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珠還民間傳說

合浦珠還民間傳說

合浦珠還民間傳說,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民間文學,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一。

合浦珠還民間傳說故事反映古時合浦盛產珍珠,百姓多以採珠為業,賴以為生。官宦豪權貪得無厭,強奪濫采,致使珠去人離,萬戶蕭疏。新任太守孟嘗“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清正廉明,未逾一年,“去珠復還,百姓皆返其業,商貨流通”,合浦呈現還珠興旺景象。

2007年1月4日,合浦珠還民間傳說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西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浦珠還民間傳說 
  • 非遺級別:區級 
  • 非遺類別:民間文學 
  • 非遺編號:21 
  • 保護單位: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批准時間:2007年1月4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內容組成,藝術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漢書·地理志》載:“廉州合浦縣有珠母海,郡人採珠之所”。《太平寰宇記》云:“珠母海去石康(舊石康縣)80里……凡珠璫出於珠蚌,珠母廣數尺,長尺余”。宋周去非在《嶺外代札》中曰:“合浦採珠之地名斷望池,去岸數10里”。《合浦縣誌》載:“珠池在城東南80裏海中”。《粵西雜錄》曰:“南珠出合浦白龍,歷為貢品”。《豆棚閒話續篇》云:“貢珠多為南珠,產白龍者上品,次楊梅”。如是史料載考,合浦古時有楊梅、青嬰、平江、斷夢(又名斷網、斷望)、烏泥、海珠(又名珠沙)、白龍等七大珠池盛產珍珠。由於合浦擁有豐富的珍珠資源,古代合浦人民多以採珠為業,賴以為生。珍珠的命運與珠民的命運緊緊相連,也與世態涼炎息息相關。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間(西漢成帝年間)有名之王章貧寒時與妻子午夜牛衣對泣,後來做了京兆尹,因剛直敢言,以事忤當權之王鳳,被王鳳劾以大逆罪下獄,其妻子八人俱連坐。嗣王章在獄內死,家屬充戌合浦,家產俱籍沒充公。因合浦多珠,王章妻兒到合浦後採獲大量珍珠,積蓄財產數百萬。後來王章家屬遇赦返回故鄉,卻得以珍珠資財贖回田宅,安享生活。
《後漢書·孟嘗傳》載:“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先時宰守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徙於交趾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嘗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返其業,商貨流通,稱為神明”。
從《後漢書·孟嘗傳》來看,在孟嘗任合浦郡太守前,合浦的採珠業已較興盛。然而,由於采捕無度,破壞了珍珠的生態環境,才出現了“珠遂徙於交趾郡界”的局面。孟嘗到任後,清正廉明,革易前弊,勤政律已,求民病利,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資源得到保護和繁衍,於是去珠復還,就有了珠還合浦的故事傳說。

文化特徵

內容組成

合浦珠還民間傳說,由賜珠、聯珠、逼珠、化珠、飛珠和還珠六個方面的內容組成。
賜珠
海底珍珠宮王母娘娘贈珠助民,寓意合浦得天獨厚擁有珍珠資源,這是故事開篇內容。
聯珠
夜明珠化身的珍珠公主同情珠民遭遇,愛慕海生為民解難、捨己為人的高尚品德,喬扮村姑到漁村與海生結緣。他們的結合與珍珠生態、珠民命運息息相關。他們愛情的悲歡離合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基本內容。
逼珠
欽命太監來到合浦,扣押珠民作人質,以此威逼採珠能手海生下海採珠,揚言若采不到夜明珠復命,就要血洗漁村,把珠鄉化為焦土。這是對歷代皇帝和貪官暴取浩劫合浦珍珠的罪行的揭露與控訴。也是對合浦“去珠”“失珠”主要原因的深刻剖析,是故事發展的重要內容。
化珠
欽命逼采危及珠鄉和珠民生存的緊急關頭,珍珠公主忍痛還原真身,化珠別世。這是對為群體生存,而自己走向死亡的人和神的歌頌。故事在發展的高潮中發出了人民的呼聲:珠魂何時回還合浦郡。
飛珠
欽命太監喜獲夜明珠回京復命,夜明珠被劫至“梅嶺地界”時,毅然衝破太監“割肉藏珠”的層層鎖禁,噴水飛珠。故事內容再次展現了珠魂依戀故土和關愛人民的深厚感情。
還珠
夜明珠從梅嶺飛回,合浦海面珠光燦爛,百姓歡呼合浦珠還。富有浪漫色彩的內容寓意:人民的財富永遠屬於人民,任何暴取浩劫是永遠也不會得逞的。

藝術特徵

珠還合浦除了內容豐富,內涵深厚,寓意深刻之外,主要特徵有:
以民間故事的形式保存人民口頭流傳的內容
珠還合浦是在一段歷史長河中流傳形成的,而後以書面形式整理成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完整地保存下來。
流傳的廣泛性
由於故事早已集成成語典故,編入辭書,有書可傳,有口皆碑,流傳範圍就不只在北部灣東北面沿海一帶,甚至在全國流傳,連外國的史書典藉也有記載,而且津津樂道。事實就是這樣,在中國還有許多外地朋友不知道合浦在什麼地方,說來說去,對方還是茫茫然。但只要說明是珠還合浦的合浦,對方就懂了,這是故事廣泛流傳的結果。
內容的原始性和原生性
珠還合浦以廉清吏風、生態環境和民心呼喚為主題,從珍珠的自然生態、珠民採珠操作、地方風土人情等方面,體現了原始性和原生性的文化特徵。古代合浦,甚至百越地域許多傳統文化現象,都可以從珠還合浦中找到根源。
獨特的藝術性
故事想像豐富,運用誇張的手法,給物象以人性化。珍珠公主與夜明珠之間相互變化,人、神、物演繹的過程充滿浪漫色彩,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一個獨特的神話故事,給人以深刻、難忘的印象。
故事的同一性、多樣性和系列性
珠還合浦演繹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如,《合浦多珠的傳說》《還珠嶺的傳說》《合浦多珠的來由》《夜明珠》《淚珠》《珠龍的傳說》《合浦珍珠不過梅嶺》《南珠女神與子關王子》等,這些傳說仍屬珠還合浦同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圍繞珠還合浦增輝添彩。這種同一故事的多樣性、系列性的現象,在民間故事中不多見,這是珠還合浦尤其突出的一個特徵。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合浦珠還》濃縮了秦漢以來合浦採珠的歷史,揭露了官吏暴取浩劫的罪行,再現了古代珠民採珠的悲慘情景,對於研究古代採珠業興衰所在,認識吏治與民生的關係,了解古代人民生活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珠還合浦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希望當官的像孟嘗一樣給老百姓辦實事。人民呼喚清廉的官,愛惜老百姓的官,敢於為民請命的官,這對於以人為本,推崇珠蚌的崇高品格和無私奉獻精神,加強廉政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傳承狀況
合浦珠還民間傳說因沒有演繹故事的專門場所、在許多文化活動中沒有灌入民間歷史故事的形式以及沒有發揮其精神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效能等因素,從而影響達到正常的文化傳播。
傳承人物
李世涌,合浦珠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07年1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合浦珠還民間傳說項目的單位保護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59 年,古裝神話粵劇《珠還合浦》到北京演出。
20世紀80年代,由李冠國、陳德中作的木刻組畫《合浦珠還》在香港展出。
由郭銘志編劇的歷史劇《珠還合浦》在北海粵劇團演出獲得廣西第三屆劇展一等獎。
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根據合浦珠還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大型神話粵劇 《合浦珠還》在第八屆廣西劇展落獲得桂花銀獎。
衍生作品
1998年,由劉明賢編劇的神話電視連續劇《珠還合浦》完成創作。
20世紀60年代初,合浦縣推出粵劇《珠還合浦》。
20世紀80年代,蒐集整理合浦珠還民間傳說編纂進《合浦民間故事集成》。
李英敏根據民間傳說加工而成的歷史小說《情滿珠鄉》,選入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的南珠文藝叢書《海里的月亮》。

文化軼事

民間傳說
《合浦珠還》傳說各異,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流傳為:古時候,皇帝派太監坐鎮珠城,強迫珠民下海采捕夜明珠,當地採珠能手海生被征去採珠,海生為了得到夜明珠以拯救珠民,冒死到楊梅池的紅石潭採珠。此處水深礁多,環境凶劣,更有兩條巨大的惡鯊日夜保護夜明珠。海生不畏險惡,勇敢與惡鯊搏鬥,負傷鮮血直流,幸得珍珠公主全力救助,免於一死,公主為拯救珠民,好心將夜明珠獻給海生。海生得了夜明珠,回到岸上。太監聞訊,歡天喜地,趕忙用一塊嶄新的紅布包實鎖入了檀香木盒內,然後,連夜派重兵押運寶珠送返京城,但未待兵將走出附近的梅嶺,忽見海面一片白光,太監情知不妙,警覺地察看木盒,那顆夜明珠已不翼而飛,不知去向。太監嚇傻了,慌忙勒令回城派兵強逼珠民繼續潛海尋找夜明珠。海生又被迫下海,經過千辛萬苦地在海水裡尋捕,再次遇見珍珠公主,她愛慕著海生,不忍心海生在海水裡冒險,再次把夜明珠獻給海生。海生喜出望外,感恩不盡,他抱著夜明珠回到岸上,太監這次獲珠後,不敢輕舉妄動,左思右想,決定“割股藏珠”,便叫手下把自己的股部割開,塞入夜光珠,傷口痊癒後,再起程回京,不想同樣走近白龍界的梅嶺,忽然天昏地暗,驚雷四起,太監的坐騎受驚狂奔,把太監摔昏在地,只見一道雪亮的白光劃向海面。太監醒來叫人割開傷口,夜明珠蹤影全無,城內珠民四散逃離,太監知道返京會成死罪,必死無疑,只好悲哀和絕望地吞金而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