上去。
◎元老派改革精英的形成與中國變革 作者:蕭功秦
為什麼中國選擇了漸進的制度轉型道路,而不是選擇前蘇聯那種激進的大爆炸(Big Bang)式的“革命模式”?為什麼中國選擇擺脫平均社會主義舊體制的道路時,採取的是走向“後全能主義”的新權威主義,而不是急劇的西方式的多元民主化?要解釋中國採取的變革路徑的原因,不能簡單地從哲學或某種抽象的理論推演,而只能從中國改革以前的歷史背景來解釋。考察中國變革以前的歷史背景,是研究中國的體制轉型的出發點。
以中國而論,中國20世紀後半期的歷史,對轉型模式選擇的影響在於,中國在改革以前有一個“文化大革命”,這是激進平均主義理想主義發展到極端的“異化狀態”的產物,極左的平均主義與文化專制相結合的舊體制,以荒誕的方式,從反面深深刺激並從而教育了廣大中國民眾、知識分子以及執政精英中大批受迫害的老幹部。其物極必反的後果就是,加速了人們從這一體制的烏托邦幻覺中擺脫出來的思想解放過程。從人類歷史上看,權高位重的上層政治元老精英一般總被認為是傳統體制的最大受益者與思想保守者,但中國的“文革”災難,使元老革命家絕大多數均成為被極左體制打擊的對象,這些革命元老派的苦難經歷,使他們成為體制的受害者並進而大徹大悟,轉變堅定的改革者。由於全能主義體制具有的高度集權性,體制內部元老派政治精英的思想轉變,對於中國此後的歷史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政治意義。
鄧小平為首的革命元老人士一旦成為改革精英,他們特有的政治資源,就會有利於形成走向漸進演化的轉型路徑選擇。一方面,革命元老派一旦成為改革家,他們在長期革命時期形成的政治觀念,決定了他們對任何激進主義思潮都十分敏感,當那些可能對政權構成激進挑戰與偏離的種種現象或因素尚處於萌芽狀態時,就受到他們有效的抑制,他們也決不會放任任何挑戰革命理想的激進“革命”發生。這是中國選擇威權主義方式,而不是大爆炸的激進方式走出全能主義的重要歷史原因之一。
節選《轉型政治學視野下的中國三十年走出全能主義的中國現行體制》,作者:蕭功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