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常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常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常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13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費高雲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常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常州市市長費高雲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13日
  • 報告背景:常州市第十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常州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全力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重生態、惠民生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較好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左右。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33.88億元,增長6.11%。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310億元,增長16.1%,其中工業投入1680億元,增長11%;服務業投入1622億元,增長22.2%。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40億元,增長11%以上;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0億元,增長13%左右。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87億美元,其中出口214億美元,增長5%。註冊外資實際到賬31億美元。
(二)重大項目實現突破。積極開展“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共引進100億元或10億美元項目2個,50億元或5億美元項目8個。成功引進了東風北汽、眾泰等3個汽車整車項目,圓了常州多年未實現的汽車整車夢;總投資超過70億元的博盈斯太爾發動機項目成功落戶並實現首台樣機下線;新譽集團與龐巴迪合作的飛機改裝項目進展順利,威翔航空通用飛機製造項目落戶我市。項目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每月召開重大項目推進會,及時督查項目建設情況。重點項目建設紮實推進,省、市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07億元,埃馬克工具機一期、諾貝麗斯汽車專用鋁板材一期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
(三)轉型創新取得實效。大力實施“三位一體”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戰略,十大產業鏈預計完成產值3500億元,增長1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31%;130項“雙百”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10億元,120家“雙百”龍頭骨幹企業完成產值4700億元,增長12%;構建了13家領軍型創新企業、116家科技上市後備企業和986家高新技術企業組成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加快服務業提檔升級,預計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5%左右。金融業規模持續擴大,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6.5%、10.9%;金融商務區啟動建設;企業股改上市穩步推進,實現IPO上市2家、新三板掛牌8家,全市上市企業總數達36家。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接待國內外遊客49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48億元,分別增長11.5%和14%。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積極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電子商務成交額達1150億元,增長30%。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面積達700萬平方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2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2.5%左右,“龍城英才計畫”簽約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155人,連續14年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常州科教城蟬聯中國最佳創業園區第二名並成為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預計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5%左右。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實現程度居全省第三,比上年前進一位。糧食繼續豐產豐收,高效設施農業比重穩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6%,位居全省前列。
(四)城鄉環境不斷最佳化。城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常溧高速公路、122省道、238省道常州段、金武路、延政路西延等工程加快實施,常州捷運1號線開工建設,青洋路高架北延、滬蓉高速公路青龍互通建成通車,桃園路、新堂北路、河海東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竣工投用。生態綠城建設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取得實效,實施“增核”9600畝、“擴綠”17000畝、“聯網”400公里,丁塘河濕地公園、鳳凰公園、新龍生態林一期等公園綠地建成使用,老運河北側慢行系統、高架沿線綠地基本建成。水利工程建設穩步實施,新溝河工程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實現二輪全覆蓋,國家級節水型城市創建順利通過驗收。信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無線綜合覆蓋率達98%,覆蓋全市的4G通信網路已全面建成。全市所有鄉鎮建成電氣化鎮。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2517個生態文明工程項目基本完成,節能降耗預警持續保持綠色,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9313”綜合整治工程進展順利,市區完成綜合整治項目348個,完成城中村整治114個,環城高架路沿線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推進,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覆蓋面達30%,“三大合作”改革不斷深化,中心鎮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全面啟動,首次對全市256個水稻種植面積超2000畝的行政村和16.4萬畝市級生態公益林進行生態補償,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年收入同比增長10%,年收入千萬元以上村達30個。
(五)改革開放邁出新步。產城融合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規劃和實施方案已經報省委、省政府審批。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重點推進簡政放權、健全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國企國資改革、金融改革創新、深化財稅體制、開放型經濟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推進工商登記和組織機構代碼等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後證、證照聯辦”,新批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增長35.5%和15.1%。對外開放取得新成效,金壇經濟開發區、溧陽經濟開發區申報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工作進展順利,武進出口加工區、常州出口加工區升格為綜合保稅區加快推進。利用外資結構不斷最佳化,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際到賬外資占利用外資總額的73%,同比提升1個百分點。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寬,新增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項目2個,新增2家外資企業總部和1家外資功能性機構。外貿綜合服務平台正式建設並運行。積極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進出口通關效率分別提高77.6%、86.2%。常州機場實現一類口岸開放,成功開通香港韓國首爾航線,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86萬人次,增長21.6%。
(六)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3%和10.5%左右。就業創業取得實效,城鎮新增就業13.5萬人,扶持創業6500人,援助困難群體就業9000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大病醫療保險全面實施,連續第10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市區城鄉低保標準和市區低保邊緣困難家庭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620元/月和1500元/年,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達80%和70%以上。養老事業加快發展,新增養老床位1671張,總數達3萬張,市區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總數的40%。住房保障和“三改”工作有序推進,新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22447套(戶),發放住房公積金政策性低息貸款57億元,中心城區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完成“三改”戶數3152戶,中心城區20個住宅小區低洼地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流動就業創業人員隨遷子女公辦吸納比例達90%,中職學生對口單招本科達線率連續15年名列全省第一,高考本二以上錄取率達70%,居全省前列。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市一院綜合病房大樓和市七院門急診病房大樓投入試運行,市婦保院、市一院鐘樓院區啟動建設,各轄市區均創成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城市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就診比例達50%,農村居民縣域內就診率達85%。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中國大運河(常州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迎檢工作紮實推進,“文化100”、“四個演”、“社區天天樂”等文化活動全年超7000場次,觀眾超300萬人次。體育事業蓬勃開展,我市在第18屆省運會中獲得的金牌、獎牌和總分均位居全省前列,7名運動員參加青奧會,共獲得7枚金牌;“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高水平推進,戚墅堰區全民健身中心和新北區春江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建成。加快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社區“減負增效”加快推進,全市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達98.7%和98.2%。著力辦好民生實事,建設生態綠城、實施交通便民等十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和“平安常州”建設,法治建設滿意度位居全省第一,各轄市區首次實現省級“雙擁模範縣(區)”滿堂紅,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與此同時,糧食供銷、安全生產、國防動員、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審計統計、海關國檢、質監藥監、工商物價、司法行政、海事邊防、郵政供電、檔案方誌、防震減災、應急管理、民族宗教、婦女兒童、人口計生、殘疾人事業、老齡事業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今年(201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部署,緊緊抓住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產城融合綜合改革試點的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開展“重大項目深化年”活動,加快轉型升級,突出改革創新,推動產城融合,注重生態文明,加強民生保障,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6.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和註冊外資實際到賬保持適度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1.加大重大項目招引力度。圍繞十大產業鏈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緊盯世界500強企業、央企和大型民企開展招商,舉辦好“9.28”科技經貿洽談會,引進一批產業層級高、投資規模大和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重點在智慧型裝備製造、碳材料、軌道交通、通用航空等產業鏈上引進一批關鍵性、龍頭型、基地型的製造業大項目,提高產業競爭力。圍繞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層次和區域影響力,瞄準國內外服務業龍頭企業,著力招引一批健康醫療、電子商務、休閒旅遊等服務業項目。
2.提高重大項目建設成效。全力加快重大項目建設進程,重點推動東風、眾泰、北汽、斯太爾等重大項目投產達效,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對轉型升級的帶動作用。積極實施150個省、市重點項目,加快產業項目“六個一批”、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四個一批”轉化進程,著力提升投資完成率、新項目開工率、續建項目竣工率,年內完成投資634億元。
3.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每月召開重大項目推進會,督查項目建設情況,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難題,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深入落實項目推進責任,強化地區和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加強與重大項目投資方的聯繫,推動項目早投產、早見效。進一步創新項目推進方式,千方百計破解項目推進中存在的用地、資金等方面的要素制約,為項目推進創造良好條件。
(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層次和水平
1.全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三位一體”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戰略,積極促進新興產業裂變發展、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創新型企業加速成長。加快十大產業鏈升級步伐,按照“建鏈、補鏈、強鏈”的要求,大力發展整機整車等終端產品和共性技術、核心技術等關鍵環節,放大軌道交通、智慧型電網、太陽能光伏等產業鏈的競爭優勢,推動新醫藥、新光源等產業鏈加快發展,促進碳材料和通用航空產業鏈快速崛起,培育壯大常州產業鏈的特色品牌,十大產業鏈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2%以上。重點實施100個以上“雙百”重點項目,鼓勵和引導傳統優勢產業加大技改投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裝備水平和產品附加值,增強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力。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重點支持20家左右龍頭企業成為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上市培育企業2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00家以上。
2.著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實施發展現代服務業三年行動計畫,做強做大100家服務業優勢企業,加快推進100個服務業重點項目和30個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扶持壯大本土電商企業,加快跨境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傳統企業藉助電子商務轉型升級。促進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發展,加快建設常州生命健康產業園、海峽兩岸健康產業合作示範區和西太湖醫療旅遊先行區,努力把我市打造成長三角知名的健康之城。積極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推進國家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環球恐龍城航天樂園、東方鹽湖城等項目建設進程。依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產業,提升服務業的信息化、智慧型化、現代化水平,提高服務業發展層次。年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8%左右。
3.紮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緊緊圍繞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水產養殖綜合標準化示範區,不斷鞏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確保農業基本現代化進程位居全省第一方陣。結合全市城鄉建設、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規劃,加快編制農業“1185”工程布局規劃,推動全市農業主導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新建6萬畝高標準農田,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質量。開展稻麥畝產“噸糧市”創建活動,鞏固提升糧食單產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圍繞農業種源、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物流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新增10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培育壯大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形成一批富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業市場主體。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力度,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1.提升創新園區承載力。緊緊抓住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機遇,按照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區域創新一體化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加快創新園區建設步伐。圍繞“一核兩區三園多基地”的創新布局,支持科教城實施“333”工程,加快建設一流的高職教育園區和國際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國家級高新區;推動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西太湖科技產業園、金壇華羅庚科技產業園加快進入省級高新區行列。加快建設“中以科技園”、“中德創新園區”等國際科技合作園區,提升園區國際化合作水平。
2.提高企業自主創新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實現全覆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95%以上,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50家。積極推進創新成果專利化,著力形成一批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年內完成專利申請3萬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2件。完善產學研合作常州模式,做優“5.18”展洽會和“天天5.18”品牌,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1000項以上,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0項以上,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3.增強創新創造協同力。支持行業骨幹企業與大院大所、知名高校聯合組建研發平台和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開展協同創新,快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鼓勵在常高校圍繞常州產業發展重點,與本土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合作。促進科技與金融有機結合,建立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有效對接機制,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撬動社會資本增加科技創新投入。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畫”和“傑出創新人才引育雲計畫”,引進培養一批掌握核心技術、能帶動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引進力度,新增高技能人才1.8萬人。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落實智慧財產權、科技成果轉化為股權、期權等政策,吸引人才到我市創新創業。
(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創體制機制優勢
1.加快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調動和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點圍繞“服務企業、服務項目、規範市場、便民利民”四條主線,最佳化註冊登記、項目審批、專業中介以及民生服務,加快構建高效規範、權責一致的為民服務體系和責任機制。全面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調整最佳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規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加快金融商務區建設進程,增強江南銀行、東海證券等機構綜合實力,推動企業股改上市,力爭5家企業上市,15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大力發展金融租賃服務業,努力把我市建成區域性資本運作中心、資產管理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增強媒體引領力,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提升院團精品生產能力和文化惠民服務水平。深化農村改革,全市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工作,確權登記覆蓋面達70%左右,完成90%以上村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流轉試點,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做好武進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各項工作。
2.提升外資外貿發展水平。瞄準國際知名跨國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鏈項目,力爭超10億美元、5億美元重大外資項目再有新突破,不斷拓展利用外資新領域,吸引外商投資文化創意、旅遊休閒、文化會展等產業。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勵企業赴境外設立生產基地、開展項目投資和併購重組,加快德國埃森市“常州科技經濟發展中心”建設步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提升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加快“華貿通”等外貿綜合服務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設,進一步發揮出口基地帶動作用。推動區域通關一體化試點和電子口岸建設,加快推進關檢合作“三個一、三個互”工作,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為外貿企業出口創造良好條件。
3.打造更高水平開放平台。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沿海開發、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戰略,推動各類開發區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建設,積極做好產業配套、功能延伸等工作,構築更高的對外開放新平台。積極推動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高新區)結合自身實際,引進和建設十大產業鏈和現代服務業項目,把開發區建成全市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載體。推進開發區管理模式創新,完善開發區投融資機制,支持開發區通過社會資本特許經營、開發主體上市和發行債券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口岸開放水平,常州機場力爭開通台灣地區、東南亞等航線,促進航空港、常州港、出口加工區等“區港聯動”,加快建設水、陸、空、鐵聯動發展、客貨運快速增長的立體口岸體系。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進程,提升城市國際文明禮儀水平等軟環境,加強國際化人才引進和培養。
(五)著力推進產城融合,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
1.推動產城融合發展。認真組織實施產城融合改革試點方案,加快探索實踐,積極走出一條“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宜居宜業、融合發展”的改革發展常州之路。注重空間最佳化,加快構建產城融合“一縱三橫”總體空間格局,重點推進城市中心區、常金統籌核心片區、西南門戶片區、東部片區、沿江片區等“一中心四片區”產城融合發展。堅持統籌發展,把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推進產業向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邁進,促進城鎮發展與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相結合。積極推進產城融合示範試點建設,中心城區重點提升文化宮-南大街商貿集聚區功能,加快武進、新北城區商務商貿副中心建設,城市新片區重點推進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新龍國際商務城和常州科教城省科技服務業示範區建設,推進東部地區發展提檔升級,加快形成具有常州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產城融合模式。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建立與產城融合發展相適應的產業升級、生態建設、考核評價等體制機制,為產城融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提高城鄉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推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構築常州交通區位優勢,常溧高速公路、122省道常州東段、金武路、延政西路等實現通車,開工建設常宜高速公路、265省道常州段,爭取沿江城際鐵路、德勝河航道整治提升工程開工建設。加快完善城市路網,改善市民出行條件,精心組織實施軌道交通1號線,續建和新建勞動西路(長江路-龍江路)、光華路、福陽路(青洋路-北塘河西)等道路工程,加快金融商務區、皇糧浜公園周邊道路建設步伐,對飛龍西路進行大修。實施23項舊城改造項目,改善提升城區形象。加快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德勝河應急取水頭部及泵站工程建成投用,戚墅堰污水處理廠三期廠區工程全面竣工,續建天然氣利用三期工程。加快推進一流電網建設,完成12個鄉鎮重點示範區建設。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基本完成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土建施工,全面完成千畝以上圩堤達標建設。深化城市長效管理,深入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9313”工程,對城郊結合部、城中村、老舊小區等區域實施綜合整治,提高市區道路環衛機械化作業覆蓋率,逐步將金壇、溧陽、武進、新北的鎮區納入長效管理考評範圍,不斷提升城市形象。
3.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組織編制轄市區“多規融合”空間規劃和重點中心鎮、重點村規劃,最佳化城鄉空間格局。強化國土資源管理,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快推進薛埠、南渡、孟河、雪堰等重點中心鎮建設步伐,完善一般鎮的服務功能,提升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紮實推進富民強村,創新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和實現形式,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力爭全市村集體年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年收入千萬元以上村集體累計達40個。穩步推進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一批具有江南農村特色的示範村,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水平。開展新一輪茅山老區幫扶工程,增強茅山老區持續發展能力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營造優美宜居環境
1.提升生態綠城建設水平。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加快生態綠城建設步伐,逐漸形成植物多樣、綠量充沛、連片成網、具有鮮明江南地域特色的生態綠化新格局。實施生態綠道建設工程,重點推進高架環線綠道和藻江河生態綠道等工程,對京杭運河兩側的人文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建設水岸相融、資源相連的中心城區慢行系統。實施郊野公園建設工程,重點推進城北郊野公園、宋劍湖濕地郊野公園和鄭陸郊野公園的擴容。實施城鎮公園綠地建設工程,基本建成橫塘河濕地公園,推進皇糧浜濕地公園、白盪河綠地建設。實施生態源保護建設工程,重點推進小黃山生態公益林品質提升等工程。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重點推進新溝河延伸拓浚等工程。有序推進生態文明細胞工程建設,打造一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生態鄉鎮等生態文明建設示範亮點。
2.提升大氣環境質量。把改善提升大氣環境質量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確保PM2.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7%。嚴格環境準入,不核准、備案“兩高”項目和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加快落後產能淘汰,有序推進城市主城區重污染企業環保搬遷。最佳化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提高耗煤項目準入門檻;全面整治燃煤鍋爐,年內淘汰剩餘50%燃煤小鍋爐,完成禁燃區範圍內所有燃煤設施淘汰或清潔能源替代。深化工業污染治理,鋼鐵、水泥行業分別從1月1日、7月1日起全面執行新排放標準,推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改造,累計完成40%以上鋼鐵、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大力開展機動車尾氣、揚塵、餐飲油煙、秸稈焚燒等污染整治,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不斷改善空氣品質。
3.強化水土污染整治。深入推進太湖治水,嚴格控制入太湖河道水質,確保太湖水治理達到省考核要求。加強飲用水保障,建成投運長盪湖水廠20萬噸/日一期工程,開工建設錢資盪生態清淤等工程,確保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加強河道綜合整治,對已整治的市河實施長效管理,提高河道水質。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開展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加強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市江邊污水廠中水回用和金壇市第二污水處理廠擴建等工程,開工建設鄒區污水處理廠、溧陽市垃圾衛生填埋場一期封場等工程,推進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焚燒項目,建成市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理一期工程。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全面完成耕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質量評估和污染源排查工作,對常隆及周邊地塊污染場地實施土壤修復
(七)突出民生民本優先,推動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1.強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新增城鎮就業8.5萬人,開展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3萬人,常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扶持創業5500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畫”,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企業職工養老、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分別新增參保5萬人、2.5萬人,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綜合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不低於580元,落實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提升住房保障能力,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5740套(戶)、基本建成6350套(戶),發放住房公積金政策性低息貸款45億元,確保中心城區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應保盡保。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年內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覆蓋率達100%,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養老機構床位數占比超過50%,護理型床位占養老機構床位數超過40%,老年助餐點覆蓋40%的城市社區。
2.提升發展各項事業。進一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快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和現代化學校建設,新開工省常中戚墅堰區分校、教科院附中等10所市屬學校,續建五中、同濟中學、麗華中學等9所市屬學校,各轄市(區)實施學校基本建設項目35個,基本建成殷村職教園區,所有轄市(區)成為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實施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等申名重點工程,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升文化惠民品質內涵,啟動實施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打造“社區天天樂”、“文化100”、“江南心”等一批文化品牌,紮實推進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加大龍頭文化企業和示範園區培育力度,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左右。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啟動建設市三院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市中醫院急診病房綜合樓,加快市婦保院、市一院鐘樓院區建設進程,以醫療聯合體建設推進分級診療。創建國家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全面推進全市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或低收費開放,在全市設立100個科學健身指導示範點,提高全市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加快“智慧常州”建設,統籌推進三網融合發展,促進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大數據等推廣套用,新建住宅小區的光纖入戶按照共建共享模式建設。加強食品藥品監管,進一步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做好“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謀劃常州未來發展。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國防教育,不斷加強民兵預備役建設,進一步提高雙擁共建水平。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工作,進一步加強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檔案方誌、民族宗教、防災減災、應急管理、殘疾人事業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3.加強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常州道德講堂促進社會和諧的載體作用,鞏固文明城市建設成果,弘揚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嚴格執行社區事務準入制度,鞏固提升社區“減負增效”成果,“政社互動”覆蓋全市所有街道(鎮),不斷提升社區自治水平。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夯實信訪工作基層基礎,依法維護民眾權益,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開展“民生警務”,推進公安基礎信息化、警務實戰化、執法規範化、隊伍正規化“四項建設”,加快實施新一輪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平安常州”建設水平。強化質量監管,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與此同時,今年(2015年)我們將辦好以“三優三安兩提升”(優質教育、優質醫療、優質養老、安心食品藥品、安心飲用水、安心社會治安、提升生態綠城建設水平、提升大氣環境質量)為重點的十件民生實事,讓廣大市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常州改革發展的成果。
(八)大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全面提升行政服務效能
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壓縮審批時間、提升行政服務效能。按照“機構精簡、職能明晰、資源集約”的原則,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推進“一辦四中心”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全市、上下聯動、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四級政務服務體系。有序推進政府職能轉移,將部分行業管理服務類、社會事務類和專業技術管理服務類事項轉移給社會組織承擔。完善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機制,深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實現財政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除涉密部門和涉密事項外全部公開。
2.大力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和責任清單制度,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健全依法決策機制,認真落實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審計監督,重視輿論監督、公眾監督
3.切實改進工作作風。鞏固提升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健全完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服務基層民眾等制度,進一步改進文風會風,促進作風建設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大力弘揚奮發進取、敢於擔當、勇爭一流的創新創業精神,雷厲風行開展工作,提高工作執行力和落實力。切實貫徹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堅決查辦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