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是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3年11月23日頒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
  • 頒布時間:2023年11月23日
印發通知,全文,內容解讀,

印發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農業農村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1月23日

全文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
目 錄
第一章 規劃背景與意義
一、規劃背景與意義
(一)國內經濟社會背景
(二)廣東省經濟社會背景
(三)梅州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
二、規劃依據
三、規劃範圍與期限
(一)規劃範圍
(二)規劃期限
第二章 規劃區概況
一、自然地理氣候概況
二、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水平
三、農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總產值
(二)農業產業結構
第三章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梅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二)主導品類結構逐步形成
(三)茶旅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四)產業主體與品牌發展初見成效
二、發展優勢
(一)自然生態條件優越
(二)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
(三)茶葉生產歷史悠久
(四)銷售市場基礎穩固
(五)政策支撐有力
三、梅州市茶產業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一)缺乏系統性規劃和發展藍圖
(二)茶樹品種結構亟需最佳化
(三)加工水平仍需提高
(四)品牌建設有待加強
(五)企業整體規模小且帶動能力弱
(六)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
四、梅州市茶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一)國內外茶葉市場需求仍有巨大潛力
(二)梅州茶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第四章 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原則
三、發展目標
第五章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思路與定位
一、總體思路
二、目標定位
(一)打造“客家綠茶之都”
(二)打造“中國單叢茶鄉”
(三)打造“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
第六章 形成四大特色優勢種植區
一、種植基地布局
(一)客家炒綠生產基地
(二)名優綠茶生產基地
(三)梅州單叢生產基地
(四)荒野特色茶樹資源保護基地
二、根據優勢區進行主栽品種布局
(一)客家炒綠主栽品種選擇
(二)梅州單叢主栽品種選擇
(三)品種結構最佳化項目
三、改造提升茶園基礎及配套設施
四、構建綠色生態茶園體系
第七章 產品結構與加工體系建設
一、形成客家炒綠為主導的產品體系
二、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
三、提升改造茶葉加工條件
四、提升加工工藝水平
第八章 最佳化茶產業組織與經營體系
一、最佳化產業組織模式
(一)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二)充分發揮企業引領作用
二、培育構建新型生產服務體系
(一)實現生產服務主體多元化
(二)構建涵蓋全產業鏈服務體系
(三)打造交叉領域生產服務體系
三、加強業態與經營模式創新
(一)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茶旅路線
(二)基於跨界融合發展新業態
第九章 品牌培育與行銷體系
一、品牌培育與管理
(一)以客家、長壽和紅色文化為核心凝練品牌個性
(二)推行三級品牌管理體系
(三)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四)培育壯大企業品牌
二、目標市場選擇
(一)重點深耕市內及省內市場
(二)優先拓展南方及周邊市場
(三)積極拓展北方及海外市場
三、渠道構建與拓展
(一)扶持與提升線下渠道
(二)培育與開發跨界渠道
(三)培育與開拓線上渠道
四、建設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強化政策扶持
三、強化科技支撐
四、加強隊伍建設
五、加大宣傳推廣
附表:茶產業發展規劃工程項目推進計畫表
第一章 規劃背景與意義
  一、規劃背景與意義
  (一)國內經濟社會背景。
  “十三五”時期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當前,我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形勢依然嚴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任務依然艱巨。“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的重點難點在“三農”,未來五年仍將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發展鄉村產業意義重大。黨中央認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廣東省經濟社會背景。
  “十四五”時期廣東省農業農村發展風險挑戰依然較大,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制約更加凸顯。農業供給結構不優,經營效益偏低,“卡脖子”技術瓶頸明顯,園區化、綠色化、機械化、規模化、數位化、融合化水平還不高,與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全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業在農村。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扶持農業發展,形成了強大工作推進合力。區域協調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戰略引領與引擎驅動作用不斷強化,經濟社會發展集聚度和政策協同效率大幅提升,將推動農業農村加快融入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促進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深化調整,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帶動力。
  (三)梅州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
  “十四五”期間是解決梅州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大歷史機遇。對此,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工作,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做強梅州柚、嘉應茶、平遠橙等傳統優勢產業,致力將梅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長壽食品、食材等優質農產品主要供應地。
  梅州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態優勢和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被定位為廣東省生態發展區、粵北重要生態屏障、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大背景下,將進入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期。結合現有鄉村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茶產業成為與當前梅州市農業農村發展環境契合度較高的產業。新形勢下,梅州茶如何對接大灣區市場,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及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編制《梅州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有助於梅州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旺。
  二、規劃依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
  《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
  《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大有效投資力度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意見》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
  《梅州市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實施方案》
  《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
  《梅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三、規劃範圍與期限
  (一)規劃範圍。
  ⒈區域範圍: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8個縣(市、區)。
  ⒉產業範圍:從種植、加工到流通的茶產業全產業鏈。
  (二)規劃期限。
  2023—2027年,其中規劃基期為2022年,規劃目標年為2027年。
第二章 規劃區概況
  一、自然地理氣候概況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理位置坐標為北緯23°23'~24°56'、東經115°18'~116°56'之間,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市相連。全市土地總面積15876平方千米,下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
  梅州全市山地面積占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占56.6%,平原面積占13.7%,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占5.4%。梅州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積約200多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梅州地處近臨南海、太平洋,且受山區特定地形影響,具有夏日長、冬日短、氣溫高、光照充足和雨水豐盈且集中等低緯地區氣候特點。梅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該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區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蕉嶺、梅縣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興寧、大埔和平遠、蕉嶺、梅縣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二、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水平
  2022年梅州市地區生產總值1318.21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91億元,同比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407.69億元,同比下降3.5%;第三產業增加值652.60億元,同比增長1.3%。
圖2-1 2015—2022年梅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數據來源:《2022年梅州市經濟運行簡況》
圖2-2 2015—2022年梅州三次產業結構圖
數據來源:2022年梅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三、農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總產值。
  2022年梅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0.94億元,同比增長5.75%。自2000年來,梅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保持著持續增長態勢,2016年以來,連續突破300億元。另外,梅州市獲批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及省級農業產業園,極大推動梅州市農業產業發展。
圖2-3 梅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2022年梅州統計年鑑
  (二)農業產業結構。
  2022年梅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0.9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74.11億元,占比64.7%;林業總產值20.64億元,占比5.02%;牧業總產值91.76億元,占比22.33%;漁業總產值13.43億元,占比3.27%;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0.99億元,占比2.68%。近年來,梅州市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依託,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全面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格局。
第三章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梅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梅州市茶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相比於2010年,茶園面積和茶園產量都實現了翻一番,已經成為廣東省茶葉生產第一大市。2022年全市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分別占全省的22.41%和18.47%,茶園平均畝產乾茶約為89公斤。2022年梅州市茶園面積32.95萬畝,同比增長0.67%;茶葉產量2.77萬噸,同比增長8.2%。全市茶產業主要分布在梅江、梅縣、興寧、平遠、蕉嶺、大埔、豐順及五華等8縣(市、區)。
  表3-1 2010—2022年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模變化情況
年份
面積(萬畝)
茶葉產量(萬噸)
2010
16.14
1.13
2011
16.60
1.22
2012
16.34
1.27
2013
17.07
1.31
2014
18.11
1.38
2015
18.08
1.42
2016
19.11
1.52
2017
19.73
1.58
2018
24.96
1.97
2019
29.71
2.09
2020
31.78
2.43
2021
32.73
2.56
2022
32.95
2.77
數據來源: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及梅州市統計局
圖3-1 2022年梅州市各縣茶葉生產情況
數據來源:梅州市統計局
  (二)主導品類結構逐步形成。
  梅州市目前主要以生產綠茶和烏龍茶為主,同時生產少量紅茶和其他茶類。2022年茶葉總產量中綠茶占52.52%,青茶(烏龍茶)占42.36%,紅茶占2.11%,其他茶類占3.0%。其中綠茶主要以客家炒綠為主,並有一部分名優綠茶,烏龍茶則以單叢茶為主。近年來,在市場需求多元化引導下,梅州市茶葉企業紛紛試製紅茶、黃茶、柚花茶等茶品類並投放市場,進一步豐富了梅州市茶葉產品結構。
圖3-2 2022年梅州市茶類產量分布情況圖(%)
數據來源:梅州市統計局
  (三)茶旅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梅州市客家茶文化景區發展迅速、獨具特色,在國內外已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梅州市涉茶休閒旅遊企業20多家,以茶為主題的旅遊景點7個,包括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陰那山旅遊度假村、西岩山茶鄉度假村、興寧合水萬畝茶山旅遊區、豐順縣韓山生態旅遊度假區、銅鼓峰生態旅遊度假區、平遠南台山景區等。其中以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最具代表性,其是農業農村部、國家旅遊局評定的首批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已成為閩粵贛邊客家中心區客家茶文化生態旅遊的典範。
  (四)產業主體與品牌發展初見成效。
  2022年,梅州市經營茶葉種植、加工、流通的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有72家,其中省級以上33家。此外,梅州市累計78家茶葉企業獲得SC認證。2019年至2022年,已有34家茶企茶園認定為廣東省生態茶園。近年來,梅州市立足茶葉品牌發展,統一將全市茶葉品牌整合為“嘉應茶”,致力將其培育成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知名區域公用品牌。梅州市企業品牌也不斷發展壯大,出現了“英帥”“凱達”“西岩”“陰那山”“馬山”“雁南飛”“鳳畲”“園山湖”“石正雲霧”為代表的茶葉名牌,產業主體和品牌發展呈蓬勃發展趨勢。
  二、發展優勢
  (一)自然生態條件優越。
  梅州市具有種植茶葉得天獨厚的條件。梅州坐落於粵東北山區,全境森林植被覆蓋率在70%以上,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點,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從地形條件看,梅州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140多座,海拔600米以上的高丘陵和山地面積168.8萬畝,具有生產高山優質茶的先天條件;從土壤條件看,梅州是以花崗岩等岩石風化形成的紅壤和黃壤的砂質酸性土壤為主,能為茶樹的生長提供肥沃的土壤;從氣候條件看,梅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2021年平均氣溫在21.6~23.4℃,年總雨量在805.4~1315毫米,年總日照時數在2082.8~2580.1小時,終年溫和溫潤、無霜期長,有利於茶樹積累豐富的有機質。
  (二)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
  一是梅州具有獨特的客家文化。梅州市是世界客都,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歷史上,梅州是客家人南遷的重要落腳點,也是明清以來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境內保存有大量客家古城鎮、古建築、客家民俗等。客家人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茶文化”,包括客家茶山歌、採茶歌舞、採茶戲劇、客家擂茶、客家茶亭等。二是梅州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梅州是葉劍英元帥故鄉、重點革命老區、廣東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擁有葉劍英紀念園、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紅色旅遊景區,具有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茶旅”的良好條件。
  (三)茶葉生產歷史悠久。
  梅州市茶葉生產歷史悠久。1974年廣東省考古專家在梅縣畲江唐代墓地中挖掘出唐朝末年的青釉茶具(現收藏於梅縣區博物館),由此推算梅州遠在公元1000年前就有飲茶習慣。公元960—1280年《惠州府志》中也有長樂(今為五華縣)生產土茶的記載,梅縣陰那山靈光寺和大埔縣西岩山西竺寺歷代僧人在寺廟種茶、採茶、炒茶。明代時期茶葉遍布梅州全市。清代已盛產梅縣清涼山綠茶(現為梅江區清涼山茶)、興寧官田綠茶、五華天柱山綠茶、豐順馬圖綠茶與潭江水仙茶、平遠鍋叾茶與南台綠茶、蕉嶺黃坑綠茶和大埔西岩烏龍茶等九大地方歷史名茶,在國內及東南亞市場享有盛譽。
  (四)銷售市場基礎穩固。
  一是梅州茶具有穩固的客家消費人群。梅州市客家文化歷史悠久,享有“世界客都”的美譽。梅州是“粵閩贛邊客家中心區”的重要區域,梅州生產的客家茶將輻射福建、江西等客家人群消費。二是粵港澳地區茶葉市場消費基礎好。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人口基數大,同時大部分地區又是非產茶區域,而梅州客家茶文化在該區域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三是梅州茶具有良好的東南亞市場基礎。梅州素稱“華僑之鄉”,據統計梅州旅外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人,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澳台同胞也達200多萬人,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
  (五)政策支撐有力。
  近年來,梅州各級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梅州市委、市政府印發了《梅州市進一步加快推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加快推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市鄉村產業全面振興、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形成“古鎮與良田共存、產業與鄉村共興”新貌。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梅州市已有梅江區、梅縣區、豐順縣、五華縣、大埔縣5個茶葉產業園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2年豐順茶葉產業園再度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擴容)資金支持,極大地促進了梅州市茶葉產業的發展。
  三、梅州市茶產業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一)缺乏系統性規劃和發展藍圖。
  梅州市茶產業的發展尚未建立與形成全市一盤棋的發展格局,在產業品牌管理、宣傳推廣、結構布局上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亟需通過加強產業頂層設計,盤活產業發展資源,最佳化產業布局,匯聚發展力量,統一發展格局,共推梅州茶產業大發展。
  (二)茶樹品種結構亟需最佳化。
  目前梅州市茶樹品種主要以嶺頭單叢(26.11%)、鳳凰單叢(18.89%)、本地群體種(16.46%)、梅占(10.07%)及金萱(7.95%)為主,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主栽良種。部分產區良種率低,部分產區茶樹老化嚴重,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和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差。
圖3-3 梅州茶樹品種種植分布情況圖(%)
數據來源:梅州市農林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表3-2 梅州市各縣(市、區)主要茶樹品種結構
縣別
品種
名稱
占比(%)
品種
名稱
占比(%)
品種
名稱
占比(%)
品種
名稱
占比
(%)
梅江區
黃旦
28.51
大葉
黃旦
17.28
金萱
13.3
清涼山小葉種
12.91
梅縣區
金萱
45.08
嶺頭
單叢
11.39
梅占
8.56
鳳凰
單叢
6.86
興寧市
嶺頭
單叢
65.79
鳳凰
單叢
3.95
梅占
14.47
黃旦
14.47
豐順縣
本地
群體種
30.45
鳳凰
單叢
15.85
梅占
14.47
嶺頭
單叢
12.50
五華縣
鳳凰
單叢
29.35
梅占
16.54
嶺頭
單叢
14.65
金萱
14.65
平遠縣
鍋叾
水仙
60.13
金萱
15.27
嶺頭
單叢
6.14


蕉嶺縣
梅占
38.99
嶺頭
單叢
19.49
本地
群體種
12.91


大埔縣
嶺頭
單叢
46.3
鳳凰
單叢
27.78




數據來源:梅州市農林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三)加工水平仍需提高。
  一是客家炒綠加工工藝相對傳統。工藝創新不足,存在高火香、湯色偏黃、外形欠美等問題,相較於別的名優綠茶缺乏市場接受度和競爭力。二是單叢茶的加工工藝受潮州鳳凰單叢產區影響較大。局限於模仿鳳凰單叢茶的加工工藝,缺乏本地加工特色,精製加工水平亟需提高。三是加工的標準化水平較低。市面上茶葉品質參差不齊,辨識度較低。四是加工的機械化、清潔化水平較低。目前梅州市茶葉加工的基礎設施薄弱,大部分為簡易的加工作坊和加工點,設備老舊,機械化、清潔化水平需提升。
  (四)品牌建設有待加強。
  一是公用品牌特色不夠鮮明。在品牌構建中未結合客家文化進行布局,品牌的文化力較弱。二是品牌的產品力不足。目前“嘉應茶”主導品類較為模糊,具體包括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多種茶類,消費者對品牌認知不清晰。三是品牌的管理機制尚待完善。梅州各縣(市、區)未主動積極納入區域品牌管理中,品牌合力未形成。同時,品牌的準入、授權、使用等制度不完善。四是品牌的市場力不足。從梅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梅州市以品牌茶銷售的茶葉占比為1.5%,零售形式銷售的茶葉占比為3.29%,反映出當地大部分茶也是以原料茶及批發的形式流通,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有待加強。
  表3-3 2020年梅州市以零售及品牌形式銷售的茶葉占比情況
項目
產量(噸)
占總產量比例(%)
零售形式銷售的茶葉
770.58
3.29
品牌形式銷售的茶葉
350.88
1.50
數據來源:梅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五)企業整體規模小且帶動能力弱。
  一是缺乏有影響力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企業。企業銷售額大部分集中在50—500萬元之間,無國家級龍頭企業和營收超過2億元的頭部茶葉企業,缺乏銷售端龍頭企業的引領。二是企業開拓市場的積極性不強。特別是在市場渠道拓展上,積極主動性不強,大部分產量銷往本市及外地的客家人群體,在廣東省內及全國範圍內占比較低,消費群體相對固定,市場影響力有待提高。
  (六)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
  一是基層推廣人員素質有待提升。目前梅州市各縣(市、區)專職茶葉專業技術推廣人員不足10人,技術推廣人員業務能力不足,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普及推廣仍存在一定困難。二是梅州市茶葉科研力量有待提高。由於梅州市農林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組建時間相對較短,具有茶學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僅5人,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需進一步提高,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有待提升。三是缺乏市場行銷端人才。特別是市場行銷、品牌策劃、文化傳播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尤其匱乏。
  四、梅州市茶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一)國內外茶葉市場需求仍有巨大潛力。
  儘管國內外茶產業整體都面臨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但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茶產業的市場需求仍有巨大增長空間。預計未來我國茶葉消費量仍將以3~5%的速度持續增長。第一,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茶葉消費國,有世界上最大的茶葉消費群體,又有悠久的茶葉消費歷史,具有穩固的市場消費基礎。第二,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是確保茶葉消費的經濟基礎,預計未來我國整體經濟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隨著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再加上合理的定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眾茶葉消費。第三,消費習慣的培育是未來重要的增長點。調研發現,現有人群的消費量還可以提高40%以上,加上新加入的消費人群的消費量,可以預見茶葉總消費量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第四,隨著對茶葉精深加工產品和多元化消費的增長,會產生新的茶葉消費需求,進而形成新的增長點。第五,隨著新茶飲的發展,年輕群體的茶飲消費日益成熟,對支撐未來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六,茶葉健康保健功能的普及和認知也是確保未來茶葉消費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
  (二)梅州茶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如前所述,梅州茶產業發展具有生態、文化、市場、政策四大優勢。此外,梅州茶還具有發展的後發優勢,可以通過科學規劃、精心策劃有效規避茶產業發展中的風險。只要梅州茶發揮好自身的優勢,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和開拓海外僑胞市場,探索出特有的發展模式,將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第四章 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茶產業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推進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繼續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使命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抓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發展機遇。結合梅州茶產業資源稟賦,強化“醇香嘉應茶 濃厚客家味”總體定位,堅持生態化、優質化、特色化及品牌化發展方向,推動梅州茶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助力主產區鄉村振興。
  二、發展原則
  一是堅持市場主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農業產業發展規律,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瞄準現有和潛在市場,從市場需求和消費需求出發,進一步最佳化梅州茶的產品結構,立足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不斷提高梅州茶的品質。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廣東省生態保護屏障的區域定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茶園、推進綠色防控技術、生產綠色生態茶葉產品,引導綠色消費。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促進技術創新、裝備創製、文化創意,為茶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強化各產業發展主體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健全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產品追溯體系和監管制度,全面提升梅州茶產業的質量安全水平。
  四是堅持融合發展。推動茶產業與旅遊、康養、教育等產業進行滲透融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產業聯農帶農作用。
  三、發展目標
  以打造和建設“客家綠茶之都”“中國單叢茶鄉”“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為發展總目標,到規劃期末將梅州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態茶產品供應地、高品質客家茶生產基地,優質單叢茶生產高地。力爭到2027年,梅州茶產業的生態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及數位化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具體目標如下:
  一是強基礎: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至2027年,梅州茶園種植面積35萬畝,投產面積33萬畝,茶葉產量3.0萬噸。培育和推廣地方特色茶樹品種1~2個,推廣示範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10萬畝以上,實現無性系良種茶園覆蓋率達85%,推廣綠色生態生產技術,建設生態茶園12萬畝,改造低質低產茶園5萬畝,建設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5萬畝,建設數字茶業示範茶園1個,全面推動茶園生產生態化、精細化和現代化;加工技術大幅提升,SC認證企業達85家,現代化生產加工示範企業10家,數位化茶葉加工示範廠1家,推動茶葉加工清潔化、標準化。
  二是育主體: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主體。培優扶強省、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做大規模、做響品牌。力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1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年銷售超過1億企業1家。最佳化產業組織體系,實現茶農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例達60%,改造專業合作社20家、家庭茶場50家。
  三是強品牌:進一步做強梅州茶品牌。通過品牌推介、銷售和宣傳活動,增強梅州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譽度。重點將客家文化融入梅州茶葉公用品牌內涵構建和宣傳中,讓梅州茶葉品牌有明顯的識別度。
  四是增效益:進一步提升茶葉發展效益。到規劃期末,梅州市茶產業綜合效益和發展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實現一產產值75億元,綜合產值400億元。切實實現茶農增收,茶農畝均收入達15000元。
表4-1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目標表

項目
基期(2022)
中期(2025)
末期(2027)
產業規模
種植總面積(萬畝)
32.95
34
35
投產面積(萬畝)
31.09
32
33
總產量(萬噸)
2.77
2.9
3.0
經濟收益
一產產值(億元)
40.0
50.0
75.0
綜合產值(億元)
200
400
茶農畝均收入(元)
10000
14000
15000
基地建設
生態茶園面積(萬畝)
8
12
改造低質低產茶園(萬畝)
3
5
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面積(萬畝)
0
3
5
加工體系
SC認證企業(家)
78
80
85
現代化生產加工示範企業(家)
0
5
10
數位化茶葉加工示範廠(家)
0
0
1
組織模式
與業態創新
茶農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例(%)
——
50
60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個)
4
5
6
經營主體
培育
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家)
0
0
1
省級龍頭企業數量(家)
27
30
35
年銷售額>1億元的企業(家)
0
0
1
家庭茶場(家)
30
50
人才支撐
農村鄉土專家(人)
30
50
科研及農技推廣人才(人)
10
15
20
  
第五章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思路與定位
  一、總體思路
  以打造和建設“客家綠茶之都”“中國單叢茶鄉”“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為發展總目標,立足梅州市客家文化、長壽文化、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四大優勢,統籌發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推動綠色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融合化發展。
  二、目標定位
  (一)打造“客家綠茶之都”。
  梅州具有建成“客家綠茶之都”的獨特優勢。梅州是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被譽為“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炒綠”加工工藝,炒出的茶性溫偏熱,養胃提神,回甘持久,是胃寒的人也可以喝的茶。因為長時間高火炒制,客家人形成了當年茶隔年喝,甚至存放多年再喝的習慣,陳放的“客家炒綠”溫和不刺激,被客家人稱為“暖肚茶”“溫肚茶”,也被稱為“可存放的綠茶”,具有廣泛的客群和發展前景。在新的時代特點下,堅持“傳承創新”的理念,正確處理客家炒綠加工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既要將梅州客家炒綠原品種、原生態、原工藝的傳統特色優勢充分發揮,又要緊跟市場發展趨勢,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加大客家炒綠的加工工藝創新,讓客家炒綠走出梅州市場,走入全國市場,全面打響梅州客家綠茶之都的發展目標定位。
  (二)打造“中國單叢茶鄉”。
  梅州的部分主產縣就分布在鳳凰山脈,與鳳凰單叢產區具有類似的地理氣候生態條件,且具有更大的茶園面積和規模,目前也是鳳凰單叢的主要原料供應地,1997年梅州市被命名為“中國單叢茶之鄉”。建議利用鳳凰單叢的知名度,發揮產區規模大、生態好的優勢,鼓勵烏龍茶產區主打梅州單叢。深入挖掘梅州單叢的特有優勢,結合工藝創新和科技賦能,與潮州產區共同推進廣東單叢的打造,逐步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國單叢茶鄉”。
  (三)打造“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為茶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三茶統籌”,文化於前。梅州市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多元,發展茶產業具有天然優勢。將文化與科技相互聯動,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打造“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
第六章 形成四大特色優勢種植區
  一、種植基地布局
  (一)客家炒綠生產基地。
  依託品種資源和具有客家炒綠加工技藝的梅江區、豐順縣、蕉嶺縣、平遠縣建設客家炒綠生產基地,穩固梅州茶產業傳統優勢。
  (二)名優綠茶生產基地。
  梅縣區、五華縣和蕉嶺縣以生產綠茶品類為主,且現有品種結構中無性系良種種植比例較高,具有發展標準化茶園基地的產業基礎條件,重點發展名優綠茶,力爭發展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的名優綠茶生產基地。
  (三)梅州單叢生產基地。
  大埔縣、豐順縣及興寧市單叢茶樹品種資源相對豐富,具有打造高品質單叢的基礎條件,以發展單叢為主。
  (四)荒野特色茶樹資源保護基地。
  豐順縣、平遠縣及梅江區擁有豐富的荒野特色茶樹資源,在這三區域內建設荒野特色茶樹資源保護基地,重點加大對平遠鍋叾水仙、清涼山小葉種及潭江水仙老茶樹等種質資源的保護。引入相關資本和企業對茶樹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提高其經濟和社會價值。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
  二、根據優勢區進行主栽品種布局
  加快梅州市茶樹良種化進程,結合客家炒綠、梅州單叢特色,同時考慮區域與氣候條件,選擇1~2個主推品種,穩步提升梅州市無性系良種種植比例。
  (一)客家炒綠主栽品種選擇。
  對於以客家綠茶生產為主的區縣,種植品種為:梅占、黃旦、嶺頭單叢3大品種,適當推廣鴻雁12號、金牡丹、瑞香等品種,對於群體種種植面積較大的豐順縣(30.45%)、平遠縣(60.13%)、梅江區(12.91%),適當提升區域的無性系種植比例。
  (二)梅州單叢主栽品種選擇。
  結合品種開採時間和經濟效益,充分考慮品種間早、中、晚搭配問題,重點推廣嶺頭單叢品種及品質優異的鳳凰單叢品系種植,適當推廣金牡丹、瑞香等烏龍茶新優品種。
  (三)品種結構最佳化項目。
  一是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加強梅州市茶樹種質資源的鑑定和挖掘利用,加大對平遠鍋叾水仙、清涼山小葉種及潭江水仙老茶樹等種質資源的保護。二是加強本地優良品種的選育。重點以“甜韻花香型”中小葉高檔名優綠茶為目標,加快梅州特色新品種的選育。三是引進省內外優良茶樹品種。加大對新優良茶樹品種適制性、抗性和配套技術的研究示範,提高茶葉品質和經濟效益,實現高產優質。
  三、改造提升茶園基礎及配套設施
  一是開展老茶園改造工作。對於基本無產出的茶園則適時退出或進行重新種植,提高老茶園產出和綜合效益。二是開展茶園基礎設施提升工作。進一步完善全市主要茶園基地的水電路綜合、排灌系統等基礎配套設施。實現茶葉主產區茶園周邊道路平整、硬化和拓寬,保證集中連片道路順暢,主幹道貫通,道路排水系統完善。對部分茶園周邊環境進行改善,保障茶園的生態水平。三是探索開展數字茶園建設項目。加大對茶產業智慧型化數位化水平的投入力度,積極申報茶園數位化改造項目,全面推進梅州市茶產業的數位化改造提升。對適合機械化作業的茶園基地進行改造,提高數位化管理和採摘水平。
  四、構建綠色生態茶園體系
  一是開展生態茶園建設工作。立足梅州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高標準建設具有廣東特色且規模最大的“粵字號”生態茶園。二是全面推廣茶園綠色防控技術,實施化肥、農藥減施行動,建設一批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三是推進綠色食品認證工作,提升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四是加快推進標準化種植。特別是對於新開墾的客家炒綠生產茶園,逐步推進標準化種植,實現茶園生產的高效作業。
表6-1 規劃期內梅州市茶園改造提升建設目標(單位:萬畝)
項目
區域
茶園
面積
規劃
面積
改造低質低產茶園面積
建設生態
茶園面積
建設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面積
全市
32.95
35
5
12
5
梅江區
2.55
3
0.5
1.5
1
梅縣區
2.10
2.3
——
1.5
——
興寧市
2.85
3
1.5
2
1
平遠縣
1. 49
1.8
0.5
0.5
——
蕉嶺縣
1.32
1.4
0.5
0.5
——
大埔縣
5.90
6.5
1
2
1
豐順縣
9.80
10
1
2
1
五華縣
6.94
7.0
——
2
1
重點工程
⒈資源保護及品種選育工程。重點開展梅州特色種質資源的開發、加大對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在規劃期內,成功培育具有梅州本土特色品種1~2個。
⒉品種結構最佳化工程。重點引進省外品種,加強品種推廣示範,到2027年全市良種化率達85%。
⒊茶園改造提質工程。重點開展低質低產茶園改造和茶園基礎設施提升工作。到2027年,改造低質低產茶園5萬畝;完善全市茶園道路、排灌系統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數字茶業示範茶園1個。
⒋全域綠色發展工程。重點開展生態茶園建設、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化肥、農藥減施行動、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及標準化種植工作。到2027年,建設生態茶園12萬畝,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5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占比20%。
第七章 產品結構與加工體系建設
  一、形成客家炒綠為主導的產品體系
圖7-1 梅州茶產品結構圖
  重點打造以“客家炒綠”為主導的產品體系,其中客家炒綠分為傳統客家炒綠、名優客家炒綠及陳年客家炒綠。一是重點保護好傳統“客家炒綠”的品質;二是創新發展具有“花蜜香型”名優客家炒綠;三是深挖陳年客家炒綠飲用功效,聚焦客家炒綠年份茶健康功能的挖掘。四是發展有別於鳳凰單叢特色的梅州單叢茶;五是充分發揮梅州市南藥、水果等特色資源,深入開發花果茶、藥茶等再加工茶。通過多品類,多檔次產品,全國提升梅州茶產品的發展效益。
  二、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
  一是推進鮮葉的標準化採摘,引導茶農開展茶青的標準化採摘,從產業鏈上游確保鮮葉的標準化加工。二是要進一步完善地方標準。健全“客家炒綠”標準,完善產地環境、品種種苗、投入品管控、產品加工、分等分級、儲運保鮮、包裝標識、物流運輸等關鍵環節標準的修訂。三是制定“梅州單叢”“柚花茶”產品標準。四是制定“客家炒綠”“梅州單叢”及“柚花茶”加工技術規程。
  三、提升改造茶葉加工條件
  按照標準化清潔化要求提升改造加工條件。一是鼓勵開展集中化加工,推廣梅江區清涼山茶葉集中加工場所建設模式,提升梅州茶葉加工品質的穩定性。二是改造茶葉初制加工廠。加大茶葉初制加工廠與龍頭企業之間合作,逐步形成重點產區初制茶廠的全覆蓋。三是提升企業加工的現代化和數位化水平,支持企業進行茶葉加工設備提升改造。
  四、提升加工工藝水平
  一是創新客家炒綠加工工藝。加大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開展客家炒綠品質提升工作。重點改良客家炒綠的滋味苦澀、外形粗糙等品質缺點,提高其市場接受度。二是提升梅州單叢精製加工水平。重點提升烏龍茶的精製拼配技術,形成梅州單叢獨有穩定的品質特點,讓其與潮州茶有一個明顯風格區別。三是加大茶葉初加工機械購置補貼力度。推進茶葉初加工設備裝備更新升級,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茶企、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購置殺青機、揉捻機、理條機、色選機、炒(烘)乾機等初制加工機械。四是加大對鄉村工匠及茶葉加工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以人才助力梅州市茶產業加工技能水平的提升。
重點工程
1.產品標準化提升工程。完善現有客家炒綠標準,制定梅州單叢和柚花茶標準,同時加快制定加工技術規程。到2027年,完善標準1套,制定新標準2套和加工技術規程3套。
2.加工條件提升工程。重點支持加工主體改造提升工作。到2027年,打造3—5條標準化茶葉生產示範線,實現全市SC認證企業85家,現代化生產加工示範企業10家,數位化茶葉加工示範廠1家。
3.產品質量提升工程。重點加大對“客家炒綠”“梅州單叢”的生產工藝研究,以及在龍頭企業的推廣套用;將茶葉初加工成套設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範圍。
4.客家炒綠傳承與創新工程。組建一支客家茶研發與傳承隊伍,在核心產區建設客家茶技藝傳承基地,對鄉土茶葉人才進行特殊支持;加大對鄉村工匠及茶葉加工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第八章 最佳化茶產業組織與經營體系
  一、最佳化產業組織模式
  (一)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一是要逐步引導茶農參與產業分工並形成適度規模化經營。鼓勵小規模茶農進行茶園流轉或託管,扶持種植大戶進行茶園兼併。二是鼓勵組建新型和規範運營的茶農專業合作社,提高茶農組織化程度,積極發揮合作社集中管理、聯合銷售作用,實現茶葉的標準化採摘和集中化加工。三是扶持家庭茶場、茶莊園、茶民宿等業態發展。
  (二)充分發揮企業引領作用。
  一是培育大企業。重點支持優勢茶葉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兼併收購及合資合作等方式組建企業集團,培育排在全省前列的茶葉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茶葉“四上”企業。二是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最佳化龍頭企業融資環境,支持土地流轉,切實為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和土地使用問題。三是引導企業把經營重點放到產品研發、精製加工和市場開拓上,在基地種植管理、初制加工方面與茶農、合作社、初制廠建立緊密型合作關係,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助力鄉村振興。
  二、培育構建新型生產服務體系
  (一)實現生產服務主體多元化。
  一是依託廣東省“1+51+100+10000”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全面布局縣區農技推廣服務驛站。二是逐步引導市場和社會組織力量參與新型生產服務體系構建。重點通過引導茶農合作社、茶葉龍頭企業等提升功能,豐富生產服務主體數量及類型。
  (二)構建涵蓋全產業鏈服務體系。
  一是構建產前生產服務體系。支持並規範社會化服務企業、農業合作社開展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施肥修剪等專業服務。二是構建產中生產服務體系。引導龍頭企業與茶農或者合作者之間形成緊密合作,提升梅州茶產業的標準化水平。三是構建產後生產服務體系。構建高效率的流通服務,整合市場資源,打通市場銷路。
  (三)打造交叉領域生產服務體系。
  一是繼續做好茶葉特色保險。重點結合梅州自然環境因素,深化與保險公司合作,開展茶葉特色保險工作,全面保障茶農、採茶工的收入水平。二是為茶葉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梅州市茶葉融資難、融資貴等發展難題。
  三、加強業態與經營模式創新
  (一)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茶旅路線。
  ⒈養生茶旅專線。
  線路1:客都人家—千年古剎靈光寺—雁南飛茶田景區—華銀陰那山茶園基地—雁山湖國際花園度假區。
  路線主題為“世界客都·千年古剎·醉美茶鄉”,通過串聯“客都人家”“千年古剎靈光寺”“雁南飛茶田景區”“華銀陰那山茶園基地”及“雁山湖國際花園度假區”景區資源,突出“休閒到梅州,圍龍屋裡茶飄香”的景區意境,讓遊客感在具有客家特色的養生度假中體驗客家茶俗、聆聽客家茶歌、閱讀客家茶詩及領略千年古剎風光,在養生度假中靜心、養心,感受美好慢生活。
  線路2:韓山歷史文化生態區—豐順縣嘉洪農林茶園基地。
  打造以“韓山歷史文化生態區”為核心,串聯豐順縣“嘉洪農林茶園基地”的茶旅養生專線,遊客在該線路可體驗韓愈文化、觀光美麗茶園、覽勝山地休閒、遊歷天然湖泊,其是一條遠離城市喧囂、雲遊湖光山色的絕佳養生茶旅專線。
  線路3:徑南鎮官亭村廣東晨露茶文化旅遊產業園—徑南鎮雲山谷“客家茶文化研學基地”—月形山國家3A景區。
  以興寧市徑南鎮為中心,推動徑南鎮茶文化與鄉村旅遊的融合發展,打造“徑南鎮官亭村廣東晨露茶文化旅遊產業園—徑南鎮雲山谷客家茶文化研學基地—月形山國家3A景區”養生旅遊專線。讓遊客在茶園觀光中,研修客家茶文化,同時依託月形山國家3A景區,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形態。
  ⒉紅色茶旅專線。
  梅州是革命老區,是廣東省唯一全區域被認定為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開展革命活動,紅色文化資源豐富。
  線路1:雁南飛茶田景區—葉劍英紀念園—華銀陰那山茶園基地—三河壩戰役紀念園。
  串聯“雁南飛茶田景區—葉劍英紀念園—華銀陰那山茶園基地—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景點,讓遊客感受綠色茶園、紅色文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線路2:中央蘇區豐順革命紀念館—馬圖紅四軍軍部舊地—馬圖綠茶產區。
  串聯“中央蘇區豐順革命紀念館—馬圖紅四軍軍部舊地—馬圖綠茶產區”景點,並以紅色精神為傳承,以綠色茶產業為主題,打造紅色老區的綠色旅遊。
  線路3:石正南台—八尺威華茶心谷—仁居紅軍紀念園
  依託平遠縣優質鄉村風貌和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串聯“石正南台—八尺威華茶心谷—仁居紅軍紀念園”,讓遊客感受紅色記憶美麗鄉村示範線。
  ⒊休閒茶旅專線。
  線路:百侯名鎮旅遊區—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西岩山茶鄉度假村旅遊線路
  依託大埔縣“梅州香格里拉”資源優勢,發揮“大埔小吃文化城”流量資源優勢,打造“百侯名鎮旅遊區—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西岩山茶鄉度假村”旅遊線路。讓旅客在大埔縣領略豐富的小吃文化,品嘗客家養生菜,感受愉悅的客家茶文化。
  (二)基於跨界融合發展新業態。
  深入挖掘茶產業的多功能性,推動茶產業與生態、健康、休閒、養生等產業相融合。一是推進茶產業與陶瓷產業融合。依託大埔縣陶瓷產業基礎,打造類型豐富的茶具,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茶家居產品。二是推進茶產業與餐飲業融合。依託客家美食文化,打造具有明顯風格特色的客家茶宴,客家茶點。三是加快推進茶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推進客家茶文化與梅州市文創、動漫產業相互融合,設計具有客家茶文化特色的梅州茶產業IP形象,助力發展茶產業。
重點工程
1.產業組織模式最佳化工程。重點開展產業組織模式最佳化及龍頭企業培育工作。到2027年,實現茶農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例60%,改造專業合作社20家,建設家庭茶場50家,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1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及年銷售超過1億企業1家,培育茶葉類“四上”企業5家以上。
2.新型生產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到2027年,培育50名農村鄉土專家及20名科研及農技推廣人才,精準服務梅州茶產業經營主體發展;做好茶葉保險及金融服務工作。
3.三產融合建設工程。到2027年,打造極具客家文化的特色茶旅旅遊線路7條,標準化客家茶宴1套,梅州茶產業特色IP形象1個。
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
第九章 品牌培育與行銷體系
  一、品牌培育與管理
  (一)以客家、長壽和紅色文化為核心凝練品牌個性。
  重點打造“嘉應茶”區域公用品牌,深入挖掘客家茶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歷史故事,凝練“嘉應茶”品牌內涵。一是主打“好客文化”,梅州人自古就有好客風氣,客來敬茶,以茶聯誼,以茶代酒屢不鮮,傳達著嘉應茶產品是一杯好客茶;二是突出“長壽文化”,梅州蕉嶺縣、大埔縣作為世界長壽之鄉,具有深厚的養生文化發展背景,傳達著嘉應茶產品是一杯養生茶;三是主打“客家文化”,代表著客家人團結奮鬥,克服困難的堅定決心,傳達著嘉應茶產品是一杯代表著團結、友好、奮進的茶產品。四是融入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因,傳達著嘉應茶是一杯涵蓋紅色文化的茶產品。
  (二)推行三級品牌管理體系。
  一是構建“區域公用品牌+子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三級品牌體系,以“嘉應茶”為區域公用品牌,以各自縣區公用品牌為子區域公用品牌。二是完善“嘉應茶”區域公用品牌管理制度。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實行嚴格的公用品牌準入制度。三是規範公用品牌包裝使用標識,以“客家文化”為品牌包裝基礎素材,在品牌茶的包裝上統一印製客家圍屋標誌性建築,提升品牌的文化力。
  (三)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一是開展中國客家茶文化節。重點開展客家茶文化高峰論壇、客家炒綠茶商大會、客家炒綠手工制茶大賽等活動,通過會展活動,提升梅州嘉應茶品牌知名度。二是開展公共行銷,力爭使梅州茶進入廣東省農產品宣傳推介平台,選擇性贊助大型會議和活動,進入會議指定用茶名錄。三是政府牽頭在廣東省內重要視窗區域開設“嘉應茶”茶文化專區。四是支持茶企、茶商到國內大中城市設立“嘉應茶”專營店,專營店需“統一門店標識、統一裝修風格、統一宣傳內容”進行布置,並給予一定的資金鼓勵。五是加大新興媒體投入,提高宣傳可達性和效果。六是鼓勵茶葉企業積極參加國家級名優茶評比活動,爭取國字號獎牌,提高梅州茶的美譽度。
  (四)培育壯大企業品牌。
  全面培育壯大梅州市企業品牌。一是開展品牌整合,構建“一牌引領,多牌協同”的企業品牌發展體系。二是支持企業品牌“走出去”,組織、鼓勵和支持企業赴各地參加參展、評優、推介等活動,同時積極構建交流平台,讓當地的茶葉企業到品牌茶企進行交流、學習。三是加大對於成功申報品牌企業的獎勵力度,對於被新認定的企業品牌給予一定資金獎勵。
  二、目標市場選擇
  梅州茶的銷售區域要立足本市,深耕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帶動海外。目標市場區隔如下:
  (一)重點深耕市內及省內市場。
  積極鼓勵企業與本省旅遊、供銷、電商、企事業等單位深度合作,開發旅遊市場與禮品市場,在省內實現全覆蓋,並深耕大灣區市場,進一步擴大其在本省的影響力。
  (二)優先拓展南方及周邊市場。
  梅州的客家文化在福建龍巖等區域具有極高的認可度,所以在南方市場及周邊區域具有較強的市場發展潛力。一是重點組織企業參加南方市場展會。二是重點支持茶商在南方區域開設“嘉應茶”品牌店,並對這部分企業給予資金獎勵。三是在南方區域的主要交通樞紐投放“嘉應茶”廣告,加大對周邊市場的滲透。
  (三)積極拓展北方及海外市場。
  梅州茶目前在北方及其他產區市場的市場占有率較低,考慮到消費特點,以北方大中城市為重點,進行梅州茶的消費市場培育,前期可藉助品牌渠道企業進入市場,後期可鼓勵企業開設形象旗艦店,適當鼓勵企業到北方參加茶博會進行宣傳推廣。客家炒綠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產品熱銷東南亞市場,積極借力“海絲之路”,依託僑胞資源,將客家炒綠推向海外市場。
  三、渠道構建與拓展
  (一)扶持與提升線下渠道。
  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建設形象體驗店,按照一城一館的總體布局,打造集梅州茶批發銷售、茶藝展示、品茶休閒於一體的品牌形象體驗店。結合企業特點,開發團體直銷渠道。
  (二)培育與開發跨界渠道。
  一是培育與開發跨界渠道,堅持資源互補的發展原則,積極開發培育與大型企業的渠道共享合作,橫向打通流通渠道。二是構建新型零售終端體系。三是積極開展與品牌渠道商、茶館的合作,在品牌連鎖企業內開設梅州茶專櫃,積極參與相關行銷推介活動,藉助渠道商品牌來拓展終端消費市場。四是充分運用茶葉交易市場集散功能,依託五華茶博匯,形成規模效應,拓寬行銷渠道,遠銷海內外客家同胞。
  (三)培育與開拓線上渠道。
  一是鼓勵支持線上推廣。成立梅州市茶葉電商運營公司,利用各大直播電商平台,搭建梅州市茶葉網路銷售平台。二是與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台合作,建設梅州茶葉電商館或淘寶村。三是鼓勵茶農、茶戶利用抖音直播和微信小程式、朋友圈等形式宣傳、銷售自家茶葉,積極探索梅州茶的直銷模式。
  四、建設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
  在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梅縣區建設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中心,作為宣傳客家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充分融入梅州的客家文化特色,以客家建築為主體,融入高科技手段,實現一站式購買梅州茶。引入龍頭企業展示櫃檯,形成品牌宣傳與展銷區。在中心內專門設立圍繞客家、長壽、紅色、茶四大文化融合的研究隊伍,並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從科學權威角度揭示四大文化的關係,為梅州茶產業發展進行文化賦能。
重點工程
⒈品牌影響力提升工程。一是每年度開展中國客家茶文化節,具體包括客家茶文化高峰論壇、客家炒綠茶商大會、客家炒綠手工制茶大賽等活動,全方位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二是是做強區域公共品牌。制定“嘉應茶”品牌宣傳語及品牌準入體系;三是壯大企業品牌。支持企業品牌整合,加大企業品牌工作的扶持力度。
⒉渠道拓展建設工程。到2027年,在梅縣區/梅江區建設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1個,穩步推進全國市場開拓及海外市場擴張工作。
⒊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建設工程。充分融入梅州的客家文化特色,引入龍頭企業展示櫃檯,設立圍繞客家、長壽、紅色、茶四大文化融合的研究隊伍。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市分管領導為總召集人,農業農村、市場監管、財政和旅遊等部門參加的茶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茶產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梅州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要建立相應制度,做到上下聯動、目標一致、行動統一,確保茶產業發展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強化政策扶持
  結合新發展目標,完善現有茶產業扶持政策,把茶葉作為主導產業加以扶持,積極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加大對梅州市茶產業生態茶園建設、加工技術提升及品牌行銷推廣的資金保障,保證現有有關政策落實到位並具有連續性。同時,依託產業規劃項目,重點聚焦梅州茶產業二、三產業提升,確保資金扶持從生產端向加工端及銷售端轉變。採取財政補貼、貼息、以獎代補、稅收減免等各類方式,加大對茶農、合作社和茶葉企業的金融支持。
  三、強化科技支撐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平台建設。以市農林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為依託,藉助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廣東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梅州市茶產業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和國家、省、市科研專家的力量,建設省級工程中心,配套完善的實驗室、科研基地等科研基礎設施,策劃優質項目,積極爭取各級農業、科技等部門的項目支持,開展科研攻關。二是加快特色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結合梅州茶葉生產習慣和消費市場,在“甜韻花香型”客家炒綠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地方歷史名茶種質資源,加快特色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三是開展加工技術的研究與創新。積極開展客家炒綠品質提升技術、黃茶加工技術、柚花茶加工技術等加工技術創新研究;四是提高茶園標準化管理水平。研發和引進適合山區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的機械化設備,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切實解決梅州茶產業發展遇到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四、加強隊伍建設
  一是引進具有茶葉品質化學、加工等茶學等背景的研究型人才,為做好客家炒綠口感改良工作及烏龍茶精製加工技術提升做好人才支撐。二是定期開展專業技術水平提升培訓。邀請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對茶園管理、茶葉加工、市場行銷等茶葉從業人員進行技能提升培訓。鼓勵支持加工技能型人才發展,對於獲得相應獎項的技能人才進行相應的獎勵;加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定期舉行技術培訓、人才培訓。三是定期組織企業管理層到外地遊學或培訓,提升茶葉從業人員技術技能水平。四是開展全市茶葉技能比賽,形成趕學比超的氛圍。五是完善茶葉科技推廣體系,組建“技術團隊+科技人員+示範基地+實用人才”的聯合服務團,同時發掘和培育鄉土技術能手和本土人才,充實鄉鎮級技術推廣隊伍。六是鼓勵企業建設創新實驗室等研發基礎設施,培養研發團隊。七是加大力度招引高層次茶葉專業人才到梅州市工作創業。八是設立高級專家工作站,邀請茶產業高級專家定期開展技術指導。
  五、加大宣傳推廣
  一是積極開展面向茶商策劃標誌性節會。藉助平台宣傳作用,邀請市外更多的經銷商走進梅州茶,實現梅州茶“走出去”,為更多的企業搭建產銷對接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二是結合旅遊開發,開展茶旅融合節慶活動。如農民豐收節、馬拉松比賽、客家博覽會等,以旅帶銷,讓更多消費者了解梅州茶。三是借力客家文化藝術節,打造梅州茶採摘節,讓更多的遊客了解梅州茶。四是聯合梅州柚開展茶葉節慶活動,讓兩大產業形成合力,協同擴大節慶活動的影響力。五是籌備開展國家生態茶發展研討會,集聚各方產學研力量,激活梅州茶的綠色基因。六是做好活動推介。積極贊助重大活動,同時吸引廣大網紅、社會名媛推介梅州茶葉,提升梅州茶的品牌知名度。
附表
茶產業發展規劃工程項目推進計畫表
序號
工程名稱
2023—2024年
2025年
2026—2027年
1
資源保護及品種選育工程
開展梅州特色種質資源收集;制定古茶樹資源保護方案。
對種質資源性狀進行研究,選育出具有梅州本土特色品種2~3個;實施古茶樹資源保護工作。
觀察初步選育出的茶樹品種性狀及適制性,從中選優1~2個品種。
2
品種結構
最佳化工程
引進一批省外優良茶樹品種,開展試點種植,觀察品種適應性。
選擇表現較好的良種開展示範推廣工作,力爭到2025,全市良種率達80%。
加大新茶樹品種推廣示範工作,力爭到2027年,全市良種率達85%。
3
茶園改造
提質工程
制定低質低產茶園改造方案,確定低質低產茶園地理分布情況;整合相關資金,做好茶園基礎設施提升準備工作;制定數位化示範茶園建設方案
推進低質低產茶園改造工作,到2025年改造低質低產茶園3萬畝;開展全市茶園道路、排灌系統等基礎配套設施提升工作;基本完成數位化示範茶園建設。
到2027年,改造低質低產茶園5萬畝;完成全市茶園道路、排灌系統等基礎配套設施提升工作;建設完數字茶業示範茶園1個,確保其投入使用。
4
全域綠色發展工程
加大與科研院所合作,制定生態茶園建設和茶園標準化種植規劃;制定全市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化肥、農藥減施行動方案;加大與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合作交流,制定合作方案。
到2025年,建設生態茶園8萬畝,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3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占比10%。
到2027年,建設生態茶園12萬畝,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5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占比20%。
5
產品標準化提升工程
邀請茶葉標準制定專家,開展客家炒綠標準完善、梅州單叢及柚花茶標準制定工作。
邀請茶葉加工專家,開展客家炒綠、梅州單叢及柚花茶加工技術規程的制定工作。
到2027年,完善標準1套,制定新標準2套和加工技術規程3套。
6
加工條件
提升工程
制定加工條件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確定標準化茶葉生產示範線分布情況,擬定新增SC認證企業、現代化生產加工示範企業及數位化茶葉加工示範廠名單。
充分整合資源,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對於實施加工水平提升的主體,開展加工條件提升指導工作。爭取到2025年,打造1~3條標準化茶葉生產示範線,實現全市SC認證企業80家;現代化生產加工示範企業8家。
進一步核查加工主體是否達到加工標準。爭取到2027年,打造3~5條標準化茶葉生產示範線,實現全市SC認證企業85家,現代化生產加工示範企業10家,數位化茶葉加工示範廠1家。
7
產品質量
提升工程
構建產學研合作模式,搭建茶葉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合作平台,開展“客家炒綠”“梅州單叢”的生產工藝研究工作。
推動“客家炒綠”“梅州單叢”生產工藝在龍頭企業的推廣套用;梳理相關政策,將茶葉初加工成套設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範圍。
將改良後的“客家炒綠”及“梅州單叢”生產工藝進行消費市場測試,進一步完善加工工藝。
8
客家炒綠傳承與創新工程
制定客家茶研發與傳承隊伍組建方案;制定客家茶技藝傳承基地建設方案;草擬鄉土茶葉人才特殊支持方案。草擬鄉村工匠及茶葉加工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
開展客家茶研發與傳承隊伍組建工作;實施客家茶技藝傳承基地建設工作;報相關部門,討論鄉土茶葉人才特殊支持方案;報相關部門討論鄉村工匠及茶葉加工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
成功組建1支客家茶研發與傳承隊伍;建設客家茶技藝傳承基地1個;出台並運行鄉土茶葉人才特殊支持方案;出台並運行鄉村工匠及茶葉加工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
9
產業組織模式最佳化工程
制定重點開展產業組織模式最佳化及龍頭企業培育工作實施方案。
到2025年,實現茶農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例50%,改造專業合作社10家,建設家庭茶場30家,省級龍頭企業30家。
到2027年,實現茶農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例60%,改造專業合作社20家,建設家庭茶場50家,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1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及年銷售超過1億企業1家。
10
新型生產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制定農村鄉土專家團隊組建方案,並確定專家定點服務企業的名單。
到2025年,培育30名農村鄉土專家及15名科研及農技推廣人才;制定茶葉保險及金融服務工作方案。
到2027年,培育50名農村鄉土專家及20名科研及農技推廣人才;推行茶葉保險及金融服務工作。
11
三產融合
建設工程
設計客家文化特色的茶旅旅遊線路方案;設立標準化客家茶宴工作小組;邀請專業機構開展梅州茶產業特色IP形象設計工作。
開展客家文化特色的茶旅旅遊線路建設招商工作;推動標準化客家茶宴試行工作;初步完成梅州茶產業特色IP形象設計工作。
到2027年,成功打造極具客家文化特色的茶旅旅遊線路7條,標準化客家茶宴1套,梅州茶產業特色IP形象1個。
12
品牌影響力提升工程
制定中國客家茶文化節活動方案(客家茶文化高峰論壇、客家炒綠茶商大會、客家炒綠手工制茶大賽);制定“嘉應茶”品牌宣傳語及品牌準入設計方案。
籌備中國客家茶文化節系列活動;制定企業品牌整合方案,重點加大企業品牌工作的扶持力度。
成功開展中國客家茶文化節1次;實施企業品牌扶持工作的獎勵方案。
13
渠道拓展
建設工程
制定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建設方案;草擬渠道拓展獎勵方案。
開展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招商工作;通過渠道拓展獎勵方案。
到2027年,在梅縣區/梅江區建設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1個;實施渠道拓展獎勵方案,穩步推進全國市場開拓及海外市場擴張工作。
14
客家茶文化體驗展示研發中心建設工程
制定客家、長壽、紅色、茶四大文化融合的研究隊伍組建方案。
開展客家、長壽、紅色、茶四大文化融合的研究隊伍試運行工作。
實施客家、長壽、紅色、茶四大文化融合的研究隊伍試運行工作。

內容解讀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梅州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以打造和建設“客家綠茶之都”“中國單叢茶鄉”“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為發展總目標,立足梅州市客家文化、長壽文化、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四大優勢,統籌發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推動綠色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融合化發展。
《規劃》共10章,包括規劃背景與意義、規劃區概況、梅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梅州市茶產業發展思路與定位、形成四大特色優勢種植區、產品結構與加工體系建設、最佳化茶產業組織與經營體系、品牌培育與行銷體系、保障措施等具體內容。
《規劃》明確了梅州茶產業發展目標。一是強基礎。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至2027年,梅州茶園種植面積35萬畝,投產面積33萬畝,茶葉產量3.0萬噸。培育和推廣地方特色茶樹品種1至2個,推廣示範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10萬畝以上,實現無性系良種茶園覆蓋率達85%,推廣綠色生態生產技術,建設生態茶園12萬畝,改造低質低產茶園5萬畝,建設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茶園5萬畝,建設數字茶業示範茶園1個,全面推動茶園生產生態化、精細化和現代化;加工技術大幅提升,SC認證企業達85家,現代化生產加工示範企業10家,數位化茶葉加工示範廠1家,推動茶葉加工清潔化、標準化。二是育主體。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主體,培優扶強省、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做大規模、做響品牌。力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1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年銷售超過1億元企業1家。最佳化產業組織體系,實現茶農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例達60%,改造專業合作社20家、家庭茶場50家。三是強品牌。進一步做強梅州茶品牌,通過品牌推介、銷售和宣傳活動,增強梅州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譽度。重點將客家文化融入梅州茶葉公用品牌內涵構建和宣傳中,讓梅州茶葉品牌有明顯的識別度。四是增效益。進一步提升茶葉發展效益,到規劃期末,梅州市茶產業綜合效益和發展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實現一產產值75億元,綜合產值400億元。切實實現茶農增收,茶農畝均收入達15000元。
《規劃》提出,梅州要打造“客家綠茶之都”,充分發揮梅州客家炒綠原品種、原生態、原工藝的傳統特色優勢,緊跟市場發展趨勢,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加大客家炒綠的加工工藝創新,讓客家炒綠走出梅州市場,走入全國市場;要打造“中國單叢茶鄉”,利用鳳凰單叢的知名度,發揮產區規模大、生態好的優勢,鼓勵烏龍茶產區主打梅州單叢,同時深入挖掘梅州單叢的特有優勢,結合工藝創新和科技賦能,與潮州產區共同推進廣東單叢的打造,逐步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國單叢茶鄉”;要打造“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發揮梅州市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多元的優勢,將文化與科技相互聯動,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打造“三茶統籌”先行示範區。
《規劃》對梅州形成客家炒綠生產基地、名優綠茶生產基地、梅州單叢生產基地、荒野特色茶樹資源保護基地等四大特色優勢種植區作了詳細規劃,提出依託品種資源和具有客家炒綠加工技藝的梅江區、豐順縣、蕉嶺縣、平遠縣建設客家炒綠生產基地,穩固梅州茶產業傳統優勢;梅縣區、五華縣和蕉嶺縣以生產綠茶品類為主,且現有品種結構中無性系良種種植比例較高,具有發展標準化茶園基地的產業基礎條件,重點發展名優綠茶,力爭發展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的名優綠茶生產基地;大埔縣、豐順縣及興寧市單叢茶樹品種資源相對豐富,具有打造高品質單叢的基礎條件,以發展單叢為主,形成梅州單叢生產基地;豐順縣、平遠縣及梅江區擁有豐富的荒野特色茶樹資源,在這三區域內建設荒野特色茶樹資源保護基地,重點加大對平遠鍋叾水仙、清涼山小葉種及潭江水仙老茶樹等種質資源的保護,並引入相關資本和企業對茶樹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提高其經濟和社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