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B型肝炎是指感染B型肝炎病毒半年以上,病毒沒有得到徹底清除,體內B肝病毒潛伏或引起肝炎發病。慢性B型肝炎可以有明確的急性B肝演變而來;半年前有過急性黃疸型或無黃疸型肝炎發作病史,治療或自愈不徹底,留下禍根潛伏下來,半年後,或多年後,再次發病。也因嬰幼兒時期感染了B肝病毒,當時由於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和完善,不能將病毒清除,病毒潛伏於肝臟,經過長期的免疫耐受期的沉寂後,大約到了青壯年期,便開始發病。首次發病很象急性肝炎,有的首次發病就已經是肝硬化了。

概述,傳染性,症狀,診治進展,原因,治療原則,飲食原則,

概述

我國現有B型肝炎病例絕大多數是慢性B型肝炎,患者幾乎都是幼小時(母體宮內、分娩時、哺乳時、學齡前感染等)感染B肝病毒,病毒潛伏於肝臟,青壯年時開始發病。後天感染,尤其是成年人感染B肝病毒,一般很少形成慢性化,要么引起一次急性B肝發作,B肝病毒被徹底清除,很快就會自愈;要么感染B肝病毒後,體內會自然動用正常的免疫體系,將B肝病毒徹底清除。

傳染性

B肝是做為一種世界性的傳染病,只要體記憶體在完整的B肝病毒顆粒,就有傳染性。而慢性B肝體內病毒呈現為陽性,所以慢性B肝會傳染。慢性B肝患者的傳染性強弱,同體內病毒DNA數值決定,若病毒DNA為陽性,說明慢性B肝傳染性強,DNA值越高,傳染性越強;若病毒DNA為陰性,說明B肝病毒牌低複製的狀態下,傳染性很弱。
慢性B肝的傳播途徑
對於慢性B肝的傳染性已無異議,那么慢性B肝的傳播途徑是什麼?韓主任說,慢性B肝主要通過母嬰傳播、醫源性器械傳播、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生活密切接觸傳播等,其中母嬰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症狀

1、慢性遷延性肝炎
急性肝炎遷延6個月以上,反覆出現疲乏、消化道症狀、肝區不適、肝臟腫大。肝功能檢查顯示血清轉氨酶反覆或持續升高。病情遷延反覆可達數年。愈後較好,少數轉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2、慢性活動性肝炎
病程超過半年,厭食、噁心、腹脹等消化道症狀及乏力、萎靡、失眠、肝區痛等神經症狀明顯,肝臟腫大。可伴有肝掌、蜘蛛痔、毛細血管擴張肝病面容,肝功能持續異常特別是血漿蛋白的改變。

診治進展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是肝膽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平均發病率為120~140/10萬,其中以B型肝炎最為突出,我國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達57.63%,全國至少有6億人感染過HBV。對病毒性肝炎和相關肝病的研究涉及病毒學、生物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流行病學及傳統醫學防治等方面。而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肝臟幹細胞、肝炎病毒基因變異、生物人工肝、肝纖維化與肝硬化及肝癌防治系列問題。本文僅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慢性B肝)簡述其臨床診治進展。
1慢性B型肝炎診斷標準
1.1既往有B型肝炎或HBVsAg攜帶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狀、體徵及肝功能異常者可以診斷為慢性B肝。發病日期不明或雖無肝炎病史,但影像學、腹腔鏡或肝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慢性肝炎改變或根據症狀、體徵、化驗綜合分析亦可作出相應診斷。根據1994年世界消化病會議將慢性B肝病的發展分級和分期,並據此將病情的程度分度。輕度:病情較輕,臨床症狀不明顯,只是查體時才發現ALT升高或HBsAg陽性肝活檢表現G1~2(炎症活動度),S0~2(纖維化程度)。此類患者病情雖遷延數年,但總的趨勢會逐漸好轉以至痊癒。只有少數轉為中度慢性肝炎。中度: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居於輕度和重度之間,肝活檢G3,S2~3。重度: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噁心、腹脹、右上腹隱痛、便溏等,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肝掌、典型的蜘蛛痣或肝脾腫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無門脈高壓者。實驗室檢查血清ALT反覆或持續升高,白蛋白減低或A/G比例異常,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除前述條件外,凡白蛋白≤32g/L、膽紅素大於5倍正常上限、凝血酶原活動度60%~40%、膽鹼酯酶≤2500U/L,這四項檢測中1項達上述標準者即可診斷為重度慢性B肝。肝活檢G4,S3~4。
1.2隨著HBV-DNA前C基因突變的研究,有主張將慢性B肝分為HBeAg陽性慢性肝炎和抗-HBe陽性慢性肝炎兩大類,後者HBeAg陰性,抗-HBe陽性,體內HBV-DNA進行性複製,肝臟有嚴重而迅速進展的慢性活動性炎症,血清ALT水平忽高忽低,波動性很大,易發展成重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2慢性B肝治療
2.1治療原則由於慢性B肝缺乏特效治療,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藥物療法為輔的原則,避免飲酒及使用對肝臟有害的藥物。通過對慢性B型肝炎的綜合治療達到抑制病毒複製,促進病毒清除;減輕肝臟炎症及壞死,促進肝細胞修復;阻止或延緩發展為肝硬化;減少HBV相關性肝癌的發生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緩解、減輕臨床症狀。
2.2治療的方法抗病毒治療、免疫調節治療、基因治療、保肝藥物治療、中醫藥治療、心理治療及基礎治療。
2.3藥物治療
2.3.1抗病毒藥物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是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機理就是通過阻斷病毒複製過程中的某個環節,達到抑制病毒繁殖,控制病毒感染的發生,使慢性B肝向肝硬化和肝癌發展緩慢。因此,抗病毒療法是治療慢性B肝的重點。
2.3.1.1干擾素(IFN)具有抗病毒、抗細胞增殖和免疫調節作用。根據IFN基因結構不同可分為α、β、γ三類干擾素,以α-IFN的抗病毒作用最強。IFN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IFN和基因重組IFN。天然IFN中,α-IFN由白細胞或類淋巴母細胞產生;β-IFN由成纖維細胞產生;γ-IFN由T細胞輔助/誘導亞群產生。基因重組干擾素,根據不同的基因亞型又可分為:IFNα-1b、IFNα-2b、IFNα-1α、IFNα-2α及IFNαcon-1等。目前臨床上普遍套用基因重組干擾素,天然干擾素已較少套用。干擾素抗病毒作用在於表現在能與肝細胞表面上的IFN受體相結合,通過細胞內的信息傳導,誘發抗病毒蛋白的表達,干擾DNA合成及病毒蛋白的合成,從而阻止病毒複製。由於不同感染狀態的病毒——細胞系統對α-IFN的敏感性不同,免疫應答活躍、肝細胞炎症明顯時易產生效應,α-IFN治療慢性HBV感染是依靠其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方面的作用。國內採用α-IFN300萬U至500萬U,連用2周后改用隔日1次,肌肉注射,療程4~6個月。長效干擾素(Peg-IFNα)是和聚乙二醇相結合,增加了分子量並延長其半衰期。它具有α-IFN的抗病毒與抗增殖作用,且延長了藥物在體內被清除的時間,其半衰期為α-IFN的10倍,α-IFN僅4h,因此只需每周皮下注射1次。療效明顯增強,而副反應相似,藥物耐受性良好。IFN治療B肝條件要求:HBV處於複製狀態;ALT超過正常上限的2~10倍;ALT正常但肝組織有明顯炎症(G2~G4)或有肝纖維化形成;對於無併發症、無黃疸的代償功能良好的肝硬化也可考慮IFN治療。IFN的不良反應與劑量和製劑有關。最常見的是流感樣綜合徵,多在注射後2~4小時,表現發熱、寒戰、肌痛等,一般用乙醯氨基酚等對症處理,對於嚴重反應如精神異常、心律失常骨髓抑制、腎病綜合徵等應立即停藥觀察。
2.3.1.2核苷類似物此類藥物主要有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泛昔洛韋、阿德福韋、洛布卡韋、左旋-氟甲脲嘧啶、環氧羥碳脫氧鳥苷等。拉米夫定對HBV、HIV等病毒的複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故在臨床中套用普遍。拉米夫定對HBV聚合酶及逆轉錄酶具有抑制作用,從而抑制病毒複製循環中的逆轉錄過程,阻斷病毒DNA的合成。但是不能抑制及清除肝細胞內病毒的超螺旋結構cccDNA,因此停藥後可能病毒再度複製,故需長期服用,以取得持久效果。拉米夫定阻止病毒蛋白的表達作用弱,所以HBeAg轉陰率低。拉米夫定不干擾正常細胞脫氧核苷的代謝,對正常DNA含量幾無影響,對線粒體的結構、功能無明顯的毒性。口服拉米夫定每日100mg,療程1~3年,血清HBVDNA水平有明顯下降,一般在2~4周就有明顯下降,由於HBeAg/抗HBe血清轉換率與口服的時間有關,因此口服拉米夫定時間越長可增加療效。在用藥過程中部分人體內的HBVDNA聚合酶基因發生變異,以YMDD變異多見。多數發生YMDD變異的患者,繼續套用拉米夫定治療仍可抑制野生株的複製,對病情穩定和療效有一定的作用。只有少數YMDD變異者,如出現HBVDNA增加,ALT反跳,肝功能失代償,肝組織學損害加重,甚至發展為重型肝炎。臨床上應立即停藥,積極保肝治療或改用其他抗病毒藥。泛昔洛韋是一種高效、低毒抗病毒藥物。它既作用於DNA聚合酶及病毒逆轉錄過程,抑制HBVDNA的複製,同時又作用於cccDNA的形成。泛昔洛韋治療亦可引起HBV的變異,與拉米夫定有交叉耐藥。短期治療停藥後復發率亦很高。主張與其它抗病毒藥如α-IFN、拉米夫定等聯用,可提高療效,其它核苷類似物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阿德福韋借用國外的技術已在國內仿造多種,但技術上仍不及,且耐藥性強,故不作為首選藥物,但價格較理想,但是從長遠看來也不合算。
2.3.2抗肝細胞損害藥物此類藥物繁多,多數是中藥提取物,如甘草酸、水飛薊素、聯苯雙酯、齊墩果酸、氧化苦參鹼等,以及其它保肝藥如1,6二磷酸果糖、肝得健、還原型谷胱甘肽、肌苷等,保肝藥作用機理複雜,主要是穩定細胞膜、抗氧化、促進酶和蛋白質的合成、改善細胞內能量代謝及細胞極化狀態、調節免疫功能等,減少肝細胞凋亡與壞死,從而達到保肝、降酶、抗肝纖維化的作用。
2.3.3免疫調整藥物既往認為免疫功能低下是B肝病毒在體內持續存在,並形成慢性肝損傷的主要原因,因而用免疫增強劑如胸腺肽、特異性免疫RNA、特異性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LAK細胞回輸等來治療慢性B肝,雖然這些藥在提高人體細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對清除HBV方面尚未得到持久的療效。
2.4聯合治療目前在治療慢性B肝時多採用聯合用藥,增強對HBVDNA抑制作用,取長補短,發揮抗病毒的能力。清除細胞內殘餘病毒,提高了療效。但聯合用藥並不能防止或減少YMDD變異。目前所用的聯合方式:拉米夫定+α-干擾素;拉米夫定+泛昔洛韋/阿德福韋;干擾素/拉米夫定+胸腺肽;干擾素/拉米夫定+苦素。

原因

患肝炎後90%以上的病人比現食慾減退、厭油膩食的症狀,部分病人還有其他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張、大便稀薄等。出現這些症狀的主要原因是病毒血症,它使消化系統功能減退,食慾降低。肝臟本身是消化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具有許多重要消化功能。患肝炎後,肝細胞受損使膽汁分泌減少,消化脂肪和蛋白質的能力下降,引起食欲不振,肝細胞受損使血液中的膽紅素聚積過多等原因,使人產生噁心、嘔吐症狀。肝細胞受損使解毒能力降低,內毒素刺激腸道導致消化不良。肝門靜脈血流不暢,壓力增高加上低蛋白血症使胃腸壁淤血、水腫,甚至出現腹水,於是腸功能紊亂而引起脹氣等。嚴重時胃腸黏膜發生充血水腫,此時嘔吐就會變得非常劇烈和頑固。
肝炎病人出現腹脹除與上述病毒血症、消化功能減退以及胃、十二指腸炎性病變等有關外,重症肝炎和失代償肝硬化病人可因中毒性鼓腸和腹水而使腹脹更為明顯。

治療原則

一、嚴格戒酒:酒精肝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酒的作用,所以酒精肝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嚴格戒酒。長期無節制過量的飲酒不僅會造成肝臟的損害,還會引起中暑神經系統的慢性中毒,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如果人們在已經得知自己患上酒精肝後,還繼續喝酒,就會將自己推向酒精性肝硬化疾病。嚴格戒酒是酒精肝患者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二、有針對性的治療:人們在發現自己患上酒精肝後,不要盲目的吃藥,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這樣不僅可以有效了解酒精肝患者受損肝臟的嚴重程度,還可以避免酒精肝患者因不了解病情造成的嚴重後果。
三、合理的營養支持: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造成的營養不良是會形成酒精肝的。所以進行酒精肝的治療時,合理的營養膳食是酒精肝患者所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充足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的攝入,是酒精肝患者最需要的。

飲食原則

一、飲食結構要合理
食譜應多樣化講究色香味及軟爛可口易消化。慢性肝病患者的消化功能一般都有所下降,食欲不振,所以注意食譜的變化,選擇一些患者喜愛的食物。講究烹飪方法,增進食物色、香、味、形,以增加患者的食慾。但不宜吃炸、煎、熏、烤食品,而宜用蒸、煮、燴、燉、氽、炒等烹調方法。
二、要有足夠的熱量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飲食應補充充足的熱量可減少對蛋白質的消耗,減輕肝臟負擔,有利於組織蛋白的合成。慢性肝病患者每日食物熱量以2500~2800千卡較為適宜。按體重計,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熱量35~40千卡。
三、食量要恰當
飲食不宜過飽,切忌暴飲暴食,營養一定要適量平衡,飲食過量往往造成消化不良,必然加重胃、腸、肝、脾、胰等消化器官和組織的負擔,同時也加重大腦控制胃腸神經系統和食慾中樞的生理負荷。
四、食物應力求新鮮自然
由於慢性肝病時肝臟解毒能力差,應選擇新鮮的食物,以免因不潔食物引起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或誘發病情活動,杜絕霉變(如發霉花生、大米)及各種腐敗變質食品,以免增加癌變機會。對含有食物添加劑的食品和附有殘效農藥的水果、蔬菜,都應特別慎用,以免加重肝細胞損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