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發展改革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30日
全文
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目 錄
前 言
一、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趨勢
(二)發展基礎
(三)發展機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三、重點發展產業
(一)新材料產業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三)新醫療產業
(四)新能源產業
四、空間布局
五、重點任務
(一)擴大開放合作
(二)提高創新能力
(三)加強平台建設
(四)培育重點企業
(五)完善產業鏈條
(六)推進智慧融合
(七)加強人才培育
六、加強環境保護
(一)環境影響分析和評估
(二)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二)加強要素保障
(三)最佳化營商環境
(四)強化項目支撐
(五)加強規劃監督
前 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礎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體現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潮流,尚處於成長初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產業。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令第23號)界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
受區位、交通、歷史、經濟發展基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市支柱產業多為資源型產業,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迫切,必須探索新的發展領域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立足當前、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有力手段,更是面向未來、著眼長遠的戰略選擇。
為強化規劃引領,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特編制本規劃。
一、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趨勢。
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呈現出綠色環保化、技術融合化、產業高端化、區域集聚化、發展國際化的趨勢,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和人才溢出效應逐步顯現,隨之將催生一批新的跨國、跨地區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全球產業結構將出現大調整。以美、日、歐為代表的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以再工業化為核心,以綠色增長和智慧型增長為基本方向,從國家層面出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推動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物聯網、節能環保、海洋和空間等新興產業,並已經開始在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雲計算、大數據、3D列印等領域形成突破態勢。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未來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國內方面,“十四五”時期國家將主要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領域,部署一批具備世界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按照“先行先試、成熟一批、推廣一批”的方式,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間縱向鏈合、橫向協同的能力,提升重點區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水平,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未來發展需求,制定出台“1+20”政策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範,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上新台階。
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立足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和粵北生態發展區定位,堅定不移實施產業興市戰略,積極最佳化環境,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培育發展新產業、新經濟、新動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持續動力。
(二)發展基礎。
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十三五”時期,我市圍繞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積極培育和發展切合自身實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20年全市共有51家規模以上企業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10.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在我市發展基礎較好,2020年產值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比重分別達到40.4%、9.6%、20.8%和19.8%。
2.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集聚了博敏電子、超華科技、豐順泰昌、115科技、紫晶存儲、村之翼等一批龍頭信息技術企業,產業基礎厚實。其中,在電子基材產業領域已形成了電路板及相關專用設備製造和材料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在智慧型視聽設備產業領域,逐步向電聲產業鏈中高端的電聲核心元器件製造和終端產品製造過渡;網際網路產業方面,形成了以3588家涉網際網路科技研發套用企業,超過4500家電商企業為主的企業集群,集聚效應不斷凸顯,顯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極大的帶動了我市金融、信息技術服務、科技研發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快速成長,產業帶動效益明顯。
新材料產業領域。銅箔方面培育了嘉元科技、超華科技、威華集團三大企業集團。嘉元科技是全國第一批科創板上市企業,生產的鋰電銅箔產量位居國內前三,自主研發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用高性能極薄電解銅箔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科技成果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外先進水平,並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超華科技成為國內少數擁有超萬噸高精度銅箔產能、實施全產業鏈發展的企業。稀土產業方面,我市已形成從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精深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稀土產業鏈。目前全省有效稀土開採證2張均在我市,採礦合計產能1600噸/年,占全國產能56.86萬噸的0.2%。現有一家稀土冶煉分離企業廣東富遠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廣東省最大的稀土分離企業,也是南方離子型稀土分離能力最大、生產經營資質最齊全的企業之一。稀土產品深加工規模以上企業2家:廣東廣晟智威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廣東東電化廣晟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其中廣東東電化廣晟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是國家、省、市三級重點發展的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稀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86億元,同比增長48.11%。
表1-1:我市主要稀土企業及其產品
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方面,我市野生南藥資源豐富,境內有中草藥1800多種,屬全國和省重點品種282個,占普查品種的61%;1800多萬畝山地為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南藥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主要有青蒿、梅片樹、鐵皮石斛、崗梅等;以南藥種植為基礎,培育了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生產企業,廣東新南方青蒿藥業有限公司、嘉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打造出包括青蒿素哌喹片、八寶驚風散、雙料喉風散等多個著名中藥品牌。生物藥品製品製造方面,生物分離技術、加速生物化學技術、提純技術得到有效開發,青蒿素及其複方系列抗瘧疾新藥、紅豆杉細胞培養提取紫杉醇、梅片樹枝葉提取天然冰片等生產技術已逐步形成產業化。近年來,大健康產業加快發展,打造了一批森林康養、溫泉康養基地,經濟、生態效益凸顯,也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梅州長壽之鄉”品牌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新能源汽車領域。汽車零部件產業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廣州對口幫扶工作啟動以來,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對接產業轉移打造廣汽零部件產業園,一批廣汽產業鏈相關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進駐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市實施五年實體經濟大振興戰略 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實施方案(2019—2023年)》提出:搶抓汽車工業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良好機遇,重點發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為重點的機電製造產業,加快融入廣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雅瑪西新能源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所研發生產的磁性器件產品已進入全球頂級電動汽車製造商供應鏈。
⒊平台承載力穩步提升。
“十三五”時期,我市積極整合資源,加大園區平台建設,形成了以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和9個產業園區(集聚地)協同發展的工業經濟發展平台格局,集聚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性企業,產業集群效應明顯。同時,我市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平台建設,創建了梅州新能源汽車基地、梅州高端電路板基地和中國南方稀土科技城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積極推動“三院一基地”平台建設,嘉元科技、冠鋒科技等企業分別與國內院士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台。網際網路平台加快建設,興寧市網際網路產業園、飛翔雲計算基地開工建設,村之翼網際網路產業園投入運營,廣梅共建大數據產業園新增一批項目,平台承載力穩步提升。
表1-2:梅州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及主要企業
| | |
| | |
廣州增城(梅江)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簡稱“梅江園”) | | 國威電子、志浩電子、博敏電子、威利邦電子、龍宇電子、嘉應製藥 |
| | |
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簡稱“興寧園”) | | |
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簡稱“平遠園”) | | 方鼎環保新材料、洪福家具、荻賽爾機械、廣晟智威稀土、華企稀土 |
梅州蕉華產業轉移工業園(含蕉嶺產業集聚地)(下簡稱“蕉嶺園”) | | |
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簡稱“大埔園”) | | |
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簡稱“豐順園”) | | 匯威科技、萬聖科技、培英電聲、代米生物、新南方藥業 |
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簡稱“五華園”) | | 康奇力藥業、康和藥業、精榮科技、輝駿集團、中芯壹號實業 |
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取得較大突破,“十三五”期間,相繼實現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重點實驗室、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等“零”的突破,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新型研究機構3家,省級以上各類創新平台增至110家。培育創新主體成效突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數增加186家、總數達242家,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到38%。產學研合作深入開展,省科學院已在我市設立5個產業技術創新平台;超華科技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電子材料聯合研究中心;廣州中醫藥大學“地道中藥材GAP種植基地建設”、廣藥集團“大南藥實驗室梅州中心”等科技合作項目落地實施。專利數量和質量穩步提高,2020年,全市專利授權量達到4074件,比2015年增長36.48%。
⒌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
“放管服”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全省營商環境試評價我市居粵東西北首位。推行企業開辦“0+1”品牌,率先在粵東西北地區創建企業開辦“無費市”,實現企業開辦“零成本”,依託“企業開辦”專窗,實現企業開辦“一天辦結、一次辦好”。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提速,建立市級工程建設項目企業代辦專區,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落地。全面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推進“先照後證”改革,實現商事主體登記和經營項目審批相分離。網上中介服務超市運營推廣成效明顯,初步實現了中介服務“零門檻、零等待、零跑腿”,最大限度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加快推進,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連續多年居粵東西北前列。
經過多年發展,雖然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和環境不斷改善,但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是招商引資難,我市地處內陸山區,遠離珠三角和港澳地區,在對國內外資本、技術和產業的轉移承接中存在實際困難。二是同屬粵北山區的河源、韶關、清遠、雲浮等地南藥、稀土等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與我市相近,區域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三是環保容量不足,電路板、銅箔、稀土等產業發展面臨環保底線、生態紅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諸多剛性約束。四是資源稟賦未得到充分利用,如中藥材種植(供給)碎片化、野生中草藥資源利用率不高,稀土礦年產能不到2000噸,與5000噸冶煉分離能力相比,嚴重不匹配,難以為發展稀土永磁等高端稀土功能材料提供原材料支撐。五是缺少能帶動一大片企業甚至整條產業鏈的大企業、大項目,未能形成榕樹效應、輻射效應。六是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較低,人才、土地、資金等產業發展要素提供不足,產業園區創新、生產、生活等方面服務配套有待提升。
(三)發展機遇。
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歷史性契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向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拓展,催生出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於新技術突破催生的新興產業,我國與日德美等已開發國家處於大致相同起跑線。為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國家和省加大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為我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條中找準自身定位提供了機遇。
⒉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和粵北生態發展區定位為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指明方向。
貫徹落實《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廣東省戰略性產業“1+20”政策體系等檔案精神,用好用足各項扶持政策,不僅為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財政支持、招商引資、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的支撐。
表1-3: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指引
| | |
| | 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
| 《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 | 支持韶關、河源、梅州、清遠、雲浮等地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資源環境優勢,積極發展生物醫藥、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接珠三角地區的高端製造、智慧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
| 《廣東省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 | 以深圳、汕頭、梅州、肇慶、潮州為依託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 |
| 《廣東省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 | 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布局建設化學原料藥生產基地、道地藥材和嶺南特色中藥材原料產業基地,發展康復保健、養生養老等產業。 |
| 《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 | 充分利用河源、梅州地區產業集聚優勢,依託龍頭骨幹企業、重大產業項目,著力推動全產業鏈綠色建材產業、銅箔產業、稀土功能材料、功能鋼材產業,超硬新材料、特色高端硬質合金製品及配套裝備產業的協同發展。 |
| 《廣東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 | |
| 《廣東省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 | 支持江門、肇慶和粵東西北以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為支撐,培育發展雲計算、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信息服務和配套產業。 |
| 《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積體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 | 以深圳、汕頭、梅州、肇慶、潮州為依託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廣深珠莞等多地聯動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 |
| 《廣東省培育安全應急與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 | 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形成以裝備製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的產業聚集帶。 |
⒊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展空間。
我國經濟開啟新的戰略性轉型,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超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促進生產加速推進,推動產業供給結構不斷升級,為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資擴產提供堅實支撐。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這將進一步促進我市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新的契機。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主動融入“雙區”產業體系建設,將推動形成與灣區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深化穗梅對口幫扶,創新完善工作機制,以廣梅園為主戰場,8個縣域產業園(集聚地)為重要陣地,加強與廣州產業共建,促進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央和省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進一步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重大機遇,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在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突出位置,遵循重點發展與培育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思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融入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奮力譜寫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生產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引導、質量安全監管、市場秩序維護等方面作用,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創新引領,綠色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制度創新協調互促,帶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增強產業集群發展能級;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套用,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強化能耗“雙控”,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改革開放,協同推進。向改革要潛力,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著力破除制約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佳化提升營商環境;向開放要活力,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都市圈產業分工,積極融入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發揮規劃導向作用,按產業基礎、市場前景不同開展分類指導、分步推進,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關鍵領域和環節,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環節率先突破、形成規模,不斷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整體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到“十四五”末,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園區,湧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培育一批百億級龍頭企業,努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00家以上,產值超1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企業研發投入和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自主技術和產品。到2025年,全市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2%以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35件。
——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培育引進相結合,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龍頭企業、競爭力強的中型企業、科技驅動成長的小巨人企業、充滿發展活力的小微型企業。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
——集聚水平不斷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到2025年,建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備、產業配套完善、畝均產出效益顯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建成銅箔特色園區、稀土特色園區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特色園區。
表2-1: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發展目標
三、重點發展產業
立足我市產業發展基礎,結合國家和省相關政策導向,集中發展要素,不斷壯大實體經濟。最佳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配置,狠抓招商引資,扶強現有企業,優先支持稅收大、就業多、成長性好的項目。按照綠色低碳發展的導向,重點發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療、新能源等“四新”產業,即重點發展銅箔、稀土等新材料產業,高端印製電路板、電聲元器件、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藥種植和加工、醫療設備製造等新醫療產業,新能源汽車“三電”(即電驅動、電池、電控)零部件、光伏、新型儲能等新能源產業。
(一)新材料產業。
依託新材料的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發展對新型材料的需求,重點發展銅箔、稀土釹鐵硼等新型材料,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促進上下游產業鏈集群發展。
⒈銅箔產業。
發展重點:依託現有銅箔產業發展基礎,重點打造“銅材—電子電路銅箔—覆銅板—印製電路板—終端產品”產業鏈,加快發展“銅材—鋰電銅箔—鋰電池”的產業鏈。圍繞高頻高速電路用銅箔、動力電池用極薄鋰電銅箔、高抗拉特種鋰電銅箔、撓性電路板用銅箔等高性能類銅箔原材料、裝備、套用、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開展攻關,提升銅箔產業整體技術產業化水平。
圖3-1:銅箔產業鏈結構圖
發展路徑:積極推動建設銅箔新材料特色產業園,夯實銅箔產業發展基礎。鼓勵企業增資擴產,開展技術改造,擴大產能規模,大力推動銅箔行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積極籌建國家級(銅箔)製造業創新中心、銅箔國家級檢測平台、國家級銅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銅箔研究院等創新研究平台。支持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結合、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方式,增強產品研發能力。完善銅箔產業生態,順應5G、新能源汽車等下游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按照銅箔產業鏈路線圖,著力謀劃引進5G設備製造、動力類鋰電池製造等項目,持續建鏈、延鏈、補鏈,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加強環保設施建設,鼓勵企業探索引進或研發無(低)鎳、鉻添加劑的表面處理技術,推動銅箔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
|
搶抓銅箔產業成功列入《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畫(2021—2025年)》中“河梅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契機,主動融入省20大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畫,利用城東白渡園區的沙坪、梅州坑、上坑工業基地促進企業增資擴產,與雁洋鎮超華、嘉元科技現有的銅箔產業聯動發展,以梅縣區產業集聚地為主體,積極打造銅箔新材料特色產業園,構建“一園多區”的銅箔產業發展新局。 |
⒉稀土產業。
發展重點:圍繞“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精深加工—套用產品”產業鏈條建設,推動稀土礦山綠色開採、稀土冶煉企業清潔生產,重點發展釹鐵硼稀土永磁等稀土新材料及套用產品,爭取在稀土催化、稀土生物、稀土醫藥等新興稀土新材料領域取得突破,培育形成若干規模大、技術高、質量優、效益好的新型稀土新材料企業,打造在國內處於優勢地位的稀土產業集群。
圖3-2:釹鐵硼磁性材料產業鏈結構圖
發展路徑:加大稀土資源勘查力度,加強與地質專業部門及科研單位的合作,推動稀土資源勘查勘探工作跟上稀土產業發展的要求,為稀土發展提供後備資源保障。加強對稀土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廣稀土綠色高效開採技術和綠色冶煉分離技術在新項目中的套用,力爭實現生產各環節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積極打造綠色示範礦山、綠色示範工廠。加快推進平遠稀土特色產業園建設,完善提升省稀土新材料技術研發中心、廣東省質量監督稀土產品檢驗站,夯實稀土材料產業發展基礎。強化招商引資,圍繞稀土永磁、稀土儲氫材料、稀土拋光粉三個方面,對接國內稀土套用下游重點企業,重點引進在磁性材料、航空航天、農林等稀土開發和高端套用方面的企業,拓展稀土產業鏈持續向下游延伸。積極推進平遠縣磁性材料產業園項目建設,拓展稀土永磁等產品以及磁材套用領域,促進磁材生產基地建設,推動稀土產業下游套用企業加快發展。鼓勵廣東東電化廣晟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擴大公司產能利用率和產量,促進產品由全部外銷到開拓國內市場實現國內外銷售。
|
平遠稀土特色產業園:依託平遠高新區,利用豐富的稀土礦產資源和現有稀土產業基礎,規劃打造占地1500畝的稀土特色產業園。園區以延伸稀土產業鏈和提高稀土產業附加值為主線,大力發展稀土材料及套用項目,圍繞“整合、提升、規範”思路,將稀土產業重心由開採、分離冶煉轉移到深加工和產品套用。 |
⒊半導體材料。
發展重點:緊盯融入全省半導體及積體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目標,圍繞半導體及積體電路製造用的輔助材料或耗材,大力發展高純金屬濺射靶材、電子特氣和超淨高純試劑等電子化學品、高純石英材料、含碳化矽鍍層的高純石墨製件等。加快培育發展矽單晶材料、矽單晶外延材料、碳化矽和氮化鎵、磷化銦等化合物半導體單晶材料及相關外延材料。
發展路徑:構建梯次發展的半導體材料體系,每一個材料體系做到單晶、外延、晶片工藝、封裝等上下游協同,推動先進半導體材料及其輔助材料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圍繞成體系發展,及時把握各種新型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套用的機會,構建自主可控的新型半導體材料體系。二是圍繞上下游協同發展,瞄準原材料、單晶生長和外延等半導體產業鏈前端,以提供滿足套用需求的器件為目標,通過上下游協同發展實現全產業鏈的整體技術突破。三是圍繞可持續發展,在實施追趕戰略的同時,把握未來技術發展趨勢,關注新的材料體系、晶片結構和工藝的發展變化,積極探索與創新,確保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市實際,藉助燃煤發電企業有利條件,加強半導體材料企業的招商引資,吸引矽片、靶材、基材等關鍵材料及器件生產企業集聚。積極與中山大學、廣東省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對接,推動半導體材料科技成果在梅州轉化。
⒋陶瓷新材料。
發展重點:依託大埔陶瓷產業發展基礎,以陶瓷新材料作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探索研發套用在消費電子、新一代信息技術、機電製造、汽車電子、電器家電等領域的陶瓷新材料,重點開發發光陶瓷材料、陶瓷封裝基座、基層電路封裝外殼、微波介質瓷、光纖陶瓷插芯、多層壓電陶瓷等產品,增強陶瓷產業綜合競爭力。
發展路徑:鼓勵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強化科技扶貧,重點圍繞稀土發光陶瓷及套用、LED/雷射(LD)照明發光陶瓷、公共對外檢測服務等開展功能陶瓷等新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和企業孵化。鼓勵德達實業等龍頭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圍繞特種陶瓷電子信息、汽車工業、高端裝備等領域的使用需求,開發特種工業陶瓷,推動陶瓷產業升級發展。
⒌新型環保材料。
發展重點:大力發展可降解環保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礦石開採—礦石研磨成粉—無機粉體造粒—可降解環保塑膠袋/包裝箱”產業鏈。
發展路徑:積極推進環保新材料項目建設,以生產母粒為基礎,拓展“吹膜套用—注塑套用—吸塑套用—紙箱套用”產業鏈條延伸,鼓勵企業引進和研發光降解技術、氧化降解技術、熱氧降解技術等,推動可降解環保新材料產業實現綠色發展。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立足本市電子信息產業基礎,順應粵港澳大灣區通訊產業向5G轉型、製造業向智慧型化轉型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元器件、智慧型感測器、物聯網、汽車電子、智慧型視聽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打造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順應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加快培育發展網際網路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等產業。
⒈高端印製電路板產業。
發展重點:圍繞5G相關設備、智慧型駕駛、新能源汽車、雲計算等領域高端電路板套用需求,大力發展液晶聚合物(LCP)基材柔性線路板、剛撓結合PCB板、高密度互連板、特種PCB等高端PCB產品,促進印製電路板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路徑:依託梅江區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電子電路製造)特色產業園。強化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能力,支持企業在汽車電子用高可靠性印製電路板關鍵技術、高速光模組用印製電路板關鍵技術、高性能伺服器用印製電路板關鍵技術以及在高多層、HDI、FPC電路板等相關高端印製電路板領域增創技術領先優勢,推動形成以科技型大企業為引領的創新發展格局。支持企業增資擴產和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能耗環保標準,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延伸電路板產業鏈條,依託電路板產業鏈中游電路板製造的優勢,加強上游電路板設計和電路板核心技術研發,實現電路板產業由製造加工向設計製造一體化轉型;大力引進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網路通訊、工控醫療、航空航天等電路板產業下游終端產業,推動形成完整產業鏈條。
專欄3: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電子電路製造)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
梅江區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電子電路製造)特色產業園:依託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圍繞打造高端印製電路板產業基地的定位,進一步推動園區傳統產業的升級,提高現有園區土地利用率和畝產規模;制定園區企業(項目)準入標準,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強精準招商和產業招商力度,補齊補強園區電子信息產業鏈,推動園區“高端印製電路板—智慧型電子器件—產成品—套用創新”的產業體系構建。 |
2.智慧型視聽設備產業。
發展重點:依託豐順電聲產業發展基礎,圍繞智慧型無線耳機、智慧型手錶、智慧型音箱、VR等新一代消費電子產品快速增長的需求,加快發展新型電聲元件,著力打造“中國電聲之都”和世界一流的“國際聲谷”。
發展路徑:完善產業發展平台,加快推進豐順縣電聲產業配套基地建設,積極創建省級電聲科技小鎮和電聲產業特色園區。加大研發力度,圍繞智慧型感知、智慧型語音識別、人工智慧、5G等智慧型化技術在電聲產品上的融合套用,推進具有主動降噪、語音識別、語義分析、虛擬現實聲學等新套用、新功能的智慧型電聲產品研發生產。鼓勵企業發展新型智慧型製造,引導傳統電聲製造企業採用先進制造理念和生產模式,重點運用物聯網、智慧型控制、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對電聲產品生產線實施技術改造,推動電聲傳統製造業向高端化、智慧型化轉變。依託萬洋眾創城、“國際聲谷”等項目建設,推動電聲產業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布局發展多媒體音響、汽車音響、手機、微電聲器件等智慧型視聽產業,促進電聲產業向電聲核心元器件製造和終端產品製造轉變。加快中國(豐順)電聲產品國際採購中心、中國(豐順)國際電聲博覽中心建設,提升電聲產業國際化水平。
|
電聲產業特色產業園:依託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中萬洋眾創城項目、“國際聲谷”項目和豐順縣電聲產業配套基地項目建設,在園區內推進電聲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建設、電聲中小微企業創業園建設,最佳化園區投資環境、不斷完善電聲產業鏈,有序承接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建設專業技術平台,引進一批優質企業進園投資,引進國內外一流的工業設計機構和汽車音響時尚展會,促進電聲產業集聚發展,打造省級電聲產業特色園區。 |
3.網際網路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
發展重點: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的方向,鼓勵加強人工智慧、區塊鏈套用、數據挖掘、海量數據處理、計費、訪問控制等平台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支持推進雲計算數據中心集群建設,著力培育海量數據存儲、處理與決策等基礎設施服務業,支持開展數據託管、數據分析等新業務,鼓勵大數據與各行各業融合創新發展。
發展路徑:搶抓“新基建”發展視窗期,加快完善光纜、5G、NB-IoT、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地質穩定、電力資源豐富等優勢,推動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發揮雲存儲、數據備份等方面的優勢條件,打造“冷熱分層”雲存儲基地。打造產業發展平台,支持各縣(市、區)規劃建設網際網路產業園或產業集聚區,依託“三雲兩園兩中心”(即阿里雲、金山雲、飛翔雲、廣梅大數據產業園、興寧網際網路產業園、梅州網際網路創新中心、青創中心)建設,吸引國內外知名大數據研發機構、大數據產品和技術服務提供商落戶,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加強企業培育,支持企業加強與華為、小米集團、阿里雲計算、金山雲等大企業對接合作,面向細分領域開發大數據套用服務,培育壯大網際網路產業,促進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網際網路產業賦能三大產業,促進“網際網路+”新業態發展。
(三)新醫療產業。
依託南藥種植資源和產業發展基礎,重點培育發展生物製藥及醫療裝備製造業,通過5至10年的努力將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培育成為我市新興支柱產業。
1.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
發展重點:支持種植青蒿、梅片樹、紅豆杉、巴戟天、肉桂、佛手、仙草、五指毛桃、鐵皮石斛、柚等具有梅州品牌優勢的中藥品種。積極推進中藥飲片、配方顆粒、植物提取物、特殊用途化妝品、藥食同源產品的研製、開發與生產,提高中藥材深加工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推動從原料藥、中藥材到藥品全產業鏈發展。
發展路徑: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設,著力打造一批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帶,推進中藥材規模化、規範化、綠色化種植,促進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廣梅園、豐順園、梅縣園、蕉嶺園、五華園為核心,興寧園、平遠園、大埔園、梅江園為支撐,培育發展中藥製造產業。扶持壯大本土醫藥企業,推廣右旋龍腦、柚苷、梅橘紅等天然產品,鼓勵支持企業研發新品,著力打造產值超億元的核心單品。鼓勵本土企業積極與大灣區知名中醫藥企業合作,研發一批創新性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中藥,支持引入一批中醫藥科研成果在梅州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
1.中藥規模化種植工程:梅縣區建立梅片樹、紅豆杉種植基地;平遠縣建立梅片樹、崗梅、金錢草、溪黃草、南板藍根等中藥基地,爭取把平遠南藥產業園建設成為國家級產業園;蕉嶺縣著重發展白芨、佛手種植基地;豐順縣建立青蒿、仙草產業化基地;五華縣鞏固擴大巴戟、杜仲、八角生產基地和肉桂生產基地;大埔縣發展五指毛桃、金線蓮等種植基地;興寧市發展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及綠色中醫藥產業,爭取進入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名單。 2.中藥製造業提升工程: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鼓勵中醫藥製造企業對優質項目增加投資,積極促進中醫藥企業加快向技術創新、智慧型製造等方面發展,扶持中醫藥科技項目實施,籌建梅州市中醫藥科學院,促進中藥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
2.先進醫療設備及器械製造。
發展重點:加快發展數位化醫療裝備、智慧型康復裝置、可穿戴醫療設備等新型醫療器械產業。圍繞人口老齡化趨勢,開發和推廣中醫康復輔助器具,支持企業開發養老護理類、功能代償類、康復訓練類康復輔助器具和具有柔性控制、多信息融合、運動信息解碼、外部環境感知等新技術的智慧型康復輔助器具,加強推廣套用。
發展路徑:支持全市各大產業園區發展醫療裝備製造。在現有器械製造及相關先進醫療領域的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支持醫用設備企業發展壯大。支持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企業與管理水平較高的醫療機構合作,建立一批創新產品臨床評價中心,推動形成形成“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臨床評價—示範套用—輻射推廣”的良性循環。
3.醫療健康產業。
發展重點:依託生態、長壽、富硒等優勢,加快發展醫療服務、健康養生、健身體育、健康旅遊等產業,打響“世界客都·長壽梅州”品牌。
發展路徑:打造醫療服務產業高地,加強市縣兩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打造一批優勢明顯、綜合競爭力強的省級醫學重點學科。推動市人民醫院、粵東醫院等醫療機構不斷提升軟硬體設施、引入高端醫療人才,提高診療和服務水平,提升醫院運營水平,建設成為區域性醫療中心。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爭取新創2—3家三甲醫院,將我市打造成為粵閩贛邊的醫療高地。支持全市各縣(市、區)依託森林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等,發掘利用自然景觀、森林環境、農林產品、休閒養生等資源,通過試點示範,開發建設集度假、遊憩、療養、保健、養老、健身、娛樂等於一體的森林康養產品。發展醫療溫泉,著力建設高端康養基地。支柱蕉嶺打造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建設覆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大健康產業體系。依託南藥、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打造集科研、種植、觀賞和養生體驗為一體的森林康養基地。大力發展以病(術)後康復、運動損傷康復、健康管理等新型康養業態,加快開發藥膳美食等特色養生項目,引導發展健康管理和康養專業檢驗中心,支持發展第三方信息化服務,培育軍民融合康養和行業職業培訓、拓展訓練、休養療養、減肥塑身等產業,發展中醫保健、健康養老等產業,努力打造一批健康基地,形成康養康復豐富業態。培育發展健康養老產業,支持養老服務產業與健康、養生、旅遊、文化、健身、休閒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養老服務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四)新能源產業。
搶抓“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結構調整機遇,加快布局發展新能源產業。以不觸碰生態保護底線為原則,有序推進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引進培育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1.新能源汽車產業。
發展重點:依託廣梅園、梅縣園、平遠園等區域現有基礎,圍繞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等“三電”核心零部件開展布局,推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集聚發展。
發展路徑:在電池方向,優先發展高性能鋰電銅箔,積極謀劃發展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動力電池關鍵配套材料。在電機、電控方向,重點支持傳統電機向新能源汽車電機轉型,積極發展磁電系統、電源模組、發動機電子控制模組等零部件。引導電機生產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和對外合作,加快研發適用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機產品;支持企業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用磁電系統項目投資規模。支持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興新能源汽車業態,鼓勵引進國內外知名氫燃料電池汽車龍頭企業在梅州建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基地。依託廣汽零部件產業園合作基礎,爭取廣汽集團等企業在梅州地區布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加強與比亞迪、廣汽傳祺、佛山飛馳、小鵬汽車等總部在大灣區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對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其在梅州設立製造基地,加快融入大灣區汽車產業發展鏈條。
2.光伏發電。
發展重點:推動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合理適度推進集中式光伏發電。支持發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分散式光伏項目。支持“光伏+建築”“光伏+制氫”“光伏+5G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光伏產業發展模式。
發展路徑:拓展分散式光伏發電套用,大力推廣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套用,鼓勵工業園區利用廠房屋頂開展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建設。結合我市土地、林地、環境影響、電網消納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因地適宜、因時適宜發展集中式光伏。推進更高節能水平的綠色建築逐步套用和普及,有效解決光伏發電消納問題,降低電力基礎設施投資成本,促進光伏充電設施升級改造。
大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著力引進在太陽能領域具有優勢和潛力的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實施EPC總承包模式,配套引進上下游供應鏈企業,促進形成以大企業為核心、相關配套企業集聚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圍繞產業上下游加快補鏈、延鏈、強鏈,重點引進培育太陽能面板、太陽能集熱器、光伏設備、逆變器、封裝、漿料等細分龍頭企業,提升光伏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
3.新型儲能。
將發展新型儲能作為提升能源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綜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舉措,推動儲能高質量發展。增強儲能產業競爭力,加快推進華潤電力興寧儲能項目建設。推進電源側儲能項目建設,加強與南方電網、調峰調頻發電公司的溝通合作,加快推動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工程動工建設。充分發揮我市境內高山多、縱向落差大、水資源豐富等優勢,全力規劃新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工程項目,通過儲能協同最佳化運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納利用,為電力系統提供容量支撐及一定調峰能力。
4.陸上風電。
結合我市資源條件,有序推進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開發。推進風電項目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鼓勵企業利用新技術,降低運行管理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風電產業發展與電力基礎設施規劃的銜接,加大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電力系統的消納和輸送能力,確保電力資源有效利用。
5.生物質發電和地熱能利用。
利用我市豐富的生物質資源,依託廣梅幫扶平台,從廣州市引入資本、技術、人力等相關資源,培育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等生物質能源產業。推進垃圾處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支持發展生物質能源配套裝備製造業,構建完整產業鏈。對區域地熱情況進行系統性勘察研究,挖掘地熱潛力,推動地熱能全面有效利用。根據地熱總量和區域分布,推進地熱發電,開發溫泉旅遊、溫泉洗浴治病等旅遊康養項目,推廣地熱能套用於農業溫室、土壤加溫、水產養殖、畜禽飼養等領域。
四、空間布局
堅持生態優先、集約高效的發展原則,在梅興華豐產業帶“一核四組團”空間布局基礎上,結合“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格局要求,構建“一核多組團”產業布局。
一核。即梅興華豐產業帶核心區,包括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及周邊的梅縣區畲江鎮和水車鎮、興寧市水口鎮、五華縣河東鎮的帶狀區域。藉助廣州梅州對口幫扶,積極承接廣州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產業轉移。依託廣汽零部件產業園、廣藥大健康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及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及廣梅共建大數據產業園等“園中園”,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雲計算和大數據服務等產業,打造梅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和產業示範發展的重要平台。
多組團。推動各縣(市、區)以縣域產業園(集聚地)為主要陣地,圍繞“一縣一主業、一園一特色”要求,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
——梅江區。依託廣州增城(梅江)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以高端印製電路板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銅箔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產業。支持依託廣東科學院梅州產業研究院,培育發展新型材料產業。
——梅縣區。依託梅縣區產業集聚地,重點發展以銅箔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生物醫用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南藥種植、中藥製造、中醫養生保健、中醫醫療服務、中醫文化旅遊等生物醫藥產業。培育發展數字經濟,推動5G、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字套用技術產業化。
——興寧市。依託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布局智慧型終端製造,完善從硬體製造到軟體服務協同發展的網際網路產業鏈。大力培育發展以南藥種植、生物製藥、健康養生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產業園建設,把網際網路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平遠縣。依託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發揮稀土資源優勢,重點推動稀土新材料產業高端化發展,依託富遠稀土、廣晟智威、中合稀土、華企等企業,推進粵閩贛稀土產業合作發展。積極發展以梅片樹、仙草等為龍頭的特色南藥產業,大力推動南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南藥種植、中醫藥生產、健康醫療、養生產業全鏈條做大做強。培育發展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產業。
——蕉嶺縣。推進蕉華工業園與廣東(梅州)大健康產業園融合發展。依託世界長壽鄉品牌,大力發展南藥種植、健康食品、高端養生養老、健康醫療、休閒旅遊產業,構建“食、醫、研、養、游”五位一體大健康產業發展體系。
——大埔縣。依託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陶瓷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環保新材料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南藥種植,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積極開發富硒精深加工食品、藥膳美食、功能飲品、藥食同源產品,打造“世界客都•長壽硒谷”品牌。支持培育發展數字經濟。
——豐順縣。依託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智慧型視聽設備產業,打造中國“電聲之都”。大力發展南藥種植、中藥製造、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文化旅遊等產業。
——五華縣。依託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中藥製造、口腔健康等生物醫藥產業。支持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培育發展電子基材、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圖4-1:梅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布局圖
五、重點任務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推動大中小微企業梯度發展,構築關鍵核心技術要素支撐,引進培養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擴大新興產業區域合作,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產業發展環境。
(一)擴大開放合作。
聚焦大灣區延伸產業鏈,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新機制,拓展開放發展新路徑,帶動產業跨越式發展。
加強與“雙區”產業合作共建。主動服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強與“雙區”各地合作,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拓展“企業總部在大灣區,生產基地在梅州”“研發孵化在大灣區,成果轉化在梅州”“生產基地在梅州,消費市場在大灣區”的產業合作模式,打造利益共同體,推動梅州與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密切跟進“雙區”產業發展動向和產業疏解清單,對接灣區大市場,參與省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建設和產業鏈配套,加強與大灣區網際網路產業、深莞電子信息、佛山汽車零部件、廣州珠海生物醫藥、中山智慧型家居等產業合作,擴大產業共建深度。推動我市生態資源、綠色產品與“雙區”的產業、資本、科技、市場品牌緊密對接,招引更多大項目和優質企業落戶我市。
深化穗梅對口幫扶。對接廣州推動“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戰略,以廣梅園為主戰場,8個縣域產業園(集聚地)為重要陣地,完善園區合作共建機制,用好省產業共建扶持政策,加強產業共建,提升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水平,發展“飛地經濟”,適時謀劃建設廣梅特別合作區。推動廣汽零部件產業園、廣藥大健康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及先進制造業產業園、省級廣梅共建大數據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共建“園中園”儘快建成發揮效益,促進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努力把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打造成為產業共建、綠色發展的示範區和引領老區蘇區對接融入大灣區的橋頭堡。進一步深化區縣結對幫扶共建產業園區建設,推動各縣(市、區)園區高質量發展。
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大力實施“三進一出”工程(即大力吸引人才進來、新產業進來、龍頭企業進來,把有形的、無形的產品和貨物推出去),加快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步伐。加強與汕潮揭地區合作,進一步打通出海通道,促進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支持豐順、大埔率先融入沿海經濟帶,推動梅州借道出海、向東發展,共譜“山海協作”新篇章。充分發揮我市位處贛南、閩西通往粵港澳大灣區必經之路的地理優勢,探索建設省際共建產業園、產業廊道,最佳化提升我市現有產業,推動與周邊城市產業實現錯位發展。發揮僑鄉優勢,整合海內外資源,充分發揮海外經貿文化聯絡處、經貿代表處、客屬社團、海內外梅州旅遊推廣中心的作用,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在進出口貿易、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務實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二)提高創新能力。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搭建創新平台,加快突破瓶頸,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夯實基礎,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體系。
壯大創新型企業隊伍。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工程,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標桿企業”的梯次培育路徑,打造若干細分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重點圍繞銅箔、稀土新材料、高端印製電路板、智慧型視聽設備、生物醫藥等領域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繼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將其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後備力量,並納入梅州市科技計畫體系支持範圍進行重點培育。
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佳化實施財稅金融政策,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立足發展需求,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室、試驗基地等各類研發機構。市科技計畫項目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一定的傾斜性支持,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優先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
專欄6:“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重點支持方向 |
1.新材料產業:支持企業開展高頻高速電路用銅箔、動力電池用極薄鋰電銅箔、高抗拉特種鋰電銅箔、撓性電路板用銅箔等高端前沿產品研發生產;支持廣晟有色和省科學院在梅州布局設立“廣東省南方離子型稀土開發及套用技術創新中心”,鼓勵開展高豐度稀土永磁材料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支持開發新型高性能粘結稀土永磁材料。 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進發展高熔點、高耐熱板材、高頻、無鹵無銻的阻燃型覆銅板,開發新型金屬基板、陶瓷基板、複合基板,加快薄型電子玻纖布產業化,推進覆銅板產品升級;著力突破高頻高速銅箔及基板材料關鍵工藝技術、高階(超過三階)高層(超過10層)HDI、Anylayer HDI以及SLP等高端印製電路板關鍵技術。鼓勵企業積極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設計研發新型產品,發展智慧型製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環保、智慧生活、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智慧型化解決方案和服務。 3.新醫療產業:加快中藥材無公害規模化種植(養殖)技術研發,重點面向青蒿、梅片樹(陰香樹)、巴戟天、肉桂、仙草等中藥材,制定種植、養殖、採集、儲藏技術標準,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模式。中成藥先進加工生產技術研發,著力發展無硫飲片、定量壓制飲片等產業化生產,穩步推進中藥配方顆粒研發及生產。推廣套用中藥飲片加工炮製全過程的智慧型化控制技術、外來有害物質控制技術和安全貯存技術等;開發中藥處方代配代煎信息化智慧型控制系統。 4.新能源產業:圍繞新能源汽車“三電”核心零部件開展布局,在電池方面,依託銅箔產業優勢,推動高性能鋰電銅箔新產品研發,鼓勵企業加強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動力電池關鍵配套材料研發。在電機、電控方面,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電機關鍵技術研發,積極發展磁電系統、電源模組、發動機電子控制模組等零部件。 |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引入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在梅設立成果轉移轉化分支機構,抓好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梅州研究院、仲愷(廣梅園)教學實踐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支持圍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豐順電聲和大埔陶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發展,爭創國家級創新聯盟。拓寬成果轉移轉化渠道,積極對接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加強與汕潮揭、贛州、龍巖等周邊地區科技創新交流互動,發展“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總裝+配套”等跨區域產業共建。探索與國防科工系統領域的研發機構和企業合作,促進軍民兩用技術孵化育成。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營造良好的成果轉化環境。加強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在引進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大力實施技術集成再創新,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技術。
完善科技創新平台。圍繞我市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構建檢驗檢測、研發設計、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攻關等公共技術服務體系。支持企業新建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等平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企業將專利戰略運用嵌入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中,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積極對接大灣區優質智慧財產權專業服務資源,提高智慧財產權保護水平,激發創新能力,鼓勵發明創造。
推進科技孵化體系建設。發揮廣東壹號孵化器的示範帶動作用,培育一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圍繞企業“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不同需求,做實專利技術孵化產業園、世界客屬青年創新創業中心、院士團隊創新創業(梅州)驛站“三大平台”,建立健全“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
(三)加強平台建設。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積極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提升承載能力和管理體系,推動產業項目快落地、快投產、快見效,儘快形成產業規模。
補齊產業載體建設“短板”。加強全市工業園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解決好園區用地指標、配套基礎設施、環保措施等問題,進一步提高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項目的園區承載力。推動各分園區之間產業分工合作、要素有序流動。完善園區公共服務體系,搭建集研發、檢測驗證、專利、標準和科技文獻信息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技術支撐平台。創新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模式,引入第三方園區專業運營商,提升園區公共服務綜合能力。
創新園區服務管理體系。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著力發展信息共享、產品配套、品牌行銷、產業基金、共性技術研發等服務,滿足產業集群共性需求。按產業鏈節點發展需求,在產業鏈上游重點培育發展信息諮詢、工業設計等專業公共服務平台,在中游重點培育發展檢驗檢測、試驗試證、投融資服務、質量控制、市場推廣等專業公共服務平台,在下游重點培育發展人員培訓、現代物流、運營維保等專業公共服務平台。支持有條件的工業園區引進各類市場投資主體參與建設和經營,逐步推進園區企業化管理。
推動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建設。以園區為載體,以若干重點骨幹企業為龍頭,促進關聯企業集聚集中,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引導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產業載體申報認定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進區域品牌創建,依託產業集聚區開展國家和省級產業集聚區域品牌試點示範,推動區域內特色優勢產業申請集體商標、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打造區域品牌。
(四)培育重點企業。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強企業分類指導,發揮龍頭骨幹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形成層次鮮明、互為補充的企業梯隊。
培育大型骨幹企業。培育扶持一批帶動面廣、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競爭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支持大型骨幹企業建立高水平技術研究院,開展前瞻性、原創性研究和重大戰略產品的系統設計。加大對骨幹企業專利、品牌、標準建設的引導與支持力度,鼓勵大型骨幹企業大規模地進行專利的申請、購買、儲備、加工、改進和產業化,進行集成創新,支持骨幹企業主導或參與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修)訂。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企業以股權融資、發行債券、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融資租賃等方式籌集資金,建立上市企業後備資源庫,並實行動態調整。
扶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發展。鼓勵中小微企業通過項目承接、資本運作、戰略聯盟和品牌塑造等途徑做大做強,提升技術創新實力、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以全市工業園為載體,鼓勵各類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辦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推動創新型中小微企業開展協同創新,鼓勵高校院所和大型企業開放科技資源。完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針對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扶持政策。加強跟蹤分析,動態掌握企業發展情況,跟蹤扶持政策效果。
(五)完善產業鏈條。
研究分析重點產業集群產業鏈缺失、薄弱和關鍵環節,圍繞重點領域產業鏈關鍵環節實施精準招商,發揮重大項目在“補鏈延鏈強鏈”方面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創新招商引資。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推動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促增量優存量,實行產業鏈招商和產業集群招商,優先引進稅收大、就業多、成長性好的項目,增強產業發展後勁。理順招商引資引技引智體制機制,促進各區、縣之間聯動發展、協同發展、錯位發展。加強對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圍繞產業鏈配套、供應鏈銜接、價值鏈增值實施精準招商,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以市、縣、園區聯合招商、部門聯合招商等方式,整合全市園區資源,舉辦專題招商活動。加大對重大發展平台、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在招商引資、項目審批等方面的服務支持力度,促進早建設、早生產、早出效益。
開展項目群建設。以龍頭項目為抓手,圍繞產業鏈完善,實施一批產業基地關鍵補鏈、延長產業鏈項目,形成建設一個項目群、打通一個產業鏈、增加一個發展極的發展格局。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領域,以企業為依託,引導企業、民間資本按一定比例投入,儘快在梅州建立和部署一批上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產業化項目。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改造投資項目,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重大項目跟蹤服務,推動重點項目儘快落地建設投產,發揮重大項目對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推動產業全鏈發展。推動各縣(市、區)圍繞優勢產業,以產業轉移園、產業集聚區等為載體,通過產業擴能強鏈、科技創新補鏈、園區招商擴鏈、服務配套延鏈等方式,著力引進產業鏈上下游項目,推動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構建首尾相連、上下相依、集約集聚的產業生態系統,力爭各縣(市、區)形成一至多個全鏈發展的綠色產業。
(六)推進智慧融合。
以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推動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套用,全面提升生產智慧型化水平。
推動網際網路與工業融合。推進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在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等領域的廣泛套用,促進工業產品、流程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等環節智慧型化方面開展示範,實現園區智慧型管理。推進“智慧型化工廠”“數位化車間”建設,鼓勵企業通過生產線改造、智慧型化技術運用等提升智慧型製造水平。
推動網際網路與農業融合。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開展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加快網際網路技術和智慧型技術裝備在農業育種、種植、管理等全產業鏈的套用。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逐步構建農業資源數據中心、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系統、產品溯源系統、智慧型化社區直供銷售系統。加快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構建銜接農產品龍頭企業、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和農資流通企業的新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推動新技術廣泛套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管理和醫藥產業深入融合,開展遠程醫療、精準醫療、數位化健康管理。搭建智慧旅遊平台,建立文化旅遊資源資料庫、智慧旅遊監管體系、智慧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智慧旅遊行銷體系,加快推進旅遊數據共享。發展“網際網路+體育”,利用公共體育服務平台,整合全市體育場館資源,提高運營效率,不斷滿足民眾健身需求,營造良好的全民健身運動氛圍。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設智慧政府,大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七)加強人才培育。
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最佳化相關激勵機制,完善多層次、多類型創新創業高端人才體系。
加快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大力吸引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及掌握相關領域國際前沿核心技術的人才。深化柔性引才,設定“專家特聘崗”,引進省內外專家到企事業單位或企業掛任專業技術指導崗位。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人才重點培養基地,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實施特聘專家計畫。實施高端人才安居計畫,加快建設人才公寓,推行人才精細服務,改善留才用才環境。
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鼓勵企業與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建立定向、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機制,探索推廣“企業自主培訓+專業機構培訓+國家技能等級鑑定”模式。完善在崗職工培訓體系,開展職工技能提升培訓和新知識、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培訓。研究編制重點領域緊缺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實現產業技術人才供需均衡配比。
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加強引進人才資源梅州市本地根植化研究,構建留得住人才的用人環境。加大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資助力度,重點對創新創業科研團隊、創業精英、技能先鋒、科技成果獲獎者、企業引進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以上人才等予以資助。鼓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梅州企業探索對人才的股份激勵機制,探索以技術、專利、管理等生產要素作價入股等多種激勵形式。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領域創新型人才的特點,建立差異化的人才評價考核機制,提高科技人才專利產出、成果轉化等科研能力的考核比重。
六、加強環境保護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嚴格控制產業環保標準,加強污染處理,推動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一)環境影響分析和評估。
規劃所包含的產業為廣東省、梅州市鼓勵類產業,大氣、水、聲及固體廢物污染源較少,對環境影響較小。規劃推廣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推進新技術、新工藝套用,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相應的降低,實現有限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規劃產業的協調發展。與本規劃相關項目,實施前均需經過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確保符合環保要求。規劃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在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內。
(二)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
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穩妥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嚴格能耗“雙控”,避免新上“兩高”項目,發展節能環保和清潔能源產業。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落實“三線一單”,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優先保護區域以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為主,重點發展區域以最佳化產業發展、強化污染減排、保障人居安全為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
嚴守環保底線。格落實生態空間管制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執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加強“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排放日常監管,保障產業發展與環保協調推進。做好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和排污許可證核發,對未納入環境統計範圍、前期環境影響評價檔案不齊全的企業進行全面梳理和排查,建立企業全口徑管理清單,嚴查環保違法行為。
加強環保設施建設。加強全市各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分質處理、循環用水”原則,實施生活污水跟工業廢水分開處理,強化生產廢水深度處理和回用,確保污水排放合標合規合法。推動梅縣區銅箔新材料特色產業園等新園區污水處理設施與園區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和同步運營。加快各園區固體廢物堆場建設,使園區危險廢物有效貯存、處置。積極爭取省有關環保政策支持,建立統一電鍍定點基地。
推行清潔生產。建立節約集約用能、用水、用地激勵和約束機制,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鼓勵企業加大節能環保設施投入,對每一個生產環節落實環保措施。鼓勵企業持續改進生產工藝,採用國際、國內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降低資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強度。積極推行源頭減量、清潔生產、資源循環、末端治理的綠色生產方式,開展綠色產品設計、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工程建設,促進產業綠色化發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建立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聯席會議和專責工作小組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和專責工作小組會議,分析和研判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形勢,確定產業發展目標和任務。制定規劃實施方案,細化分解主要任務,落實責任單位。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及時協調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專業園區以及重大產業項目在推進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共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加強要素保障。
用足用好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相關政策,整合最佳化各項政策措施,通過貸款貼息、資金獎勵、風險補償等方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優秀平台建設等給予扶持,對引進標誌性重大項目以“一事一議”的方式進行支持。
以土地徵收、“三舊”改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方式,深入挖潛盤活存量土地,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優先開發利用廢棄地、空閒地,引導零散建設用地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政府投資結構,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各類項目資金,保障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開展環保提質升級,加強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經過企業排污處理設施處理的合格污水二次園區集中處理,確保污水排放合標合規合法,打造園區環保雙重屏障。加強對環保事件危險源的監測、監控並實施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機制,提高環境事件防範和處理能力,防範和化解各種環保事件風險。
(三)最佳化營商環境。
認真落實《中共梅州市委辦公室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梅州市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行動方案〉的通知》等檔案,探索對新興業態的“溫和監管”和“預警式監管”模式,為企業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擴大市場主體平等進入範圍,打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網路部署與產品套用的內、外部環境。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加強對網際網路領域初創型企業的支持。加強金融服務平台和法律服務平台建設,解決投資者融資難、融資少和法律諮詢服務的剛需問題,做好營商配套服務。
(四)強化項目支撐。
把實施項目帶動作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重要抓手,發揮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組織實施一批關係到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最佳化重點項目投資行業結構和區域分布結構,健全重點項目儲備庫,實行重點項目建設分類指導,將規劃的重點項目具體落實到年度重點項目計畫實施,形成“投產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滾動循環機制。
(五)加強規劃監督。
完善規劃實施監督評估制度,強化組織實施,擴大公眾參與,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完善規劃年度中期評估制度,檢查規劃落實情況,分析規劃實施效果,及時查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及時公開規劃實施的相關信息。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提高廣大民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及時向社會公布本規劃實施情況和重大變動情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
內容解讀
政策圖解
關於《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政策解讀
媒體解讀
《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提出到2025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00家以上,產值超100億元,全市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園區,湧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重點方向
發展“四新”產業
《規劃》指出,按照綠色低碳發展的導向,我市將重點發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療、新能源等“四新”產業,即重點發展銅箔、稀土等新材料產業,高端印製電路板、電聲元器件、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藥種植和加工、醫療設備製造等新醫療產業,新能源汽車“三電”(即電驅動、電池、電控)零部件、光伏、新型儲能等新能源產業。
一是依託新材料的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發展對新型材料的需求,重點發展銅箔、稀土釹鐵硼等新型材料,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促進上下游產業鏈集群發展。
二是立足本市電子信息產業基礎,順應粵港澳大灣區通信產業向5G轉型、製造業向智慧型化轉型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元器件、智慧型感測器、物聯網、汽車電子、智慧型視聽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打造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順應“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加快培育發展網際網路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等產業。
三是依託南藥種植資源和產業發展基礎,重點培育發展生物製藥及醫療裝備製造業,通過5至10年的努力,將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培育成為我市新興支柱產業。
四是搶抓“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結構調整機遇,加快布局發展新能源產業。以不觸碰生態保護底線為原則,有序推進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引進培育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產業布局
構建“一核多組團”
《規劃》明確,堅持生態優先、集約高效的發展原則,在梅興華豐產業帶“一核四組團”空間布局基礎上,結合“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格局要求,構建“一核多組團”產業布局。
“一核”即梅興華豐產業帶核心區,包括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及周邊的梅縣區畲江鎮和水車鎮、興寧市水口鎮、五華縣河東鎮的帶狀區域,依託廣汽零部件產業園、廣藥大健康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及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及廣梅共建大數據產業園等“園中園”,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雲計算和大數據服務等產業,打造梅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和產業示範發展的重要平台。
“多組團”即推動各縣(市、區)以縣域產業園(集聚地)為主要陣地,圍繞“一縣一主業、一園一特色”要求,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其中,梅江區依託廣州增城(梅江)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以高端印製電路板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銅箔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產業;支持依託廣東科學院梅州產業研究院,培育發展新型材料產業。
梅縣區依託區域內產業集聚地,重點發展以銅箔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生物醫用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南藥種植、中藥製造、中醫養生保健、中醫醫療服務、中醫文化旅遊等生物醫藥產業;培育發展數字經濟,推動5G、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字套用技術產業化。興寧市依託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布局智慧型終端製造,完善從硬體製造到軟體服務協同發展的網際網路產業鏈;大力培育發展以南藥種植、生物製藥、健康養生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產業園建設,把網際網路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平遠縣依託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發揮稀土資源優勢,重點推動稀土新材料產業高端化發展,依託富遠稀土、廣晟智威、中合稀土、華企等企業,推進粵閩贛稀土產業合作發展;積極發展以梅片樹、仙草等為龍頭的特色南藥產業,大力推動南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南藥種植、中醫藥生產、健康醫療、養生產業全鏈條做大做強;培育發展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產業。蕉嶺縣推進蕉華工業園與廣東(梅州)大健康產業園融合發展,依託世界長壽鄉品牌,大力發展南藥種植、健康食品、高端養生養老、健康醫療、休閒旅遊產業,構建“食、醫、研、養、游”五位一體大健康產業發展體系。大埔縣依託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陶瓷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環保新材料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南藥種植,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積極開發富硒精深加工食品、藥膳美食、功能飲品、藥食同源產品,打造“世界客都·長壽硒谷”品牌;支持培育發展數字經濟。豐順縣依託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智慧型視聽設備產業,打造中國“電聲之都”;大力發展南藥種植、中藥製造、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文化旅遊等產業。五華縣依託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中藥製造、口腔健康等生物醫藥產業;支持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培育發展電子基材、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規劃》要求,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推動大中小微企業梯度發展,構築關鍵核心技術要素支撐,引進培養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擴大新興產業區域合作,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產業發展環境。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嚴格控制產業環保標準,加強污染處理,推動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