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范在日本期間,積極與西方人士接觸,他教授美國傳教士元杜尤(Horace G. Underwood)朝鮮語,於是結識了元杜尤的哥哥約翰·安德伍德(John T. Underwood)。徐光范在日本居住了半年,面對朝鮮政府不斷向日本交涉引渡開化黨人的要求,徐光范倍感威脅,於是在1885年5月與朴泳孝、徐載弼前往美國逃難。徐光范到美國後,輾轉於東部的紐約、新澤西、華盛頓等地。他得到了約翰·安德伍德的幫助,進入羅格斯大學學習,取英文名肯尼斯·徐(Kenneth Suh),並在1892年獲得美國公民權。徐光范
獲得美國公民權以後,徐光范被聘為美國聯邦政府教育局(Bureau of Education)的翻譯官,並在美國政府的機關報紙和雜誌上發表了《朝鮮教育論(Education in Corea)》、《朝鮮民談(Corean Stories)》等文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控制朝鮮並建立親日開化派政權,開始實行“甲午更張”。在日本外務省的斡旋下,徐光范決定回國。1894年12月13日,徐光范抵達仁川,終於回到闊別十年的祖國,開始投身甲午更張的改革事業。
但是朴泳孝掌權後不久,內部即出現分裂的趨勢,徐光范也開始與朴泳孝保持距離,時任日本駐朝代理公使的杉村濬說:“法務大臣徐光范雖和朴氏有極密切的歷史關係,但也對朴氏的行為暗暗不滿,也不想和朴氏共進退。”結果在1895年7月6日,朴泳孝就因為所謂“叛逆陰謀”而倒台,他本人被迫亡命日本。而過去和他一派的徐光范不僅未遭牽連,依然安穩地坐在法部大臣的位置上,甚至“棄舊友朴泳孝而成為所謂美國派之首領”。可見其徐光范玩轉牆頭草手段之嫻熟。1895年10月8日發生乙未事變,閔妃在景福宮中被日本人所殺。其後日本強迫高宗廢閔妃為庶人,並罷免朴定陽、李范晉、李完用、沈相薰等親俄親美派(貞洞派)官員,徐光范毫髮無傷,甚至還在廢后詔上署名。他在乙未事變後五天轉任學部大臣。此後徐光范又前往美國公使館,希望到美國做公使,但是美國駐朝公使施逸(John M. B. Sill)告訴他:“一個在廢后詔上籤了名的人不是去華盛頓的最佳人選。”經過徐光范的不斷奔走活動,他終於在1895年12月11日被任命為駐紮美國特命全權公使。徐光范走後不久,朝鮮就在1896年2月11日發生了俄館播遷,金弘集內閣倒台,當初在廢后詔上署名的大臣都被治罪,徐光范卻因為遠走美國得以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