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是梅州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2月15日頒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15日
印發通知,全文,內容解讀,政策解讀,政策圖解,媒體解讀,

印發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現將《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教育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5日

全文

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目 錄
  一、發展基礎與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二)發展環境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三、重點任務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夯實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根基
  (三)做實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
  (四)堅實推進嘉應學院優質特色發展
  (五)紮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育人才隊伍
  (七)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八)抓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九)務實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四、保障措施
  (一)資源保障
  (二)安全保障
  (三)機制保障
  附屬檔案:梅州市“十四五”期間基礎教育公辦學位建設任務表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全面振興梅州教育,根據《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廣東省教育現代化2035》《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梅州教育振興五年行動計畫(2019—2023年)》,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完成了各項主要目標任務,全市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為梅州蘇區振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⒈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加強。全市各級黨委、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給予高度重視、特殊關懷,召開全市教育大會,印發實施《梅州教育振興五年行動計畫(2019—2023年)》,全面推進梅州教育振興。市委及各縣(市、區)委均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帶領教育系統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促進各級各類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⒉教育普及水平持續提高。2020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81.29萬人。學前教育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9.08%。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78%。高中階段教育統籌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5.4%。各縣(區)均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全市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達到95%。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如期招生,填補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空白。省對市縣兩級政府教育履職考核成績居粵東西北地區前列。
  ⒊教育質量紮實有效提升。2019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學前教育“5080”工程全面完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實現、改薄提升紮實推進,普通高中質量提升加快推進、高考成績穩步提高,縣管校聘全面深化,教師隊伍活力進一步激活。堅持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開展。“五育”並舉紮實推進,青少年學生更加健康成長。2018年教育部同意梅州市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開展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工作,2019年教育部認定梅州市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單位。
  ⒋教育公平邁出堅實步伐。“十三五”期間,鄉鎮學前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持續改善,薄弱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不斷最佳化。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比例不斷提高,困難學生資助力度進一步加大,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資助體系全覆蓋,全面實施本專科、研究生生源地助學貸款,各級財政共投入15億元,資助各級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81.5萬人次。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體系逐步建立,殘疾兒童就學得到有效保障。
  ⒌教育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期間,全市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累計達530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482億元,年均分別增長4.42%和4.58%。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中全覆蓋的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基礎教育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優質學位68670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53225名,基礎設施與教學裝備明顯改善,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4.4億元,中國小校校通寬頻接入率達100%,多媒體課室班班通達100%。投資45億元,新改擴建一批中國小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教師素質不斷提高。
表1:梅州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完成情況
指 標
2015年
2020年
學前
教育
幼兒在園人數(萬人)
15.58
16.43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95.15
99.08
九年
義務
教育
在校生(萬人)
45.21
53.79
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
100
100
國小五年保留率(%)
91.24
98.61
高中
階段
教育
全日制在校生(萬人)
14.7
10.96
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萬人)
4.04
2.52
毛入學率(%)
94.3
95.4
人力
資源
開發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17
14
其中:受過高中階段以上教育的比例(%)
94.3
95.4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20—5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2
11.5
  (二)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我市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面臨複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教育承擔著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
  ⒈重大發展戰略帶來新要求。全省加快推進“兩區”“兩個合作區”建設,全市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加快蘇區振興發展,這些都要求教育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對接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培育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⒉教育改革趨勢賦予新任務。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特別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實施、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人民民眾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繼續擴充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大力提高高中教育質量,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是我市教育改革發展的新任務。
  ⒊教育發展差距面臨新挑戰。全市教育發展不充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水平不高。與人民民眾期望值進一步拉大差距,與珠三角地區發展水平進一步拉大差距。二是發展水平不均衡。城鄉之間、校際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三是發展資源不足。城鎮教育資源總量不足,教師數量不足、學校輔助人員不足,教研員配置不齊。四是發展保障能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能充分滿足教育發展需要,教育治理體系尚不完善,教育評價改革有待深入。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目的,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動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富特色、更有效益發展,培養造就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則。
  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將加強黨的領導作為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完善黨委(黨組織)領導下的大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凝聚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正能量。
  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構建平等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體系,辦好同人民民眾期待相契合的新時代教育。
  ⒊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教育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質量為先、內涵發展。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教育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性,創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環境,讓人民民眾共享教育發展成果。
  ⒋堅持系統思維。將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置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審視,統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理念、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推進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社會體系、科技體系有效對接,推動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互相促進、有機銜接。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成效明顯,中職、高職高水平發展協同推進,教師隊伍學歷結構明顯改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突出,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備、結構更加最佳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務更加高效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全市教育綜合實力居於粵東西北山區市前列。
  ⒈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根基紮實。“5080”攻堅工程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鄉鎮中心幼稚園、村級幼稚園覆蓋率達100%,規範化幼稚園覆蓋率達95%以上。在2020年基礎上新增9000個公辦幼稚園學位以上、新增42500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以上。力爭全市鄉鎮(街道除外)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全覆蓋。培育創建5個以上省級優質特色教育集團。新增5000個公辦普通高中學位以上,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保持在95%以上。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
  ⒉教師隊伍能力素質顯著提升。中國小校長、教師、教研員的培養培訓體系進一步健全,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和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普遍增強。教師隊伍學歷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幼稚園專科以上學歷教師比例達到83%,國小、國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分別達到58%、92%,高中階段學校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達到14%,高職院校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到68%。高水平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全市每年培養不少於40名卓越教師、50名教師培訓師,每個縣(市、區)每年培養不少於100名骨幹教師。建設省級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培訓專家工作室,三年一輪,每輪30個。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形成符合中國小校長、教師、教研員崗位特點,以品德、業績、能力為主要內容,突出考核評價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學實績,校長辦學治校能力和教育管理實績,教研員教學研究水平和教學指導實績的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完善校長教師教研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更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教育人事管理體制機制。
  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健全。全面貫徹落實《關於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保障中職教育基礎地位,提高縣城中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能力,推動建成2所高水平中職學校,依託本地高職院校探索組建職教集團,產教融合聯盟,加強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實現內涵發展。
  展望2035年,全市各級各類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全面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教育現代化基礎更加紮實,全市教育綜合實力居於全省中上水平。
表2:梅州市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十四五”主要預期指標
指 標
2020年
2025年
屬性
學前教育
在園幼兒(萬人)
16.43
17
預期性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99.08
99以上
預期性
幼稚園專任教師專科以上學歷比例(%)
81.39
93
預期性
九年義務教育
在校生(萬人)
53.79
55
預期性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97.78
96以上
約束性
適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比例(%)
100
97以上
預期性
國小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
69.59
83
預期性
國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
89.9
96
預期性
高中階段教育
在校生(萬人)
10.96
14
預期性
毛入學率(%)
95.4
95以上
預期性
高中專任教師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比例(%)
5.76
14
預期性
職業教育
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
64.69
70
預期性
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
0
2
預期性
人力資源開發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
14.5
預期性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20—5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
11.59
約束性
  三、重點任務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到各學段全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緊跟緊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納入地方課程教材,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課程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一批適合不同學段、不同學習者特點的示範課堂和示範活動。深入實施《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措施》《市委常委掛點聯繫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意識形態工作方案》,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課質量和水平,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⒉一體化構建完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強化為黨育人意識,落實育人激勵與約束措施,一體化構建以育人為導向的理論武裝、學科教學、日常教育、隊伍建設體系,實現“三全”育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把立德樹人貫穿各學段各學科各專業,在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動課程專業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創新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依託學校智慧校園打造“網際網路+”教育平台,整體推進網路教育陣地、隊伍、工作機制、內容供給等建設。突出實踐育人,加強資源整合,多途徑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強化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密切連線,凸顯“紅色思政+客家+N”模式。強化黨建帶團建、隊建,深化團教合作。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學生社團育人功能。最佳化培養、管理、保障等措施,配齊建強思政教師隊伍。
  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和要求融入到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比重,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
專欄1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工程
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程,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完善學校思政育人工作體系。廣泛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實踐主題活動,培育一批優秀學生社團。組織學生廣泛開展理論宣講、學習體驗、專題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
  ⒋牢固樹立學生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熱愛體育運動。實施體育師資配備、場地設施建設行動計畫。開齊開足體育課程,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培養學生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能。完善學校體育學科、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考核評價體系,加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到2025年,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到55%以上。注重體教融合和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形成“班班有項目、校校有特色、縣縣有品牌”學校體育工作新格局。聚焦“教會、勤練、常賽”,持續加大校園足球工作力度,促使校園足球普及和競技水平同步提升,穩步推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和“滿天星”訓練營建設。
  ⒌加強學校衛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衛生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幼小中相銜接的學校衛生健康教育機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普及衛生健康知識。深入開展校園愛國衛生運動,打造健康學習生活環境,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落實學校與醫療機構、疾控中心建立衛生應急協作機制和學校專職衛生人員職稱評審、崗位津貼等評價激勵措施;配齊建強專職衛生人員隊伍和醫療衛生院(所、室),從嚴管控危險品存儲和食品安全,嚴格防控學校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配備和設施設備建設,完善學生心理危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引進社會力量輔助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⒍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加強美育評價體系建設,將美育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範圍。實施美育師資配備、場地設施建設行動計畫,加快推進中小幼美育設施標準化和高校藝術場館建設,推動校內外美育資源共建共享。開齊開足美育課程,開發地方藝術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技能,提高藝術素養,陶冶高尚情操。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構建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藝術實踐、校園文化“四位一體”美育機制。推進美育精準幫扶,提升薄弱地區、鄉村學校美育水平。
  ⒎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和勞動周。建立各級政府統籌規劃配置的中國小勞動教育資源建設機制,加強勞動教育基地建設,積極開發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體育館、科技館、文化館、研學實踐基地、德育實踐基地等校外場地的勞動實踐教育價值。建立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勞動教育協同實施機制,健全勞動教育安全保障體系。積極配備勞動教育教研員,建設專兼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
專欄2 促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協調發展
⒈建設一批體育項目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達150所以上,省級校園籃球、排球、游泳推廣學校分別達75、25、15所以上。
⒉實施學生健康促進計畫。落實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營養改善、心理健康專項行動,每年創建1個以上省級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2所以上省級近視防控示範校,每年每縣(市、區)創建10所健康學校。
⒊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培育建設10所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利用職業院校資源建立2箇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開展職業啟蒙教育。廣泛開展“我勞動我快樂”主題活動和“勞動模範、南粵工匠進校園”活動。
  ⒏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毒品預防教育。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育,納入法治理論教學體系,做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加強憲法、民法典等法律學習,增強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完善法治副校長制度,健全青少年參與法治實踐機制。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加強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提升識毒防毒拒毒能力。
  ⒐加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加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內容、課程、教材、師資隊伍和評價體系建設。將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知識、技能教育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培育和選拔一批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教學名師,打造一支以專業教師為骨幹、專兼職結合的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師資隊伍。開展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與示範學校創建活動。
  ⒑推進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創建活動。規範國防教育課程、內容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高中階段學校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持續開展中國小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創建活動,推進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建設。
  ⒒開展各級學校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深化新時代具有行業特色的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對標文明校園創建“六個好”標準要求,廣泛開展各級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加大對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和創建廣東省文明校園先進學校的培育指導,加強文明校園動態管理。發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測評工作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大力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全力做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⒓完善學校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建立家長學校,密切家校聯繫,定期組織開展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校協同教育。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全面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開放,充分利用少年宮、圖書館、科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體育館、音樂廳、歌舞劇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紀念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育人資源,推進協同育人。鼓勵學校以公益性為前提,與社區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勤工儉學服務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第三方機構,以及合法合規、有安全保障、服務質量高的社會培訓機構合作開展相關活動,豐富研學實踐教育資源。
  (二)夯實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根基。
  堅持把高質量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時代主題,著力推進教育規模、結構、質量、特色、效益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⒈深入推進教育結對幫扶。堅持以受援方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廣州市和省內高校與我市、縣(市、區)、學校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結對幫扶,建立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健全結對幫扶統籌協調、資源配置、考核評價機制,按照“統籌幫扶力量、統籌幫扶措施”的原則,整合最佳化各類幫扶力量,系統集成各項幫扶措施,為梅州提供教學、教研、信息化、管理等全方位支持,至2025年,全市校長教師和教研員隊伍能力素質顯著提升。
  ⒉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實施第四期發展學前教育行動計畫,以學前教育科學保教示範工程為抓手,持續加大學前教育學位供給保障力度。根據城鎮化規劃和常住人口發展趨勢,以縣(市、區)為單位編制幼稚園布局規劃;每個鎮(街)建有1所以上規範化公辦中心幼稚園,公辦幼稚園資源不足的區域逐年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幼稚園,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普惠優質幼稚園;積極發展農村學前教育,落實鄉鎮中心幼稚園、村級幼稚園建設,規範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鼓勵支持街道、村集體、國有企事業單位、高校等舉辦公辦幼稚園,為適齡兒童就近接受普惠、安全、優質、便利的學前教育提供多樣化支持。鞏固提升“5080攻堅工程成果,在2020年的基礎上新增9000個公辦幼稚園學位。合理確定公辦幼稚園收費標準並建立定期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加強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保育員科學保育能力水平,推動各類幼稚園科學保教。加強學前教育教研工作,完善學前教育教研網路,構建幼稚園課程資源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積極參與國家學前教育質量監測試點。
專欄3 學前教育科學保教示範工程
充實教研隊伍,健全學前教育教研網路和教研指導責任區制度,加強幼稚園科學保教工作指導。發揮優質公辦幼稚園、鄉鎮中心幼稚園保教工作帶動作用,在全市培育8個以上幼稚園科學保教示範項目,積極創建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以推進幼兒自主遊戲、幼稚園與國小科學銜接為重點,推動各類幼稚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減緩幼稚園和國小銜接坡度,提高學前教育科學保教水平。到2025年,“5080”攻堅工程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鄉鎮中心幼稚園、村級幼稚園覆蓋率達100%,規範化幼稚園覆蓋率達95%以上。推進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推動30%以上縣(市、區)通過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驗收。
  ⒊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落實縣級政府管理義務教育主體責任,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力爭到2025年,創建2—3個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按照城鎮化和常住人口規模科學編制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科學測算學位需求,擴大學位增量,在2020年基礎上新增42500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滿足適齡學生入學需求,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學校超省標準化學校標準班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補齊兩類學校短板,實現全市鄉鎮(不含街道)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全覆蓋。保障特殊群體權益,加強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關愛教育。保障隨遷子女入學權利,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隨遷子女憑居住證報名入學。保障港澳居民或其隨遷子女按規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市設定一所專門學校為具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嚴重不良行為的適齡少年實施義務教育。加強控輟保學,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最佳化調整公民辦義務教育結構,堅持國家舉辦義務教育,辦好辦強公辦義務教育。原則上不得審批設立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含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和完全中學)。創新辦學模式,實施集團化辦學培育工程,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化管理,培育創建5個以上省級優質特色教育集團。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堅持“五育”並舉發展素質教育,推進完善學校課程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開展義務教育質量常態化監測,強化結果運用,推進教育質量和水平提升。
  ⒋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深化普通高中辦學體制和管理模式改革,逐步建立以市為主的普通高中管理體制,統籌全市普通高中學校布局,滿足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和學位需求。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畫,著力改善薄弱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滿足選課走班要求。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加大普通高中公辦學位供給,在2020年基礎上新增5000個公辦普通高中學位,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保持在95%以上。實施特色普通高中建設工程,支持普通高中學校立足自身辦學歷史、文化特色和課程資源等優勢,凝鍊形成辦學特色,實現由分層辦學轉向分類發展,形成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新格局。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對10所示範性高中和梅縣外國語學校等學校的精細管理,支持東山中學、興寧一中、梅州中學等一批重點百年老校提質促優。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建成一批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範區、示範校和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基地。協同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高考綜合改革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促進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招生有機銜接。深化學校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加強學生生涯發展指導,著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積極參與國家高中教育質量監測試點,開展高中教育質量監測。
專欄4 特色普通高中創建工程
制訂並推進《梅州市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實施方案》。以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為核心,培育10所以上在人文、數理、科技、藝術、體育等領域育人成效顯著的省級普通高中特色學校。引領全市普通高中學校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分類發展,探索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和學校有效推進課程改革的實踐模式,總結和宣傳推廣特色示範校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考試評價、教師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推動形成普通高中學校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的新格局。
  ⒌推進特殊教育公平融合發展。實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鞏固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水平,加快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實施從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殘疾學生12年免費教育,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實行十五年一貫制辦學。著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鼓勵普通中等職業學校增設特教部(班)。持續推進已建成特殊教育學校的達標建設,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加強市、縣、鎮各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加強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全面實施融合教育,提高隨班就讀工作質量和育人水平。配備特殊教育教研員,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特殊教育課程教學與評價改革。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特殊兒童、困境兒童、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關愛與精準幫扶機制,健全教育救助制度。
專欄5 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
鞏固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水平,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加快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推動區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加強學校無障礙環境建設。推進特殊教育內涵建設,建設優質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特殊教育基地學校和隨班就讀示範區和示範學校,建設3門以上精品課程和5個以上優秀教育資源。深化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全面實施融合教育,提高隨班就讀工作質量。
  ⒍不斷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課程計畫,加快建設一批中國小特色課程實踐基地,培育一批課程創新共同體,打造一批主題拓展課程群、創新教育課程群。推進中國小課程結構最佳化、內容擴充、形態重構、過程監測,實現國家課程綜合化、學科課程層級化、地方課程主題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加強中國小教材建設,完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南,加強教材意識形態安全管理和校本課程監管。推進國家課程數字教材及配套教育資源建設,推進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數位化教材規模化套用,創建數位化教材多元套用模式,實現數位化教材與學生個人學習終端同步配套。
  ⒎大力提升教育裝備現代化水平。完善現代化教育裝備評價體系和督導考核機制。加強特色實驗教學空間建設,推進智慧教室、學科功能教室、綜合實驗室、創新實驗室、教育創客空間、信息技術實驗室、勞動技術實踐教室以及複合型綜合實驗教學環境等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改革實驗區和實驗學校,打造一大批優質實驗教學精品課。健全實驗室安全責任體系,完善實驗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實驗室安全教育。強化中國小圖書館(室)建設,推進圖書館(室)信息化管理。
  (三)做實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
  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最佳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為促進發展提供多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⒈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強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快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特色發展、高端邁進。推進市屬中職學校與縣屬中職學校聯動發展機制,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充分挖掘辦學潛力,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統籌發展職業教育(含技工教育),加強職業、技工院校校區和實習實訓設施、場所等基礎能力建設,推動梅州市技師學院納入廣東省高等學校設定。健全地市統籌為主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實施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建設一批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大埔縣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等2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建成10個左右“雙精準”示範專業。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加快嘉應學院紫琳學院和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推進高職教育提質培優,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
  ⒉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堅持德技並修、育訓結合,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環節,注重學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習慣的養成。深入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畫。深入推進珠三角地區與梅州職業院校結對幫扶,提升梅州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實施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建設計畫,開展多元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協同就業創業試點。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積極推進“三教”改革,以教師素質提升、教材改革、教法創新為重點,探索“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實化學生實習實訓環節。高質量推進1+X證書試點。持續推進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究與成果轉化套用。開展中職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推動行業主導的第三方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改革。
  ⒊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推動職業院校專業、人才、技術與重要產業全鏈條融合,服務梅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雙十”產業集群,建立健全職業院校專業設定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最佳化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結構、規格和質量,強化職業教育對梅州重要產業集群的支撐作用。圍繞梅州產業布局,調整最佳化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布局,強化職業教育對梅州經濟社會發展引領作用。探索建立以“政、企、行、校、研”為基點的產教融合新路徑新模式。規範指導公辦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校企共建共管實習實訓基地、培養培訓基地,探索“引校進企”“引企駐校”“校企一體”。建設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綜合性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
專欄6 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工程
集中資源做強做優一批骨幹中職學校。推進產教融合,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建設2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建成10個左右“雙精準”示範專業和5個省級重點特色專業,建設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綜合性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快嘉應學院紫琳學院和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建設。
  (四)堅實推進嘉應學院優質特色發展。
  ⒈深入實施“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畫。支持嘉應學院深入實施新一輪“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畫,理順調整為省屬高校後的辦學體制,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建設一流專業、一流學科和一流師資隊伍,打造居於國內同類院校前列的高水平套用型大學。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需求,調整最佳化專業結構,加強新師範、新工科建設,做優做強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加快申報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打造一批支撐梅州產業發展急需的重點學科或學科群。深入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持續推進“卓越教師”等六卓越一拔尖計畫,做優做強教師教育,服務梅州基礎教育。
  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適應學科、專業建設發展需要的人才遴選機制,著力引進高端人才、學科領軍人才、學科骨幹人才和高層次博士。全面推進與中山大學對口幫扶,提升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推進院士工作站、中山大學—嘉應學院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等平台建設。到2025年,理工科專業和學生比例達到55%以上,建設國家級一流專業1—2個,省級一流專業7—8個,省級重點學科數量達到10個以上,新增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10個以上,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比超過25%,力爭引進國家傑出青年、長江(珠江)學者等高水平創新團隊1-2個,高端人才5—8人。
  (五)紮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育人才隊伍。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推進教師發展體系建設,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育人才隊伍,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
  ⒈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自覺用“四個意識”導航,用“四個自信”強基,用“兩個維護”鑄魂,引導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強教師黨支部,健全“雙帶頭人”和“雙培養”機制。市縣實施“雙帶頭人”全員輪訓。嚴把教師選拔聘用入口關,將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落到實處。配齊建強中國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國小低、中年級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思政課教師,國小高年級思政課教師應以專職為主,國中、高中應配齊專職思政課教師。加強“思政育人”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⒉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將師德師風教育貫穿教師生涯全過程。以學習踐行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為重點,引導教師自覺依法執教、規範執教,守好講台主陣地,將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推動教育人才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加強自我修養結合起來,自覺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維護教育系統良好形象。加強師德基地建設,推動師德師風研究、監測和評價工作。拓展師德教育載體,創新師德教育方式。健全師德課程體系,將師德教育課程作為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程。遴選師德建設典型案例,選樹和表彰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每年9月組織開展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月活動。
  ⒊完善師德建設工作長效機制。堅持師德第一標準,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選聘錄用、考核評價、職稱評聘、評優評先、定期註冊的首要內容。完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健全多元監督體系。堅持對師德違規行為“零容忍”,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依法撤銷教師資格,堅決清除出教師隊伍。建立集中通報制度,持續抓好違反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典型案例通報。建立師德工作報告制度,中國小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落實抓師德建設主體責任,每半年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師德失范問題查處情況,每年報告一次師德工作情況。
  ⒋加強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礎教育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培養造就一大批教育家型教師、卓越教師和骨幹教師。加大校長培訓力度,落實校長全員培訓制度。探索中國小校長聘任制和任期制,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管理。結合實施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職員等級晉升制度,深化中國小(幼稚園)校(園)長職級制改革。加大基礎教育領域領軍人才培養力度,引領、示範和帶動教師隊伍專業發展。加強骨幹教師培養,各地各中國小要按照教師隊伍總數10%的比例培養本地本校骨幹教師。
  ⒌全面提高中國小教師隊伍素質。加強市、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實行中國小教師全員輪訓制度,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創新教師培訓內容和方式,推動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有機銜接、深度融合。開展“智慧教育”與“多技術融合”兩種套用模式下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培訓,著力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鼓勵創新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招聘辦法,為幼稚園補充專科以上學歷教師,為義務教育學校補充本科以上學歷教師,為普通高中補充研究生層次教師。探索在中國小建立博士工作站。著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中國小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畫,高質量、高精準補充農村學校緊缺學科教師。探索實施農村學校特聘教師計畫。開展鄉村教師專項培訓。支持鄉村教師提升學歷層次。引導城鎮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各類人才項目、職稱評聘、管理職業等級晉升、表彰獎勵等向長期在鄉村任教的優秀教師傾斜。積極推進鄉村學校教師周轉房建設。
  ⒍努力建設高水平教研隊伍。市縣級教研機構按照國家課程方案要求配齊配強專職教研員隊伍,建立健全市縣校三級教研聯動機制。鼓勵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專職教研員。創新教研員招聘制度,統籌考慮區域教育特色、學科專任教師數量和學校(教學點)數量,配備學科專職教研員。嚴格教研員準入制度,原則上教研員應有6年以上教學工作經歷,具有副高級以上教師專業技術職稱或研究生學歷,專職教研員在崗從事教研工作滿5年,原則上要到中國小校(幼稚園)從事1學年以上教育教學工作,健全教研員全員培訓制度和3年一周期教研能力提升研修機制。強化教研員工作職責,強化教研員考核評價,在各類評優評先表彰活動中保障教研員與教師同等地位待遇。建立健全“教研訓一體化”教研員能力提升研修體系,提高教研員研究、指導和服務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能力。建立健全教研員退出機制,建立教研員工作規範,加強教師發展中心建設。推進教研基地建設,促進教師培訓與教研活動相融合。加強教研領軍人才和團隊建設。建立優秀教研員到教育行政部門任職或擔任中國小(幼稚園)負責人的“旋轉門”制度。
  全面推進“聚焦課堂教學變革,構建科學評價體系”行動計畫實施,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建立完善科學的課堂評價標準,開展“高質課程示範學校”評選,以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引領課堂教學變革,全面提升全市教育教學質量。
  ⒎加強職業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教育領軍人才建設。培育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名師和專業領軍人才,遴選培養一批省級職業教育名教師、名校長、教育名家。推進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辦好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培養一批職業教育教學能手。最佳化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結構。建立健全具有鮮明特色的職業院校教師資格準入、聘用考核制度,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完善公開招聘教師辦法。允許職業院校通過直接考試(考察)、直接面試、技能測試等方式,從具備3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人員中擇優引進企業高技能人才,並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年齡、學歷要求。完善技術技能人才擔任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制度。健全職業院校教師和行業企業、科研機構技術技能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畫,推動職業院校設定一定比例“流動崗”,吸引企事業單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到學校兼職任教,暢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兼職從教渠道。完善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鼓勵校企共建教師發展中心。
  ⒏健全民辦學校人才隊伍保障體系。完善學校、個人、政府合理分擔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機制,民辦學校與教師依法簽訂契約,按時足額支付教師工資,為教師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鼓勵民辦學校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提高教師退休待遇。依法保障和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教齡和工齡計算、表彰獎勵、科研立項等方面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權利。完善民辦學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突出能力和實績導向。引導民辦學校建立教師收入與收費標準、辦學效益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合理提高人員經費在辦學支出中的比例,逐年提高教師工資水平。將民辦學校教師培訓統一納入全市教師培訓體系,民辦學校在學費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教師培訓。
  ⒐強化教育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教育行政幹部素質提升計畫,加強地方政府領導和教育局局長業務能力培訓,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幹部隊伍建設。暢通學校、教科研機構與教育部門優秀人才交流互動渠道。最佳化中國小(幼稚園)校(園)長選拔方式,鼓勵各地通過“外引內培”等方式逐步擴大名校(園)長規模。積極推進校(園)長交流,將到鄉村學校(幼稚園)或薄弱學校(幼稚園)任教五年以上作為選任中國小校(園)長的優先條件。探索“多校連聘”“一校長多校區”“校長聯盟”等機制,建立優秀校(園)長後備人才制度。選優配強民辦中國小校(園)黨組織書記。開展“特級校長”評選,培養一批省內著名、全國知名的校(園)長。
專欄7 “新強師工程”
⒈建設新時代教師發展體系。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到2025年,幼稚園專科以上學歷教師比例達到83%,國小、國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分別達到58%、92%,高中階段學校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達到14%,高職院校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到68%。
⒉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加強高層次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中國小“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全市每年培養不少於40名卓越教師、教師培訓師50人,各個縣(市、區)每年培養不少於100名骨幹教師。建設省級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培訓專家工作室(3年一輪),每輪約30個。
⒊推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體系建設。健全市縣校三級教研工作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應獨立設定教研機構。各級教研機構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配齊各學段各學科專職教研員。健全教研員全員培訓和3年一周期教研能力提升研修制度。到2025年,建設一批市級教研基地、縣(市、區)教研基地和校(園)本教研基地。
  ⒑不斷最佳化教師配置機制。加大事業編制內部挖潛和創新管理力度,優先保障基礎教育發展需要,按照標準核定公辦中國小教職工編制。加強公辦中國小臨聘教師管理,市直和縣域內統一標準、統一招聘、統一調配公辦中國小臨聘教師,落實臨聘教師與在編教師“同工同酬”。提高中國小、教科研機構高級崗位結構比例。完善中國小教師“縣管校聘”改革、“上崗退費”政策、“銀齡講學計畫”等,推進城鄉學校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建立完善支持學區、辦學集團教師交流制度。最佳化職業院校崗位配置,暢通高技能人才從教渠道。
  ⒒完善教師準入退出機制。嚴格落實中國小教師資格定期註冊制度、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等有關法規政策要求。全面落實中國小教師全員坐班制度,完善教師崗位職責考核機制,健全以崗位管理為核心的教師管理制度,加強對教師考核及評價結果的運用,建立教師退出教學崗位的制度,完善教師退出機制。
  12.健全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機制。依法依規落實教師工資待遇政策要求,加快推進全市教師崗位等級晉升制度,切實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完善學校績效工資分配製度,在績效工資分配上向教育教學實績突出的一線優秀教師、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師傾斜,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確保縣域內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確保縣域內農村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鼓勵支持建立完善激發教師充分發揮才幹的工作機制,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吸引更多國內外教育領域優秀人才來梅工作。
  (六)篤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
  加快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網路化智慧型化教育管理與服務,保障網路與信息安全。
  ⒈推進數字教育資源高效配置和網路學習空間建設。實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基本完成基於IPv6和5G的教育網路信息系統升級改造,實現高速區域網路學校全覆蓋和提質增速。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實現校園教學區域無線網路全覆蓋。建設基於移動終端、物聯網、無線網路、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空間,以網路學習空間為紐帶貫通學校教學、管理、評價等核心業務。構建教育大資源服務體系,以梅州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為基礎,以課程化資源為主體,構建多元共建、開放共享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有效供給和服務機制。推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建設,為農村學校、教學點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和學習資源雲平台。
  ⒉利用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建設教育行業雲,建設基於可信實名身份體系、國產密碼套用、區塊鏈技術的學生成長檔案,支撐和服務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構建“網際網路+”教育新形態,推進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實現信息化與立德樹人全環節、全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開展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工程,聚焦課程、教學、評價、治理等環節,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推行“無感式”“伴隨式”課程與質量監測,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建設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試驗區,構建課堂教學創新實踐共同體。規範和支持線上教育發展。全面開展智慧教研,加強教研活動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學科能力“雙核要素”。
  ⒊大力推動教育大數據建設與套用。構建基於教育事業統計和教育評價的全市教育數據治理和服務體系,按照“標準先行、套用驅動、協同推進、逐步完善”思路,整體推進教育大數據綜合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全市教育大數據治理組織架構,完善業務服務機制和規章制度。全面梳理教育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業務流程和數據供需情況,描繪全域數據需求與服務數字圖譜。建設大數據綜合治理服務平台,按需進行教育數據採集、匯聚、分析和服務。建設以可信數字身份鏈為主鏈、眾多套用鏈為側鏈的數據檔案開放共享服務體系,全面支撐教育治理與教育教學工作。
  ⒋強化教育系統網路、信息與數據安全。加強教育系統網路與信息安全制度和管理機制建設,提高網路安全技術支持和保障水平。落實國家網路安全等級保護2.0要求,強化教育網路安全監管主體責任。加強學校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多層級網路安全監測體系,完善網路安全預警通報機制,提升網路和信息系統安全可控水平。加強教育管理與教育教學數據資料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推動可信教育數字身份與密碼套用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線上教育意識形態安全管理和網路安全管理,提高網路與信息系統檢測能力和回響能力,形成網路突發事件應對合力,提升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專欄8 教育信息化創新工程
力爭完成教育系統基於IPv6和5G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提速城域網光纖到學校教育寬頻網頻寬不低於1G。制定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和套用五年行動計畫,編制梅州市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及套用指南。加快教育信息化中心學校、信息化融合創新培育推廣項目、教育信息化教學套用創新實踐共同體項目、數字教材規模化套用全覆蓋項目等建設。推進人工智慧時代學校創新發展,建設智慧課堂,豐富優質慕課資源。
開展“5G+智慧教育”,研發以“教學服務”和“教研服務”為核心的5G高清互動直播課堂開放式平台系統。研究基於5G+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的不同智慧型終端在5G智慧校園環境下的接入與布局,實現遠程直播。
  (七)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⒈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快構建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工作體系,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確保教育系統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確保廣大黨員幹部和師生員工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堅持黨管辦學方向、管改革發展、管幹部、管人才,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各級黨委議事日程。建立健全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及其日常辦事機構,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深入教育一線調研、為師生上思政課、聯繫學校和年終述職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引領、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進中國小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強化民辦學校黨組織政治功能,推動教育系統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成果。牢牢掌握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重在建設、立破並舉,健全完善意識形態工作體制機制,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教育系統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把意識形態工作有效融入教育改革發展穩定和教學科研、學校管理等工作中,層層落實講座論壇、教材、課堂教學、對外交流、校外培訓機構等管理責任,確保各類意識形態陣地可管可控。牢牢掌握校園網路意識形態主導權,加強校園新媒體建設和管理,維護學校網路意識形態安全。強化壓力傳導,壓實各級黨組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檢查考核機制。
  ⒉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基層組織體系,加強對中國小校、民辦學校黨建工作的精準指導,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推進落實《關於加強中國小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加強教育系統黨員幹部政治能力培訓,著力提升黨員幹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落實教育系統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強化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民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最佳化基層組織設定,推動黨組織有效覆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推進基層組織活動方式創新。嚴把黨員發展質量關,積極吸納優秀人才進入黨組織。建立健全學校黨建工作評價機制,促進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⒊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堅決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強化政治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要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總體部署,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學治校重點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各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要承擔全面從嚴治黨第一責任人責任,主動謀劃全面從嚴治黨工作,親自協調推動解決重大問題;嚴格落實黨員領導幹部“一崗雙責”,深化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鏈條,開展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評議考核,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全面從嚴治黨的工作格局。
  (八)抓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強化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構建教育改革開放新格局。
  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以科學履職為導向的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解決人民民眾普遍關心的教育突出問題。健全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體系,細化考核評價內容和指標,實現市和各縣(市、區)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全覆蓋。遵循規律,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
  實施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學校評價。將落實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學校黨的建設以及黨建帶團建隊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依法治校辦學、維護安全穩定作為評價學校及其領導人員、管理人員的重要內容,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障制度。規範面向學校各類評價活動,對學校進行持續性、科學性、綜合性評價,釋放學校辦學活力。完善幼稚園評價,改進中國小校評價,健全職業學校評價。開展各級各類教育質量評估與監測,加強評估與監測結果運用。
  實施以教書育人為導向的教師評價。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第一標準,深化教師評價制度改革。堅持職稱評審與崗位聘用制度有效銜接,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規範評審程式,形成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和以社會、業內認可為核心的教師職稱評價制度。最佳化教師崗位結構比例,對長期在農村工作的中國小教師高級職稱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並總量控制、比例單列,不占專業技術高級職稱結構比例,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
  實施以全面發展為導向的學生評價。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樹立科學成長成才觀念,扭轉“唯分數、唯升學”單一評價傾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嚴格學業標準,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完善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考核辦法,嚴把出口關。
  實施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用人評價。建立健全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招聘和使用機制。落實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企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聘、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有同等待遇。推動用人單位科學合理確定崗位職責,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建立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反對歧視性就業政策和做法,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促進各級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競相迸發。
  ⒉深化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健全學校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完善學校依法決策、依法自主辦學機制和學校法律顧問制度及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持續推進依法治校示範校建設。發揮中國小黨組織在學校治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學校規章制度體系,全面實現學校依法依章程自主辦學;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學校信息公開工作;深入開展師生法治教育。
  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大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加強行政執法、督導、巡察和第三方評估。為學校提供必要的專業性指導和服務,加強教學指導、教師培訓、就業信息、質量監測評估診斷、教育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服務。創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務方式,健全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機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務質量。
  ⒊深化民辦教育管理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依法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舉辦民辦教育,加快推進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分類發展。落實民辦學校分類登記,指導民辦學校完成財務清算和財產權屬確認工作,落實國家規定的民辦學校稅收優惠政策。健全民辦學校退出機制。構建覆蓋財政、稅收、土地、住房、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差異化扶持政策體系。完善吸引社會捐資辦學的稅收激勵機制,鼓勵捐資舉辦高水平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多渠道加大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扶持力度,完善民辦學校獎勵和表彰制度。
  加強民辦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建立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管辦法,形成強有力的獎懲機制。加強民辦教育管理力量,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強化過程監管、績效問責。以章程建設為抓手,引導民辦學校最佳化內部治理體系,明確理(董)事會、黨組織、舉辦者、校長等主體權責邊界。建立健全統一的民辦學校財務監管系統,利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平台,實現對所有資金流轉過程的全程追蹤。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辦學行為的查處力度。推進管辦評分離,發揮社會行業組織作用,建立健全民辦學校第三方質量認證和評估制度。依法管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壓減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規範培訓秩序,重點規範學科知識培訓。明確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加強預收費監管。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嚴肅查處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藉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違法違規行為。
專欄9 民辦學校規範達標和品牌提升計畫
1.推進民辦學校規範達標。推進全市民辦學校落實和加強辦學投入,規範辦學行為,實現基本辦學條件全達標。加強民辦學校黨建工作,落實民辦學校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完善以學校章程為核心的規章制度體系,保障校長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嚴格規範重大事項變更程式,嚴格落實考試招生制度。依法落實民辦學校法人財產權,全市民辦學校資產過戶率達100%。加強學校資產財務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健全辦學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規範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
2.設立民辦學校品牌建設專項工程。遴選建設總量占比不低於10%的民辦品牌幼稚園、民辦中國小品牌特色課程、民辦普通高中特色示範校。
  ⒋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制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權利。國小一般採取按地段對口方式入學,國中一般採取按地段對口、國小對口直升或電腦派位搖號等方式入學。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畫數的民辦學校,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搖號錄取。
  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紮實推進國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提高分值占比。將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力爭2023年將理化生實驗操作納入國中學業水平考試,理化生實驗分值占每門科目的10%。探索將理化生實驗操作納入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規範中考自主招生和加分項目及分值。從2020年國中一年級新生開始全面實施基於國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優質高中不低於50%的招生計畫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國中,並適當向薄弱國中、農村國中傾斜,不得設定“限制性”錄取分數線。公辦學校面向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實行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學校年度招生計畫的10%以內。探索開展普通高中技術(或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目學業水平考試。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成績等級呈現並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完善和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梅州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擴大“職業技能課程證書”考試課程種類,推進中職學校學業水平考試,完善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
  ⒌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導管理體制,建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的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完善督導機構設定,設立各級教育督導委員會,充分發揮成員單位作用。加強市、縣(市、區)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全面落實教育督導督政、督學、評估監測職能,為改善教育管理、最佳化教育決策、提高教育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健全教育督導運行機制。改進中國小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機制。強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和監測複查工作。開展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定期開展教育重點工作和熱點、難點問題專項督導,將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破“五唯”情況作為教育督導、改革督查的重要內容。加強對民辦學校的全方位督導,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監測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各級教育督導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託第三方評估監測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的工作機制,強化信息技術手段套用,加強教育評估監測結果套用,切實提高評估監測實效。
  完善教育督導問責機制。加強督導評估結果的運用。完善報告制度,規範反饋制度,強化整改制度,健全複查制度,落實激勵制度,嚴肅約談制度,建立通報制度,壓實問責制度,確保教育督導問責有力有效。
  加強督學聘用與管理。著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業務精湛、廉潔高效、專兼結合的督學隊伍。原則上督學按與學校數1∶5的比例配備,部分學生數較多的學校按1∶1的比例配備;專職和兼職督學按照1∶3的比例配備,逐步擴大專職督學比例。將從事督學經歷作為學校後備管理人才的重要培養方式。鼓勵從退休時間不長且身體健康的黨政幹部、校長、教師、專家中,聘請一批符合條件的督學,專門從事學校督導工作。建立健全督學培訓體系,將督學培訓納入教育管理幹部培訓計畫。
  (九)務實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⒈多渠道豐富終身教育資源。推動職業院校落實學歷教育與培訓並舉的法定職責,擴大社區教育、老年教育供給和非學歷繼續教育規模,開設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鼓勵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其他成人教育機構和普通高校發揮自身優勢,面向社會大眾拓展繼續教育項目。推動社區學習中心建設,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開放學習場所和相關設施設備。面向退役軍人和武警官兵、進城務工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城鄉待業人員等社會群體,提供多樣化教育與培訓服務。
  ⒉構建暢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推動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多種教育類型的溝通銜接,拓寬人才成長多元通道。加強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等級標準的宣傳推廣和實踐套用,完善資歷、學習成果評審與認證機制,率先在職業培訓、1+X證書制度等領域啟動學習成果認定與轉換試點。
  四、保障措施
  強化資源保障、安全保障和機制保障,有力支撐梅州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資源保障。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體制,壓實市、縣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市縣級教育費附加足額安排用於教育,地方政府新增債券支持學校建設,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全面落實各級公辦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按許可權和程式適時調整非義務教育學費(保育費)、住宿費等收費標準,建立與撥款、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收費動態調整機制。大力興辦培育各級教育基金會,激活教育基金會發展活力,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完善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土地劃撥等政策制度,依法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社會投入所占比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將績效管理範圍覆蓋所有財政教育資金,並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實現“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健全教育經費使用內部控制,完善經費統計公告和財務信息公開制度。根據城鎮化進程、常住人口增長和流動情況,統籌學校布局規劃,並納入本級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優先保障學校建設需求。制定學校規劃建設優惠政策,建立發展改革、教育、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並聯審批學校建設項目的工作機制,建立綠色通道,加快項目審批和推進工程建設進度。加強教育內部審計,積極推進審計和審計整改全覆蓋。
  (二)安全保障。全面推進學校安全管理現代化建設,提升各級各類學校“三防”建設水平,配齊配足安保人員和安防設施設備。完善學校安保人員培訓機制,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校園安保隊伍。建立健全與公安、應急、消防等部門聯動機制,協同處置校園違法行為。加強學校安全保障體系和應急指揮體系建設,打造智慧型化學校安全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大數據手段推進學校安全管理現代化。實施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創建考評,實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100%全覆蓋。繼續落實教育資助政策。
  (三)機制保障。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要把貫徹落實本規劃、推進教育優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十四五”履行教育職責的核心任務,各級各類學校要把貫徹落實本規劃、實現立德樹人作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規劃落實責任分工和工作協同機制,形成相向而行的破解教育發展主要矛盾、解決教育高質量發展難題的強大合力。要將規劃目標任務分解到本地、本部門、本學校每年度的工作計畫中,加強年度、期中、期末規劃落實情況監測評估,及時調整最佳化目標任務和策略辦法,確保本規劃目標任務得到全面實現。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宣傳和監督作用,及時宣傳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建立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參與、監督規劃實施的機制,營造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檔案結尾附屬檔案:梅州市“十四五”期間基礎教育公辦學位建設任務表

內容解讀

政策解讀

《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解讀
梅州市印發了《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全面分析了梅州市教育發展的基礎與環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梅州市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
  《規劃》明確,到2025 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優質資源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成效明顯,中職、高職高水平發展協同推進,教師隊伍學歷結構明顯改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突出,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備、結構更加最佳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務更加高效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全市教育綜合實力居於粵東西北山區市前列。
梅州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九大重點任務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一體化構建完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牢固樹立學生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衛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美育評價體系建設。
  ●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毒品預防教育;加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推進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創建活動;開展各級學校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完善學校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主要指標:
  到2025年,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生 體質健康優良率達到55%以上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達150 所以上,省級校園籃球、排球、游泳推廣學校分別達75、25、15所以上
  每年創建1個以上省級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2所以上省級近視防控示範校,每年每縣(市、區)創建10所健康學校
  培育建設10所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利用職業院校資源建立2箇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
  2、夯實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根基
  ●深入推進教育結對幫扶;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
  ●推進特殊教育公平融合發展;不斷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教育裝備現代化水平。
  主要指標:
  新增9000個公辦幼稚園學位
  鄉鎮中心幼兒 園、村級幼稚園覆蓋率達100%
  規範化幼稚園覆蓋率達95%以上
  在2020年基礎上新增42500 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新增5000個公辦普通高中學位
  培育10所以上在人文、數理、科技、藝術、體育等領域育人成效顯著的省級普通高中特色學校
  3、做實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
  ●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供給;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
  主要指標:
  建設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大埔縣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等2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建成10個左右“雙精準”示範專業和5個省級重點特色專業
  4、堅實推進嘉應學院優質特色發展
  ●深入實施“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畫;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主要指標:
  到2025年,理工科專業和學生比例達到55%以上,建設國家級一流專業1—2個,省級 一流專業7—8個,省級重點學科數量達到10個以上
  新增省部 級以上科研平台10個以上,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比超過 25%,力爭引進國家傑出青年、長江(珠江)學者等高水平創新團隊1-2個,高端人才5—8人
  5、紮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育人才隊伍
  ●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完善師德建設工作長效機制;加強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高中國小教師隊伍素質;努力建設高水平教研隊伍。
  ●加強職業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健全民辦學校人才隊伍保障體系;強化教育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最佳化教師配置機制;完善教師準入退出機制;健全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機制。
  主要指標:到2025年, 幼稚園專科以上學歷教師比例達到83%,國小、國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 比例分別達到58%、92%,高中階段學校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達到14%
  全市每年培養不少於40名卓越 教師、教師培訓師50人,各個縣(市、區)每年培養不少於100名骨幹教師。建設省級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培訓專家工作室(3年一輪), 每輪約30個
  6、篤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
  ●推進數字教育資源高效配置和網路學習空間建設;利用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大力推動教育大數據建設與套用;強化教育系統網路、信息與數據安全。
  主要指標:
  力爭完成教育系統基於IPv6和5G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提速城域網光纖到學校教育寬頻網頻寬不低於1G
  7、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8、抓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深化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
  ●深化民辦教育管理改革;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主要指標:
  力爭2023年將理化生實驗操作納入國中學業水平考試,理化生實驗分值占每門科目的10%
  9、務實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多渠道豐富終身教育資源;構建暢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政策圖解

關於《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政策解讀
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政策圖解

媒體解讀

《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至2025年發展目標: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2500個以上
梅州市印發《梅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全面分析了梅州市教育發展的基礎與環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梅州市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
《規劃》提出,到2025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成效明顯,中職、高職高水平發展協同推進,教師隊伍學歷結構明顯改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突出,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5080”攻堅工程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鄉鎮中心幼稚園、村級幼稚園覆蓋率達100%,規範化幼稚園覆蓋率達95%以上。在2020年基礎上新增公辦幼稚園學位9000個以上、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2500個以上。力爭全市鄉鎮(街道除外)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全覆蓋。培育創建5個以上省級優質特色教育集團。新增公辦普通高中學位5000個以上,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培育10所以上在人文、數理、科技、藝術、體育等領域育人成效顯著的省級普通高中特色學校,建設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大埔縣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等2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全面落實中國小教師全員坐班制度。
展望2035年,全市各級各類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全面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教育現代化基礎更加紮實,全市教育綜合實力居於全省中上水平。
《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梅州教育將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夯實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根基,做實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堅實推進嘉應學院優質特色發展,紮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育人才隊伍,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抓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務實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規劃》還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梅州教育發展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間,我市教育普及水平持續提高、教育質量紮實有效提升、教育公平邁出堅實步伐、教育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其中,我市基礎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在“十三五”期間不斷擴大,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優質學位68670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53225 名,基礎設施與教學裝備明顯改善,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4.4億元,中國小校校通寬頻接入率達100%,多媒體課室班班通達100%。 投資45億元新改擴建一批中國小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