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常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1月8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布。

——2013年1月8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長姚曉東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市政府以迎接十八大召開和貫徹十八大精神為強大動力,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穩中有增,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發展導向,在中共常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四大戰略”,深入推進“八項工程”,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惠民生、促和諧各項工作,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克難奮進,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總體上完成了去年年初市人代會確定的年度工作任務,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紮實基礎。
(一)經濟實現平穩增長。2012年,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50億元,按可比價增長11%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378.99億元,增長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60億元,增長18%,其中工業投入1526億元,增長18%。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030億元,增長12%左右。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8.8億元,增長15%左右。註冊外資實際到賬33.5億美元,增長10%,新引進朗盛等4個協定外資超億美元項目。在光伏等骨幹行業進出口受國際市場低迷和貿易保護主義重大影響的嚴峻形勢下,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87億美元,實現持平略有增長。單位GDP能耗下降4.2%。
(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積極順應巨觀經濟環境變化,大力實施轉型創新“510”行動計畫,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轉型促增長增優勢強後勁。工業轉型步伐提速。深入實施新興產業三年倍增計畫和工業轉型千企升級五年計畫,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套用,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和行業抗風險能力,全市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12家,入庫稅收超億元企業達30家。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預計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接待國內外遊客4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520億元,分別增長17%、23%。環球恐龍城、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等重點旅遊續建項目順利實施,中華孝道園建成開放,太湖灣度假區成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快速發展,常州創意產業基地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金融服務能力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5789.9億元、4018.2億元,分別增長15.3%、14.62%。設立3.5億元規模的風險應急專項資金,有效防範區域性金融風險發生。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和科技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新增股份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2家、科技支行4家,企業上市2家、過會1家;新增創業(股權)投資機構27家,新增資本規模48.8億元;成功發行3隻企業債券,債券融資規模累計突破200億元。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建成省級農業產業園區5家,高標準農田、設施農業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分別達到58.7%、18.8%,水稻單產實現全省“十連冠”。新增花木面積3.5萬畝,造林6.7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農業現代化標準。
(三)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大力開展“創新驅動加速年”活動,不斷提高全社會創新能力,創新型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預計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700億元,增長1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1%,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左右。企業創新力度不斷加大。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6家,累計724家,列全省第三。新增“兩站三中心”144家,累計769家。全市建有研發機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達620家,覆蓋率超過90%。創新載體紮實推進。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順利推進,預計“一核八園”全年營業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新增國家發明專利申請1000件,企業研發總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5%,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成為首批省級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範區。科教城入駐研發機構和在孵科技企業達616家,研發人才總數超過1.5萬人。武進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當年簽約、當年開園,西太湖科技城完成空間布局規劃和產業規劃並啟動建設。全市孵化器、加速器面積累計達48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4260家。創新創業人才加快集聚。積極實施“龍城英才計畫”,全年簽約引進396位領軍人才來我市創新創業,其中國家“千人計畫”56名,累計達109名。
(四)城鄉建設紮實推進。加大精品城市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城市功能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可、國際公園協會頒發的國際花園城市金獎和特別獎。新城建設加快實施。鳳凰新城、鐘樓新城等城市新片區建設全面推進,東大門建設工程順利實施。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泰州大橋南接線工程建成通車,常溧高速公路啟動建設,常州機場“一類口岸”開放工作順利推進,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躋身國內中型機場行列。城市路網得到最佳化。大明路、晉陵南路、清潭西路等道路的部分路段順利通車,勞動東路東段、中吳大道延伸工程基本完工,龍城大道隧道工程加快實施。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獲國家批准。城鄉水利建設力度加大。全面完成小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城區防洪大包圍格局初步形成。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全面啟動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三條入太湖河道和主要湖泊水質進一步好轉,完成41條黑臭河道整治,開展大氣PM2.5監測,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7天。省節水型城市和省人居環境城市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城市管理水平繼續提升,市容環境衛生持續最佳化,全市餐廚廢棄物管理正式啟動。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加快推進,完成7158個村莊的環境整治工作,整治率達80%。花博會籌備工作有序推進,主場館順利封頂,室外展園建設全面啟動。
(五)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大民生幸福工程和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力度,民生繼續得到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3706元、16766元,均增長13%左右。創業富民工程紮實推進,新增私營企業1.12萬戶、個體工商戶3.53萬戶。“富民強村”工程加快實施,村級經濟造血功能不斷增強。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綜合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市區城鄉低保標準提高15%,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達360元,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住院現金自付比例降至23.8%、42.9%。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全市新開工各類保障房25103套(戶),實施收儲社會房源用於住房保障,在全省率先實現中心城區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茅山老區“百千萬”幫扶工程紮實推進。敬老幫困、和諧安民等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教育現代化工程紮實推進。學前教育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天合國際學校和牛津國際公學常州學校正式開學,常州工學院新校區建設順利啟動,常州大學獲批博士學位點,江蘇理工學院有14項成果分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順利推進,二院(陽湖醫院)建成啟用。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原創舞劇《格桑花・茉莉花》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電影《秋之白華》、兒童劇《留守小孩》和廣播劇《君子史良》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面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工作,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利用、大運河申遺等工作順利實施。體育事業繼續發展。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初見成效,我市連續16年獲得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優秀組織獎。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雲計算平台加快建設,智慧社區一期工程完工,我市被國家工信部列為智慧城市試點。社會管理創新取得新成效。紮實開展“四項排查”工作,法治常州、平安常州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綜合績效考核獲全省第一。深入開展“道德講堂”活動,雙桂坊“誠信做食品”經驗受到中央領導充分肯定,中央文明辦開現場會向全國推廣。積極配合做好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編制工作。與此同時,糧食供銷、安全生產、人武人防、雙擁工作、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審計統計、海關國檢、藥監質監、工商物價、邊防海事、郵電供電、檔案方誌、防震減災、應急管理、民族宗教、婦女兒童、人口計生、殘疾人事業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六)發展環境更趨最佳化。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服務舉措,全力做好服務企業、服務發展的各項工作。積極應對國內外巨觀環境變化,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及時出台一系列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和改革舉措,促進了經濟平穩增長。廣泛開展“雙送雙保”、“三解三促”活動,深入企業了解實際需求,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組織實施常州名優產品萬里行、政銀企懇談會、央企對接會、招商推介會等一系列活動,努力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持續發展。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不斷簡化審批程式、暢通審批渠道、控減服務收費,切實減輕企業和民眾的負擔。深入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工作,“三合一”陽光政務平台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的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756件,推進解決了一大批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也是機遇和挑戰並存、風險和困難較多的一年。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牢固確立科學發展慢進則退、停滯則衰、倒退則亡的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舉措、開拓奮進,更加主動紮實地按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求推進各項工作,促進我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部署,搶抓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和又好又快的工作導向,大力開展“現代化建設推進年”活動,繼續推進“八項工程”和“八大重點”,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推進城鄉一體發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面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和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力爭分別增長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2%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6%;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下達的指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實施重點突破,形成競爭新優勢
緊密結合常州發展實際和百姓新期盼,全力推進事關常州長遠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點工作,以重點工作的大突破帶動全局工作的大提升,不斷提高城市發展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增強人民民眾幸福感。
1.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全面實施促進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意見,推進金壇、溧陽爭先進位。大力推動產業西進、科技西進、項目西進和基礎設施西進,促進武進和金壇、新北和溧陽掛鈎合作,推進常金一體化發展,加快把溧陽建成蘇浙皖邊界的重要門戶城市。調動和激發金壇、溧陽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推進開放創新,加快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促進更多的資源、要素向金壇、溧陽集聚,做強做大縣域經濟,提升常州的區域競爭力。
2.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畫,聚焦政策、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努力在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提升常州產業競爭力。重點發展智慧型裝備製造和以碳材料為引領的新材料產業,加快把我市建成國內一流的智慧型裝備製造名城和新材料產業基地。推進軌道交通整車、先進碳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新興產業年營業收入超百億企業達2家,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5%以上。加快軌道交通產業園、先進碳材料科技產業園和航空產業園等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和集聚區建設步伐,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3.大力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面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各項工作,充分挖掘常州歷史文化內涵,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提升常州的文化軟實力。圍繞到2015年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等八大工程,加快推進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利用、前後北岸業態調整、大運河申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等39個重點項目,進一步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增強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切實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係,將文物保護重大工程與城鄉建設相結合,與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傳承文化、服務社會、促進發展、惠及民生的作用。
4.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充分利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機遇,啟動“智慧常州”三年行動綱要,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大力實施信息基礎網路提速升級工程,加快電信網、網際網路和廣電網“三網融合”進程,全面推進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和綜合利用。大力建設智慧政府,啟動全市政務信息交換平台和政務雲管理平台建設,推動網上社區平台與各部門業務系統的有效對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動智慧民生建設,新建100個智慧社區,實現家庭電視高清化和互動化;在公園、公交等公共場所開展WIFI信號免費上網試點。組織實施智慧企業培育工程,培育10家“兩化”深度融合的示範企業。推動智慧型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包括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物聯網和雲計算產業在內的智慧型產業,在工業軟體等領域形成20家左右的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
5.積極打造民生事業新亮點。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全覆蓋的目標,繼續實施一批民眾感受度高、受益面廣、認同感強的民生項目,培育一批常州民生事業新品牌,使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市民。開展惠民醫療,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和衛生服務體系,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推行貼心養老,提升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服務水平,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滿意服務。實施“三改”工程,對中心城區危舊房、城中村、低洼地加快改造步伐。弘揚魅力文化,廣泛開展“社區天天樂”民眾文化活動,形成常州民眾文化特色。發展慢行系統,建設古運河北岸東坡公園至懷德橋濱水慢行道等城市慢行系統,讓市民享受悠閒舒適的城市生活。(二)推動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在穩增長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大力構建富有競爭力和發展後勁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1.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動結構調整,提升傳統產業,深入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套用,引導企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擴大整機產品、消費類產品比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組織實施100項重點工業項目,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家,培育200個工業經濟新增長點。通過兼併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上市等多種途徑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形成10億元級、50億元級和100億元級等不同梯度的企業隊伍。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增強實體經濟實力。積極實施商標戰略和質量強市戰略,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在行業有地位的知名品牌和名優產品,提升常州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2.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實施現代服務業三年行動計畫,促進服務業結構最佳化、質量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突破發展科技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法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著力壯大創意產業和旅遊業規模,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00億元。推進100個市級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開展“服務業創新百企示範工程”建設,提升服務業高端化、規模化、國際化水平。
3.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為著力點,全市域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提升農業生產綜合能力,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農機化綜合水平達85%,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大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設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80%,設施農業比重達20%,高效設施農業保險比重達45%以上。著力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申報8家省級、1-2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重點打造一批知名農業休閒觀光旅遊點,進一步打響常州休閒觀光農業品牌。切實辦好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全速推進主輔展區建設,全力做好各項籌備工作,全面展示常州形象,確保開閉幕式、花卉產業發展國際論壇等系列活動順利舉行,把花博會辦成一屆引領未來、超越期待的花事盛會。
(三)推進科技創新,增強城市創新能力
把科技創新放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把我市建成長三角重要的區域創新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
1.培育創新主體。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速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民營科技型企業1000家。加大企業創新的組織推進力度,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建有研發機構,新增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35家。最佳化對創新企業的服務,積極開展協同創新和開放式創新,完善科技銀行、天使投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2.建設創新載體。加大“一核八園”創新發展力度,常州科教城加快打造一流的國際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重點建設江蘇中科院機器人及智慧型技術套用研究院、常州大學光伏科學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研究院,大力推動區內研發機構與區外產業園區科技對接和融合發展;八個專題產業園區快速形成產業規模,“一核八園”年營業收入1280億元,新增發明專利申請1350件。高水平建設科技產業園區,加快把西太湖科技城、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上海張江(常州)科技產業園等建成國內一流的創新中心和特色產業基地,推進華羅庚科技園建設,新增省級創新型開發區2家。大力建設具有產業特色的專業孵化器和加速器,重點推進生物醫藥等10家科技孵化器建設,全年孵化器和加速器新增面積110萬平方米。
3.集聚領軍人才。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畫”,大力引進一大批對推動常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起骨幹作用的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全年簽約引進領軍人才400名,其中國家“千人計畫”50人。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和政策,做大龍城英才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為領軍人才創業企業提供更優的投融資服務。加大對領軍人才的跟蹤服務力度,推動領軍人才與企業對接合作,為創業企業代辦申報、審批等事項,解決領軍人才工作生活的後顧之憂。
(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
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深化改革開放,用創新的思維和舉措開闢發展路徑,積極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為常州科學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源泉。
1.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步伐。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充分運用好發放企業債、票據融資等多種金融工具,為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引進1-2家外地金融機構,加快組建市級金融投資控股集團。加大企業上市力度,力爭新增上市企業6-8家。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新增資本規模超10億元,總量超100億元。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全力防範金融風險。推進城市管理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努力解決多頭執法、重複執法的問題。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積極推動市三院和金壇市人民醫院等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大力推進農村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制度,健全流轉體系,改革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農村社區股份合作、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農村合作組織。
2.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在保持利用外資規模水平的基礎上,向提高外資質量、最佳化產業結構、增強綜合效益轉變,加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和產業招商力度,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重點引進一批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影響產業區域性布局、擁有高端技術和關鍵產品的重大項目,在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採購、銷售、物流等功能性機構上取得突破。新增總投資超億美元或工商登記註冊超3000萬美元項目力爭達45個,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占註冊外資實際到賬的比重達72%。
3.提升外貿外經水平。用足用好各項外貿扶持政策,不斷鞏固傳統市場,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全力保持外貿穩定增長。加快最佳化外貿結構,引導出口企業增強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的能力,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推動加工貿易向高端環節轉型、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力爭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70%。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跨國併購、境外上市等方式加快“走出去”,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提升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培育本土化的國際企業。
4.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按照推動“二次創業”、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國際化園區的要求,推進落實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著力提升園區引資引技引智的吸引力、集聚大項目的承載力和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原動力。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以爭創全國一流國家高新區為目標,加快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資源依賴向科技依託轉變,從主要依靠成本優勢轉到主要依靠人才、環境、市場優勢上來,成為高端製造業的集聚區和現代服務業的先行區。各省級開發區要進一步提高投入強度和產出效率,加快技術創新、功能創新、機制創新,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鮮明、功能配套、協調發展的園區建設新格局。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對全市經濟的貢獻份額,開發區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別超過75%、48%、52%。
(五)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化精品城市
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加快推進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進程,大力構建現代化、國際化、特色化的城鄉發展新格局,建設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精品城市。
1.加快城鄉建設步伐。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精心編制城市空間發展、綜合交通、城鄉統籌、產業布局等戰略規劃,把常州建成長三角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城市新片區建設步伐,有序推進南部新城、北部新城、鐘樓新城、鳳凰新城等新城建設,提升東大門建設水平。積極推進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常州機場4E級改造並實現機場口岸對外開放,全面推進常溧高速公路、104國道等一批高等級道路工程,啟動武進至金壇間快速通道建設和路網聯通,加快三級航道整治建設步伐,建成龍城大道隧道、玉龍路等城市道路,開工建設青洋路高架北延與滬寧高速青龍互通工程,積極做好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實施32項舊城改造計畫。加強城鄉水利建設,實施藻港河、丁塘港等城市引排河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新溝河延伸拓浚工程,加快圩堤達標和中小河流治理進度。
2.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標準化和精細化水平。繼續做好數字城管的各項提升工作,建設工地噪音監控、渣土車監管系統,努力為市民營造安寧安全的生活環境。加大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重點對城市主要道路、城市出入口及花博會場館周邊進行整治,提升現代化城市形象。加快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生活垃圾轉運站一期工程,實施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山體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開工建設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置一期工程。
3.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積極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快實施中心鎮建設三年行動計畫,重點實施中心鎮特色產業、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配套設施項目。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連片整治,全面完成全市所有村莊的環境整治和28個行政村的連片環境整治工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繼續實施茅山老區“百千萬”幫扶工程,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村級集體收入達到70萬元以上。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常州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廣大市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使生態文明成為常州的重要品牌。
1.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嚴控高耗能項目準入關,大力淘汰冶金、印染等行業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後產能,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套用,加強契約能源管理和重點能耗企業節能管理,多管齊下挖掘節能潛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好循環經濟示範園區、示範工程和示範企業建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盤活利用存量閒置土地,深入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建設多層標準廠房,提高單位土地投入強度和空間利用率。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加快推進常州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實施污染減排工程,推進火電、鋼鐵、水泥行業脫硫脫硝,抓好化工、印染、污水處理廠、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等專項整治,完成135家重點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深入推進水環境整治,鞏固提升已整治的141條河道水質,加強對斷頭河浜的整治,對老運河、關河、北塘河和市區主要公園水體推進生態化改造,完成太湖水污染治理年度目標。大力實施藍天工程,繼續開展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城市揚塵、秸稈焚燒等整治,市區“禁燃區”面積擴大至230平方公里,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
3.加強生態宜居環境建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工程,全面落實33片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方案,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街道)5個、生態村4個。開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完成丁塘河濕地公園、鳳凰公園等公園綠地建設,改造提升薔薇園、翠竹公園,全面提升道口綠化、河道綠化水平和集鎮綠化覆蓋率,新增城市綠地500公頃以上。積極開展環境專項整治,對金壇鹽化工區、武進牛塘鎮區、新北濱江化工園區等重點區域及行業實施專項整治,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成武南污水處理廠二期主體工程,開工西太湖生態觀測試驗中心等工程。
(七)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滿意度
圍繞增進民生福祉,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紮實辦好民生大事實事,讓全市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1.加快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堅持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所有轄市、區創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加快優質學校建設步伐,新增省級優質幼稚園11所、中國小9所。全面推進殷村職教園區建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籌建常州開放大學,啟動實施常州老年大學提升工程,改善辦學條件,增強服務能力。健全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進一步調整完善城鄉醫療機構設定。加快推進市一院、三院等衛生重點項目建設,改善民眾就診條件。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申報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大力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加快建設城市“15分鐘公共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積極推進集圖書館、美術館、名人館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工程建設,切實增加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公益性文化單位免費開放服務水平,大力開展文化惠民“四個演”和農村文化“三送”工程,對農家書屋進行提檔升級。積極推進文化產業三年躍升工程,加大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的融合發展力度,加快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示範園區發展,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文化企業,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5%。
3.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加快推進人口家庭幸福工程和人口素質提升工程,提高流動人口均等化服務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承辦好中國羽毛球大師賽等國內外大型賽事,組織好市第十四屆運動會暨第一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工作,進一步加強外事、僑務、台灣事務、保密、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災減災、殘疾人事業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4.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積極推進社區管理創新,基本實現城鄉社區“一委一居一站一辦”服務管理體系全覆蓋,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達85%和80%。加大社會組織培育力度,積極扶持民辦社工機構發展。深化民生警務建設,推行居住證制度,強化實有人口和虛擬社會服務管理。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完善維護民眾權益的工作機制,努力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加強平安常州建設,進一步提升公眾安全感。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化安全生產長效管理,強化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有效防範和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發生。完善應急處理機制,提高突發事件處置能力。
5.大力辦好民生實事。今年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辦好十件實事:一是促進就業、鼓勵創業。新增就業9萬人,援助困難群體就業5000人;扶持創業5500人,創業帶動就業3.5萬人;新增私營企業1萬戶、個體工商戶2萬戶。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市區城鎮老年居民養老補貼提高到280元。市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140元。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達400元,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例達53%。各轄市、區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城鄉統一標準。建立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為市區戶籍居民免費辦理自然災害附加保險。三是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按省優質幼稚園建設標準,開工建設9所幼稚園,建成並交付使用7所。推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實施新建、改造等項目30個,完成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擴大優質資源,省優質中國小占比達80%以上,省四星級高中占比達55%以上。全市教育集團增加到35個。四是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建儲並舉加快籌集保障房,全市共建設各類保障房20180套(戶),繼續推進保障房社會化收儲工作,確保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區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加快“三改”工程步伐,改善2800戶居民居住條件,改造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五是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改造提升4家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6家省級示範鄉鎮衛生院,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80%以上,“家庭醫生”與社區重點人群簽約管理率達60%以上。六是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市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全覆蓋,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覆蓋率達80%,建成50個社區居家養老示範服務中心(站);新增養老床位1500張,累計達20000張。七是豐富民眾文體生活。繼續建設“10分鐘體育健身圈”,新增50個達標社區,全市85%以上的城市(城關鎮)社區建成“10分鐘體育健身圈”。數位電視機頂盒價格在原有基礎上下浮30%,免費更換因故障不能使用的遙控器,實施農村有線電視網路雙向化改造1萬戶。建設城市社區公益信息發布平台。八是強化食品藥品安全。食品安全評價性檢測合格率達96%以上,藥品抽檢覆蓋全部藥物生產企業及批發企業、覆蓋95%以上鄉級以上醫療機構。實施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建成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生豬定點屠宰場追溯子系統,開展新北區12個標準化菜市場肉類和鐘樓區花園菜市場肉菜的流通追溯試點。新增平價菜店30家。九是最佳化交通出行條件。對市區16條主幹道實施“綠波”控制,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500個,調整路內停車泊位1500個。最佳化公交線網,新辟公交線路8條,最佳化調整10條,延長服務時間10條。依託客運中心建設旅遊集散中心,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旅遊諮詢、交通組織、信息發布等便民服務,年內開通江浙滬皖等重點地區、景區直達旅遊班車20條以上。十是提升和諧安民水平。提升改造100個城中村(小區)安防設施,新增技防入戶10萬戶,社會面監控攝像機1000個。在全市中國小、幼稚園建立“一室一警一崗”校園安保工作機制。
(八)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始終緊貼民眾需求,將人民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將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評判工作的第一標準,著力建設職能科學、結構最佳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1.著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堅持把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工作的全過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著力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認證、社會風險評估等制度,不斷提高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執法監督,提高公正執法、文明執法水平。推進政務公開,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
2.切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堅持把建設效能政府作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點,進一步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嚴格執行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各項規定。大力弘揚勇爭一流的工作鬥志、創新創優的工作精神、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敢於擔當的工作銳氣,提高政府執行力、落實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紮實推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並聯審批、聯審會辦”等工作制度,推廣行政審批網上辦理,努力提高行政服務效能。拓展“三合一”陽光政務平台功能,健全“12345”政府公共服務平台運行機制,推進統一規範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為廣大企業和人民民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
3.紮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大對重點領域、關鍵崗位案件查辦力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政府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遵守廉政準則,克己奉公。大力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等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真正用到發展最急需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最急需的事情上,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