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已經梅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3年7月26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7月26日
- 發布單位: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精神,加快推進“十四五”期間我市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旅遊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搶抓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等重大機遇,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最佳化旅遊發展布局,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努力將旅遊業打造成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奮力建設文旅一線城市,為梅州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全域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作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健全,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旅遊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大眾旅遊消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文化和旅遊實現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融合發展,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高等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培育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旅遊休閒街區、鄉村旅遊示範項目,積極對接融入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展望至2035年,高質量的旅遊供給體系、服務體系、治理體系基本形成,旅遊業綜合服務功能全面發揮。“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品牌支撐體系更加完善,建成具有世界知名度、在全球客家人中具有感召力的“世界客家文化名城”和“世界旅遊目的地名城”。
二、主要任務
(一)助推粵北生態休閒旅遊高地建設。
⒈建設生態康養旅遊後花園。發揮好世界長壽之都、廣東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優勢,深度開發山水休閒、溫泉養生、農業觀光、中醫藥康養等旅遊產品,建設大灣區優質生活休閒旅遊勝地。重點推進蕉嶺壽鄉文旅基礎設施、東山文旅康養小鎮、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客天下康祺幸福島等一批康養旅遊項目。提檔升級雁南飛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水平,並與西岩山、韓山等進行整合,推進生態茶園建設,謀劃打造為我市茶旅融合示範點。鼓勵客天下景區、瑞山景區等打造為廣東省綠色發展示範項目。以蕉嶺為優選區域,鼓勵發展長壽食品加工設備、醫療保健器械製造,開發休閒養生度假產品。以南台山、神光山等國家級森林公園為重點,探索森林探險、森林康養等生態旅遊新業態,打造“六養”特色養生品牌。到2025年,計畫打造10個廣東省森林旅遊新興品牌地、3至5家“南粵森林人家”,培育5至8家省級森林康養基地。推動融入廣東南嶺國家公園區域文化與旅遊項目。深挖豐順溫泉、五華熱礦泥、平遠南藥等資源優勢,做大養生度假品牌,培育建設一批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林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⒉打造“客家文化旅遊長廊”。以客家文化為底蘊、以全域原中央蘇區為依託,推動紅色旅遊、生態旅遊、研學旅遊等創新融合發展,打造“客家文化旅遊長廊”。推動梅江區“一城兩坊”(嘉應古城、望杏坊、攀桂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利用、茶陽鎮歷史文化名鎮改造項目、大埔縣三河壩文旅綜合開發、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埔段)、南粵古驛道等一批文旅重點建設項目建設。推進鬆口古鎮風貌修繕、文旅項目開發,激活鬆口古鎮“海絲”節點文旅資源。[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⒊推進引領性、示範性旅遊品牌建設。以引領性、示範性品牌帶動,增強集聚發展和示範效應,輻射帶動周邊加快發展。實施高等級景區、旅遊度假區培育計畫,推動觀光旅遊向旅居度假轉變。力爭到2025年,創建1至2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每個縣(市、區)新增1家以上4A級旅遊景區或省級旅遊度假區、3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數量達到60家以上。推動客天下旅遊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重點推動南台臥佛山景區、五指石景區、五華橫陂足球特色小鎮、和山休閒農業旅遊產業園、球王故里文化旅遊區、水口鎮前鋒紅色文化旅遊基地等景區建設步伐。圍繞“粵東旅遊第一名鎮”建設目標,持續推動山地精品度假品質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打造雁洋生態度假集群。全力支持葉劍英紀念園升級改造,打響“葉帥故里”品牌。做強豐順“中國溫泉之城”品牌,推進“粵東第一瀑布”龍歸寨瀑布旅遊景區、“粵東第一峰”銅鼓峰生態旅遊區等提質升級。擴大當代數學家丘成桐院士及“卡拉比—丘”數學世界旅遊區影響力,發展數學產業新業態。[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打造高品質旅遊產品供給體系。
⒈打造特色鮮明、體驗性強的遊樂產品。培育1至2個文旅主題鮮明、文化創意體驗豐富、旅遊消費業態活躍的省級旅遊休閒街區。推進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客天下景區、豐順大寶山景區、江南新城“客都潮營”夜間經濟項目等創建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打造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文化街區。積極培育旅遊演藝市場,開發集客家風情演藝、民間藝術創作、民俗節慶等為一體的新型文化旅遊產品;推動高等級旅遊景區、度假區培育精品演藝項目;開展“周五有戲”“相約周六”演出活動,以中國客家博物館景區為試點開展“戲曲進景區”演出展示活動。發展內河水上旅遊,推動寧江河、白宮河、石窟河(長潭段)、五華河、琴江河等萬里碧道和九龍湖風景區建設,重點推進梅江西陽、丙村、鬆口古鎮、青溪旅遊特色航道等建設,打造內河觀光濱水廊道,完善水上旅遊配套設施。推進自駕車旅居車旅遊,引導A級旅遊景區建設生態停車場、房車營地、充電樁建設,推出一批自駕游精品線路。探索引進“航空科普+旅遊”體驗項目,策劃航空研學活動,打造航空科普教育基地”。推動發展研學旅遊,依託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支持博物館、美術館、非遺展示館等加大研學產品開發,建設研學旅行目的地;鼓勵申報省、市“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營地)”;完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提升熊銳故居及金山頂等辦學紀念地的展陳布展,推動與教育部門合作,搭建研學旅行公共服務平台,保障我市研學實踐教育工作有序健康發展。[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梅州機場公司、梅州航道事務中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⒉用活用好紅色資源推動蘇區發展。推動創建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樹立“紅色+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梅縣區、大埔縣、豐順縣、蕉嶺縣、五華縣等地創建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點,大力推進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生態旅遊、體育旅遊、民俗旅遊等業態和餐飲、住宿、文創、演藝等關聯產業融合發展,拓展紅色旅遊產業鏈。提升葉劍英紀念園、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梅江區熊銳生平事跡展陳館、豐順縣李堅真紀念館、平遠縣紅四軍紀念館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平,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創新紅色旅遊表現形式,增強知識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指導葉劍英紀念園完善展陳布展,進一步提質升級。支持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突出“紅色遺址公園”理念,以青溪中央紅色交通站為中心,對中央紅色交通線沿線節點連片打包建設,完善棣萼樓、鄒日祥舊居修繕布展等,配套“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等研學體驗項目。提升改造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加快大型停車場、愛國主義教育拓展中心、紅色文化廣場和烈士英名牆建設。打造並加大宣傳“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梅州線路、大埔縣中央紅色交通線研學游等精品線路。推動條件成熟的紅色旅遊景區創3A級以上旅遊景區,進一步完善紅色教育培訓人才隊伍培養體系,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打造全國一流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以助推革命老區蘇區的鄉村振興和經濟轉型升級。打響“紅色航空旅遊示範機場”品牌,推出紅色航班(線)教培產品方案,打通各地來梅開展紅色旅遊的宣傳和市場渠道。[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委黨校、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梅州機場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⒊做大做強“客美鄉村”旅遊品牌。提升現有的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廣東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點),以立足鄉村振興發展,主動融入“粵美鄉村”品牌建設,推動美麗鄉村連線連片集中建設。爭創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培育一批鄉村旅遊集聚區。大力實施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培育閣公嶺村、光夏村、龍潭村、濁水村等一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僑鄉村、仁居村、侯南村、鴨池村等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推進西河鎮車龍村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發揮林風眠的名人效應,依託閣公嶺村、新聯村、直坑村等西陽藝術村落,打造繪畫寫生、攝影採風等基地。推出大埔縣紅色歷史文化鄉村游、新陂葉塘“兩鎮五村”鄉村美學游線等一系列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支持培育大埔縣坪山梯田景區等以客家農旅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串珠成鏈打造梅城、丙村、雁洋、鬆口旅遊區,培育鄉村文化旅遊集聚區。深入挖掘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民宿文化內涵,將農耕文化、傳統工藝、民俗禮儀、風土人情等融入民宿建設,培育一批高等級鄉村民宿。結合《梅州市關於加快推動民宿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力爭到2025年,各縣(市、區)培育5個以上具有產業依託的民宿聚集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⒋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高質量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支持利用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遺館、歷史建築等發展文化遺產游。規劃建設林風眠美術館、藝術公園。新增一批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等展館。推進五華獅雄山遺址申報建設省考古遺址公園。盤活梅江區“一城兩坊”資源,以保持“民國風”歷史建築為主基調,發展特色民宿、客家美食、非遺展館、專題展陳、文創基地、時尚餐飲等業態,讓歷史文化瑰寶重煥光彩。建成集開放式商業街區、露營文化部落、燈光集市等於一體的夜經濟創意市集,打造梅州江南新城文化匯聚點、全新互動體驗文旅新地標。推動埔寨火龍、客家山歌、提線木偶等非遺產品進景區,形成非遺動態保護、活態傳承和產業轉化的新模式。積極申報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推出10條以上非遺精品旅遊線路。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基地、非遺工坊、非遺工作站建設,打造文化內涵豐富、生態環境優美、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非遺樂園。打造一批具有嶺南氣派、客家風格、梅州特色的大型劇目,抓好客家山歌音樂劇《摸索者》(曾用名《林風眠》)、客家山歌劇《血蝴蝶》、廣東漢劇《天風海雨梅花渡》等舞台藝術作品的打磨提升、宣傳巡演和推廣傳播。推動“梅江客家風情節”“豐順縣埔寨火龍”“興寧市徑南鎮星耀村元宵火把節”等民俗文化活動與旅遊深入結合,塑造梅州節慶品牌。到2025年,重點培育1至2個鄉村文化和旅遊融合示範項目,爭創3個省級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促進創意、設計、音樂、美術、動漫、科技等融入旅遊發展。[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⒌推動旅遊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體育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打造我市康體旅遊品牌。持續推進五華橫陂足球特色小鎮、球王故里文化旅遊區的建設運營,加強職業足球賽事資源和旅遊景區的組合行銷。充分發揮中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的影響力,進一步做好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梅州·平遠站精品賽事和五華縣球王故里足球生態精品線路的宣傳推介。到2025年,爭創國家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大力挖掘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工業遺址、產業園區等工業資源,加快推進梅州市南藥梅片特色產業旅遊區、豐順國際聲谷特色小鎮等特色工業項目建設,完善餐飲、住宿、購物等旅遊配套功能。到2025年,培育發展3條廣東省工業旅遊線路。支持梅州伊利冷凍食品有限公司、梅州珠江啤酒有限公司、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梅州)有限公司等有條件的企業串珠成鏈,創建國家3A級以上旅遊景區。打造一批融觀光度假業態於一體的水利風景區,培育建設五華景田礦泉水廠、九龍湖、洞天湖等旅遊景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水務局、市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⒍強化旅遊購物產業化、品牌化建設。啟動梅州手信品牌培育計畫,推出涵蓋名優農副產品、非遺文創商品等的梅州“必購手信”,有效延長產業鏈條,加快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開展旅遊商品進景區、酒店、商城、機場等“十進活動”。組織文旅經營主體參加梅州市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等,打造評選“梅州十大旅遊手信”品牌活動,參與旅遊商品交易活動,推廣梅州手信品牌。大力推廣梅州柚、“客家炒綠”、興寧鴿等綠色生態產品,構造“一村一味一鄉愁”非遺美食品牌,支持推進梅州手信品牌建設,發展有地方辨識度的預製菜,打造美食之旅。[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⒎持續提升全域旅遊發展水平。最佳化旅遊發展空間格局,加快建設環繞全市各縣(市、區)的生態旅遊圈、環繞陰那山的文化度假圈,以梅縣區為核心的文化慢城旅遊區,以平遠縣為核心的健康山水養生區,以豐順縣為核心的風情溫泉度假區,以興寧市為核心的文體康養休閒區。促進旅遊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實現旅遊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推動科技賦能旅遊業創新發展。
⒈推進智慧旅遊建設。支持梅州市全域旅遊服務中心向智慧型化、數位化疊代升級。支持全市線上線下促文旅消費活動,開展“帶您游梅州”等直播活動。整合“勝游梅州500景”APP和“一部手機游梅州”“智游梅州”微信小程式,以及“梅州文廣旅遊”微信公眾號的功能服務,提升智慧旅遊發展與公共旅遊服務集成技術。支持客天下、葉劍英紀念園等省級旅遊度假區、4A級以上旅遊景區打造智慧旅遊示範樣板。鼓勵全市A級旅遊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上線預約系統,落實“限量、錯峰、預約”要求。支持“掃碼聽講解小程式”等景區線上智慧型講解平台多渠道開展宣傳推廣,升級服務方式和內容,推進旅遊行業智慧化數位化。[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⒉建設旅遊領域科技化數據化平台。最佳化梅州全域旅遊大數據平台,全面完善全域客流分析旅遊發展監測、產業運行監測、文旅數據中心等六大模組。引導旅遊景區積極打造數字展覽館、VR雲遊覽等豐富特色文化內涵、提升旅遊體驗。推進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資料庫,支持歷史文化遺產復原、開發等專項技術套用示範,支持多渠道發布、多終端呈現等文化傳播技術示範套用。支持挖掘梅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系列數字文創產品及具有梅州特色的線上、線下交易平台。發揮數字客都等直播團隊優勢,與粵港澳大灣區電商企業以及本地電商企業共建直播直銷交易平台。建設“粵商通”梅州專區,提供“一站式”涉旅企移動端政務服務,匯聚地方特色事項,全方位覆蓋活躍市場主體。[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構建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體系。
⒈構建輻射周邊、立體快捷的旅遊交通體系。重點推動大豐高速,打通與各縣(市、區)和潮汕平原的高速公路環線,大力推進瑞梅鐵路、梅龍高鐵建設,加快融入“雙區”“雙城”“兩個合作區”2小時經濟圈。加快實現3A級以上旅遊景區建設三級以上等級公路連線。優選韓江、陰那山等代表性強的地理景觀,打造梅州旅遊公路特色品牌,建設一批旅遊風景道,提升“快進+慢游”的服務體驗。推進梅南九龍嶂革命根據地、松源同懷別墅等紅色旅遊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項目建設。鼓勵在國省幹線公路和通景區公路沿線增設觀光自駕車房車營地等設施。推進航線航班拓展計畫,爭取增開航線、熱門旅遊城市航點,推動航空口岸臨時開放,逐步開通國際(地區)航線,為海外僑胞故鄉行搭好空中橋樑。爭取在適當條件下,恢復梅台旅遊包機航班並實現常態化直航。鼓勵汽車客運站與旅遊集散中心合作,開通旅遊直通車、旅遊公交等,打通景區“最後一公里”。[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國資委、市鐵建辦、梅州機場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⒉構建快速、便捷的區域旅遊服務體系。完善提升旅遊集散服務體系,推動構建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集散點組成的三級旅遊集散中心體系。推動市全域旅遊服務中心升級開放式展廳、數據信息中心、汽車房車營地等配套設施,推進各縣(市、區)旅遊集散中心提升服務質量,整合散客旅遊資源和規範散客旅遊市場,促進培育自助游消費市場。完善縣級遊客服務中心建設體系。完善提升旅遊交通標識體系,推進升級通往各景區及各類旅遊服務設施的旅遊交通引導標識建設,納入城區路網交通標識體系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事務中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⒊推進旅遊廁所轉型升級。推進智慧公廁建設,由“建”向“管”轉變,持續探索旅遊廁所社會化、市場化管理新模式,推動智慧化旅遊廁所項目建設,加快提升一批有特色、有“顏值”的旅遊廁所,到2025年全市打造示範性旅遊廁所3座,旅遊廁所百度地圖示注率達到90%以上。[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高旅遊對外交流合作水平。
⒈打造區域客家文化長廊。積極探索建設粵閩贛蘇區改革試驗區,深化閩粵贛文旅合作。實施區域紅色旅遊品牌共建,聯合推出紅色研學旅遊線路、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打造全國知名的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紅色旅遊品牌。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周邊地區以及“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的交流合作,高質量推進海內外26個世界客家(梅州)文化旅遊推廣中心建設。推動與閩西贛南的省際邊界地區等周邊地區及“兩個合作區”在客源互送、線路共建、目的地共推等方面的橫向合作,爭取納入“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⒉強化與台港澳交流合作。完善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加強與暨南大學交流合作,組織暨南大學港澳學子來梅開展研習活動。聯合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相關部門,設計內容豐富的路線和實踐方式,組織港澳學生來梅開展文旅交流活動。配合省港澳辦組織“同根同心—香港國中及高小內地交流計畫系列團”到我市相關學校參觀交流。加強與香港、澳門、台灣推廣中心溝通合作,最佳化提升梅港澳台文旅交流合作機制。吸引粵港澳大灣區資源、資本參與梅州“一城兩坊”、豐順古村落等文化項目開發建設。聯合打造粵菜師傅海外交流基地,培養一批海外專業人才。[市委台港澳辦牽頭,市委統戰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⒊深化廣梅對口幫扶合作。充分發揮廣州市對口幫扶梅州市政策優勢。積極與廣州市文旅企業進行對接,加強對口招商引資工作。加強與廣州地區旅行社的合作,大力拓展梅州旅遊線路。進一步推進廣州梅州對口合作項目—大埔縣茶陽鎮紅色旅遊發展,推進旅遊資源跨區域開發,共同拓展旅遊客源,推動兩市共建廣梅現代旅遊服務體系,探索建立互為旅遊目的地的客源聯動機制。[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最佳化旅遊市場環境。
⒈培育最佳化市場主體。實施旅遊龍頭企業培育提升工程,打造有市場影響力的龍頭旅遊集團,發展一批融合型文旅企業,支持梅江區培育2至3家規模以上文旅企業。支持旅行社以人民民眾消費需求為導向,準確定位市場,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網路行銷水平,實現轉型升級發展。鼓勵旅遊飯店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地域民俗特色,向主題化、特色化發展。支持五華縣推進五華國際大酒店、益塘知青民宿和旅行社等企業等級評定工作,最佳化企業服務質量。[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⒉提升旅遊服務水平。全面推進我市旅遊資源普查,建設我市旅遊資源資料庫和特品級旅遊資源名錄,為旅遊資源保護利用開發夯實基礎。開展星級旅遊飯店、旅遊民宿、旅行社等級評定工作,引導旅行社積極參加等級評定、轉型升級。加強導遊隊伍建設和管理,加大導遊專業素養研培力度,提升導遊專業技能水平,不斷提升中級以上導遊在從業人員隊伍中的比例,鼓勵導遊積極參與“金牌導遊”培養項目,支持設立“金牌導遊工作室”。[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⒊推動旅遊消費擴容提質。加強消費活動統籌謀劃,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推進“十四五”期間定期開展促文旅消費活動。鼓勵定製、智慧型、互動等消費新模式的發展,推出不同主題的文化和旅遊消費季、消費月等活動。積極培育“網路體驗+消費”發展新模式,營造良好促消費活動氛圍,持續激發社會文旅消費熱情,鞏固前期促消費成果。[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⒋提升旅遊治理水平。推進旅遊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貫徹落實。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設立“商標品牌培育指導站建設服務項目”,鼓勵引導文旅企業主體加強商標註冊工作。完善政府定價管理景區的科學定價機制和成本監審(調查)制度,加強節日期間景區門票價格監測監管工作,依法查處打擊價格串通、哄抬物價等行為。暢通“12345”平台投訴舉報渠道,完善遊客維權機制。推廣套用“梅州粵執法”,實現旅遊執法全鏈條監管,提升旅遊執法信息化水平和監管智慧型化水平。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依法依規做好失信名單管理。加強出入境證件管理和審批。強化對景區高風險遊樂項目、新興業態及“私設景點”“野景點”的安全監管,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強化旅遊安全宣傳教育。加強景區遊客流量監測預警機制,加強部門聯動預警回響機制,健全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⒌樹立文明旅遊新風尚。進一步完善文明旅遊聯席會議制度,健全旅遊不文明信息通報機制,廣泛宣傳文明旅遊、安全旅遊,開展“反對浪費、崇尚節約”等文明禮儀普及志願活動,引導遵德守禮、文明出行,推進文明旅遊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充分發揮廣東志願服務信息管理服務平台作用,推進志願服務數據收集管理和志願者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志願服務信息化水平。推進旅遊景區、紅色文化場所等志願服務站點建設,加強文明旅遊勸導員和旅遊服務質量社會監督員隊伍建設,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志願服務品牌項目。[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團市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市旅遊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全市旅遊業發展的綜合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旅遊業發展中的重難問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將旅遊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結合職能職責和任務分工,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要求,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廣大人民民眾共享的大旅遊發展格局。宣傳部門發揮好指導協調作用,文化和旅遊部門要切實履行行業管理責任,深入推進統籌規劃、完善政策法規、推動實施重大項目,牽頭抓好組織協調和任務落實,確保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強化統籌協調。
各相關部門結合職責和任務分工,落實落細各項任務,加強對旅遊業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強化協調配合,形成發展合力。市發展改革局要最佳化重大旅遊項目立項審批機制,重點支持國家文化公園、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等建設,做好政府定價景區的價格管理工作。市財政局要落實旅遊業發展資金保障,重點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遊等傾斜,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申報地方政府新增債券需求,推進旅遊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落實文旅產業相關的獎補措施,做好“青梅計畫”“桂竹計畫”等文旅人才引進培養的資金支持工作。市自然資源局要強化旅遊用地保障,重點加強公園綠地、風景名勝設施、旅遊公用設施等旅遊產業類項目用地保障,落實鄉村休閒旅遊業點狀供地政策,支持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有序建設。市交通運輸局要會同市公路事務中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加強交通幹線與重要旅遊景區、度假區銜接,支持推進主題線路、風景道、騎行步道、旅遊精品航道等建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要支持智慧旅遊發展,加強遊艇、低空飛行器、旅居車等旅遊裝備研發套用和產業化發展。市金融局要會同人民銀行梅州市中心支行、金融監管總局梅州監管分局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上市融資、再融資,拓寬旅遊企業融資渠道。市衛生健康局要加強對旅遊公共衛生安全、疫情防控的指導。市統計局要積極支持旅遊及相關產業統計監測。
(三)強化人才支撐。
支持有條件的高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成立旅遊研究機構,建設旅遊智庫、專家庫。支持嘉應學院最佳化旅遊相關專業設定,加強旅遊管理學科建設,推進旅遊職業教育發展。加大鄉村旅遊帶頭人、金牌導遊、紅色旅遊、“廣東技工”等方面人才培訓力度,推進專家駐村、“三師”下鄉活動,完善人才普訓和專業培訓機制,強化旅遊人才網路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強旅遊創意設計、經營管理等領域高端、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探索實施旅遊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培養項目。
解讀
現就《梅州市“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和旅遊工作作出了 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推動文化和旅遊事業取得歷史性 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堅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任 務。2021 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十四五” 文化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旅遊 業發展作了系統全面部署。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出台《“十四 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對旅遊業發展作出明確部署。廣東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2年12月印發《廣東省“十四五”旅遊業 發規劃實施方案》,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為全省旅遊業發展方 向指明了前進道路,提出“高質量推進粵北生態休閒旅遊高地建設“加快建設高品質旅遊產品供給體系”等工作任務。2022年5月22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印發《梅州市文化廣電 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梅州市未來文旅發展主要方向作出具體部署。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部署要求,加快推進“十四五”期間我市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二、 主要目標
到2025年,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遊業體系更 加健全,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旅遊 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大眾旅遊消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文化 和旅遊實現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融合發展,建成 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高等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培育打造一批 文化特色鮮明的旅遊休閒街區、鄉村旅遊示範項目,積極對接融入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展望至2035年,高質量的旅遊供給體系、服務體系、治理 體系基本形成,旅遊業綜合服務功能全面發揮。"世界客都 · 長 壽梅州"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品牌支撐體系更加完善,建 成具有世界知名度、在全球客家人中具有感召力的“世界客家文化名城”和“世界旅遊目的地名城”。
三、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主要包括“助推粵北生態休閒旅遊高地建設” “打造高品質旅遊產品供給體系” "加快推動科技賦能旅遊業 創新發展” “構建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體系” “提高旅遊對外交流合作水平最佳化旅遊市場環境”等六大工作任務。
(一)助推粵北生態休閒旅遊高地建設。 一 是建設生態康 養旅遊後花園。二是打造“客家文化旅遊長廊”。三是推進引領性、示範性旅遊品牌建設。
(二)打造高品質旅遊產品供給體系。 一 是打造特色鮮明、 體驗性強的遊樂產品。 二 是用活用好紅色資源推動蘇區發展。 三是做大做強“客美鄉村”旅遊品牌。四是推動文化和旅遊深 度融合發展。 五 是推動旅遊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六是強化旅
游購物產業化、品牌化建設。 七是持續提升全域旅遊發展水平。
(三)加快推動科技賦能旅遊業創新發展。 一是推進智慧旅遊建設。二是建設旅遊領域科技化數據化平台。
(四)構建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體系。 一 是構建輻射周 邊、立體快捷的旅遊交通體系。 二 是構建快速、便捷的區域旅遊服務體系。 三是推進旅遊廁所轉型升級。
(五)提高旅遊對外交流合作水平。一是打造區域客家文 化長廊。二是強化與台港澳交流合作。三是深化廣梅對口幫扶合作。
(六)最佳化旅遊市場環境。一是培育最佳化市場主體。二是 提升旅遊服務水平。三是推動旅遊消費擴容提質。四是提升旅遊治理水平。五是樹立文明旅遊新風尚。
四、 保障措施
《實施方案》提出了3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市旅遊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全市旅遊業發展的綜合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旅遊業發展中的重難問題。 宣傳部門發揮好指導協調作用,文化和旅遊部門要切實履行行 業管理責任,牽頭抓好組織協調和任務落實。二是強化統籌協 調。各相關部門結合職責和任務分工,落實落細各項任務,加 強對旅遊業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強化協調配合,形成發展合力。三是強化人才支撐,提出了支持旅遊業發展的人才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