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

《梅州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梅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月20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0日
  • 發布單位: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全文

根據《“健康廣東2030”規劃》《“健康梅州2030”規劃》《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結合梅州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基礎現狀
  “十三五”期間,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健康梅州建設為引領,圍繞“強基層、建高地、促醫改、保健康”工作思路,市縣兩級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以及鎮衛生院、村衛生站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全面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升。醫療衛生體系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驗。健康主要指標處在全省前列,全市孕產婦死亡率8.91/10萬,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嬰兒死亡率2.85‰,穩定在較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穩步提升,我市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8歲提高到80.52歲,比全國預期壽命高3.22歲,成為全國第二個、全省首個“世界長壽之都”,健康長壽事業蒸蒸日上。主要健康指標基本達到全省中上水平,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穩定在30%左右,為全市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時間站到最前面,頂住多重壓力,化解兩難局面,經受了大考檢驗,交出了滿意答卷。17例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出院,實現“無死亡病例、無醫務人員感染、無社區感染”的“三無”目標,為全市實現“雙統籌”“雙勝利”作出重要貢獻。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國家和省的讚揚和肯定,全市1人獲國家表彰,46個單位及個人獲省表彰。一是構建強大組織,展現非凡擔當。成立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部署行動。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抽調精幹力量,充實到指揮部負責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全市“戰疫”全面鋪開。全市衛生系統幹部職工開啟“24小時線上模式”,舍小家、顧大家,連續戰鬥,展現出非凡的擔當和力量。先後組派3批共51名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馳援湖北武漢、荊州,出色完成援鄂抗疫任務。先後組派多批次共76名醫務人員,支援香港、汕尾、東莞、石家莊、白雲機場等地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核酸採樣工作,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任務。二是“應對”快速精準,“作戰”高壓高效。依託靈敏高效的監測體系,推動全市防疫交通卡口、重點場所、重點人群和後期常態化“人、物”同防,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採取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的措施,發揮高質量流行病學調查、大數據精準分析、大規模核酸檢測、高水平診療救治等各專業隊伍作用,堅決做到“應檢盡檢、願檢盡檢、應篩盡篩、應隔盡隔、應治盡治”,及時有效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因時因勢調整防控策略,迅速抽調成立市級專家組,駐紮興寧市和五華縣加強防控,指導鞏固措施,及時有效控制疫情。成功打贏多場防控硬仗,在實戰中形成“早、快、準、好”的梅州打法、梅州經驗。三是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全力救治。第一時間統籌全市醫療資源,集中全市呼吸科、重症醫學科等9個專業22名專家,組建臨床專家組,抽調精兵強將,爭分奪秒,對17名確診患者展開生死救援,最後全部成功治癒出院。堅持中西醫並重,建立中西醫會診制度,積極推行“肺炎1號方”“鄧老清毒飲膏方”,治療早期充分彰顯中醫藥獨特優勢,為減少危重症率發揮了重要作用。集中市人民醫院、粵東醫院、市婦女兒童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優勢資源,快速提升核酸檢測能力,為及時發現病例、爭取治療時間提供重要保障。四是做足萬全準備,鞏固抗疫成果。發熱門診防線堅決築牢,22家發熱門診、127間發熱診室規範化建設全部完成。核酸檢測能力顯著提升,全市具備檢測能力醫療機構達23家,單日最大檢測量提至10.5萬人份。各類隊伍培訓準備到位,醫務、檢驗人員培訓實現全覆蓋,隨時可集結出發的機動檢測與採樣隊伍分批待命,多專業防控專家隊組建成立,現場流調人員常規保障。醫療救治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定點醫院可使用床位達1214張。防護物資儲備更加充實,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各級疾控中心主要醫用防護物資儲備均超過單日最大消耗量30天以上。隔離場所管理更加規範,口岸聯合檢疫持續強化,多病共防措施積極落實,多種傳染病疫情疊加風險堅決遏制。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建立。先後貫徹實施強基創優三年行動和加強基層服務能力建設攻堅行動,重點項目建設總計2061個,建設總資金達197.32億元,爭取省以上補助資金共32.29億元,市縣級共投入165.03億元,投入巨大前所未有。“軟硬兼施”提升基層服務水平。硬體方面,11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基本收尾,28個縣級項目主體基本建成,5個省定中心衛生院升級項目運營使用,118個鎮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83個村衛生站在全省率先實現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軟體方面,全面推行“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提高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和村衛生站醫生補貼,落實按核定編制數給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事業費補助。加大全科醫生培訓力度,持續擴大訂單定向農村大學生培養規模。實施三甲公立醫院“組團式”幫扶,實現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縣域全覆蓋,分級診療秩序基本形成。
  ——加強高水平醫院建設,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進一步增加。市人民醫院、粵東醫院創建高水平醫院全面實施,市第二中醫醫院、粵東醫院、市中醫醫院先後通過“三甲”評審,“三甲”醫院由1家增至4家。紫合醫院、東山醫院、谷城醫院等民營醫院接續落地建設。全市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全面配備、提檔升級,城鄉布局更加合理、更趨最佳化,整體面貌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民眾就醫“最後一公里”切實打通。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我市獲A以上等級醫院1家,培育了1名醫學領軍人才、2名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建設了14個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
  ——推動三醫聯動,深化醫改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公立醫院改革成效明顯,堅持以醫藥供給側改革為引領,紮實推進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實現醫療質量、供給能力、服務效率“三提升”,民眾獲得感“一增強”,醫療服務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社會。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成效明顯,通過先後開展縣級醫聯體試點改革、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建設、大醫院結對幫扶、高端人才下沉執業等有效手段,推動醫聯體、醫共體從縱向到橫向全面鋪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實現橫到邊、縱到底全面聯通,建成城市醫療集團2個、縣域醫共體16個、專科聯盟6個、遠程醫療平台5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機制基本建立。全市醫改力度大,民眾實惠多,藥品耗材加成取消,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醫保支付、補償機制最佳化,打破了“以藥養醫”“以耗養醫”格局,公立醫院醫療收入結構明顯最佳化,民眾就醫負擔有效減輕。
  ——完善重大疾病聯防聯控機制,公共衛生安全“大堤”進一步築牢。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落實,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標準提至74元,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突出“應急”兩字,抓緊、抓實、抓牢公共衛生、疾病防控工作,全市衛生應急能力全面加強。120急救、疾病應急救助等應急機制基本完善,省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類衛生應急隊伍高效建立。成功創建 2個“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重度精神病等重點人群健康有效保障。在全省率先實施出生缺陷干預“三道防線”,地貧防控“梅州模式”在全國推廣。全市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傳染病暴發疫情,未發生登革熱本地病例。肺結核、B肝等傳染病發病率總體平穩。科學快速應對H7N9、新冠肺炎等突發疫情。愛國衛生運動持續開展,衛生整治長效機制全面建立,省衛生城市、省衛生縣城創建實現全覆蓋,省衛生村創建任務超額完成,城鄉衛生環境全面改善。
  ——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走向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論述,按照省委書記李希來梅調研提出“產業+基地,發動企業、農民參與,發展中醫藥事業”的要求,著眼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紮實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創建。中醫藥多項指標處在全省前列,服務體系實現“四個全覆蓋”(即市縣行政管理獨立設定全覆蓋,市縣中醫醫院全覆蓋,縣級中醫院“二甲”全覆蓋,城鄉基層“中醫館”全覆蓋)。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超20萬畝,引進王老吉、采芝林、中國中藥、香雪製藥等大型藥企落戶,嘉應製藥、新南方青蒿藥業、康奇力等本土藥企不斷做大做強。
  ——全面實施健康梅州行動,居民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構建健康梅州建設“1+N”政策體系,政府、社會、個人協同推進18個專項行動。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進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強化健康知識宣傳普及,提高全人群居民健康素養。中醫藥強省建設進一步推進,嶺南中醫藥傳承創新工作不斷發展。全面兩孩政策平穩實施,生育政策調整成效積極,計畫生育服務管理實現重大轉變。深入推進愛國衛生運動,推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提高到74元/人,一老一小、婦幼健康、職業健康工作等取得新成效,關注健康、追求健康的社會氛圍初步形成。挖掘嶺南傳統中醫藥現代價值,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推動嶺南中醫藥傳承創新。
第二節 形勢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市大力推進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打造健康梅州的重要機遇期和改革攻堅期。“十四五”時期,我市發展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都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將進入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將會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進入新發展時期,“兩個大局”深度聯動構成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環境的主基調;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對健康服務供給提出了新需求;全省進一步深化“1+1+9”工作部署,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對我市衛生健康資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國家、省級不斷加大對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扶持力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我市衛生健康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同時,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最佳化醫療衛生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提供了條件,也為推動我市衛生健康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轉變帶來了新機遇。
  “十四五”時期,我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公益性彰顯不足,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尚未完全破解;資源配置結構依然不合理,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特別是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整體偏弱;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還有一些短板弱項,新冠肺炎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風險長期存在,愛滋病、結核病、性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重大健康風險挑戰的能力仍不夠強,醫防融合協同發展還需要探索新路徑新機制;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主要的健康問題,不良生活習慣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職業衛生、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種影響健康因素相互交織,給人民民眾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體制機制還有待健全;人口老齡化加速,醫療衛生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隨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步入攻堅階段,一些深層次矛盾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高質量推進健康梅州建設,鞏固“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加快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完善梅州特色衛生健康制度體系,持續提升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為梅州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健康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健康優先。把維護人民民眾健康權益放在首位,以解決人民民眾主要健康問題、滿足健康需求為導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和可及性,大力推動城鄉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使全市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衛生健康發展成果。
  科學發展、創新驅動。全力推進衛生與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藥品供應、公共衛生、監管體制綜合改革,進一步凝聚改革合力,推動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提升民眾健康保障水平。推動醫學模式轉變,推進醫療衛生行業創新戰略,創新服務模式,改善服務績效,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風險防範,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和促進均衡,更加注重資源下沉和系統協作,進一步增強人民民眾改革獲得感。
  對標最優、分類指導。圍繞廣東“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總定位總目標,充分藉助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輻射帶動作用,立足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健康服務,全面實施精準防治策略,加強重大疾病防控救治,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健康服務品牌,不斷滿足民眾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期盼。建設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跨區域範圍內衛生健康資源共享,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邊界,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落實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中的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責任,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增強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活力,積極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增加醫療衛生資源供給、最佳化結構,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提供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堅持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維護民眾健康。
  堅持底線、防範風險。主動做好防範化解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的準備,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改革和強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和健全風險防控配套措施,有力應對和化解公共衛生領域風險,不斷築牢院感防控“底線”、醫療安全“紅線”、生物安全“防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築牢全市公共衛生安全螢幕障。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健康梅州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進一步完善、定型,優質高效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人均預期壽命保持國內先進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提高0.4歲。高血壓規範管理率提高至70%,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至27%,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青少年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發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惡性腫瘤五年生存率提高到50%。重點傳染病、嚴重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得到有效防控,適齡婦女宮頸癌、乳腺癌人群篩查率逐年提高,2025年達到50%以上。致殘和死亡風險逐步降低,65—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下降至15%,重點人群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最佳化。全面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優質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築牢“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打造不少於1個優勢明顯、綜合競爭力強的省級以上醫學重點學科。創新衛生健康服務供給模式,全市人民民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健康服務。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優質均衡。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明顯改善,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得到積極治理,消除一批重大疾病。“醫衛融合”“教衛融合”與“醫養融合”等改革舉措進一步發揮戰鬥力。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出生缺陷篩查、兒童健康管理、學校衛生、心理健康、康復、醫養融合、臨終關懷。加強康復、老年病、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安寧療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設。完善計畫生育服務管理。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套用持續深化,疾病診療向精準化、個體化發展。最佳化多元辦醫格局進一步最佳化,推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創新健康服務模式,推進智慧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健康服務業進一步拓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推進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套用服務等發展。
  到2035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領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主要健康指標保持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建成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中前列地位相適應的健康梅州。
梅州市“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主要工作指標
領域
主要指標
2020年
2025年
2025年
(廣東省)
指標
性質
健康水平
人均預期壽命(歲)
80.52
80.92
79
預期性
孕產婦死亡率(/10萬)
8.91
﹤8
﹤8
預期性
嬰兒死亡率(‰)
2.85
﹤3
﹤3
預期性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4.32
﹤4
﹤4
預期性
疾病防控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21.37
27
30
預期性
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
90
≥90
≥90
約束性
肺結核報告發病率(/10萬)
42.37
≤50
≤50
預期性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
13.58
﹤10%
﹤10%
預期性
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
94.83
95
95
預期性
健 康服 務
7歲以下兒童健康管理率(%)
95.94
≥90
≥90
約束性
孕產婦系統管理率(%)
93.23
≥90
≥90
約束性
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目標人群覆蓋率(%)
93.58
≥80
≥80
預期性
健 康服 務
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覆蓋率(%)
94.15
≥90
≥90
約束性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
0.59
4.2
5.5
預期性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城鄉社區規範健康管理服務率(%)
51.09
≥65
≥70
約束性
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定老年醫學科的比例(%)
23.8
≥60
≥60
預期性
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張)
5.3
7.43
6
預期性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2.62
2.89
3.15
預期性
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人)
2.77
3.8
3.8
預期性
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數(人)
0.88
0.98
0.98
預期性
每萬人口全科醫師數(人)
3.78
4
4
預期性
縣域內住院率(%)
75.8
90
90
預期性
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天)
7.3
8
8
約束性
健康保 障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相較2019年)(%)
31.15
28
28
約束性
職工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報銷比例(%)
85
85
80左右
預期性
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報銷比例(含大病保險)(%)
75
70左右
70左右
預期性
中醫藥發展
每千人口擁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47
0.63
0.63
預期性
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比例(%)
41.62
60
60
約束性
第三章 補短板,織密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
第一節 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
  構建以疾控機構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職能清晰、機制順暢、上下協同、防治結合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善疾病預防控制基礎條件,做強做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以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為核心,圍繞全面監測、科學評估、及時預警、有效處置、精準干預目標,實施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強化監測預警、風險研判、決策管理、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和現場調查處置能力。市級疾控中心重點提升實驗室檢驗檢測能力,縣級疾控中心重點提升疫情發現和現場處置能力。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社區健康教育、傳染病疫情報告、流行病學調查和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管理等能力建設。加強市縣精神衛生機構體系建設。持續推進疫苗冷鏈系統和各類接種單位規範化建設,提升疫苗流通和接種管理信息化水平。
  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機制改革,建立與現代化疾控體系相適應的運行保障機制。發揮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領頭雁作用,在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設立公共衛生部門,建立公共衛生職責清單制度,強化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建設符合現代疾病預防控制需求的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實驗室檢測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構建由疾控機構、醫療機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等組成的實驗室檢測系統,提升不明原因傳染病病原檢測快速發現和鑑定能力。建設多點觸發疾病防控預警系統。
第二節 推進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完善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加強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的制度化和標準化建設,實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深化多部門聯防聯控應對處置工作習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決策議事制度。進一步明確政府、部門和屬地責任,發揮地方黨委政府的治理優勢和專業部門的技術優勢。健全應急預案定期修訂機制,實行衛生應急預案動態最佳化。健全常態化演練機制,開展跨地區、多部門、多模式的衛生應急處置演練。深入開展衛生應急知識宣教,加強衛生應急管理專家體系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安全專家庫。
  提升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實施衛生應急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全市衛生應急隊伍綜合能力。加強衛生應急隊伍規範化建設,實現市、縣兩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類、緊急醫學救援類隊伍全覆蓋。建立市、縣疾控中心兩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重點提升隊伍的快速回響能力和現場處置能力。加強和完善各級隊伍的裝備配置,滿足現場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需要。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儲備規模,實行分級儲備、動態調整。加強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網路建設,提升重大突發事件心理救援能力。加強衛生應急信息化建設,推動各部門間信息互聯共享。
第三節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
  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建成以傳染病定點醫療救治醫院為骨幹,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醫院)傳染病區及發熱門診為補充的傳染病救治體系。重點加強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感染病科和ICU專科能力建設,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重點強化市一級傳染病救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物資儲備,加強重症監護病區建設。完善基層醫療機構規範化發熱門診(診室)和預檢分診點設定。健全口岸城市醫療服務網路,提升應對疫情輸入能力。強化公共設施平戰兩用改造,確保具備快速轉化救治和隔離場所的基本條件。健全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進一步提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
第四節 深化醫療和疾控機構協同合作
  全面推進醫療機構和專業衛生機構的深度合作,建立人才流動、信息共享、服務融合工作機制,推動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應明確統籌管理公共衛生工作的科室。在保持機構名稱、性質、編制、法人資格、職責任務、政府投入等不變的前提下,鼓勵縣級疾控機構融入縣域醫共體創新發展。建立社區疾病預防控制片區責任制,完善格線化的基層疾病防控網路。完善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人員輪訓機制。鼓勵臨床醫師參與預防保健工作。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為居民提供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健康管理相融合的服務。
第四章 促提升,築牢築高醫療衛生新格局
第一節 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
  支持市人民醫院、粵東醫院建設廣東省高水平醫院,推進市中醫醫院、市第二中醫醫院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提升全市 “三甲”醫院綜合能力。集中高水平醫院優勢資源,以市人民醫院、粵東醫院為支撐,組建醫聯體爭取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建設。力爭梅州市醫學科學院、梅州市中醫藥科學院在重大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控制等科研方面取得新突破,特別提高客家人群常見病預防治療科研能力。鼓勵支持高水平醫院設定國際醫療中心,探索藥物、器械、醫療服務領域合作,支持建設一批滿足前沿醫學技術發展的健康產業園區。
第二節 提升市級醫療服務能力
  落實高水平醫院對市、縣級醫院的人才和技術支持,重點支持市級龍頭醫院建設,補強短板專業、專科,打造一批專科類的市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實現市級醫院與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遠程醫療服務對接,提高疑難複雜危重疾病診療服務能力。發揮市級區域醫療中心龍頭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市域整體醫療水平提升。鼓勵社會力量建設高水平醫院,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科醫療品牌。支持發展高水平、國際化、集團化的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血液淨化、安寧療護等第三方專業機構。鼓勵發展各類醫生集團和特色診所。
第三節 強化縣級醫院縣域龍頭地位
  以專科、人才、技術、管理為核心,實施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百縣”工程。根據居民診療需求、縣域外轉診情況等,加強薄弱專科建設。發展急診、婦產科、兒科、重症醫學科、中醫科、精神科、老年醫學科、康復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學科,提升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診療能力,推動建立相關專病中心。強化高水平醫院對縣級醫院的人才和技術支持,重點支持縣級龍頭醫院建設,強化升級建設的5家中心衛生院服務能力,補強短板專業和專科。針對重點人群多元化健康需求,加強縣級中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綜合性醫院中醫、婦女保健、兒童保健專科建設。發揮三級公立醫院牽頭引領作用,拓展組團式幫扶,對口支援縣級醫院建設。
第四節 鞏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
  推行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一體化管理。推進各地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益一類財政保障,公益二類績效管理”。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質增效工程,強化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常規手術、傳染病篩查、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固築牢基層“雙網底”功能。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範化建設與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以重點人群健康管理和重點疾病管理等為主要內容,完善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提升服務質量。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主動、連續、綜合的健康責任制管理模式。統籌醫療保障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銜接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形成醫防同向激勵機制。探索聯合上級醫療機構設立慢性病門診,開展常見慢性病患者治療以及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的社區預防、健康教育和康復。至2025年,力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推薦標準比例分別達到80%、30%以上。
第五節 改善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
  進一步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健全覆蓋主要專業的全市醫療質量控制組織。完善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規範,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規範診療行為,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健全醫療技術臨床套用監管,嚴控院內感染。鼓勵公立醫院加強住院服務管理,對全院床位和護士資源實行統一管理、統籌調配。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引導三級公立醫院推廣預約診療和日間服務,提高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比例。建設市縣鎮三級城鄉區域全覆蓋、水陸空立體化全方位院前急救服務體系。建立胸痛、創傷、中毒、卒中、危重孕產婦、危重兒童和新生兒等重大急性病救治中心,提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和一體化綜合救治服務。建立健全血液供應保障機制。健全化解醫療糾紛的長效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積極運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最佳化服務流程,改善民眾就醫體驗。
第五章 抓深化,持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第一節 建立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以系統連續健康服務為導向,圍繞區域協同、城鄉融合、上下聯合、急慢銜接,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基礎、醫療聯合體為平台,建立不同級別、類別、舉辦主體醫療衛生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加快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增強區域衛生規劃的剛性約束作用,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落實功能定位,均衡發揮作用。堅持政府主導,推進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建設,根據區域醫療資源結構布局和民眾健康需求實施格線化管理。組建由三級公立醫院或者代表轄區醫療水平的醫院牽頭,其他若干家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為成員的醫聯體。社會辦醫療機構可牽頭組建或參加醫療集團。推進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整合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強化縣級醫院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加強縣級醫院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的統籌管理。鼓勵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醫療機構以及相關產業發展。建立以全科醫生為主體、全科專科有效聯動、醫防有機融合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提高履約服務質量。
第二節 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堅持和加強黨對公立醫院的全面領導,全面執行和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充分發揮公立醫院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強化體系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公立醫院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強化流程管理,實行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加強成本控制。推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競聘上崗、契約管理,落實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落實“兩個允許”,全面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立醫院主要負責人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實行主要負責人年薪制。全面開展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完善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綜合績效考核制度,實現質量提升和效率提高。支持公立醫院開展網際網路診療,規範網際網路診療運營模式,推動完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及醫保有關政策落實。
第三節 完善醫療保障體系
  加快構建以促進健康為導向的創新型醫療保障制度,健全基本醫保穩健可持續籌資運行機制,促進基本醫療保險與大病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等深度融合。完善醫保基金總額預算辦法,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完善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貫徹落實基本醫療保障省級統籌,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和救助制度,引導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積極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工作。最佳化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有序開展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推進門診異地就醫和門診特定病種直接結算。加強對醫療服務價格巨觀管理,建立健全靈敏有度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建立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在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時,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後收費。提高康復服務的費用保障力度。
第四節 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推進落實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採購使用,加強醫保配套政策協同。促進醫療機構優先使用中選品種,完成約定採購任務量。促進公立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優先配備使用和合理用藥,提升基本藥物使用占比,促進科學合理用藥。落實短缺藥品聯動會商工作制度,建立短缺藥品協同監測機制,提高監測預警的靈敏度和準確性。完善短缺藥品分級應對機制,提高信息核實和分類處置能力。指導推動醫療機構合理設定急(搶)救藥等特定藥品庫存警戒線,最佳化醫療機構短缺藥品管理和替代使用。開展短缺藥品分類儲備,加強罕見病治療藥品供應保障。建立藥品臨床綜合評價工作機制、標準規範和專家委員會,對藥品臨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可及性、適宜性等開展綜合評價。推進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創新監管方式,整合監管資源,更好地滿足居民用藥用械需求,保障用藥用械安全。
第五節 強化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
  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構建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監管格局,健全能力共建、信息共享、相互銜接、協同配合的綜合監管協調機制,完善落實綜合監管績效評價、督察追責相關制度。強化醫療衛生服務要素準入、質量和安全、醫療衛生機構運行、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監管。加強監督執法體系規範化建設,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建立健全信用監管、依法聯合懲戒機制,推進綜合監管結果協同運用。依託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的省級綜合監管平台,實現醫療衛生行業智慧化監管。
第六章 保全全,強化重點疾病預防控制
第一節 強化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
  完善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監測網路,織密監測哨點布局。做好新冠病毒肺炎、鼠疫、禽流感、登革熱、流感、諾如等突發急性傳染病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徵、伊波拉出血熱等新發傳染病監測。強化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發熱診室等重點單位,市場外環境等重點場所,動物疫病等多維度多渠道監測。建立完善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增強風險評估能力,分區域分等級評估突發急性傳染病風險,實施分級分類防控。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和“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早”“四集中”的原則,全力減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充分發揮公共衛生與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作用,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完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模式,推動專業防控和社會力量參與有機結合。強化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實,築牢“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線,確保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有序處置。
第二節 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
  推動多部門形成合力,強化愛滋病全流程防治,有針對性開展宣傳教育、檢測諮詢、診斷治療、隨訪服務和綜合干預。建立完善全省愛滋病性病防治監測網路,加強重點人群和高危人群的檢測隨訪和綜合干預,推廣檢測諮詢、診斷治療“一站式”服務。健全性病綜合防治體系,提升性病綜合防治能力和水平。推動將愛滋病、梅毒檢測諮詢納入婚前自願醫學檢查內容。持續推進消除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實施消除C肝公共衛生危害行動。完善結核病“三位一體”綜合防治服務模式,提高“防、診、治、管、教”相結合的綜合服務能力和質量,加強重點人群、重點地區、重點時段結核病防控。強化肺結核主動篩查和耐藥肺結核規範化治療管理,推進肺結核患者全流程隨診管理和患者關懷,不斷提升學校結核病疫情監測和處置能力。開展麻風病症狀監測和流動人口麻風病例篩查,規範麻風病診療及隨訪管理。到2025年,愛滋病全人群感染率、5歲以下兒童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別控制在0.16%、0.9%以下,肺結核發病率降至50/10萬以下,一二期梅毒報告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第三節 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
  完善死因監測、腫瘤隨訪登記、心腦血管疾病監測、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監測系統,與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探索開展骨質疏鬆、阿爾茲海默症等老年常見慢性病監測工作。開展以“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和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核心的生活方式干預活動。發揮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的示範引領作用,控制危險因素,營造健康支持性環境。加強對目標人群的血壓、血糖、血脂、肺功能等檢查監測,強化重點癌症的篩查和早期發現,加強慢性病患病風險評估和隨訪管理服務,提高早診率及規範化治療水平。探索完善醫保政策,加強二級以上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用藥銜接,促進分級診療、社區首診,推動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心下沉。到2025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到43%以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縣(區)覆蓋率達95%,支持梅江區、梅縣區創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第四節 健全精神衛生和心理服務體系
  整合精神衛生服務資源,完善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精神衛生服務網路。強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和救治救助水平,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報告登記、服務管理和救治救助,提高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和在管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療率。加大精神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積極開展心理健康促進活動,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實施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強工程,新改擴建市、縣兩級精神衛生機構。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各部門各行業心理健康服務網路。到2025年,報告患病率5‰,規範管理率95%。
第五節 強化免疫規劃工作
  嚴格落實疫苗管理法,依法依規進行疫苗使用管理和預防接種服務;持續推進預防接種單位規範化建設;加大預防接種信息化建設投入,落實疫苗全程電子追溯,加強冷鏈系統建設和管理。落實國家擴大免疫規劃,做好查漏補種和補充免疫,重點關注流動兒童和偏遠地區兒童,確保以鄉鎮為單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維持在90%以上。積極開展循證研究,持續最佳化我省疫苗免疫策略,積極推動成人疫苗接種。加強疫苗可預防疾病監測和人群免疫水平監測。做好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持續開展和完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保險補償工作。
第六節 鞏固重點寄生蟲病、地方病防治成果
  堅持“及時發現,精準阻傳”策略,重點強化瘧疾境外輸入病例和復燃病例的監測檢測,嚴格落實“1-3-7”瘧疾處置工作規範要求,提高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能力,堅決防止瘧疾輸入再傳播。到2025年,市級和瘧疾再傳播風險縣(市、區)全部具備瘧原蟲核酸檢測能力。推進試點項目,持續降低肝吸蟲、兒童蟯蟲等重點寄生蟲病感染率。持續做好重點縣(市、區)土源性線蟲病的傳播控制與傳播阻斷工作。重點寄生蟲病監測覆蓋所有縣(市、區)。堅持“預防為主,防管並重”的防治策略,推動落實《地方病防治規範》各項任務,實現碘缺乏病和飲水型氟中毒的監測評價全覆蓋,推進全民科學補碘健康促進行動,做好地方病現症病人的治療和健康管理,開展以行政村為單位的居民生活飲用水碘含量調查,鞏固地方病防治成效。
第七章 全方位,科學干預居民主要健康問題
第一節 推進健康梅州行動
  實施健康梅州專項行動,強化政府、社會、個人責任,形成共建共享社會氛圍。推進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健康環境、控煙等健康促進行動,加強健康影響因素干預。對孕產婦、嬰幼兒、學生、職業人群和老年人等開展針對性的健康促進行動和預防保健服務,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加強傳染病、地方病防控、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症開展早診早治工作。推進塑造健康灣區、中醫藥健康服務和智慧健康行動,提升健康梅州服務內涵。建立健全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面向家庭和個人普及維護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居民主要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節 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
  建立完善市、縣兩級健康教育體系,形成以健康教育專業機構為核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健康教育職能部門為基礎,學校、機關、社區、企事業單位健康教育職能部門為延伸、社會團體為輔助的工作體系。完善健康知識普及配套政策,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加強科普人員隊伍建設。針對重點人群、重點健康問題編制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由專業機構向社會發布。構建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的機制,加強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指導和監管,推動“網際網路+精準健康科普”。加強健康教育人員能力建設,完善人才培養、進修與晉升機制。建設若干健康教育服務基地,為居民提供健康展覽展示、健康體驗、行為培養等綜合性健康教育服務,為各類健康教育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技術交流平台。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項目、居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等為重要抓手,提供覆蓋城鄉所有居民的健康教育服務,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均等化。探索建立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促進與教育的激勵約束機制。將健康科普工作納入醫療衛生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其他相關人員日常業務考核、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的考核內容。科普文章可作為職稱晉升的依據。健全健康素養監測系統,動態監測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各地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評價能力。到2025年,全市健康促進縣(市、區)比例達40%。
第三節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豐富愛國衛生工作內涵,創新方式方法,推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以農貿市場、密閉場所、學校等場所和薄弱環節為重點,推進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快愛國衛生與基層治理工作融合,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動員與自下而上主動參與結合、平戰結合的民眾動員機制。健全病媒生物監測網路,開展病媒生物防制。推進衛生城鎮創建,開展健康村鎮試點建設,加強公共衛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推行公共場所控禁菸,從源頭上控制健康危險因素。加快健康細胞建設,培育一批健康細胞建設特色樣板。
第四節 強化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
  完善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工作體系,發揮省級合作實驗室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我市各級監測機構整體能力的協調發展。完善市縣鎮三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路,進一步向鄉鎮農村地區延伸。強化監測機構實驗室檢測能力,拓展監測項目。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推動市級分子分型檢測實驗室加入國家溯源網路。推動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方面的人才、信息、技術領域交流合作。開展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監測地方特色食品及主要消費食品品種的食物成分,針對孕產婦、新生兒、學生、老年人、貧困地區人群等重點人群開展營養干預行動。到2025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路實現街道鄉鎮全覆蓋,促進市級監測機構全項目監測能力建設,病例監測報告醫院覆蓋到所有開展食源性疾病診療的醫療機構。
第五節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統籌建設全民健身設施,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力度,補齊公共體育場館短板。加強健身步道、騎行道、登山步道、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社會足球場地、田徑場、戶外運動營地及公共服務設施等場地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加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免費低收費開放力度,努力構建全市15分鐘健身圈。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健全完善運動健身休閒網路,鼓勵舉辦各類全民健身運動會、體育比賽活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和體育技能普及提高工程。重點發展和建設足球、田徑、羽毛球、桌球等傳統優勢項目,承接組織客家杯“一帶一路”國際足球聯賽等國際品牌賽事活動,著力打造具有“足球之鄉”特色的青少年體育工程。
第六節 加強傷害預防和干預
  實施兒童和老年人傷害預防和綜合干預行動計畫,加強兒童玩具和日常用品安全標準落實情況監管,減少18歲以下兒童和老人年意外傷害的發生。開展學生意外傷害事故預防和處置、社會實踐、防溺水等方面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完善重點場所和設施防護建設,預防和減少意外傷害。完善傷害綜合監測評估體系,健全不同人群、年齡階段重點傷害干預技術指南和標準。
第七節 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推進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三者融合工作,向居民及其家庭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建立主動、連續、綜合的健康責任制管理模式。有效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完善績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按照確定的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確保相關經費足額撥付到位,配齊相關服務人員,保障服務機構的有效運轉。
第八章 提能力,加強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第一節 強化生育政策配套銜接
  構建生育友好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充分尊重民眾合法生育權益,完善托育、教育、社會保障、住房、基本醫療保險等政策落實保障,減輕生養子女家庭負擔。落實計畫生育獎勵假制度和配偶陪產假制度,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試行育兒假等制度。鼓勵用人單位為孕期和哺乳期婦女提供靈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條件。支持婦女生育後重返工作崗位。加強科學預測,合理規劃配置兒童照料、學前和中國小教育、社會保障等資源,滿足新增公共服務需求。在大型公共場所、公共運輸工具、旅遊景區景點等設定母嬰室或嬰兒護理台,保障母嬰權益。完善計畫生育家庭獎勵和扶助政策,構建計畫生育家庭社會關懷長效機制。
第二節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加強對家庭嬰幼兒照護的支持和指導。推動社區和農村地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發展。發揮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嬰幼兒照護服務功能。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優先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鼓勵用人單位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普惠性托育機構建設。鼓勵幼稚園開設托幼班。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機構制度規範。規範推進嬰幼兒照護機構登記備案制度化、信息化。規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安全管理制度。協調各相關部門建立嬰幼兒照護服務日常監督管理機制。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不少於4.2個。
第三節 促進婦女兒童健康
  實施婦幼健康保護工程,健全母嬰安全保障體系,完善市縣兩級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體系和發熱門診規範化建設,提高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婦幼重大傳染病防控和婦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支持梅州市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中心(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創建三級甲等婦幼保健機構和籌建高水平的梅州市兒童醫院。加強婦幼保健特色專科建設,促進婦幼中醫藥融合發展。規範孕產婦健康管理,擴大婦女“兩癌”篩查項目覆蓋面,推動消除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健全覆蓋城鄉居民、涵蓋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體系,開展婚前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出生缺陷防控項目。加強0—6歲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眼保健和視力檢查、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與指導等健康管理。強化母嬰保健技術、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監督管理。以學生近視、肥胖、脊柱彎曲異常為重點,做好學生重點常見病的綜合防控工作。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推廣有效近視防控干預措施和方法。
第四節 加強職業健康保護
  建立完善用人單位負責、行政機關監管、行業自律、職工參與和社會監督的職業病防治機制。大力推動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健全完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強化職業病防治技術供給和質量控制。建設職業病監測預警體系,提升全市職業病監測預警能力。市級確定1家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轄區內職業病診斷、治療、康復工作,進一步提升職業病診斷治療能力。推進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加強職業健康宣傳教育,依託各級職業病防治機構和大型企業推動建設一批職業健康體驗館。指導推動用人單位開展健康企業建設,普及職業健康法規知識,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勞動者職業健康的良好氛圍。
第五節 促進老年健康
  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險因素干預、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診療、失能預防三級預防體系,強化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項目。加強老年健康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實施老年健康服務保障工程,加大區域老年醫學中心、老年病醫院建設力度,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和老年康復科,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康復、護理床位占比。到2025年,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中醫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60%、75%以上。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工作,推進醫療機構全面落實老年人醫療服務優待政策。開展安寧療護試點,促進發展多層次安寧療護服務。
第六節 促進殘疾人健康
  健全綜合醫院、康復醫院和殘疾人康復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目錄,繼續實施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開展殘疾兒童早期康復等重點服務項目。推動擴大基本養老保險支付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清單。開展殘疾人社區康復,支持殘疾人主動康復、互助康復。加強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服務,支持醫療、康復機構開展輔助器具適配服務。健全殘疾預防工作體系,編制和實施《梅州市殘疾預防行動計畫(2021—2025年)》。支持基層衛生醫療機構開展社區康復服務和居家康復服務。將符合條件的康復治療師和康復護理人員納入當地衛生部門醫護人員職務(職稱)評聘和職業技能評定規劃。
第九章 走前列,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第一節 推進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示範)單位建設
  全面落實中醫藥發展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完成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市級先進(示範)單位創建任務。興寧市、大埔縣實現創建“先進縣”(“示範縣”)目標;五華縣、平遠縣完成“先進縣”(“示範縣”)複審任務。
第二節 構建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
  推進省級高水平中醫醫院和特色中醫醫院建設。發揮市中醫醫院、市第二中醫醫院兩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的龍頭帶動作用,創建中醫類別省級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補齊醫院建設短板,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加快創建國家級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室建設。強化中醫藥服務信息化支撐。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推進實施區域化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和中醫優勢病種強優提質工程。發揮中醫藥在疫病防治中的獨特優勢,建設市級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應急救治基地。支持三級以上中醫醫院和市級中醫醫院設立重症醫學科,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立感染性疾病科。
第三節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支持中醫藥創新中心和名醫傳承中心建設,推動中醫藥院內製劑產業化生產。弘揚傳播客家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藥文化基地,推進“中醫藥+長壽”博物館建設,打造中醫藥文化與科普精品。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提升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推進中醫藥與養生、藥膳、旅遊、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謀劃推進健康中醫藥、健康醫療、健康養生產業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市中醫藥科學院、嘉應醫學院南藥種植與資源開發研究中心,開展梅州客家傳統中醫藥古籍、名方驗方、特色診療技術的篩選、整理和研究,全面落實中醫藥發展規劃,助推大健康產業發展。
第四節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支持開展緊密型縣域中醫醫共體建設,加強醫療聯合體中醫藥工作。完成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複審評估,鼓勵縣級創建三級中醫醫院。推進50箇中醫重點(特色)專科和5個區域(專科)醫療中心建設,實現三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全覆蓋,二甲以上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比例不低於80%。開展“十三五”中醫重點專科(專病)項目評估驗收及“十四五”項目申報遴選工作,建設客家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中醫醫院和中醫優勢專科。持續實施基層中醫館服務能力再提升工程,完成中醫館“星級”複審評估。實現有條件的鎮建設中醫專科(專病),30%以上的村衛生室建立“中醫閣”。實施“嘉應岐黃人才培養工程”。加強27名重點學科帶頭人和62名中青年臨床骨幹後備人才培養。大力推進17個部(省)級、32個市級名中醫師承項目和“嶺南陳氏針法”傳承項目,加大中醫藥基礎知識和技能、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力度等。
第十章 創新優,聚力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
第一節 大力發展社會辦醫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特別是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和中醫、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專科領域,推動社會辦醫向高水平、多元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加強對社會辦醫的醫療質量監管,並將其納入統一質控體系。支持和規範社會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開展多種類型的醫療業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合作。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可以自願加入公立醫院牽頭組建的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綜合力量或專科服務能力較強的社會辦醫療機構也可牽頭組建。支持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院按照平等自願原則組建專科聯盟,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參加遠程醫療協作網。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參加國家醫學高峰和省級醫療高地建設。發揮社會辦醫在應對重大疫情中的作用,依法統籌納入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體系。
第二節 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
  以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為目標,基本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康護養相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增加醫養結合服務供給,合理規劃、建設和改造醫養結合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強化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銜接,促進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深度融合,推動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健康養老服務,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推進居家健康養老服務,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醫養結合信息化支撐,增加智慧健康養老產品供給。發揮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作用。開展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加強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管,規範醫養結合機構內部醫療衛生服務,加強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開展醫養結合示範縣(市、區)和示範機構創建活動。
第三節 大力推進健康服務跨界融合
  促進創新發展健康信息產業、新興醫藥產業,加強與旅遊、文化、體育等產業協同發展,依託信息技術等發展覆蓋全生命周期、高質量的健康管理和服務。推動智慧健康服務發展,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病理分析、醫療輔助診斷等領域的套用;進一步嚴格規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強中醫藥服務機構建設,推進中醫藥與養生、旅遊、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建設一批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基地。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全面提升中醫藥在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方面的診療能力。推動商業健康保險在健康服務產業中的資源整合,鼓勵保險行業與醫療行業優勢互補。科學規劃和全力推動梅州市綠色產業體系大健康產業協調發展。
第十一章 優發展,構建維護人民健康保障體系
第一節 加強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推動醫教協同。探索與國內外名校名院合作辦醫,建立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衛生健康人才。貫徹落實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實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公共衛生、全科、兒科、重症、產科、精神科、康復、護理、心理健康、托幼、老齡健康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構建全生命全周期衛生健康人才支撐體系。強化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驗檢測、衛生監督執法人才培養,建設區域流行病學調查人才培養基地。加大全科醫生培訓和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力度,強化(助理)全科等重點專業基地建設,大力挖掘培養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人才,加大高層次、複合型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人才培養力度。推進縣域內人員“統招統管統用”,實施基層人才專項招聘,提高基層人才待遇。設定基層緊缺專業特設崗位,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健全執業醫師服務基層制度。統籌各類衛生健康人才幫扶基層項目,發揮高水平醫院輻射帶動作用。深化職稱評價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評價標準體系。
第二節 加快衛生健康科技創新
  加強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醫藥器械研發體系與能力建設,發展組學技術、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新型疫苗、生物治療等醫學前沿技術,加強慢病防控、精準醫學等關鍵技術突破。加快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和生物安全能力建設,突出醫療衛生機構創新資源聚集平台的作用,重點開展臨床診療標準規範、重大產品技術研發及重大疾病防治策略等研究。加強重大技術創新和適宜技術的轉化推廣,強化科研攻關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重要支撐作用,強化衛生健康倫理建設,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
第三節 促進數字衛生健康發展
  以國家“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省建設為統領,大力發展數字健康。建設新基建支撐工程,建強健康醫療新型基礎設施,增強數字健康發展能力。加快推進市級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台項目建設,推進新興信息技術與醫療衛生的融合創新套用,提升信息化在醫療、疾病監測、防控救治、綜合監管、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支撐能力。在二級以上醫院普遍開展以數據為核心的智慧醫院建設,發展智慧服務、智慧臨床、智慧管理。全領域全流程改造公共衛生服務,加強智慧型化早期預警能力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創新協同機制,推進醫療、預防與健康管理流程互動、業務協同、信息共享,塑造一體化、數位化健康醫療服務模式。推動聯動式監管、智慧型化評估、立體化考核,提高衛生健康行業治理水平。規範和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保障體系建設,健全跨部門健康醫療相關數據共享調度機制,深化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臨床科研、教育培訓、產品研發、行業治理等方面套用。
第四節 推進衛生健康領域對口幫扶
  以廣州—梅州對口幫扶為重點,積極擴展與省內、國內醫療高地開展衛生健康領域合作交流。推動廣州—梅州兩地醫療衛生機構廣泛開展結對幫扶和技術交流活動,廣泛開展臨床教學、會診、學術講座、送醫送藥下鄉、科研協作等交流活動。推進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接管運營廣梅開發區醫院。爭取對口幫扶資金,助力梅州市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建設。助推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實現區域間醫療衛生信息交換共享。支持梅州市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工作,加強技術指導和爭取資金幫扶。
第五節 加強衛生健康法治建設
  不斷健全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和衛生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體系。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加強依法治理體系和依法治理能力建設,完善衛生標準體系,發揮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的專業優勢,嚴格開展規範性檔案的合法性審查和公平競爭審查,紮實做好重大決策風險評估,認真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深入開展“證照分離”“減證便民”行動,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依法推進政務公開,為企業和民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做好“八五”普法工作,依法加強公民健康教育,提升社會公眾的健康意識和法治意識。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政府職能,深化衛生改革
  切實把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在用人制度、分配製度、業務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積極探索改革經驗,不斷完善,逐步推廣。高度重視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宣傳工作,加強部門協調,動員全社會支持和參與衛生工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順利實施營造良好寬鬆的環境。
第二節 加大政府投入,拓寬籌資渠道
  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最佳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規範政府投資管理。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加大對衛生與健康的投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加快發展。
第三節 強化部門協調,形成推進合力
  政府各部門積極配合衛生健康部門落實規劃實施的相關保障。財政部門加強經費保障和監督,不斷完善各項保障政策。人力資源部門指導衛生健康部門做好人才引進和招聘工作。發改、住建等部門積極支持衛生健康部門做好重點項目建設。民政部門與衛生健康部門共同推進醫養結合工作。醫保部門與衛生健康部門加強制度、政策銜接,建立溝通協商機制,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和醫療保障水平。其他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協助衛生健康部門實施規劃。
第四節 完善監管體制,強化衛生管理
  切實加強對衛生健康系統安全生產及綜合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對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的監管,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測網路。建立信息公開、社會多方參與的監管制度。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和個人對政府部門、醫藥衛生機構和相關體系的運行績效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
第五節 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有序推進
  突出全局性的衛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工作。切實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加強各醫療衛生機構的軟、硬體建設,嚴格人員準入機制。加強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切實加強疾病控制、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配套設施建設,改善業務工作條件,擴大服務項目,充分發揮管理指導作用。
第六節 提高人才素質,保障梯隊建設
  實施素質工程,營造有利於業務創新的外界環境。圍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完善衛生健康菁英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辦法,加大穩定、吸引、培養、使用人才的工作力度,改善人才成長環境,加強人事制度改革和構建人才激勵機制,促進各類衛生健康人才的發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衛生健康人才隊伍。
第七節 最佳化法制環境,營造良好氛圍
  建立和完善衛生健康制度體系,推動依法行政、依法行醫,加快依法辦事進程,構建有利於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法制環境。必須加強對重大衛生健康政策、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突發事件的宣傳,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樹立衛生健康行業良好形象,營造衛生工作的良好氛圍。
第八節 注重行風建設,創建和諧服務
  深入開展醫德醫風和衛生健康文化建設,促進醫務工作者依法從醫、廉潔從醫,規範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公開等制度,維護良好的服務秩序。積極轉變工作理念,努力創新工作形式,切實增強為人民民眾健康服務的宗旨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努力塑造衛生健康行業新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