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縣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加快推動教育現代化,服務“精品視窗”建設,根據《德清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精神和省、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部署要求,結合德清教育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現實基礎和面臨形勢
“十三五”期間,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引領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全縣教育工作者圍繞打造“國際化山水田園城市”的綱領和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奮發努力,開拓進取,“十三五”規劃目標順利實現,並取得顯著成果:我縣獲評全省首批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縣、全省首批學習型城市示範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程度全省領先,教育現代化指數兩度進入全省第一梯隊,浙江工業大學莫乾山校區順利開園,基本形成了從學前到高校的現代教育體系。在省政府首次對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年度考核中,獲得A等“優秀”,開創了德清教育現代化事業的新局面。
“十四五”時期,教育發展面臨複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
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重大科技創新正在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理念、模式提出新挑戰。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釋放經濟成長的內需潛力,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浙江省要打造“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視窗”、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打造人才強省和創新強省,新時代新戰略新定位離不開教育的支撐。德清縣要高品質建設國際化現代山水田園城市,率先推動全縣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奮力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要視窗”的“精品視窗”,需要德清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這對教育的公平、優質、均衡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我縣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夠契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與德清在長三角及全省的地位影響,與打造“活力德清、實力德清、開放德清、數智德清、美麗德清、幸福德清”的目標要求,與人民民眾對美好教育的期盼還有明顯差距。教育布局結構還不夠科學;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還不夠充分;教育理念還不夠先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還有待提升;教師隊伍建設還不夠有力;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引領還不夠強勁。教育要在“精品視窗”建設中發揮先導性、基礎性作用,需要全縣上下共同努力,合力譜寫“精品視窗”中的美好教育篇章。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強化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先行縣為目標,以提高質量和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隊伍專業化和治理現代化為保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響“優學在德清”品牌,打造“美好教育”的德清篇章,為德清建設“重要視窗”的“精品視窗”和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守初心,立德樹人。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具有德清特質、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育人為本、“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為美好生活奠基。
2.需求導向,服務大局。堅持系統觀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圍繞融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教育智慧。
3.最佳化布局,城鄉一體。科學配置區域教育資源,建立同我縣發展新空間格局匹配的各級各類教育布局結構。把優質均衡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斷縮小城鄉、校際發展差距,保障弱勢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
4.分類推進,協調發展。統籌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繼續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高中教育辦學水平,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協調發展。
5.整體智治,改革創新。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以數位化改革為牽引,統籌謀劃教育系統內外、各級各類教育的改革任務,全面實施教育綜合改革,著力破解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辦學活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成質量更好、結構更優、保障更強、服務更優的高質量教育體系,讓每一位適齡人口得到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爭當教育現代化先行縣,率先建成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省現代化學校覆蓋面達到1/3以上,教育現代化發展指數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隊,為德清奮力打造“重要視窗”的“精品視窗”、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堅強支撐。
“十四五”德清教育發展主要指標
維度
主要指標
2020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學段
規模
幼稚園在園人數(萬人)
1.53
1.5
預期性
義務教育在校生數(萬人)
3.96
4.4
預期性
高中段在校生數(萬人)
1.2
1.46
預期性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
11.8
15
預期性
公平
均衡
普惠性幼稚園覆蓋面(%)
95
>98
約束性
校際優質均衡係數
國小段
0.215
0.214
約束性
國中段
0.217
0.216
約束性
適齡持證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
學前段
93.1
>95
約束性
義務段
98.1
>99
約束性
高中段
80.5
85
約束性
普及
質量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100
>100
預期性
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比例(%)
99
>99
預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63
72
預期性
兒童預期受教育年限(年)
14.86
15.5
預期性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3
12
預期性
學校教師中研究生學歷(含碩士學位)的比例(%)
國中
2.1
10
預期性
普通高中
9
22
預期性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
中職
87
90
預期性
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
55.76
50.76
約束性
三、重點工作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健全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和中國小德育工作,把立德樹人貫穿各類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個環節。實施“三全育人”載體擴面創優計畫,打造推廣具有德清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緊抓住青少年“拔節孕穗期”,加強國防教育,著力培養青少年家國情懷,突出小學生行為養成教育、中學生人格教育和生涯教育,提升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加強中國小課程育人主渠道建設,落實國家和地方德育課程,改進德育課堂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建設一批學科德育領航課程、領航團隊、領航學校。打造大中國小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建設示範團隊,建立縣校協作、校際協同的工作格局。
2.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引導學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並向社會公布制度,探索將結果套用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途徑方法。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教育,探索建立美育教育的評價機制,開齊開足美育課,豐富美育實踐體驗,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建立完善勞動教育體系,弘揚勞動精神,培育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加強勞動實踐教育。重視和培養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做強“數字德清”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品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泛開展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建設,加強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營造有利於學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圍。
3. 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持續辦好“家長學校”,推動學校利用家長學校、家委會等途徑密切家校合作,協同加強中國小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統籌發揮校內外各類資源的育人功能,豐富校外教育內容和形式,強化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親職教育有效銜接。構建家校、家(庭)社(區)、家(庭)(網)警心理危機干預聯動機制,完善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干預和轉介機制。
專欄1:思政教育品牌建設工程
出台《關於推進德清縣中國小思政教育一體化行動方案》,打造“學做人”思政教育品牌。提高“為人師”要求,配齊建強思政教師隊伍,建立各級黨政領導上思政課、機關幹部聯繫中國小思政課教師制度,培育5-8箇中國小思政學科高地,推送一批精品課,打造思政課基層教學精品團隊。完善“學做人”課程,深化中國小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創新,發揮課堂主渠道,精準推進“課程思政”實踐。展示“學做人”成果,舉辦縣中國小思政課“情懷課堂”教學評選活動,開展課程思政“示範課”展示活動,推廣思政課建設和課程思政典型經驗,深化“有德小子”品牌。
專欄2: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工程
嚴格落實學校體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程。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全面落實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等要求,持續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工作,力爭青少年近視率逐年下降。持續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到2025年,教師心理健康C證持證率在90%以上,建成標準化心理輔導中心平台,完善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干預和轉介機制,服務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專欄3:勞動教育提升工程
落實中國小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用好義務教育《勞動》地方教材。建立10個以上縣級及以上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暨學工、學農、職業體驗等類別的基地。依託中國小研學實踐服務平台,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建構“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規範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的“三化體系”,開展“校園保潔勞動”“社會實踐活動”“志願服務活動”三大活動,實施 “生活實踐”“勞動技術”“職業體驗”三項勞動競賽,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作用。
(二)有序推進教育布局規劃建設
1.強化基礎教育資源供給。按照城市空間總體規劃和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完善教育布局規劃,確保城鎮學校建設用地,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入學需求。實行城鎮學校教育用地聯審聯批制度,依法落實城鎮新建居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實施配套幼稚園與新建住宅小區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和同步交付使用。科學制定基礎教育資源供給政策,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公共資源規劃落到實處,保障全民基礎教育需求。
2.最佳化調整高中教育布局。順應城市化發展大勢,穩妥實施普通高中向縣城集聚計畫。完成浙江工業大學附屬德清高級中學搬遷、德清三中和德清五中合併成立德清六中等高中布局最佳化工作。應對高中段入學高峰,預留普通高中發展空間,擴大職業教育資源,啟動產教融合基地建設。學校布局結構更趨合理,教育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促進高中段教育高質量發展。
3.最佳化整合義務教育資源。推進教育資源整合提效,完善新市鎮、鐘管鎮、洛舍鎮、新安鎮、雷甸鎮教育資源布局,整合小規模學校,探索國中區域化辦學,提高辦學效益。擴大中心城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快鳳棲國小、秋山中學、阜溪中國小等學校建設,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最佳化特殊教育學校環境,遷建培康學校,提升辦學條件。
專欄4:實施基礎教育擴容工程
全縣計畫實施重點教育項目44個,總投資約42.36億元,其中新建、改擴建幼稚園21所(園區)、中國小校20所、特殊學校1所、其它項目2個。
幼稚園新改擴建項目21個,其中新建第二實驗幼稚園城南分園、千秋幼稚園市心府分園、獅子山幼稚園(暫名)等17所,遷改擴建雷甸第二幼稚園、乾山幼稚園、鐘管幼稚園、下舍幼稚園等4所。
義務段新改擴建項目18個,其中新建鳳棲國小、秋山中學、阜溪中學等7所,遷改擴建上柏國小、莫乾山外國語學校等9所,遷建特殊學校1所。
高中新改擴建項目3個,其中新建1所,改擴建2所(職業中專產教融合基地、華盛達外語學校擴建)。
暑期維修等其他項目2個。
(三)統籌各類教育現代化發展
1.學前教育優質普惠
(1)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認真落實《德清縣幼稚園布局專項規劃(2017—2035年)》《德清縣城鎮住宅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管理辦法》等檔案精神。通過推進第四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優質普惠的德清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繼續推進普惠性幼稚園擴容工程和農村幼稚園補短提升工程,將農村幼稚園建設列入鄉村振興戰略,在實現“美麗鄉村教學點”全覆蓋的基礎上實施“美麗鄉村教學點”2.0版。大力推進城鄉學前教育共同體建設。
(2)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創成全國首批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對標高水平普及普惠,突出幼稚園日常保教規範和質量導向,改善辦園條件,強化內涵建設,推動幼稚園上等級提水平,重點增加一級幼稚園、二級幼稚園覆蓋面。健全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公辦園成本分擔機制,以同級公辦幼稚園、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等價收費為導向,完善普惠性民辦園認定和管理辦法,推動幼稚園優質發展。
(3)著力提高保育教育質量。深入推進幼稚園課程改革,探索豐富遊戲教學模式,科學實施“幼小銜接”,堅決糾正和防範“國小化”現象。完善學前教育教研體系,提高幼教科研能力,打造德清特色的學前育人品牌。完善學前教育監管督導機制,規範各類幼稚園辦園行為。建立由教育、衛健和體育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幼兒健康水平監測和評估機制,實行對各類幼稚園幼兒成長進步的常態監測。
專欄5:學前教育優質普惠提升工程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公辦園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普惠性幼稚園覆蓋面達到98%,優質學前教育(一級、二級園)覆蓋面達到80%以上。幼稚園教師持證率達到100%,公辦幼稚園勞動契約制教師與在編教師的工資待遇差距逐步縮小,民辦幼稚園教師工資達到當地上年度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以上,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達到教師總數的70%以上。
2.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1)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擴面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名校集團化辦學、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網際網路+義務教育”等形式,全面推進“國中強校、農村強質、體藝強基”的“三項工程”,帶動區域教育質量提升。加大送教下鄉、名師帶徒、新入職教師“名校孵化”、師資隊伍一體化建設。持續深化中國小課後託管服務,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統籌各類教育資源,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推動服務擴容提質。
(2)不斷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評價改革。開足開齊開好基礎性和拓展性課程,探索跨學科課程。鼓勵學校圍繞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開發個性化課程,最佳化課程管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鼓勵開發特色明顯的校本課程,積極嘗試“活頁式”教材、活動手冊式教材、融媒體教材等新的教材呈現形式。最佳化教育評價導向,探索和實施基於數據驅動的新型評價方式,建立健全有利於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激勵標準和新型評價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全面開展義務教育提質強校校本行動。內部挖潛和外部引入雙管齊下,通過名校引領和名師帶動提升辦學理念、品牌建設、學校管理、特色課程、學科建設、教學研究、師資培養等。以“一校一品”為引領,支持學校創造性地開展特色辦學的校本化探索,通過課程開發、社團建設、家校合作等多樣化努力,激發辦學活力。農村學校探索適合自身的教育,充分利用屬地的社會、自然、鄉俗資源,切實增強吸引力。
專欄6:國中強校提質工程
按照“新建一批、調整一批、提升一批”基本思路,制定國中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方案。實施“國中校長素質提升計畫”,到2025年,全縣國中資源配置優質均衡校際差異係數均小於0.216,1/3以上的國中創建成為省現代化學校。
專欄7: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工程
全面推進以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為主的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縣域內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共體比例不低於80%,實現全縣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共體全覆蓋。重點培育省市視窗學校10所。
3.普通高中特色多元
(1)深化課程改革和育人方式變革。全面落實“立德樹人”要求,不斷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人生規劃的教育,努力激活學校的辦學活力。轉變育人模式,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變革教學組織形式,構建規範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行政班與教學班並存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不斷深化課程改革,逐步建立科學的學業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促進普通高中教學高質量發展。
(2)注重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多元錄取機制,擴大學校招生自主權。加強“強基計畫”、高水平大學“三位一體”招生、學科競賽等專項研究,建立教師專業隊伍,提升培養績效。探索初高中一體化培養,強化初高中銜接研究,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3)探索普通高中分類辦學。引導普通高中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為主要抓手,著力構建富有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以及相應的運行和管理機制,促進高中教育從分層教育逐步向分類教育轉型。通過區域布局最佳化、學校自主規劃、建設目標引領等方式,推動特色普通高中建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有效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專欄8: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工程
鼓勵普通高中進一步凝練辦學特色,創造條件,積極試點,分類培育科技類高中、人文高中、體藝高中、綜合高中,初步形成區域內普通高中分類辦學的良好局面。
4.特殊教育全納提質
(1)構築特殊教育體系。堅持輕度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中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集中教育、極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的原則,加快發展學前和高中段特殊教育,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特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
(2)強化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行業部門的合作,促進醫療康復與教育更緊密結合。建立以教育、財政、殘聯、衛生健康、民政等聯合的特殊教育日常工作推進機制。完善教育、醫療、心理、康復、社會工作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工作機制,健全殘疾兒童少年入學評估機制,完善教育安置辦法。
(3)提升特殊教育質量。堅持醫教結合、普特融合、家校結合、勞動就業“四結合”教育原則,全面體現特殊教育的公益性、多樣性和實效性,培養學生自食其力、融入社會的能力。強化隨班就讀專職教師和巡迴指導教師的配備和管理,促進特殊教育師資的專業成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
專欄9:特殊教育醫教融合推進工程
積極爭創科學設定學段銜接、規範運作、推進融合的“特殊教育學校+衛星班”模式,發揮中職衛星班作用,送教上門比例控制在10%以內,融合教育隨班就讀學生比例爭取達到50%以上。創建省級融合教育示範校1所、送教上門示範點1個。加強隨班就讀資源教師團隊建設,提升特殊教育專業水平。依託省個別化教育網路管理平台,對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學生進行質量監控跟蹤管理。
5.職業教育融合發展
(1)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牢牢把握職業教育類型特徵,落實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求,推進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橫向融通,進一步暢通“中等職業教育—職業專科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套用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長通道,加快完善學段相銜接、技能有遞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實施中職教育“雙高工程”,不斷強化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加強中高職有機銜接,探索中高職一體化辦學落地德清。進一步提高中職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比例,力爭到2025年提升到55%。支持省級中職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加強“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推進職業教育標準建設,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專業教學標準,科學制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入推進普職融通,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機制。
(2)完善職業培訓體系建設。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並重,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支持職業學校承擔更多培訓任務,重點面向企業職工、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城鄉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失業人員、退役士兵、農民工等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培訓,各中職學校年培訓人次達到在校生規模的2倍以上。積極穩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做法,提高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行業企業認可度,服務學生成長和高質量就業。
(3)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深化產教“五個對接”,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最佳化專業設定,指導職業院校根據縣產業發展規劃和人才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定。最佳化產教融合發展環境,研究制定多方參與辦學的支持政策,引導支持行業企業、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實施“中職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工程”,支持職業院校申報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工程項目。鼓勵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開展全方位協作,有組織、有計畫地推動在培養規格要求、教學方式方法、校本課程開發、實習實訓活動、學生技能指導、教育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工作有效開展。引導、鼓勵企業在學校建立研發中心、大師工作室、兼顧學生實訓的生產車間等,投放先進設備到學校專業實訓中心,提升實訓水平。在企業創設“產業學堂”和“技能診所”,用一線生產的標準培養學以致用的真本領。
專欄10:職業學校“雙高+優質”建設工程
全面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畫,全力支持建設省級中職高水平學校。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機電技術套用和旅遊服務與管理(民宿服務)2個省級A類專業的現代化特色化建設。努力爭創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專業),積極申報並爭創 “教學創新團隊”“工匠之師”“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等國家和省級項目,全面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服務高地建設。
專欄11:中職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工程
積極貫徹國家和省產教融合政策精神,積極爭創浙江省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工程。在地理信息產業學院基地上,新建智慧型製造類產業學院1個。努力打造國家級職教集團(聯盟),建設1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大力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覆蓋重點專業領域的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和協同創新項目。
6.終身教育服務全民
(1)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以需求為導向,以創建省現代化社區學校為抓手,強化城鄉成人(社區)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增強服務能力,打造城鄉一體、具有德清特色成人社區教育網路。依託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德清學院,推進德清開放大學(學院)建設,著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實施高校聯盟、共享平台、學分銀行三位一體模式,強化社會培訓,構建好終身教育“立交橋”,推進學習型城市和社區教育示範區建設,促進全民終身學習。
(2)健全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制度。加強統籌管理。統籌鎮(街道)的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抱團發展”,實行項目互補、師資互用、學分互認、成果互享管理新模式。推進成校共同體建設,在職稱崗位、評優評先等方面進行統籌。建立健全終身學習監測和評價機制,促進教育品質提升。充分發揮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平台的作用,建立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逐步實現各類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成果有效銜接、相互轉換。努力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3)最佳化服務全民終身學習資源。進一步統籌普通高校、開放大學(學院)、社區教育學院、中國小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各自在教學場地、教學設備、師資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發展合力。積極開展老年教育培訓,不斷豐富教育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推動“網際網路+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內涵和質量。實施“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工程”,提供多樣化特色化培訓服務,滿足城鄉居民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專欄12: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工程
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提質擴容,實現老年大學(學堂)鎮(街道)全覆蓋,爭創省級“繼續教育基地”“學習型社區”“社區教育基地”“老年教育優質校”等項目,積極申報省家“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形成成教培訓品牌項目。
7.民辦教育規範有序。深入推進民辦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精神,落實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確保全縣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規模下調至5%。從嚴審批,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和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機構及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規範培訓服務行為,建立培訓內容備案和監督制度,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緩解社會教育焦慮,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專欄13: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治理工程
落實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分類管理要求,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依託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平台,強化數位化治理,建立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機制,落實校外培訓機構風險金制度、培訓收費專戶管理制度,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屬地和相關部門聯合監管的機制,有效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親職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
(四)努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實施師德水平提升工程,重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建設,完善師德表彰機制,弘揚師德先進事跡,形成正確師德導向。探索建立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四位一體”的師德考核評價機制,健全教師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和教師個人信用記錄製度,健全師德監督檢查機制,定期對師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和情況通報,加大教師違規違紀行為的懲處力度。
2.完善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改革教師招引機制,拓寬、最佳化教師來源渠道,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加強與高校、企業合作,拓展教師培養模式,區域內初高中教師研究生比例努力提高到10%、22%,提升中職專業課教師“雙師型”比例達到90%。配齊思政課專職教師,健全思政課教師培養培訓機制。依託人才新政,支持教師攻讀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學位(學歷)證書。完善優秀教師、班主任、校(園)長培養機制,實施教師隊伍“攀峰精進”工程和幹部隊伍“領航致遠”工程,強化教育領軍人才培養力度,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強化校本培訓,提升基層培訓教師能力,實施分層分類的培訓、研修,不斷提高培訓質效。落實省“教育家型校長培養計畫”“教師教育攀登計畫”和市“三名雙特”培養工程。加強引導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到2025年,區域內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3.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實施中國小校長職級制改革。深化中國小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強對區域內學校事業編制的統籌,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促進師資均衡配置。探索建立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管理體制,擴大中國小用人自主權,進一步完善符合中國小特點的崗位管理制度和教師職稱分類評價標準,推進中國小校職稱自主評聘改革,加強聘後管理,克服教師職業倦怠,引導教師專業發展。健全義務教育教師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長效聯動機制,鞏固保障成果,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水平,逐步提高幼稚園契約制教師工資待遇水平。完善中國小教師收入分配辦法,構建適應中國小人才隊伍建設的薪酬體系,深化實施教育領軍人才績效工資外補貼。到2025年,區域內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更加完善,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
專欄14:教師隊伍“攀峰精進”工程
實施“青年教師登峰行動計畫”“骨幹教師攀峰行動計畫”“名優教師尖峰行動計畫”,新增省“萬人教學名師”“特級教師”“特級校長”2名,市級各類骨幹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50名以上,縣級各類骨幹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100名以上,打造一支道德品格高尚、教育理念先進、教育情懷博大、教育成效顯著的在省市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德清基礎教育領軍人才。
專欄15:幹部隊伍“領航致遠”工程
加強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的培養,實施副校級幹部競爭性選拔,選優配強學校領導班子。全面實施校長職級制改革,建立適應不同職級的校長培養發展機制、目標考核激勵等。全面推進幹部“領航致遠”培養基地和工作室建設,跨界融合資源,建構“師範大學幹部培養基地”“浙江工業大學幹部研修班”,建構“優秀老校長青藍工作室”“教育行政部門掛職研修”“教育媒體掛職研學”等機制。建立動態管理優秀年輕幹部人才庫,強化培訓、輪崗交流和外派掛職鍛鍊。
(五)加快提升教育數位化水平
1.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提檔行動。全面完成教學多媒體更新升級,完成防近視、智慧型化的燈光工程。推動新一輪新型教學空間建設。實現公辦中國小創客空間全覆蓋。實施新一輪書香校園建設,加快支持線上線下學習的數位化圖書館和閱覽室建設。職業教育構建基於職場環境和工作過程的虛擬仿真實訓室、產業技術實訓室、行業技術體驗館等實踐教學空間和一體化、線上線下結合的實訓平台。配齊用好網路安全設施設備,全面加強網路安全防範措施,實施網路等級保護測評,確保網路信息安全。
2.加快教育治理數位化升級行動。實施好教育數字改革,打造教育領域跨領域、跨部門、跨業務、跨系統的協同場景,實施好省財政支持的教育信息化項目,建設教育數據平台。加快教育數位化發展,提升教育服務水平。保障教育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擴大教育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為數字德清建設提供部門基礎數據。聚焦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整體提升教育決策精細化、科學化、智慧型化水平,建設融通省教育廳“教育魔方”和縣政府“城市大腦”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服務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開展教育數據跨部門協同治理,加強校園智安聯防大數據系統建設,提升校園安全管理數據服務。
3.實施“網際網路+教育”提質行動。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教育行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施精準教學,服務教育質量提升。開展“網際網路+教育”,強化“之江匯2.0”教育廣場綜合運用,建設教育共同體,完善德清教育資源平台和資源建設。建設省、市、縣三級網路名師工作室。建成基於網路的網際網路學校、數字家校、教師發展學校。
4.開展師生信息素養提升行動。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2.0,分批、分層、分類開展培訓研修和交流活動。強化區域內教師教學空間、教育資源建設。做好教師信息技術套用創新、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舉辦各類信息化比賽、培訓,提高師生信息化套用能力水平。開展人工智慧進課堂教學試點,提高師生人工智慧知識普及率。
專欄16:教育數位化基礎環境建設工程
建設教育數據平台,實現部分教育數據可視化。實現公辦中國小智慧校園建設100%全覆蓋、新型教學空間(創新實驗室、學科教室)全覆蓋,教育治理數位化轉型全覆蓋、“網際網路+教育”共同體全覆蓋。數字圖書館覆蓋率達60%;防近視智慧型燈光改造完成率100%;實現主要教學區域無線網路覆蓋率100%。
專欄17: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完善德清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對接省教育魔方,運用省智慧教育套用體系和支撐平台,推廣之江匯2.0教育廣場運用,實現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教師活躍空間比率99%;數字資源套用普及率100%;實施精準教學,區域學校普及率達60%以上;全縣70%中國小建成“數字家校”;建設好省、市和縣三級的20個網路名師工作室;爭創2個以上數字資源基地;實施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達標率100%。
(六)不斷提升教育開放合作水平
1.融入長三角區域教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重大戰略舉措,融入長三角區域教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按照具體化、項目化、節點化的要求,制定德清教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的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單。參與共建基礎教育校長及教師培訓聯動平台。融入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重點支持德清智慧型製造聯合職業教育發展。
2.加強教育對口支援工作。突出抓好教育文化支援,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教育”技術,把教育對口支援工作做實、做好。協商建立生源準入機制、結對學校“1+2”“0.5+2.5”等學制的聯合培養機制。完善工作協作機制,深化教育教學工作、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文化交流,深入推動“東西協作”工程、浙阿“百校十萬‘石榴籽’工程”等援助項目,增強合作“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
3.開展重點領域交流合作。依託浙工大優質資源,建強浙江工業大學附屬德清高級中學,支持湖州師範學院附屬德清二中、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等建設,推進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形式的教育人文交流,搭建交流合作的綜合平台。鼓勵支持一批學校在踐行國際教育理念、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先試先行,培育省市級國際化元素豐富、國際化特色鮮明的示範校3—4所。
專欄18: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工程
全面實施“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工程”,加大引進高水平教育資源,主動有序推進教育走出去,實現教育交流與合作更加全面深入,新增與國外學校開展結對、交流學校3-5所,與滬杭名校開展結對、交流學校10所。
(七)繼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1.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強化教育法律執行和監督,推進普法工作,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和舉辦者的權益。健全教育督導制度,依法對鎮(街道)履行教育職責、各級各類學校貫徹落實教育方針情況進行督導評估。完善統一歸口管理和多方參與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建立教育督導問責機制。
2.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提高政府科學決策水平,健全教育政策性檔案制定程式,實行重大決策和政府規範性檔案出台前諮詢、聽證、公示制度。規範教育行政管理程式,明確政府管理許可權和職責,依法依規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堅持民辦學校公益原則,積極落實公民同招政策;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依法治理校外培訓機構。
3.深化新時代教育綜合評價改革。全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加快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評價標準,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推進科學履行職責,堅決克服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改革教師評價,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評價標準,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評價原則,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創新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專欄19: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工程
以質量監測為抓手,實施以結構型質量為關鍵指標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以過程型質量為核心的學校辦學質量評價與發展改進模式。通過評價改革,推動學校轉變教學理念,引導教師改進育人方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4.創建平安和諧校園。健全校園安全管理機制,明確政府各監督部門職責,建立聯動機制。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校園安全工作責任,持續提升師生安全素養。強化校園安全防範建設,推進校園安全管理數位化轉型。加強學校衛生防疫工作,提高健康促進學校比例。紮實推進“食安校園”“質安校園”等行動,全力打造平安校園。
專欄20:“平安校園”提升工程
深入實施師生安全素養提升行動,通過多種宣傳培訓、實踐演練等方式,全面提高師生安全素養。加快推進校園安全防控體系建設,提升學校風險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推進校園安防建設服務社會化,完善校園安全科學評估體系。全縣健康促進校比例達到9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機制,完善黨政領導幹部聯繫學校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健全完善黨建工作述職評議、督導檢查、考核評價機制。各級各類學校要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提升民辦學校黨建工作質量。實施中國小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深入推進“黨建+師德”“黨建+人才”“黨建+德育”“黨建+教學”“黨建+公益”等項目建設,全面增強黨的組織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嚴格落實“四責協同”機制,深入推進清廉教育建設工程,大力營造清明政風、清淨校風、清正教風、清新學風,把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成為立德樹人的“綠水青山”。
(二)完善管理體制
全面落實“省市統籌、以縣為主、鎮(街道)參與”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鼓勵多種形式舉辦幼稚園。認真落實“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確保公辦義務教育的主體地位。貫徹落實“分級管理、市域統籌、社會參與”的高中段教育管理體制,促進普職協調特色發展。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終身教育管理體制,加快發展縱向銜接、橫向貫通、開放靈活的終身教育體系。完善“分級審批、依法監管、屬地管理”的民辦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管理體制,強化部門協同聯動,構建有效監管機制。
(三)健全投入機制
落實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教育的經費保障責任,完善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機制。將教育投入作為政府公共財政的重點予以保障,確保教育投入總量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完善各類生均經費制度、生均公用經費制度,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四)營造良好氛圍
廣泛宣傳規劃的重大意義和主要內容,加強對規劃的組織與落實,分解目標任務,完善監督機制,確保規劃內容落到實處。動員全社會進一步關心支持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釐清政府、學校、社會的權利、責任、義務,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