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常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常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是常州市人民政府2011年02月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of Changzhou in 2011
  • 發布時間:2011年02月
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和“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76.7億元,按可比價增長13.1%。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86.2億元,增長32.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3.6億元,增長23.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4.7億元,增長18.5%。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6.7億美元,增長18.1%。完成進出口總額222.8億美元,增長47.7%,其中出口155.6億美元,增長43.2%。新增高效農業14.1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0.9萬畝。新增上市企業5家,通過審核待發5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26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637元,分別增長10.6%、12.9%。新增城鎮就業8.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企業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覆蓋率繼續保持在97%以上,新農保參保率達99%。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1062戶,經濟適用房貨幣補貼家庭724戶,廉租房和公共租賃房實物配租855戶,我市住房保障全覆蓋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西繞城高速、寧杭城際鐵路、京滬高鐵及其配套場站、常州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推進,常溧高速開工建設。滬寧城際鐵路、常州客運中心和戚墅堰站建成投運。青洋路高架、中吳大道、飛龍東路、新機場路以及機場高架路等建成通車。“三河三園”工程全面完成。通過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承辦十七屆省運會取得圓滿成功,成為江蘇歷史上最精彩、最圓滿、最成功、最難忘、最和諧的體育盛會。我市獲得獎牌第一、總分第二、金牌第三的好成績。全新的城市面貌、精彩的開幕閉幕、一流的組織水平、超越的競技體育、市民的文明素養,全面展示了常州的嶄新形象,大大激勵了常州人民“事事爭當第一流,恥為天下第二手”的奮勇爭先精神。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它為我市“十一五”規劃的全面完成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十一五”是常州經受巨大考驗、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克服了鐵本事件和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五年,是我市結構調整進展最快、成效最明顯的時期;是民生改善最為突出、百姓得實惠最多的時期;是城鄉建設力度最大、面貌變化最為顯著的時期;也是我市影響力不斷擴大、對外形象迅速提升的時期。
——綜合實力跨上大台階。
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是2005年的3倍。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達到4550.5億元和3011.7億元,分別比2006年年初增加2900.9億元和1898.4億元。五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412億元,外貿出口達到574.1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達到100.5億美元,分別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五年引進總投資超億美元的項目34個、新增世界500強投資項目20個。五年新增私營個體企業45236戶、個體工商戶138967家、個私註冊資本1284.9億元,分別比“十五”期間增長14.4%、28.7%、133.8%。銷售收入超百億企業新增12家,累計達到13家;入庫稅收超億元企業達到35家;五年上市企業新增11家,累計達21家。
——結構調整取得大進展。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4.3︰61.1︰34.6調整到2010年的3.4︰56.0︰40.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7387.8億元,是2005年的3倍。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798.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1.4%,比2005年提高了14.8個百分點。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09.7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國內外遊客總數突破2700萬人,是2005年的2.1倍。規模農業面積達到136.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61.4%,水稻單產實現全省“八連冠”。
——科技創新邁出大步伐。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3%,連續10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以常州科教城為引領,探索形成了“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新模式。全市引進重大研發機構59家,實施產學研項目2000餘項;新建企業“兩站三中心”392家,累計502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引進海外人才1802人、創業團隊300個。全市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76家,累計授權專利20241件,其中發明專利1412件。
——城鄉面貌發生大變化。
城市骨架拉大、功能完善、管理創新、環境最佳化。南部新城16.6平方公里核心區基本建成,西太湖整治保護開發利用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北部高鐵新城全面啟動。東大門21條主次道路建設全面拉開。建成區面積由2005年的150平方公里增加到230平方公里。運河南移、城市高架、快速公交、城際高鐵、空港改造、奧體中心、博物館、規劃館、大劇院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投運。建立了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實現建成區數位化城管全覆蓋,被評為全省優秀管理城市第一名、“全國交通暢通工程”A類一等管理水平同類城市第一名。累計新增城鄉綠地11334公頃。市區60條河道全面整治,清水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全市所有村實現“三清一綠”,50%以上村達到“五化三有”。縣鄉河道全面疏浚,大中型水庫以及病險小水庫全部加固。
——人民生活得到大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實現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保障制度全覆蓋,跨入全國地級市相對富裕城市前10名。新建和改造提升市政公園綠地57個,對中心城區所有公廁實施改造,公園公廁全部免費開放。對388條背街小巷、103個菜市場全面實施了改造提升。“公交優先”全面推進,行政村公交通達率達到100%,公交出行率從2005年的8.9%提高到2010年的25.8%。完成了1000多萬平方米、125個老小區的綜合整治,50萬老小區居民受益。
——社會事業有了大進步。
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所有轄市區均成為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區)。江蘇工業學院成功提升為常州大學。醫療機構布局合理調整,陽湖醫院即將建成。以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衛生服務站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文化事業繁榮興旺,完成了市屬文藝院團和部分文化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任務,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23件作品獲得國家、省“五個一”工程獎。和諧安民工程取得顯著成效,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升,審批事項集中度達82%。與此同時,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審計統計、人武人防、海關國檢、藥監質監、糧食供銷、邊防海事、檔案地方志、防災減災、安全生產、民族宗教、援疆援川、人口和計畫生育、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二、“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構想和2011年主要工作
從今年(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是常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全面實施科教與人才強市、創新驅動、城鄉一體化、經濟國際化四大戰略,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創新競爭力、生態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努力把常州建設成為創新創業城、現代產業城、生態宜居城、和諧幸福城。
“十二五”期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的要求是:
——在經濟發展上,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8%以上,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極並逐步成為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要實現新的突破,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爭取達到50%。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農業產業協調發展。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00億元,人均超1.5萬美元。
——在城鄉建設上,大力推進“三城融合,南北建新;東西協調,開發東部;統籌兼顧,城鄉一體”。中心城區在進一步完善功能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建設管理水平,建成現代大氣、環境優美、管理有序、宜居宜業的高品質中心城區。南部新城在著力提升核心城區的同時,重點開發建設濱湖新城,做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重要基礎設施和功能布局基本到位,成為凸顯旅遊休閒、生態居住、科技教育等為主要功能的現代化新城區。北部新城全面推進高鐵樞紐、旅遊動漫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個全新的高鐵、商務、創意城將迅速在常州北部崛起。對包括戚區、天寧和武進東部270平方公里的東大門實行“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發展”,21條主次幹道建設全部完成,軌道交通等重點特色產業初步形成,常州東部地區將成為現代化城市的一個新區域。城鄉要實現“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保障”的一體化,全面提升城鎮發展水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對外開放上,要用更寬廣的視野,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創新型科技園區和開發區為重要載體,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的領域,全面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要進一步最佳化出口產品和市場結構,提高雙自產品出口比重,增加外貿出口附加值。要鼓勵企業大膽“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場、技術、人才和資源,拓展國際發展空間。要在更廣領域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常州的國際化水平。
——在人民生活上,要富民優先,實施城鄉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畫,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讓常州人民都能過上寬裕安康的生活。要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在增加居民工資收入的同時,還要增加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十二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和11%以上。要採取切實措施扶貧幫困,進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政府救助為主體、以社會救助為補充的救助體系,使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並努力幫助他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社會建設上,要做到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顯著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普遍提升。要創新社會管理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根據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會議的精神,市政府編制了《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現已發給各位代表,提請大會審議。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頭年,做好今年(2011年)工作意義重大。今年(2011年)全市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10%;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目標將根據省下達指標確定;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5分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緊緊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年”活動,以60項重點工程為抓手,全力推進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結構調整,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1)突破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工業設計、科技服務、節能服務和商務服務業,推進100家製造企業主輔分離。創新金融服務業,確保信貸投放增長15%以上,中小企業貸款增長18%以上。組建5家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引進1家外地金融機構,探索成立科技銀行。力爭10家以上企業境內外上市。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農村商業銀行次級債券,完成創業投資5億元以上。(2)突破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點推進運河五號等8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發展卡龍動漫等5個骨幹文化企業,培育手機報刊等3個新型文化業態。(3)突破發展旅遊業。加快發展城市旅遊,著力推進環球動漫嬉戲谷、東方鹽湖城、中華紡織博覽園等十大旅遊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國內外遊客突破3300萬人次。(4)提升發展商貿市場物流業。年成交額超50億元的市場達到13個以上,超100億元的市場5個。重點抓好武進區花園街商業街、新北區通江中路商業街區等新型商業街區建設。(5)提升發展房地產業。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費。進一步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最佳化房地產供應結構,加大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建設力度。
2.加快發展新興產業。(1)實施新興產業三年倍增計畫。重點扶持100家重點企業,實施100個新興產業重大項目。今年(2011年)新興產業中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52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以上。(2)擴大有效投入。推進100項工業重點項目,工業投入增長18%,新興產業中製造業投入占全市工業投入的70%。(3)加大與央企對接合作力度。重點推進中石油、東風汽車等項目建設,力爭央企在常投資企業產值增長22%以上。
3.改造提升傳統產業。(1)推動企業技術改造。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2)實施品牌帶動。全市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江蘇省著名商標20件、境外註冊商標80件,新增省級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2個。(3)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步伐。組織實施“十企示範、百企試點、千企升級”兩化融合推進工程。
4.大力發展現代農業。(1)推進“雙百萬畝”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新增高效種植業10萬畝、高效漁業3萬畝。(2)推動規模農業發展。完成土地流轉5萬畝,新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5萬畝。(3)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新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家以上,建設武進現代農業產業園、溧陽曹山現代農業產業園、長盪湖河蟹產業園、新北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綜合園區。
(二)強化科技創新,增強經濟社會發展驅動力
1.加快建設創新型園區。(1)增強園區集聚、服務和創新功能,把園區建成科技創新先導區、新興產業集聚區和集約發展示範區。(2)完善健全工作和政策體系,集聚整合全市的科技、教育、人才和產業資源,促進“一核八園”裂變發展。(3)壯大園區產業規模,組織實施“一核八園”重點科技研發及產業化項目100項,8個園區實現營業收入480億元。
2.突出企業主體地位。(1)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0家、高新技術產品150隻,100家創新領航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00億元。(2)加強產學研合作。共建研發機構、創新聯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新增產學研項目250項。(3)重視智慧財產權工作。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1.2萬件和40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2100件。
3.建設創新創業平台。(1)加快科教城建設。科教城研發機構及高科技企業總數突破500家,研發人才總數突破1萬人,產學研合作項目突破500項。(2)加大孵化器建設力度。積極申報國家級加速器試點,全市孵化器、加速器面積累計達35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3300家。(3)加快企業研發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新增企業創新平台60家,其中省級以上“兩站三中心”30家。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台10家。
4.加快引進各類創新創業人才。(1)實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龍城英才計畫”,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全年引進100個領軍型海歸創業團隊和10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力爭有25人入選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壯大創新創業型企業,促進領軍型海歸創業企業向成長型企業發展。(3)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完善創新創業人才扶持政策,組建海歸創業服務中心。
(三)擴大對外開放,增創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1.提高利用外資水平。(1)確立新的理念。把利用外資從原來的注重規模轉到“量質並舉、以質為重、最佳化結構、提升水平”的思路上來。(2)突破外資大項目。新增總投資超億美元或工商登記註冊外資超3000萬美元項目35個,力爭突破超10億美元的特大型項目。(3)調整外資結構。新興產業利用外資占製造業的比重達到50%,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到賬外資比重提升5個百分點。
2.最佳化外貿外經結構。(1)最佳化出口結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達25%,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60%,新興產業出口占比達30%。(2)培育規模出口企業。通過市場開拓、品牌帶動等措施,加快培育規模型重點出口企業,出口超億美元企業達25家。(3)加強外經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推進企業建立境外產業基地,中方協定投資增長15%,外經營業額增長5%。(4)發展服務外包。吸引境內外大型服務外包企業進駐常州,培育一批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和中高端人才,服務外包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
3.推進開發區新躍升。(1)營造產業特色。鼓勵各級開發區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形成鮮明的產業特色,開發區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0%以上。(2)促進提檔升級。加快推進省級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園區,加快建設低碳經濟示範區,各級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超過100億元。(3)提高貢獻份額。開發區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地區生產總值、一般預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別超過75%、50%和50%,新增總投資超億美元製造業項目占全市80%以上。
(四)改善民生辦實事,讓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
1.加快推進富民進程,全面提高人民收入水平。(1)就業富民。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新增就業7萬人,大學生就業3萬人,技職校畢業生就業1.7萬人,援助困難群體就業3000人,動態消除城鄉零就業家庭。(2)創業富民。年內淨增私營企業1萬戶,新增個體工商戶2萬戶,新增個私註冊資本330億元。組織各類創業培訓1萬人次,扶持創業5000人,創業帶動就業3萬人,建立實訓基地、孵化基地60個。(3)保障富民。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分別淨增參保3萬、3萬、2萬人,實現應保盡保。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平均提高10%以上,市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80元,市區老年居民養老補貼提高到220元。(4)改革富民。繼續推進農村合作改革,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覆蓋率達到40%,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5)增收富民。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8%,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0%,企業簽定工資專項集體契約數增長10%。鼓勵城鄉居民多渠道增加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提高集體經濟分配股息、紅利和承包土地流轉收入。
2.加大救助力度,確保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有切實保障。(1)市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月390元提高到430元,低保邊緣困難家庭和特困職工家庭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1000元。(2)當季度平均物價指標達到或超過3%時,對城鄉低保等九類低收入群體,按當地低保標準的25%發放季度物價補貼。當公用事業或公益性服務價格上調時,對低收入群體給予優惠補貼。(3)全額資助市區低保、三無、五保和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參加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對市區低保、三無、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貧困家庭兒童及孤兒等困難群體實施醫療救助。對城區低保重症精神病人門診自費部分實行全額資助,對城區低保邊緣重症精神病人門診自費部分資助50%。(4)開展大病、困難大學生等慈善救助,全年救助1500萬元以上。(5)落實幫困助學金2200萬元以上。中職1-2年級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每人每年1500元,中職農村家庭貧困學生和涉農專業實行免費教育。對具有常州戶籍的城鄉低保、低收入純農戶家庭和特困職工家庭在園就讀幼兒以及孤殘幼兒、革命烈士或因公犧牲軍人子女、少數民族經濟困難家庭子女給予每人每年保育教育費1000元的政府補助。
3.切實改善居住條件,提高住房保障水平。(1)新開工廉租房和公共租賃房12萬平方米,續建35萬平方米。三年增加實物配租廉租房、公共租賃房6500戶,其中今年(2011年)確保增加1300戶。住房公積金擴面7萬人,發放公積金貸款20億元。(2)啟動市區8萬平方米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試點工程。對市區80萬平方米左右的老住宅區進行整治提升,市區住宅小區增設停車泊位3300個。
4.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減輕民眾就醫負擔。(1)加快醫療機構布局調整。建成陽湖醫院一期、新北醫院、兒童醫院病房樓。加快一院綜合病房大樓、七院門急診綜合樓等建設步伐。(2)健全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居民在社區就診比例達50%以上。(3)提高醫療保障水平。職工醫保個人住院現金自付比例穩定在30%以內,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參保人員住院制度規定範圍內醫藥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和60%。新農合參保率保持100%,人均籌資達280元以上,住院補償率達45%。(4)切實減輕就醫負擔。全面推行基本藥物制度,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品報銷目錄。做好醫學檢查同城互認和醫療費用控制工作,門診和住院費用增幅低於同期物價指數增幅。
5.實施愛老助老工程,讓老年人享受更多關愛。開工建設市老年康復中心和武進新東方頤養園等8家社會養老機構。運河山莊養老院、戚區社會福利中心二期年內竣工,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800張。建成A級以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331個。市區增建老年人助餐點20個。完成培訓養老專業人員600人次以上。新建區級老年大學2所,實現兩市五區老年大學全覆蓋。
6.推進殘疾人幫扶工程,用愛心溫暖殘疾人。為4000名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為城區750名低保重度、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實施居家安養服務,為320戶有需求的困難殘疾人家庭裝配無障礙設施,籌建殘疾人康復醫院和12家殘疾人托養機構。創建5個殘疾人扶貧基地,培訓600名殘疾人,幫助1000名貧困殘疾人脫貧。
7.加大農村公共投入,建設幸福新農村。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萬人,創業培訓2500人。為農服務社覆蓋全市行政村達90%以上。每鎮送戲不少於4場,每村每月送電影不少於1場,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萬戶。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4421戶。綜合整治村莊河塘856個,疏濬縣鄉級河道100條,建設橋樑100座。全面完成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專項工程年度建設任務。
8.深入推進“公交優先”,全面實施暢通工程。(1)大力發展公交事業,新購更新空調車874輛,市區空調車比例達100%。建設公交調度指揮中心、禮河公交綜合樞紐。新辟10條、最佳化調整16條公交線路,快速公交一號線延伸至高鐵站。(2)科學組織道路交通,實施白雲路星園路路口、龍城大道潞橫路路口等道口渠化。對機場路等70個道路路口實施交通信號“綠波”控制。全面推進交通文明行動計畫。(3)切實解決交通堵點問題,重點解決廣化街吊橋路路口、麗華北路、北大街、懷德路勞動西路路口、健身路關河路路口、通江中路以及局前街國小、二十四中、省常中等時段性交通堵點。
9.實施和諧安民提升工程,增強居民安全感。80萬平方米老小區提升工程防範設施補建到位,實現老小區保潔、保綠與保全一體化管理。完成沿街商鋪技防入戶1.5萬戶,城鎮居民技防入戶10萬戶,農村居民技防入戶25萬戶,技防覆蓋率達到60%。新增治安複雜場所、易發案地區、背街小巷、居民區視頻監控攝像機2000個,建成318所學校主要出入口視頻監控系統。開展城中村和次新小區安防設施建設試點工作。
10.加大環保力度,營造宜居環境。推進京杭運河等8個小流域綜合整治,確保3條入太湖河道水質穩定達標。對市區外圍的40條黑臭河道實施整治,對市內已整治的60條河道實施長效監管。繼續對全市13個區域開展廢氣污染專項整治,新建“禁燃區”54平方公里。加大對機動車、揚塵和餐飲油煙等污染的防治力度,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0天以上。
(五)加強社會管理,促進各項事業和諧發展
1.推進教育均衡發展。(1)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建設、改造校舍25萬平方米,對26所幼稚園園舍進行新建、擴建、改造。(2)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省優質中國小占比達70%以上,就讀率達80%以上。省優質職業學校占比、就讀率均達90%以上。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吸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比例達87%以上。(3)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完善減負增效工作機制,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新增市體育、德育、科技、藝術等特色學校90所,新創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100所。
2.繁榮發展文體事業。(1)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完成常州圖書館及少兒圖書館改造並向社會免費開放。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各類文化陣地公益性演出1000場,低票價經營性演出1000場。培育10家民間非營利性文化機構和10支民間骨幹業餘社會文藝團隊,提供多層次的文化服務。(2)保護開發歷史文化遺產,全面啟動青果巷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升。(3)大力開展全民健身,對戶外健身器材實施更新改造,完成新建公園、廣場、綠地的配套全民健身工程建設。積極備戰省十八屆運動會。
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1)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加強社區管理工作者隊伍建設,完善社區各項設施,推進和諧物管,實現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動。(2)健全民眾權益維護機制。暢通民意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推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工作制度化,繼續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和多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努力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3)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發揮應急中心在突發事件處置中的作用,提高突發事件的預防預警、應急處置和應急保障能力。(4)深入推進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提升綜合監管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4.統籌發展各項事業。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斷提升全民素質。實施“市民卡”工程,年內發放100萬張以上。提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加強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實施優生優育早教工程,提高嬰幼兒素質。強化食品生產、流通環節監管,提高飲食衛生安全水平。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開展“雙擁模範城”創建活動。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工作,進一步加強外事、僑務、台灣事務、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災減災、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六)推進城鄉一體,實現環境建設新躍升
1.推進“三城融合”。(1)全面提升中心城區。建設延陵路、中吳大道等現代商務集聚區,提升文化宮、南大街商業集中區品位。(2)加快建設北部新城。加快推進高鐵新城區、旅遊動漫等四大城市綜合體建設,全面完成京滬高鐵站配套工程,提升高新、電子光伏及出口加工區等五大片區功能。(3)強力推進南部新城建設。進一步完善武進區“十縱十橫”的道路框架,加快延政路商務區等“八大街區”建設步伐,加快建設西太湖“濱湖新城”。啟動花園街和晉陵路對接工程,龍江路高架南延工程建成通車。
2.合力開發東部。(1)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東大門區域交通一體化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推進大明路、中吳大道東段、勞動東路東段等主次幹道建設,促進東部地區交通路網與主城區的無縫對接。(2)完善區域城市功能。加快建設一批商業服務設施和居民住宅,促進人口集聚。(3)最佳化人居環境。建設玫瑰湖體育休閒公園,建成丁塘河主題公園。組織對圩墩小區等老城區的全面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3.完善城市功能。(1)加快構建對外交通體系。常州西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加快泰州大橋接線常州段、常溧高速公路、104國道溧陽西段、241省道金壇北段建設步伐。京滬高鐵、寧杭城鐵建成投運。常州機場改擴建工程全部完工並正式投運。(2)完善城市路網。續建棕櫚路、清潭西路等主次幹道,新建新堂北路延伸、晉陵南路延伸等城市骨架道路,改造提升麗華路、勞動東路、永寧北路翠竹段等城市道路。做好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前期工作。(3)加快航道建設。完成蘇南運河常州西段三級航道整治及戚墅堰大橋建設,加快丹金溧漕河、蕪申運河溧陽段等三級航道網整治。(4)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大運河東樞紐、采菱港、藻港河南樞紐等城市防洪節點工程。(5)推進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加快電網改造,實施220千伏及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實施老小區和新北區農村水管網改造工程,加快江邊污水廠三期、魏村水廠取水口移址工程建設步伐。新建燃氣管網50公里。
4.改善生態環境。(1)建成國家生態市。年內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在此基礎上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市創建工作。(2)繼續實施五大“特色綠化工程”。建成太湖灣嬉戲谷、高鐵南北廣場等綠地,完成薔薇園和翠竹公園的改造提升,對新堂北路、晉陵南路等新建道路實施綠化,開工建設10個小遊園,新增綠地面積355公頃。(3)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實施重點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60項,加快建設城市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對100家重點用能單位進行監測,淘汰落後用能設備100台(套)。開展新一輪化工、工業園區和集中區專項整治,推進排污權有償取得及交易工作。
5.深化長效管理。(1)提升數字城管。完善數位化城管監控系統建設,進一步強化格線管理,提高城管水平。(2)美化市容市貌。對新堂北路、會館浜路、勞動西路等道路兩側環境進行整治與提升,加大戶外廣告清理整治力度,維護城市良好形象。(3)改善環衛設施。完成工業固體廢棄物安全填埋場一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提標擴能項目主體建設,生活垃圾轉運站一期工程建成投運。
6.加快城鄉一體。(1)完善城鄉發展規劃。修訂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組織編制城鄉統籌發展規劃,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實現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規劃的全覆蓋。(2)提升城鎮發展水平。加快金壇、溧陽兩個中等城市建設步伐,推進6個市級示範中心鎮建設,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發展集約的現代化城鎮體系。(3)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五個一體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市85%以上行政村的村級集體年收入達50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增長10%。
(七)提升服務效能,最佳化科學發展軟環境
1.推進依法行政。(1)規範行政行為。政府的各項工作都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2)深化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行政處罰,進一步做好行政複議工作,努力做到規範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3)自覺接受監督。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民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
2.探索管理創新。(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建設項目並聯審批、聯審會辦,行政審批時限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速20%以上。完善行政服務“兩集中兩到位”,行政許可事項集中度提高到87%以上。(2)推行陽光政務。深化網上政務公開系統,最佳化線上服務辦件系統,做到權力全覆蓋、運行全透明、流程全受控。(3)健全科學民主決策。完善專家諮詢論證、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充分利用市長公開電話、“市長與網民”、《每周一報》、《每月一告》等與市民溝通的渠道,傾聽民意,汲取民智,呼應民心,為人民服好務、辦好事。
3.強化工作落實。(1)提高執行能力。全體公務員要弘揚求實、務實、踏實的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為民服務能力。(2)敢於創新創造。要從常州發展的實際和人民民眾的需求出發,在工作中敢於試驗、探索和創造,善於用改革的手段和創新的舉措,不斷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3)加大績效考核。建立健全效能建設問責體系,高效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4.加強廉政建設。(1)堅持廉潔從政。進一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對“三重一大”等重點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管,全面推進懲防體系建設。(2)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積極預防和打擊各種腐敗行為。(3)最佳化支出結構。構建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的財政保障機制,公共財政要向廣大人民民眾直接得益的事情傾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