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習俗

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廣西西北部及其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彝族,這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壯族祖先創造的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銅鼓,被稱為"銅鼓藝術高峰期代表"。銅鼓是廣西壯族民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等節日慶祝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習俗。

2006年5月20日,壯族銅鼓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銅鼓習俗
  • 節日時間:三月三
  • 節日類型:傳統習俗
  • 流行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編號:Ⅹ-61
歷史發展,藝術特點,民間風俗,演奏技巧,傳承價值,

歷史發展

壯族的族稱,歷代稱謂有所不同。商周時稱為"濮",壯人自稱亦為"布",兩者是同音異寫;秦漢時期稱為西甌駱越人;宋代稱為"僮";1965年遵照周恩來總理的倡議,將"僮"改為"壯",自此,僮族統一稱為壯族。(參見黃現璠等著《壯族通史》)
壯族銅鼓舞習俗壯族銅鼓舞習俗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生活在中國珠江流域濮人從炊具銅釜中創造了打擊樂器銅鼓。此後銅鼓向北傳入四川邛都,向東傳入貴州和廣西、廣東,向南傳入越南北部,向西傳入緬甸泰國。至今銅鼓已流傳了兩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區和眾多的民族中已相繼退出歷史舞台,只留下某些遺蹟和歷史的回憶,但仍有一部分地區和民族還保存著使用銅鼓的古老習俗,為綿延千古的銅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

藝術特點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瑰寶,一般分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個部分。
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鳥等。造型誇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
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技術製作而成,採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雲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複或輪換的形象、構圖出現,產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表現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獨立成篇,循環往復。
鼓按形狀、裝飾的差異分為8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銅鼓有不同風格的紋飾。大體來說,冷水型鼓面複雜並有圓雕裝飾,物像紋樣抽象化;北流型銅鼓紋樣繁褥器重;石寨型銅鼓造型寫實精美。
銅鼓上的各種圖飾,都是古老駱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現了他們的生活場景,一方面表現了他們的獨特審美意識,富有很強的浪漫氣息,也顯示了他們戰勝自然的信心。

民間風俗

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銅鼓聲音洪亮,在古代是傳遞信息、發布號令的重要工具,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它也是權力和財富的標誌。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的變化,成為一般的娛樂敲擊樂器。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裡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壯族銅鼓習俗壯族銅鼓習俗
特殊炊具
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為裝備軍隊專門解決戰時用餐問題的"行軍鍋",因為當時的銅釜還屬於十分昂貴的高科技產品,尚不可作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這可以從發掘古墓所獲銅鼓與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資料中得以證實;還可以從史籍有關滇、句町、夜郎和駱越的戰爭,以及東漢馬援征南"得駱越銅鼓"的各種記載中找到答案。
國之重器
由於敲擊銅釜發出的響聲宏亮而且傳得很遠,可以用於報訊集眾,於是逐漸演變成了銅鼓。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按本民族意識和習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銅鼓,便成了"國之重器"、禮器和樂器。
銅鼓之所以稱其為"重器",是因為它象徵著權力與財富,擁有它便"極為豪雄",能集眾稱王,震懾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價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獲鼓勝獲十萬軍"。之所以稱其為"禮器",是因為壯族在祭祀、祝捷、征戰、朝聘、宴享、迎賓等重要活動中都要使用它。
神器
銅鼓還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屬性,成為天地神靈的集合體和人神溝通的寶器,故史籍載:"夷僚……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民間傳說它還具有驅邪除惡的本領,特別能鎮"鱷精"(蛟龍);因此人們都認為,通過它可以沖刷心靈的痛苦和煩惱,獲得吉祥的慰藉;還可以表達心愿和誠意,並祈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而且,每逢婚喪慶典或重大節日,壯族都要敲擊銅鼓,奏樂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人文情懷長存不息",並表達對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壯族銅鼓舞習俗壯族銅鼓舞習俗
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銅鼓之王
迄今為止,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和收藏的銅鼓有500多面。銅鼓用銅鑄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十餘厘米,重量自數十斤至數百斤不等,體形凝重,製作精緻。鼓面有浮雕圖案,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其中一面直徑165厘米,高67.5厘米, 重300多公斤,讓一個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會露出鼓邊之外,堪稱"銅鼓之王"。
銅鼓之王,它體態龐然,花紋精細,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各暈圈內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的雷紋,鼓身暈圈密而窄,也全飾以雲紋和雷紋。密布的雲雷紋給人以玄妙莫測之感,更增加了這種權力重器的神秘色彩。
銅鼓酒習俗
雲南文山壯族自治州是雲南壯族聚居區,境內銅鼓數量之多、類型之全、使用歷史之悠久、製作工藝之精湛、文化內涵之豐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文山壯族是使用銅鼓並沿襲著銅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許多壯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祭銅鼓、喝銅鼓酒、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等習俗。 丘北縣八道哨鄉那紅村分上那紅村、中那紅村和下那紅村,三個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壯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還保持著祭銅鼓、喝銅鼓酒的習俗。
喝銅鼓酒,丘北壯語稱“更勞尼”,“更勞”意為喝酒,“尼”意為銅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龍潭裡取來清水將銅鼓洗淨,置於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兩個糯米粑、一碗生豬肝。生豬肝是一碗比較特別的菜,是把新鮮的生豬肝剁碎,然後配以蔥、姜、花椒等佐料涼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搶清水”過後,村里每戶人家的戶主都帶上生豬肉或雞來祭獻銅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頭,然後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驅邪納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畢,藏鼓人將銅鼓懸掛於堂屋或屋檐下,讓寨老敲響開年銅鼓,祈求銅鼓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還在院心裡置一個大酒罈,酒罈里插著數根金竹製成的吸管,誰想喝可隨意喝。這壇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待飯菜做好時,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談論著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並相互祝福。

演奏技巧

敲奏銅鼓的方法有雙槌擊和單槌擊兩種。雙槌擊即是鼓手兩手各執一根鼓槌,同時或交替敲擊。這種敲擊方法可以奏出快速的鼓點和較複雜的節奏,能夠靈活自如地輪奏鼓心音和鼓邊音。單槌擊即是鼓手手中只有一根鼓槌。這種鼓槌一般比雙槌擊的鼓槌要大,敲擊的力度較強,但是難以奏出快速的鼓點和複雜的節奏。在演奏銅鼓時雖以單獨敲奏為多,但有時也與其他樂器一起合奏。在演奏時,銅鼓的放置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正置於地,有的側置於台,有的正懸於架,有的橫懸於架,還有的抬著邊走邊打。如南丹白褲瑤跳銅鼓舞時,主跳的皮鼓手雙臂伸直,擊鼓面1次後,雙腿原地半蹲,雙臂屈肘再擊鼓1次。將此動作 重複1輪後,開始進行大跳躍擊敲,依次向右向左跳躍並敲擊鼓面和鼓邊,使"嘭、嗒、""嘭、嗒"的聲音對錯成韻,共跳40拍之後,右腳向前邁一步,左腿屈膝抬起,上身前俯,同時雙手舉至頭頂,鼓棒相擊1次,作猴子歡呼狀。繼而左腳向前落地半蹲,向左擰腰,左手擊鼓1次,自然放下,然後左腿直立,右腿屈膝抬起,上身稍向前傾,雙臂屈肘抬至右耳旁,擊鼓棍1次,再以右腳落地向前半蹲,躬身向右擰腰,右手擊鼓身1次,自然放下,作猴子傾聽狀。接著分別在頸後、腋下、腰後、大腿外側、大腿內側、小腿前、小腿後、腳底等部位方向以鼓棍相擊,似猴子騰躍跳挪和欣賞寶物的各種姿態。
壯族銅鼓習俗壯族銅鼓習俗

傳承價值

銅鼓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紅水河沿岸的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銅鼓,喜慶吉祥,沿紅水河兩岸村寨是東蘭壯族銅鼓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澱區。據資料統計,2015年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2400多面,其中我國館藏量1400面,廣西館藏量900多面。銅鼓是壯族人民心中的神物。銅鼓文化流傳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影響之深,世所罕見。
壯族銅鼓習俗壯族銅鼓習俗
近百年來,銅鼓歷盡風雨滄桑,雖然幾經大量損毀和流失,但卻沒有從壯族人的意識中和生活中被奪走,壯族人的銅鼓情結已經溶入了他們的血液之中。實際上,在壯族人的心目中,銅鼓是祖宗留給自己的文化根基及精神家園。
銅鼓在失去權力象徵的功能之後回到民眾中,至今仍在民間使用,成為一種活著的文化遺存。紅水河流域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都使用銅鼓,銅鼓成為這些民族現存文化傳統的活見證,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紅水河流域使用銅鼓民族的經濟狀況、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質,以及他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適應自然環境而產生的獨特創造力。
銅鼓涉及礦冶、鑄造、聲學、歷史、藝術以及與之相關的科技史、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