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在東台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代市長 陳衛紅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0億元,增長12.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5億元,增長20.1%。固定資產投資330億元,增長22%。外貿出口總額5.1億美元,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億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300元,分別增長10%、12%。主要指標穩步增長,發展質效同步提升。單位GDP能耗下降3.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25%,比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比重83.1%,首超省定蘇中考核標準。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7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綜合實力保持蘇北領先,建成國家火炬計畫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縣(市),列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排行中首次躋身前50強,上升至第48位。
三次產業加快轉型,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二三產業比重較上年末提高近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9.5%。新型工業提質發展。產業招商、駐點招商、以商引商成效明顯,領勝移動互聯產業城、東祥麟環保新材料、幹細胞科技城、上海電氣大功率風機、科馬特數控設備等一批重大項目、外資項目相繼落戶。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6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5個。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453.1億元,增長29.9%,四大特色產業開票銷售209.2億元,占規上工業60%。深入實施“222”工程、大企業培育計畫,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2家,總數達573家。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71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實現倍增,總數達8家,占鹽城的五分之一。“雙十”企業開票銷售占規上工業45%,磊達集團、久興集團納稅超億元。新創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新設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5家,專利申請突破3000件,馬佐里、東強等16家企業項目列入國家火炬、星火計畫。富安繭絲綢創中國馳名商標已報國家工商總局,東台發繡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商標,新增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7個。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通過省級評審,被列為全省首批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完成服務業投資116.5億元,增長25.7%。新能源產業服務業集聚區、西溪文化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永寧汽車城、德潤廣場、宋城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仁達物流保稅倉庫獲得南京海關批准,董永七仙女文化園創成國家3A級景區。金融業加快發展,新引進民生銀行、江南農商行設立分支機構,成立首家省信用再擔保公司縣級分公司,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近40億元,18億元城投二期債券獲批發行。現代農業提效發展。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繼續位居全省第一板塊。糧食總產量實現“十連增”。高效農業面積達132萬畝,列全省首位。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設立家庭農場54家。重抓十大農業重點工程和20強龍頭企業,建成省級園區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
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美麗東台展現新面貌。組織實施113項城建工程,城鎮化率提高到55%。大力推進集鎮建設項目148個,“兩鎮兩村”試點建設加快步伐,安豐、弶港被列為省重點中心鎮,富安進入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行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梁垛臨塔村被列為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五烈甘港村建成“江蘇最具魅力休閒鄉村”,省三星級康居鄉村達14個,被列為省首批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試點示範縣(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臨海高等級公路、344國道市區北繞城段建成通車,610省道開工建設,352省道西延工程順利推進。新建一級公路108公里、農村等級公路228公里。連申線東台段整治工程建成通航,泰東河拓浚工程加快推進。建成西氣東輸燃氣管道42公里。220千伏衡綽變、110千伏北樂變、海堰變擴建工程竣工投運。
沿海開發加速推進,產城融合實現新突破。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港城生態環境、綠化和“風光漁”互補基地建設沿海領先。臨港產業加快集聚,新能源產業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占全省四分之一。中節能三期、蘇美達光伏電站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鵬濤供應鏈物流、東潤醫療器械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開工建設。港城建設展現新貌,核心區“三縱三橫”道路框架全面拉開,新建道路49公里,新增綠化19公頃,建成區面積達10平方公里。港城功能逐步完善,科創大廈投入使用,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台分院獲批掛牌,豪瑞嘉緣生活廣場、佛教文化園主體工程竣工,港城首府等商住項目有序推進,“東方濕地之都、海濱風光新城”初步呈現。國家級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完成編制,條子泥圍墾一期工程全面竣工。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財政用於民生投入達40.6億元,增長20.1%,20件實事全面兌現。推進區域聯網安全供水,新建管網超200公里,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全覆蓋。一級客運站加快建設,新增城市公交43輛,公共運輸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新建保障性住房55萬平方米,獲評省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示範縣(市)。實施敬老關愛工程,建成星級敬老院8家、居家養老服務站46家,老年公寓一期投入使用。免費為17萬65歲以上老人進行健康體檢,為5530對夫婦提供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為6091名殘疾人實施保障救助,資助困難大學生227名,4110戶農村低收入家庭全部脫貧。就業創業更加充分。新增就業、再就業3.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省控標準,轉移農村勞動力6079人,獲評全省農民工工作先進市。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城鄉職工、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8%以上,基礎養老金、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面調高城鄉低保、五保標準,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補助1.9億元。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東中城東校區順利招生,醫療機構藥品實現零差價,海春軒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省藥品安全示範縣(市),列為全國新農村檔案工作示範試點縣(市)。社會治理不斷加強,建成省技防城市,被表彰為全國法治縣(市)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14年工作安排
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規上工業開票銷售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13%,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做好今年(2014年)工作,將以12類56條改革要點為抓手,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市場機制改革。紮實推進公共服務改革。統籌推進其他領域改革。
一、以轉型升級為首要任務,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新型工業高端發展。壯大發展新特產業。堅持“高輕新”導向,以東祥麟環保新材料、生輝LED新光源材料等項目為重點,加快新材料產業提質發展;以上海電氣大功率風機、東達海工樁基設備為突破,推進新能源及裝備產業互動發展;以久工重機、恆舜智慧型織機為支撐,推動機械裝備產業規模發展;以台灣品青生物科技、光亞海產品深加工等項目為促進,加快綠色食品產業外向發展;以領勝移動互聯產業城、捷士通移動通訊基站、幹細胞科技城為引領,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新特產業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至65%以上。持續推進傳統產業加快轉型,不斷提升競爭力。深入推進“222”工程,新開工技改項目135個、竣工125個。完成重組企業8家以上,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全年淨增規上企業30家,開票銷售超10億元企業達12家,中糧肉食、宏泰纖維超20億元,磊達集團超50億元,“雙十”企業開票銷售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新培育註冊商標660件,新創中國馳名商標1個、國家地理標誌商標2個、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10個。
推動現代服務業突破發展。按照“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要求,全力打造蘇北現代服務業第一縣(市)。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態。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技服務、服務外包、文化創意以及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紮實推進永寧汽車城二期、中儲棉海東物流二期等項目,建成區域性重點物流企業5家。依託東湖科技城、科創大廈產業研發中心等載體,規劃建設2.5產業園和電子商務產業園,打造新興服務業高地。著力提升傳統服務業。最佳化城市商業空間布局和重要節點安排,推進虹鼎萬融城、華鑫商業綜合體等重點項目,做優濱河路美食休閒商業街等特色街區,滿足居民生活消費需求。加快發展旅遊業。提升生態濕地、歷史文化、美麗鄉村和農業觀光等特色旅遊建設水平,西溪景區、永豐林生態園爭創國家4A級景區,黃海森林公園、安豐古街、甘港村史館、弶港佛教文化園爭創國家3A級景區,打造長三角知名的生態休閒旅遊度假目的地。
景區,黃海森林公園、安豐古街、甘港村史館、弶港佛教文化園爭創國家3A級景區,打造長三角知名的生態休閒旅遊度假目的地。
致力現代農業率先發展。圍繞打造“江蘇農業第一縣(市)”,放大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效應,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0萬畝以上。重抓十大農業重點工程,沿海農產品加工區爭創國家級農產品加工區,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成省級農業產業園。繼續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00家以上,爭創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華大集團力爭在鹽城率先實現農業企業上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新發展農業“三品”品牌30個以上。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完善市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網路,鼓勵興辦家庭農場,試行聯耕聯種模式,全年新增適度規模經營5萬畝,新發展家庭農場30個以上。加快推進“三大合作”,新增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組織65家,提高農民資金互助合作規範管理水平。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5%以上。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爭創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縣(市)。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立動物防疫與保險聯動機制,強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打造全國優質安全農產品基地。
二、以沿海開發為主攻重點,加快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做大做強臨海產業。大力招引新能源及裝備製造項目,加快實施國華風電三期、蘇美達光伏組件、東積電清潔能源等項目,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150兆瓦,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示範基地。加快實施中糧黃海場生豬產業化、賜百年螺旋藻深加工等項目,打造國家級綠色食品產業基地。積極培育臨海新興產業,統籌發展鹽土農業、生態濕地旅遊業,加快建設江蘇沿海生態濕地旅遊基地,推動沿海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為沿海永續發展夯實基礎。
建設生態海濱新城。圍繞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以列入省臨海城鎮培育計畫為契機,加快建設20平方公里先導區。推進重點區域、幹道節點綠化建設,新增綠化面積25公頃,提升生態港城綠化品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台分院秋季開始招生,建成佛教文化園,加快建設漁美人商業街二期、格林豪泰二期、主題廣場等一批功能性項目。啟動建設市政務服務沿海分中心,設立金融分支機構,完善港城服務功能,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港城集聚,加快建成特色鮮明、生態優美、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海濱新城。
提高綜合開發效益。配合省啟動條子泥圍墾二期工程,爭取將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列入國家區域規劃。積極開展海上風電產業國家區域集聚發展試點,以戰略資源贏取戰略投資。加強灘涂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加快建設集“風光漁”互補、循環經濟、高塗養殖、生態旅遊於一體的灘涂綜合開發先導區工程。積極理順灘涂權屬關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灘涂資源發包、林木銷售等為重點,加大國有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力度,提高灘涂綜合開發效益。
三、以擴大開放為驅動力,構築區域發展新高地
緊抓招商擴大有效投入。圍繞四大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深化產業招商、駐點招商、以商引商,突破代理招商、委託招商。突出日韓港台和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用足用好境內外優質資本資源,力爭與境外發達地區建立友好城市,推動經濟合作發展。抓好上海自貿區成立、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等新機遇,加快承接經濟外溢和產業轉移,著力引進一批基地型、領軍型、科技型項目。完善境內外招商聯絡機構布局與功能,開展集中招商活動,新開工70個、新竣工40個億元以上項目,其中10億元以上分別達10個、6個,突破5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紮實開展“項目推進年”活動,積極引導各類資本擴大有效投入,大力推進工業、農業、服務業、城建、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境、臨海開發等八類重點工程,完成投入290億元以上。
量質並舉提高經濟外向度。擴大利用外資領域,支持外資以參股、併購、重組等多種形式實施項目建設,聚力招引3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力爭1億美元以上項目實現新突破。加快外貿企業轉型,鼓勵企業申辦自營進出口權,培植自營出口1千萬美元以上企業25家,其中5千萬美元以上企業2家。依託沿海農產品加工區,積極打造省級出口基地。建立國際市場貿易預警機制,鼓勵企業進行國外出口產品認證,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
提檔升級加快園區建設。大力開展“載體建設年”活動,推進四區六園錯位發展。經濟開發區加快建設新材料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爭創國家級開發區、省創新型開發區。沿海經濟區深入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園、新能源裝備產業園發展,建成省級開發區。城東新區著力打造紡織機械產業園、風光電產業園,爭創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西溪景區加快發展休閒旅遊、文化創意產業,爭創省級文化產業集聚區。其他六園爭創特色產業基地。積極爭取設立海關辦事處、商檢辦事機構、海關監管點等載體平台,提升園區功能。加快園區合作共建,推進與先進地區開發園區、央企國企、行業商會共建特色產業園區。
四、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新建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6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2%。推進品牌創建“三年行動計畫”,新創省“兩化融合”試點示範企業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50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280億元,占規上工業比重30%。推進科技金融合作創新,完善智慧財產權質押機制,擴大省科技成果風險補償資金規模,組建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引進科技銀行設立分支機構,科技型企業融資規模達10億元。
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推動科技項目化、成果化。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0項以上,推進省級前瞻性研發項目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0個以上。設立市政府專利獎,推動專利申請和專利技術轉化,全年授權專利突破1600件,萬人專利擁有量達50件。以新能源研發平台為依託,建設新能源裝備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共建中韓紡織機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打造區域人才高地。健全企業引才激勵政策,完善人才評價、資助和服務機制,提高人才待遇,重點園區試行人力資源“一站式”服務。加強自主智慧財產權創造和運用,探索建立專利參與分配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充分發揮省科技鎮長團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集聚。構建政府、企業和個人共擔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機制,鼓勵社會機構開展專業培訓、定向培養、管理代理。積極引進省“雙創計畫”人才,全年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200名以上。
五、以全民創業為抓手,激發社會財富創造活力
建優創業載體平台。充分發揮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用,加快培育汽車城、農副產品市場、網路行銷平台等創業載體,東台鎮等中小企業園爭創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創業項目入駐孵化,厚實民營經濟發展土壤。引進社會資本開發建設創業園區,按照統一規劃、多元開發模式,新建標準廠房38萬平方米,新增入園企業120家以上,爭創鹽城市3A級中小企業園、省級公共服務平台各2個。
培育壯大創業主體。加快建設省創業型城市,全面落實國家、省和鹽城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試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和企業年度報告制,進一步放寬創業門檻,激發創業活力。建立部門掛鈎指導創業機制,突出抓好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和“個轉企”升級創業,對初次創業者給予專項補貼,扶持科技人才、婦女、青年、大學生、村幹部等不同群體投身創業。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萬戶、私營企業1500家。
最佳化創業服務環境。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建立健全市鎮兩級創業服務網路,對重點創業項目提供政務代理、財務諮詢、信息發布等一站式服務。進一步清理和壓降涉企收費,降低創業成本,試行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浮動上限,實行小額貸款貼息優惠,推行企業網上備案公告制,讓創業者安心放心創業。鼓勵企業參加高端培訓,分類開展創業培訓,全年培訓1500人次以上。
六、以城鄉統籌為著力點,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
提升中心城市建設品位。立足全省20箇中心城市(組群)發展定位,大力實施101項城建工程,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高水平建設城東新區核心區、西溪景區等組團節點,做精做美城市。實施慶豐路東延、工農橋重建等路橋工程,完善市區道路循環網路。加快交通綜合樞紐建設,建成一級客運站,實現公交客運零換乘。圍繞讓民眾生活更舒適、更便利的要求,加快實施一批公共服務、生活配套、商務休閒等功能性項目,建設大型現代城市商業綜合體,文化藝術中心、東中游泳館建成開放,打造10分鐘社區便民服務圈。提高城市經營效益,有序開展土地招商,穩步推進房屋徵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探索國有公司參股股份制銀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設數位化城管平台,在鹽城率先建成省級優秀管理城市。加大“四城同創”力度,年內建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國家生態市,國家園林城市通過省級初評驗收。
打造宜居宜業新型城鎮。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壯大鎮村經濟實力,打造一批重點中心鎮和特色鎮村。編制各鎮新鎮區修建性詳規,彰顯個性特色。實施152個小城鎮建設項目,加快建設新鎮區,完善提升老鎮區。推進農村居住向集鎮和規劃點集中,加快商住小區和安置區建設,集聚鎮區人氣。鼓勵各鎮建設商業綜合體、大型超市、專業市場,配套完善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項目,提升綜合服務功能。紮實推進集鎮環境整治,推動城市管理向鎮區延伸,建立城鄉環境聯動管理體系,努力營造乾淨、整潔、舒適的集鎮環境。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交通幹道環境整治示範帶,所有村莊環境整治到位,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爭創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縣(市),創建全國重點鎮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綜合規劃建設示範鎮各1個,建成省園林式小城鎮2個,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2個。
加快重點基礎設施建設。610省道、352省道西延段建成通車,344國道高興東段全面竣工,同步啟動東延段前期工作,新建改造農村等級公路200公里、危窄橋樑68座,新開通市鎮公交、鎮村公交各2個鎮。開工建設川東港拓浚工程,疏浚農村河道384萬方,新建灌溉站50座、防滲渠35公里。加快農網改造升級,建成110千伏北海變和220千伏紅金線改造工程,開工建設110千伏子午變。加快通達管道天然氣,沿海經濟區等重點鎮區啟動管道天然氣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完成有線電視改造任務,寬頻光纖網路實現全覆蓋。
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著力減排控塵讓天更藍。加快大氣污染治理,實施減排項目15個,推進中玻、蘇中熱電等企業脫硝工程,削減二氧化硫2.2%、氮氧化物6.5%,全年空氣優良天數繼續保持鹽城領先。推進煙塵控制區建設,加強施工場地揚塵排污以及渣土運輸、堆場環境專項整治,推行機動車環保標誌認證,確保達標排放。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持續加大秸稈禁燒禁拋力度,鼓勵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年內20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清潔能源使用率達70%以上。大力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年內淘汰落後產能4萬噸以上、落後設備500台套以上,單位GDP能耗下降3.5%。
大力植樹造林讓地更綠。堅持增量與提質並舉、植綠與造景並行,紮實開展植樹造林,全市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6.5%以上。積極實施綠色通道建設工程,以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城市主要幹道為重點,加快建設生態走廊。加強沿海灘涂宜林荒地荒灘開發,推進沿海生態防護林建設,最佳化沿海生態環境。加快城鎮綠化和園區綠化建設,著力實施鎮區道路綠化、濱河綠化、公共綠地,重點鎮綠地率不少於30%。注重城市林蔭系統建設,新增綠化面積100公頃,建成省級園林式單位(居住區)30家以上。
強化水源保護讓水更淨。深入推進控源治污,全年削減氨氮1.8%、化學需氧量2.1%。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強化水質監控預警與應急處理,有效防治面源污染,確保水源安全、水質達標。重抓城鎮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2%。試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環境聯合執法力度,逐步推行排污企業出資、部門監管、第三方治理機制。加快河道拓浚整治以及村莊河塘疏浚,暢通水系水體,打造清水走廊。
八、以改善民生為根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拓寬增收渠道提升富足感。紮實推進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計畫,確保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蘇北領先。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開展用工洽談、勞務集市等招聘活動,全年新增就業2.5萬人。建立政府扶持、技能培訓、就業服務“三位一體”機制,以及“零就業”家庭、城鎮就業困難人員政府托底就業服務制度,推行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優先用於困難高校畢業生和下崗失業人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完善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著力提高農民經營性、財產性、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繼續開展牽手致富工程,確保按期完成脫貧任務。
完善保障體系增強幸福感。按照“保基本、補短板、托底線”的原則,推動民生保障普惠公平。建立社會保障“五險合一”制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財政補貼“一體化”。深化城鄉居保“四個不出村”經辦管理服務模式,發放社保一卡通10萬張。穩步提高城鄉低保、五保、優撫對象和重殘人員等各類補助標準,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保障水平蘇北領先。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推行城鄉大病保險,最大限度減少因病致貧返貧。加強困難群體救助體系建設,實施敬老關愛、殘疾人康復、生育關懷、特困大學生資助等工程,惠及各類困難群體。
加強公共服務增進公平感。公平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建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加強基層醫療網路建設,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暢通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渠道,提升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下鄉,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民眾文化合作社發展到400家以上,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著力提升全民健身水平,新建10公里健身步道,打造10分鐘體育健身圈。開展棚戶區危房整治,改造提升后街背巷15條,新建保障性住房45萬平方米,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積極興辦20件實事,著力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現實問題,促進百姓共享發展成果。