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傳統工藝》是2021年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傳統工藝
- 作者:萬輔彬,汪常明,周世新
- 類別:藝術類圖書
-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6月18日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5115847
《廣西傳統工藝》是2021年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壯錦是廣西壯族地區一項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藝品,也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主要產地為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忻城縣土司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相傳,有一位叫達尼妹的壯族姑娘,精心紡織而成——從此就產生了瑰麗的壯錦。考古證實,早在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據《唐六曲》和《元和郡縣誌》記載:當時壯族人民所...
《廣西傳統工藝》是2021年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文化廣西”叢書中的一本,先從基本知識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領讀者進入廣西傳統工藝的殿堂,再對八桂大地的傳統工藝進行整理,包括陶瓷工藝、織染工藝、編織工藝、剪紙和繪製工藝、民族吉祥掛件製作工藝、雕刻工藝、金屬冶煅工藝、紙製品與...
2012年,美食界名人林艷光,率先提出要對傳統紙包雞在製作工藝上進行革新,他在梧州飲食業商會的指導下,首創保鮮禮盒裝、便攜裝紙包雞紙包雞,使傳統紙包雞真正成為了美食中的“廣西手信”!林艷光率先以傳統紙包雞為突破,義無反顧地肩負起了探索梧州本土傳統特色美食產業化發展的時代使命!紙包雞在製作工藝上與...
廣西公布了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三姐歌謠、布洛陀、侗族大歌、桂劇、壯劇等58個項目榜上有名 名錄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文化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手工藝、傳統醫學以及其他藝術。2006年5月,我國公布了第一批國家...
廣西傳統硬木家具製作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南寧市。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技藝,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23〕22號)...
陶器燒制技藝(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欽州坭興陶,古稱“越陶”,學名“紫泥陶”,早在民國期間,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四川榮昌陶並稱“中國四大名陶”。欽縣縣誌記載,陶器原是坭器,“興”就是喜愛時尚的意思,“坭興”兩字合起來,就是欽州...
壯族繡球是中國的繡球文化之一,為廣西壯族民俗,乃廣西壯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廣西極具特色的旅遊工藝品之一,原為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廣西繡球多以紅、黃、綠三色做底及面料。繡球大多為12瓣,每瓣皆繡上各式吉祥物,如梅、蘭、菊、竹等花卉圖案或春燕、龍、鳳等。廣西繡球又稱為“堆繡繡球”,...
北海貝雕畫是廣西傳統的民族工藝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承載著古老文化又體現現代文明,是認識北海、宣傳北海的重要載體,是北海的城市“名片”。貝雕畫是藝人巧用貝殼的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精心設計、雕琢、堆貼而創作出的高雅藝術品。貝雕畫將國畫的神韻、刺繡的空靈、玉雕的質感、珍珠的光澤...
北海貝雕是廣西傳統的傳統工藝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承載著古老文化又體現現代文明,是認識北海、宣傳北海的重要載體,是北海的城市“名片”。發展歷史 北海貝雕技藝成熟於明末清初,這從北海、合浦民間傳世的明清貝雕家具及工藝品中可以考證。合浦廉州在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州、府、縣治...
骨角雕(合浦角雕),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合浦角雕是廣西本土代表性傳統工藝美術。利用當地牛羊角為主要原料,經開料、削坯、精雕、組裝成各類水族生物、飛禽走獸、花鳥草蟲等工藝品,以立體圓雕的表現形式,玲瓏剔透的雕工,逼真傳神的效果與典雅自然的風格在中國傳統美術中...
韋氏兄弟繼承了傳統工藝,又有所創新發展,除了鑄造技術,在調音技術、銅料等方面有獨到的探索並取得成功。廣西少數民族使用銅鼓的情況不同,白褲瑤族追求鼓聲響亮、悠長,而壯族則不同,河池的壯族使用銅鼓,講究音調,通常有四個調,可以演奏樂曲,而白褲瑤族的銅鼓主要是伴奏。韋氏兄弟鑄造的銅鼓已經能調出四個音,...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侗族傳統民間工藝,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體現,主要通過民間工匠傳承,但是,當代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出現危機,主要是因為建築工匠後繼乏人、木材來源匱乏。傳承人物 楊似玉,男,侗族,1955年生,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人。2006年5月20日,楊似玉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貝雕(北海貝雕),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貝雕(北海貝雕)是以北部灣天然珍稀貝類為原材料,取貝殼海螺天然色澤、紋理線路,吸收海洋精華,通過精細設計、篩選材料、清洗切割、精雕細琢、運刀修飾、打磨拋光、鑲嵌組裝等十幾道特殊工藝後鑄就的藝術精品。其材質高貴,工序繁多,技藝...
米粉製作技藝(桂林米粉製作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桂林米粉歷史悠久,其興盛於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老桂林城,並因抗戰時期大量外地文化名人和民眾的到來和離去得以廣泛傳播。桂林米粉以桂林各縣所產大米及流經桂林境內的灕江水為基本原材料生產,以城區老店歷史傳承配方熬制的滷水...
黃姚豆豉加工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黃姚豆豉加工技藝可追溯自元末明初,早在明朝初期,黃姚古鎮人民結合當地特殊地理環境,總結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淡豆豉的技藝,包括選豆,蒸豆,洗豆,泡豆,發酵,洗霉,壓白,晾曬等一系列生產流程,加工全過程零...
一個小小的繡球沉澱的是壯家兒女的智慧,也蘊含著壯族文化的獨特風韻。而今繡球已經走向世界,成為廣西的文化符號。從壯族男女傳情之物到傳統手工藝品 “哥接繡球胸前掛,條條線把哥心牽。金絲繡球鮮又鮮,我倆從此訂百年……”拋繡球的山歌至今仍在靖西市各鄉鎮流傳。早在清代時,龍邦一帶的壯族農村青年男女就有...
柳州螺螄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獨特小吃,由當地特有的軟韌爽口的米粉,以酸筍、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鮮嫩青菜等配料,用濃郁適度的酸辣味螺螄肉湯調和而成,具有鮮、辣、酸、燙等特點,是一種人吃了就會愛上的一種食物。近年來,隨著米粉製作工藝、物理殺菌、真空包裝等食品生產及包裝技術提升,...
坭興陶藝是欽州市的傳統制陶工藝。主要分布於廣西欽州市欽江兩岸,歷史上集中於欽州南魚寮橫街,設店經營,形成一條坭興陶藝巷。現全市有生產坭興陶的10餘家,分布於欽州市區內。坭興陶的泥坯在1200℃左右高溫的窯內發生變陶,經打磨拋光後,呈現古銅、墨綠、紫紅、天斑等諸多色澤,質地細膩光潤,實用性強。簡要...
工藝特色 桂林刺繡在針法上以線細針密、色彩豐富而著稱,並不斷融入現代的時尚元素。桂林刺繡包含130多種工藝,由以“抽、拉、雕”三大手法獨具特色。常採用切針、跳針、勾針、旋旋針和反底針等各種針法來表現不同的圖景,如旋旋針的針法互相交鋁,宜於表現枝繁葉茂,使其有鬱鬱蔥蔥之感;切針針法則暢勁有力...
瑤族織繡技藝,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傳統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瑤族織繡是瑤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民族傳統刺繡藝術,織繡在傳統文化中是衡量瑤族婦女心靈手巧的標準。瑤錦、手帕、腰帶、瑤服均織繡著五彩圖案,圖案取材於生產生活中熟悉的動植物形象,蟲子、樹葉、韭菜花等都是...
苗族蠟染手工技藝,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傳統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苗族蠟染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
賓陽壯錦的圖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不乏創新,“葵花向陽”、“民族團結”、“桂林山水”、“糧食豐收”、“紅棉花”等成為了新時期的壯錦經典圖案。困境 隨著商品經濟和織造工業化的衝擊,賓陽壯錦這一傳統工藝也難以倖免,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扶持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對於困境中的壯錦業給予了積極的扶持。
靖西壯族夾砂陶製作技藝,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傳統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夾砂陶,在靖西土話稱為“模東”,是“土鍋”的意思,也就是泥土製作而成的鍋頭。在金屬材質的鍋類等器皿沒有出現之前,靖西壯族先民就廣泛使用這種“土鍋”,作為煮飯、炒菜的炊具,到了解放前,...
合浦牛角雕系以牛角經雕制而成的工藝美術品。牛角分明角與黑角兩種。廣西水牛角質地優良,其明角色澤如玉,堅韌不折。加工後,可細如髮絲、薄過紙張,表面光潔,呈半透明。在製作工藝上,運用圓雕、浮雕、鏤空、鑲嵌等傳統雕刻技法,充分發揮角質本身的特點,利用明角的自然色澤與黑角和諧搭配,因材施藝,經精雕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