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繡球

靖西繡球

靖西繡球是出自電影《劉三姐》裡面的片段,是壯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西繡球
  • 外文名:Jingxi Embroidery Ball
繡球簡介,地理標誌,繡球獲獎,

繡球簡介

在老電影《劉三姐》里有這樣一個片段:劉三姐在大榕樹下用清脆的嗓音唱著:“繡球,空留兩手揀憂愁”,害羞地轉動著手中的繡球,然後拋給趕鴨子的阿牛哥,兩人共譜了一段“奈何橋上等三年”的傳奇佳話。
一個小小的繡球沉澱的是壯家兒女的智慧,也蘊含著壯族文化的獨特風韻。而今繡球已經走向世界,成為廣西的文化符號。
從壯族男女傳情之物到傳統手工藝品
“哥接繡球胸前掛,條條線把哥心牽。金絲繡球鮮又鮮,我倆從此訂百年……”拋繡球的山歌至今仍在靖西市各鄉鎮流傳。早在清代時,龍邦一帶的壯族農村青年男女就有成群結隊在山野間對山歌的習慣。小小的山坡上,你對我一句,我回你一曲,若是鐘情某一個小伙子,姑娘們便摘下身邊的小山花紮成花球,投予他。後來因為山花易凋謝,聰明的壯家姑娘便將自己的心意繡在手帕上,包上重物紮成圓球狀,贈與意中人。這就是最早的繡球。
從古至今,靖西一帶壯族人都流行著拋繡球的娛樂活動。古稱拋繡球為“飛紽”。1980年起拋繡球發展成為一項民眾喜愛的體育項目。解放後,製作精美的繡球成為贈送親友的禮品。
傳統的繡球因為製作者的個人喜好不同呈現出五花八門的樣式。有多個菱形葉瓣拼成的繡球,也有繡花綢布隨意包上八角等內料的簡易繡球。據《靖西縣誌》(2000年2月第一版)第十四章第四節記載:(繡球)最後發展為現在的形狀,即由12片葉瓣片組成,葉尖對葉尖縫合,整體呈圓形,系有球穗,長50厘米,球徑一般為6~10厘米,瓣片上繡龍、鳳、孔雀、蝴蝶、金魚、鴛鴦、菊花、玫瑰、牡丹、蘭草、祝詞等,瓣片邊緣鑲繡金邊,瓣內填充物為綠豆,取意長久常青,為男女青年傳情信物。而現在的靖西繡球主要以木屑作為內部的填充物,更利於繡球長期保存。而後又發展為30瓣的大繡球,可以繡制30種圖案,5種顏色,直徑為199.7厘米,多用於重大節慶活動。
規範配色方案與發展產品商業化
靖西繡球製作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但繡球成為手工藝品出售卻不過30多年。
靖西舊州周邊谷地多,可用於耕種的土地少。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主要從事刺繡、紡織等手工業勞動,一代代傳承著繡球製作技藝。
走在舊州街上,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坐在自家門口繡制繡球的婦女。一個裝滿木屑的小鐵桶,一個針線籃,她們用一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仔細地繡制繡球,在她們的手裡,絲線慢慢疊加,每一個圖案都是那么精緻,每一個繡球都承載著繡娘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期盼。
“我們當時繡繡球都是繡著玩的,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拿出去賣。”家住舊州街的趙阿婆今年85歲,20幾歲嫁到舊州,因為鄰裡間都有繡制繡球的習慣,她便在農閒時跟著街上的婦女學習繡制繡球,一轉眼自己已是有50多年繡工的老繡娘了。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時期,繡制繡球是被禁止的。趙阿婆告訴記者:“我們那個時候每個人都要下到田裡幹活,做繡球會被說成是浪費時間,偶爾做繡球也只能在家裡偷著繡。”改革開放後,繡娘們才重新拿起針線,延續著靖西繡球的製作技藝。
靖西有位文化名人,叫黃豐盛。黃老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專門研究靖西壯族傳統文化,在當地可是出了名的。見到記者後,黃老從隨身帶來的袋子裡拿出一個大繡球。“這個就是我當年第一個研究繡球配色製作的繡球!”黃老小心翼翼地把繡球外的幾層包裹慢慢地卸下。可以見到20多年前繡制的繡球依舊色彩艷麗,繡花圖案也還是活靈活現。黃老端詳著手中的繡球,自豪地告訴記者:“當時我研究繡球,就發現我們靖西的祖先真是太聰明了,繡球是由12個葉瓣組成的,葉尖對葉尖縫合,組成三個葉瓣圈,每一圈由4個葉瓣組成。如果相同顏色的葉瓣能夠圍成一圈,那么就能組成三個葉瓣顏色一致的圈,這樣的顏色搭配就是最好看的了。”
開始的時候民間的手制繡球多是由繡制者按個人喜好進行配色。有的繡球配上4種到6種的顏色,搭配隨意,雜亂無章。繡球三色搭配的方案出來以後,黃老更是致力於推廣這樣的配色方案。1989年8月下旬,為期三天的繡球製作技術培訓班開班了,52名來自靖西各鄉鎮的繡球愛好者齊聚一堂,學習了三色搭配,並在新靖鎮街圩時帶到縣城給黃老幫忙推銷。
這樣一來二去,靖西繡球有了合理的配色,好看的繡球自然也有了“欣賞者”。
1997年開始,靖西主推旅遊產業。繡球這一傳統的手工藝品一下子出現在了靖西各個旅遊紀念品商店裡。作為靖西繡球主產地的舊州街更是迎來了“春天”。而後舊州街出現了“繡球王”朱祖線和“中華巧女”黃肖琴等優秀的繡球製作者。“下至八九歲的女童,上至六七十歲的奶奶都會繡繡球”,這句話對於靖西舊州來說不算誇張。
遠銷國內外可隨喜好定製
“我去年到武漢上大學,給我的新舍友們帶的禮物就是靖西繡球!”土生土長的靖西姑娘小許告訴記者,“好多同學都覺得繡球可好看了,在我看來繡球算是一個送禮佳品。”
現在繡球已經成為了靖西,乃至廣西的名片。2003年南京國際梅花節上,參與演出的藝術團將靖西繡球作為禮物送給到場的觀眾。2004年首屆東協博覽會懸掛的吉祥物和贈送外賓的禮品是靖西繡球。北京人民大會堂廣西廳懸掛的大繡球也來自靖西。2009年國慶大閱兵時代表廣西的花車上懸掛的正是出自“繡球王”之手的大繡球……
隨著繡球的名聲越來越響,繡球的樣式也可以按消費者的喜好定製了。廣東的客人喜歡“滿堂紅”便會定製全紅的繡球,外國遊客喜歡金碧輝煌的感覺,可以定製全黃的繡球。在“中華巧女”黃肖琴的訂單里還有美國定製的聖誕樹圖案的繡球,以及新加坡、韓國、日本等海外顧客定製的具有當地象徵意義圖案的繡球。在舊州街上,每年有數萬件刺繡工藝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
而年產約30萬個繡球的舊州街從原本樸素安靜的小街一下子成了靖西聞名的“繡球一條街”,引無數遊人紛至沓來。
品牌意識有待提高
靖西繡球聲名遠揚,而繡娘技藝及繡球質量參差不齊成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除了舊州街上的婦女會製作繡球,周邊鄉鎮也有不少人參與製作。但在很多繡娘的觀念里,經濟利益大於傳統手工藝價值,再過幾年,手工的繡球質量將會下降也是很難說的。”舊州街居民老蔡告訴記者。
其實,老蔡的擔憂是很現實的。當靖西繡球成為一個傳統手工藝的品牌,更多人有了一門掙錢的手藝。但繡娘們的價值觀念著實令繡球收購商們頭痛,為了每天能多做幾個繡球,有的繡娘只追求製作速度,忽視了繡花和邊腳縫合的針線功夫,以致於傳承傳統手工藝的觀念變得越來越淡薄。
記者了解到,現在製作繡球的多為各村屯的婦女,她們多利用農閒時間趕製繡球,沒有形成固定的生產模式,而且繡球的質量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儘管舊州街上有一些繡球製作者註冊了自己的商標,如“舊州”、“山情”和“錦絢”等,但很多生產者缺少品牌意識,並沒有對商標進行保護和宣傳,以至於沒有將靖西繡球打造成為特別有影響力的品牌,甚至有些當地人雖然註冊了商標,但是並沒有真正使用過商標。
靖西繡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魅力,它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手工藝品的層面上,要將繡球文化和靖西傳統的壯族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地理標誌

靖西繡球”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繡球獲獎

靖西“五彩繡球”獲全國工藝品交易會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