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陰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江陰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江陰市政府工作報告》是江陰市政府發布的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江陰市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江陰市政府
  • 發布時間:2014年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在中共江陰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總目標,牢牢把握穩中求進主基調,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團結拼搏,砥礪奮進,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面對嚴峻複雜的巨觀經濟形勢,全力落實穩增長各項舉措,著力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穩定增長。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90億元,增長9.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2億元,增長9%。工業經濟穩健發展。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促進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完成工業總產值6615億元,增長2.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141億元,增長2.5%;新興產業產值2493億元,增長2.9%,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0.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6%。新增省級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18家,新增上市公司1家,入選中國企業500強10家。新增國際標準化工作組1個、全國標準化工作組5個,主導起草國際標準5項。興澄特鋼獲無錫市首個省長質量獎。積極防控經濟金融風險,組織400餘家企業參加產品協作配套活動,設立中小企業互助資金鎮級平台3個,全年新增授信額度超過250億元。服務業穩步增長。著力提升服務業發展質態,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預計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3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6億元,增長12.5%。成交額超百億元市場達6家,新培育總部企業5家,入選全國服務業企業500強12家。實施主輔分離新三年計畫,分離發展服務業企業30家。新增銀行機構4家。建成萬噸級碼頭2個,新增對外開放泊位3個,電子口岸一期上線試運行,江陰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5億噸、貨櫃運量120萬標箱。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徐霞客國際旅遊節。現代農業持續攀升。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4.5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1.56萬畝,新增設施農業2.25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1%,糧食生產連續10年增收。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50個、綠色食品30個。新增省級以上“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社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占比達90.7%。累計組建村級經濟股份合作社159家。創建無錫市幸福鎮3個、幸福村46個。
二、轉型發展步伐堅實。突出重點產業,主攻重大項目,集聚創新資源,提高開放水平,發展活力得到新的增強。項目建設推進有力。積極擴大有效投入,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8.8億元,增長20%;其中工業投資462.5億元、增長18.2%,服務業投資473.3億元、增長22.2%。大力最佳化投資結構,新興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49%;完成技改投入361億元,其中設備投入297億元;服務業投資增幅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2.2個百分點。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健全重大項目集中開竣工、現場觀摩等機制,一批重大項目成功落戶,全年新開工超億元項目65個,80個重大產業項目完成投入196億元。科技創新成效明顯。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9%。實施重點產學研項目70個,新增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家、省企業技術中心9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新增省高新技術企業96家、省民營科技企業217家。全年授權專利超700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62件。新認定省著名商標17件,“江陰化纖”成為無錫市首個江蘇區域名牌,成功獲批特鋼及製品全國知名品牌示範區。加快實施人才強企“330計畫”,引進高層次人才470名,新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家,新增省“雙創計畫”專家7名、省創新團隊6個,2名諾貝爾獎得主分別在江陰設立研究院。對外開放克難奮進。完成工商登記協定註冊外資11億美元、到位註冊外資8億美元。新批超千萬美元項目28個,其中超億美元項目13個。完成進出口總額198.4億美元、增長3%,其中出口108億美元、增長3%。新增無錫市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出口品牌25個。“法爾勝”牌輸送帶用鋼絲繩成為全國線材製品行業首個“出口免驗”產品。積極發揮政府融資基金作用,為中小進出口企業提供貿易融資3.6億元。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5個,完成中方協定投資4.2億美元,分別增長19.1%、17.9%。完成服務外包業務契約金額9.01億美元、增長26.1%,其中離岸業務契約金額5.2億美元、增長34.3%。園區發展實現突破。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國家特鋼新材料產業集群培育點,全面啟動青陽園區建設。臨港經濟開發區順利實施行政區劃調整,臨港機械裝備、港口物流、新能源等產業加快集聚,經濟實力位列全省省級開放園區首位。靖江園區加速優勢產業集聚,推進中央商務區建設,環形路網基本形成。全市工業集中度提高到88.5%。
三、城市建設全面提速。堅持優規劃、騰空間、拉骨架、強管理,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片區開發強勢推開。落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完成各片區、各鎮總體規劃和全市域控規、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全覆蓋修編。沿江標誌區船廠公園建成開放,林蔭大道一期、江堤路一期工程竣工。南門地區應天河風光帶啟動建設,虹橋南路、中山南路延伸段等有序推進,平冠橋等順利竣工。敔山新城基礎配套進一步完善,一批商業設施啟動建設。全市完成拆遷335萬平方米,其中主城區101萬平方米,遺留項目拆遷基本結束。應天河、錫澄運河沿線等77家企業簽訂退城協定,沿江企業退城搬遷取得階段性成果。重點工程齊頭並進。江陰大道、海港大道建設達到時序進度要求;錫澄運河航道整治工程順利推進,芙蓉大道橋主體基本建成,青桐大橋、五星路橋等開工建設。澄江西路隧道、錫澄高速公路璜塘互通連線線、長新大道一期等相繼建成,申港河西新渡口、錫澄高速公路花山互通、暨南大道西延段等工程有序推進。新溝河延伸拓浚、青祝河治理等水利工程進展順利。全市新開工安置房274萬平方米,其中城區69.8萬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60萬平方米,其中城區135萬平方米。基礎配套不斷完善。新華公交首末站二期、公交乘客出行信息服務系統投入運行,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達28%。澄西水廠一期、地下水應急備用水源地工程竣工,全市日供水能力達到106萬立方米。天然氣居民用戶新增3萬戶,實現主城區主管網全覆蓋。城區熱網整合工程啟動建設。景陽、世紀等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每千人網際網路用戶數達1120個,自然村100%通光纖。新橋、長涇圩區防洪排澇工程順利推進,城區防汛設施改造三期工程完工。城市管理創新提升。組建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全市環衛、供水、污水處理、燃氣熱力和路燈照明基本實現一體化管理。城區“一個部門管到底、一把掃帚掃到邊”環衛體制調整到位。探索建立物業屬地管理新模式,澄江街道物業管理中心、社區物業管理工作站相繼成立。健全城鄉一體防違、控違、治違工作體系,全市拆除違法建設11萬平方米。主城區戶外廣告減量30%以上,一批市容環境熱點難點問題有效化解。
四、宜居環境持續改善。紮實開展綜合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修復,一批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節能減排措施紮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關停“三高兩低”企業86家,其中小化工企業45家。完成脫硫脫硝及除塵改造熱電企業6家,主城區周邊熱電企業整合順利推進。劃定主城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淘汰燃煤鍋爐106台。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新增壓縮天然氣加氣站4個。完成清潔生產審核企業92家,創建節水型載體13個,實施重點節能改造項目42個,年節能10萬噸標煤。預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累計分別下降28%、27%、26%和2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累計下降12.5%。民生環保深入開展。紮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百日行動”,村莊環境整治全部到位,京滬高鐵、高速公路及主幹道沿線環境治理全面完成。加強大氣重污染預警應急工作,啟動主城區預拌混凝土企業等搬遷。開展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完成農村河道清淤100條,新建污水管網50公里。累計建成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17套,城市環境噪聲功能區達標率84.4%。推廣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生活垃圾中轉設施、收運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生態建設得到加強。完成京滬高鐵沿線鶴山、秦望山採礦宕口整治復綠,新增造林綠化面積8180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3%。錫澄高速公路南北道口互通景觀提升、城區重要道路綠化等工程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2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92平方米。啟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高新區獲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成省級生態村5個,創建“兩型社會”示範鎮4個。
五、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事業建設,落實各項民生工作,民眾生產生活質量持續改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加強就業創業服務,新增就業崗位5.79萬個,解決本地勞動力就業2.47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完成創業培訓3700人,扶持自主創業2186人。預計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和11%。完善社會保障,城保擴面新增參保5.82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被征地農民第四年齡段人員保養金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月人均530元。第三期經濟適用房772套住房順利分配,住房公積金擴面新增繳存職工2.97萬人。新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家,新增養老床位800張、“幸福一點通”用戶1000戶。募集慈善基金8919萬元。持證殘疾人康復服務實現全覆蓋。公共服務不斷增強。敔山灣實驗學校、城西國小、江陰高中新校區二期建成投用,成功創建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示範市督導評估。廣電大廈基本建成,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705平方米,送戲送評彈送電影下鄉3280場。市醫療中心、120急救中心等重點工程加快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全面推行。率先在全國建成基本醫保、大病救助、補充保險“三位一體”新農合保障體系,政策性住院醫療費用補償率達80%以上。建立城鎮職工醫療救助制度,實現對弱勢群體、大病患者醫療救助全覆蓋。成功舉辦市六運會,建成“10分鐘體育健身圈”、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成功創建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我市體育健兒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上獲金牌8枚,參賽成績在全省同類城市名列前茅。推進出生人口素質提升工程,建成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務中心8個。《江陰市志(1988-2007)》獲評全國精品志書。成功創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市。社會管理不斷深化。“一委一居一站一辦”工作機制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強化社會矛盾糾紛排查,紮實開展信訪積案化解,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全面深化社區警務建設,初步形成立體化、現代化防控體系,始終對嚴重犯罪行為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建立勞動關係防控預警機制,勞資關係保持和諧穩定。健全市鎮村三級安全生產監管網路,標準化創建、全員培訓、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效明顯,安全生產形勢繼續保持平穩。依法查處一批食品、藥品制假售假案件,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保障。
2013年,政府自身建設得到新的加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部門審批職能歸併,明確中介機構服務時限,對44類審批項目進行再提速。深入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實現行政權力網上運行全市域覆蓋。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鄉鎮限額以下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得到規範。完成全市75家行政背景社會團體清理規範工作。嚴格落實辦公用房標準規定,完成公車清理規範工作。政府專項資金實現全過程績效管理,公務接待等“三公”經費保持零增長。全年清理規範性檔案1304件,行政複議辦結率達90.6%。高度重視建議提案辦理工作,辦理落實人大代表建議172件、政協委員提案275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分別達到97.7%、99.3%。創新政務公開方式,及時利用官方微博、論壇等新型載體公開動態信息。“掌上12345”公共服務呼叫中心手機客戶端正式投運,協調解決公共服務呼叫熱線等平台反映的問題8.43萬件。接待、外事、審計、統計、物價、人武、民防、民族、宗教、機關事務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對台、擁軍優屬、僑務、婦女、兒童、青少年、紅十字、對口援建等各項事業實現新進步。 
2014年主要任務
2014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今年(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十二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決策部署,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總目標,牢牢把握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全力以赴穩增長、促轉型,全面深化各項改革,攻堅突破城市建設,持續最佳化生態環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奮力開創江陰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0%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量完成無錫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今年(2014年)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結構調整,著力提高經濟成長質量
紮實推進傳統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實現經濟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可持續發展。
在轉型升級中發展工業經濟。工業是江陰穩增長、促轉型的基礎和優勢。積極引導製造業企業加快轉型發展,推動金屬新材料及製品、裝備製造及車船等支柱產業突破關鍵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支持冶金、紡織、化纖等傳統產業實施產品創新、設備更新,推動企業向“專、精、特、新”增鏈補鏈、嫁接改造。堅持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切實推進產能過剩化解工作。組織實施一批物聯網、節能環保等套用示範工程,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智慧型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新增省高新技術企業60家,力爭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1%以上。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爭創省級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10家、國家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1家。
在量質並舉中壯大現代服務業。實施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推動服務業規模化、高端化、專業化發展。最佳化現代服務業規劃布局,促進主城區、高新區和臨港經濟開發區服務業集聚發展,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43%。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研發設計等現代服務業,鼓勵製造業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深入實施主輔分離新三年計畫,分離發展服務業企業30家。推進專業市場、重點物流園區健康發展,拓展和培育文化、旅遊、養老、醫療健康等消費市場,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新型消費業態。積極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開工建設申夏港區6號碼頭二期等工程,新增對外開放萬噸級泊位2個,完成貨物吞吐量1.4億噸、貨櫃運量120萬標箱。
在集約集聚中提升高效農業。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努力奪取糧食豐收。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例達到85%以上。加快建設10個萬畝園區和20個千畝產業基地,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2.5%。推進1萬畝城郊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建立地產農產品銷售中心,全年新增農業綠色、有機、無公害“三品”40個。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健全市場準入、質量追溯等制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提質增效中促進企業發展。鼓勵規模骨幹企業創新合作,著力打造更多行業龍頭、“單打冠軍”,培育一批本土千億級、百億級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快產業更新,提升市場競爭力。積極推動企業上市,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力爭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組織協調好煤電油氣運等要素資源,穩定企業生產經營。推動政銀企合作,新增銀行貸款200億元。完善金融風險聯動應對機制,堅決打擊非法集資、惡意逃廢債等不法行為,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大力實施“穩增長、快轉型、增後勁”雙百工程,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實際困難。
二、深化開發開放,著力構築持續發展優勢
大力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水平,充分釋放創新潛力和活力,增強開放園區綜合功能,擴大對內對外經濟合作,著力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實力。
突破重大項目建設。把項目建設作為穩定經濟成長、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加快招引一批爆發力強、支撐作用明顯的重大產業項目,確保新增超億美元項目5個、超10億元項目7個。抓好三房巷新材料、長電科技高腳位積體電路等80個重點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興澄特鋼鋼板深加工、世茂旅遊綜合體等項目落地開工,確保完成工業投資、服務業投資目標。深入開展“百企引領、千企技改”活動,加快推進100個重點技改項目建設,確保技改投入占工業投入比重達75%以上。完善土地供應機制,加大對批而未供、閒置和低效用地整治盤活力度,騰拓項目承載空間。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始終把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力量,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確保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95%。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300個以上。加快建立企業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增省級以上各類研發機構15家。加強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新增省級以上創新載體5個,建成國家船舶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申報發明專利4000件以上,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10件,新增省名牌6個、江蘇區域名牌2個。積極引進國內外人才,新增省“雙創計畫”專家10名。
提高園區開發水平。堅持項目招引、產業更新與功能開發同步推進,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建設水平。高新區突出重特大項目落地建設,加快推進沿江特鋼新材料等主題產業園區和青陽園區開發建設,積極創建“上市公司總部金融示範區”,打造全省國家高新區的示範園區。臨港經濟開發區突出招引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機械裝備、現代物流等臨港特色產業園,推進保稅物流中心升級為綜合保稅區,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靖江園區圍繞“千億園區”目標,著力推進現代化園區建設,推動造船、重鋼結構等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臨江先進制造業基地。各鎮街工業集中區按照集約化、特色化要求,加快園區功能提升,積極推進“騰籠換鳥”,促進鎮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拓展對外開放領域。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主動對接世界500強企業,吸引更多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城市服務業,完成到位註冊外資8億美元。最佳化外貿政策,著力鞏固傳統市場,奮力開拓新興市場。提升外貿公共服務平台功能,加強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設,確保進出口總額增長2%,其中出口增長2%。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推動產業梯度轉移,積極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完成外經合作中方協定投資4.5億美元。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研發等外包產業,完成服務外包業務契約金額11億美元。搶抓上海自貿區發展機遇,創新區域合作、產業承接機制,增強對外開放活力。
三、推進改革創新,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突出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著力提升行政服務效能。完善政務服務體系,紮實做好審批許可權的承接、下放和取消工作,繼續推進行政審批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中介機構進入和退出機制,籌建“中介機構超市”。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成事業單位分類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加快建設預選承包商庫,繼續完善電子化招投標,政府投資項目電子化招投標覆蓋率達80%以上。加強機構編制管理,努力實現機構編制零增長,確保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完善編外用工管理辦法,實現編外用工管理規範化、全覆蓋。
深化財政金融改革。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合理調整市與鎮街、園區的財政體制。紮實推進財政專項資金零基預算,實施財政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試點,確保“三公”經費在去年(2013年)的基礎上壓降5%。加強國資公司融資平台管理,落實政府性債務長效管理機制,控制和防範政府債務風險。逐步規範清理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取消上級明文規定以外的各項補貼獎勵。推進金融生態市創建,穩定經濟金融秩序。完善多元化的科技金融合作創新機制,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
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探索建立全市中國小校辦學共同體發展模式。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整合全市醫療資源,組建人民醫院、中醫院兩大醫療聯合體;啟動中醫院搬遷規劃。推進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革,建設全市統一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推廣屬地為主、部門聯動、行業指導的小區物管機制,切實提高基層物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初步建成企業信用基礎資料庫,新增信用貫標管理企業100家。推進110、“12345”等公共服務平台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完善社會治安聯動服務機制。
四、集聚優勢資源,著力加快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建設
注重規劃引導,全力推進重點重大工程建設,著力最佳化城市布局和形態,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增強城市產業支撐和綜合服務功能。
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完善重點片區規劃設計,科學把握城市開發強度,強化規劃管控和剛性執行。堅持騰拓空間和項目建設同步推進,加快沿江地區拆遷安置,推進林蔭大道、江堤路二期等重點工程建設,改造山前路、公園路,建成開放鰣魚港公園,啟動濱江商務大廈等一批項目開發建設。加快打造應天河風光帶、南門歷史風貌街,推進虹橋南路兩側、應天河周邊商業開發,啟動建設征存路、青果路南延伸段,確保虹橋南路、中山南路等全線貫通。加快開發敔山新城,著力推進重大商業項目、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完善拆遷機制,落實拆遷責任,突出城市基礎設施、重點開發用地、安置房地塊等重點,年內完成拆遷200萬平方米,其中主城區45萬平方米。統籌推進安置房工程建設,建成安置房200萬平方米,其中主城區50萬平方米。
突出城市基礎配套。以重點工程建設帶動基礎設施功能提升,全力推進江陰大道、海港大道建設,確保年內建成通車。加快錫澄運河航道整治,推進濱江路橋、鎮澄路橋建設,建成投用五星路橋。啟動建設顧桐路青陽段、紫金路等幹線公路,實施世紀大道改造,有序推進錫澄高速公路花山互通、錫北運河南氵國大橋等工程,建成暨南大道西延段,完善市域幹線路網體系。加快推進城區渡口外遷,建成申港河西新渡口。加快新溝河延伸拓浚、青祝河治理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促進重點水系連通、功能提升。
強化城市綜合管理。堅持城市管理與城市建設並重,突出管理機制創新,不斷提高城市管理執法和服務水平。積極開展“九整治、三規範、一提升”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堅決制止違法建設,著力解決流動攤販等突出問題。加強城市交通管理,努力緩解行車擁堵和停車難題。規範戶外廣告市場運營,促進戶外廣告減量化、規範化。實施紅衛三村等9個老小區改造,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加快餐廚廢棄物處理、建築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項目建設。推進城市管理向社區延伸,強化數字城管平台協調功能,努力構建格線化、長效化、智慧型化城市管理格局。
五、堅持統籌協調,著力推動城鄉一體發展
堅持以人為核心,以提升質量為關鍵,加快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一體化發展水平,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統籌配置、合理布局城鄉公共服務資源,新增公車20輛,更新計程車230輛、新增50輛,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達到28.5%,自然村公交通達率達到92%。實施小灣水廠深度處理工程,啟動農村一戶一表、農村老管網、高層住宅二次加壓供水改造。推進污水處理廠網資源整合,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增污水主管網50公里。加快農村中低壓輸電配網建設,推進陸橋、黃石等輸變電新建擴建工程。加快液化天然氣應急調峰儲配工程建設,新增天然氣入戶3萬戶。推進城區熱網整合工程,擴大城鄉集中供熱範圍。加快鎮村河道綜合整治,推進易淹易澇片區改造,提升城鄉防汛防洪能力。
鎮村建設向人本轉變。統籌鎮域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規劃建設,避免低水平重複投資,切實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加快新橋、璜土城鄉發展一體化先導示範鎮建設,著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重鎮、生態小鎮、旅遊名鎮。加強被撤併鄉鎮集鎮區的建設管理,加快提升集鎮環境和管理水平。穩步推動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繼續實施農村危橋、危房改造,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深化落實村莊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注重歷史文化延續,保護好城鄉自然山水和傳統風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鎮村建設,建成無錫市幸福鎮4個、幸福村31個。
村級管理向規範提升。加強和創新農村管理,推動農村發展、增強農村活力、促進農村和諧。加快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推進村級非農建設用地整合,提高村級集體資產利用水平和產出效益,促進村級經濟持續增長。繼續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建立土地流轉市場服務平台,促進土地規範有序流轉。加強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加強村級資產處置、資金投入等監管,進一步規範"三資"管理。深入開展第八輪薄弱村結對幫扶工作,因地制宜落實幫扶措施,推動薄弱村可持續發展。
六、提升生態文明,著力最佳化宜居生活環境
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突出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推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促進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控制能耗排放。落實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措施,從源頭上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嚴格環境準入制度,完善污染物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試點。整合關停熱電企業3家以上,按新的排放標準完成熱電企業脫硫脫硝及除塵改造。組織實施30個重點節能改造項目,實現年節約標煤10萬噸以上。開展化工園區和印染企業專項整治,關停“三高兩低”企業80家,其中化工企業20家。繼續推進“藍天工程”,淘汰燃煤鍋爐100台。
深化環境整治。深入開展民生環保行動,著力提高大氣、水和噪聲等環境污染整治成效。落實粉塵污染防治措施,加快主城區預拌混凝土企業退城搬遷,細顆粒物濃度下降5%。淘汰老舊機動車2300輛,推進秸稈多元化綜合循環利用,空氣品質優良率按新標準達到65%以上。啟動規劃循環經濟產業園,加強固體廢棄物規範化管理。嚴格落實“河長制”,深入開展張家港河、錫澄運河等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疏浚河道100條,Ⅲ類以上地表水比例達到60%。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推動畜禽養殖的限養、禁養和退出。規範娛樂場所、建築工地施工等管理,著力解決噪聲擾民問題。強化環保聯動執法,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加強生態建設。落實生態建設舉措,鼓勵推廣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加快建設生態工業園區,臨港經濟開發區建成省循環改造示範園區。實施廢棄礦山宕口復墾復綠,加強農業濕地保護,完成成片造林5000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3.5%。建成開放芙蓉湖公園,實施江陰大道、海港大道等道路綠化工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93平方米。深化綠色創建活動,建設省級綠化示範村20個。推動環保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建成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2個。
七、持續改善民生,著力推進社會事業建設
以辦好民生實事為抓手,更加突出提高就業質量和推動創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促進民眾增收。突出重點群體,拓寬增收渠道,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合理增長。實施再就業政策城鄉並軌,實行城鄉一體人力資源實名制管理,全年提供就業崗位5.5萬個,促進本地勞動力就業2.2萬人。加大對被征地農民、零就業家庭、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的就業援助力度,扶持就業困難人員1000人,確保江陰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2%以上。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放寬市場主體準入,拓寬創業就業渠道。繼續落實“六補一貸”創業政策,全年扶持自主創業2000人以上。
健全社會保障。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快構建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機制。積極推進居保轉接城保,城保擴面新增參保5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月人均600元,農村“五保”、城市“三無”老人供養標準提高到月人均880元。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660元,政策性住院費用補償率穩定在80%以上。推進省內異地安置人員醫保異地結報,實現無錫市內醫保“一卡通”聯網實時結算。新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家,新增機構養老床位600張。推進第四期保障房建設,年內新開工12萬平方米。
完善公共服務。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會事業建設,增加優質資源供給,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實驗國小北校區、新澄江中心國小、立新中學等項目建設,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推進市醫療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建成人民醫院內科新大樓,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全覆蓋,開展“歡樂進萬家”等文化惠民活動,全年組織公益性民眾文化活動500場次以上。啟動新一輪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提升“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水平,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依法穩妥實施“單獨兩孩”政策,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推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著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八、加強社會治理,著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著眼於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活力,促進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法治化水平。
不斷強化社區建設。加強新型社區建設,整合社區服務資源,提高基層綜合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一委一居一站一辦”建設,推動社區扁平化管理、格線化服務。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三社聯動”,構建政府引導、多元參與社區自治的社區管理服務格局。試點開展“政社互動”,逐步推廣社區服務指導,增強基層組織服務能力。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新增公益類社會組織40家以上。推廣居住證制度,完善新市民管理服務機制。
切實保障公共安全。深化平安江陰建設,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快推進“技防城”三期工程和技防村(社區)建設,確保社會安定有序。深入開展危化品、建築施工等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強企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強化應急救援演練,提升突發事件預警、處置和保障能力。規範糧油市場秩序,探索建立肉菜流通追溯體系。推進零售藥店連鎖化、規模化經營,保障人民民眾用藥安全。
紮實推進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年”活動,健全大排查、大調解長效機制,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全覆蓋。加強網路等輿論引導和規範,發揮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等積極作用,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紮實開展領導幹部接訪約訪下訪活動,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及時疏導和化解社會矛盾。推進企業和諧勞動關係建設,切實維護企業和職工合法權益。深入實施“六五”普法宣傳教育,推進“平安法治及無訴訪社區(村)”建設,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
九、轉變政府職能,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回應社會關切,傾聽民眾呼聲,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增強服務理念。提高政府部門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協作意識,千方百計為民眾、企業和基層辦實事、解難題。切實增強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能力,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紮實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三解三促”、“企業服務月”等活動,全力解決事關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12345”民生熱線等平台作用,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提高行政效能。加強政府績效管理,強化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健全作風效能建設長效機制。科學設定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考核指標體系的導向激勵作用。強化目標管理,加強對實事工程、重點重大項目等的效能監察、督查督辦和責任追究,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認真組織政風行風“空中熱線”、“面對面”等活動,確保民眾關注的問題得到積極穩妥解決。
堅持依法行政。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形成機制,嚴格執行各項法定程式,不斷提高依法決策水平。加快“網上政務大廳”建設,健全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機制。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及時準確發布政府信息。繼續開展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定期清理和實施後評估。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不斷提高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質量。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加強廉政建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擴大內控機制覆蓋面,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快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突出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堅決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十項規定”要求,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著力打造一支風清氣正、廉潔高效的政府工作隊伍。貫徹落實中央、省關於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有關規定,嚴格控制公務支出,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始終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