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批准時間:2007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自治區級
廣西公布了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三姐歌謠、布洛陀、侗族大歌、桂劇、壯劇等58個項目榜上有名名錄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文化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
壯族天琴藝術,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壯族天琴藝術,又稱“唱天”、“彈天”、“跳天”,是唱、彈、跳融合的歌舞音樂,主要流傳於崇左市的龍州、憑祥、寧明、大新、天等、扶綏,防城港市的防城區等地區,以及中越邊境的越南岱、儂、傣族居住地區。龍州的壯族唱天傳播廣泛,...
岑溪牛娘戲是梧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娘戲是一種起源於“舞春牛”農事娛神活動的地方戲曲,流傳於桂東南及粵西地區的,核心流行區域在廣西岑溪市及其周邊地區。岑溪牛娘戲植根于田野鄉間,生活氣息濃郁,地方色彩濃厚,戲曲音樂、唱腔藝術和表演...
壯族銅鼓習俗,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壯族銅鼓習俗是壯族民眾敲擊使用銅鼓、收藏銅鼓、鑄造銅鼓等一系列與銅鼓崇拜信仰有關的民俗行為。壯族銅鼓習俗主要以紅水河流域為核心,主要分布在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天峨縣、南丹縣、巴馬縣、鳳山縣、大化縣和廣西百色市田林縣、隆林縣、西林縣...
那坡壯族民歌,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那坡壯族民歌的起源至少在唐宋時期。那坡壯族民歌曲調多變,旋律跳動大,裝飾音較多,富於抒情,藝術魅力更是獨特。2006年5月20日,那坡壯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32。歷史淵源 那坡壯族...
羅桂霞,女,壯族,1943年8月生,廣西桂林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桂劇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申報。張樹萍,女,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桂劇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申報。保護措施 1938年,廣西大學校長、教育家馬君武博士在桂組織成立了“廣西戲劇改進會”,歐陽予倩應聘從事桂劇...
1994年7月,烏蠻灘伏波廟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伏波廟會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3月5日,伏波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信息 位置信息 伏波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橫州市雲表鎮六河村龍門塘屯西南的鬱江北岸。交通信息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機構,承擔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事務性、技術性工作;組織全區範圍非遺普查工作的開展;指導保護計畫的實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演)及公益活動,交流、推介、宣傳保護工作的成果和經驗;組織實施研究成果...
廣西八音(邕寧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申報的一項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證於2007年。簡介 南寧邕寧壯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樂器的統稱,依樂器製作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金(如鐘)、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塤)、革(如鼓)、絲(如琴)、木(如祝)八類,...
2007年,瑤族祝著節入選廣西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瑤族祝著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61。歷史淵源 瑤族祝著節的形成源於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蘊含著倫理孝道與美好生活追求。在紅水河流域,瑤族地區廣泛流傳的長篇史詩《密洛陀》中...
岑溪牛娘戲,是梧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娘戲是一種起源於“舞春牛”農事娛神活動的地方戲曲,流傳於桂東南及粵西地區的,核心流行區域在廣西岑溪市及其周邊地區。岑溪牛娘戲植根于田野鄉間,生活氣息濃郁,地方色彩濃厚,戲曲音樂、唱腔藝術和表演...
2007年1月4日,合浦珠還民間傳說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西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21。歷史淵源 《漢書·地理志》載:“廉州合浦縣有珠母海,郡人採珠之所”。《太平寰宇記》云:“珠母海去石康(舊石康縣)80里……凡珠璫出於珠蚌,珠母廣數尺,長尺余”。宋周去非在《嶺...
2007年,壯族百鳥衣故事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批准列入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11月11日,壯族百鳥衣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147 。歷史淵源 百鳥衣故事是壯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古老傳說,據稱早在宋朝就盛傳在橫州(今橫州市)及周邊地區。該故事敘述貧苦...
賓陽壯錦的生產始於二十世紀40年代,承自忻城的傳統織錦技術,又有所創新。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賓陽縣 遺產名稱:壯族織錦技藝(忻城壯族織錦技藝、賓陽織錦技藝)所屬性質: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賓陽織錦技藝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女1955.6)遺產編號:9 申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