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結構
忠孝軍是晚金時期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對金政權的存亡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在同
蒙古軍隊的作戰中,忠孝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在金朝史、中國史乃至十三世紀的世界軍事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忠孝軍是由在蒙古侵略過程中投附金朝的各族組成,包括
畏兀兒、
乃蠻、羌、渾及中原被俘逃來的漢人。這支軍隊雖然組成成分複雜,但軍紀嚴明,勇於作戰,所過之處,秋毫不犯,深得民心。忠孝軍在作戰時充當先鋒,疾如風雨,是金朝抗蒙作戰中的一支勁旅。
忠孝軍最初的首領為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後來為
完顏陳和尚。即使在統帥完顏陳和尚戰死後,忠孝軍仍然堅持抗擊蒙古軍隊,直到金朝滅亡,大多數將士慷慨殉國。
成立背景
金朝政府之所以組建忠孝軍,是因為:
1.是哀宗抗蒙圖強的需要
金朝自從
宣宗即位以來,一味避戰,苟且偷生,朝中正人君子多不得用,奸臣近侍屢受重用,軍事上節節敗退,經濟上日益殘破。又幻想從南方得到補償,與南宋開戰,結果陷入內外交困的窘境。給哀宗留下了一個創痍滿目的爛攤子。哀宗即位,決心全力抗蒙,他派人到南境“榜諭宋界軍民更不南伐。”(2)在正大元年開始與西夏講和,到二年九月“夏國和議定,以兄事金,各用本國年號,遣使來聘,奉國書稱弟。(3)與宋朝西夏結束戰爭狀態,集中兵力全力對付蒙古。在內政上罷黜了蒲察合住、尼龐古
華山二奸臣 ,啟用一批抗戰派將相。又下詔為抗擊蒙古犧牲的將領立褒忠廟,“正大二年,哀宗詔褒死節士,若馬習禮吉思、王清、田榮、李貴、
王斌、馮萬奴、張德威、高行中、程濟、張山等十有三人,為立褒忠廟。”(4)激勵抗蒙將士。值得注意的是,名單中除了馬習禮吉思一人為西域人外,其餘皆為漢人。以上表明,哀宗初政,儘管沒有祛除
宣宗時期的弊政,但是他決非坐以待斃之君,他力圖集中一切可能的力量進行抗蒙,這是肯定的。建立忠孝軍就是這個意圖的一部分。
2.是金朝重建騎兵部隊的需要
金朝本來以騎兵橫行於天下,但是在
蒙金戰爭初期,蒙古軍在降蒙契丹人的引導下襲擊了金朝的群牧監,使得金軍馬匹大部落入敵手,“下金桓州,得其監馬幾百萬匹,分屬諸軍,軍勢大振。”(5)有詩稱“更獻監牧四十萬”(6)“更得金源四十萬,大青小青絕世無。”(7)以上數字不免有些誇大,但是金軍馬匹落入蒙古之手無疑是事實,由於監馬喪失,金朝被迫在作戰中由騎兵為主轉變為步兵為主,如
移剌福僧上書
金宣宗“山東殘破,群盜滿野,官軍既少,且無騎兵。”(7)
把胡魯也說“所在屯兵,率無騎士” (8)
元光元年,為防備蒙古軍“長驅而深入,雖
京兆、
鳳翔、
慶陽、平涼已各益軍,而率皆
步卒。”(9),因為如此,早在
宣宗年間就試圖重整騎兵,到哀宗時,編組了忠孝軍,和里合軍等,其中忠孝軍“人有從馬,以騎射選之乃得補。”(10)沿用和恢復金朝初年一兵有二馬的舊制。組建精銳騎兵的努力還是收到了一些效果,當時人認為“自正大改立馬軍,隊伍鞍
勒兵甲一切更新,將相舊人自謂國家全盛之際馬數則有之,至於軍士精銳、器仗堅整,較之今日有不侔者,中興之期為有望矣。”(11)某種程度上寄託了人們對“中興”的期望。忠孝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民族成分
《
金史》有一段話描述了忠孝軍的民族成分“忠孝一軍,皆回紇、乃滿、羌、渾及中原被俘避罪來歸者,鷙狠凌突,號難制。”
(12)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這裡的民族。
2 乃滿,又譯為
乃蠻(NAIMAN),即《
金史》中的粘拔恩部,是蒙古草原部落中較早拋棄兩屬政策,向金廷表示效忠的,
大定十五年七月“粘拔恩與所部
康里孛古等內附。”(13),而且“是歲,粘拔恩君長撒里雅寅特斯率康里部長孛古及戶三萬餘求內附,乞納前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牌印。”(14),正式脫離
西遼,歸附金朝,由於這層關係,忠孝軍中有乃蠻人也就不為怪了。
3 羌,
宋金時期“羌”的含義很廣泛,不過大體指西北一帶羌族和一些羌化的其他民族,按照現代學者的研究,宋金時期的羌族大概分布在今
西北河湟、甘肅、青海一帶。(15)
4 渾,即
吐谷渾,宋金人稱為吐渾,五代時分布在今青海、 甘肅的河西、河套南北、山西等地(16),北宋的吐渾分布範圍集中在河東和陝西,尤其以鄜
延綏、環慶、涇原、秦鳳等路府為多(17)。
5 回紇,此有二解,一是指原來金朝繼承的原遼、宋的
回鶻人,分布在中都臨潢和鹹平。臨潢在遼代時南門有“回鶻營”是“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18)。中都的回鶻人本來在北宋時為
秦川熟戶,金軍攻宋“女真破陝,悉徙之燕山”,後雖許歸,但他們“多留不返”,他們“奉釋氏最甚,共為一堂,塑佛像其中,每齋必刲羊,或酒酣以指染血塗佛口,或捧其足而鳴之,謂為親敬”(19),
鹹平的回鶻人記載不詳。二是泛指原
西遼以及西域一帶的人,如金朝使者去西域向成吉思汗求和,記載有“回紇國”又有“沒速魯蠻回紇”“遺里諸回紇”“印都回紇”等(20),大約是此類。
6 契丹,如忠孝軍第一任帶兵者石抹燕山奴,就是契丹人,“石抹”是金人對契丹姓氏“ 蕭”的稱謂,這裡的契丹人不是塞外的契丹人,而是同當年女真人一起遷入中原的契丹人 ,如當年猛安謀克南遷“屯田軍非女真,契丹、奚家亦有之”(21),他們雖然與女真人在一起,但是仍保存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如
移剌買奴“契丹世襲
猛安也。讀史書,慷慨有氣義。喜交士大夫,視女直同列諸人奴隸也。”(22),特地突出了“女直同列”,即是一例。這些人同塞外的契丹人相比,漢化相對深,儘管他們更清楚遼金鼎革的歷史,但是普遍認為君臣大義大於民族意識,故多為金朝死節,如契丹人
移剌蒲阿被俘後,蒙古軍勸降,他說“我金國大臣,惟當金國境內死耳。”(23),被殺。再如石抹世績及其子嵩,從哀宗至
蔡州“城陷死”(24),如
耶律楚材的兄長
耶律善才,蒙古軍圍攻開封,楚材索要其在京親眷,善才忠於金朝,拒絕北行,投水自殺。(25),以上事實說明,中原和塞外的契丹人由於價值和利益的不同,為不同的集團作戰,這個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
7 漢族,忠孝軍中比例最大的民族,由於蒙古在占領區的倒行逆施,因此大量民眾南逃,“大城滿豺虎,小城空雀鼠。可憐
河朔州,人掘草根官煮弩。北人南來向何處,共說莘川今樂土。”(26),金朝統治下的河南儘管殘破不堪,但是仍然是北方民眾的樂土,顯示出民心所向,由於很多人是逃亡而來,因此作戰心很強,很多情況下都堅決反對投降。
以上顯示,忠孝軍的民族來源範圍很廣,金朝境內的民族幾乎都被捲入。
戰術問題
忠孝軍的
騎兵戰術是意圖恢復金初女真騎兵的戰術。金初女真騎兵的特點是騎兵,裝備重甲,作戰堅忍,長於弓矢,宋軍將領有很強的體會,如
吳璘說“璘與先兄束髮從軍,屢戰西戎,不過一進卻之間,勝負決矣。至金人則勝不追,敗不亂,整軍在後,更進迭卻,堅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28)。當女真騎兵與敵交鋒一個回合失敗後,即利用戰騎的機動性退出戰鬥,重整隊形,連續衝鋒。宋人有記載說“虜用兵多用銳陣,一陣退,復一陣來,每一陣重如一陣。重兵既多,即作
圓陣以旋敵人;若敵人復作圓陣外向,即下馬步戰,待其敗走,上馬追之。”
(29)“勝則整隊而緩追,敗則復聚而不散,其分合出入,應變若神,
人自為戰則勝。”(30)“虜有流言曰‘不能打一百餘個回合,何以謂馬軍!’蓋騎善乎往來衝突而已。”
(31)王曾瑜先生分析說“在著名的仙人關、郾城、
潁昌等戰役中,宋金兩軍都是打了數十回合,才分出勝負。女真騎兵在甲冑和兵器負荷很重的狀況下,能屢敗屢戰,連續作戰,確為有別於遼和西夏騎兵的很大優點。”
(32)。所謂的400破8000,不是一下子擊破,而是忠孝軍四百人利用堅忍性向蒙古軍連續衝擊而獲得的勝利,只不過騎兵上的人由以女真人為主成為以多民族為主。
軍紀問題
忠孝軍的士兵大多來源於被蒙古軍俘虜逃歸的中原各族人民,他們對蒙古軍的殺掠有著十分強的仇恨,金朝後期與蒙古的議和好多都是他們阻撓的。還有他們"所過州邑常料所給外秋毫無犯,街曲間不復喧雜,"軍紀嚴明成了金朝後期軍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金史》中有記載“
陳和尚御之有方,坐作進退皆中程式,所過州邑常料所給外秋毫無犯,街曲間不復喧雜,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諸軍倚以為重。”(33),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記載的同時期金軍的軍紀。比如
張行信向皇帝說“今日之急,惟在收人心而已。向者官軍討賦,不分善惡,一概
誅夷,劫其資產,掠其婦女,重使居民疑畏,逃聚山林。”
(34),
陳規也向皇帝奏報“臣因巡按至徐州。去歲河北紅襖盜起,州遣
節度副使紇石烈鶴壽將兵討之,
而乃大掠良民家屬為驅,甚不可也。”按照陳規的說法,被掠之人不僅有漢人,還有女真人。
(35),大將
移剌蒲阿“好趨小利”“副樞以大將為剽掠之事,今日得生口三百,明日得牛羊一二千,士卒喘死者則不復計。”
(36),從以上論據說明,忠孝軍的軍紀確實是相對優秀的。
軍俸問題
金史稱,忠孝軍“增月給三倍它軍”(38),那么需要參考其他軍隊的軍俸,得出三倍究竟具體在什麼程度的問題,由於金朝末年財政極端困窘,竭澤而漁。“南渡二十年,所在之民,破田宅,鬻妻子,竭肝腦以養軍。”(39),對軍俸作了好多臨時性的規定,如
宣宗興定三年七月“籍邳、海等州義軍及脅從歸國而充軍者,人給地三十畝,有力者五十畝,仍蠲
差稅,
日支糧二升,號“決勝軍”。”
(40)宋人記載金人招兵,兵士和家屬每人各“日支麥二升”
(41)金軍在
三峰山大戰失敗後“括京師民軍二十萬
分隸諸帥,人月給粟一石有五斗。”(42),在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仍然給予忠孝軍三倍於他軍的軍俸,確實優厚,但是也造成了忠孝軍和他軍的矛盾問題。
注釋
(5)《元史》卷一二二《槊直腯魯華傳》
(7)《陵川集》卷一零《沙陀行》
(15)《羌族史》頁186-190
(21){宋]徐孟莘《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四引張棣《金虜圖經》
(22)《歸潛志》卷六
(24)《歸潛志》卷四
(25)[金]元好問《
遺山集》卷二六《龍虎衛上將軍耶律公墓志銘》
(26)《遺山集》卷五《寄趙宜之》
(27)本段參考了
王曾瑜先生《
金朝軍制》第九章《金軍軍事裝備和騎兵的盛衰》
(30)《三朝北盟會編》卷三
(31)《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四引《金虜圖經》
(32)王曾瑜《金朝軍制》頁144
(37)本段參考了王曾瑜先生《
金朝軍制》第八章《金軍的若干重要制度》
(41)《辛巳泣蘄錄》
其他注釋
(1)《金史》卷一七《哀宗紀》
(2)《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卷一一八《武仙傳》
(3)《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元史》卷一五零《劉亨安傳》
(4)《
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卷一一一《紇石烈牙吾塔傳》;《元史》卷一九三《
李伯溫傳》
(5)《
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元史》卷一九三《攸哈剌拔都傳》
(8)《
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卷一二三《完顏陳和尚傳》
(9)《
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卷一一一《紇石烈牙吾塔傳》;卷一一二《移剌蒲阿
進兵數萬救慶陽,大軍(蒙古軍)失利。”略有不同。
(10)《
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卷一一二《
移剌蒲阿傳》;卷一一八《武仙傳》;按
《元史》卷一一九《塔思傳》記載戰敗在庚寅歲,即金正大七年。
(11)《金史》卷一七《哀宗紀》;卷一一二《
完顏合達傳》
(14)《大金國志》卷二六《義宗紀》
(19)《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
(20)《
陵川集》卷一一《金源十節士歌 合達平章》
(21)《陵川集》卷一一《三峰山行》
(26)詳細考證見陳高華《早期宋蒙關係和“端平入洛”之役》,《宋遼
金史論叢》
(30)《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澤傳》
(32)《元史》卷一四八《董俊傳》
戰績
金哀宗在集中兵力抗蒙後,戰場上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正大元年九月,
移剌蒲阿收復澤潞(1),二年恆山公武仙復歸金朝(2),三年八月,移剌蒲阿收復曲沃和晉安,蒙古守將
劉德仁戰敗而死。(3)四年二月,移剌蒲阿和
紇石烈牙吾塔收復平陽,生擒蒙古守將
李守忠,繼而又攻青龍堡,蒙古守將
李伯溫戰死。(4),五月,武仙率兵收復河東重鎮太原,擊斃蒙古守將
攸哈剌拔都。(5)。金朝在河東戰場上取得了節節勝利。但蒙古軍 在西部戰場上加緊了攻勢,正大五年,蒙古將領,號稱開國四駿之一的
赤老溫進攻陝西,漸至
涇州,斷絕慶陽糧道,進入大昌原。正大六年三月,與
完顏陳和尚率領的忠孝軍戰於大昌原,“五年,北兵入大昌原,
平章合達問誰可為前鋒者,陳和尚出應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將就木然者,
擐甲上馬不反顧。是日,以四百騎破八千眾。”(6),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連同在河東戰場的一系列勝利,極大鼓舞了金朝抗蒙圖存的決心“三軍之士,為之振奮思戰,有必前之勇。蓋用兵二十年,始有此勝,奏功第一。”(7)。哀宗下詔褒獎,授陳和尚“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8)。蒙古軍羞惱成怒,再次圍攻慶陽,金朝遣
移剌蒲阿,
紇石烈牙吾塔,
內族訛可救之,七年正月再戰於大昌原,擊敗蒙古軍。(9)使得蒙古軍開始正視金軍的力量。
正大七年,因為蒙古軍在陝西作戰失利,窩闊台大怒,決意親自領兵南侵。正大七年年七月,窩闊台與弟
拖雷、侄
蒙哥統率大兵,向金朝的山西進攻。金朝將領
武仙領兵圍攻
潞州的蒙古軍。窩闊台命
塔思領兵救援。武仙退保潞州東原上。金將移刺蒲阿領兵夜襲蒙古軍,塔思戰敗,蒙古輜重、人口都被金軍俘獲。武仙還軍,攻占潞州。(10)十月,窩闊台再遣萬戶宴只吉台與塔思等攻潞州。武仙遁走,還
屯衛州。蒙古真定萬戶
史天澤等率領河北蒙、
漢軍圍攻
衛州。哀宗調遣
完顏合達、移刺蒲阿領兵十萬救衛州。完顏合達等先遣
完顏陳和尚忠孝軍及
親衛軍等三千人作先鋒出擊,蒙古兵敗退。衛州圍解。(11),陳和尚參加了這場戰鬥,忠孝軍為主力“六年(應為七年之誤),有衛州之勝。”(12 ),將此戰功勞繫於陳和尚名下,可見作用之一斑。宋元的史料同樣說明是金軍戰勝,元史記載“金將完顏合達以眾十萬來援,戰不利,諸將皆北”(13),隱諱地說出了蒙古軍的敗績。大金國志記載正大六年(應為七年)“大軍攻衛州,遣
平章完顏合達領高(英),樊(澤)諸將救衛州,連戰數十日,大軍失利。”(14),同樣記載為蒙古軍戰敗。
正大七年十一月,蒙古兵攻
潼關、藍關,不能下,退軍。正大八年正月,蒙古
速不台軍攻破小關,攻掠盧氏、朱陽。潼關總帥納合買住領兵拒戰,求援於
行省。“省以陳和尚忠孝軍一千,
都尉夾谷澤軍一萬往應,
北軍退,追至谷口而還。兩省輒稱大捷,以聞。”(15 ),照這種說法,金軍戰勝有虛誇的嫌疑,但是根據金宋元的史料旁證,事實並非如此。
金史說“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淵嘗上書破朝臣孤注之論,引援深切,灼然
易見,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16),因為這場戰役以至使朝臣產生了欲孤注一擲的想法,可見並非小勝,大金國志記載蒙古軍“選四萬人
刊石伐木,鑿
商於之山,斡腹入藍關之內,為(
完顏)合達所敗,喪萬餘人及馬數萬匹”(17),損失兵馬在萬人以上,可見為大敗。元史也能看出同樣問題,大將
速不台“從攻潼關,軍失利,帝責之。
睿宗時在籓邸,言兵家勝負不常,請令立功自效。”(18)蒙古大汗親自指責大將速不台.可見蒙古對這次戰敗的重視程度。
這是金朝具有決定性的一次戰役,金軍儘管作戰勇敢,但是因為戰略失誤,糧食不足,士卒疲敝,加之天時不利等一系列因素最終失敗告終,不過此戰空前慘烈,金軍將士拼盡全力,其壯烈不亞於南宋的
崖山之戰,元人記載“金人死者三十餘萬”(19),元初重臣,對
金朝歷史頗有研究的
郝經也曾賦詩三峰山之戰“天欲亡人不可為,六合橫傾數丈雪。
人自為戰身伴疆,空拳無皮凍槍折。力竭慷慨赴敵死,死恨不能存社稷。至今
三峰山白骨盡銜鐵,老臣一片憂國心,慘澹悲風與寒月。”(20)“短兵相擊數百里,躍馬直上三峰山,黑風吹
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萬里投會卷土來,鐵水一池聲勢接。丞相舉鞭摔沾言,大事已去吾死節。彥章雖難敵五王,並命入敵身與決。逆風生塹人自戰,冰滿刀頭凍槍折。一敗塗地直可哀,鈞台變作髑髏血。二十萬人皆死國,至今白骨生青苔。”(21),
完顏陳和尚率領殘兵進入
鈞州,等到蒙古軍
殺掠稍定時走出“自言曰‘我金國大將,欲見白 事’兵士以數騎夾之,詣行帳前。問其姓名,曰‘我忠孝軍總領陳和尚也。大
昌原之勝者我也,衛州之勝亦我也,倒回谷之勝亦我也。我死亂軍中,人將謂我負國家,今日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22),蒙古軍想要讓他投降“斫足脛折不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絕。大將義之,酹以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當令我得之’時年四十一。”(23),慷慨殉國,陳和尚永遠名垂青史。忠孝軍並沒有全軍覆沒,殘餘仍然在其他戰場上作戰。
與宋朝的作戰
天興二年,宋朝同蒙古聯合夾擊金朝.八月,宋兵圍攻
唐州。金唐州守將
烏古論黑漢遣使求援。
金哀宗命權參政
烏林答胡土“領忠孝軍百人,就征
西山招撫烏古論換住、黃八兒等軍赴之。”但是“胡土率兵至唐,宋人斂避,縱其半入城,夾擊之,胡土大敗,僅存三十騎以還,換住死焉。”(24)宋軍攻克唐州,又進攻息州,哀宗派抹燃兀典領兵救援。“兀典等赴息,既至之夜,潛遣忠孝軍百餘騎襲宋營於中渡。我軍皆北語,又散漫似之,宋人望,駭愕奔潰,斬獲甚眾。”(25),說著蒙古語衝擊
宋軍,宋軍認為蒙古軍來襲,潰散而去,金軍大勝而還。關於這次戰鬥《宋史》記載關於夾攻金朝事最祥的《孟珙傳》並無此戰記錄,主要說元人修宋史時無國史館的孟珙傳,孟珙傳取材於劉克莊的《
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三《孟少保神道碑》,出於讚美墓主的緣故,此傳大力宣揚宋軍戰功,經當代學者考證,許多不可盡信,如講
孟珙救蒙古大將
張柔於危機之中,而根據元好問《
遺山集》卷二六《順天萬戶張公勛德第二碑》,情況則正好相反。(26)
金哀宗於天興元年逃離開封,準備進攻河北.遭到失敗.這時金朝又發生一系列政治矛盾,由於沒有處理好忠孝軍和他軍的關係,反而不斷激化矛盾,導致忠孝軍首領
蒲察官奴作亂,殺了與其有尖銳矛盾的馬用和
石盞女魯歡,以及一些大臣,暫時控制了局面,
官奴的母親在河北兵潰時為蒙古軍俘獲,哀
宗讓他借其母被俘事向蒙古施計,於是他秘密遣使告訴蒙古軍統帥,他欲劫持哀宗出降,蒙軍信以為真,放歸其母,並派來使者二十餘人,都是契 丹女真人,官奴通過他們了解了情況“因知王家寺大將所在,故官奴畫斫營之策。”(27),但是忠孝軍將士只知道要議和,不知內幕議和活動遭到強烈反對“先是,忠孝軍
都統張姓者,謂官奴決欲劫上北降,遂率本軍百五十人圍官奴之第,數之曰:‘汝欲獻主上,我輩皆大朝不赦者,使安歸乎?’”(28),官奴害怕,於是向大家保證不與蒙古通謀,並表示把母親交給官兵作人質,風波平息,五月五日晚“軍中陰備火槍戰具,率忠孝軍四百 五十人,自南門登舟,由東而北,夜殺外提邏卒,遂至王家寺。上御北門,繫舟待之。慮不勝則入徐州而遁。四更接戰,忠孝初小卻。再進,
官奴以小船分軍五七十齣柵外,腹背攻之。持火槍突入,北軍不能支,即大潰,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餘人,盡焚其柵而還。”(29),本來蒙古軍紮營的位置並不怎么好,
史天澤就提醒過“新衛達魯花赤撒吉思不花欲薄城背水而營,天澤曰‘此豈駐兵之地乎!彼若來犯,則進退失據矣。’”(30),讓金軍撈到便宜,蒙古軍根據元方的記載損失也很嚴重,大將
撒吉思卜華“薄北門而軍。左右皆水,其舟師日至。癸巳四月,其將官奴夜來斫營,腹背受敵,撒吉思卜華與一軍皆沒。”(31),另一漢軍大將
董俊“金兵夜出,薄諸軍於水,俊力戰死焉”(32),金軍獲得重大勝利。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首先用元史補正這次襲營的是清代史學家
趙翼,他使用了元史的這幾個傳。並說關於
蒙金之戰“是
金史不明晰處,必參觀於元史也。”(33)
。獲得這次勝利後,
蒲察官奴並沒有擺脫困境,不久便被哀宗所殺,哀宗於是出奔
蔡州。
部隊結局
忠孝軍是金末戰力最強的部隊,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也難逃
金朝軍制腐敗的魔掌。
忠孝軍在逆境下,與蒙古軍交戰六次,四次獲勝,兩次雖然失敗但是堅持到底,而且湧現出大批慷慨殉國的忠義之士,但忠孝軍畢竟是一支只有7000餘人的軍隊,
獨木難支,無法挽救金朝政權的滅亡。
忠孝軍中有千戶,有萬戶,如金廷以“特恩”將
蒲察官奴“收充忠孝軍萬戶”,有
都統,如“忠孝軍都統張姓者”,有提控,如蒲察官奴“遷本軍提控”,又有“忠孝軍提控姬旺”、
柴榮、
李德。忠孝軍總領有夾谷愛合、
完顏達魯歡、
完顏彝、蒲察定住等。
金哀宗困守
蔡州時,有忠孝軍元帥蔡八兒、王山兒等。忠孝軍所以設元帥、總領多人,說明非單獨成軍,而是分軍多支,“凡進征,忠孝居前”,與其他步兵協同作戰。忠孝軍最多時不過萬人,卻放置如此之多的將校,名將完顏彝也如同九牛一毛,無法獨自統帥軍隊,這樣的部隊,很難發揮出強大的生命力。可以看出,金朝後期將多兵少,編制臃腫,十羊九牧,加速了金朝在軍事上的潰敗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