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常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常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2014年1月7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時任常州市代市長費高雲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出的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日期:2014年1月7日
  • 審議會議:常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報告發布,報告全文,

報告發布

2014年1月7日,常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時任常州市代市長費高雲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出的工作報告,並提請審議。

報告全文

——2014年1月7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費高雲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巨觀經濟形勢,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緊扣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和又好又快的工作導向,積極搶抓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的機遇,紮實做好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惠民生、促和諧等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較好地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408.9億元,增長7.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00億元,增長18.2%,其中工業投入1540億元,增長16.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跨上萬億元台階,達10070億元,增長11.5%。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97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5.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7億元,增長13%以上。註冊外資實際到賬35億美元,增長5%,新引進14個協定外資超億美元項目。完成進出口總額290.5億美元。主要農產品生產實現平穩增長,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金壇、溧陽經濟實力得到新提升。
(二)加快轉型創新步伐,發展質態不斷提升。出台了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金融業三年行動計畫,制定了推進十大產業鏈建設、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雙百”行動計畫和創新型企業“十百千”計畫等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檔案,採取有效措施,不斷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6%。積極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每月召開重點項目推進會,大力招引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總體進展良好,完成年度投資計畫105.2%。龍頭企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中天鋼鐵成為首家營業收入超千億企業,超百億工業企業達14家。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高新技術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1.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0件。高新技術企業超860家,孵化器面積超6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4900家。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超1285億元,成立江蘇中科院智慧型科學技術套用研究院,實現了省屬公共研發平台的重大突破。首次設立“市長質量獎”。實施兩批“龍城英才計畫”,簽約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項目478個。金融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10%、11%以上。新設平安銀行常州分行、南京銀行常州分行、蘇州銀行常州分行和中成村鎮銀行4家金融機構,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達25家。旅遊業快速發展,接待國內外遊客人數、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16%和20%,天目湖旅遊度假區成為我市第二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文化產業穩步增長,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5%。
(三)大力建設美麗常州,城鄉環境不斷最佳化。堅持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統籌推進,鐘樓新城、鳳凰新城等一批城市新片區項目加快實施,背街小巷面貌得到改善,“三改”工作有序展開,改造戶數2869戶、改造面積57萬平方米。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龍城大道地道、晉陵南路等城市骨幹道路建成通車,錫溧漕河、丹金溧漕河金壇段建成通航,常溧高速公路、青洋路高架北延、玉龍路、河海東路等重點工程順利推進,新溝河等一批水利重點工程啟動建設,常州機場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機場綜合保障能力實現新躍升。城鄉綠化建設取得新成效,丁塘河濕地公園、新龍生態林等一批公園綠地加快建設,全市城鎮綠化覆蓋率達37.3%。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花博會,入園參觀遊客達268萬人次。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市容面貌進一步改善。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啟動實施100箇中心鎮重點項目,全面完成全市村莊環境整治任務。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太湖治水和市區河道水環境整治取得新進展,“禁燃區”面積擴大到230平方公里,關閉100家化工、印染企業,我市連續兩年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綜合考核中名列第二。榮獲國家生態市、省人居環境城市稱號。
(四)繁榮發展社會事業,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著力辦好民生實事,十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積極推進居民增收,預計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0%、11%以上。就業工作紮實推進,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企業職工養老、職工醫療、失業保險三大保險綜合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連續9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以轄市區為單位,實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一體化。新農合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例超過53%。新開工各類保障房22668套(戶),成功創建省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示範市。新增機構養老床位1650張,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實現街道(鎮)和城市社區全覆蓋。教育現代化紮實推進,全省高考文理科第一名花落常州,兩市五區高標準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開工建設市五中等30個教育項目,常州技師學院新校區建成投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取得新成效,青果巷、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工程有序實施,大運河常州段“申遺”通過聯合國專家現場驗收,舞蹈《香脆蘿蔔乾》、小品《救》榮獲全國民眾文化最高獎“群星獎”。醫療機構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民眾就醫條件不斷改善,鐘樓三級醫院建設項目順利開工。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城市(城關鎮)社區全部建成“10分鐘體育健身圈”,常州運動員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上獲得10枚金牌,創歷史最好成績。穩步推進智慧城市各領域重大項目建設,15個wifi免費試點區域建成開通,完成100個智慧社區建設任務,數字常州地理空間框架基本建成。平安常州建設取得新進展,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與此同時,糧食供銷、安全生產、人武民防、雙擁工作、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審計統計、海關國檢、質監藥監、工商物價、司法行政、海事邊防、郵政供電、檔案方誌、防震減災、應急管理、民族宗教、婦女兒童、人口計生、殘疾人事業、老齡事業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加快常州現代化進程的關鍵之年。今年(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部署,緊緊圍繞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為抓手,加快轉型升級、狠抓項目建設、注重產城融合、推動生態文明、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民生,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今年(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左右;註冊外資實際到賬保持一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城市綜合實力1.推進重大項目。強力推進“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加大項目招引力度,採用小分隊招商、精準招商、專業招商等多種方式,重點引進新興產業高端項目以及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和缺失環節,力爭在重要產業鏈的重大項目建設上取得突破。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最佳化投入結構,166個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703億元。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創新項目組織方式,加大項目考核力度,堅持每月召開重點項目推進會,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難題,確保項目引得進、落得下、推得動。
2.壯大實體經濟。進一步提振全社會發展實體經濟的信心,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年新增私營企業1.2萬戶、個體工商戶3萬戶。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品牌建設、質量提升、兼併重組等多種方式壯大企業實力。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力爭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速高於我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幅與物價指數增幅之和。大力推動企業上市,力爭有5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後備上市企業達100家。
3.提升區域經濟。深入實施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進一步推動產業、科技、項目和基礎設施“四個西進”,深化武進與金壇、新北與溧陽掛鈎合作,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金壇、溧陽要加快重大項目、開發園區建設步伐,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武進、新北要重點圍繞十大產業鏈建設,大力建設創新創業平台,突破引進一批重大項目,進一步提升對全市經濟的貢獻份額。天寧、鐘樓和戚墅堰區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工業,增強經濟持續發展能力。
(二)全力推進轉型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1.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推進十大產業鏈建設、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雙百”行動計畫和創新型企業培育“十百千”計畫。採取最佳化發展布局、鼓勵資本運作、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不斷提升工業經濟發展質態,努力形成十大產業鏈建設、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型企業培育“三位一體”的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新路。力爭十大產業鏈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五個傳統優勢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9300億元,實現利稅680億元,百項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
2.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在鞏固提升傳統商貿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突破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培育發展民生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結構最佳化、水平提升,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推動金融服務業發展,積極推進東經120金融商務區建設,加快把我市建成區域性的資本運作中心、資產管理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加快旅遊業發展,推進東方鹽湖城一期等旅遊業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豐富鄉村旅遊、文化旅遊等旅遊產品,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7%。加快電子商務發展,大力培育壯大電子商務骨幹企業,推動電子商務企業集聚發展,積極推進制造業、商貿流通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
3.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科技化和產業化水平。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觀光農業、設施農業,提升產出效益,增強生態功能。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新增高標準農田8萬畝。推進“畝產噸糧市”創建活動,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0家以上,建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園區10個,現代化糧食倉容占比達到50%。
(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建設創新型城市
1.培育創新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左右。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和推動龍頭骨幹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和產學研合作項目。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企業,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突破900家。
2.建設創新載體。推進科技園區建設,加快構建“一核兩區三園多基地”的區域創新布局,常州科教城加快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高職教育和國際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高起點規劃建設江蘇中科院智慧型科學技術套用研究院,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要邁入全國高新區先進行列,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華羅庚科技產業園要打造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高地。完善現有孵化器的功能定位,引導社會資本和骨幹企業建設孵化器,新增孵化面積1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過5500家。推進創新平台建設,重點建設1-2家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台,積極發展20家左右科技企業孵化平台,支持發展10家左右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
3.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大力實施“龍城英才計畫”,各級政府要引進擁有核心智慧財產權、有成功創業經歷的創業型人才,提升我市產業發展水平。鼓勵企業大力引進掌握前沿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達600名。進一步最佳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完善創新創業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保障等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四)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激發科學發展新活力1.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積極推進科技與金融、人才與資本有效結合,釋放科技創新活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多元投入機制,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完善市級國有文化企業管理機制,激發文化企業內生動力。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進程,建立穩定、長效的縣級公立醫院補償新機制。繼續深化農村“三大合作”改革,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加快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和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建立農民承包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抵押、擔保機制。
2.提升外經貿工作水平。加強與上海自貿區對接,充分利用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最佳化外資結構,緊盯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大力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採購、銷售、物流等功能性機構,全力推動一批重大高端產業項目落戶。推進外貿轉型,堅持穩出口與促進口並重,鼓勵企業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加快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服務貿易、文化產品出口,支持企業進口國際先進生產設備、關鍵技術和重要生產資料。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併購知名品牌和優質資產,開展技術和產品研發,構建國際行銷網路;積極推動境外工程承包,帶動設備、技術輸出。
3.推動開發區轉型發展。最佳化發展規劃,鼓勵各開發區按照我市產業鏈發展的要求,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重點打造一批“特色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推進產城融合,促使開發區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轉變,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擴區升級,推動金壇、溧陽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常州出口加工區、武進出口加工區升格為綜合保稅區,推動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華羅庚科技產業園、武進綠色建築產業集聚示範區、中德創新園區、航空產業園等載體建設;按照園區國際化的要求,推動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提高開發區管理水平。堅持集聚集約發展,進一步提高開發區的投入強度和產出水平,努力把開發區建成生態工業示範區和低碳經濟示範區,繼續引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五)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建設現代化精品城市1.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常溧高速公路建設和常宜、溧廣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力推進捷運和城市路網疏導工程,開工建設捷運1號線,完成新堂北路翠竹段、紅梅南路等捷運疏導路網建設工程,青洋路高架北延、河海東路拓寬等工程建成通車,開工建設興東路、勞動西路、白雲南路等道路。加快縣域快速幹道建設,金武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主體建成,延政西路西延工程基本建成,S122、S263等國省幹線公路加快建設。積極推進輸變電工程和一流配農網建設。實施水利建設工程,完成新溝河工程年度投資目標,加快新孟河工程前期工作,實施長江堤防提升加固工程、丁塘港拓浚工程和澡港河整治工程,完成千畝以上圩堤加固150公里以上。
2.提升城市功能。圍繞現代化城市建設,做好區域協調、空間發展、產業發展等規劃編制工作,推動土地規劃、空間規劃、產業規劃、生態規劃“四規合一”。加快城市新片區建設進程,著力推進西太湖科技城、新龍國際商務城、鳳凰新城、鐘樓新城等片區重要功能項目建設,加快東大門建設步伐,儘快形成現代化城區新形象。加快中心城區改造提升步伐,繼續實施“三改”工程,推進31箇舊城改造項目。提高公用事業保障能力,實施應急水源一期工程和雨污水設施能力提升工程,開工建設戚墅堰污水處理廠三期和天然氣利用三期等工程。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9313”行動計畫,突出解決城市環境薄弱地段髒亂差問題,重點提升高架沿線、城郊結合部、城中村等區域的環境質量。鞏固提升城市長效管理水平,推進管理力量向社區、薄弱地段延伸,實現城市管理全覆蓋、常態化。加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建築垃圾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管理,完成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一期工程,提升環衛保障管理水平。
4.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推進8個重點中心鎮建設,打造一批專業鎮、特色鎮,提升小城鎮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深入實施強村富民工程,進一步做強村級集體經濟,金壇、溧陽行政村(涉農社區)村級年收入達70萬元以上,常武地區行政村(涉農社區)村級年收入達100萬元。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鎮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建成1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水稻田、水源地、生態公益林、生態濕地等重點領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常州
1.建設生態綠城。圍繞建設宜居城市,大力推進以“增核、擴綠、聯網”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綠城建設。實施生態源保護、中心城區綠地、環城郊野公園、生態綠道等生態綠城建設工程,建設橫塘河、永安河等一批濕地公園,推進白盪河等公共綠地建設,對小黃山、長江水源地實施生態源保護,在長江路、延政路、南運河等沿線建設生態綠道,建設“懷德橋―桃園濱河綠地一期”城市慢行系統,完成翠竹公園、薔薇園改造工程,營造良好的城鄉綠化環境。做好花博會園區後續開發利用工作。
2.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清水藍天宜居工程,強化環保聯動執法,不斷鞏固提升全市環境質量。實施河道水質再提升工程,深入開展工業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不斷改善141條已整治河道水質,提升澡港河等7條河道生態功能,太湖水治理完成省定治理任務。大力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大氣污染源頭控制,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開展揚塵污染治理,進一步改善我市的空氣品質。
3.狠抓節能減排。組織實施一批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對10家熱電企業實施脫硫、脫硝、除塵提標改造,國電常州發電公司達到新的排放標準。推進煉鋼、煉鐵、水泥等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對重污染化工企業實施關停並轉。實施清潔生產,完成50家企業的自願性清潔生產審核和100家企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實施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濱江開發區、鐘樓開發區等園區循環化試點工程。
(七)注重民生為先,推進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1.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大力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城鎮新增就業9萬人,常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做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工作,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40億元。加快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落實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加大困難民眾醫療救助力度。關愛殘疾人和婦女兒童,為市區1萬名持證無業殘疾人提供免費體檢,為20萬名適齡婦女免費開展“兩癌”篩查,為城區1.5萬名適齡兒童開展口腔檢查。建立多元化養老模式,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加大養老機構建設力度,推動醫養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農村區域性的養老服務中心。
  2. 2.提升文化軟實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啟動申報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加快文化廣場工程建設,紮實推進“文明社區天天樂”和“精彩龍城―文化惠民月”活動。深入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抓好青果巷、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利用,做好“非遺”搶救性保護工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壯大一批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龍頭文化企業,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5%以上。
  3. 3.協調發展各項事業。紮實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實施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和常州大學、常州工學院新校區、殷村職教園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市一院綜合病房大樓、市七院門急診病房大樓建成使用,加快鐘樓三級醫院建設步伐。完善城鄉基層衛生服務體系規劃,進一步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調整完善計畫生育政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實施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三年行動計畫,高水平建設“10分鐘體育健身圈”,全力備戰第十八屆省運會,承辦好中國羽毛球大師賽、環太湖腳踏車賽等重要賽事。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常州高新區智慧城市產業園建設,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實施社區信息化、免費WIFI等一批信息惠民工程,提高社會各領域信息技術套用水平。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工作,進一步加強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檔案方誌、民族宗教、防災減災、雙擁、殘疾人事業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4. 4.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化“道德講堂”建設,倡導見義勇為,提升市民素質。大力建設和諧社區,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達96%和95%。嚴格落實社區事務準入制,建立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自治組織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機制。進一步推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完善維護民眾權益的工作機制,努力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深入推進“民生警務”,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抓好突發事件風險防範,切實加強生產安全、質量安全等綜合監管和司法行政、國家安全工作,不斷提升“平安常州”建設水平。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係。
  5. (八)推動職能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1.改進工作作風,提升行政服務水平。全面落實中央、省和我市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各項規定,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善服務基層、服務民眾的長效機制,建立機關幹部與重點工程、重點項目聯繫掛鈎的工作制度,繼續開展走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活動,著力解決基層和民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牢固樹立雷厲風行、一抓到底、乾就必成的工作作風,高效推進各項工作。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大力整治機關“庸懶散慢”等不良作風,著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執行力。
  6. 2.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公共管理效能。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步伐,以減少審批事項、創新審批方式為重點,進一步最佳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減輕企業負擔,推進審批事項網上陽光運行,提高行政效能。本屆政府任期內市政府部門行政審批項目減少三分之一以上,保留的一般性審批項目辦結時限總體縮短一半以上,所有行政審批項目收費一律按標準下限收取。加快機構改革步伐,進一步整合機構職能,規範機構設定,理順權責關係,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精幹高效的地方政府組織體系。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一步加強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形成“一辦四中心”的運行模式,更好地架起政府與民眾聯繫的“連心橋”。
  7. 3.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政府公信力。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審計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加強政府系統廉政建設,嚴格遵守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強化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要崗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堅決防止損害民眾利益行為。大力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嚴格財政預算管理,確保行政運行經費零增長、“三公”經費負增長,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更多地用到改善民生和服務發展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